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之美,美术之用

时间:2022-03-06 07:09:49

美术之美,美术之用

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多年的美术创作活动、美术教育工作,让我对美术的社会功能有了几点认识:

一、美术在社会传播上的开发教育作用

《左传》上说,“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谢赫在《古画品录》上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说明,美术在传播上的社会功能自古就有,且效力极威。

中国的当代教育某些方面受凯洛夫教育观点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为了升学率,只重文理不重美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缺少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人才的最高层次,是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与创造精神的一体化。近年来,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领域一再呼吁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开发儿童的右脑,尤其当计算机问世后,人左脑的功能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而右脑的功能,计算机则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开发右脑更有特殊的意义。美术对于培养审美能力的作用,人们众所周知,但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所能起到的巨大开发作用,人们在认知上还不够。各类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对于人格塑造和个人素养提升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感染艺术环境气氛,人们的身心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精神完全放松间达到了一种情感的和谐。

二、美术对于心灵的平复治疗作用

当我们心灵受伤或感到压抑时,我们通常会发现,用语言来向外界表达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而艺术尤其是绘画却提供了特别有效的表达方式,并且还可以通过美术的各种艺术形式来安全地释放负面情绪,从而使心灵得到放松与安宁。

通过多年来的美术工作,我发现美术不仅能对成人起到增加心灵内省、澄清并化解人内心深处的问题以及隐藏的冲突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受阻的青春期少年摆脱困扰,增进信心。美术应该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对于情绪激烈而控制困难的成人和儿童,美术活动是非常好的宣泄途径。

在追求优越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也遭遇了更多的心灵创伤,用美术的浸染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平复情绪,化解伤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林语堂曾经例举过诗歌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种种净化和安慰,他认为诗“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精神,教会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我几乎认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林语堂最后说,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所以他认为,诗歌实际上是维持住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的平衡,使人格不至于分裂。美术所起到的安抚作用是一样的,而且美术活动比如绘画,我们还是可以随时进行的。

三、美术对于人格提升和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显示,是一个人行为的表现。当人格缺失时,这个人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人格的扭曲最终影响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美术的直观教育既开阔人们的艺术视野,陶冶审美情趣,弘扬民族精神,使大家感悟艺术作品美学品位的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家的思想境界,使智力、思维、思想、道德、审美、情操、身心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良好的作用。

美术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应能力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就能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还可以因为欣赏来获得“美”的自动调节,从而为完美人格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美术活动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

美术之美是心灵的创造,它和自然美相比,对人的心灵的穿透力、对人格境界的陶冶更深刻更鲜明,它的最高范畴被称作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一个常用的概念,那么意境是什么?我认为意境就是一种体验的境界。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以追求淡远超脱使人感觉韵味无穷的意境为最高。梁启超说过这么一段著名的话,他说:“爱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这个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这个民族就成了没有趣味的民族,美术的功能,就是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成有趣。”

美术之美,美术之用,希望美术把我们的审美趣味逐提升,而不是变成梁启超所说的没趣的人。

作者单位:衡水市群众艺术馆

上一篇:“大嘴美女”的快乐生活 下一篇:病魔袭来识旅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