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市场范文

时间:2023-11-16 10:58:41

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1篇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高度统一。论文百事通按照这个要求,一方面,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政治改革和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出相对滞后局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相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文化市场的建设,因此,推进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农村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经济已进人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总体转型时期。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然造成农村的一些优良的乡风民俗在逐渐淡化或弱化,而新的、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体系还未形成,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文化层面上,伴随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只有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成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主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没的重要内容。”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农民已经不仅仅追求生存层次上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对发展层次和享受层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温饱条件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农村文化生活的人文气息,如对书籍、音像、影视、娱乐服务、信息与网络等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体现了新农村文化的新的特质和文化内涵。这些变化,给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带来了具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三)构筑和谐农村需要先进文化市场的保障

“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要实现和谐农村的远大目标,必须依靠先进文化来调适农村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农村文化市场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陈地。文化市场作为特殊的商品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时,不仅要将它列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它放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之中,明确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症结

(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文化市场获得了较快地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不平衡。正在迅速脱贫致富的农村,文化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且互相竞争,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经营体系已露雏形;少数正在接近或达到富裕阶段的农村,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化,初步形成了音像、书刊、演出、娱乐、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比较成熟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但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市场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落差明显,差距较大,尤其在管理方面十分薄弱。由于经济落后,财政投人少,虽然许多县、乡设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但专职人员较少,并且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设施,少数农村文化市场还没有管起来,仍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

通观目前农村文化市场,其产品及服务仍然停留在初级的文化层面上,在市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只能满足人们较低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更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出现同整个文化发展的进程不协调的现象,诸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理念落后,其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农村实际,在缺乏实际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限制文化项目或盲目上项目,从而造成农民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的相互矛盾与冲突,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与经营项目同本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极不适应,从而造成供需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文化队伍尤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小农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而反映新农村核心价值及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占有比例不高,造成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三)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倾向

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市场经济的主要价值取向是追求经济效益,在吐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大环境下,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必然会延续到农村文化市场之中。由于农村文化市场具有点散、线长、面宽等特点,其整休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较差,诸如农民整体素质如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科技素质偏低,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市场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农村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的局面,促使各种非法文化产品,如盗版作品、非法出版物、走私音像制品、及其他各种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乘机由城市转人农村,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市场还充斥着宣扬暴力、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垃圾,极大地危害着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市场发育的畸形化,没有形成农村文化市场运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问题更为突出。破坏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安定和谐。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一直以来,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在某些地区没有适当的定位,导致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上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还相对落后,他们看重的是家庭的经济收人,对农村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由于不少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发达,文化队伍建设滞后,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与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其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在总体上缓慢。其主要表现为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其总量、规模、档次和效益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随着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当地农村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重视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起步比较晚,农村文化发展还相当不发达,总量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结构调整和培育市场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项措施,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也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宏观调控,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以农村文化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含量,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服务于群众。各级文化部门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发,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农村文化市场的内容、性质、方式、规模、结构等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两大支柱,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有健康与庸俗、高雅与低级之分,作为农村文化消费者主体的农民,在目标追求、层次需要、情趣欣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可能使文化服务出现错位现象,诸如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奇怪现象。这就要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经营者的进货渠道、进货环节严格把关,制止那些病态、邪恶的文化产品进人市场,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同时,针对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状况,文化部门应当着眼于扶持农村先进、优化的文化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战略与规划。在贫困落后地区申办文化经营项目时,应从政策上适当放宽,经济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管理上提供一些便利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文化经营活动。而在发达地区应力求在文化设施先进、文化功能齐全、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效益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作用,由里及外,由近到远,从城市到农村,进而推动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新晨

(二)拓展发展的新思路,建构新农村文化市场的新型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是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健全县、乡两级文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坚持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清理死角与空白,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坚持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及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树立文化部门的主管权威,处理好与协管部门的关系,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综合运用行政干预、法律制裁、经济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形成高效、强有力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强化分级管理摸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使文化市场管理的触角不断延伸和扩大。其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主导的乡村文化工程,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再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村市场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文化市场 监督管理

文化市场是社会文明的窗口,也是文化管理的晴雨表。农村文化市场的兴起与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依照法律的规定,加强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既是一项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与现状,提出加强监督管理的对策。

一、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势头方兴未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但是,文化市场尚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规模小,档次低,经营项目少,管理力度亟待加强,具体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从文化市场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富裕地区先于欠发达地区;从文化经营网点的数量比较,集镇多于乡村,平原多于山区。按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密度诸因素衡量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有市有场型。即人口集中,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乡镇形成文化市场较快;二是无市无场型。一些居住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小乡村,既无娱乐场所,又很难形成文化消费群体,造成几十年来看不到一台戏或一场电影;三是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型。这种类别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一些以种植业、养植业为主的农民,长年聚居原地,文化消费需求量大,但文化设施少且无场地;反之,那些有俱乐部、影剧院的村,由于劳务输出多,文化需求少,造成文化娱乐场地利用率不高,难以形成“市”。

2、经营者素质不高。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法制观念淡。所以,不少经营者把经营物质商品的手段或“诀窍”照样搬来经营文化娱乐业。这样,有的经营单位或个人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逐经济效益,舞厅出现“”,游戏机房搞有奖,球棋类活动发生变相,更有甚者出售、出租非法出版物。在经营过程中,有些不具备合法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如有的不经核准登记,地下经营,无证经营,有的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合法”的经营资格。

3、监管职能难到位。目前,对镇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侧重在阵地的建设,而对镇乡文化市场的监管力量配置、管理状况尚未纳入镇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体系。虽然,《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第四条已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但镇乡一级政府有些领导对文化市场管理,仍然还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性承担不明确问题,有待市、区政府下发必要的规范性文件加于明确镇乡一级政府属地监管的职责。

4、庙会活动问题多。农村庙会既是农贸交易日,也是传统文化活动日。从近几年的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情况看,节目内容低劣的大棚演出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无证经营书摊和音像摊点历禁不止。这些摊点依仗低廉的价格,吸引大量的农民消费者,兜售非法出版物和违法音像制品,破坏正常的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二、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农村文化市场,是指县(市)以下从事文化娱乐有偿服务的场所。它包含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政治性、社会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和经营性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不同于城市文化市场的鲜明个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几方面来考察。

