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0:44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1

关键词:网民 网络暴力 心理异化 符号化

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3.84亿,而且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网络在带给人们全新感受和便利的同时,与其相伴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暴力事件也随之愈演愈烈。互联网提供的"匿名性"环境,使符号化的个体更倾向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和建议而不必担心因此承担责任。网络暴力事件中,个体隐匿在"网民"这个只在概念上存在的心理群体中间,"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由此滋生,网民个体的心理异化随之开始。

一、符号化带来的"假面舞会"

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互动交流模式相比,网络中的交流模式是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网民个体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被抽象为一个个符号,这些符号有如化妆舞会上的面具,藏在它的后面,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对方却看不清面具背后的具体形象,只能在脑海里凭借交流的内容来判断交流对象的具体特征。"在赛博空间,社会关系是虚设的,信息仅在无实体的意识层面流动。网络社区,不过是各种类型的意义群的集合。在这一张巨大的意义之网上,由于人们从心理上摆脱了现实环境的各种羁绊,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业缘关系等都不再存在,交流者成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的自我。因此,这种"纯意义的交流"更倾向于形成"心理群体"即"群体是许多心理一致的个体的组合,而不是聚集在同一个地方的一群人。"这类群体在心理上有很大的接近性。

网络暴力事件犹如一场"在线"的假面舞会。网民在匿名性的掩护下聚集在网络世界的一个论坛或社区中。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什么,只要你戴上面具,参加了这个舞会,就会不自觉地被舞会的气氛所感染,于是从众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这个只在意识中存在的群体的鼓动下开始"施暴"。在"艾滋女闫德利"事件中,一些网民甚至直接打电话给闫德利,对其进行质问与谩骂,给当事人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网络舆论是一种"软暴力"它"杀人于无形"。网络暴力发展至此舞会已达到了高潮。一般,自发形成的"暴力群体"施暴的时间大概持续一周左右,而有策划公司控制的暴力事件就要另当别论了。曲终人散之后,网民纷纷摘下面具,或销声匿迹或参加另一场舞会。这也正是网络暴力事件问责难的原因所在。

二、寻找"第二自我"

网络空间打破了现实世界中对社会角色定位的限制。由于网络互动的匿名性,每个人在网络世界中都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而且这个身份的任何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等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然后赋予这个由这些信息填充的新的身份一个新的代号,这个"人"就在网络中重生了。新的在线角色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角色,其最大特点就是其行为不受社会公序良俗的制约。这种道德监督的"缺场"使得个人能够大胆的表露"本我"宣泄积郁的情绪。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创造"第二自我"。网民可以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地释放自我。"第二自我"是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另一个角色,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约束,而"网络讨论的环境很难在参与者身上建立起责任感。匿名会导致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不负责任。"这种"监督真空"是形成网络暴力而释放自我或者事件的一个关键因素。

宣泄"本我"的心理变异进一步推动了网民实施言论暴力,追求虚拟世界带来的畅快淋漓的宣泄感。

三、慎议而不轻言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2

在电影《搜索》中,主人公叶蓝秋因没有给一位老大爷让座而引发了“‘墨镜姐’不让坐”事件。这一事件通过媒体的爆料和后期炒作,引起社会各界轩然大波。舆论纷纷指责这位伪社会精英沦丧的道德品质,导致叶蓝秋一夜之间成为了社会名人。网民展开人肉搜索,叶蓝秋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来自网络的舆论暴力如此汹涌,让叶蓝秋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倍受打击,最后选择了跳楼自杀,事件才得以真相大白。

一、 何为“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于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口诛笔伐的一种攻击行为。这些恶语相向的语言文字,通常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碰了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表的言论。这些言论尖酸刻薄、恶毒残忍,已经完全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的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当事人进行人身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直接破坏了当事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1]在电影《搜索》中,《今日事件》的专家说道:“只谈个人隐私这块儿,一个漂亮的姑娘遇上那么一事儿,结果她的名字、她的手机号、她的身高、体重,她的工作单位,甚至是她初恋男友的名字,这一切一切都被晒到了网上。”这正是网络暴力的体现。

