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

时间:2023-11-20 16:58:12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26―01

在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由于学生分布面广、家长文化素质低、不少老师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行等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很大。如何做好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当前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

1. 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堪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一些领域,欺骗欺诈、暴力色情、赌博吸毒、封建迷信蔓延,一定程度上侵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监管,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自信坚强在他们头脑中越来越脆弱,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2.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实中,大多数农村家长只注重子女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健康,缺乏正确的德育常识,总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专业户”,甚至还会向孩子灌输一些消极思想和不健康信息,致使一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逃避责任,或自卑忧郁,这都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3. 学校德育与应试教育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当前,考核与评价学校的尺度仍是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学校不得不将追求教学成绩作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学生最大的压力还是在题海战中挣扎,因此就形成巨大的课业负担,而一些课业之外的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厌学、自暴自弃、烦躁等不良品行,从而导致人格品质的下滑,影响德育效果。

4. 学校和教师德育教育认识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在德育认识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并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却不良的现象。班主任的德育观念和素质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加强农村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1.学校和教师要正确处理德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的关系。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若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文化素质,那是极为错误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德育工作内容。加强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热爱社会、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使德育适时、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为学校德育工作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2. 建立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学校要成立德育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保证德育工作计划、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人员在学校德育管理与实施中的组织作用。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3. 努力净化教育环境。一是学校要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在校园美化中突出德育氛围,营造书香校园,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能育人。二是学校应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强化周边环境治理,重点对校园周边网吧、休闲娱乐场所及图书文化摊点、酒吧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学生“远离不良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 重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形成个人良好品质的沃土,在指导青少年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在培养民族责任感方面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农村中小学更应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推行当地民俗文化探究、开发学校课程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5. 创新载体,加强学校德育阵地建设。要突出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升旗仪式、班团队会等载体,积极开展“主题月活动”和周中心工作,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形成常态化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守纪、爱国、理想、诚信、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6. 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农村学校要积极向家长反馈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传递德育信息,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要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集合、统筹各方面资源,主动争取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予以支持,并利用一切可宣传、可利用的环境资源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生德育;问题;改革思路

学校是培养的人的事业的阵地,做好人的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是工作的重点。学校的校风、校貌及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生德育工作水平的高低。随着社会的变革,各种不定因素的发展,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多,家长教育理念普遍落后,这都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德育工作者,需要根据这些变化的内容,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以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对学生未来良好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所以应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一、农村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1.心胸狭窄,抑郁寡欢。农村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还是独生子女),更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父母亲生病(不幸身亡)或离婚,致使家庭生活困难,自幼心理受到创伤,变得敏感多疑。遇事好猜疑,甚至连别人的帮助,他们也常常理解为另有所图。日积月累,内心深处形成“意结”而难以摆脱,整日忧心忡忡,孤独无言。最终的结果就是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

2.自卑怯懦,退避畏缩。这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小皇帝在溺爱中成长,习惯了一切事务由大人答理,导致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能差,意志力也很薄弱,抗挫折能力差,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就不知道怎么解决,如果长期在挫折的心境中成长,就会变得自卑而怯懦。

(二)学校德育方式落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校处于明显的领导地位,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德育的服从者。学校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保证德育工作不出事。在这种德育模式下,学生没有积极性,他们不但不会完全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和生活,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反而以违反学校规章为报复。

(三)学校内部因素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制约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学校内部德育体制也不断发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致使专职学生德育人员数量减少。

2.分配制度不合理。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工作强度大,但是效果却不是能立竿见影的。在学校的工作量、职称、工资等方面,都不能和其他教学的老师相比,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短期行为。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但是很多的德育工作者却陷入了日常的复杂的事务之中,无暇总结自己的工作,不利于学生教育德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

4.学生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知识更新滞后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思路

(一)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因素在德育工作中居于根本性地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主体展开,坚持以人为本,理解和关心教育对象,尊重和发展教育对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人才观。爱因斯坦说:“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各个方面还没有完全成型,教师切不可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该增加对学生的鼓励,减少对学生的偏见和歧视。

2.要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人,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将学生德育工作重心从约束、控制学生行为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培养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利用校园文体、劳动生活和社会活动,引导他们自我德育、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教师要理性地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某些错误。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贴“标签”,更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自信,才能赢得成功。不过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进行赏识教育,还要因材施教,本着育人的原则,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施奖励或者惩罚,以取得最好的德育效果。

