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普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5 11:34:58

农村科普教育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普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37-02

一、当前农村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民科技有效需求不足。农民科技有效需求=科技产品+购买欲望+购买力。目前中国农民仍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分散经营,每个农民平均仅有3.5亩耕地,采用新技术难以取得预期收益,削弱了农民学习和运用科技成果的动力。中国文盲人数占世界的1/5,其中90%在农村,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0%~80%,每万名农民中仅有大学生0.87%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学习和运用科技的欲望和实际效果。而中国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

2.农村科普教育质量不高。农村科普教育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在软件上,当前农村科普教育内容局限于实用技术培训等迅速见效的基本科学知识教育,对高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微乎其微。中国科协调查表明,89.1%的农民不知道计算机软件,92.8%的农民不知道什么是DNA,农民高科技知识极度贫乏。农村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的主渠道是学校,但目前中国中小学教材科学知识所占比例不到知识总量的40%,高科技知识几乎为零。

3.农村科普教育设施不健全。在硬件上,科学普及的形式,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阅读科技报刊、科普读物,收看广播、收音机和电视的科技节目及科教影片,参加科技讲座或科学问题讨论,以及野外考察、科学夏令营等,是能否实现科普教育目的的重要方面。但据中国科协管理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87.3%的农村人口过去一年从未去过科技馆、博物馆或科技展览,比城市人口高34个百分点。目前科教片、尤其科普读物日渐萎缩,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每年出版60亿册图书,学生课外读物约11亿册,其中10.9亿册是习题辅导类,成人科普读物更少。科普图书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科学素养提高。

4.农村科普教育传播网络不健全。中国农村科普教育主渠道缺失,更未形成科普传播网络。科普教育在中国被认为主要是科协的责任,送科技下乡,农民、农村青少年及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大多由科协负责,其他的科技团体、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热情不足。但农民居住的农村,并无科委、科协。如果把农技推广体系看做是科普传播网络,其现状也令人担忧。他们普遍经费短缺、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不灵,多数苦于自身生存,成了种子贩卖机构;许多基层农技人员缺乏继续教育机会,知识和技能过时,无力承担农技推广和科技培训工作。农村学校本应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主阵地,现在却成了农村孩子学习普通文化知识、进而跳出“农门”的“跳板”。

5.农村科普教育经费匮乏。据中国科协对6个省(市)人均科普专项经费统计,最高的不过0.7元,最低的只有3分钱。“科教兴国”的口号提出多年,政府却至今未能实施一项有规模、有影响的科普项目择优资助计划。国家科技部作为科普主管部门,每年的科普经费不过数百万元,农村基层科普经费更可想而知。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事业单位捐助科普事业,原科技部副部长朱丽兰在1996年全国第一次科普工作会议上也指出:“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应尽快建立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的新的运行机制,即一改过去由政府包下来办科普为社会事业社会办”,但收效甚微,科普经费不足仍严重影响中国农村科普教育的进程和效果。

二、发展农村科普教育的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对农村科普教育的认识。农村科普教育不是新鲜事物,但一些部门领导、尤其农村基层领导对其缺乏认识,抓科普远没有抓经济力度大。其实,“穷”和“愚”是一对孪生姊妹,治“穷”先治“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当前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克服单纯经济观念,正确认识农村科普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普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将其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和目标管理系统中,真正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利用科学思想、精神和方法治“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明确对象和目标,加强农村科普教育的针对性。农村科普应面向所有农村公众。但由于国家科普投入有限,而以往不分对象笼统的科普宣传效果又欠佳,所以农村科普对象应有所选择和侧重,针对不同层次,选择最佳教育形式,授以不同的内容。

农村党员干部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应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注重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活动,偏重于提高其科学决策和管理能力。

成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科普培训、咨询,使他们尽快学会阅读实用技术材料,掌握常用的科技常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其脱贫致富,是农村科普教育的第一步。

农村青少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力量,农村学校教育是对农村青少年实施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必须改革农村学校教育,首先,要改革课程体系,使科学教育课程进入正规教育系统,教科书融入更多的科学知识;其次,学校应举办课外科普讲座,开展科技活动,宣传科技常识和国内外新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最后,科普机构和学校及媒体应密切合作,加大以农村青少年为对象的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的出版与传播力度,真正掀起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抓科技的高潮。

3.建立健全农村科普教育传播体系,优化教育手段。一要加强农村科普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农技服务网,逐步建立完善乡级科普协会或农科教中心、村级专业技术协会,形成以县级为枢纽,乡级为龙头,村级为龙身的传播网络体系。二要优化农村科普教育手段,结合本地实际需求建立农民科技学校、科技阅览室,利用有线广播、闭路电视,印发科普读物宣传科普知识。三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农村科普工作队伍,地方科委、科协应配备专、兼职干部,并组织辖区各单位热心科普工作的科技人员,定期深入农村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普教育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四要重视科普机构之间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4.严把农村科普教育质量关。科普活动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农村科普教育的效果。在美国,美国科学基金会对科普项目采用同行评议的审批办法,逐项评估项目要开展的活动、出版物、展品,并鼓励执行机构对项目进行自评,特别是总结性评估,以保证科普的高质量和高成功率。中国农村范围广大,在面向农村的科普活动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味的搞形式、大呼隆,不仅不能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反而可能使其对科学产生麻木心态。

5.拓展筹资渠道,增加农村科普教育投入。农村科普走出困境,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也需要尝试走市场化道路,探索符合市场机制的科普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外国企业界之所以乐于赞助公益事业,是因为可以充抵税款,而中国至今没有此类税收鼓励政策。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普型文化产业,必须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

农村科普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生活的技能和水准,依靠高素质的新农民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科普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行动,需要全社会全力以赴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等部门联发.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R].

