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8 16:32:09

美术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游戏激发课堂活力

在《红色的画》一课伊始,笔者设计了故事导入。

师: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如何呢?

生:小鸟找不到家了;不能画带颜色的画了;分不清早上和晚上了。

师:颜色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生:颜色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颜色。

师:你能说出几种认识的颜色吗?在这么多的颜色中,有哪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无法调配出来的?

生:红、黄、蓝。

师:这三种颜色,人们又把它们称为三原色。

以提问导入新课,一方面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激发兴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重视。

笔者在《黄色和蓝色的画》一课的教学时,也设计了一个变色游戏。

师:(展示学生作品)上节课同学们画了《红色的画》,调出了各种各样的红色,作品非常丰富。这些作品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喜庆、热烈、欢快……

师:如果这幅画换一些颜色呢?同学们还能感觉到欢快、喜庆的气氛吗?(课件演示换成蓝色的画)

生:感觉冷清了。

师:再换一些颜色,感觉如何?(课件演示换成黄色的画)

生:比蓝色好点,但还是不如红色的喜庆。

师:(揭题)同样一幅画,用不同的颜色,竟然能给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的奇妙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色和蓝色的画。(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的作品进行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色彩的变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促使其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直观欣赏,培养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多次欣赏。欣赏的内容有视频,也有图画。有画家的作品,也有同龄儿童的习作……

第一次,笔者请学生欣赏了一段过年时的视频,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亲自感受红色所带来的美感,使其瞬间融入到热烈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红色是中国人传统喜庆的颜色原由。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从而养成注重观察生活的习惯,树立生活美术的理念。

第二次,引导学生欣赏书上作品及两幅色调不同的画面。从单纯红色产生的美感,到不同红色使画面更丰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欣赏、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红色作画所带来的层次美感。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种红色在画面上的运用。同时让学生对色彩的变化与绘画创作产生更强烈的尝试愿望。

第三次,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一方面是感受绘画的不同表现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以启发,绘画的内容既可以选择各种红色的东西,也可以表现喜庆快乐的场面,还可以画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这样学生的绘画范围就宽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表现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

简化作业,练习重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用各种颜色调配,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带给人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表现的形式要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作业时,笔者将两课的作业都做了简化:《红色的画》,笔者请学生在白纸上任意画了六条线,将画面进行分割,然后用调配出的不同红色进行着色;《黄色和蓝色的画》,笔者请学生任选一种色调,模仿凡高的《向日葵》画一幅瓶花。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表现出不同红色、黄色、蓝色的层次感,以及学生对色彩的情感体验。

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以及辨别、调色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不仅没有负担,而且是一种享受。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所谓学科知识的基础性,是指教学要体现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科之所以存在的根基。美术教育是建立在美术学科基础上的以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或获取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教育门类,美术技能作为美术学科的基础,这一基础确定了美术教育不是其他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而美术知识和技能恰恰是美术课程的学科“标签”,没有了它,美术学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在美术新课程的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忽视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片面追求美术课堂的热闹,讲究课堂教学的形式,因而失去了美术学科赖于存在的学科基础。如:有位教师执教《老人和儿童》一课:(1)让学生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一起的故事(揭示课题)。(2)欣赏一组老人和儿童的图片,分别说说图中老人和儿童在做什么?(3)分组合作创编并表演以“老人和儿童”为主题的小品,表演后评选出优胜奖。(4)说说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尊敬和帮助老人?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学生作业)。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师关注的显然只是教学活动的形式,而没有把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美术语言去表现老人和儿童的外形特征、五官特点、人物基本的比例等这些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这种将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美术教学,显然已丢失了作为美术学科的重要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不是美术课了。因此,在美术新课程的教学中,不管怎样的教学设计,它必须体现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体现学科的鲜明特征。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和先决条件。