1、分散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是指文化消费点多面广,经营场所呈网状分布。首先,乡镇的文化经营项目大多是规模小、档次低、设施因陋就简;其次,作为市场客体的演出场所,电影放映遍及乡村、山湾、村头、溪滩都可搭台演戏或放映电影,灵活方便,可以说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有文化市场;再次,民间艺人长期分散于广大农村,无固定班子,无固定人员,无固定剧目,临时组团,临场排戏,流动演出。

2、季节性。乡镇文化市场的供求状况受季节影响很大,时兴时落。农闲时,农民闲暇时间多,文化消费者随之增加,临时性娱乐业经营点亦相应增加,特别是逢年过节,由于外出人员回家,走亲访友频繁,整个市场呈现出喜气洋洋的闹猛景象。农忙时,乡村农活多,劳动时间长,劳动力相对集中,农民无暇顾及文化消费,整个市场处于疲软的状态。

3、复杂性。农村文化市场是个较为复杂的市场。一是从业人员身份复杂,工人、农民、退休干部职工以专职或业余兼职的方式经营娱乐业,尤其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其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较差;二是外来演出团体的演出节目内容复杂,路头戏,无本子,格调不高,给审查节目带来难度;三是非法出版物充当农村文化市场。由于进货渠道不明,鉴定审查相当麻烦复杂。

三、管好农村文化市场的措施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给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在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管、用市场机制引导文化市场繁荣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具体的措施与对策是:

1、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市场协管体系。一是要实行职能部门主管。根据“文化市场实行分部门、分级管理原则”,各乡镇都要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小组,由乡镇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抽调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力量,组成班子,各司其职,落实任务,防止管理工作中的交叉重叠、互相扯皮、脱节失控的情况发生,达到通力合作,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要求行业协会协管。根据经营项目的不同,指导和组织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建立行业协会,开展“比学习,比贡献,比服务质量”的竞赛活动,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竞争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三是发动社会监管。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和社会奖励基金, 发动群众举报非法文化经营活动。在有文化经营网点的乡村聘请一天至二名素质好、身体健、觉悟高、又不外出的人员担任义务监督管理员,通过这批骨干及时提供和反馈信息,合成整体的社会监督效应。做到市场信息有人报,市场行为有人管,市场秩序有人抓。

2、创新要求高、巡查严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一是管理制度创新。推行“自办责任制”,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均要由相同的办案人员负责到底,严格按制度审批,最后由文体部门把关,进而提高执法工作准确性、统一性、规范性,避免错案的发生。二是管理办法创新。要实行对文化市场的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奖惩挂钩。对乡镇所有文化经营单位分成片区,由乡镇干部和宣传文化中心市场管理人员分别负责,使网吧接纳未成人、超时营业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举报和反复上访大大减少。三是管理手段创新。聘请网吧义务监管人员,实行对文化经营活动的全方位监控;成立文化市场协会,较好地发挥协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加大对文化市场的巡查力度。市场管理人员要在夜间和节假日不定时开展,对群众举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经营非法音像制品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并记入违规经营档案。

3、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市场执法网络。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与乡镇的管理权限、范围和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格局。一是加强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文化市场管理是长期的、复杂和动态的,要突出日常检查力度,强化突击检查,坚决打击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特别是对于演出市场尤其重要。二是独立执法与齐抓共管相结合。文化管理部门势单力薄,单靠文化管理部门的努力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密切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系,构建联同和协同机制,加强合作十分必要。只有在部门间大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维护文化市场的环境净化。三是乡镇监管与配合督查相结合。在守土有责的前提下,要积极主动配合上级部门督查,并联合周边乡镇共同管好文化市场,真正形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不断提升乡镇监管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2]李晓明,周聪颖.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3):44-45.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__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农村文化市场在城市文化市场的辐射带动下呈稳步有序发展态势,已形成包括网络、音像、出版、娱乐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据统计,全县农村文化市场主要经营单位共87家,占全县文化经营单位的46 %,其中网吧 75家,歌舞娱乐场所 2 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 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 5 家(零售)。全县文化市场相对比较繁荣的农村为官庄镇和五强溪镇,文化经营单位分别达到 15 家和 10家,且经营范围相对多元化,经营规模逐步向规范化发展。

农村文化市场因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不同,经营者和消费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相对城镇的管理较为松散,因此造成农村文化市场许多监管不到位、难到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网吧是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主要对象,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是文化市场执法查处的重要内容。由于部分经营业主偏重于经济利益,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禁而不止,网吧超时经营时有发生,消防意识淡薄;非法转让行为屡禁不止,经营业主更换频繁。自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成立以来,建立健全了网络市场监管制度,通过抓好日常巡查,开展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乡镇网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改善,接纳未成年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执法中队专门组织乡镇网吧集中整治行动,对全县乡镇网吧实施拉网式巡查,并连续开展“假日”、“周日”等突击行动,重点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未实名登记,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未成年人上网。

2、乡镇音像市场的盗版制品和涉黄制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地摊、游商销售的音像制品,其中大部分是非法和盗版的。针对此违法经营现象,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一方面加大对盗版光碟和涉黄制品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流动摊点”;另一方面加强对经营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经营业主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合法经营的意识,自觉的做到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3、农村出版物营销市场主要集中在学校周边,部分经营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兜售盗版、非法出版物,而其中大部分业主是无证无照非法经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4、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在逐步提高,乡镇的歌舞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且渐成规模。文化部门在引导娱乐场所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娱乐场所的日常管理力度,逐步规范经营活动,促进娱乐业依法、健康发展。在监管过程中,发现从业人员无证无照现象多、消防安全隐患多、违禁盗版多的现象,执法人员来,他们走,执法人员走,他们来,存在着此消彼起的情况,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1、__x县是一个山区大县,因此造成了我县农村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线长的局面,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必要交通工具的缺乏,农民法制意识的淡薄,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虽然我县每个乡镇都设有乡镇文化站,但都是隶属于乡镇政府的事业单位,而不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而大多数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加上农村文化市场经营项目由县级负责审批,文化站缺少属地管理手段,导致文化站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力不从心,难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呈现出热点多、焦点多、难点多的“三多”特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普遍感到责任重、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总之,现有的执法力量和执法工具的单薄,严重影响了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文化垃圾侵蚀污染农村文化市场。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尽管大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活动依旧相对贫乏,农民精神生活相对单调。致使年节、农闲时,许多农民以麻将、扑克和搞迷信活动来消磨时间。而且像一些无证电子游戏机、机等文化糟粕在城区受到了严厉打击后,正逐步转向农村。这些场所的主要特点是环境卫生差,安全状况甚忧,未成年人大量涌入,大量不良信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是“半路出家”,虽然有极高的工作热情,但在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尤其是业务能力方面跟不上时代要求,新科技的出现,上级部门的培训力度不强,无重大办案经验,在行政执法中,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不够熟练,影响了执法效能。