人民日报曾分析过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一是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是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是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2]

二、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1、事件本身有悖于传统道德规范。

事件本身往往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导火索,它包括当事人的身份、表述姿态以及事件的道德倾向,这几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中,当事人如何表述以及整件事件呈现出何种诉求,是网民做出抉择的两个主要判断依据。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墨镜姐’不让座”事件本文转自中,“墨镜姐”不让座的行为已然违背了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的传统美德,更过分的事出现了她拍拍自己大腿对老人说“坐这儿”的调戏老人的言语,自然让围观者和网民们群情激愤。可以说,由于当事人的所做所为与多数网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心理情感相悖,使得当事人不得不面对网络舆论的攻击,成为众矢之的。

2、网络本身的特性—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的主要特征,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对当事人进行攻击,倚仗的正是匿名身份。老话说“法不责众”,而这些网民正是这些“众”。对他们而言,“匿名的网络不仅是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合理渠道,也是一个风险趋近于零的放纵之地。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可以通过匿名行为将自己的本我展现出来。”可以肯定,如果以真实身份出现,他们必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顾忌。[3]

此外,网络具有虚拟性,每个人在网络中都可以隐藏或编造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这种身份的匿名性又使得人们不必遵守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网络中的道德底线很容易被冲破。对于那些自律性不强、极易冲动与放纵的网民们来说,无疑是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天堂。“郁闷了,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主义还有这样的人?”“缺德缺到这份上,也得让人佩服了。”“见过狂的,没见过这么狂的!!!!”

3、网络媒体追求“点击为王”,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上,点击率体现了一个网络媒体受欢迎的程度,点击率的多少决定着网络媒体的收益多少。因此,许多媒体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一味追求点击率。他们致力于策划有争议的议题,他们用引人注目的大图片和充满刺激性的大标题,加上夸张的情节,使得本来新闻价值不大的事件几乎覆盖整个网络媒体行业,引起社会轰动。

“‘墨镜姐’公交不让座,调戏老者”“妙龄女子乘公交拒不让座调侃老翁”“‘墨镜姐’狂不让座,公德丧失引社会反思”“‘墨镜姐’不让座视频引网民热议,网民群起谴责”···在《搜索》中,如此的言论几乎充斥着各大网站,叶蓝秋打开电脑,都是谩骂自己的言论,这与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不无关系。

4、网民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基于中国近70%的网民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下这一事实,也使大量网民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带有局限性。他们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急于下是非判断,难于在短时间内理清事物背后复杂的心理及社会动因,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他们认定的“坏人”,容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难对自己在“善良行动”下所导致的行为做出全面客观的估计等等。而所有这些局限性,都可能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出现,[4]从而引起网络暴力。

此外,有必要划清言论自由与侵犯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在没有法律约束的世界里,网民在行驶言论自由权的同时,都不得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否则,叶蓝秋似的悲剧会再次上演。

三、解决网络暴力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对大众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倡导文明上网。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暄指出,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特性,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在这一领域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网络空间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规则,导致网络存在一些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司法举证困难,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缺少伦理道德约束的虚拟空间里,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不够的,必须强化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在良好的道德观念下文明上网。此外,要有针对性的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指导人们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养成他们心中有法的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利用法律观念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使用互联网时,既能文明、合法上网,又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

2、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文明上网应该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 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仍不成体系,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还很不够。不仅如此,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这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

