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0:37

教育技术学前景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1

一、发扬教学培养爱好

孩子小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家长都会选择一些行动勾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计算机就是我们生活上比较普遍比较直接的信息知识来源。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计算机信息技术,那要看你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培养激发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模式,都要激发孩子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热爱。计算机信息教育入门可以从教学小游戏开始,我们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从练习打字开始,孩子们是不会对着键盘一遍一遍练习,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若我们把这些教学内容融合在一些小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当中既可玩,又可学,提高打字的乐趣,在平时打字时我们让学生把手放在键盘上,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感觉很辛苦,若让他们在玩小游戏的过程中同时练习指法,这样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玩计算机的过程中练习,从而掌握打字技术。我了解到中的好多小游戏可以练习指法,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我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们玩得很认真,学的也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我们还组织了孩子们小游戏比赛,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引起孩子们对计算机的热爱,让学生们可以更好更自由的去掌握计算机,从而减去对练习指法的腻味,老师和学生也都能更好地了解,更好地运用,做到轻松游戏,边玩边学的效果,于游戏中丰富知识丰富自我,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引起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爱。

二、于实践中寓教于乐

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选择;在学生学习范围内,可以借鉴生活中的媒体设计,好的教学场景,借鉴其中美好的一面激发孩子渴望学习的求知欲,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操作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走进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挥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此积极主动的了解探究学习。在计算机学习中,我们想要看到漂亮的图片,入门的话我们就要用到里有个插图软件,我们运用它教学时,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先观看以前同学自己完成的作业,里面有精心创作文章、精美的卡片、自配画等,看到制作这么精美的作品,学生就会积极的讨论起来,当我们在他们眼中看到求知的渴望时,我们就要抓住时机告诉他们:这些作品都是由Word制作的,并告诉他们,只要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想做到这些都挺容易,你们都可以做到。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练习操作,通过这个场景的设置,勾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计算机其实一点不困难,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创新,从而达到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运用、实践。

三、信息技术知识与未来发展

尽管在很多书、报纸、电视、手机等工具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不仅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而且大大扩展了学习的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富裕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我们在学到《Microsoft 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时,同样可以播放老师制作的PowerPoint作品,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再加上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2003年9月,由我指导的杜瑾云、马瑞霄、郭帆、马妮、杨春叶等12名同学制作的课件:《滇西名胜宝台山》、《绚丽多彩的民族世界》荣获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学生POWERPOINT作品评选活动二等奖;《请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恐龙世界》、《海底世界》、《飞翔的平鸽》4部作品荣获三等奖。2008年10月,由我和张寅红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难忘的小学生活》荣获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基于项目的学生”学生POWERPOINT作品评选活动一等奖;我和杨益民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节约能源》获三等奖,我制作的课件《小数大小的比较》获县级一等奖。通过以上事例说明,利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用计算机进行创作,使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完成其他相关的学习项目,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现如今,电脑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每家每户了解社会与世界的窗口。创新是一个时代的灵魂,是人们源源不断的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有新的创意新的思维,要做到与时俱进。课程的改革提纲提到过,改变教学的方式,不让孩童死记硬背,不运用机械化的理念管理,督促孩童参与学习,培养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以及探索实践能力。未来的发展,我们将把生活中一切都掌握在计算机中,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丰富生活丰富自我。

四、小结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2

【关键词】VR 初中英Z 教学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思维意识的提高,英语教学正在从纯粹的灌输式教学向虚拟现实的场景式教学发展的方向转变,通过这个转变,可以很好的解决国内学生英语纸面“读、写”的能力强、“听、说”能力差的现实情况。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电子课件、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等多种技术和方式方法,

场景式英语教学逐渐被认可和应用,而学生也因为场景式教学本身具备的直观性、趣味性、参与性等诸多优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很大的提升。

在这些创新性技术中,虚拟现实(VR)技术被认为是英语教育领域内最有发展前景的创新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最近几年发展迅猛,被认为是继互联网、手机之后,能够改变未来的新技术。借助于VR设备,英语教学可以完全实现场景式教学,例如七年级下册中的“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一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于VR设备,进入到公园的场景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四处走动,并随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描述,同时可以进行角色的扮演和互动等。可以预见的是,VR技术的这些优点和所带来的体验,将给传统的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带来很大的变化,这种新兴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将因其优越的一面在未来英语教育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不过虚拟现实技术毕竟是刚兴起的事物,在技术本身、内容、人们的使用习惯等各方面仍旧存在欠缺和不足,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虚拟现实技术会给英语教育带来极大的好处,一些教师已经开始试用和体验VR技术,但完善和成熟VR技术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一、虚拟现实(VR)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出与现实生活环境相似的、逼真的视、听、触等立体化的三维虚拟环境,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实现用户以自然的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和体验。简单的说,利用VR等计算机技术,结合一些感应和传输的设备,来营造出用户的各个感官都能感知的如同身临其境的三维虚幻环境,环境是模拟出来的,但用户的感受和感觉却很真实。

1.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1)现实临场感。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和生理的各种特点,利用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图形技术、物联网、影像等技术,产生与现实环境基本类似或者非常雷同的环境,结合一些触感工具等,就可将自身置身于虚拟的现实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感知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因为任何细小的与现实不一样场景和动作,都可能会破坏现实临场感的感觉,而虚拟现实技术的本身就是为了让人身临其境,所以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备多种感知功能。自主性是指虽然是虚拟环境,但其中的动作感应等也应该根据现实环境中的一样,会有所反映和体现,而不是静态和僵化的虚拟环境。

