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0:44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教育;留守儿童;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在亲戚家寄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使他们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长期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给予的亲情和关爱就少,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即使有的父母利用假期和孩子有了短暂的相聚,但由于内心的愧疚和急切的弥补,还是严重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培养,这段时间大多数父母在金钱上都会给以无限制的满足,孩子俨然就是“暴发户”,并且充斥眼球的是花花世界,萦绕耳际的是“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样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是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其实他们是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一直生活在寄人篱下的阴影里。在班上,他们是标准的金钱“富二代”、亲情的“贫困生”。在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的比重较大,多为隔代老年人。他们由于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这样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是学校教育师资弱和责任感不强。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大量存在。学校除有语数外专职教师外,品德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就成了摆设,成了专职教师的副课,经常被占用。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的均衡产生重大影响,户籍地考试制度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引导反哺家乡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只有加大地方经济建设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地方政府要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尽量减少留守儿童。还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在外地的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以户籍决定入学。首先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其次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取消高昂的借读费,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再者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和管理力度,均衡教育发展。这样,父母就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三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加大师资建设和培训力度。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首先,学校就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几率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更不忘忽视这个常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因为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要完整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变更信息;完备家长通讯录,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及思想动态,有效地实现家校联动;开展结对帮扶,让所有留守都有爱心爸妈或知心哥姐,弥补亲情的慰藉;设立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师德的建设,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四是开设隔代教育监护人培训班,提高监护质量。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和疼惜,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开设培训班,让老年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担当起监护的责任。

关注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______________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陈旧,音乐教育意识淡薄

留守儿童正是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是儿童人生的摇篮,古往今来,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意识非常淡薄,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的责任主要是养育而不是教育,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陈旧,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他们只以生活照顾为主,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与他们无关,放任自由,在精神层面上,忽视了音乐教育,长久以来,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二)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育措施不得力

在农村,由于资金紧缺,学校无法添置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时甚至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完全依赖学校教育,但由于学生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往往很难顾及每个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关爱难以到位,有的留守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交流沟通时间较少,他们大部分缺少亲情关爱,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三)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支持,道德观念偏差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支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30%的孩子性格偏内向,由于缺少关爱,他们很容易对周边的人或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的心理,甚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更加强烈,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愧疚感,容易造成拿金钱弥补的坏习惯,长期下来,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人生观,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四)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音乐教学不够规范

在农村,由于人们的教育观念陈旧,普遍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音乐课上不上没有关系,认为音乐课是“副科”,加上音乐专业教师严重短缺。由于农村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不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台风琴都没有,严重影响音乐课的教学,这样,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老师不愿到农村任教,音乐课老师都是由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老师担任,所以,这些留守孩子就不可能像城里的学生一样进行系统而专业的音乐训练。

二、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由于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他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效促进儿童想象、情感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完善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具体表现在:

(一)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功能,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923年,音乐教育的领导人物卡尔、格肯斯就提出“音乐为每个孩子,每个孩子为音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需要音乐教育的,他们也是渴望音乐教育的,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养成了自信心不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系统而完善的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确定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他们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还可以通过大量的爱国歌曲的学习,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等一系列革命歌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崇高的革命思想和爱国情操,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

(二)开拓音乐教育资源,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对人的心理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他们倍感孤独,对事物的兴趣不够热情,音乐教育对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儿童的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心理和发展健康人格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音乐教育在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心脑和性格的发育

儿童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开始,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心脑的发育及良好性格的养成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音乐教育是取得促进儿童心脑发育的良好教育效果的一条通道,日本的铃木镇一先生是较早发现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之间存在联系的音乐教育家,他主张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会培养出个性优雅,才能卓越的新一代人才。