[2]张桂林.中日科技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5).

[3]信乃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过去与现在[J].中国科技论坛,2007,(1).

[4]卢良汝.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与成就[J].中国科技论坛,2008,(6).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Problem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AN Wen,SHI Lu-ping

(The South of Jiangshu Ecnomic Development Studey Institute,Hohai University,Changzhou 21302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ely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solve the“Three Rural Issues”.The core i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workers’ scientific quality.Science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can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carry forward scientific spirit、disseminate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methods,the function is irreplaceable,but the status is not optimistic. Analysis of the issue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causes is urgency,then provi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science education in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普教育 实践探索 创新

1目前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科技馆以展览教育为主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贫困地区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或科技馆都还是一种奢望,因此科普活动比较单一。

贫困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知识土壤贫瘠,是科普活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科普扶贫”、“科技下乡”,进行“科普希望工程”,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除增加那里的科普投入外,中小学生可由专门的科普工作者组织科普宣传团队深入边远郊区进行科普教育下乡宣传,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有条件的地区可新建科技馆等科普单位,进行科普活动的定位宣传,以缩小“城乡差别”。

认识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必然能打造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用来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科教兴国战略的起点,因为它关系到农村贫困地区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两个文明建设。

2创建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

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构建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产生引力、动力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机制,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必须进行模式创新。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并集成应用。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合力。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依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科普对象的独特性、情境性、丰富性和社会性特点,制定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普新模式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探索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这一浅显语言深刻地描述了经济、科技、教育的三重关系。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至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源就在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民的基本素质较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更要重视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3.1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本组织方式

3.1.1 学校主导型

学校组织各种科技类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及科学俱乐部,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如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技书刊,收看广播电视的科技节目、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访问科技专家,组织专题讨论会、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学科探秘、科技制作、种植养殖、发明创造等活动。美、英等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3.1.2 科教交融型

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

3.1.3 社会与学校互动

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为科技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假期举办综合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组织青少年进行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科技参观、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短期研习活动等。科技团体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国外科普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

3.1.4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美国能源部门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既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又更加重视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教育主渠道,从而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实施途径,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界和社会各界联手,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探索和构建科普教育新模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能源环境、生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项从儿童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创新并构建能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学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3.2.1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本模式创新

以科普的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新课标”,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利用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大型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环境。

3.2.2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模式创新

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机制。

3.2.3 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3.2.4 不同地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以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探讨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5 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大部分青少年在农村,促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农村青少年科普学校—社区—家庭协同是农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点,要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养殖、种植的便利条件,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供青少年观察、研究。使青少年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论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寻找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就是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杨柳,供职于重庆科技馆。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3篇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在我们国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教材编写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缺少地理科学史和地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第二,中学地理教育中以知识点的传授和学习为中心,过于强调地理知识的简单再现,重视一般能力培养而忽略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培养。第三,对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和主动参与关注不够,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主体发展。第四,以中考和高考为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中考不考地理的地区,初中地理学科便不受重视;高考分文理的地区,理科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第五,地理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受到地理学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但遗憾的是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地理学经常由那些并非受过地理专业培养的教师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总之,我国地理科普教育依赖于中小学的地理学科教育,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等原因,学校的地理学科教育与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科普教育是分离的,特别是两者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现状

地理科普教育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地理科普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未能为其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社会公众普遍对地理科普教育比较轻视,对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作用与价值缺乏认识。目前,我国地理科普教育在学校依靠中小学教育,在社会则主要依靠专业地理从业人员与地理科普设施,同时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造成两种科普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补充,直接影响到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发展。把地理科普教育简单的作为地理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教育,并习惯地认为中小学地理知识就已经达到了地理科普教育的目标,造成政府对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减少投入,社会各团体组织与个人缺乏参与地理科普教育的积极性,进而不能实现地理科普主体的社会化。

3.地理科普教育的实施举措

(1)中学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目前开设地理课程的学校包括各级中学及有地理相关专业的大学,其中前者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后者则属于专业教育。由于开设地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很少,因此其所培养的地理专业人才数量也非常有限。这样,至少在当前情况下中学地理教育仍然是提高我国公民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为此,建议提高地理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并在高考中增加其比重,尤其是要做到文理皆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更好地维护人地关系的和谐,而不是仅专注于经济利益。

具体措施包括:(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2)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地理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互动型、自主型、实践型、理论型等多元的教学方法;(3)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教师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在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发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2)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仅有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大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比重,使社会地理科普教育成为提高公民地理素养的重要辅助,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全民族的地理素养。在社会地理科普教育中,要特别重视组织实施,采用科学合理的科普教育发展模式。与其它科学技术的普及一样,地理科普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才能长期开展下去,同时地理科普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重视与支持才能正常开展。同时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实施举措,做到“因材施教”。

①青少年的地理科普

青少年的地理科普应采取科普基地、居住社区、学校、野外活动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人口观,培养青少年的地理素养,青少年的地理科普方式重点应放在参观学习、阅读学习、野外实习体验和动手制作方面。

②农村及农民的地理科普

农村地理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地理知识,农村地理科普要办农民科技学校,兴农技服务站,建农业生产基地,促城市科教人员“三下乡”,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③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地理科普

城市居民含离退休人员的地理科普一般都纳入各社区、街道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城市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管理等资源,把地理科普工作广泛推广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服务网络中。

参考文献:

[1]刘一美,王娟娟.中学地理素养教育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43-44.

