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3:03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美术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出现许多实际问题,大学教育改革逐渐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美术学科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这些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地方本科院美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立性,但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属于普通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础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中小学生未来的教育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所占比例严重偏小,专业技能课过多,只注重了专业课的培养,而轻视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失去了其“师范性”的特征,大学阶段不注重对艺术理论、文学等基础课程的培养与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艺术鉴别能力和文化素养严重不足等现象。

(二)现行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相脱节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2+2或1+3的教学模式,就是前两年普修美术基础课,后两年分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或雕塑等专业方向,这种分方向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纵深的学习与发展,与专业美术院校的绘画类专业教学非常一致,这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够与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尽管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方案,在近几年也都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横向学科的一些课程,也增加了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课时比重,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美术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省国内专业美术院校或老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美院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注重美术学科本位的专业教学,他们接受的都是专业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这一目标理解甚少。

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文素养教育,进一步明确其师范性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美术学专业是高等院校一个以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标的专业,是一种培养教师职业的教育。它与普通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师范性”是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怎能做到即能完成美术技艺的传授,又能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突出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才能使美术学专业脱离单纯追求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回归到素质教育模式上来。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在整个系统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亲身经历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受益,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去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高校美术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二)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联系

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与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培养对象的实际工作需求,而盲目地偏离培养目标要求地开展教学。

1.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中小美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灵活性、时代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对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内容,认真体会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才能推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2.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

“一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一个画种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学生选择了国画方向,那么他在油画或其它画种方面了解得就很少,这又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那么只掌握一个绘画门类的知识与技能的美术学生是不能够胜任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据培养对象岗位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现在“一专”的教学模式为“多能”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四内不再分专业方向教学,要求学生统修所有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美术史论教学环节,关注现当代艺术发展,是现今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之一。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学习美术史论知识同学习专业绘画技法同样重要。美术学专业学生只有全面地学习中西方美术史,对国内外美术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具备更广阔的艺术视角和准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将来的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美术现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完善美术史论教学各环节,强化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理论素养。

3.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对本土本民族美术资源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我们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文化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观,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在继承和发扬本国艺术传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本地区艺术传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民间美术的介绍较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介绍的也十分有限,在地方本科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狗狗”、滑县的“秦氏绢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舞阳的“农民画”等,加强学生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学习与了解,有助于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了解、掌握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涵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4.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把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专业课程课时系数所占比例较大,教育理论课时系数比例偏小,纵观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师范美术教育中,把教育理论课程放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位置,课时比重与美术专业课相当。对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夯实专业基础,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具备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才能符合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要求。

出台有效的教育实践环节考评管理办法,加强各个实习环节的监督管理,培养专职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在校内教育实习阶段邀请中小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名师,为实习生进行课堂观摩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偏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岗前和岗后培训

只有大力开展美术学专业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通过研讨、实地调研、观摩教学等活动,在思想意识上加强教师对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特征认识,改变他们旧有的专业教学理念,加强他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意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够更好地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吻合。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地质学;中美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45-02

一、引言

本科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构成单元,也是决定大学社会影响、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高校在高等教育上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地质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来看,虽然目前已在专业建设、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学生专业素质不足、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随着留学人数的快速增加和国际石油等能源(外资)公司的进驻,中外地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过程及中外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的比较日益频繁,中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压力日益突出。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 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中的“顶层设计”。

二、培养方案对比

本文选择美中两国在石油地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UTA)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eleum,CUP)进行本科地质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美国UTA成立于1883年,是德州大学系统中的主校区,也是德州境内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美国最大、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源于1888年成立的地质系,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体包括地质科学系(1888年成立)、经济地质调查局(1909年成立)和地球物理研究所(1972年成立)。2013年在校本科生325名和研究生318名。该校授予地质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分为8种(入学前2~3年不分专业,之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方向;2010~2012级适用)。具体包括:(1)环境科学理学学士;(2)通用地质理学学士;(3)地球物理理学学士;(4)水文地质理学学士;(5)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学学士;(6)教育地质理学学士;(7)地质系统工程与水文地质理学学士;(8)地质科学文学学士。在上述8个专业中,学生最多的属通用地质方向,其次是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方向,其他专业学生很少(表1)。

在此选择该校通用地质学专业(General Geology)本科教学大纲(2010~2012级)进行介绍。UTA通用地质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特点包括:(1)地质基础课在1~2年级开设,为必修环节。(2)地质选修课为3年级之后开始选修的专业课,共6门课,1分。(3)可选修的地质课程可分为:①低年级课程,共19门;②高年级课程(upper division、高级、专业课程),共63门可选。按照培养计划,每个学生还必须选修6门专业课。(4)进入3年级后每学期一门技术选修课,共4门课,12学分。