(2)交互性。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一朵很美丽的花,很多人的反应是进行一下触碰或者是嗅闻的行为,而在虚拟环境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动作和行为,而通过立体眼镜、数据手套、三维空间交互球、位置跟踪器等传感设备,也会得到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的感觉。

(3)想象性。之前我们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的定量计算的结果中去获得想要的知识和认识,举个例子,攀登珠穆朗玛峰对很多人是现实中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体验和认知。借助于VR技术,可以将获得的多种信息结合自身在虚拟现实中的行为,通过联想、推理、逻辑判断等思维过程,得到更多的不一样的体验和认知。

2.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实应用领域。最近几年,在航空航天、医疗、建筑、娱乐游戏等领域都开始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在教育领域,虚拟教室,虚拟实验,虚拟校园、虚拟考场等各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和教育形式也在VR技术的基础上,被广泛研发和试用,VR技术被认为是教育行业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明星”技术。

二、场景式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场景式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幻灯、多媒体、投影仪等工具和技术,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尽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不可否认,目前很多英语教师在场景式教学上都有很深的实践和体会,但也存在仍旧“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毕竟创设场景式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英语教师,不仅仅要懂多媒体技术,而且还要懂学生的心理,还有就是创设的内容也很关键。因此尽管场景式教学被认为是比较好的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方法,但仍不被很多英语教师所掌握。

另外,参与感和互动性在场景式教学中都很难体现。英语是一门语言,参与到场景其中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但场景式教学仍旧处于二维图像的状态,学生体会到的参与感并不是很强。互动性也基本做不到与场景里面进行互动,而大都靠教师的问答等方式来实现。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优点

英语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想要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和练习,但在实际中,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经常联系和使用英语的环境。一般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学生仍旧是靠“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英语,但这种方式下学习英语不会是很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不会主动去学习英语。

虚拟现实技术恰好因为现实临场感、交互性、想象性等特点而能给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1.更强的现实感,让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们进入了虚拟的现实场景里,在这个场景里,学生和教师可以自如地进行人、物、景的多重交互,譬如学习动物的知识,就可以虚拟动物园的场景,学生可以体验到抚摸动物的感觉,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动物进行游戏等。这样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生动有趣,关键是可以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和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英语的学习。

比起“填鸭式”的英语教学,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英语教学可以真正实现“浸润式教学”的目标。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能让学员真正沉浸于某个场景中去学习,而VR全景教学模式正符合英语学习的这一重要环节,这一新技术的到来将会开创全新英语学习模式。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是枯燥的,在VR课程模式下,学习英语将会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来学习英语,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的灌输,有本|的差别。

2.强化交互性,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课堂互动是解决学生疑问和活跃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而言,目前大多数的课堂互动手段仍旧处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手段比较单一。而利用VR技术,教师可以创设出多维度结合的视听可动手交互的学习方式,学生只需戴上VR设备,就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到与现实一样的情境,在网络平台上就好似老师、同学就在身边,挥手即可触碰到,可以与老师同学一起进入课程内容的虚拟情境享受真实感学习与立体感皆强的体验,这种学习体验更易激发学生大脑促成主动去学习。

环境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能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外达到的效果也会最好。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虚拟环境下,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都会有英语单词围绕在左右,还会有模拟的真人来提问题等等。

3.深化学生的知识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本上的知识点毕竟因为是图文的结构,表达形式比较单一、枯燥,即使是使用了多媒体的技术,长时间的关注几个知识点,或者是几个知识面,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继而出现分神的情况,而VR因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深化,融会贯通,并且可以采用场景的方式充分体现出来,而采用的场景并不一定是课本上的场景,毕竟课本上展示的多是知识点。

譬如英语的写作,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经常卡壳,其原因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在场景设计上卡壳了。如果学生戴上VR眼镜,可以根据虚拟出来的场景进行对话交流,并且对于语法,可以进行实时纠错,这样会极大地解决英语的写作不流畅的问题。

四、VR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长期探索

虽然VR能够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毕竟仍是最近几年刚开始发展的新生事物,仍不可避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虚拟现实技术本身的问题。长时间的佩戴VR眼镜,学生会出现眩晕和不适的感觉。因此无论VR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惊艳体验,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长时间地浸润在虚拟场景中。

VR是由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如计算机仿真、图形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等等,很多技术与VR技术一样,也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因此VR技术本身的问题就成为整个所涉及到的各个技术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

2.现实体验感需要加强。VR技术很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和真实感,但局限于技术的发展水平,很多的软件产品发展并不完善,虚拟场景的真实感很差。另外局限于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感、触类的行为几乎很难实现,这样也会影响学生利用VR学习英语的兴致。

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虚拟现实技术毕竟是刚兴起的技术,本身参与到其中制作VR内容的人就不是很多,另外教育重视质量和内容,既要求内容的严谨性,也要求教学的质量。目前,目前很多VR教育产品的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度比较低,大多从事教育的学科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参与不到VR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中,很多VR的教育产品内容,由做视频等行业的专家为主导,这样大大影响了VR内容的开发质量与严谨性,导致了有的教育产品内容编排不合理,甚至还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4.VR与英语的跨学科教师人才缺乏。虚拟现实属于理工科的学科,而英语属于文科范畴,本身很多英语教师就在为如何提高计算机水平、电子课件制作能力而发愁,所以对于新出现的VR技术而言,更是摸不上头绪。虽然目前有一些VR方面的培训班,但是毕竟是新兴起的行业,其专业性、严谨性等都没有很具备,英语教育需要严谨性、专业性的内容。