4、执法环境有待改善。由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成立不久,缺少

广泛宣传,部分群众对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不了解、不理解,甚至出现干扰执法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文化执法相对于公安、工商等部门处于劣势,由于部分经营者法制意识薄弱,素质较低,抵触情绪严重,给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1、提高认识,合理规划,整合资源,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责任。县、乡镇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摆上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适合当地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与监管规则,把文化市场发展纳入到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在现有网吧、游戏厅等文化市场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搞好文化市场的整体布局。

2、正面引导,强化培训,加强监管,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强化政府导向功能,搞好指导,抓好曲型,激发农村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经营户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端正经营理念,使他们知法、懂法,并在经营中自觉守法。要引导经营者调整经营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以求巩固发展,增强农村文化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加大力度,健全制度,重点突出,管理好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整顿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要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检查和管理。重点问题,应是非法和盗版出版物(音像制品)销售、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重点时间,应是农村文化市场比较活跃的节日期间和学生放假期间;重点地区,应是文化市场经营比较集中的集镇、集贸市场和学校周边地区。而对于某些农村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带有倾向性问题,要集中力量突击清理整顿,坚决维护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借鉴经验,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途径。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举办培训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理解如何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管理,指导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需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采取异地交流、交叉执法、外出考察等方式,学习借鉴外地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和增强实际管理效能的目的。

5、注重建设,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探索建立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要以整治促规范,以规范促监管,以监管促发展,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以文化主管部门为主,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管理的格局,共同打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执法部门的严肃性;二是建立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坚决贯彻落实,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手段,从而促进和维护农村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农村文化市场。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主导方向、运行机制、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高度统一。按照这个要求,一方面,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政治改革和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出相对滞后局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相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文化市场的建设,因此,推进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农村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经济已进人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总体转型时期。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然造成农村的一些优良的乡风民俗在逐渐淡化或弱化,而新的、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体系还未形成,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文化层面上,伴随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只有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成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主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没的重要内容。”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农民已经不仅仅追求生存层次上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对发展层次和享受层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温饱条件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农村文化生活的人文气息,如对书籍、音像、影视、娱乐服务、信息与网络等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体现了新农村文化的新的特质和文化内涵。这些变化,给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带来了具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三)构筑和谐农村需要先进文化市场的保障

“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要实现和谐农村的远大目标,必须依靠先进文化来调适农村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农村文化市场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陈地。文化市场作为特殊的商品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时,不仅要将它列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它放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之中,明确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症结

(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文化市场获得了较快地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不平衡。正在迅速脱贫致富的农村,文化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且互相竞争,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经营体系已露雏形;少数正在接近或达到富裕阶段的农村,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化,初步形成了音像、书刊、演出、娱乐、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比较成熟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但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市场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落差明显,差距较大,尤其在管理方面十分薄弱。由于经济落后,财政投人少,虽然许多县、乡设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但专职人员较少,并且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设施,少数农村文化市场还没有管起来,仍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

通观目前农村文化市场,其产品及服务仍然停留在初级的文化层面上,在市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只能满足人们较低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更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出现同整个文化发展的进程不协调的现象,诸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理念落后,其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农村实际,在缺乏实际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限制文化项目或盲目上项目,从而造成农民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的相互矛盾与冲突,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与经营项目同本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极不适应,从而造成供需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文化队伍尤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小农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而反映新农村核心价值及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占有比例不高,造成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三)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倾向

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市场经济的主要价值取向是追求经济效益,在吐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大环境下,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必然会延续到农村文化市场之中。由于农村文化市场具有点散、线长、面宽等特点,其整休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较差,诸如农民整体素质如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科技素质偏低,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市场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农村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的局面,促使各种非法文化产品,如盗版作品、非法出版物、走私音像制品、及其他各种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乘机由城市转人农村,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市场还充斥着宣扬暴力、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垃圾,极大地危害着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市场发育的畸形化,没有形成农村文化市场运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问题更为突出。破坏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安定和谐。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一直以来,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在某些地区没有适当的定位,导致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上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还相对落后,他们看重的是家庭的经济收人,对农村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由于不少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发达,文化队伍建设滞后,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与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其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在总体上缓慢。其主要表现为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其总量、规模、档次和效益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随着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当地农村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重视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起步比较晚,农村文化发展还相当不发达,总量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结构调整和培育市场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项措施,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也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宏观调控,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以农村文化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含量,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服务于群众。各级文化部门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发,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农村文化市场的内容、性质、方式、规模、结构等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两大支柱,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有健康与庸俗、高雅与低级之分,作为农村文化消费者主体的农民,在目标追求、层次需要、情趣欣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可能使文化服务出现错位现象,诸如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奇怪现象。这就要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经营者的进货渠道、进货环节严格把关,制止那些病态、邪恶的文化产品进人市场,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同时,针对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状况,文化部门应当着眼于扶持农村先进、优化的文化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战略与规划。在贫困落后地区申办文化经营项目时,应从政策上适当放宽,经济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管理上提供一些便利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文化经营活动。而在发达地区应力求在文化设施先进、文化功能齐全、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效益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作用,由里及外,由近到远,从城市到农村,进而推动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

(二)拓展发展的新思路,建构新农村文化市场的新型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是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健全县、乡两级文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坚持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清理死角与空白,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坚持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及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树立文化部门的主管权威,处理好与协管部门的关系,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综合运用行政干预、法律制裁、经济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形成高效、强有力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强化分级管理摸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使文化市场管理的触角不断延伸和扩大。其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主导的乡村文化工程,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再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村市场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农村文化市场。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主导方向、运行机制、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高度统一。按照这个要求,一方面,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政治改革和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出相对滞后局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相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文化市场的建设,因此,推进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农村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经济已进人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总体转型时期。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然造成农村的一些优良的乡风民俗在逐渐淡化或弱化,而新的、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体系还未形成,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文化层面上,伴随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只有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成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主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没的重要内容。”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农民已经不仅仅追求生存层次上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对发展层次和享受层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温饱条件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农村文化生活的人文气息,如对书籍、音像、影视、娱乐服务、信息与网络等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体现了新农村文化的新的特质和文化内涵。这些变化,给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带来了具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三)构筑和谐农村需要先进文化市场的保障