CUP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现有学生近14000人,教职工1284人。1953年建校,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97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该校地球科学学院由1953年成立的石油地质系发展而来,下设地质学系、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954人,研究生951人。开设地质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分别大致与UTA的通用地质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相当。在此,选择地质工程专业对其培养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对比UTA和CUP在培养方案方面的差异表明:(1)中美高校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在学分要求和课程要求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高校最低要求为178学分,其中必修课114学分,选修课最低30学分,实践教学34学分;而美国UTA最低学分要求126学分,2门写作性课程、高年级课程(upper division)至少包括12个学分。(2)培养计划中,都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课程又可以分为:①通识性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③专业课程。两校在这三部分的学分比例大致相当。(3)通识性课程通常包括:①数理化(及计算机)类,②文史类,③体育类,④外语类。所有高校的通识性课程学分比例都超过40%,最高接近50%。(4)中美高校在通识性课程的前两类学分比例基本相当,但在内容设置方面差异巨大,尤其是文史类,美国高校强调艺术、历史、政府、写作训练课程的学习和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在体育和外语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高校在1~2年级普遍开设体育课程,而美国没有;国内高校在外语学习方面学分比例一般占总学分的8%以上,而美国高校相对略低,为6.35%。(5)中美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上基本都是指定,且在课程选择上非常相似;但在专业课程方面,都提供了较多的课程供选修,一方面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开始关注不同工作性质的要求。(6)在专业课程方面,美国高校可在全校公选技术课程,选择余地大于中国高校,更利于学生学习新技术手段,培养研究兴趣。

三、结论

通过对UTA、CUP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明确了中美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给予中国高校在培养方案改革以新的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地质专业本科培养方面有待改进的领域包括:(1)适当合并、整合部分通识性课程和专业课程,适当增加重点课程学时,保证学习深度、练习―实践时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改进学习效果。(2)在通识性课程中注重修辞写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注重艺术、历史和社会学课程学习,增强人文底蕴。(3)加强重点课程的课内实践效果,增加课内实验、习题课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野外实习,改善理论学习与野外实践脱节的影响。(4)针对学校实践和学生差异,打破统一性毕业设计安排,鼓励优秀学生提前(大三)进入研究项目组开展毕业设计研究,同时开设对应专业课程或其他实践课程,代替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何春艳,雷涯邻.中美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04):69-72.

[2]王纾.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以学生课程学习体验为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2,(04):111-119.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油画教学;改革措施

油画兼具技巧性、艺术性与审美性特征,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美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被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之中。美术教育既为油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专业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油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等的设置。美术教育要求是油画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依据,高校教师应根据美术教育要求,适时创新个人的油画教学方式,这也是推动高校油画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当代美术教育对油画教学的基本要求

1.视觉媒介多元化

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美术教育逐步打破传统的“为艺术而教育”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关注于社会的真实需求,以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服务社会大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市场经济领域运用物理、化工等技术创造出的大量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要求美术专业人才能够在新的视觉媒介环境下进行美术设计等工作,以满足商品生产与营销的现实需要。而油画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关注行业需求、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等的指导下,积极关注视觉媒介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更广泛地搜集行业中出现的或者是其他美术教育活动中涉及的最新的视觉媒介元素,并及时总结其媒介性质、媒介技术及功能诉求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创新油画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在多样化视觉媒介环境下的油画表现能力。这样做既能强化学生的油画技艺,又能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

2.突破艺术边界

上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家展出了《无题》《黑色盒子》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既非绘画又非雕塑,甚至有些干脆将绘画和雕塑进行极简化处理,由此开启了美术领域突破艺术边界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市场经济推动下的美术创作活动更是将打破艺术边界作为产品包装、设计、宣传及推陈出新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也积极开展了融合教育和整合发展,积极建构不同的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促使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艺术知识创作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新颖的视觉作品。在此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工作更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单纯以油画色彩、技法、表现为主的教学内容的局限,更确切地说是要打破沿袭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念,立足于行业设计特征及美术教育的现状,引入其他艺术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增强学生油画知识与技能的现代性、商业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创作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是国家、企业乃至于个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实现个人壮大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表现在其能够创新性地应用美术材料和一些先进的技术来表达个人独特的审美与情感理念,而且还立足于个人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不断创新自己的职业理念、工作模式甚至于进行创业活动。油画拥有个性化的油画理论知识、技术技巧、表现效果及在社会中独特的应用领域,因此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油画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个人的艺术理念和风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增强学生以后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美术教育都应该进一步地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甚至为学生创作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提供必要的条件。

当代美术教育背景下油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代美术教育为油画教学提供了扎实的专业支撑,同时也提出了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三方面的要求。油画教学在教改政策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1.社会服务导向的教学转型滞后

油画自传入我国以来,便一直作为独立的艺术而存在,早期油画教学采用的是言传身教、耳闻目染的纯艺术教学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建构起了学院派油画教学系统,其设置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的教学计划等,以实现油画人才规模化培养。从功能诉求上来说,油画教学仍然带有明显的纯艺术教学痕迹。近年来,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很多学生秉持个人爱好和就业相结合的思想报考美术专业,但是随着持续加大的就业压力,倒逼着油画教学开始向服务社会转型。然而与美术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倡导的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油画教学社会服务导向的转型显得十分缓慢,部分教师甚至存在着“耻于谈商业”的思想,这导致油画教学潜在地延续了传统纯艺术的教学内容,没有紧紧跟随美术教育发展趋势进行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