人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幼年时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身心的历练等培养而成的,塑造一种良好的性格,是孩子毕生事业的基础,“音乐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这是铃木镇一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他强调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认为音乐教育会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高尚人格。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音乐可以开发左右脑,刺激神经元,激发大脑潜能,使大脑更加灵活,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的注意力,法国钢琴家埃米尔?绍厄尔曾说过:“音乐学习也许比其他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想集中能力,要弹奏的音符都必须同时认出来并正确地弹奏出来,在音乐里,没有时间开小差。”这充分地说明音乐学习需要集中注意力,再比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时,要求背歌谱和歌词,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有较大帮助,而记忆力又是学习各门功课必需的,在偏远的农村,由于受教育理念,学习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学校生活比较单调,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所产生的各种陋习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首先,针对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设立音乐教育专项经费,添置音乐器材,积极创设良好地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并建立音乐教育网络,及时得到最前沿,最先进的教学理念。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之间的协作精神,由于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他们在留守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和自闭,对参加集体活动自信心不够,没有热情,较难融入集体,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将艺术与思想品德、审美教育于一体的情感体验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潜能、通过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借助音乐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在实践活动中,应多开展以合唱合奏、歌咏比赛、舞蹈比赛,配乐诗比赛和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通过积极参与和集体排练,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3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__年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⑴主要是通过对20__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与基本特征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户的方法从20_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本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筛选,根据人口抽样资料提供的儿童的个人记录及其所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逐个进行。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变化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20_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__年相比,20__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2.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0周岁到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 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如:四川、安徽、广东、湖北、江苏、重庆等;但河南、湖南、广西、山东等省区的幼儿更多;初中以上适龄儿童比较多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湖北、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

性别比偏高,特别是在低年龄组,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别比为__.75。从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上看,各年龄组的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而且年龄越小,性别比越高,这种趋势表现得十分稳定。总体看,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比差异,与当地儿童的性别比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农村留守男童少于农村留守女童的省(市、区)只有北京、上海、内蒙古、宁夏、新疆。

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除上述六个省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农村留守儿童分布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多数属于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由于省内劳动力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

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按其监护类型,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家庭结构如表2-1。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6%,如表2-2。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家庭结构有一定差异。从不同年龄组的分析可以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留守的比例越高。在更加详细的分类中发现,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增大,“和母亲单独留守”、“和父亲单独留守”的比例都增大,但和父母亲一方以及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却在降低,而在年龄更小的儿童中,双亲外出留守的比例反而更大。表2-3中的数据显

示,双亲外出并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儿童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迈体弱”,但受教育程度偏低。通常认为,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由“年迈体弱”的祖父母照顾,但从数据上看,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绝大部分祖父母年龄在50一70周岁之间,其中50一59周岁的祖父、母分别占43.19%和47.64%。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留守祖父的受教育程度比祖母相对稍高,祖父中只念过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为74.96%,祖母的该比例为84.02%。

4.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完全保障,但其受教育状况仍然好于农村其他儿童。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念书,男孩在校的比例为92.58%,女孩在校的比例为92.01%。男孩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75%,女孩的这一比例为1.82%。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男女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极小,男孩的在校比例仅比女孩高0.48个百分点。比较而言,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特别是15-17周岁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仍然达80%,而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只有70%。

部分中西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应该受到重视。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辍学比例较其他省份高。

5.农村留守幼儿状况

我国0一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

农村留守幼儿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农村留守幼儿的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的65.97%。

监护类型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农村留守幼儿隔代监护最为常见,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男童比例为37.38%,女童比例则更高一点为38.73%。在单亲监护中,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男童和母亲单独留守或者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为42.1%,女童相应的比例为40.03%,和父亲单独留守或者和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很小。

6.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就业状况

三分之一的15一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外出打工。数据显示,15-17周岁组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虽然较高,但与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相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三分之一的大龄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

绝大部分已经就业的农村留守儿童依然从事农业工作。15一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中在业的比例为12.53%。在业农村留守儿童中83.15%为土地承包者,其他还有一些在私营企业工作,有些为个体工商业者等。男性务农者多于女性,而女性进私营企业者多于男性;女性雇员多于男性,而男性自营劳动者多于女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易产生的问题

一一亲情缺失问题。相关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而且60%一70%以上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但也有约2%的父母与孩子常年无联系。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时,缺少父母的关怀,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一一生活抚育问题。由于部分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家庭的饮食习惯还基本是有啥吃啥,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幼儿,科学喂养更是缺乏。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一一教育监护问题。从整体情况看,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由于老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老人监护往往主要是照料孩子的生活。由于家庭将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转嫁”给学校,但对于学校而言,由于教育资金不足,专业资源匮乏,面对留守儿童特殊需求,学校、老师常常是有心无力。

一一安全保护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2.不同年龄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和工作更多地侧重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40%以上的留守幼儿和大龄儿童问题一定程度上被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所掩盖,以致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一定程度上存在普遍化的倾向。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小学学龄儿童、初中学龄儿童和大龄儿童均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分别加以关注,才能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开展更为扎实有效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1)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科学喂养问题。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一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一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问题。0一5周岁留守幼儿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一一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托幼机构数量有限,农村幼儿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儿童。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2)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父母外出导致对孩子的监管弱化,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