总之,虽然虚拟现实技术被视为未来解决英语教学瓶颈问题的最好的技术,但在现实发展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将会是虚拟现实技术,其交互性、沉浸性和想象性是未来计算机在各领域中应用的理想因素。

参考文献:

[1]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0).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3

[关键词]技术健身论;体育教学;技术传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58-04

[作者简介]金光辉(1971―),男,吉林安图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一、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开始推行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历经百余年的思想交锋和数次的观念更替,如今,“健康第一”已被指定为学校体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然而,关于学校体育是否应该坚持“健康第一”,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技术健身教学论就对其持反对意见。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问世了,然而大多数业内人士并未能很好地正视它。这其中,既有认识上的局限,也有价值观的差异。前者可以通过说理来消融误解、加深认识,后者则不是说理可以解决的事情了。本文是以说理为主,通过对技术健身论的多角度解读,意在尽力消除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并以此来讨论和分辨体育教学的主旨所在。

要想准确理解技术健身教学论,必然绕不开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因为技术健身论是以互补原理为思想基础的。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的互补思想,意在解决量子力学的一些难题,互补思想或者说互补原理就是一种指导经典物理概念运用到全新微观世界的量子理论。“互补一词的意义是:一些经典概念的任何确定应用,将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同时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些条件下却是阐明现象所同样不可缺少的”。[1]它所描述的互补关系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逻辑关系,绝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两种事物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绝无仅有的要点在于:这两个互斥互补的图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同时汇聚成一个统一的图景,就是说它们不可能在具体场景中直接碰面,它们间严格的“互斥”是绝对的,而松散的“互补”则是相对的。自互补原理在量子力学领域获得正统地位后,玻尔就开始在生物、数学、化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推广互补思想,在他心目中,互补关系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以至他的一整套观点和方法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补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互补原理的认识论意义已经超出了量子力学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想才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触和了解。而这个富于哲理的量子理论,也在体育教学领域巧遇知音,最终促成了技术健身教学论的生成。技术健身教学论就是体育教学与互补原理交汇的思想结晶。

二、辨析

由于尚处后进序列,体育学科特别需要先进学科理论的滋润,而能够主动吸收成熟思想完善体育教学理论无疑是一种学术自觉的表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技术健身教学论即由我国体育学者张洪潭首次提出,应该说,这是一个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索的创新理论成果,它的心路历程虽不平坦但却日渐丰厚。正如互补原理描述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技术健身论同样是考察体育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何谓技术健身教学论?就是“强调体育课以虽具有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能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的体育教学思想”[2],在这看似费解的表述中,却有着清晰的教学思路,也蕴含着鲜明的互补思想。

1.明确教学主旨

这个定义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的主旨,即“运动技术传习”,这是其明显区别于其他体育教学思想的鲜明特色。众所周知,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有知识传习的内涵,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既然要传习知识就要确定体育教学的知识主体,追根溯源,它只能存在于其母学科体育领域。应该如何鉴别体育领域的知识成分呢?这就涉及如何界定知识的问题。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传统的知识论一直将认知性知识看作是知识的主体,排斥其他形式的知识类属,这显然过于狭窄。类似体育这种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形式,就要打破传统知识论的局限才能明确其知识主体。这就需要拓展知识的范畴,“我们把表现出典型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以其为对应点,我们把另一些表现出典型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称作‘操作性知识’”[2]。这样,将知识重新划分为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后,对于体育知识的主体就有了明确的依据。体育知识的主体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保健常识,而正是那些看似“蹦蹦跳跳”的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完全符合操作性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知识属性。其实,除运动技术外,操作性知识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像劳动手工、绘画书法、歌唱演奏等都属于此类,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如果将操作性知识排除,那么知识的内涵将会大大缩水。因此,“针对将传统的体育活动仅仅当作游戏娱乐活动的成见,我们通过寻根溯源的研究,还原了体育知识的主体――运动技术的操作性知识的真实面目,并以坚定的信念自我告慰:操作性知识与认知性知识都是人类认识成果,二者之间只有表现形式的差别而不应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以往至今的一切歧视运动技术学练活动的偏见、成见,终将被纠正过来”[3]。这番针对运动技术知识属性的言论是何等的畅快淋漓,它明确了体育教学知识传习的内涵,找回了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尊严,如此重要的学理透析正是技术健身论的核心内容。既然明确了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知识传习,也就是传习具体操作性知识属性的运动技术,那么体育教学只管做好技术传习之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技术健身论能够推导出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技术传习,似乎已经完美地解决了体育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但实际上,事情还没这么简单。体育教学理论界一直存在多种教学思想的论争,虽然种类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体质论思想和技能论思想这两大基本思想之列,关于体育教学究竟应该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技术传习为主,国内体育教学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为了调和这两种基本思想的对立,又出现了体质技能结合论的教学思想。当然,以折中的方式来调和体质论和技能论的对立并不高明,而且往往偏向于体质论的方向。技术健身论的问世正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体育教学的体质论与技能论的对立关系,显然,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折中或融合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以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来思考体育教学的棘手问题。这就是说,点明了体育教学的本分还不够,还要继续以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来论证这一论点,并与结合论形成一种对立关系以防止其一家独大。