[2]付颖.新课改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问题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7.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4篇

(一)农业劳动者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明显改观,传统落后的观念、思维方式明显转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增强。但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农业就业劳动者群体较大。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科学文化素质仍较低。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达到54.17%。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阻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同时我国农业劳动者技能水平也相对较低,预测与决策能力不强,观察能力较弱,现代化生产工具操作使用能力欠佳,经营与协作能力不强,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缺乏。

(二)农业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和科普教育薄弱,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不高与发达

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差距很大。我国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村职业初中仅1423所,招收学生30万人,在校生78万人,这相对于8.7亿农村人口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中国一般农村普通初中、高中不开设农业专业课程。每年600—800万回乡青年,不少人不会务农,也不会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工种,有一部分甚至沦为“贫困户”。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目前农村人才培训模式、科普教育内容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业实际的现象。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陈旧。教育、培训和科普的供需矛盾突出。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业劳动者低素质、女性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农村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农村劳动者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青壮年劳动者是流动的主体,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是流出的主体。在农村留守大军中,妇女是农业生产劳动的主体。

(四)农业劳动者从众心理明显,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同步震荡

从众行为在我国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中非常普遍,表现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有两种:一种是谨慎从众;一种是盲目从众。谨慎从众心理是农业劳动者思想保守、缺乏自信、谨小慎微型心态的表现,源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及其自身素质的低下。据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81.3%的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观察别人用的结果再做决定”或“自己试一试”。这种谨慎从众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风险,但却容易丧失得利机会。盲目从众行为是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急于求成心理的表现。农业劳动者的从众行为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市场缺少个性和特色,放大了农产品过剩或短缺的信号,扭曲了农业生产结构,产生市场波动的同步震荡,增加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这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发展优势产品的要求。

(五)消极无为和经验排他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自身素质的局限,使我国农业劳动者在心理素质和观念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极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消极无为观念。这种安贫认命、不求进取的心理极大阻碍了农业劳动者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他们缺乏创业冲动和风险承担能力。(2)经验排他观念。由于受封闭的自然经济影响,我国农业劳动者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意识,比较保守。他们往往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不愿接受新事物,对市场经济、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产生排他性。

(六)农业劳动者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农村容纳了各种有身体素质缺陷的劳动者。据有关调查资料,我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5%,因农业劳动者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30%-70%,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等原因,使得地方病和痴呆、病残人口比例都较高。据统计,农村15-59岁残疾人参加农业劳动的占60%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二、WTO对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

我国农业要参与国际竞争,急需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从经济全球化趋势来看,农业劳动者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劳动者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他们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的基础。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就很难接受这些先进实用的技术。另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劳动,也要求农业劳动者能够迅速地领悟国家政策、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国际行情以及发展动态,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校教育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只占一个人一生中需要掌握知识的5%—10%,而90%—95%的知识需要在学校之外获得,农业劳动者从农村科普教育、社会教育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对现代农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二)良好的思维心理素质

按职业要求,农业劳动者除具有一般社会成员所需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应有以下三个方面:(1)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追求新知识、新技术,勇于在生产中大胆尝试;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善于捕捉各种新的信息;长于对各种信息分析、综合,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农产品市场变幻莫测,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善于求知、善于创新、善于抓住机遇、有准备的人们。(2)勤劳、踏实、肯干。农业生产劳动周期比较长,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差别比较大,它不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约束,但是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特点。(3)机动灵活,善于决策。由于农业生产必须同时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了农业的可变性和不可预见因素。“天灾”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这就要求农业劳动者机动灵活,善于决策,能够在不测情况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某种良好的生产经营机会到来的时候,能够及时抓住机会,调整生产,获得成功。而市场风险虽然也有不可抗拒性,但通过生产和经营手段,可以合理避险,甚至把市场风险变为市场机遇,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一个精明的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就是要善于根据市场情况,妥善安排,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较强的能力素质

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者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农业劳动者,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的能力素质:(1)预测、决策能力。预测、决策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对产品市场的预测,如市场规模、需求状况、发展趋向的预测;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2)敏锐的观察能力。农业劳动者必须随时观察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生产的有效性。(3)现代农业劳动工具操作使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工具不断更新,极大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准确而熟练地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是作为现代农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应用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代农业生产劳动中,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劳动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般农业劳动工具操作使用能力可以通过实践逐步掌握,而复杂的劳动工具(如软件等)操作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4)经营、协作能力。现代农业劳动者只有具有良好的经营意识和协作能力,才能完成产销经营的互惠互利,形成生产上的良性循环。(5)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获取和掌握消息,对于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适时适度安排生产,调度销售,以销定产,获得经营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要求农业劳动者应当具有运用现代通讯工具的能力,利用报刊资料乃至计算机网络等先进媒体获取消息的能力。

(四)诚实守信,遵守法律,公平竞争的经营意识

现代化农业是一种产品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农业劳动者不能不面对的现实。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对于每一位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劳动者来说,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应当恪守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取信于诚,立足于信,凭自己产品的质量、品种和良好的服务,去占领市场,巩固市场。

(五)绿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农业生产是取之于自然的生产,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实际上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破坏,无异于人类的慢性自杀。同时农产品又是直接为人类所用,与人类的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那种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环境,甚至牺牲消费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做法,是现代农业劳动者职业道德所绝对不允许的。

(六)良好的身体素质

由于现代农业生产劳动中仍然有较多的属于体力劳动,大部分工作仍然需要在野外进行,条件相对简陋,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农业劳动者在农忙季节往往需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因此农业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生产效率影响极大,同时又影响着他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是保证生产效率的主要条件。

三、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对策措施

(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低素质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截然不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多,趋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消耗性大,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熟练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较多,可以通过劳动者的发明创造、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形式和途径是教育培训,特别是科普教育。要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劳动者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生产和生活的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科技能力和科学意识,以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动员、合理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科技、经济相对落后,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讲我国农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扎实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首先在人力资本上投资,构建高素质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