2.新理念、新技术引入不足

立足于行业现实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是适应美术教育背景和顺应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油画教学活动在主观层面缺乏对社会服务导向人才培养的意识,以及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认知,纯艺术的人才培养理念造成教师单一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严重地影响了新理念、新技术的融入。客观上来说,高校油画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院校的油画专业,拥有深厚的油画理论知识和高水平的油画创作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油画艺术修养。但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他们一方面缺乏对社会一线企业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及新需求等方面的认知,不能第一时间引入最新素材和最新信息来创新自己的油画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包装、设计、造型及其他艺术领域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以上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突破艺术边界而进行油画教学的能力。正如一位油画教师所说,自己也清楚跨界教学的重要性,但自身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在现实面前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创新能力和教学方法简单

创新能力是油画教学从古至今所始终秉持的一项目标,而当前美术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艺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协同发展,即学生既要具备创新性的油画表现力,又要能够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能够立足于油画知识进行一定的创新创业活动,为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当前,高校油画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艺术创新为主,通过设置创作主题、激发创作灵感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利用油画创作理念和技法表达个人的审美理念和情感思想,进而形成个人的油画创作风格和特色。由于这些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沿袭一些创作方面的常规理念和方法,无法有效地培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时因为油画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关注,在教学中就可能会弱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未来油画艺术生涯的更好发展。

当代美术教育背景下油画教学改革的措施

1.建构社会服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统领着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当前,高校油画教学之所以存在着社会服务导向的教学转型滞后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案的积极性,无法借助教学方案推动美术教育背景下油画教学工作的转型。高校美术院系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应多鼓励和支持油画教师建构社会服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从传统纯艺术教学目标过渡到服务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从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三方面更新传统以油画材料、油画技法、油画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特征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系统化的教学计划。高校美术院系还可以邀请油画专家、油画业界的专业人士协同评估教学方案,听取他们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最终在保证油画教学方案符合美术教育背景和趋势的情况下进行油画课程教学。

2.打破课程边界进行整合式教学活动

突破艺术边界是培养学生油画艺术创新和油画应用创新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油画教学之所以存在着新理念、新技术引入的问题,客观上是因为油画教师专业背景、工作环境与教学能力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美术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等应努力打破课程边界进行整合式教学活动,即将预先制订的油画课程教学方案分解成为一系列的知识模块与实操项目,油画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由油画教师负责相应的教学工作,而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要求包装、设计、造型及其他美术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如果条件允许,高校油画课程还可以邀请公司、企业的设计、创作人员进入课堂进行主题座谈、专题讲座、课程教学等活动。这样做不仅解决了油画教师在专业背景、工作环境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局限,还使学生受到了跨界式和整合式的油画学习。

3.借助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表现在艺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两个方面,既是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油画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存在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简单的问题,高校油画教师在延续常规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积极利用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公益组织面向大学生举办了大量的竞赛活动,高校油画课程可以选取一些油画创作类的以及和油画相关的创新创业类的竞赛,比如通过大华杯全国美术作品大奖赛之类的赛事,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展现个人油画审美理念与情感思想的能力;借助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之类的竞赛,培养学生应用油画知识和油画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以赛代练既增加了油画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实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语

美术教育为油画教学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要求油画教学能够顺应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趋势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高校油画课程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服务导向的教学转型滞后、对新理念、新技术引入不足、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简单等问题,需要建构社会服务导向课程教学方案,打破课程边界进行整合式教学活动,利用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油画教学改革,这也是顺应美术教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与就业能力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高鸿武.美术教育教学中油画民族化的解析[J].长江丛刊,2019(25):74-75.

[3]徐秋枫.美术教学审美化与多模式油画教学体系[J].戏剧之家,2019(4):198-199.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4

一、高等美术教育的断层

建国初,上海的高等美术教育可谓命运多舛。1952年,中央为大量培养技术和工程人员,开始仿照苏联模式进行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人文及艺术类学科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和山东大学艺术系在无锡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旋迁址南京,当时上海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上海美专”宣告结束,至此上海高等美术和工艺教育几乎成为空白,对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造成重创。除出版、电影等单位的队伍建制相对完整外,其它行业的设计人员捉襟见肘。文化、轻工、纺织等系统只得以“师傅带徒弟”及短期训练班的方式培训设计人员。

1956年,上海戏剧学院开设舞台美术专修科,分绘景、灯光、化妆三个班,学制一年半至两年。1962年成立舞台美术系,教师有孙浩然、贺天健、谢稚柳、闵希文、周本义、庄宝华、周锡保等。该系还曾开办短期的舞台美术专修班和戏曲舞台工作进修班。当时上海已无独立美术学院。上戏舞美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上海美院”的作用。