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友们针对不平的事件可以谴责、抨击,可以发表言论,这些对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和制度建设都是大有好处的。但是,怒不择言、毫不顾忌后果和影响地去发掘别人的隐私、代替法庭兴师问罪,轻则使越俎代庖,重则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5]《搜索》中,网民们的“人肉搜索”对叶蓝秋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国家应尽快出台一套成体系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督与管理,既保护网民们的言论自由权,又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媒体加强自身建设,承担社会责任。《搜索》中的叶蓝秋之所以最后走向了死亡,与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前期的曝光和炒作已使叶蓝秋成为社会名人,不仅如此,媒体为了收视率的提高,拒绝将播出叶蓝秋的道歉视频,将事态进一步严重化。而要杜绝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媒体必须从自身做起,勇于承担责任。

坚持真实性为第一原则,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新闻规律;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发挥媒体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文化责任;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把那些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内化为他们自觉和自律性的要求,使之成为良好的职业习惯,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使传播走了样,变了味。

4、广大网民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大力推进民主进程。由于中国网民的庞大数量,当前实行网络实名制难度还很大,因此,只有网民自律意识的提高才能使“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成为可能。另外,我们应该看到,网络暴力之所以屡屡出现,与中国社会当中民众自由表达渠道的缺失也有很大关系。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民众提供了自由表达意见的场所。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民主修养和有效的自我约束,加之网络以外没有更多的表达渠道,网络暴力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合理、自由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使民众的言论自由切实得到保证,而不仅仅是在网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们浏览信息、自由表达提供了便利,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产生。解决网络暴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涉及到政府、各行各业和每一位民众,只有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处理好言论自由和暴力言论的度,网络暴力才能早日解决。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网络暴力现象探析

[2]《人民日报》:《网络舆论暴力来势凶猛如何向它说不》,2007年8月13日

[3]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的内涵及原因分析,《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5月

[4]赵瑞华.从CNNIC统计数据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5月15日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3

关键词:综合监控系统;ISCS;广播风暴

中图分类号: X924 文献标识码: A

1综合监控系统一般结构简介

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即ISCS)由位于控制中心的中央级ISCS系统、网络管理系统(NMS);各车站级ISCS系统、车辆段级ISCS系统、停车场级ISCS系统;车辆段的设备维护管理系统(DMS)、培训管理系统(TMS)等组成。

ISCS系统采用主备、冗余、分层、分布式C/S结构,采用TCP/IP协议。

ISCS系统网络由三层组成,即主干层、局域层和现场层。

主干层,用于控制中心、与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局域网的互联。主干网由ISCS系统专业自己构建千兆光纤以太环网。

局域层,控制中心ISCS系统、各车站ISCS系统、车辆段ISCS系统、停车场ISCS系统、TMS、DMS、NMS的局域网。中央级局域网采用冗余的1000M交换式工业以太网,车站、车辆段、停车场、NMS、DMS、TMS的局域网采用冗余的100M交换式工业以太网。

现场层,即各子系统执行层面上的网络,包括火灾报警系统(FAS)、环境控制系统(BAS)、电力监控系统(PSCADA)等系统,一般采用工业控制以太网或现场总线。

图1(a) ISCS综合监控系统构成图

如图1(a)所示,ISCS主干网一般采用环型结构,由冗余核心三层交换机构成。为什么工业以太网需要成环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工业网络对可靠性的高要求。网络故障在个人用户那可能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让网络工作人员简单查查、修复问题就可以了。但是在工业网络环境中,断网1分钟就可能导致成百上千万元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在工业网络中,常常采用冗余设计,包括设备冗余和链路冗余等,方式又有冷和热之分。其实,环网就是一种冗余设计,一旦链路断了,环网立刻成为总线结构的以太网,网络的通信还是能正常进行。所以,现如今很多工业以太网结构都是环网。但在成环的网络拓扑中,会存在很多的网络问题,例如,著名的广播风暴。下面会详细介绍广播风暴的成因以及影响。

2广播风暴的形成

所谓广播风暴,简单的讲,当广播数据充斥网络无法处理,并占用大量网络带宽时,导致正常业务不能运行,甚至彻底瘫痪,这就发生了“广播风暴”。一个数据帧或包被传输到本地网段(由广播域定义)上的每个节点就是广播;由于网络拓扑的设计和连接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广播在网段内大量复制,传播数据帧,导致网络性能下降,甚至网络瘫痪,这就是广播风暴。