(二)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基础素质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占大多数的情况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也不能对所有的青少年普及高等教育,在农村绝大部分青少年成年后就是未来农业劳动者。所以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要首先从源头抓起,要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的基础素质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在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三)大力开展农业劳动者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应考虑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特点和农业就业人群的分化趋势,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群;农村党员和乡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农业企业厂(场)长、经理及其后备管理人员;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人群;农村劳动妇女;农村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农村各种专业大户、示范户;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人群等为基本对象,满足他们对生产和经营基本素质的要求。

1•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业劳动者是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的重点。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农业劳动者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必须把这些地区做为重点来抓,通过科技素质培训、科普教育等形式,促进这些地区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改善。

2•对农村党员和乡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还必须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目前我国农村有中共党员2000多万人,他们是农村的先进分子;有乡村干部500多万人,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社区管理的领导者。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技能水平,对于制定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开辟生产门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管理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和乡村干部科技素质的提高,要促使他们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学会经营和管理。

3•对农业企业厂(场)长、经理,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来源于农村,尽管他们对小农生产过程比较熟悉,但对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经济技术合作、国际贸易等商品生产和经济方面知识则普遍缺乏。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理人员决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农户的生存发展和效益。如果企业、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是行家,就可以选择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能保证产品质量过硬,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扩大市场空间,降低和抵御市场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重点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妇女是我国农业劳动者中的最主要力量,一方面从事农田耕作,另一方面操持家务。目前从事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劳动力中70%—80%是妇女,操持家务的妇女比例达到80%—90%。往往在农村的许多家庭中,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以及家境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主妇的素质。要在对农村妇女经常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展农村妇女保健和农村家政方面的科普教育。

5•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农村扩散新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的二传手。他们在促进农村深化改革、推动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抓住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科普教育和培训,将会对整个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农业在世界的竞争能力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6•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加速农民的从业分化,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实现“农转非”,是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只是数量比例上的变化,从根本上是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因为这些已转移出的劳动力从事的行业只有通过一定的科普教育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胜任工作,实现合理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

(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要加强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和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科普传播网络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1)目前不少县级及县级以下科普机构(科协)普遍受到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短缺等制约。(2)农村科普机构普遍受到社会和经济地位低、生存困难、人员知识老化、人员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不灵等困扰,不少基层科协组织“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或“忙于自身生存,无力开展科普”。(3)由于许多科普专职人员长期疏于本职业务工作,缺乏生产实践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早已过时,即使让他去做农村科普工作也很不适应了。对此要下决心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科普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国家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撑将一事无成。所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加大对科普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我国农村科普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科普队伍素质,切实解决科普工作者面临的工作条件、待遇、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解决后顾之忧。

2•改善农村科普的基础条件,强化农村科普的现代化手段。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为农村科普工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经济、便捷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现在在原有的报刊、书籍、展览、培训、报告会、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基础上,又发展了科普远程教育、互动式科普展示、参与式科普展教、互联网络、VCD、DVD等多种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这些对传统的科普工作的内容、手段、思想、观念、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我国农村科普面广量大,地区差异大,要在继续坚持利用有效的、传统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应用高科技的农村科普手段。

3•要树立新的科普理念。我国农村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科普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科普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型科普”的阶段,必须拓展其内容,改变方式,不断创新。树立以人为本、参与式、互动式的科普新理念。在科普内容上,必须由实用型科普向现代知识型、身边科学科普拓展;以科技知识普及为主,向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拓展。在科普对象上,由单一人群的科普向所有人群科普拓展;农业科普向农村科普拓展。在科普组织上,由政府办科普向政府、群众、社会共同办科普拓展。要在传统的“实用型科普”基础上,加快向“现代型科普”的转变。在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普及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天文、气象、灾害等科学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普及人体科学和医疗、保健、健身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方法,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活动,移风易俗。要在农村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造成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不断保证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才能提高,使我国农业劳动者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五)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改进膳食结构,促进农业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科普;科学素质;前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21-02

科普作为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指出,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对更多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思想,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科普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这也为当前我国农村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项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本领,促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全面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馆也通过了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推动了农村科普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发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进一步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将先进展教资源走出科技馆,为科技馆建设薄弱地区的广大公众服务。通过科普大篷车举行流动科技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的“三进”活动。以及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月活动;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在贵州四个站点巡展期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展览每到一地,都得到当地群众和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让许多从来没有出过县城的孩子们感受了科学精神,体验了科技的魅力,开阔了眼界。同时通过举办各类面向公众的科普主题讲坛报告活动。邀请著名专家、教授作为主讲人,传授各类农业新知识,和提高农产品高效、高产的措施,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些都展示了农村科普的前进和发展,农村科学普及受到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在发达国家农村科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19世纪就开始大力推进农村科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村普及宣传科学知识,向农民展示科学技术的大好未来。20世纪后,又将农村科普活动与商业结合起来,利用新闻媒体称为主要的科学传播机构,利用信息化快速推动农村实施科普教育。日本二战以后能够快速赶上欧美先进国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普等基础科技教育。

所以重视农村科普教育刻不容缓,当前农村科技普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科普工作机构与科普对象沟通不够,自身队伍建设和信息更新周期也不够。科普推广方式多为单向的、被动的,没有形成互动机制,没有真正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真实需求;大多农村的平均教育水平较低,进一步限制了农户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科普平台得到科普教育;农村科技制度不完善,农村科技成果产出多但转化少,加上农民自身原因,使得很多科学技术无法有效推广,科技成果无法转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使农村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前进和发展。

第一,专项经费是确保农村科普教育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科普的经费投放。通过充分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和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如企业的科研项目经费、红十字会的医疗救助经费等。

第二,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专职科普人才缺失仍然较为明显,应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立,针对农村科普专职人员培养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对符合条件的人员,降低进入高校的门槛,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教育,毕业后直接回到家乡进行农村科普工作。