“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要实现和谐农村的远大目标,必须依靠先进文化来调适农村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农村文化市场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陈地。文化市场作为特殊的商品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时,不仅要将它列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它放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之中,明确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症结

(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文化市场获得了较快地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不平衡。正在迅速脱贫致富的农村,文化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且互相竞争,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经营体系已露雏形;少数正在接近或达到富裕阶段的农村,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化,初步形成了音像、书刊、演出、娱乐、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比较成熟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但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市场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落差明显,差距较大,尤其在管理方面十分薄弱。由于经济落后,财政投人少,虽然许多县、乡设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但专职人员较少,并且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设施,少数农村文化市场还没有管起来,仍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

通观目前农村文化市场,其产品及服务仍然停留在初级的文化层面上,在市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只能满足人们较低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更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出现同整个文化发展的进程不协调的现象,诸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理念落后,其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农村实际,在缺乏实际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限制文化项目或盲目上项目,从而造成农民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的相互矛盾与冲突,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与经营项目同本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极不适应,从而造成供需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文化队伍尤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小农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而反映新农村核心价值及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占有比例不高,造成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三)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倾向

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市场经济的主要价值取向是追求经济效益,在吐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大环境下,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必然会延续到农村文化市场之中。由于农村文化市场具有点散、线长、面宽等特点,其整休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较差,诸如农民整体素质如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科技素质偏低,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市场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农村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的局面,促使各种非法文化产品,如盗版作品、非法出版物、走私音像制品、及其他各种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乘机由城市转人农村,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市场还充斥着宣扬暴力、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垃圾,极大地危害着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市场发育的畸形化,没有形成农村文化市场运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问题更为突出。破坏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安定和谐。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一直以来,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在某些地区没有适当的定位,导致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上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还相对落后,他们看重的是家庭的经济收人,对农村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由于不少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发达,文化队伍建设滞后,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与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其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在总体上缓慢。其主要表现为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其总量、规模、档次和效益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随着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当地农村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重视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起步比较晚,农村文化发展还相当不发达,总量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结构调整和培育市场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项措施,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也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宏观调控,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以农村文化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含量,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服务于群众。各级文化部门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发,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农村文化市场的内容、性质、方式、规模、结构等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两大支柱,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有健康与庸俗、高雅与低级之分,作为农村文化消费者主体的农民,在目标追求、层次需要、情趣欣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可能使文化服务出现错位现象,诸如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奇怪现象。这就要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经营者的进货渠道、进货环节严格把关,制止那些病态、邪恶的文化产品进人市场,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同时,针对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状况,文化部门应当着眼于扶持农村先进、优化的文化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战略与规划。在贫困落后地区申办文化经营项目时,应从政策上适当放宽,经济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管理上提供一些便利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文化经营活动。而在发达地区应力求在文化设施先进、文化功能齐全、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效益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作用,由里及外,由近到远,从城市到农村,进而推动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

(二)拓展发展的新思路,建构新农村文化市场的新型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是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健全县、乡两级文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坚持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清理死角与空白,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坚持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及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树立文化部门的主管权威,处理好与协管部门的关系,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综合运用行政干预、法律制裁、经济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形成高效、强有力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强化分级管理摸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使文化市场管理的触角不断延伸和扩大。其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主导的乡村文化工程,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再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村市场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6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文化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城市文化市场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文化市场发展迅猛,总量日益扩大,规模迅速拓展、档次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市场小、散、滥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从整体上看,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大多仅仅停留于依靠举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进行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管理效果可想而知。而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无疑会影响到当地“三个文明”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促进苏北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怎样使其管理与经营规范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思考和研究的重点。现围绕苏北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特点、发展思路与方向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现状与特点

由于苏北农村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整体消费能力偏低,因此,农村文化市场的投资能力相当有限。加上起步较晚,故其市场无论从规模、总量还是档次、种类上,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现状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市场总量小。

(二)文化市场经营点分散,流动性强。许多经营者只是结合商业摊点搭配文化项目。因此说,在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独立性。

(三)文化市场品种单一,层次低。农村的文化市场大多集中在音像、地方戏演出、书刊、电子游戏机、台(桌)球等上,只能满足低消费的需求,至于形式高雅、有文化品位的项目则难以引进、扎根,甚至许多大众化娱乐项目也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发展。

(四)文化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文化经营业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九成以上,他们法制观念淡薄,经常违规经营,提供低俗的文化服务。一些边远乡镇甚至还沦为非法文化产品和文化垃圾的转移地。如在部分边远乡镇,经营具有功能的游戏机、出售色情音像制品等现象就时有发生。

(五)腐朽、落后的观念冲击市场。一方面,由于受腐朽的封建愚昧观念影响,一些文化消费者,崇尚,追求感官刺激,少数经营者投其所好,致使个别地方黄、赌之风沉渣泛起,屡禁不绝,严重损坏了文化市场的正面形象。如前不久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东海县温泉镇的。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市场的许多经营者思想还停留在落后的小农经济经营观念上,无法客观地面对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不从提高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不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上找准投资方向,而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梦想依靠小本经营就赚取高额利润,于是铤而走险,大肆进行违法违规经营,致使市场发展畸形。

(六)文化市场缺乏规划,市场布局不合理。目前,苏北文化市场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有的项目无人兴办,如演艺、文化传播等。另一个是部分项目却一哄而上,如网吧,其中黑网吧占据了大部分。其发展的过多、过滥,导致网吧市场一片混乱,社会反响强烈。

除此之外,娱乐业本身所具有的重复消费率低、文化消费者追求新奇特等特点所引发的市场变化快,也使一些新兴娱乐项目难以在农村扎根或即使是引进了也仅是昙花一现,经营者得不到回报,导致投资信心不足。因此,市场发育不健全,运作欠规范。

二、思路与方向

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总量小,规模不够,管理不到位,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因此,当务之急是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

首先,必须摒弃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经济发展优先论”。认为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市场就会随之繁荣。这种观点机械地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从而导致物质进步而精神倒退、外表富裕而内在空虚等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二是“市场化论”。认为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统统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行政干预不要太多。这种观点,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违反了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因此,文化娱乐活动的社会功能不仅只局限在娱乐方面,它还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那些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根本不能允许进入市场。而且某一项目盲目发展得过多过滥,不但会造成投资效益的下降,还会滋生这样那样的违法违规行为,如目前的网吧经营。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市场调节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法制、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适时适度的加以引导,使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来保证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城市化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城市文化娱乐项目简单生硬地搬到农村,完全不考虑农村的现状和实际,其结果必定会使投资者得不到经济回报,甚至血本无归,如大型舞厅、溜冰场等。