广播风暴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病毒,交换机端口故障、网卡故障、链路冗余、没有启用生成树协议、网线排线顺序错误导致的环路,或受到干扰等。病毒、ARP攻击和网络成环是造成网络广播风暴最主要的原因。

网络设备原因:交换机转发数据包,是依赖自己的MAC地址表来进行的,MAC地址表内应该记录下目的物理地址与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MAC地址表默认下是空的,交换机是通过ARP洪泛的方式学习到目的物理地址和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正常网络环境中,所有终端的MAC地址和交换机相应端口一一对应,一旦其中一个终端网口掉线,交换机在维护自己MAC地址表条目的有效性时,就会再次的ARP洪泛,找不到该网口,一段时间后就会删除该失效MAC地址的对应条目。现在,正常的网络,终端网口故障了,时断时续,ARP始终在洪泛,大量ARP存在与网络中,势必造成网络广播风暴。因为,ARP是基于广播的原理,数据包途径每台交换机会复制N(N在这里为除进向端口之外的,交换机上所有端口数)份,分别向N个出向接口向外转发,让网络产生大量无用信息。

网络环路:曾经在一次的网络故障排除中,发现一个很可笑的错误,一条双绞线,两端插在同一个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导致了网络性能急骤下降,打开网管网页都非常困难。这种故障,就是典型的网络环路。网络环路的产生,一般是由于一条物理网络线路的两端,同时接在了一台网络设备中。ARP在环内,不断复制,不能消除,ARP数据包占满链路时,网络崩溃。

网络病毒:目前,一些网络病毒,一旦有机器中毒后,会立即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网络病毒的传播,就会损耗大量的网络带宽,引起网络堵塞,引起广播风暴。

工业以太网,虽然在物理连接上成为环型,但是,在某两个车站之间,为了避免环路,手动设置某条合适的链路,在逻辑上断开链接,这也就是“虚断技术”,类似于STP协议中放环的机制,但STP是自动选择端口逻辑断开的。但是,这样一条逻辑链路物理上还是连接的,因此在设备状态在异常与正常切换频繁时,仍然会构成环路,依然会产生广播风暴。在综合监控系统CCTV子系统中,部分视频网络传输设备为了便于网络视频点播,常常采用UDP的方式,以广播数据包的形式对外进行发送,如果在专用网络中也使用这种方式,很容易引发广播风暴,导致网络阻塞,因此必须通过相关设置来杜绝这类故障。在实际工地调试中,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广播风暴问题,它已经成为地铁网络中的一个大问题,特别是终端设备故障引起的广播风暴,容易产生,很难排查,不能杜绝。因此,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广播风暴对网络所产生的影响。

3ISCS系统网络控制广播风暴的方法

控制广播风暴,需要把握广播风暴的成因,熟悉网络的构架。一般来说,广播风暴很多都是ARP惹的祸,控制ARP就能很好的控制广播风暴。众所周知,交换机隔离了冲突域。在一个局域网内两两通信不再需要等待检测网络资源,而靠交换机的直接转发,但是,交换机没有对广播域做任何限制,因此不能用它来隔离广播。

可以用路由器来隔离广播,因为路由器的转发机制不是根据MAC地址表,而是采用了IP地址表,相应的,网络上需要启用IP地址,来进行三层转发。IP地址表记录的是IP地址与下一跳地址的对应关系,广播数据包到路由器上时,没有相应的IP地址信息,路由器是不会转发的,像ARP这类的广播包也就被丢弃,这就是路由器隔离广播的原理。

除了路由器隔离广播之外,数据链路层的VLAN(虚拟专用网技术)也能隔离广播域。它的原理是数据包只能在相同编号的VLAN内通信,不同VLAN不能相互访问。也就是说VLAN10的ARP数据包不能到VLAN20里面去,也就一定程度地隔离了广播的作用范围。