一一寄宿制教育需加强和规范。目前寄宿制学校在一些地方还不能满足农村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需求。部分已建立的寄宿学校由于管理薄弱,教育资源有限,监护范围、监护现状也达不到要求。

一一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面临困难。国家规定的以公办

中小学和流入地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全面落实。受各地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及升学制度制约,部分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城市教育。

(3)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父母流动对学业完成具有一定影响。数据显示15一17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在校比例大幅度下降,辍学比例上升。而目前流入地政府有关促进流动儿童就学的配套政策基本以小学阶段的教育为主,初中阶段以后流动儿童的就学存在不少政策限制。中考高考制度、城乡教材和科目设立的不同等,也阻碍着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就读。

一一多数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就业层次较低、缺乏社会保障。部分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在结束了初中教育之后即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学历上处于劣势,多数只能进入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子承父业或延续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他们中近9成的人工资收入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一一大龄留守女童的害问题值得关注。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构,完善了相关政策,开展和深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爱活动,逐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扩大和强化了宣传范围及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建议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推进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障,强化法定监护人责任,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

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4.加强相关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支持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为国家和政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问题以及“三农”问题服务。当前要特别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研究,及时对各地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幼儿以及大龄等儿童问题的研究。

5.针对不同年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更加扎实具体的工作。

要克服过于笼统、表面和形式化的倾向,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状况和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要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分层信息,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和相关政策决策服务。

(1)解决农村留守幼儿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一完善留守幼儿的计划免疫和保健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提高留守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率;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确保农村留守幼儿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加强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学前教育工作,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托幼机构。城市流人地政府应扩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园的接收能力,并提倡形式多样的托幼服务方式。

(2)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一加强教育监护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适合农村学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护,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一一加强心理健康、法制与青春期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加强安全知识与青春期教育;社会综合治理等部门要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宣传法律知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同时做好乡村、学校治安防范。

一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要改革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相关教育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消除义务教育内容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改革高中报考和高考制度,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3)解决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一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农村大龄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劳动力,还是流入城市成为新一代迁移人口,都急需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此,建议以初中毕业的农村大龄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大力发展农村、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大龄留守流动儿童创造更多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向城市转移谋求新的工作,以增加家庭的收入,改善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老一辈抚养,其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据报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1],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儿童处在身心发育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除了家庭的照顾之外,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拟就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并非我国独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问题更为突出[2~7]。在国内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其中尤以全国妇联课题组[1]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这个研究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其研究结果是可靠的。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1)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比2005年增加242万。(2)年龄结构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增大。学龄前儿童(0~5岁)为342万,占留守儿童的38.3%,比2005年增加47.73%;而大龄儿童(15~17岁)规模缩小,比2005年减少19.68%。(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其性别比分别为111.77和111.25,但不同年龄段性别比存在差异。(4)分布地区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5)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同住,10.37%与他人居住,而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单独居住的。(6)未能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在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居住的留守儿童中较之在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居住的儿童为高,分别为5.12%和3.13%。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祖母的年龄多在50~59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约有8%~25%未上过学。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在抚育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

2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做了一些调查,但由于调查的人数和地区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标准不一致,其结果也可能受到影响[8~22]。段丹辉等[8]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278名2~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对照儿童1273名为调查对象,采用3日膳食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膳食谷粮类和蔬菜类为主,其肉禽水产类、水果类及零食类等食物的摄取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在能量、三大营养素及部分矿物质(钙、锌、硒、钾)和维生素(维生素A、B1、B2)的摄入量方面均低于推荐摄入量。农村留守儿童能量摄入不足率达50%以上,蛋白质摄入不足率达80%以上,而上述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率达90%以上。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仅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35%,而植物蛋白质占65%。植物性铁的摄入比例达87%。表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能量和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蛋白质和铁的来源不合理,膳食营养状况有待解决。牟劲松等[9]为了探讨7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择7585名留守儿童和7557名对照儿童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单亲、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和对照组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4.9%、17.9%和16.3%;低体重率分别为7.2%、8.3%和7.6%;消瘦率分别为3.1%、3.4%和3.3%;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8.9%、20.6%和18.7%。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高于单亲外出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留守儿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留守儿童生长迟缓有关因素主要为儿童年龄、低出生体重、散居、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每周吃早餐次数、每周吃零食次数、看护人意愿、主要看护人类型等;与留守儿童低体重有关因素主要为儿童年龄、低出生体重、每周吃零食次数、看护人意愿、佝偻病等。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并不乐观,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营养干预,以改善其营养状况。庞培等[10]为了了解农村1~4岁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对安徽省12个行政村各选取212名双亲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和双亲均未外出的留守儿童,使用自编喂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和评价,对其外周血血红蛋白、锌元素进行测定,检测尿碘,并检查神经精神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在儿童健康的理解、部分重要食品(如奶及其制品)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烹饪方法对食品营养成分影响方面的知识,对儿童膳食结构、健康状况和进食行为方面的态度,为儿童提供多种食物、经常查找喂养孩子知识方面的行为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营养性贫血检出率、锌缺乏率、碘缺乏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留守儿童的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喂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为“低分组”的儿童其营养不良和营养性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结果表明,农村儿童监护人喂养知识、态度、行为与儿童营养状况关系密切,我国农村儿童监护人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存在问题较多,祖父辈监护人更为严重。此外,还有不少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小范围的研究,也不同程度发现了上述问题[11,12]。