1959年,中专学制的上海美术学校成立,并于第二年改组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全校共含本科、预科和中专三种教育层次,其中本科设国画、油画、雕塑和工艺美术4个系。作为当时上海唯一的美术专门学校,吴大羽、周碧初、江寒汀、张充仁、涂克、哈定、李詠森、应野平等名师荟萃。工艺美术系教师包括丁浩、徐行、张雪父等。正当学校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之际,“”所导致的经济恶化却使刚刚显露生机的“上海美专”面临再次停顿的挫折。中央决定对“”以后“冒进”的学校全部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市委觉得就此关闭上海美专太过可惜,在多方努力下,国务院最终同意暂不解散这届本科,“办完为止”,但原预科和中专学生就此中断了继续深造的可能。上海美术高等教育至此仅留下一缕薪火余温。1961年,上海美专举办了第一届教学成绩汇报展览会,共展出作品285件,得到了社会各界较高的评价。1963年,上海美专还办过一届“上海市工艺美术训练班”(大专),提出“具有较高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能力,并熟悉制版、印刷的工艺过程”的培养目标,共分图案设计和展览布置两个方向。

以后若干年,关于恢复上海高等美术学院的呼吁并未停止,但最后都因历史条件无疾而终。1965年,上海文化局决定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市美术训练班、上海市美术学校一并结束。7月,上海美专唯一一届本科毕业,毕业展共展出作品86幅,其中商品包装、广告招贴37幅。毕业生被分配至出版、外贸、轻工、纺织、二轻等系统,剩余的上海市美术学校和上海市工艺美术训练班的学生以及55名教职员工一起并入到上海市轻工业局。上海美专解散后的第二年,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也停止招生。上海高等美术教育再次陷入空白。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分化

50年代末“”期间,上海艺术设计教育在中等专科院校层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以产品造型为主的工业设计教育由此萌芽。但由于中专院校多由轻工、文化、手工业、纺织等系统分别管理,所以起步不久就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分化趋势。

转折出现在1959年。中专学制的上海美术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的造型美术设计专业相继成立。上海美术学校(后变更为上海美专的中专部)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一是为上海文化系统的文化馆、俱乐部培养群众美术干部;二是为本市轻工业生产部门培养染织图案和产品包装设计从业人员;三是为中小学培养美术教师;四是为高等美术院校培养后备生,并决定从第二学年起分设国画、油画和工艺美术三科。

同一年,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开始起步。上海市轻工业学校成立了中专学制的“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全国最早设立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学校。上海市轻工业局明确指出培养目标是“以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为主”。1960年,上海轻工业局属14个工业公司仅有专职产品美术设计人员35人,其中能够从事独立设计的仅10人。该专业的成立缓和了上海轻工业美术设计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60年代初,专业名称陆续更改为“造型美术”和“美术设计”,办学层次也提升为了大专。美术设计系的师资比较雄厚,除著名画家黄幻吾担任系主任外,还有张英洪、陈方千、李银汀、吴祖慈等一批资深教师。课程设置包括基础图案、雕刻基础、器物造型、装潢概况、商品包装等。1962年,美术设计系举办了日用品造型和装饰设计作品展览会,一些作品突破了平面图案的传统观念,针对搪瓷、玻璃等产品造型做了许多改进。该校师生还积极参与了随后举办的几届上海实用美术和日用品美术展览。

196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系上海市二轻局所属的中专学校,学制三年。该校初始有24位专业教师和15位老艺人。1962年,上海工艺美术行业104名主要艺人的平均年龄为52岁,最高73岁,部分行业解放后几乎没有培养过新人。所以开办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艺人总体年事已高和新生力量不足的问题。该校针对性地陆续开设了玉石雕刻、象牙雕刻、织绣、漆雕、白木雕刻、黄杨木雕、工艺绘画、红木雕刻、玩具造型设计、绒绣、家具造型设计、刺绣、地毯设计等专业。从专业名称中不难得知,这时的“工艺美术”已基本等同于“特种工艺”,分科很细,具有明显的手工业职业教育性质。

1960年还有两所中专学校曾招收艺术设计类学生。上海出版学校(上海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开办四年制美术班,培养出版和装帧方面的设计人才;上海纺织工业学校(后与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院合并)开办三年制美术图案专业,培养染织图案设计人才。