二、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美术“具有人文价值”,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教学要积极渗入人文精神,丰富美术课程的人文内涵,通过美术教学,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教学中,要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密切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拓展美术教学的人文内容。对美术教学的综合要保持美术学科特征为前提,注意综合内容的适宜性、适时性和适度性。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的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教学课题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深化教学主题。二是综合的材料何时何处介入,要做到自然贴切,恰到好处。三是综合时必须明确主次,突出美术主体,避免因综合材料的过多过杂而失去美术课的学科面目。要确立审美为核心。坚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将美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给学生欣赏、感受、体验和解读美术作品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要注重美术的创新,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多种的美术形式进行自由表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美术教师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

三、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是紧紧捆在一起的。传统的美术教学只关注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向的学习方式,导致了美术教学的失衡。同样,美术新课程教学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学习兴趣和“美术双基”是美术学习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与“美术双基”不是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并糅合于学习方式之中,形成了美术教学“三维合一”的有机整体。如:《标志》一课(苏少版实验教科书美术第7册)的教学设计:(1)学生汇报交流: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标志,说出它们的名字、形象以及含义,引出课题。(2)多媒体展示一组国内外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小组讨论:标志设计的形象跟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有何区别?分别说说这些标志的含义、艺术特征(变形、简洁、象征、传递信息明确等)及其标志形象的颜色搭配如何?(3)教师分别以动物、人物形象示范标志设计的创作绘制过程(具象型标志:“七匹狼”和抽象型标志:“2008年奥运标志”)师生归纳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4)学生作业:为学校运动会设计一,1、标志(小组合作)。本节课的教学,寓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于不同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了标志形象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效果显著。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刨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学习方式的创设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讲求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审美理想;知识修养;学生状况

一、体现学生主体精神来欣赏

美术欣赏的审美心理一般可分成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而直觉性与体验性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如果美术欣赏教学是以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而此观点并不是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得到的,教师要的是学生逐步提高的审美趣味与欣赏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离不开欣赏者对艺术震撼力的感受和不断得到审美愉悦的过程,这就要求欣赏教学必须从学生对作品的直觉入手,调动学生的主体思维参与欣赏,注重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如在欣赏《古代山水画》时,教师要求学生在书中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风景画,并简单地描述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学生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带着个人的观点和体验去欣赏作品,简单的描述是对作品的初步解读与感知的过程,然后再提出:为什么喜欢这幅山水画?这幅画对你的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对自己喜欢的风景画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把欣赏与观察、讨论、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概念和结论,始终带着个人的观点与体验去欣赏作品,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此时的欣赏不仅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也在学习中掌握了审美方法。

二、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欣赏相结合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欣赏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美术基础知识是基础,是美术欣赏课的基石。美术欣赏是将基础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注重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反之,如果只注重欣赏作品,不注重基础知识,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论作品,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像”与“不像”对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信,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19世纪后的意象作品中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而仅以“像”和“不像”、“美”与“不美”来评判作品,美术欣赏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难以培养的。除了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有关历史背景及各种美术符号意识、哲学思想、历史发展及时代精神进行理解。综上所述,只有掌握基础知识,人文知识与欣赏作品并重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教会学生一些抽象的美术专业术语。

三、欣赏、临摹、创造三结合

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美术作品的形象、色彩、构图吸引欣赏者的视线,作品或激昂,或柔和,或强烈,使人震撼,作者的情感、情绪、思想、意识从作品中宣泄出来,欣赏者边看边思考,根据自己的阅历体验理解作品,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作品带上独特的个性创造印记,蒙娜丽莎只有一个,但在欣赏者眼中,蒙娜丽莎是各种各样的,这就是艺术的“二度创作”。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欣赏就是看加上评说,这样的欣赏课学生并没有完全体会到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作品的认识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美术欣赏的理解与体验,光靠眼看嘴说是不完整的,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全方位地体验作品。除了临摹练习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创作练习,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从中生发自己的感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

四、运用多样教学手段鲜活美术欣赏课堂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新能力;能力提升;鼓励创新