数据链路层还有STP协议可以防止因网络成环而引起的广播风暴,因为采用STP协议的网络是没有环的。STP会逻辑上的为网络生成一个二叉树,树形结构是没有环路的。

前面提到过,在ISCS系统网络中,环形结构是必要的,那么在环网中采用STP协议不就可以控制广播风暴吗?其实,不然。首先,网卡故障产生的风暴无法控制。其次,广播域还是全部网络环境之下,一旦风暴,全网都受到影响。还有,STP协议本身的局限性也导致其在ISCS网络中不适用,因为STP收敛是全网收敛,时间相对要比较长,而ISCS网络对其收敛时间是有很高要求的,并且STP对网络设备的要求过高,占用资源过高也是原因之一。所以,ISCS系统网络一般是不会采用STP协议的。

STP不行,那么采用VLAN呢?VLAN虽说划小了广播域,但是ISCS系统要求控制中心(OCC)能够访问到其它所有车站,那么全部车站属于至少一个VLAN,所有车站还是在一个广播域内。所以VLAN也不能控制。

那可以用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吗?可以,实际上路由是能够有效隔离广播的。但是,路由协议的选择又是大问题。工业交换机不像商业交换机那样支持很多路由策略,采用的路由无非就是静态路由,和RIP或者是OSPF的动态路由协议。静态路由条目繁多,手工配置复杂,容易出错,也难维护,基本不使用。RIP协议有很多防环机制,可以对环网风暴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但是RIP协议又有跳数限制,16个设备就不可达,局限于小型网络。OSPF路由协议呢,又是基于STP生成树协议的,虽然防止环路了,但全网收敛时间达不到要求。

所以,现在的ISCS网络中,虽然使用了VLAN,有的主干网也用到了路由协议,甚至不管切换收敛时间采用STP或者快速的RSTP,网络中的广播风暴问题还是没有有效控制,或者是控制了却损失了部分系统稳定性。那么,是不是可以将这几个行之有效的控制广播风暴的方法,采取一种合理化的方法糅合到一起,来达到既没有减小网络的稳定性,又能有效控制广播风暴的效果呢?我认为,结构化、层次化的网路架构就能做到。

4层次化环网构架控制广播风暴

基于环网的本质不变,并且综合监控系统车站部署是层次化的,那么我们可以以此对现有的大环网进行优化。按线路长短、站点多少来规划出每一个区域,在区域内选择一个车站作为区域节点车站和控制中心(OCC)、车辆段、停车场的核心三层交换机组成一个环网,再以所有的区域节点,和各区域内的普通车站构成小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层次化的大环套小环的结构,如图3(a)。

图3(a) ISCS层次化主干网结构拓扑图

这样的网络架构方式,可以将上述几种控制网络广播风暴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1) 主干网络可以用OSPF路由协议,区域节点车站加上车辆段、停车场、OCC的设备一起,构成完整路由表,即使故障收敛,也不是全部车站的收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主干上能够通过路由隔离广播,基本不会有广播风暴,而且故障时的网络收敛性能没有太大影响。

2) 区域内,我们有两种选择,可以通过OSPF,也可以不走路由而选择二层转发。第一,选择OSPF的时候,区域1就设置为OSPF的1号区域,区域2就设置为OSPF的2号区域,以此类推。OSPF路由协议的区域特性,保证了所有非零区域只能挂靠在0号区域(主干OSPF就是0区域),0号区域在同一个OSPF进程下有且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是,网络物理拓扑也是按区域来的,正好和OSPF的区域吻合,并且OPSF保证网络收敛是在区域内部,不会扩散到其它区域。例如:1号区设备故障,停机,相应的IP表项删除,网络收敛,重新计算路由。收敛只在1号区域内进行,不会扩散到0区。这样子收敛也会在一个小范围内,基本不影响网络性能。同样的,全网路由,基本没有广播风暴。第二,选择二层转发。为每一个区域设置不同的VLAN,区域内启用RSTP协议,区域节点车站交换机上设置VLAN路由,静态指到主干网上或者将静态路由重分布到OSPF里面。这样做达到的效果就是,区域内全二层转发,速度快,RSTP收敛在区域内进行,无环路,广播域小,广播影响比较小,并且主干上面路由完整。