上海美术学校、上海轻工业学校造型美术专业以及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成立,使上海艺术设计教育面临建国后最好的局面。只是好景不长,60年代初的经济恶化使艺术设计教育也陷入困厄。受此影响,上海出版学校和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院停办。上海美术学校停止招生,中专班多数学生被输送到了各文艺团体,成为舞台美术设计领域的骨干;预科班多数学生则成为上海轻工、造币和染织设计方面的中坚力量。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由于国家出口创汇的需要,虽然也面临精简压缩的压力,但相对来说还是得到了一定发展。上海市手工业局在该校的整编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必须在贯彻精简压缩的原则下保存下来”。虽然招生数量压缩了一半,但该校在1962年至1966年间,通过开设新专业使学生和教职员数量获得了增长。1962年,该校举行了首次学生作品展览会,展出玉雕、象牙雕、木雕、绒绣、刺绣等工艺作品200余件。第二年,首届学生毕业后被输送到玉石雕刻厂、木器雕刻厂、绒绣厂、地毯厂、戏剧服装厂、瓷器彩绘厂等22个单位。工艺美校在60年代抢救和保存了一批濒临消亡的手工艺品种,提高了工艺美术创作的审美观念和设计意匠,对传承手工技艺、培养新生力量、推出时代新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建国后,上海高等美术院校招生层次偏低,专业规模小,更缺少以艺术设计为主旨的独立本科院校,成为制约设计发展的短板,不得不说是个重大的遗憾。为支撑工业生产和文化事业的现实需求,短期的职业培训成为一种常态性的替代措施。50年代末,艺术设计教育从中等院校起步,因主管部门的归口不同而分化为轻工业和工艺美术两种主要类型。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在上海轻专率先萌芽,并迅速形成特色和优势,而上海工艺美校也成为了上海持续办学时间最长的专业美术学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供稿)

参考文献:

[1] 邱瑞敏编:《世纪空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校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2] “上海市轻工业局关于上海市轻工业学校专业设置方向和1960年招生名额分配的通知”,1960年,上海档案馆藏,B163-2-1008。

[3] 上海市轻工业局关于产品美术设计工作的管理情况”,“1964年,上海档案馆藏,B163-2-1819。

[4] “上海市轻工业学校关于报送职工名册的报告”,1962年,上海档案馆藏,B163-1-1036。

[5] “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关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精简压缩方案”,1962年,上海档案馆藏,B24-2-71。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5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框架下,形成了完善的师资培养模式,制定了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构建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 :德、美、澳;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74-04

作者简介:周秀峰(1977—),男,江苏海安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级政工师,纪委、监察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VE2004,主持人:任雪浩)

为国家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全球高等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任务与使命尤为重要。

2012年,我国有675万中职毕业生、321万高职毕业生和304万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除去继续升学的,1 200多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 266万人,由此可见,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大军的主体,其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千家万户,而且关系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 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 480万人,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导力量。发挥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需要弥补师资数量的缺口;另一方面,更要优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放眼世界,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们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和成熟经验。

特点之一: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科学全面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并施行了有效管理。

德国在20世纪中期至本世纪初,先后针对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有: 《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年)、《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1981年)、《手工业条例》(1965年)、《联邦劳动促进法》(1969年)、《企业宪法》(1972年)以及《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1976年)。2005年,德国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经修订后颁布并实施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德国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如1981年,德国对之前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颁布并实施了《职业教育促进法》,确保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在美国,迄今为止,已颁布多达159个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始于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之后又相继通过了《乔治—里德法》等数项法案。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美国国会于1968年、1976年分别通过了《1968职业教育修正案》和《1976年职业教育修正案》。修正案对职业教育投入、试验科目有了更详尽的规定,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包括职业教育规划、评价、统计及数据说明等一套完整的要求,促使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并确保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统一。另外,诸如《职业训练协作法》(1982年)、《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1984年)更保障了美国职业教育的科学高效发展。

在澳大利亚,学徒制的改革与发展是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与健全的基础。1967年,澳大利亚联邦经济部起草了职业培训法草案,1969年这一草案被批准,成为澳大利亚最早的职业培训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法在宏观方面包括联邦法和州法,在微观方面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法、澳大利亚技术学院法、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法、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署法案等。1992年,澳大利亚通过了专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拨款修订法案,之后每年修订一次,名为“某年职业教育与培训拨款修订法案”。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其职业教育由州和领地直接管理,因此,各州都有自己的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法相比,州职业教育与培训法内容更为全面系统,如昆士兰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2000 年法案》等。

特点之二:科学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式

在职业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上,德国非常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教学实践,主要培养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二是生产实践,主要培养生产劳动组织与实施能力。在德国,拥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职教教师备受青睐。目前,德国的主要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都设有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大学培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学习阶段,所修课程分为必修专业、选修专业及教学教法三个部分,其课时比例为2∶1∶1,德国对教学教法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第二个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学员至少要进行一年半的教育实践和技能实践。教学中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以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为主。在教师职后培训中,除了要参加许多考试、考核外,还必须参加定期的进修、考核和企业实践,并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

早在1917年,美国的《史密斯—休斯法》就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才能从事职业教育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工作。与德国相比,美国更注重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经常组织职业教育教师研讨教学教法,以促进个人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发展。培训方式有教学培训、研讨班、技能实践等,同时还有指导教师制、同事互助等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师职后专业能力的发展。