第三,发挥网络这一资源共享优势,使农民可以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通过网络搜集农村科普的有关信息,借用网络平台,还能进行相互交流和经验共享,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普的工作效率。主要应从科普网络建设、科普网络意识和手段着手。加强领导,推动农村网络的开通和覆盖,并通过“科技周”、“科技下乡”、“科技讲座”等方式进行网络科普这一新兴方式的宣教,让农民意识到通过网络科普能更快更有效的走上致富的道路。

第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村科普组织。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把农村作为重点来普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模,由点及面逐步开展。另外,可以加大在农村的的基础设施投入,比如兴建小型科技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把农村科普办在社区,方便了广大农民,更有利于他们走近科学、了解、学习和掌握科学。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各自特点、需求,进行定制式讲座与交流。

农村科普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科学素质和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深深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度。同时,农村科普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民俗所在的农村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因此农村科普又是在不断的问题中前进和发展,这就对农村科普工作人员提出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要求。农村科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推进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6篇

强化宣传 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广西北海市科协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海洋知识,特别是加大海洋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引导公众认识海洋、亲近海洋、保护海洋,使了解海洋、爱护海洋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

大联合大协作 构建海洋文化网络

广西北海市科协充分利用海洋之窗、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等国家、自治区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立了基地、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海洋文化网络,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大了对当地群众的科普惠民力度;海洋之窗开展了“人类共同家园”走进海洋之窗科普行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开展天人合一探寻合浦汉墓出土文物的“和谐”元素科普活动;涠洲火山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走进涠洲岛,体验海洋魅力”科普宣传活动;海洋气象观测站积极宣传“抗灾减灾”科普知识,指导青少年开展海洋气象观测实践活动。

此外,该科协还组织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北海市水族馆申报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与当地科技局、教育局联合推荐金海湾红树林、北海市校外实践活动中心、养鹿场为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和“十月科普大行动”等重大活动中,这些市、自治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投身科普宣传工作,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普资源,涌跃参与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成为了强大有力的社会科普力量。

力抓校园海洋科普 充实青少年活动内涵

广西北海市科协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海洋知识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了“我爱祖国海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北海市海洋科普优势,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国土资源教育、节能环保教育,以多方位、多视角、多内容、多趣味的灵活形式吸引了全市30多个城乡中小学校青少年学生、科技教师和科普志愿者踊跃参与;5所学校300名中学生参加“走进名企海产品绿色加工”科普考察,并组织了500名学生走进海洋科学研究所,近万名青少年学生享受着科普知识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该科协还联合海洋之窗、合浦汉文化博物馆、涠洲岛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海洋科普资源丰富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红树林研究所实验室、红树林科普研究基地等一些科研院所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基地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活动”、“快乐科普校园行”和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为青少年学生做科普报告、辅导实验、讲解海洋科普知识,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爱科学、爱创新、爱海洋、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发挥农技协作用 引导特色养殖

在农村科普工作方面,广西北海科协着重特色、实效、适用,重点扶持辐射面宽、经济价值高、受益面广的海养、渔业生产,选择有积极性、带动性、典型性的科普示范基地,主抓“科普服务站”建设和“五个一培训工程”,加强农村科普实施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提高,做大做强农村海洋经济,加大农村科技致富步伐。

突出海洋特色 助力社区科普

广西北海市科协以“和谐海城·文明家园”为主题,把社区科普工作、社区党建工作、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广泛开展“科普进社区”“社区共建日”、“全民学习日”、“节约能源日”等活动,使社区中的文化资源由单个的点形成了覆盖整个社区的网络,受益对象由特定人群扩展到全体社区成员;2012年,海城区独树根东社区和银湾社区被广西科协命名为第一批自治区科普示范社区,其中独树根东社区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先进单位。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7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实施我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为抓手,实现项目带动,以点带面,发挥科普示范作用,不断促进农村科普体系的完善,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建设,提高广大农民和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让科普公共服务持续惠及广大公众,为建设活力*、人文*、和谐*,实现*的率先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通过抓重点,抓亮点,抓示范,在全市建设一批直接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以讲座、展览、培训、示范、咨询、服务为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二)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广泛宣传,以点带面,榜样示范,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意识,把学习科技知识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意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建立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开拓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农村特点,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科普工作新体系。

(四)通过建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把青少年科普教育纳入全民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持续创新科普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品学兼优的青少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创新科普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合利用科普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社会环境和氛围。

三、实施原则

(一)面向社会,统一标准。项目征集范围面向社会各界,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均可申报,统一评审标准。

(二)立足科普,注重公益。项目应立足于农村科普工作战线和我市中小学校,注重社会公益,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三)配套到位,追踪问效。各区县要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根据市发改委《*市20*年民生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中确定的配套资金金额及时足额的拨付建设项目。同时,市财政局、市科协对市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及其结果实行监督考核和追踪问效。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地购置科普资料和设备,以及面向农民和青少年开展培训讲座,展览,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等科普活动的支出。

四、名额分配

按照省市民生工程项目的要求,20*年在全市重点扶持1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5个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改善科普工作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科普活动和科技培训活动(具体名额的分配祥见20*年度*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名额和资金分配表)。

五、资金安排

按照省市民生工程项目的要求,我市20*年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每个项目安排5万元资助,共计投入80万元。其中,市级共投入33.5万元,区县财政投入46.5万元(具体分配祥见20*年度*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名额和资金分配表)。

六、建设标准

(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1、示范基地要建立科普工作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5人以上。

2、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科普工作要求,积极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先进技术、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成果,传播现代农村科技信息和管理办法。

3、科普工作要有经费保障,每年用于科学普及的投入不低于总费用的2%。

4、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具备技术先进、示范性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或技术优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生态效果好,生产面积要在20亩以上。