这样的组网方式有几点好处:

隔离广播域。

常见的ISCS网络是一个独立的大环网,没有进行路由的情况下,整个环网就是一个单独的大广播域。就算路由功能,隔离了广播,全网故障收敛时间达不到要求,不能采用。结构化架构之后,广播域细分到小环上了,虽然广播域数量增多,但是范围大大的减小了。同时,也将路由区域细分,划开路由收敛区域,路由功能也能适用。

减小广播风暴的影响范围。

整个网络的影响范围,被细分到每一个小环上。原来一处产生的广播风暴,能影响到整个网络,现在,经过结构化,在一处产生了广播风暴,只在相应的小环上产生影响,并不会扩散到整个网络。主干上面路由控制了广播,如区域小环也采用路由,全网都能有效控制广播。

减小网络恢复时间。

未结构化构架前,网络恢复是所有设备恢复正常的时间,而在结构优化后,网络能够在产生广播风暴的小环上快速恢复,其他未受影响的设备依然正常运行着,因此恢复时间只是小环的少量设备恢复时间,当然会比恢复整个网络要来的快速。

5结束语

对于综合监控系统网络这种,实时性、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很高的系统网络,采取层次化的网络构架是很有必要的。他能将常见的几种解决广播风暴的方法融合到一起,构成一种全面而有效的解决网络广播风暴的方法。解决广播风暴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层次化架构的环网,甚至还能够简化运营维护人员对网络的维护操作等,一定程度上简化网管软件方案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提高冗余网络的收敛速度。

当然,这种结构的网络,对核心交换机的性能要求比较高。但是,基于目前要求采用国际知名品牌的,高性能的,最先进的核心设备来说,完全能够构架起整个网络可靠的快速通道。

综上所述,在大型综合监控系统网络中采用层次化架构环网结构,可以大大的减小广播风暴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带来其他更多额外的益处,将来必有大作为。

参 考 文 献

[1]王晟:局域网广播风暴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J]福建电脑,2008(7).

[2]Jeff Doyle.TCP/IP路由技术卷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 (德)Alexander Bormann. (德)Ingo Hilgenkamp. 工业以太网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4

3月15日,2017年全国两会闭幕。两高报告表决赞成率均为91.83%,反映出过去一年两高的工作获得了更多人大代表的认可和赞许。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2017年工作报告中披露,2016年会同教育部等出台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指导意见,当年审结涉及校园欺凌犯罪案件213件,积极开展以案说法等活动,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数据,校园暴力事件中,75%发生于中学生之间,而在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是主要原因。学校人口密度大,且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不稳、易躁动、心智不成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容易滋生暴力行为。

必须让未成年人有底线意识。在地方代表团审议两高工作报告的会议上,就有代表指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虚弱无力的,个案的严肃处理不仅是对受侵犯孩子的保护,更是对广大孩子的警醒。应专门从法律意义上给予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严格的定义和解释,填补未成年人利益保护方面的空白,对刑法中有关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条款进行补充和解释。

以法治教育构建未成年人的底线意识,最高法报告中提到的指导意见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治理校园暴力,社会不能缺位。一些学校和家长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机构以及社会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以全社会之“合力”共同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

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李淑玲(甘肃鑫正大律师事务所律师)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的“技术升级”可谓达到一个历史新高度,种种以假乱真的网站、支付平台让老百姓防不胜防。