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仍包括一大部分图画绘制、作品制作等方面一系列的基础手法和方法,在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习的基础上,初中美术教学提出了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更高层次要求。初中生的思维较小学阶段进一步完善,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以及审美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创新予以鼓励,积极引导。

一、大量进行基础知识的练习和观摩,夯实美术基础

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依然离不开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不断练习、不断观摩来夯实所学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能够正确有效地运用所学习的美术基础手法和方法,要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绘图思维和意识。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训练,学生才能打好基础,夯实美术创新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在学生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初中美术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体会美术大家的绘画情趣,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就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用什么美术手法更能准确表达某种思想、某种含义等。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即无论学生的创新有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都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鼓励,不能因为学生的创新没有达到正面的教学效果而打压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身体力行地激励学生创新。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美术教学要在督促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无论学生创新的结果是否成功,都要对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进行鼓励。初中美术科目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需要美术基础知识的不断夯实和创新思考不断加强这两方面不断发展从而融会贯通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不断教导,耐心引导,积极鼓励,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为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华振科.浅析初中美术教学学生美术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开设了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一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要把握学科特征。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美术的学科目标便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待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2 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象和不象去评判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教学 美术生 数学复习 能力培养

数学作为高中文化课程中难度最大、分数差距最多的学科,往往对于学生的升学起着关键作用。而高中阶段的美术特长生在花比较多的时间培养艺术能力后,用于数学学习和复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没有普通生那样扎实。在考试复习阶段,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有效的数学复习方法,其数学成绩的提高就会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对于高中美术生数学复习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数学复习效果的增强及整个考试成绩的提高,进而对其文化课达标和升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以题目为载体,指导美术生进行基础知识点回忆

虽然升学考试对美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比普通生稍低,但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一线教师绝不会放松对美术生的学习要求。在课程讲授完成后,教师会给美术特长生布置相同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而教师在作业布置或者是测验进行时,其内容往往与课程的基础内容相对应,并且覆盖面比较广,因此在高中数学课程复习中,教师可以指导美术生通过每一次的作业或者是讲义,逐步回忆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而使数学复习有良好的开端。

高中作业簿是高中美术生最好的数学习题笔记,由于美术学生的很多时间需要花费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因此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及时间花费的比重往往会降低。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高中美术生量身定做一本作业簿,并以课程知识的教学进度与顺序让学生将习题记录在作业簿中,对于错误的题目,教师应当让学生配备相关的错题集进行订正。这样,在数学课程复习中,美术生只需要将作业簿和与其配套的错题集拿出来,重新学习一遍或者是做一遍,就能很快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逐步为数学复习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2.巧用课程讲义,让美术生将自己的知识串联起来

虽然学生通过习题复习可以重新回忆起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习题与习题之间区别的关系,美术生很难将所有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也很难将自己的知识全部联系起来,这就导致美术生在数学考试时基础知识不牢固、综合题得分偏低的现象。

根据这一现象,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自己复习课的备课笔记改编成纯知识点讲解的数学讲义,以此指导美术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通过复习讲义中串联的知识点,美术生可以将自己通过题目零碎回忆起来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整个知识点模块化,使知识点的记忆更牢固。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将知识点与题目对应起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帮助美术生找到知识记忆与应用的好方法。

3.学生互助,帮助美术生优化数学复习的方法

普通高中生的所有学习时间都花在文化课学习上,因此其对于数学复习往往有非常好的方法,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非常扎实。因此,教师可以指引美术特长生与普通学生进行学习互动,让美术生借鉴数学学习突出的学生的数学复习方法,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复习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使得自己掌握最佳的数学课程复习方法。

学习小组的形式最容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交流优化复习方法,因此在高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美术生有针对性地放置在一个个学习小组内,以小组内成员的综合复习方法带动美术生数学复习方法的完善及数学复习效果的增强。在整个小组分配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配的合理性,不能只关注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选择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成绩稳定,复习方法比较得当的小组作为美术生融入的团体,以此促进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复习方法上的提高。