(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政策水平、理论修养,工作方式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努力建造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工作有方法的德育工作队伍。

1.健全学生德育部门机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因此,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统筹管理,如可以建立由主管德育的校长任组长的学生德育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全校学生德育工作,监督、指导学生工作科(部)的工作,负责审查学生学籍德育工作。

2.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科室人员的培养。(1)对要加入学生德育部门工作的人员进行优选。要选择那些思想素质过硬,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比较强的人。(2)加强对德育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既要有短期培训,又要有长期培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有业务的培训,既要有校内培训,又要有校外培训,鼓励和促进教师走出去,接受外部新鲜的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3)对参加德育工作的人员实行优惠政策。学校领导要多关心德育工作者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在职称、评优、提干等方面的问题。(4)要加强学生德育人员的考核,奖惩分明,促使他们自觉地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性地工作。(5)重视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领头兵的作用。

作者:黄永其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西街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工作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其重要性被忽视,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当前农村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农村,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疼爱和关心,缺少温暖。虽然有爷爷奶奶照看,但监护人年龄偏大,对孩子的过失迁就过多,管教实效差,作为孩子也不能同祖辈多方面有效沟通。因此,家庭教育名存实亡,孩子大多心存失落感、孤独感,容易产生偏激情绪,表现为心理压力大,自卑、脆弱、任性、自私等性格,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重智轻德,德育工作形式化。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课程表上是严格按照省颁课程计划执行,可现实是教师仍然私自挪课、占用知识技能课,拼命抓主科的教学成绩。导致德育工作只注重形式,无实质内容,只注重主科教学质量,轻视德育工作效果,甚至疏于管理;一些学科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进行必要的学科德育渗透,不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不考虑学生实际,不注意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3.网络冲击,对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福音,它在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色情、暴力、金钱、等西方腐朽文化吸引着、侵蚀着、毒害着广大的上网中小学生的意志薄弱者。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专业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理念,创设育人环境,加强德育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的,学校教育是为青少年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基础的阶段。学校加强德育工作要“构建一个网络,建好一支队伍,突出一个主题,确立一个主体。”

构建一个网络,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团委、少先队、政教处、后勤处的教育作用。构建一个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使学校工作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在环境中育人。建好一支队伍,就是要重点建设班主任队伍,将班主任工作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和责任教育的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和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确立一个主体,就是始终把学生放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各项实际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认识。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学科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各学科教材的德育素材,与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就会形成德育以知识为载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过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中小学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本学科的德育素材,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既传授了学科知识,起到教书的作用,又通过德育教学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推进课表的课时、专职教书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3.构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发挥其有利作用。面对网络带来的冲击,中小学德育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来培养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能力,使他们不去沉溺于网络中玩游戏、聊天来消磨时间。二是通过开展宣传各种法律知识的主题活动,结合身边实际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网站带给青少年的危害,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资源的收集既快捷又方便,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应具有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的能力,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科学选择各类信息,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垃圾”信息,在思想上建立起坚强的“防线”。四是,德育课教师通过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课堂教育与学生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

总之,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道远。学校要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创新德育方法,开拓德育途径,促进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他们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礼成.市场经济下农村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08.1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4

一、当前乡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不够重视。首先是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据了解有些中学根本没有德育工作机构,有些学校虽有但只是摆设而已,甚至连起码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开展有关“德育”的工作了。其次是领导只讲不抓或走走过场罢了,有些学校领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

2、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第一,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或不关心政治。正因为部分教师不关心政治、少问及政治,因此他们只埋头传授知识,什么德育、政治,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作为教师,“授业、解惑”才是天职。第二,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一俊遮百丑嘛!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德育工作?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还是依据教学质量的好差,如果哪个教师差了就要“戴着笠帽等雨淋了”,因此教师只有注重教书、狠抓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二、对策

1、要端正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德育的认识能够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德育工作才能做好。

(1)要深刻认识把德育摆在首位的必要性、时代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首位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负面的、丑陋的、腐朽的东西入侵,青少年一代深受其害。另外西方国家经常无端指责中国人权,利用台湾、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如最近美国会通过“售台”武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因此非常必要、及时地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确保德育首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2)要明确德育首位的基本标准。衡量德育首位的基本标准可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方面,德育在学校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坚定,学校一切工作都自觉地贯穿渗透德育;第二方面,德育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首先是德育在教学中发挥了影响作用和保证作用;第三方面,各学校分层次达到了德育大纲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就算实现了德育目标。