5、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技术、信息幅射影响周边60%以上的地区,向周边及其他地区普及技术3项以上。

6、经常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活动,每年培训农民次数不低于3期,培训人数1000人次以上;并有相应培训计划、内容、总结、影像等档案资料。

7、示范基地要有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科普活动室,要配备一定的科普设施(音像设备),基地应至少有一处结合本产业专业的科普宣传栏。

8、接受上级科协指导,完成上级科协下达的有关科普工作任务。

(二)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1、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重视,学校能将科技教育列入总体发展目标,有创建示范性科技学校的规划和实施计划方案,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以科技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在开展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中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示范性。

2、学校把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围绕科技教育政策,创建有良好的平台和有效载体、有品牌活动,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新的举措。

3、有一支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待遇落实。队伍稳定。

4、开展经常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如讲座、竞赛、观摩,组织参加每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知识大赛及开展有主题的科技节活动,师生参与率达90%以上;

5、能定期表彰科技教育优秀教师和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

6、学校每年有计划安排科技活动辅导员参加专题性的科普报告和进行新科技知识系列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开展科技教育的能力。

7、学校建有与科技特色项目相匹配的较先进的操作实验室。有专人管理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率和使用率高,项目资源对兄弟学校及社会开放。

8、重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投入,并逐年递增。保证活动经费,添置更新教学与活动的科技器材。图书室中辟有科普图书专柜、电教室中存有最新科普读物,出借率、使用率高。有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室,定期组织专题科技教育成果展示。

七、组织实施

(一)8月5日召开工作会议,对20*年*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工作进行安排布置。

(二)8月15日前各区县根据市发改委和市科协确定的项目内容和数量,向市科协报送项目。(*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并报送电子版)。

(三)8月30日前市财政局、市科协汇总各区县报送材料,由领导小组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在*市科普网上公示。公示期满,下发关于建设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的通知。由市、区财政资金按计划分阶段拨付。

(四)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开展项目建设,更新科普设施,改善科普工作条件,不断拓展科普功能,面向农民和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展览、培训、咨询等科普活动。各区县科协组织实施,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市科协、市财政局有关部门督导检查。

(五)10月20日前,各区县科协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在自查合格的情况下,向市科协提交关于检查验收的申请等材料。(关于申请检查验收项目的请示、项目结题报告书、关于报送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关于报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各一式三份);

(六)11月20前市科协完成对全市16个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工作。

(七)项目资金按照市发改委确定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工程项目资金标准拨付。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工作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农民和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对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纳入相应的工作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要通过广泛宣传*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工作,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和教育战线的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工作者、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和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科普工作.

(三)客观公正,加强监督。项目的申报和检查验收是实施"计划"的关键环节。各区县要保证项目推荐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筛选,优中选优。要建立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对在建设和检查过程中发现谎报业绩,编造事迹,弄虚作假的区县,将严肃处理,停发20*年的未付项目资金,收回已发放资金,上报市发改委在全市通报,同时取消或核减该区县下年的推荐名额和金额。

七、几点说明

(一)对于各区县申报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项目,近三年来我市已资助的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省科协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不在本次申报之列。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工程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措施:

1.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城乡中小学应积极开设科学课程,深化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督科学教育质量。

2.建立中小学科普活动组织,指导未成年人课外科技活动。中小学普遍成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电脑作品制作竞赛”等科技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增加未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继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报告团老区行”、“大学生暑期帮扶行动”、“科普希望快车”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和校园,直接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普教育。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4.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位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加强现有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科普教育功能。设区市、县(市、区)应建立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设置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场所和设施,并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有条件的社区应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5.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扩大未成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农民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措施:

1.突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努力办好农村村干学历教育、乡村管理大专班和农村致富培训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

2.突出农村基层科普网络建设。稳定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扶持农技协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科技进步。开展福建省“百强”农业技术协会创建活动。

3.突出农村科普载体平台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乡(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推动农村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站、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

4.突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县级科协能力建设,支持县级科协配备科普车和加强办公手段自动化建设,增强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科技人员服务、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服务的能力。

5.突出农村科普活动项目开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八闽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巾帼科技致富培训工程”、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969155农业服务热线、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到农村为农民服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辅导活动,宣传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

6.开展农村科技和科普先进、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和福建省科普先进县(市、区)、乡镇等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

7.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按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要求,在全省评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劳动技能,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8.发挥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在全省各县(市、区)建立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

9.依托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开展星火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种田能手;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开展农民工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并注重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星火科技培训。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意识、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适应城市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

措施: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对劳动科技教育培训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2.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各行业的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3.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继续推进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4.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以城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5.加强企业科普。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和工业设计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6.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7.支持发展科普旅游。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主要依托,将科普与旅游紧密结合,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开展科普旅游。支持发展科普旅行社,为城镇劳动人口科普旅游提供服务平台。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

措施:

1.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制定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应增加学员科学素质培训内容。

2.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各级机关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鼓励支持各级机关开设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资料室,在广大公务员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3.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普活动。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科技发展动态和提高科学素质的专题报告。

4.发挥有利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的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省科普场馆、科普期刊、科普教育基地、学术年会、院士专家八闽行、“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科普资源和平台,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教育提供服务。

5.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纳入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在公务员考试录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测试环节,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五)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

目标:

加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

措施: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2.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3.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各县(市、区)要建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组织,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并逐年出版。

6.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电脑网络教室、科技活动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7.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目标: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措施:

1.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网络平台。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2.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扶持和鼓励原创性科普作品创作,表彰优秀科普作品,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作品的影响。

3.支持和鼓励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科普创作。鼓励并组织创作公众普遍关注的卫生保健、生活常识、致富技术、环境保护等科普作品。

4.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以省科普作家协会等为骨干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和造就一批科普作家及热心创作的科普工作者,构成我省科普创作队伍的主体。