3干预措施的研究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陆青梅等[23]为了探讨综合干预对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对100名留守营养不良儿童及监护人实施综合干预,比较综合干预前后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综合措施包括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对儿童进行解说;结合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用方言对监护人和年长营养不良儿童进行健康教育,说明合理膳食对儿童的好处;指导监护人婴儿食品制作方法等;定期做电话随访;一年后上门随访了解监护人对食品选择与制作、纠正儿童饮食不良习惯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结果显示,实施综合干预后,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程度明显改善(P<0.001),营养不良性贫血明显好转(P<0.001);监护人对综合干预方式满意度为95%。表明通过合理的干预可以帮助儿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此外,常芳等[24]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实施信息干预,帮助看护人了解预防和治疗贫血的知识,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贫血状况也有正向的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干预对父母有一方在家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显著优于父母都外出的学生;与父母都外出的非住校生相比,信息干预对至少有一方在家的非住校生身体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如此,至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的报道尚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来自多方面,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计划的具体实施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研究并获得确实的效果,必须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国家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切底改善这种状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数量,地区分布,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地区家庭收入,不同地区的民族生活习惯等。然后,了解影响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定期有计划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均需要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甚至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个工程是巨大和长期的。此外,应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的研究,除少数研究外,大多数是小样本,局限范围的研究,其代表性有所欠缺。再者,研究中要注意所用标准的统一;对留守儿童界定的范围也应统一,以便于进行对照分析。

作者:林如娇 冯荣钻 农善 谭毅 单位:天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门诊部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2-34.

2谢新华,张虹.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及其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1):36-43.

3WickramageK,SiriwardhanaC,VidanapathiranaP,etal.Riskofmentalhealthandnutritionalproblemsforleft-behindchildrenofin-ternationallabormigrant[J].BMCPsychiatry,2015,15:39.

4WangL,FengZ,YangG,etal.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depressivesymptomsintheleft-behindchildrenandadolescentsofChongqinginChina[J].JAffectDisord,2015,177:36-41.

5TomsaR,JenaroC.Childrenleftbehindinromania:anxietyandpredictorvariables[J].PsycholRep,2015,116(2):485-512.

6ChengJ,SunYH.Depressionandanxietyamongleft-behindchildreninChina:asystematicreview[J].ChildCareHealthDev,2015,41(4):515-523.

7TanC,LuoJ,ZongR,etal.Nutritionknowledge,attitudes,behav-iour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non-parentcaregiver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under7yearsoldinChina[J].PublicHealthNutr,2010,13(10):1663-1668.

8段丹辉,朱明元,罗家有,等.中国部分农村地区2~7岁留守儿童膳食营养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4):326-330.

9牟劲松,罗家有,李艳萍,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39-443.

10庞培,苏普玉,胡传来,等.农村1~4岁留守儿童喂养状况与发育偏离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1-3,134.

11刘焕英,胡桂崧,温爱娣,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06-307.

12叶立娜,李文芳,郭慧,等.汉川市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6):2565-2567.

13龚正涛,杨勤.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配对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75-3778.

14于冬梅,刘爱东,于文涛,等.中国贫困地区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3,42(3):429-432,441.

15岳莉,李佳樾,何莉.甘肃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40-42,46.

16龚正涛,.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状况配对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4):37-40.

17郝刚,张瑞,张莎,等.资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宏量营养素和钙摄入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44-645,650.