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上除了注重大学教育外,更注重兼职选聘和职后培训。在兼职选聘方面,按照标准将社会上长期从事一线专业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选聘充实到兼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这些兼职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还要赴高等师范大学参加1~2年的师范教育活动,才能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在职后培训方式上,针对不同的师资队伍的结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师资职后培训工作,主要方式有新教师岗前培训、企业实践培训及在职进修等,并给教师建立了培训历程档案袋。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每个教师每学年必须到企业工作,工作时长两周或更长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技术与知识,特别是自身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挂职锻炼期间享受带薪待遇。

特点之三: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在品行、专业技术等方面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入职前还须参加所从事专业以及教育学等知识的考试。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除具备教师任职的一般要求(如学历等)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定,比如“拥有至少3年的行业工作实践经历”。要成为一名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需要具备博士以上学历、5年以上的职业实践经验(含3年企业专业工作经历)。

在美国,新入职的职业教育教师至少应具有大学学士学位,同时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并辅以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如果申请者有5年以上的工作实践即可代替学士学位。教师上岗教学,除了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持有所在州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任教许可证。严格的入职要求保障了教师的质量。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非常严格。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素质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一是从业者要取得教学所需专业技术的大学本科文凭,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硕士学位;二是从业者要拥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或者经过培训并取得行业四级证书。对于入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对于不同的州和不同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具体规定也会有所区别,但是实践经验、技能证书、教育学习始终是任教的重要条件。同时,澳大利亚还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标准。比如,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专任教师必须符合教师的通用标准及特定的专业标准;对兼职教师和希望成为职教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等等。另外,澳大利亚政府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兼职授课,或开展专题技术讲座。严格的从业标准和灵活多样的教师聘用政策,使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能够及时更新、调整知识和技能,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

特点之四: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体系

德、美、澳三个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教师评价机构,制定和完善了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948年,德国文化教育部就组建了教师教育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以教育行政官员和学科专家为主,负责对当时的德国教师教育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六十多年来,德国教师教育评价制度不断优化和完善。目前,德国对教师评价的外部机构,一部分由评价机构或委员会进行,一部分由代表当局的独立机构进行,一部分由所在学校教育督导进行。在美国,为了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进行评估,组建的实施机构是“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

专门建立并不断优化针对新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三个国家推动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为了推动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美国专门组建了“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与支持联合会”。三个国家针对新教师的评价体系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运用形成性评价,可适时评价新教师在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及时反馈给新教师,促进了新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运用终结性评价,可对新教师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如果终结性评价合格,新教师就可以继续任教,否则不能继续任教。

除了严格的考核外,德、美、澳三国在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激励机制,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实施分别考核。比如,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法就是分别制定或修订的。评价内容中的考核指标和权重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分析。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客观公正、公开公平,从而可科学、合理、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各项工作表现和实绩。

几点启示

对照德、美、澳三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发展和完善。

首先,要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法律内容不应一味偏重原则,还需要增强可操作性。我国对于职业教育不作为的现象目前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约束,应着力增加相应的责任条款,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可以学习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进行专门的规定。还应根据实际需求,完善修订制度,使法律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实际。

其次,要选择科学的培养方式。在职前培养方面,我国有许多新的模式,如“双证书一体化”、“本科+技师”等。但师资培养场所一般局限于校内,在与企业合作培养方面还有欠缺,从而导致师资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师范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应注重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走出校门,到企业锻炼专业技能,到中高职学校检验师范能力,形成校企、校际协同育人机制。在职后培养方面,我国有许多部级师资培训项目,但偏重于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训,师范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总之,职业师资培养方式要兼顾“师范性、学术性、职业性”,三性融合,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再次,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以学历文凭为主导,缺乏“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师选聘机制。职业教育教师准入机制的“严格”应体现为“重质量、轻学历”,不能以学历代替质量,可广泛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充实职业教师师资队伍。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还不尽完善。应真正发挥绩效评价体系改革的积极作用,在工作中引入激励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工作,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014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这一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提出了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和应用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经验,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2]罗嗣安.主要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理论,2010(10).

[3]管祺骐.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借鉴[J].职业时空,2011(9).

[4]郭靖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温小英,李兴韵.中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时空,2013(2).

[6]蔡燕.中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7]房振宏.浅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J].教育学研究,2012(2).

[8]陶红.高素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

[9]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版),2003(1).

[10]赵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职教论坛,2010(27).

[11]卢玮.澳大利亚职业培训绩效的评价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3(3).

[12]邓小妮,熊正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3]任雪浩,刘新钰.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与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4).