(3)要深刻认识德育的特点、难度。在当前搞好德育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有难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二是它具有克己性。德育的社会性比智育、体育大得多,学生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来自方方面面,思想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可控程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德育的难度。德育既要抓“外用”又要抓“内化”。“外用”就是学了就用、讲了就做,这不容易;“内化”就是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那更不容易,没有时间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难以测量。克己性是德育的特点,德育不是教人利己而是克己,克己奉公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德育更讲求克己,因此要知难而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保证德育为首。

2、坚持德育为首

(1)建立完善的德育机构,提高德育的科学性。第一,强化德育管理。强化德育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机构,把德育的四条线(德育处——班主任;教导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团委——各班团支部;政治思想品德课——时事课——班会课)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把德育的阵地(讲台、图书阅览室、广播室、墙报等)管起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德育管好。第二,优化德育方法。可以抓两层,第一层是普遍掌握各种德育方法,如灌输教育法、养成教育法,提高操作水平;第二层是在掌握各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各种方法的技能技巧,使德育方法多样化、艺术化。第三,加强德育研究,掌握各种德育规律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加以运用。

(2)落实四育人方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

(3)学校领导必须重视。要做好德育工作,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做到:第一,校长要坐镇德育工作,亲自订计划、抓制度、抓落实,组织队伍,培养骨干,及时考评,落实目标责任制。第二,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学校领导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定期召开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座谈会,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制定学校德育目标和措施寻找依据、奠定基础。第三,领导要严于律己,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把实干精神作为座右铭,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来增强德育的力量。

(4)教师工作要到位。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德育工作要落实,教师必须到位,到人师之位。经师易做,人师难求。所谓“人师”,就是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资格的教师;而经师就是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如果教师进到人师岗位,为人师表,管教管导,德育为首,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5

【关键词】加强;改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道德也面临着考验,道德困惑、道德沦丧、理想消沉,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问题,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面对当前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学生德育现状: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学校德育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即学生能否形成相应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学校德育工作力度不够,使部分中学生思想上存在一些糊涂认识,人生观、价值观带有较明显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1.1 理论认识存在模糊性,且与能力发展不相协调。中学生对一些政治、思想、道德概念和原则的认识与判断比较模糊。某市曾对1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总体上在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方向等方面选择判断的错误率达37%,选择判断正确率达50%以上的学生只占17.5%。由于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导致他们对事物判断的简单化。同时,在中学生当中存在理论认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协调,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基础,但运用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并且,理论认识和行为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当前中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在知行上存在脱节,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如许多老师反映几乎100%的学生认为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要尊老爱幼,但在实际观察中,80%的学生存在乱扔垃圾、公交车上不能主动让座等言行不一的现象。

1.2 理想抱负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正确坚定的信念,是民族自强的希望。然而,当前中学生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学习、认识表现淡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仍是中学生普遍的表现。甚至一些学生缺乏坚定的生活信念,盲目崇拜,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倾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等不良现象,对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他们对政治思想理论的正确理解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中学生讲究“实惠”的动机越来越明显,“权势”重于品德;遇事考虑自己多,考虑他人少,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传统教育的弱化,独生子女享乐主义抬头,他们讲究吃、穿、玩、乐,意志品质薄弱。

1.3 道德行为存在不一致性。中学生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言行与在家里和校外的言行常常不一,甚至截然相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政治课考试往往得高分,但思想上并未接受这些道理,更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这种典型的双重人格,是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它不仅使德育工作难见实效,而且构成了与德育目标完全相反的模式。由于受社会弄虚作假、假冒伪劣风气的影响,部分中学生把“诚信”视为“无用”的代名词。学生中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现象越演越烈。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警醒的问题。面对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信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彼此欺骗来达到经济兴旺的。如果学生这种不良道德品质发展下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学德育工作状况: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紧迫性