18潘池梅,陈心容.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08-711.

19陆青梅,林娜,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原因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71-172.

20黄春兰,陆青梅,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知识认知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64-165.

21彭俭.学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差异及干预措施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52-53.

22黄爱云,赵宪善.临泽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儿童营养知识与儿童营养行为的现状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318-319.

23陆青梅,黄春兰,梁英,等.农村留守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4):631-632.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98 ― 0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留守儿童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外出就业人口较多的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由于户籍制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子女长期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状态,由此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行为失控、生活失助、学业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格,给社会带来极大不稳定因素。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主要存在焦虑、孤独、恐惧、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不良等症状。〔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留守儿童目前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更关系着我国农村未来人口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思路,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适应不良和人格等方面。

(一)人际交往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对象,而且还要承担过多的生活压力,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惧;在处理事情上,思考较少,又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建议,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自负、冷漠、不思进取,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这些现象对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3〕研究者们认为,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排斥。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这个群体中,不愿意接近他人,常一个人处于孤独的情境中。另外一些留守儿童则采取“早恋”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局面。〔4〕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加上亲友的放任,留守儿童常有大把的“零花钱”。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虚荣心,很难形成正常的友谊;互相攀比,比谁穿的好、谁吃的好。在同学面前摆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孤独。

(二) 情绪方面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孤独寂寞、抑郁等症状。〔5〕黄爱玲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男生存在强迫、偏执、人际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等;留守女生存在适应不良、焦虑、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等。〔6〕由于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羡慕、嫉妒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们。

同时,也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出现自卑心理。对他人的言语、行为变得非常敏感多疑,时常与同学吵架,脾气暴躁;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生气;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较严重。由于缺少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总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在欺负自己。与他人交流时非常敏感,甚至存在敌意。喜欢与别人对着干,经常抱怨,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适应社会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无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使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德育教育。留守儿童中经常会出现打架、旷课和小偷小摸、欺骗撒谎等违纪行为。〔7〕这些留守儿童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观念较淡薄,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甚至辍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常被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代管,大部分农村老人自身文化素质较差,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不能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留守儿童本身学习观念淡薄,外在的动力又逐渐的消失,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厌学的心理趋势。

据调查,在校就读的留守儿童中有46%的学生成绩较差,而只有10%的学生成绩较好。留守儿童中学习障碍的约占20%。〔8〕留守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和注意力缺陷。由于厌学的心理,外在动力的消退,加上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学习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和行为。

(四)人格特质

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得分较低;而在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较高;不良的人格因素与学业不良密切相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一般较为内向、自卑、多愁善感、安静、言语少。有什么事情大多数是埋在心里不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胆小;缺乏信任感,有被遗弃感和自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策、教育、管理各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应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孩子和父母能生活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完善委托监护等法律制度,即使留守儿童寄养在其他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和关爱。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教师能安心任教,学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周围网吧、商店、录像室的监管,净化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完善委托监护、寄养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设1~2名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这些辅导教师应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取得心理咨询的资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和效能性。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家访制度,与孩子所在家庭积极联系,使父母及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父母及监护人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途径。设立家长热线或QQ群,保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密切联系,出现应急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使不能长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应及时与老师、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9〕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使孩子了解自己的打工经历,了解自己的辛苦,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

监护人要负起责任,担当起教养孩子的义务,及时与学校和孩子的父母联系,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人要学习儿童教、养、护等知识,努力营造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10〕

(四)社会层面

基层社区应积极开展扶助留守儿童的工作,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使社会各界了解留守儿童,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组织监护人、留守儿童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除了关注他们的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监护人、学校老师联系。在社区中,建立青少年和儿童活动中心,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支持。妇联或团组织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让留守儿童在社区中找到心理支持和团体的归属感。

总之,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其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合作,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政策、法律、教育、管理等层面,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发挥自我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06):30-34.

〔2〕 刘霞, 张跃兵 ,宋爱芹,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6870.

〔3〕 杨勤, 龚正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05):385-388.

〔4〕 王旭光.“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疏导〔J〕.校长参考,2006,(05):40-41.

〔5〕 李晓敏, 袁婧.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1):92-93.

〔6〕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5):351-353.

〔7〕 张德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 现代教育论丛,2006,(03):19-21.

〔8〕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16-117.