[14]王利敏.从完善走向优化:德国教师教育评价制度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9(4).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创新;创新能力;教改

中图分类号:G9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104-03

中国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健美操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在我国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健身功能走进课堂,要实现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目标,高等体育院校肩负着培养大批体育人才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惟一标准。本课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9级、2000级健美操专项班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试图探索培养健美操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从而为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业的教学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培养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并在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9级(20人)、2000级(26人)健美操专项班进行教改实践。健美操教学为3年,1―6个学期,技术课教学共计576学时,每周3次;理论课教学共计192学时,每周1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创造学理论为依托,查阅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方面的文章20余篇,创新教育著作5部。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要求,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向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6所体育院校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教师20份,学生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8份(教师16人,学生202人)有效回收率为87.2%,符合研究要求。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及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讨论与分析

2.1 健美操创新教育现状分析

2.1.1 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要求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自1993年开设健美操专修课以来,已有200多人毕业。2003年对我校健美操专业毕业生随机抽取的印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75名学生从事健美操专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93.75%,在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的一致性上,健美操专业毕业生高于其它专业学生,表明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对全国10个省、市大、中学校及健身娱乐场所40个单位的负责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健美操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方面表现比较优秀;而在评价他们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回答不尽如人意。87.5%的人表示他们更欢迎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分析他们对健美操专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概括如下:灵活的教学组织能力;推陈出新的能力;知识面广,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与运用的能力;创编健美操的能力及组织健美操活动的能力。

2.1.2 健美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对全国6所有体育院系健美操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202人的调查显示,85.6%的学生认为,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反映了学生对创新教育有强烈的要求;但是在问及健美操教学为什么要提倡创新能力时,67.3%的人回答是为创编健美操,表明学生对创新的理解比较片面,没有把握创新价值的实质;在对自己创新能力的满意程度调查时,22.3%的人对自己持非常不满意态度,57.9%的人对自己持不满意态度,12.4%的人对自己持比较满意态度,7.4%的人对自己持满意态度,在非常满意这一态度上没有人回答(图1)。在关于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中,教师和学生的回答有明显差异。75%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6.8%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持否定态度。表明学生和教师在创新能力问题上有认识上的差异,表明学生对创新教育有更高的要求。

2.2 培养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

2.2.1 培养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学生为谋求某种目的需要,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建构的、有不同种类知识所组成的、具有开放、动态、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知识构架。它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剖学、生理学、教育学、方法学、外语等);精深的专业知识(健美操基本理论、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方法、健美操竞赛与裁判方法等);广博的临近学科的知识(美学、音乐、美术、营养学、保健学等);明确的奋斗目标及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等。

2.2.2 培养创新能力所需的能力体系 健美操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指他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潜能。它包括运动技术与知识经验获取的能力;解决健美操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的能力;在健美操各项工作中推陈出新的能力;教学与竞赛组织管理的能力等。

2.3 培养创新能力的教改方案与实践 教改方案的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牵引,在了解当前健美操专业创新教育现状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对原有健美操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等环节进行了调整与修正并进行实践。

2.3.1 改革教学目标 高等体育师范教育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我们的教育不应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学会研究与创造。因此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等。基于创新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及我校健美操专业的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改革。强调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侧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创新能力这一培养目标。

2.3.2 改革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分析讨论的学时,加入了讲座、试验、创新设计、比赛、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遵循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社会实践,强调多层次发展的原则。

2.3.2.1 强化专业基础 强化专业基础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讲的过多过细,而是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厚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对继续深入研究和有创建性地从事健美操专业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2.3.2.2 拓宽专业口径 拓宽专业口径是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增加新的信息,使学科交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生掌握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增加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了健美操经营性操作模式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增加了健身课新课种的内容等。

2.3.2.3 重视社会实践 积极有序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组织多种渠道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表3可以看出99级、2000级分别参与社会实践的总次数、参与的频率、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2.3.2.4 多层次发展 多层次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还要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既能满足一般目标的要求,又有自己特长发展的空间。为此,增加了相关学科的自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专长规定学生自学的内容及教师重点辅导的科目,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特长优势。

2.3.3 改革教学方法 将组合法、联想法、群体激励法等引入到教学中,打破了过去教师从头唱到尾的灌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激情。

2.3.3.1 组合法 比如,将搏击的步伐及击拳动作技术与健美操的节奏和韵律组合就派生出了搏击健美操;将登山的健身功能与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组合,就产生了踏板操;将踏板操与搏击操结合又产生了踏板搏击操等等。新派生的健美操,就是由不同技术、不同运动特征、不同锻炼功能的运动组合而成。

2.3.3.2 联想法 联想是发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中介,它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特性。例如,在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开始阶段,我们采用联想法进行讲授:从健美操给人身心带来的益处谈及到健美操应如何更好地发展、从健美操的发展走向谈及到健身市场的变化、从健身市场谈及到体育产业、从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谈及的学生将来可能涉及的职业。上述内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使学生浮想联翩。在联想过程中,学生对健美操始终充满了好奇,兴趣也随之而起。

2.3.3.3 群体激励法 在健美操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新构思、新设想,并大胆联想,积极实践,发挥群体智慧,达到群体激励的效果。如进行健美操创编实践教学时,采用了群体激励法:在掌握了创编技法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连锁激励,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较好的创造小环境中集体进行创编。

2.3.4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法 把以技术、技能掌握为重点的单一考试,转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考试中不仅考察学生对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及相应的理论水平,还要对其教学、训练、裁判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评定。通过综合考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出新,提出见解。其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4 实践效果