那么,如何才能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笔者认为,在目前农村的现状和条件下,要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必须使之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即不能搞纯粹娱乐功能的文化娱乐项目,因为这样会削弱其生命力。因此,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

一、兴办那些能够服务和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文化项目。事实上,在农村,经济与文化互相推动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如电影之所以至今仍然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欢迎,就因为其不仅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还经常作为宣传农村政策、方针的纽带和桥梁,并可传授农业技术,服务生产;又如农村的曲艺队等发展迅速,因为其能够用于农民的婚丧喜庆等活动,还可以为乡镇企事业活动服务;再比如戏曲、歌舞等由于是农村传统节日和群众性自发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而长盛不衰。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服务农民求知、求乐的要求,兴办一些兼具科技知识培训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场所,乡镇文化中心不妨多搞些这方面尝试。可见,要在农村兴办娱乐项目,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农民的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使投资的项目得以在农村扎根。

二、努力促使农村文化市场与群众性文体活动、地方特色产品等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到农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旅游与文化向来密不可分。因此,围绕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而配套兴办文化市场成为必然趋势。可以通过经营具有当地风味的餐饮、工艺品、娱乐及文化服务等获得丰厚回报,又吸引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使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如灌云的文化美食节、赣榆的徐福节等。

其次,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龙头,带动包括文化市场在内的其它产业发展,如全民健身项目。同时,还要在广大农村兴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项目,如台(桌)球、垂钓、室等。

(三)以文化市场为载体,优化该地区投资软环境,为宣传该地区、发展该地区服务。我们既可以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当地的发展建设情况,也可以使文化市场满足外来投资者娱乐需求,为地方招商引资工作服务。还可以让文化市场成为该地区特色产品的广告媒介。如灌云县伊芦乡的浅水藕,当地文化部门专门编排文艺节目宣传莲藕系列产品,使浅水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农村文化市场还可以借助当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契机,与教育联姻,开展文化培训。

总之,要拓宽视野,千方百计促使农村文化市场与其它产业相结合,即走出文化办市场。

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一)充分利用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地理优势发展特色文化项目。如一些地方可以利用海滨、湖泊两岸等地理优势,在夏季举办季节性的沙(河)滩卡拉OK、休闲娱乐等文化活动吸引消费者。

(二)挖掘地方特色人文资源,侧重发展当地富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项目。如有剪纸(挂廊)之乡的灌云县穆圩乡、东海县的板画等,就可以大力发展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如裱褙、包装业等,走产业集约化道路,既有利于繁荣市场,又能获得规模效益。

(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资源。如可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或文物景点,并形成与此相关的工艺品市场、历史资源和风光介绍书刊市场、美术品市场等。如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灌云县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等。

(四)注重发挥民间艺人作用,培育和发展文化专业户。如灌云县下车乡的唢呐,鼓励和支持民间艺师发挥一技之长,开拓文化产业。目前,我们欠发达地区要避开资金、高科技等方面的劣势,立足开发自身的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文化娱乐项目和文化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农村文化市场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四、合理布局农村文化市场

(一)要选择农村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集市活动等农民生活、娱乐较为集中的地点兴办文化娱乐场所。

(二)充分利用现有场所改建或扩建娱乐场所,节省投资成本。

(三)以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契机,未雨绸缪,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布点,在高起点上加以合理规划,提高其规模、档次和文化品味。

(四)通过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宁缺铁滥,避免市场出现小、散、滥的情况。

综上所述,立足农村实际,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加强农村文化市场与其它相关产业的互相渗透,全面发挥文化娱乐业的娱乐功能和传播知识、传播科学、传播信息作用,服务于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五、对策与措施

以“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为目标,县乡两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和规范。

一是在“繁荣”二字上做文章。一是要在税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二是要在审批条件方面给予适当放宽;三是要加强服务意识,在审批手续办理上尽量提供方便;四是要加强引导,使经营找准正确的投资方向,多开办群众喜闻乐见、有效益的项目;五是要正视农村文化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加以分析,防止出现那种怕出问题而大搞一刀切的行为,要多给点宽容和理解。

二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力气。首先要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严禁打击黄、赌、封建迷信等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努力净化文化市场。二是要扩大宣传。要加强对经营业主、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和经营管理培训,提高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并通过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提高其规模、档次、质量,达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目的。

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的作用。不难发现,哪个地方文化站建设比较健全,文化站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个地方的文化市场就比较活跃、繁荣和规范。因为文化站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才、资源以及民情、风俗等最为了解,他们一方面可以在政策上进行把关,在艺术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在当地起到培育市场的导向作用。因此说,紧紧依靠乡镇文化站,把文化站作为支撑点,发挥其管理市场、服务市场、规范市场的作用,是农村文化市场繁荣与发展的关键。

四是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近些年,农村大部分地方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由于缺少娱乐场所,一些农民参与到及其他不正当的娱乐活动之中,既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又败坏了村风、民风。因此,呼吁有关乡镇人民政府注意抓好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特别是乡镇文化站这样备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场所,更应加强建设和发展,并开展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加强 农村文化市场 监督管理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农村生活娱乐、休闲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村文化市场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形成包括歌舞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音像市场以及新兴文化艺术项目在内的综合性大文化市场体系。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贯彻落实好十精神,切实加强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努力打造出繁荣、健康、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更好地满足农村对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新时期摆在广大基层文化市场管理者面前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

所谓农村文化市场,是特指县(市)以下从事文化娱乐有偿服务的场所。它不但有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一般特征,比如政治性、社会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和经营性等,而且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营场所很分散。主要表现为:第一,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经营项目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经济效益一般;第二,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有文化市场,比如电影放映,田间地头都可随时随地搭台演戏或放映电影,可以说十分灵活;第三,多数乡村文艺演出无固定班子,无固定人员,无固定剧目,只要有需求,分散的民间艺人会临时组团,临场排戏,流动演出,没有需要,艺人们立即分散忙生计。

二是需求季节性很明显。农忙时节,农民都忙于干活无暇顾及文化消费,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淡季。一旦忙完农活,农村文化市场往往呈现火爆场面。既有乡村有组织的文化演出,也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村民自发举办的庆祝性文化演出活动,整个市场十分活跃,这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旺季。