2.善用互补思想

通过对互补原理的回顾,我们知道,要想在体育教学领域运用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就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确立两个独立的具有“互补关系”的图景,这也就是技术健身论的首要任务。那么,体育教学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两个图景呢?技术健身论认为,体质论(增强体质)和技能论(技术传习)就是符合“互补关系”的两个独立图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们具有绝对的“互斥关系”。因为,“体质论与技能论,在学校体育任何一种言说论辩或实际运作的情形之下,都是相互排斥的,这是无须讳言的现实场景和逻辑关系。在同一情形下,为了增强体质,就不能讲求技能,一旦讲求技能,体质论的宗旨就会被削弱或被消除;在同一情形下,为了提高技能,也不能顾及体质,一旦兼顾体质,提高技能的有序性就会被淡化甚或被破坏”[3]。按此说法,它们确实是严格“互斥”的,在同一场景中只能表现一种图景,而另一图景必须退隐;其次,它们也有超时空的“互补关系”。就是说,“当两个完整自洽的系统回归学校体育这个上位系统时,又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各有缺失的,只有将两个局部图景合并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自洽的更大图景;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和可以运作的,又只能是其互斥因而各自完整自洽的一面,只有在可以超越时空的抽象思辨中,才能领悟其互补的情形”[3]。具有“互斥关系”并非意味着它们彻底决裂,同时它们还具有一种抽象的内在联系,这种特性也是互补思想的特别之处,也是理解互补思想的关键之处。当然,这种相对的联系是以绝对的排斥为前提的,即它们不能同时同台展现,否则就滑进了传统的折中与融合的老路。明确了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独立图景,也就为运用互补思想来解决体育教学的大难题铺平了道路,而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也是体育教学思想论争的核心问题。

依据互补原理,如果承认两个独立图景具有“互补关系”,那么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只能表现一个图景,另一图景必须退居幕后。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独立图景,到底是应该以技术传习还是以增强体质为外显图景呢?按照互补原理的本义,这两个图景中的任意一个图景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它们是平等的。那如何选择才能既符合互补原理的思路又能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呢?首先,应该灵活地借用而非机械地套用互补原理。体育教学与量子力学最大的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与无生命的微观粒子不同,体育教学涉及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运用互补思想研究体育教学问题时不能完全生搬硬套,而应该兼顾具体研究环境的特殊情况;其次,应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兼顾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就是要求运用互补思想时必须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技术健身论将体育教学的本分或主旨界定为技术传习,这就为其选择哪个图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提供了依据,据此,就只能以技术传习图景而不能将增强体质图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再次,如果以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图景来考察体育教学,就极易造成混乱,这不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健康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领域,远非体育教学所能涵盖,因为增进健康的手段远不止体育活动,像气功养生、卫生保健等手段都比体育更有利于健康,若以增进健康来衡量体育教学,必然将许多非体育的手段搬进体育教学领域,这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技术传习,从而扰乱体育教学的秩序。综上可知,虽然技术传习和增强体质都有资格成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但由于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技术传习,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只能是技术传习而不是增强体质,而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图景则必须退居幕后,这就是它们间的“互斥关系”。然而,不以健康为目标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不管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它们间还存在超越时空的“互补关系”,所以虽然居于后隐地位,但是增进健康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属性,也不能忽视它的超时空存在,只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性,这种增进健康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条件的而已。那么这种有限地增进健康效果从哪里来呢,或者说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呢?那就是连续有效的技术传习。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因为运动技术是锻炼身体最有效的动作程序,只要坚持运动技术的反复学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健身效果,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不能本末倒置而已。可见,技术健身论的论说主题就是如何对待技术传习和增进健康(或增强体质、强化体能)的关系,它们这种既互斥又互补的关系在技术健身论的定义中就有明显的体现,“虽具有却不追求,虽不追求却必有”就体现了一种良苦用心,表达了技术健身论对体育教学中增进健康的审慎态度。

3.甄别技术传习

技术健身论强调体育教学应以技术传习为主旨,这是其鲜明特色。这与同样主张技术传习的技能论教学思想似乎是等同的。可实际上,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想法,虽然它们都主张体育教学应以技术传习为主,但是它们对技术传习的定位却有根本区别,这就需要对它们各自主张的“技术传习”有所甄别,以正本清源、消除误解。

技术健身论是以互补思想为其理论依据,指出技术传习是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而增强体质是隐性图景,在同一场景中,体育教学只展现技术传习的一面,而不展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面,这样看来,技术健身论的“技术传习”是不顾及增进健康的。虽然如此,增进健康只是居于隐性地位而不是被完全舍弃,因而体育教学必然有增进健康的属性,只是这种健身效应不必刻意追求,只要坚持技术传习就会必然产生。这就是互补思想给予技术健身论的自信,既敢于抓一放一,貌似偏激,又不担心放下的那一面自行流失。然而,技能论思想则不具备这种自信,因为它没有互补思想的底蕴,所以它在强调技术传习时,就免不了畏首畏尾,左顾右盼,虽然强调技术传习但又不能不提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的宗旨。因此,“技能论有两大难题:其一,体育课传习运动技术,那增强体质的任务该怎么办?其二,体育课传习运动技术又是为了什么,总不能没有目的吧?按照传统的逻辑,这两大难题很容易一并解决,那就是,传习运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然而,这非但无助于强化软肋,反而等于被体质论收编了”[3]。这样看来,技能论所倡导的“技术传习”是与增强体质直接挂钩的,技术传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体质,是有条件的“技术传习”;而技术健身论坚持的“技术传习”却是不顾增强体质的得失,虽然如此,但也会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是无条件的“技术传习”。这就是两种“技术传习”的根本不同。可见,虽然技能论也提倡技术传习,但是它却深受增强体质所累,也可以说它不是彻底的技能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健身论就是为了卸掉技能论的思想包袱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彻底的或纯粹的技能论。