2.4.1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健美操救改实践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2.4.2 学生的创编能力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学生创编健美操动作及套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有创建性地设计各种类型健美操动作,主动参与校内外各种比赛及健美操相关的活动。学生创新创编的成套健美操在参加全国及北京市健美操比赛中多次获奖。

2.4.3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 教改方案中,在增加创新方面教学时数而减少技术训练时数的情况下,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运用技术技能的能力没有降低,他们利用早操和课余进行训练,增强了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热情。全部同学通过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46名同学中有25名通过一级裁判员。

2.4.4 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提高 学生除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实习外,还能自己寻找机会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如担任健身房、学校课余训练的教练员;培训学校健美操骨干;组织及参加比赛表演活动等。

2.4.5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在教改中,多层次发展的原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如教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健身房的领操中已产生轰动效应,训练水平高的学生参加了2002年全国高校竞技健美操比赛取得了男子单人第三名和三人第三名的较好成绩;组织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到NIKE公司做业务员等等。

2.4.6 拓宽了健美操方向,增强了职业的竞争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后担任体育教师约占50%,健身教练约占40%,工会、体委等工作人员约占10%,从而增强了职业的竞争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实践结果表明,我们设计并由体育教育专业99级,2000级实施的培养健美操创新能力教改方案可操作性强,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现状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供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然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状况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随着社会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美术教育的形式与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虽然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相应改革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当下高职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重理论轻技能

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体系架构,大多沿袭或参照本科专业的体系架构:过于偏重人才对学术的研究培养。然而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地考虑培养毕业生对岗位技能的熟悉度和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

1.2重整体轻个性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深陷就业率的泥潭,这一条体制内对院校的评价标准,导致了高职院校面对人才的培养时,更多地考虑“量产化”:针对单一的中小学教师岗位“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偏离“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方针。因此,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富含创造力的时代教育工作者。

2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

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中发现,我国在校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难以弄清的疑问,诸如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假如不当美术老师我还能干什么等;同样的,毕业生也存在着这类问题的后续问题:比如,为什么明明我的就业和专业对口了,却感觉学过的知识对工作上的很多问题帮助不大甚至是感到没学过这类知识?因此,笔者提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应当从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生涯素养两方面出发。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就业和就业之后如何才能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3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一专多能的制定纲领

一专多能,就是指人才在多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具体的方面能做到出类拔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岗位都出现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1]。当今社会,一方面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人才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导致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压力不断提高,专一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同时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又面临着行业竞争激烈、用人成本不断高涨的时代问题,它们对于一专多长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4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设定方针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应当在大学阶段,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学习任务,才能从容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挑战。

4.1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

知识,于社会来说就是生产力,于个人来讲,就是成功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

4.2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

社会工作岗位总是相对有限的,对以就业或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来说,自然是僧多而粥少。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岗位,它必定是通过毕业生自己的努力争来的。那么,对于一个在企业面前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于岗位的竞争力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是毕业生面对就业时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4.3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核心一直都是围绕着“素质”一词来展开,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大学生在经历了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之后,在社会素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仍然存在着许多概而不全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未曾经历过的职场生涯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把成长过程中养成的素质转化成为有利于往后职业生涯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得今后面对社会生活时更加从容,却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

5课程体系架构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架构方式,都借鉴于传统高职专业课程的普遍架构方式,即:课程总体结构=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及身心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课程。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体会,在此对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模块展开描述。

5.1职业能力课程

目前国内经济的区域性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架构职业能力课程必须针对毕业生的人才市场流向进行分析研究。各地方的人才需求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侧重点就应当从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选择。同时,因为当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特点,所以还需要从一专多能这点来思考课程架构,力求毕业生在专“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还具备能胜任两到三个其他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总结以上分析,职业能力课程可从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架构:第一,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第二,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是形成本专业特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课程。第三,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的模块化课程,是职业专门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5.2实践教学课程

在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分三种类型,即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三者实现层次化的实践教学过程:一体化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这类课程都在实训室或者机房中完成教学工作,主要实践任务是验证性实践教学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实际项目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力求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顶岗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短期的体验式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工作。

6教学进程整体设计

在教学进程设计时,应注重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关联性。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和其他艺术类课程一样,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的递进式特征。传统的整体设计方法一般采用5+1的模式,即前面五学期在校学习理论和技能,最后一学期则安排单位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在这里,笔者有鉴于职业技能学习的实操性为重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模式:2+0.5+2+0.5模式,即入学两学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第三学期用半学期参加岗位见习+接下来两学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最后的半学期顶岗实习。这一模式的优点是两个“0.5”的安排:第一个0.5学期的见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岗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能对接下来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有更清晰的认知;第二个0.5,即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可更有利于毕业生从校园走向企业的过渡。职业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往往受到社会人才需求的映射,因此只有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福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篇8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

上一篇:机电安装工程新技术范文 下一篇: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