近年来,德育工作在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特别是升学压力的冲击干扰,中学德育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地位较“低”、内容较“空”、途径较“窄”、方法较“呆”、效果较“虚”,仍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通病,不良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很严重,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2.1 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严重存在。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首位”的思想未真正落实,学校教育的重心在抓学生成绩、抓升学率,二对德育则是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德育在内容上呈现“假、大、空”的局面,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从而导致学校德育的效果不佳。思想品德课,只是中考的捞分工具和“敲门砖”,教师为学生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学,步入了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这一宗旨相悖的歧途,偏离了教育目标,失去了它在塑造学生优良思想品德方面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研究氛围较浓的今天,对德育工作的专题研讨却是凤毛麟角。思想品德课的教研仅局限在知识的教与学上,而不是德育功能上。“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导致中学严重的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表现”的倾向,甚至在教育界出现了多起考试集体舞弊等反教育行为。

2.2 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与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不相适应。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要求过高、内容太空”的弊端,使学生认为德育就是讲大道理,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形成“德育无用”的思维定势,一方面,德育目标笼统,不明确,没有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形成德育内容的多次重复。另一方面,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本质的培养,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集体签名、宣誓之类的有轰动效应的活动,代替长期艰苦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以强制性的管理代替道德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更像“校警”,以规定性、强制性的监督,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服的、不通的,则采取行政制裁手段,而耐心细致、深入人心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得很少,学生暂时表现出来的尊规守纪等良好习惯并非出于内心的需要,而是迫于压力。

2.3 德育工作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当前社会不良风气与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一是社会中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人际关系,干扰了学生的纯洁思想的成长。二是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导致的贪污、腐败等丑恶因素,给学生心灵投下了阴影。三是非法音像书刊、网吧、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精神海洛因”对学生灵魂的毒害。学校德育被不良社会风气、环境给抵消了。同时,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于发展的过程中未起到应有的奠基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多是学业上的,而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家庭的德育要求与学校的德育要求不一致,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2.4 德育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德育人员本身的职业水平,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否则将制约德育工作的开展。由德育工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责任大,难度大,既苦又累,且工作难见成效的现象,使得多数中学教师不愿当班主任,不愿承担德育处和团队工作。另外,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3.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德育内容立足于“实”。德育内容是实施学校德育的载体,对于实现德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因此为做到德育内容立足于“实”,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应避免三种倾向:一是防止学生带着理想化认识走入社会,要把真假、善恶、美丑常常交织在一起这个现实告知给学生,并帮助和引导他们分清主流,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二是防止德育内容“成人化”。学校德育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应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三是防止德育教育的“空洞化”。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德育的内容要尽量能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另外,为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应注意德育方法的创新性。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寓德育于优美的人文环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3.2 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机制,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首先,要求战略上的重视,各级党和政府应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德育工作的地位。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形成相应规划,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门机构,力图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实行专人负责,定期研究部署德育工作,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检查评比。再者,应强化德育工作的责任制,一般实行校长负责制,其他校领导分工负责的“一岗双责”制度。真正把德育摆在首位,做到德育、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3 改进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首先,要改变社会和学校只重视“智力投资”而轻视“德育投资”的现状。除了要加强财力上的投入外,还应包括德育方面的人力投入。除了要保证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经费,还要逐步建立一些德育基地。其次,不断提高德育工作从业人员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提高从业人员的地位,努力解决德育专职人员的职称问题,提高班主任津贴。最后,优化德育工作队伍的人员结构,加大人力投入,如选派优秀教师充实学校德育管理队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提高教育主体的示范性。尽量打破学校德育只是班主任、德育处的事的旧观念,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新格局。

3.4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扩大德育工作网络。社会、家庭、学校分别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德育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优势和不足。应使三者做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比如,学校应结合文化、公安等部门做好禁止学生进入“三室两厅”,建议文化、公安部门加大查处、惩罚力度,迫使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尽快出台对网吧、游戏厅管理的法规,加强对不健康网络的打击,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学校应注重发挥家庭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塑造作用,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为培养孩子优秀的思想品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社会化德育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大体系。要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必须使三者有效结合,形成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的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1] 吴春生,《重构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体系》;《安徽教育》,2002年第1期。