三、结语

体育教学的本质如何界定,这是业内争论的焦点。持不同教学观点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技术健身教学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严格的逻辑推理在体育学界独树一帜,它只管理论自身的通畅与否,而并不在意与其他观点的合拍与否,因此,这种有个性的思想常常因其鲜明的棱角“不受欢迎”,甚至招来种种问责和非难。遗憾的是,学术争鸣几乎阙如,偏见成见却很普遍。作为体育教学思想的一家之言,技术健身论确有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基础和教学思路,这对于丰富学术思想来说无疑是有益的,更是可贵的。

参考文献:

[1]〔丹麦〕N.玻尔・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M].戈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2]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修订与拓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242.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4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教育教学

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被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其中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例如军事院校的教学演练、医学院校的模拟实训、体育院校的虚拟训练、工科院校的自动化机床操作、高职院校的模拟汽车驾驶、飞行驾驶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

1 虚拟现实技术简述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一项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这种信息技术之后,许多学者用户便倍加关注与重视,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指综合的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传感器技术等相结合,来模拟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简单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的接口,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很好的自然的来进行交互,方便用户的操作,减轻用户的负担,从而,提高整个环节的效率。因此,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多感知性、临场感、交互性以及自主性。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教育教学中应用现状

2.1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美国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国际顶尖者,拥有着许多的这种研究机构。甚至早在1992年,美国便确认了虚拟现实技术会适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将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的教学效果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效果将比较,说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同时,英国的很多院校相当的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并且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著名的诺丁汉大学对虚拟现实技术项目的研究对于在教育教学上有着相当有益的作用,不断的探索出桌面虚拟现实技术的输入输出设备等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国内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许多高校也在虚拟现实技术刚刚出现不久,便开始关注该领域,先后的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学术的探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分布式飞行模拟的实验、浙江大学进行的建筑方面的虚拟规划的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所进行的人机交互方面的演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还有许多的高校也都进行了不同学科的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果。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现在的许多教学模式已经改变到了普遍的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操作,而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教学的课堂当中,比如当向学生展示某一概念或展示某一虚幻的场景或环境时,便可以应用这种智能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教学,制作和操作上都简单实用,这样,便能很好的来弥补传统课堂单一的不足,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的内容。

3.2 在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众多高校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虚拟现实技术的临场感,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和现实社会相同的操作,比如模拟汽车驾驶和飞行驾驶、模拟果树栽培的技能、模拟体育某项运动的练习、,模拟电器维修等各种职业技能的演习。通过搭建这样的仿真场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反复的练习操作,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3.3 在实验实训课堂中的应用

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辅助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工具,可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比如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给学生一种穿越的感觉;又比如学生可以虚拟为老师,老师虚拟为学生,这样师生身份互换,大家可以一起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讨论;再比如英语课堂上可以虚拟英语的情景和环境,将虚拟人物进行导入,与不同情景的人物进行交流等。对于有些实验课程,有些耗时耗力的实验,导致很久才会检验出实验结果,这时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根据实验所需进行配置,非常便捷,又可重复使用。

3.4 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尤为迅速,使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系统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虚拟教师、实验设备等,虚拟现实技术不单可以向互联网上的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境,还可以重现曾经发生的某个场景或环境,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唤醒,目前,有些远程教育的学院已经开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网上教学,这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势必会取得较大的成果。

3.5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特殊教育是我们全社会所关注的,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特殊教育的教学当中,利用于东跟踪器,可以采用基于运动跟踪的方式来获取手语三维运动的数据,通过获得到的准确数据,来进行特殊教育的教学,目前,已经由中国科学院开发法了集语音、情感、体势为一体的中国手语合成系统,这一系统对于听觉障碍的人们来使用电视、电话、网络等媒体有很大的帮助,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同时,借助标准化的手语,也可以提高教育者的整体标准,改善这群受特殊教育人群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社会的存在感。

4 结束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所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上能够为全体的师生提供较为逼真生动的模拟环境,同时,又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分角色扮演,大大的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的缺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趋势下,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开展推进一定会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威, 王中帅.浅谈虚拟现实技术无线[J].互联科技,2014(07).

[2]李建荣,孔素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J].研究实验室科学,2014(03).

[3]诸葛.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4(01).

作者单位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5

本文从情景教学理论出发,分析高职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改进策略。具体而言,笔者针对性提出了三项策略,即课堂教学兼顾老师主导和学生主动;使用更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自主和协助学习。

【关键词】情境教学 高职教育 教育信息化 改革

伴随着信息化发展,各种各样新颖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拟态技术被运用于教学领域,这便是教育的信息化浪潮。如今,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中教育,甚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都大力倡导信息化教育,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以辅助教学,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类别也提出了构建信息化教育体系的战略发展方向。但高职信息化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却难孚众望,存在许多有待改革的面向。本文聚焦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改制,以情景教学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和探讨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方式和途径,裨以促进高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促进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情景教学和教育信息化概述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就本文的两个关键概念,即情景教学和教育信息化进行一个概要性的解释,以利下文之深入探讨。

(一)情景教学概述

所谓的情景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布朗(Brown)等人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主要是指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1]。虽然情景教学成为一个完备的理论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才有的事情。但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出现却已经有几个世纪、甚至更长的历史。许多学者指出,正是因为情景教学这个理论萌发的历史非常遥远,所以致使这个理论在最终成型时,吸收了许多历史的和经典的理论思想,譬如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因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等等。