三是从业人员很复杂。农村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半路出家,整体思想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不高,对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的服务水平是个挑战。特别是外来演出团体的演出的大多是无本子,格调低下的节目,有时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节目审查有难度。此外,一些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文化市场盗版和黄色出版物和泛滥,既毒害了农村读者,又扰乱了农村文化市场。

四是市场发展很不平衡。根据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密度诸因素衡量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我们大致可把农村文化市场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有市有场型。即人口集中,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乡镇形成文化市场较快;二是无市无场型。一些居住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小乡村,既无娱乐场所,又很难形成文化消费群体,造成几十年来看不到一台戏或一场电影;三是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型。这种类别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一些以种植业、养植业为主的农民,长年聚居原地,文化消费需求量大,但文化设施少且无场地;反之,那些有俱乐部、影剧院的村,由于劳务输出多,文化需求少,造成文化娱乐场地利用率不高,难以形成“市”。

二、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迅猛,规模日益扩大,原有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

管理人手不足。一方面,大多数乡镇没有文化市场监管人员,这已不能适应当前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需要。“小队伍”与“大市场”的矛盾亟待解决。随着近年来文化市场经营业户的增多,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工作量大增,但执法人员数量并没有增长,文化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

管理手段滞后。目前在农村文化市场出版物种类繁多,盗版碟片等千变万化,仅凭经验应对已经不行,如对音像、电子出版物的鉴定,对网吧中违规行为的查处,对网吧技术监管系统的操作等,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持,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扫黄打非”工作网站,有条件的区县已经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来鉴定,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县级文化部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此外,尽管上级文化部门每年都举办这样那样的培训班,但培训内容大多数很少涉及执法中急需的业务技能,针对性差。

管理权力有限。由于经费和体制上的多种因素,文化市场的主管部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在执法力度、执法装备上要比公安、工商等协管部门逊色得多。而一旦出了问题,文化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又承担着主要责任。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一方面,县区文化市场管理经费短缺而管理任务繁重,一些部门和单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忽视正常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出租房屋或柜台的单位,只知道收租金,对业主的经营活动一概不问。特别是个别部门和单位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名义上是单位经营,实际上是转变给个人经营或个人承包,对承包人员越出经营范围,不管不问,对其违法经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一旦出现违法活动被执法部门查处,这些单位就充当“保护伞”,甚至非法阻挠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

管理存在空白。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少无证电子游戏机、机、黑网吧等文化糟粕在城区受到了严厉打击后,正逐步转向农村。未成年人大量涌入,大量不良信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二是“制黄贩黄”活动由城市转到农村,由集中到分散,由公开变为“地下交易”,由店内交易为店外交易,不法分子往往与执法人员周旋,想方设法逃避执法人员的视线,给打击带来一定的难度。据统计,流动地摊所出售的各种书刊、录像制品80%以上是盗版和非法文化制品,是贩黄的一个主要渠道。他们流动于街头巷尾或出没于早、夜市,他们多数是无证经营,单枪匹马,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形成了一支无人管理的“老大难”队伍,他们是销黄暗流的一支“销赃部队”,严重地困扰着正常的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严重困扰文化市场管理的一大顽症。

三、管好农村文化市场的路径

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科学路径,正确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蓬勃发展。

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市场的辐射作用。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受城市文化市场的辐射制约,农村文化市场经营项目往往是城市已过流行期,但在农村却被当做新生事物引起。郊区文化市场利用接近城区的地理优势,是迎接城市文化辐射直接区域,所以,应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市场的辐射作用,抓好郊区文化市场的发展。通过城市、集镇的阶梯次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文化市场大发展。

切实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强化政府导向功能,搞好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激发农村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要经常组织集中学习和培训,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端正经营理念。要引导经营者调整经营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以求巩固发展,增强农村文化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狠抓农村文化执法队伍建设。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具体情况,切实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建设。第一,要把好进人关。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执法人员的挑选必须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特别是注重吸收文化领域中各方面的代表加入文化市场执法队,适当增加参与文化市场执法的机构编制。第二,要加强上岗培训。要对执法人员实行上岗前的系统的法律培训,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执法实绩的考核制度,确保文化执法队伍的质量。第三,从严格管理不懈怠。农村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紧密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严格管理,从各个方面堵塞漏洞,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8篇

农村文化的建设以及文化市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一些农村地区开发起步晚,人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事业以及文化领域欠发展,这些因素都在明显的束缚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文化发展,当地的村民也很难在国家以及政府的指导和号召下获得良好的成效。因此,针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包括图书、音像以及地区旅游业、考古业等等的开发与建设,都需要相关领导和部门在深切的考察当地实际情况之后尽快予以实施,在活动中也需要遵循一些方法与规律,从而保障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获得村民的支持与政府的帮助,让该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事业以及地区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2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功能表现

农村文化市场包括该地区的图书和音像市场、以及包括网吧、游戏厅等等场所,此外,广泛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还应该涵盖对村民常规的宣传、动员活动等等。这一领域的工作不仅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完整性、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切实的从思想意识层面对民众形成观念、道德以及法律上的约束,从而让他们远离低俗文化以及色情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净化,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社会上的正能量因素提起重视,进而影响自身与他人的行为,提升该地区人们的文明程度以及思想文化素质水平,这也是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另外,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能够有效的克服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管理等具体工作中体现的分散性、自发性的问题,从而提升乡镇地区村民管理工作的效率,让整个农村工作都变得顺畅起来。

3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方法

1)提升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

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来自于当地的村民之中,由于一些地区局限性,他们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一些在执法管理中的纠纷或者分歧都是难以避免的,也正是因为这些纠纷的不良影响,一些地区的市场管理工作难以得到严格执行,老百姓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不配合、不理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做到必要的自我提升,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觉悟、专业执法和管理技能以及与百姓交流的技巧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将会用到的,它们也将直接关系到市场管理强度与效果。对此,乡镇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以集中对于这些从业人员进行集中的教育与指导,通过专业化较高的讲解与演示,来提升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另外,人们还可以用一些真实的案例向人们分析一些做法的利与弊,以及适应的场合,这样细致、全面的培训,才能够使工作人员的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