[2] 陈芬萍,《中学德育要突出实效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6

【关键词】德育工作;问题学生;心里帮扶

一、个案基本情况

学生张某,男,2001年1月出生,独生子,我校2013届学生,是典型的“问题生”。生长在偏僻的小山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对他比较溺爱,从小娇生惯养.而父亲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对孩子上学后要求很高,发现孩子“过错”行为常用暴力手段,非打即骂,呵斥声充满家庭。进入中学后,开始寄宿生活,远离了父母的监护,性格行为孤僻。七年级后半学期将大便装入同学饭盒,偷拿宿舍学生财务,欺侮小同学,导致后来偷家里几千元钱在外挥霍,偷拿家里烟酒。老师批评教育后,上课睡觉吃东西,故意刁难老师,扰乱课堂秩序,后来将一位在课堂将其批评的老师的车胎全部放瘪,暴力倾向相当严重。

二、心理分析

张某的爸爸从小在学业上没有成功,吃尽了苦头,加之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一心希望儿子靠读书跳出山村,故“望子成龙”的期望值太高。据张某讲,他在小学低年级成绩很好,一次由于将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作业,被爸爸知道后在家里一顿暴打,成绩少有下滑就是非打即骂,他还告诉我,爸爸喝上酒后,看见他就骂“不成器的东西”“以后考试靠不好就砸断你的腿”等等。这些暴力倾向带给张某很大心理压力,使得他整天心惊肉跳。张某告诉我,为了不挨打,小学六年级开始,他就偷改家长通知书上的分数。此时的张某同学已经感受不到亲情,所以,进入青春期后对家长的反抗不断增强,采用偷钱、偷烟酒进行报复,越来越对压制行为极端反感,甚至自身也产生了暴力倾向,这就形成了欺侮同学、不服老师管教、酗酒、吸烟、不守纪律约束的心理基础。

家庭教育的失误。张某同学在学校的行为班主任告诉家长后,请家长来学校帮助共同教育,遭到家长拒绝,甚至在电话中说:“我也没办法,你们看着办。”但是在2014年6月的一天,张某同学惹恼了九年级的邴某,邴某将其揍了一顿后,张某的爸爸知道后假装酒醉来到学校闯入正在上课的教师要打邴某,被上课老师阻止未能得逞,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对“问题学生”采取疏远、惩罚的态度,甚至出语讽刺挖苦。这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就是校园的“冷暴力”,它对学生心理造成的无形伤害后果远远大于体罚带来的肢体伤害。

三、心里帮扶与教育

第一次接触。为了不使张某同学有抵触情绪,我以给我帮做事的方式从教室叫到我办公室,让其给我提了一壶水。然后我说:“张某谢谢你!麻烦你了!”此时该生不知所措,摸着头说:“老师您把我弄尴尬了。”我说:“你帮我做事,当然要感谢你呀”。然后我乘势说:“你坐下来我们俩聊会。”他说:“我站着和你聊。”我强行让其坐在凳子上。我从家庭情况了解谈起,当谈及他是独生子时,我说“你父母很疼爱你吧?”张某低下头说:“老师,你们都想我娇生惯养,实际上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那你说说好吗?”我说。他红着眼圈将自己父亲施暴行为全盘托出,当时我一直处于倾听状态,感受着一个受伤孩子的倾诉。一个男孩子泪水不止呀,我抚摸着他的头说:“老师理解你了”。我就从欣赏的角度开始谈话。“我看过你七年级水平测试成绩相当不错,七年级期中测试在全级前30名,说明你很聪明。”为了了解对老师们的态度说:“你们班主任说,你在班级劳动中挺卖力的,是这样吗?”他疑惑的问:“班主任真这么说嘛?”我说:“是呀!”他欣慰的低下了头。我又说:“你们数学老师说你特聪明,就是上课不专心,就这样的学法,每次考试成绩还不错。”此时他又一次低下头说:“其实我很对不起老师们”。我说:“今天我们谈的很投机,请你相信我,我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不允许学生犯同样的错误,你是一个能知错、明事理的孩子,抽时间把你感觉做错的事给我写下来交给我好吗?”他爽快的答应了。

心理分析,该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喜欢被人欣赏,抵触压制与批评。因此,他以前的做法是性格被扭曲所致。