5.建立健全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和交流机制。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七)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目标: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公众通过大众传媒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明显增多。

措施:

1.发挥广电在科普宣传的作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应安排科普专栏固定节目,继续办好“走进科学”、“农家新事”等电视、广播科技栏目。

2.在报刊开设科技、科普专栏。办好《福建科技报》、《科学与文化》等综合性科普报刊,使其成为我省报刊科普宣传重要阵地。由省科协指导和协调,定期设计出版适合城镇、社区、学校、农村等公共场所张贴的科普宣传挂图。

3.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综合网络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海峡科学网》、《福建科技网》等专业科技网站扩大科技新信息、新知识内容,建立网上“虚拟科技馆”,开发科普教育游戏软件,提高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时效性和覆盖面。

4.积极开拓科普宣传领域。利用电视、电影、声像、摄影、戏剧、文艺等传播形式,增进科普教育的效果。

5.编撰科普重点人群科普读本。鼓励编写适合本省青少年、农民、城镇务工人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需要的科普读本。

6.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各类媒体要加强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报道。

(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目标: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新旧结合,各具特色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措施:

1.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多渠道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的公共投入。

2.加强科技馆及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及设施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应当建立科技馆和科技活动中心。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科普画廊(橱窗)、科普活动室。在社区和街头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的,有关部门应当免收有关费用。

3.支持和鼓励社会办科普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兴建科普场所、提供科普展品和教具、维护场所运行等方式兴办科普事业。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继续命名和表彰省科普教育基地和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4.支持基层科普设施及功能的改造和完善。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科普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5.支持和发展科普展品巡展。鼓励科技馆定期为乡村、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举办科普展品巡展,提供科普服务。

6.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四、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建立和逐步完善我省科普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及公民的科普责任、权利和义务,进一步推动我省科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科普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贯彻实施《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促进各地制定本地区科普发展的具体政策。

——协助各级人大、政协对执行科普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视察,严格执法检查监督,保障科普法律法规实施到位。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科普经费投入,为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将科普专项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增加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资金扶持,保障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工作。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科普产业,落实国家有关减免税费等具体政策。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落实激励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为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研究、科普创作、学术交流、出国考察、技术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请科普项目经费和奖励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服务。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省内外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五、组织实施

——成立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现状;对策;山东聊城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33-01

气象科普工作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社会公众这一中心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呈现高发频发趋势,同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越来越关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对提高公众的气象知识储备、有效应用气象预报产品和增强灾害防御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聊城市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近年来,聊城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普工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属市县气象台站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小学生或大学生开放,把他们请进来或派遣专家讲解气象科学知识和灾害防御措施,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气象观测、体会影视主播、感受人工增雨防雹,让青年学生感受气象的奥秘和科学;通过每年“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安全生产咨询日”等契机,积极组织或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重大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科普讲解、发放各类气象科普宣传画、灾害防御明白卡及气象资料,不断将气象科技向街道、社区、工厂、农村传播;借助报纸、电视、短信等传统媒体及网站、微搏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气象科技新动态、新成果,解析天气气候现象,普及科普知识。

聊城市气象科普馆始建于2003年,坐落在凤凰苑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内,建筑面积逾1 600 m2,采用现代装修理念及科幻风格。展馆内有大量展板、灯箱、图片、气象探测设备、立体电影、小球大世界、趣味性游戏等各类模型或实物,安置了雷电模拟器、人影发射装置模型、自动气象站等设施。先后被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科协命名为“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在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万余份,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2 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2.1 形式固化

多年来主要依靠气象日等活动契机开放气象台站和科普馆、专家讲课、媒体推送等形式进行科普,缺乏更加新颖多样的形式。

2.2 内容单调

缺乏多样性、创新性,讲解气象科技知识多,与经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内容少。

2.3 缺乏协作

与其他部门、行业协同科普的成效不大,有效协作的机制尚未建立。

2.4 缺乏演练

科普多为知识讲解和图像图形演示,模拟场景不够,公众缺少参与感,缺乏提高防灾减灾应急工作实战能力的演习演练。

2.5 覆盖范围有限

传统形式科普的受众人群有限,新媒体影响的范围非本行业能掌控,对广大农村居民也缺乏有效的科普措施。

3 对策

科普工作是一个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经常性的民生教育工程,应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从而形成发展合力。从国民素质教育抓起,开展广泛的科普教育宣传并组织有效的演习演练,强化与部门及行业的协作,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提升公众防御灾害包括气象灾害的意识和避险自救的能力。

气象科普还应兼顾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公众能不能听得懂、用得上各种气象信息产品,是衡量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主要标准,而“听得懂”和“用得上”离不开通俗化的气象科普,因此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应更具通俗化、大众化,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3.1 强化国民素质教育

将气象等科普教育特别是避害自救知识,分类别、分层次列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从青年学生抓起,逐步提升全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近年来,聊城市政府组织编写发放《聊城便民手册》,将气象灾害避险措施和应急处置纳入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效果。

3.2 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宣传

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发制作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气象科普作品;充分利用现有电视、广播、手机、电话、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手段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提高气象科普公众覆盖面;继续利用气象日、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日做好开放和宣传工作;积极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为提高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避险自救能力做出更多的努力。

科普内容上应更多元和开放,新时期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气象科技发展本身有着难以逾越的瓶颈,如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不足,这些也应该作为新时期气象科普的重要内容,争取公众对气象的理解和支持。

3.3 开展应急演练

在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中,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以学校、部门、社区、村庄为单位分类别开展气象科普专项演练,采用模型展示、灾害场景等讲解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原理以及如何防御气象灾害科学知识,增强科普教育的生动性,同时检验知识掌握及应变能力。

3.4 强化与其他部门行业的协作

强化与科协、民政、农业、教育、环境、交通、旅游等部门协作,强化与电力、汽车、拓展等行业的结合,深度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科普资源,让科普更具针对性。

3.5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加强与媒体、应急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协作,广泛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积极发挥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作用,强化广大农村地区遇险自救的能力。

3.6 完善科普设施建设

推进互联网+气象科普网络共享服务。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气象科普场馆,加强气象科普教育资源建设,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共享服务,加强气象科普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发展,气象科普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培训。

4 结语

基层气象科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惟有紧跟时代的步伐,集思广益、强化创新,将科普纳入整个气象现代化体系中协调推进,并且不断完善科普网络,强化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才能持续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2):8-10.