4.教师课后直接指导,帮助美术生强化其数学复习能力

由于高中美术生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比较分散,因此很少能够主动复习,进而导致其在数学考试时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而倍感困难。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生的课程安排,在自习课、课间等时间段,指导美术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或者是为其解答相关的问题,帮助这些学生在数学复习时能够逐步解决自己的困难,并根据教师的意见逐步完善复习方法,争取在基础知识、复习安排、基础题库选择、知识点记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一定的完善,最终促进自身数学复习能力的提高。

结语

高中美术特长生由于平时时间的分散及本身数学基础的薄弱,因此在整个高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不能将数学复习效果凸现出来。教师在美术生数学复习的教导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学题目为载体,帮助学生逐步回忆所学的数学知识;又可以通过自己的数学讲义,帮助学生将自己回忆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强化其在数学复习中知识点的记忆。而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数学复习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带动的方式促进美术生复习方法的完善,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后指导,帮助学生逐步获得复习能力的提高。综合以上分析,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培养美术生的数学复习能力,帮助其在数学课程的考核中获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延平.普通高中美术生数学高考复习策略浅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8):20-20.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美术教学;教学模式;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该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儿童学习和认识发展的内部联系进行了重新阐释,突出强调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属于其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tural Theory)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个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如何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美术教学模式探讨

1、美术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对教学模式起到整体的指向性作用,决定教学模式的基调。本文从实际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美术教学的首要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美术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优秀美术作品等知识,掌握基础的美术绘画技能。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美术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过分强调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甚至将其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这是严重错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要求学生做到精通和高超,而应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为提升学生审美素质提高基础支持[3]。

教学方法的设计。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揭示了学生认识机制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了教学的“中介”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应进一步将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形成、提高的过程。基于此,美术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分层教学、互动教学、个性化教学等现代课堂教学策略,首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再根据其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目标设计,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调节、构建、提升的能力。

审美素质及价值观培养。通过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教育,完成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正确价值观建立和审美素质培养等任务,是美术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日常教学中,美术教师应跳出“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等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进行美术作品欣赏解析、小组讨论、美术馆参观、美学理论了解等,陶冶情操,扩展学生视野,力求学生能够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形成对不同流派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升华。

2、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美术教学实践分析

基础知识认知、扩展。学生首先需要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认知进展[4]。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美术教师应改变传统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采用故事引导、情境模拟、作品解析等引人入胜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获取,主动掌握新知识。

话题讨论,解决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了解之后,要求其分组进行话题讨论。话题的设置是小组讨论教学的重点,需要美术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话题应保证由浅入深,从现有基础上略有提高,延伸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美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产生新认知和观点。

参观美术展览。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要想使得学生形成美术审美水平的提高,定期进行美术馆、画展、博物馆、毕业设计展等美术作品展览的参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参观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参观,避免走马观花。教师可适当进行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参观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表当下即时感受,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潜能,实现常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5]。

教学评价。“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评价,不应只注重对分数的考核,还要注重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着重对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突出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不一概而论。

二、结语

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当前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从分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美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中介”作用、加强分层、互动、情境教学模式应用、着眼学生学习发展过程进行评价等措施。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美术教育者的长期坚持,不断实践和改善,才能实现观念和方法的全面转变,实现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颖.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3):180-183.

[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张韶山.“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N].江苏教育报,2013,08(3):3-4.

[3]王志文.高校公共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4):161-163.