2)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正面宣传

根据对农村地区文化市场的实地考察,人们可以发现经费不足或者是经济欠发达是该地区文化事业难以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农村地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场所并不健全,因此村民的一些集体活动没有机会得到开展,针对全体村民的文化教育与宣传更是无从谈起。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上级政府部门需要对一些乡镇政府划拨更多的专项资金来用于地区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比如电影院、礼堂、图书馆等等,这些场所不仅能够为村民自发的学习提供更大的选择性与可能性,还能够方面地区的集体活动顺利开展,成功的摆脱了来自硬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地区的政府部门以及一些领导可以尝试将一些文化宣传的主题通过更加生动、灵活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强化农村地区文化市场规范化的理念。比如,引进与本地主要农副业有关的主题讲座、组织村民观看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影片等等,这些形式有时会比一味的喊口号、挂条幅更有效果,村民们也能够对这些相对比较新鲜的形式产生更大的兴趣,这对于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是意义重大的。

3)明确部门职责,实现多层合作

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事业之所以较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以及强有力的部门合作。很多地区的文化市场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方面人员,包含在文化市场中的一些组成部分有的需要接受来自多个部门的多次检查,有的却很少受到管理部门的限制,人员的冗杂、监管程序的交叉、再加上一些难以避免的人为因素,文化市场监管部门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大打折扣。因此,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需要首先将与文化市场监管工作沾边的几个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划分,并明确各部门、各环节职责,制定专门的人员对各部门每次的检查与管理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避免重复检查与漏查,防止无用功的出现,各个部门也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寻求比较高效的合作渠道,从而在市场管理工作中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体系。

4总结

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是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人们想要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中体现建设性的价值,还需要脚踏实地的针对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与文化宣传以及相关部门工作模式的转变,应当成为优化文化市场管理的三大动力,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工作才会更具科学性与发展性,农村文化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由此体现出来。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9篇

文化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向人们提供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平台,是新时期高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县级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已形成包括歌舞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音像市场以及新兴文化艺术项目在内的综合性大文化市场体系。而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来抓好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

工作努力打造出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对于我们基层文化市场管理者来说确实值得深思。

一、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手段落后,与完成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在农村文化市场中,出版物五花八门,盗版碟片等又是千变万化,仅凭经验又如何应对得了?比如对音像、电子出版物的鉴定,对网吧中违规行为的查处,对网吧技术监管系统的操作,等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持,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好在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扫黄打非”工作网站,有条件的区县可通过上网查询来鉴定,可是相当数量的县级文化部门还不具备,用最落后的设备管理着最先进的文化市场怎么行?尽管上级文化部门每年都举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但培训内容一般都

是传达一些上级的政策、法规等,很少培训一些执法中急需的业务技能。

(二)管理权力有限,与管理责任不相适应。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是文化市场的主管部门,但在执法力度、执法装备上比不上公安、工商等协管部门。由于经费和体制上的诸多原因,文化部门的权力显然非常有限。而文化部门作为主管部门,一旦出了问题,却有着责任。有的县区管理市场的就那么六七个人,管理力量薄弱、经费短缺而管理任务繁重,个别部门和单位重经济效益,忽视日常的管理工作。有些出租房屋或柜台的单位,仅负责收租金,对业主的经营活动不管不问。特别是个别部门和单位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名义上是单位经营,实际上是转变给个人经营或个人承包,对承包人员越出经营范围,不管不问,对其违法经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一旦出现违法活动,这些单位就充当“保护伞”,甚至阻挠执法人员的执法

活动。

(三)不法分子的手段更加隐蔽和狡猾,而流动地摊成为困扰农村文化市场的一大顽症。不法分子在制黄贩黄活动中,越来越隐蔽和狡猾,无论在生产、运输,还是销售各个环节中,分工严密,工具先进。“制黄贩黄”活动由城市转到农村,由集中到分散,制黄与贩黄活动异地进行。贩黄活动由公开变为“地下交易”,由店内交易为店外交易,他们往往与执法人员周旋,想方设法逃避执法人员的视线,给打击带来一定的难度。据统计,流动地摊所出售的各种书刊、录像制品80%以上是盗版和非法文化制品,是贩黄的一个主要渠道。他们流动于街头巷尾或出没于早、夜市,他们多数是无证经营,单枪匹马,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形成了一支无人管理的“老大难”队伍,他们是销黄暗流的一支“销赃部队”,严重地困扰着正

常的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严重困扰文化市场管理的一大顽症。

(四)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还存在空白区域。目前文化市场管理面临的一个新情况,就是各种文化市场违规违法现象有向农村分散、转移、辐射、蔓延的趋势。特别是在农村集市上,盗版图书音像制品十分泛滥,内容不健康的文化产品也随处可见,农村“三会”的演出市场近几年来也常常因为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被新闻媒体曝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偏僻、分散,农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鉴别能力不强,乡村一级没有管理机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缺失造成的。虽然我们也试着建立了一些制度措施,聘任了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但真正发挥效能和作用的又有多少?所以,制度建立的可操作性,以及监督员协管员的自身素质,

对政策法规的掌握程度和对文化产品的鉴别能力,都是影响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要加快文化市场法制建设,明确管理机构的法律责任。尽快出台一部关于文化市场行政管理的法律,集中明确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主要职能、组织机构、执法手段、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把管理机关的执法性质、执法活动、执法权限用国家法律的名义规定下来,使基层的执法管理人员在日常执法活动中更加有法可依,执法权威更加凸显。还要根据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和修订已出台的行业主管条例和法规,使其在日常的市场管理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就好比是一些计算机程序,要不断升级、更新

和下载“补丁”,才能更好的堵住“漏洞”,让违规违法现象没有可趁之机。

(二)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文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建设。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必须把好进人关,对执法人员的挑选应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方式,要注重吸收文化领域中各方面的代表加入文化市场执法队,适当增加参与文化市场执法的机构编制,要对执法人员实行上岗前的系统的法律培训,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执法实绩的考核制度,以保证文化执法队伍的质量。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健全监督管理体系,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严格管理,从各个方面堵塞漏洞,对违法者

的制裁不能以罚代法。

要突出重点,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打击力度。要从源头上的预防和管理,抓源截流,从制作音像制品,出版非法书刊的“地下工厂”抓起,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打击。从源头遏制“制黄点气加强对运输环节的检查工作,严把流入关在文化市场管理上,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建立文化市场目标管理贵任制。加强管理手段,完善配套措施。由突出性检查转变为经常性管,由“消防式”管理转变为预防性管理,从而从组织上、队伍上和措施上保证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真正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公安机关和工商等执法单位对文化市场负有重要的管理贵任,按其各自的业务分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发展与建设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必须下大力气,认真抓好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需要建立一支懂政策、作