第二次接触,第三天他交给我一份题目为“我是一个坏孩子,无恶不作”的文章,文中写道:“在学校我抽烟喝酒,跟老师顶嘴,损坏老师车,跟同学打架等,我总以为是小事,微不足道,在老师们眼中这些事就是大事。所以老师批评我的时候,感觉给我找碴。”“我是一个爱喝酒的人,同学过生日,我都喝得烂醉如泥,但是老师每次还操心我,回想起来真害羞”。结尾这样写道:“这就是我眼中的我,你眼中的我呢?”第二天我就约谈了张某同学。这次他显得很轻松,我就开门见说:“我眼中的你是一个诚实、有思想、能辨别是非的孩子”。他盯着我问:“你对我的恶行不讨厌吗?”我说:“不是对你的恶行不讨厌,而是对你不讨厌”。我就对他的做法的错误危害给予了分析,以及老师们对待他的心情做了剖析,他很默许。然后我就和他协商,“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他的态度我沟通的同时,让他自己想办法也沟通行吗?”他说:“我写信夹在作业本里面行吗?”“当然可以,但要像和我们俩这样坦诚好吗?”他当即答应。

四、跟踪帮扶

(1)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工作。首先我让老师们看了张某同学写的自我剖析材料,使每位老师摘下“有色眼镜”调整对该生的期望值,用欣赏的眼光和该生交流沟通。尽管老师们用怀疑的态度,但我立顶该生的行为习惯能改变,希望老师们配合。还安排数学老师作为该生的“德育导师”。

(2)做家长的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孩子父亲恨铁不成钢。性格铁别暴躁。心理学认为急躁是人类在很想实现某个价值目标,但还没有准备好时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我告诉家长:“你现在想要做好家长,一定要除去急躁与暴躁这块‘心魔’,因为孩子在5-8岁年龄段最大的特点是‘顶嘴’,遇到这种情况你做出的决策是‘武力’,造成孩子目前的扭曲性格。”我鼓励家长控制情绪修复与孩子的关系。

五、目前现状

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张某同学到八年级后半学期情绪很平稳,已经和各位老师交往融洽。按时上课,宿舍内同学之间关系默契许多。在学校《德育导师制》导师的引导下,参加了学校篮球队。虽然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吸烟习惯自己坦白需要慢慢克制,暂时无法改掉。我想在九年级将会有更大的改变。

六、反思

做为家长,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和“师道尊严”作风。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他们由于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心理因素的制约较严重,心里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一旦自尊、情感、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得不到满足,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就很小,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用行动扶植他们。当老师发现某些特长,要正确引导,精心培育,使之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巨大的潜在能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能总是把眼睛盯在他们的问题上,既是批评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允许学生申辩,不随意夸大事实,这部分学生的过错一般来说是无预谋,无预见的情形下发生的,分析时要实事求是,不要上纲上线,不要妄加推测,把可能性说成现性。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委屈,报怨情绪,不能心悦诚服。不要挖苦讽刺,乱扣帽子,造成对立;不要全盘否定,不要随便请家长及警告驱逐。

所以,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要求也要有限,慢慢来,可以适当的降低目标、降低难度,一点一点让学生接受,使学生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鼓励乃至表扬,然后逐渐提高要求。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7

一、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

1.贫富差距加大,德育管理难度增加。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直接影响之一是拉大了贫富差距,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些农村居民能够抓住机遇,主动创业,而一些农村居民依然只能依靠农业收入与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家庭收入的严重不平等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德育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中,学生之间因因为互相攀比而引发偷窃、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2.多种文化的冲击,德育管理内容增多。

经济全球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对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多种形式的文化与意识也不断流入中国,小学生心智发展不健全,区分事物对错的能力相对较低,极有可能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求新求异”等等,这对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目前绝大一部分农村小学并没有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设置相关的德育教育课程,使德育管理问题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机。

3.高科技网络发展迅速,德育管理范围扩展。

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已经购买了电脑,智能手机等等,一方面给予农村小学生更多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开拓眼界的机会与平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重要问题:沉迷网络,封闭自己、拒绝与他人沟通,网络世界一些色情、暴力等等信息也会大大影响着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是当前影响与限制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重点与核心。

二、基于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特将推进与改革德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德育教育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

为提高农村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与时效性,农村小学德育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增加与调整德育教育内容,使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始终与社会发展、学生需求同步。比如,农村小学教师应坚持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汲取信息,比如“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是保持冷漠还是伸出援手”等等,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与洞察社会热点事件,也让农村德育工作与时俱进,长期有效。