[2] 杜婧,张脉惠,朱献献. 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杭州: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2009:4.

[3] 殷春生.加强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C]//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第四届气象科普论坛.厦门:中国气象学会,2011:4.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普大篷车 下乡 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视,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中,政府都把兴建科技馆等科普场所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许多城市的科技馆已经投入运营。科技馆的职能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求知特点,利用一些常设的科普展品,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直观展现在观众面前,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增长科学知识的科普活动场所,能够使广大青少年通过参观科普展品,开阔视野,增长科学知识,培养主动学习,探索科学奥秘的自觉性。但是,科技馆常设科普展览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科普教育的覆盖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科普大篷车应运而生。作为常设科普展览的补充,科普大篷车下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推广。

1科普大篷车下乡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科技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科技馆普遍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中,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人群。通过科普场馆、大众传媒和科普活动所进行的学习都属于非正式学习。经验事实表明,这类学习对学习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会发生深刻的影响。而且,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它的意义在知识的不断增加。

我国的人口众多,其中有8亿多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中,很大一部分居住在偏远的乡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亲自到科技馆参观科普展品,接受科普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梦想。科技馆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关注农村孩子和弱势群体的科普教育,应该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科学普及更多的是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欣赏科学,就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而言,主渠道、主阵地无疑在于学校的正规教育,科学普及应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社会延伸。如何从分门别类的分科教育到全面整体的综合教育(即从学科到科学)进行转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在这些方面,科普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相互之间显然十分有必要进行合作与借鉴。

如何满足偏远农村孩子们对科普知识的渴望,是科普工作者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使用科普大篷车,开展送科普展览下乡是一项很好的举措。科普大篷车又称“流动的科技馆”,把科普展品小型化,利用大篷车的流动性把科普展品送到不便到常设科技馆参观的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孩子们家门口,让他们亲手操作,来学习科技知识,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走近科学、熟悉科学、爱好科学的热情,启发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这一活动的实施,对科技馆常设展览的局限性是有效补充,给广大农村青少年带来了福音,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够实现参观科普展览的愿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科普大篷车下乡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科学素质建设中,未成年人正在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要成为未来的公民,未成年人将会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材,未成年人科普的重点任务是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农民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受教育机会最少的人群,农民科普的重点任务是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破除迷信,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泉州市科技馆是开展这一活动的科技馆之一。近年来,科技馆精选的展品全部能够使参观者自己动手操作,同时配备一些宣传科普知识的展板,使参观者直观地获取科学知识,寓教于乐,领略“流动科技馆”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近两年来,开展了10余次科普大篷车下乡活动,参观人数4万多人次,足迹遍布泉州市各区、县及部分乡、镇,受到了农村师生和农民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搞好科普工作必须更加重视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要就十分关键;科学普及是面对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而科普内容不应只盯着科技最前沿,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科普工作更需要关注普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及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科普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的。

随着科普大篷车下乡展出活动的深入,其重要影响深刻地反映出来。下乡展出活动重点选择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那里的孩子,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对知识的渴望却非常强烈,所以,科普大篷车下乡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乡政府领导也非常重视,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把保障展出活动顺利进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在展出过程中,同学们对科普展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每件展品认真观察,细致操作,认真听辅导员讲解,并不时提出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参观完展品,同学们都普遍感到:参加这样的科普活动,可以学到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与社会化的科学普及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学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考试、拿文凭的制约,而科普则是非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内针对相对固定的人群,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对各个年龄段的全体社会公民。科普大篷车下乡展出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公众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到科技馆参加科技活动,所以大多数同学对车载科普展品很感兴趣,关注程度较强。对外界的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特别渴望了解和掌握新的科技信息,普遍对车载科普展品有着强烈的兴趣,关注程度特别高。

科普大蓬车的到来对这些农村的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在这里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了解科学现象,感悟科学原理,学到许多科学知识,体验到科学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为他们带来好的科普展品,应该是所有科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综上所述,科普大篷车的展出活动,应把重点放到农村,面向基层乡镇和学校,真正地发挥它的科普教育作用。

3建立科普大篷车下乡的长效机制

科学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探索的活动,并在这个探索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和职业的行为准则。在科学活动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认识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获取方法以及承认过程的了解,增强识别科学与伪科学、假科学的能力;通过了解科学工作中的评审程序和奖惩制度,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进而理解人类在科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步的科学精神。

科普大篷车下乡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肩负着面向基层广大农村和城镇青少年开展科普宣传的服务,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的艰巨任务与光荣使命。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科普大篷车下乡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长抓不懈地开展下去,避免走过场、敷衍了事,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合理调配资源,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有关方面通力配合,才能使科普大篷车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保障科普大篷车下乡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科普大篷车下乡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使用和管理工作要统一安排,面向农村乡镇及学校,追踪问效。要注重实际,认真总结科普大篷车下乡活动的经验教训,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兴趣特点,及时调整展品结构,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经典科普展品,推动下乡展出活动的不断深入,使科普大篷车真正成为流动的科普教育场馆,充分发挥好这一科普宣传阵地的作用。

4结束语

上一篇:智能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