风好、敢于坚持原则、办事公道的管理队伍。

要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是繁荣、发展文化市场的根本保证。以坚持执政为民为宗旨,狠抓文化市场管理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一是要抓好执法人员的宗旨教育,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其法律意识、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二是要严格执法,廉洁行政。严格执行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严厉查处违法经营活动,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软环境建设与严格执法的关系。软环境建设就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宽松环境,要处理好“一放就活,一管就死”的问题,依法行政,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四是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营造全民支持和关心文化市

场建设的氛围,力争达到市场繁荣,人民满意。

要扩大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文化市场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内部宣传可以及时相互了解工作动态、交流管理经验,通过对外宣传能够树立部门形象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转变观念,对文化市场管理机构、编制、队伍装备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为管理提供保障,彻底解决管理滞后的问题。提高执法者管理水平,对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依法管理市场。对经营为主,从业人员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和经营管理培训,坚持联系实际学有所用,提高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第10篇

(一)从农村文化的供给来看

1.文化供给主体单一

当下,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采用了单项、强制、灌输性供给模式,政府在其中始终扮演主导者的角色[3]。由于文化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显效难,加之地方财政不宽裕,文化建设未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等原因,农村党政负责同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并不到位。偶尔、零星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为了促进经济工作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需要,广大农民基本上游离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之外,文化活动基本上靠政府“恩赐”。

2.文化供给手段简单

现有农村的文化娱乐场地缺乏,有的只挂牌不营业、有的文化阵地被室等霸占,有的设施简陋,基本上没有专业技术指导,严重影响了实际使用效果。贫乏单调的文化活动对农民吸引力很小,低级愚昧的垃圾文化乘虚而入[1],个别农民甚至深陷不良文化中难以自拔

3.文化产品供给普遍不足

城里有的农民有,城里没有的农民也有,比如新鲜的空气,最缺精神生活。目前,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含量高的娱乐活动,电视成了多数农民休闲和文化娱乐的首选。更为糟糕的是,从这种现在媒体提供的大众化快餐文化中农民也很难找到适合他们口味的文化娱乐项目。因此,农民出现“两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七个月赌钱”的情况也就很自然了。

(二)从农村文化的需求来看

1.文化需求潜力很大

中国农村研究院对248个村的6192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得出2011年全国农村家庭在文化消费方面的人均支出为95.65元,占家庭人均收入的1.03%,户均文化消费200元以上的家庭不足50%,50%农户的人均文化支出少于50元。这些数字充分说明拥有8亿农民的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开发启动缓慢。

2.文化需求有了时间保障

过去,科技落后,劳动靠人力畜力,时间长,有一点休息时间都主要用来补偿恢复体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械化作业更大范围的普及,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的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或受益于农村文化建设。

3.文化需求有了经济支撑

文化消费必须建立在经济一定程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GDP达10328元。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国民文化消费支出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总消费额比重都将会有明显提升。而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农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其他方面的需求一定会被激发出来。文化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才越来越重要。

4.文化需求方式呈现多元化

过去,农民增收后消费热点集中在盲目盖房,购置价格不菲的家具,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农村家庭书刊等文化消费比例很低,看电视、“搓麻将”是广大农民的主要业余消遣方式。随着农民角色逐渐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变,农民消费结构也日趋合理,开始追求多样性、更高层次的休闲模式。现在大部分农民已经不满足吃饭、睡觉、干活枯燥生活,学知识、求娱乐、重健身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

5.文化需求群体和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农村人口的多层次性,青少年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同,文化欣赏能力也参差不齐。有的可以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收集古玩,有的就只能看一些低俗的演出。另外农民文化需求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比如,欠发达地区农民可能对如何迅速致富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显得更感兴趣。

二、建设供需结构均衡的新农村文化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质量保障农村文化供给

1.切实摆正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曾几何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许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问题上都自然排了序,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要彻底改变把文化建设当作“面子工程”的做法是把农村文化建设真正摆到与农村改革发展同步的位置,与经济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考核、同时验收。坚持农村两个文明一起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的工作方法。

2.不断丰富创新“送文化下乡”的内涵

当前“三下乡”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搭建农民文化讲坛、送戏送电影送书,开展各种义诊志愿者服务、举办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等都大大普及了农民的科普知识,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农村文化。这种喧嚣热闹的、运动式的、为了应付某种需要的场面从时间上看只会保持一阵子,从地点上看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心,从覆盖对象上看也只能使部分农民享受文化精神大餐。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内生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送文化的力度,在送文化的时间频率、内容、形式、效果、创新等方面加大考核评比,千万不能使送文化走过场,流于形式。

3.千方百计增强农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如果紧紧停留在“等、靠、要”的层面,一味采用喂食型、输血型建设方式,只能暂时缓解基层文化贫瘠的矛盾,不能解决不了农村文化的再生问题。为实现农村文化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挖掘乡土元素,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自办原汁原味的农村文化,才能在农村大地上播下优质健康的文化种子,并让其生根发芽。为此,一是确立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要建立健全现有文化站图书馆等机构,配齐相关专业人员,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利用经济杠杆或思想政治手段动员农村精英和文化能人积极返乡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挖掘潜在的农村文艺人才,鼓励他们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搬上舞台。因为一支热心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对于农村文化发展实在是太至关重要了。二是分期分批的建好管好健身广场、文化馆、公园、农家书屋等农村硬件文化设施,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交流感情的重要阵地。同时最大限度的挖潜整合存量农村文化资源,可以将学校、政府企业活动室等在非工作时间就近向农民开放。三是多渠道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再申请专项经费短期内并不可行,可以通过动员企业家赞助、开发当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等解决这个问题。[2]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移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门类,挤占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而应该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寻找一个市场切入点,以点带面形成气候。

(二)深度挖掘农民的有效文化需求

主要是注意引导和培养农民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首先提出的。其主要含义可以概括为自我觉醒、自我创建。曾经说过: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自愿,就会流于形式而失败。广大农民对文化有渴求性,但缺乏主动性、持久性,更谈不上创新性。因此,首先就是要摸底子。可以组织志愿者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引导农民主动准确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哪些受农民欢迎,哪些是农民急需,哪些实用。其次要放样子。大力宣传农民身边的那些崇尚科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生活的新型农民的先进典型,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营造农村宜居生产生活环境。当然,这里要注意宣教方式方法,要增强对农民吸引力。再次要树旗帜。在主流文化的框架下,组织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所有活动来自农民,面向农民。这里也要注意对农民文化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对农村文化的需求,使所有农民不仅富起来而且真正乐起来。

上一篇:遗传学技术范文 下一篇:探究式学习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