(二)教育信息化

所谓的教育信息化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纳入更多的信息化因素,以促进教学的与时俱进,丰富教学的内容,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多地获取知识。教育信息化之所以产生和发展,背景就在于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信息化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才算真正起步。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二、情景教学背景下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路径

前文笔者介绍了情景教学理论和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内容。依循这些定义和内容,结合高职信息化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路径、方向和策略,裨以促进高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水平的提升和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兼顾老师主导和学生主动

在高职课堂上要遵从老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原则。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高职老师主导是完全存在的,但是主动的部分不是学生,而依旧是老师。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不符合情景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所以在现实的改革中,要使用各种的教育技术来促进和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老师成为一个主导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能够获得主动进入教学场域的权力。

(二)使用更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情景教学理论倡导建立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相互互动,以及学生和老师互动的场域。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若想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借助于各种各样新式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譬如,CAI课程[2]。以往的PowerPoint只是简单的将课本的内容做成一张张的幻灯片,让后利用大一点的银幕展示给学生看。除了其中偶尔出现的动画设置以往,和学生手中的课本没有太大的差别。相较而言,CAI课程则非常不同。它的技术支撑更加的先进和人性化,能够利用动画、声频,甚至于虚拟的技术来促进教学效果。在实际的使用中,CAI课程技术能够满足任课教师形塑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以及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场域的目标。

(三)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自主和协助学习

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面向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3]。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但是利用新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这个目的就可以达成。

三、结语

以上,笔者概要介绍了情景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相关概念和内容。接着,笔者从现实和理论两个面向出发,提出了提升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建议或者说策略,包括了第一,课堂教学兼顾老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第二,使用更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第三,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自主和协助学习。依循这些建议,我们可以期待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静.“情景教学”理论及其课堂实践探讨[J].青少年发展与教育,2013(10)

[2]张静成.高职院校中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10)

[3]张伟博.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向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5)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6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高校以互联网背景为契机,在信息处理体系、教育媒介等方面,逐步实现了教育方法和体制的交互影响,高等教育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日渐丰富;教师不必恪守成规,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必单方面被动接受知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保守,[2]多数沿用传统的模式,管理机制、教学环境等“软、硬件”依然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易产生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时效性和成效性减弱等问题。上述问题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并不罕见,在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则更加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期间,高校的教育模式呈现系统化趋势,教育媒介技术化进程加快,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师队伍素质和经验在实践中得以积累。到21世纪,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更加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态,获得良好的教育时效性和教育效果就成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科学利用互联网背景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成为必然。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标准和要求显著提升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过滤和甄别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授课模式也经过预先规划,传统教师的优势在于对教育资源的优先掌握和教学信息的全面调控。但是,互联网背景作用下却有可能打破这些“优势”,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已经使信息资源的交流互换成为现实,不再受限教育信息逐级传达的形式。学生既可以是被动教育的对象,亦可能是教育信息与资源的主动传播源;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资源传送的开放化和实时化,利于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并更易使其获得主体意识。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一般由学生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兼任。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后期,国家、高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身份开始由兼职向专职转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素质也相应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另一显著特征为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处理现代网络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教师和学生相比,能够掌握基本的处理信息技能,但对于更高级的信息处理技术如甄别、筛选、整理、传播则相形见绌,致使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上得以有效地发挥。部分专职教师日常工作繁忙,除了承担必要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担负必要的管理工作和科研任务,无法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和学习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兼具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育者,才能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发挥。

2、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程度不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机融合的问题便凸显出来。首先,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首先在观念上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独立的事物,并没有深入地探讨两者的联系,缺乏针对性的分析互联网技术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和变革;其次,教育部门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不够充分,互联网教育基础薄弱,缺乏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资金、技术、人员投入;然后,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程度不足,既缺乏教师进修、培训、实践、晋升的制度保证,又没有长效机制帮助专职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此外,互联网时代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导致相关部门缺乏完善的章程制度保护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转与实施,使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延缓了二者融合的速度。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法

1、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建设时至今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是开创教育模式创新思路的新方法。构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块主要有三部分,其一是“教学资源”模块,高职院校可以组建教学资源信息中心,该中心主要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服务,教师可利用信息中心作为处理信息的终端,增加教学资源的开放程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该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于学生,学生可通过平台及时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料,提前获知教学内容,并可以登陆平台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和研究。其二是“管理体制”模块,高职院校可以设置联动的互联网管理机制,组织学校有关部门共同作用,如建立院校特色导航系统、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云端技术控制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其三是“文化建设”模块,通过建设“数字文化走廊”,明确信息传递方向,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最终实现“共享教育、快捷教育、实时教育”的目标。

2、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科学引导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并不统一,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依据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和内涵、政治发展需求,利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及文化环境方面的特征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这一概念的阐述充分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背景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遵循特定的规律。因此,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衍生品,更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站在国民教育的角度上思考,应该合理利用各种传媒渠道提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科学引导。通过正确的宣传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清楚其意义和内涵所在,以审视并开放的态度对待它,关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的兼容性。在高职院校层面,应该认真研究互联网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的科学规律,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充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新教育模式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引领大学生逐渐接受并体会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结语

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校、师生间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更需要相关国家机构对社会各方力量的筹划整合,形成互联网背景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凝聚力。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7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产业;陶瓷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基地课题“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问题的研究”(编号:YG2016206),主持人:胡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5-04