[4]伍怀林.“故错”: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艺术[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4(7):60-61.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一、把握学科特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职高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职高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终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而是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

如教材第三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对美术语言特点的阐释。教材以其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将美术语言的特点阐释为“美术语言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待殊语言。在语言符号中,―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都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会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虽然以上阐释科学、准确,但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句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可用阐释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了解美术语言的特点。

二、迎合学生的兴趣教学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厉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途。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职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几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如职高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

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特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三、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而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就像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擎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高中 美术 欣赏课 教学二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一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二要”。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如教材第三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对美术语言特点的阐释。教材以其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将美术语言的特点阐释为“美术语言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待殊语言。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都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只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虽然以上阐释科学、准确,但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句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可用左下团阐释使学生一日了然,生动形象地了解美术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图.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人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人。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子门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待征,又在欣赏美中深人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创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广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沦支撑,就象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繁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美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学;色彩教学;美术特长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36-01

一、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根据在农村高中学校多年的工作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农村中学美术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学习美术兴趣的缺失

每个人在幼儿阶段对于画画都是很感兴趣的,有一种成人没有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美术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面上,时间一长,学生、教师都会进入一种任务性的传授和学习的“死谷”,美术在学生心中美好的形象也会被打破,逐渐学生会对美术失去兴趣。

2、缺少教学设备,缺乏优秀人才

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是学校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经费有限,学校领导在教育资金分配上只重视对数,语,外等主要学科的投入,使得中学美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交通,娱乐,医疗事业的不发达,偏远山区的学校甚至没有美术老师。就算有,也是一些缺乏专业知识,脱离农村美术教学实际的老师,这严重阻碍了美术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农村高中美术特长生的色彩技巧训练

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在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上还比较薄弱,忽视了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观察和理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目标性不强。那么,如何提高农村高中美术特长生的色彩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中美术特长生色彩的阶段性训练

高中美术特长生在色彩教学上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运用及表现。所以高中美术特长生的色彩教学,应该注重对色彩的掌握及个性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色彩能力。

1、基础知识的训练。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是要求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个阶段的美术教学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因为这样容易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导应该注重对调色盘的使用,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性能打下基础。对于刚接触美术色彩教学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色彩的认识还局限在和普通人一样的范围内。所以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色域的深入了解。

2、重点知识的训练。这一阶段的美术色彩教学要比基础知识的入门训练复杂的多。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阶段的训练后,他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对色相、冷暖、明度、纯度的理解和运用。而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训练,学生会对相对复杂性的色彩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控制。这个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深入研究纯度和明度变化。

3、难度知识的训练。通过对美术色彩教学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训练,学生对色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难度知识训练主要是通过对色彩冷暖关系研究,强化学生对冷暖色彩的感知能力。水粉画色彩的冷暖关系非常微妙,仅凭借直观的观察,很难发现画中的重要含义,所以教师必须借助理性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当中内涵。

4、对色调的了解及分辨。具有一定独特色调的美术绘画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如果作品中的色调杂乱没有章法,就难以给人美感。学生对色调的运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训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对色调进行分辨。以色相进行辨别,包括紫调子和褐调子等;以明度进行辨别,包括亮色调和暗色调;以色性进行分辨,包括冷色调、暖色调及中性色调。这些对静物色调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深入理解。

(二)加强学生对色彩客观原理的认识

对色彩客观原理的认识是高中美术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色彩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前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色光写生的培养。这部分的教学方法是注重培养学生对写生对象的固有颜色、光源颜色和环境颜色进行细微的观察,找到它们中的内在联系。另外,作品的色彩及艺术风格是建立在具体形象之上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写实的过程。最后,在培养学生色彩认知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色彩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和收藏,更在于能够使学生建立对色彩原理的客观认知。

(三)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色彩应用的个性化是高中美术特长生对于审美的集中体现,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在美术上的个人才能,而这种个性在美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太过于整齐一致的教学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美术教学缺乏个性的色彩教学,导致学生的美术作品没有生命力,艺术性更难从作品中体现出来。所以,目前的美术教学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珍视这种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差异,更好的培养学生对色彩知识的理解。

三、结束语

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农村美术教育发展与素质教育改革观念还有一定差距,但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美术老师不断的努力,学校的全力支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美术特长生通过努力学习色彩教学和自身的不断成长,农村美术教育事业一定可以不断改善,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赵巍.高中美术特长生色彩教学的策略研究.教改聚焦.2012(12).

[2]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法范文 下一篇:资产安全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