〔9〕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04):88-89.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作者:田守明 张楠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上刘小学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长问题;隔代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弱化,加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土地劳作机会的缺失以及进城务工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促使大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规模农民工进城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而在此背后,由于自身条件与政策制度,入城务工的农民工被迫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就是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国家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作为全国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同时亦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再是孩子们是否有学上的问题,而是在特殊的成长环境里,诱发出的教育、安全、心理等问题,研究如何避免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让其群体健康阳光的成长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与规模

学术界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广东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约150万,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茂名、梅州、肇庆、汕尾是四个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级市。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以及越轨和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宏观上我们从城乡差距入手,微观上从父母的外出与监护人责任进行分析。

宏观上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粤北粤西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低,基础建设较差,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这造成了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工资低,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需求,迫于生活的的压力,农村劳动力只能到城市需求就业,而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微观上留守儿童父母在照顾子女与经济收入间的取舍,是造成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凸显的直接原因,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和剩余精力去关心子女的生活,不能及时察觉和关注子女的真正需求以及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据调查,广东留守儿童中近1/3是采用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照顾过分溺爱,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具体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缺失对其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行为上的影响也有心理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教育安全、心理情感等三个维度的成长问题。

(一)基本生活问题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家庭对其承担着养育和教育的功能。父母的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不仅仅是少了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更是少了生活上的照料、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受家庭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孩子的照料只管温饱,忽视儿童健康饮食的营养搭配。有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造成营养不良以及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教育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成绩低下,沉迷网络、电视,据羊城晚报的报道,粤北农村留守儿童中75%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这主要是监护人缺乏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导致儿童在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除教育外,安全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家庭结构松散,监管不力,儿童的思想单纯,辨析能力弱导致了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发,如2014年1月在广东高州,留守的三姐弟在村里池塘溺亡。广东省教育厅数据显示每年有数以千计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其中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

(三)心理情感问题

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情感形成的关键期。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缺乏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2008年广东留守儿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被访留守儿童存在自我意识水平低下。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儿童时期留守的经历以及期间的心理发展间接地影响着这留守儿童的一生。

四、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与启示

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纷繁复杂,究其原因是在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打工,家庭结构的解体造成的,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进程务工,但是通过留守儿童的其他社会系统的努力能够避免和改善一些成长问题。

(一)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留守儿童父母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 婴幼儿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 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 同时在务工期间,多与子女进行电话上沟通,跟进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增加回家频率,多进行亲子互动交流,使父母缺席状况将到最低。

(二)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减少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 有关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监管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让校园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三)引进社工服务

在农村留守儿童极为聚集的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进社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社工服务中心,由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工为留守儿童建档,提供长期的服务,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研究分析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对于广东农村人员的素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如若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改善 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广东经济竞争力的稳固。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2] 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徐向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35-41.

[4] 莫继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引言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产生。我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高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范围限定农村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为例来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了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6个班280名学生。其中抽中男生137名,抽中女生143名,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1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及年龄≥18周岁的和按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32份,最终有效问卷239份,回收率85%,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12人。根据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的界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筛选出农村“留守儿童”共有123人,达到了被试总体的51%。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生55人,女生68人。

2.方法

采取自陈格式,按照测试规定,用统一书面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提交问卷。

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问题组成,分为10个因子,分别评价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内容涉及情绪、思维、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2、3、4、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数据分析工具:用SPSS15.0软件包等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描述及分析

表1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注:P

从表1可知,马营中学学生(包括“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乐观(M3)。问卷的计分标准为得分在2分以下的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得分在2~3分之间的说明存在轻度心理不适。总体而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乐观,这刚好支持了我国学者肖善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抽样与思考》中的研究结论:“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2.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和分析

从表1可知,马营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在敌对和情绪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3.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和分析

表2 “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从表2可得出,在“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相比较,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得比女生稳定。其中,在抑郁、焦虑及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四、讨论与结论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选择外出打工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由于情感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将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失去了儿童正常生活的心理环境,很多时候都会产生情绪不平衡,对教师、同学的态度多变,学习热情忽冷忽热,情绪不稳定。家庭结构完整性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丧失,常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不能对周围的人做客观的评价。很多时候,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学习方面压力较大,他们想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以便引起父母的关注,同时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更高,也是“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好,感情易受伤害,不信任别人,多疑。

总之,定西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乐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敌对和情绪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偏执和心理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因子和学习压力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留守儿童”中,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得比女生稳定,其中,在抑郁、焦虑及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样的数据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叶敬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汪向东,姚树桥,龚耀先,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l-36.

上一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