景德镇历史上曾经是世界著名的瓷都,制瓷的历史达到1700多年,自从宋真宗把自己的年号赐给了这个小镇,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官窑所在地,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唐代白瓷洁白如玉,宋代景瓷名闻天下,元明清时代成为我国制瓷中心,清代康、雍、乾时期瓷器发展到颠峰,被称为“天下窑器所聚”。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凝聚了书、诗、画、雕塑等于一体,集艺术与实用为一体,享誉世界,不仅是中国帝国时代的皇帝的专用品,而且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中华文化和经济的交往大使,也成为的“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

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自晚清开始就已经日渐衰落,民国许之衡曾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述景德镇瓷业时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这枢纽”。清末和民国时期,我国大环境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各种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产业也日益萧条,陶瓷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还基本处于手工制瓷的阶段,未能跟上工业时代的发展,陶瓷业在国内的地位不断下降。建国后景德镇对原有的小作坊进行了重组整合,组建了十大瓷厂,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由于体制的落后和机制的呆板,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又陷入新的危机,人才外流、资金短缺、企业倒闭。

2003年以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先后评选过六个瓷都,其中2004年把“中国瓷都”荣誉称号授予了广东省潮州市,2015年世界手工艺界联合会国际专家组开展“世界陶瓷之都”评选,福建德化成为“世界瓷都”。十多年的时间,景德镇二次落选“瓷都”称号,景德镇的瓷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显示着景德镇瓷器发展中的尴尬与困境[1]。

景德镇作为历史悠久的瓷都,在千年的制瓷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同r培养了大量的制瓷专业人才,人才的储备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经济的竞争最基础性的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人才也能够为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基础,能够促进产业的大发展。提高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效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能够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提升产业的换代和升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振和发展,需要大力开展陶瓷职业教育[2]。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与当代陶瓷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前工业时期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

景德镇的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几乎一统天下,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官窑,以供宫内使用,同时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官民竞市,陶瓷业在景德镇空前发展,从业者达到十几万人数之多,其中包含了大量外地来景德镇人员在此学习制瓷技艺,从事陶瓷业的生产。传统的前工业时代的景德镇陶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3]:

一是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关系是景德镇陶瓷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教育模式,历史悠久且极为有效。师徒传承方式极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的特色,以家长制的形式和经济依附关系为核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不仅是技艺的传授人同时也带有感彩的父亲角色。“三年徒弟,四年伙计”,徒弟在学艺期间,还要为师傅做家务,同时师傅还是徒弟的老板。师徒传承的方式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但同籍内部没有严格的限制。如匣钵业带徒弟小器有禁,三年一届。师徒相承时注重言传身教,徒弟在做中学,随时随地地学。师傅注重口诀,徒弟要依葫芦画瓢。师徒长期相处,相互熟悉,能够根据各人的性格、天资、能力和资质分类传习。师徒传承不仅教习技艺知识,同时也教习行业规范和为人处世的要求。

二是家庭传承。《礼记・学记》中记载:“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治之子必学为裘”,传统技艺的家庭世代相传,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手艺的祖传常常被作为家庭的无形资产,常常会对技艺进行高度保密以求生计。而且家庭传承还常常体现出父系的直系传承的特点,即所谓“传子不传婿,传媳不传女”,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的体现。在家庭传承中更优于师徒传承,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子”。同时由于家庭原因,家庭成员长期浸润于家庭技艺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体会技艺的精髓,更易掌握技术。

三是行帮传承。随着瓷业的迅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营业规模不断拓展,原有家庭模式人员数目有限,无法完成大规模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传承的模式遇到瓶颈,需要通过其他形式来扩大生产,即形成了行帮传承的模式。行帮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作为基础的,是师徒传承的一种扩大版。这些行帮常常以一定的纽带来联系,如籍贯等。籍贯等为基础的行帮传承事实上也是家庭传承放大,促进了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其中比较著名的行帮有都帮、徽帮和杂帮,他们分别把持了一些行业,只有同籍的人才可以入帮。

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和行帮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简单易行,保留了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千年传统,促进了技术的代代相传,甚至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都能够迅速恢复。但是传统的陶瓷传承模式在后工业时代后,由于其农业社会的基本属性,局限性非常明显,阻碍了景德镇瓷业的创新与发展,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落。

传统的技艺传承固步自封,具有显著的垄断性。既导致了陶瓷产业的陈旧落后墨守成规,又加大了陶瓷产业的成本。这种行业垄断壁垒森严,容易恃强凌弱哄抬价格,同时为保证自身的垄断利益又经常互相拆台。黄炎培的《考察本国教育笔记》中就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弊病:“景德镇制瓷者,墨守成规不可改,担心一经改良,手工技g竟被淘汰而无啖话,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同时这种过细的分工也导致陶瓷产业的整体性被割裂,无人能够独立承担陶瓷制作的全部工作,专业过于狭窄,非常不利于陶瓷产业创新无法参与现代竞争。

(二)同步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当代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从晚清至民国,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动荡之中,战乱纷呈,传统社会支离破碎,传统产业面对现代工业化的竞争不堪一击,景德镇陶瓷产业也陷入了落后的困境之中,曾经行销世界的景德镇瓷器陆续退出世界市场,面对国内竞争也力不从心。传统的陶瓷教育传承模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并存,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也在蹒跚而行。1776年景仰书院建立,这是景德镇最早的具有启蒙意义的陶瓷职业教育机构。1934年陶业人员养成所成立,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1955年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体系就此形成[4]。我国近代陶瓷职业教育挖掘了传统的陶瓷技艺精华,继承了传统的技艺文化,同时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为:

一是“美院式”的陶瓷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我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1982年开始招收陶瓷美术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传统的美院式的办学模式。景德镇陶瓷大学虽然是江西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试点单位,但在教学历史和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用美术教育的模式进行陶瓷设计教育,而并未能够明显突出陶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加强。同时在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也比较显著地呈现出重“艺”轻“工”,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5]。以陶瓷设计为例,如果创作瓷和设计瓷不能加以区分的话,将无法体现陶瓷的特色。

二是“灌输式”的陶瓷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把所有教学内容都作为普遍的客观的知识的传授,其教学过程极其封闭,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教学中完全远离了生活世界,基本方法机械呆板。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材被视作知识的精华,是绝对的真理,学生只需要理解和记忆,而不需要去进行检验,学生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地去接受任务,尽最大的限度去吸收知识,学习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与现代批判式学习理念是相冲突的,也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在我国的陶瓷教育中也以此教学模式为主,这与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冲突的,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服务产业升级,创新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在内外压力的形势面前,景德镇陶瓷产业进行了深刻思考,重新调整了战略,国退民进、结构调整、脱茧重生。2004年在浮梁建立了陶瓷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通过对接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产业企业,通过引进名牌陶瓷企业,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陶瓷产品,生产高新特陶瓷。在原有的艺术瓷的基础上,重建建筑卫生瓷,大力发展高新特瓷。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新崛起,既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千年传统的积淀,也是景德镇陶瓷人才储备所发挥的作用。景德镇陶瓷产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保证,这需要陶瓷职业教育的开展,也需要提升陶瓷职业教育的效率,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转变陶瓷职业教育的思想,提升教育质量

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以质量提升为目的,强化素质教育,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传授陶瓷行业的知识基础、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操、掌握熟练的陶瓷职业技能、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陶瓷职业教育中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方案、该完善职业教育内容、丰富职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结构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师的自主性。

(二)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

陶瓷教育中应该采取动态性的方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模式的转变,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主。学术与产业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陶瓷职业教育中。学生到企业中去工作,能够了解企业的运行和实践操作,一方面能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感性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学生到企业中还能够了解行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洞悉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研究、课堂教学与产业相合作,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企业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的学术提升,使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市场,研究更加有针对性,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使产学研都得到最佳发展。

(三)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陶瓷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是通过课程的教学实现的,课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陶瓷职业教育中首先应该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美学知识,通过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建立学生的艺术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再次应该加强操作性的实践理论学习,陶瓷职业教育涵盖了陶瓷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面,职业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四)加强创意基地的建设,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陶瓷职业教育是与其他职业教育的一个区别是,它与艺术具有天然的联系,陶瓷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陶瓷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创意与传统工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τ谌瞬诺乃嘉习惯也有着不同,不需要人的过分严谨和墨守成规,而更多地需要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给陶瓷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内乐天陶社创意集市就为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作用,乐天陶社周边有数百个手工作坊,其中涵盖泥料生产、模具工人、拉坯艺人、青花艺人、泥雕艺人等,这些各种类型的创意作坊构成了完整的陶瓷文化产业链,是学生学习的天然场所,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陶瓷制作环节,直观地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学生们也可以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既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又能够实现创业就业的直接对接。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其核心因素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质量的好坏。陶瓷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的范畴,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产业历史,拥有完整的陶瓷产业链,陶瓷产业中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师级人物,这些人都能够成为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教师,完全能够为陶瓷职业教育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安排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陶瓷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经营活动,甚至定期直接到陶瓷企业去全职挂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齐皓,张俏梅.中国陶瓷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与对策[J].江苏陶瓷,2008(2):26-28.

[2]蒋小兰,高颖.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下的陶瓷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35):58-60.

[3]李松杰,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J].沧桑,2011(1):139-140.

[4]曹建文,窦明月,汪冲云.建国后景德镇高等陶瓷艺术教育思考[J].中国陶瓷,2007(11):43-44.

教育技术学前景篇8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三维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虚拟现实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戴上特殊的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或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便可以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沉浸感( Immersion)2.交互性( Interaction)3.想象力( Imagination)

三、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教学

虚拟现实是非线性的网络结构,以逼真虚拟环境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来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亲身去经历,感受比抽象的说教更具生动性。

1.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1)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

(2)教学手段的变化。

虚拟现实教学不受空间位置和相互距离的限制,可让远距离的师生或位置分散的学生共同“存在”于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共同参与,协同操作来完成某些项目的设计或训3练。

(3)教学内容的变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结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外在形式可以用三维实景虚拟现实过程,对于看不见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或有危险的场所,甚至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件,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去展现。

2.虚拟现实技术对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虚拟现实技术开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进入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如学生可以进入虚拟的分子、原子、航天工作站等内部,考察物体内部的工作情况。虚拟技术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观察。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构造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2)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构建实物虚化,虚物实化的方法。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和虚物实化,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进行实物虚化,虚拟各种人物,创建虚拟课堂,在虚拟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可以与虚拟的教师、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开展启发式教学。

(3)虚拟现实技术变革了传统学习方式――营造开放性的网上探索学习。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传统教科书的限制,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动力。

(4)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内容。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丰富教学内容,将实验、实训等技能训练搬到课堂中进行,由于这些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恰如其分地演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不宜直接观察的自然过程和现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仿真课件,创设所需要的某种虚拟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极大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四、结语

上一篇:食品卫生教育范文 下一篇:物联网工程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