2.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变革德育管理理念。

坚持学生本位的管理管理理念不仅仅是转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方式与模式的重要动力,也是激发小学生参加各种德育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根本保障。为此,农村小学要彻底变更传统的机械、僵化的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尝试推行“体验式”、“自主式”德育教育方式,比如教师可设置“发先你身边的美丽人物”等主题,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与作用力。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扩展德育管理工作范围。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内容反复、项目众多的复杂工程体系,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构建德育管理网络,才能使德育管理渗透到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身心健康。具体来说,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家长成立“德育小组”,邀请家长参加到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来,并时时汇报学生的实际状况,协助学校及时调整德育工作内容与工作内容,同时要加强与德育专家的密切联系,定期开展相关讲座与座谈会,为教师传达最新的德育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解答学校在推行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使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高效性与科学性,让农村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突破性的进展与进步。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社会道德观、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转变,而在学校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对道德教育造成了冲击,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小学农村德育工作者更要主动去调整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立志于小学农村德育工作的现状,优选德育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凸显小学农村德育管理工作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作者:陈艳飞 陈庚 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仲伟岳

参考文献:

[1]范锦飘.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5).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 思想道德教育 新型道德观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农村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必然会产生重大变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及时构建完善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有效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转型,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实现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认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思想保障。

明确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关键点,实现农民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认同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思想活动日益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元性等特点。同时,由于受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影响,部分农民存在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淡薄、对党失去信心、价值观念扭曲、道德水准下降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农民消除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思想道德观念,实现农民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认同。

立足社会现实,找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加强对农民的“三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形成科学信念的基础。农民只有具备正确的“三观”理念,才能相应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据此,就要让农民深入学习并理解党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理论政策方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具体措施,客观认识各级党员干部的功过。其次,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最后,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宣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对农民抓好“三德”教育,使其能够关心集体,遵守公共秩序,团结互助,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依托载体,找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点。首先,加强“二户一村”即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村的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在争创“二户一村”的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加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只有接受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及卫生知识,才能逐渐剔除其残存的、消极落后的思想,才能为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抓好示范引导。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作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以身作则,带头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引导农民树立先进的生产生活理念,从而带动农民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凝聚人心,找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点。实践证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凝聚人心,一切从农民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好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才能使广大农民自觉认同党的领导,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首先,注重宣传引导。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干部要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注意引导广大农民,使其深入理解党的各项工作过程、意义。同时,改变传统落后的工作作风,自觉地把乡情、亲情、友情融入于具体工作中,让农民群众更加理解和接受党的各项工作。其次,加强村级财务、政务管理。严格执行村级资金“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财务公开。增强政务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使村民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从根本上减少干群矛盾,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村民主人翁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再次,加强廉政建设。农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干部要加强自身廉政建设,靠正气教育村民,靠无私行为取信于民。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强调,“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巩固与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主要依靠教育。教育农民要从提高其思想觉悟出发,从加强其文化教育着眼,从提升其文明程度入手。第一,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与长效机制。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确保新增教育投入重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第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与途径,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乏或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第三,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现代科技成果惠及农村。第四,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设施。第五,建立健全国家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加强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督导与评估,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要通过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的局面。首先,科学地整合农民科技教育资源,发展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优势,针对农民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程度的、灵活多变的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其次,加强远程教育,积极发展和建设各类网络培训和教育平台,把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最后,积极提倡和成立各类相关社会机构和组织,如农业产业协会、农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与他们进行协作与合作,对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培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思想道德水平自然会随之提升。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新型道德观念

农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发端于基层,来源于广大群众。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及时了解基层民众的思想动态,弄清现阶段制约农民思想进步的主要因素,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是要注意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效性,使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与规范化。二是注意在工程建设中民众的参与性。推行思想道德建设工程,要根据当地农村地区的特色,切合农村实际,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三是要注意道德建设工程活动的创新性。在全面了解本地农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道德实践活动更具生机与活力,使农民道德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四是要注意道德建设工程的可操作性,让农民广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真正搞好农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巩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①因此,应当积极探索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提升,巩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同时也要有效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确保农村文化发展的先进性。首先,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是一项涉及各方的重要工程,因而在投入渠道上,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其次,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凸显农村文化主流导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同时,在新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筛选与甄别,引导农民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潮流。最后,为农民创造提升自我的机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让农民较之以往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一步创造条件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实现深层的自我提升提供场所和机会。

总之,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农民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农民树立新型的道德观念,促进其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认同,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和谐的发展。(作者分别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2010级硕士研究生;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道德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542266)

注释

上一篇:家庭金融投资规划范文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