如兰州郭某网络诈骗案中,郭某伪造了湖北某投资担保公司的营业执照,委托兰州某网络科技公司为其制作一个“淘金贷”网站,又虚构法定代表人和业绩,从网上购买到工信部ICP备案号,还用兰州另一公司的资质证书开通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技术”完备后,郭操纵10个“淘金贷”客服号码,建立“淘金贷官方qq群”,自任“淘金贷”网站站长,以提供网络借贷中介服务回报高额利息为诱饵,通过上海环迅第三方支付平台转付“淘金贷”网站账户,骗取76名被害人总计87万余元。

最终法院判决郭某犯合同诈骗罪和挪用资金罪,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近日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维权报告》显示,在所有维权举报的诈骗案情中,金融理财类诈骗涉案金额最高,达7411.4万元,占比为37.9%;其次是赌博博彩诈骗和虚假兼职诈骗,占比分别为15.7%和11.1%。

两高报告均强调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体现了司法系统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治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2017年工作报告中表示: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共同通告、出台司法解释,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徐玉玉案”等62起重大案件,批准逮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19345人。北京、浙江、广东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及时批捕张智维等116人、罗兆隆等108人、崔培明等129人特大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

突出打击

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非法集资

吕法升(金融服务专长律师)

2016年4月27日,一行三会(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最高法、最高检、工信部、公安部等14个部委在银监会召开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会议指出,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风险加速暴露,大案要案高发频发。民间投融资中介机构、P2P网络借贷、农民合作社、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泛理财化”、承诺有担保、低风险、高回报等等,则是这些行业或领域非法集资的重要特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整治非法集资乱象,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也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2016年全年,全国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受理非法集资案件9500余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8200余件、集资诈骗案1200余件。审结内幕交易、集资诈骗等案件2.3万件。

两高报告中都分别提到了惩治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犯罪,从中可以读出两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跃鲅铣途鲂摹

近期,相关部门已经在酝酿一系列遏制非法集资的监管措施。目前,银监会《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已经完成向各省级政府部门征求意见,并提交给国务院法制办。近期法制办再度普遍征求各地方政府和部委意见,积极推动这项法规尽早出台

非法集资等民间借贷行为长期游离在金融监管框架之外,未来相关部门除了加强政策监管,还需要双管齐下,一是从源头抓起,对各类民间借贷机构采取依法审批与规范准入,对经营不规范的坚决取缔;二是从严查处非法集资机构及相关负责人,对民间借贷合规操作起到足够警示作用。

形成打击“老赖”的高压态势

吴萍 (创兴事务律师所律师)

最高法报告指出,让司法裁判真正成为惩治违法失信的利剑。最高法会同国家发改委等40多个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在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市场准入、高消费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实行信用惩戒,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2016年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89万例,限制62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229万人次乘坐高铁。依法惩治拒不执行裁判行为,司法拘留1.6万人,追究刑事责任2167人。

可以说,推进“信用中国”建设已经成为最高法报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2月起,人民法院和金融机构将通过网络方式发送电子法律文书,接收金融机构查询、冻结、扣划、处置等的结果数据和电子回执。执行法官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能对被执行人在全国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财产查得到、冻得住、扣得了。

最高法还与芝麻信用签署了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合作备忘录。淘宝、天猫、神州租车、趣分期等各应用平台,在消费金融、蚂蚁小贷、信用卡、P2P、酒店、租房、租车等场景,通过网络等渠道,全面限制失信被执行人。

在打击“老赖”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难题,即“老赖”们声称:要钱没有,“房子一套命一条,看你怎么强制执行”。事实上,唯一住房,再也不是老赖逃避法院执行的理由。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5

关于信令风暴产生的具体原因,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是:随着智能终端的增加,使用Push Mail、微博、IM、SNS、浏览网页、下载软件、视频点播等应用的终端不断增加,导致现网用户的话务模型偏离网络初期设计的话务模型,网络设计配置的各项资源无法支撑现网话务模型对应的信令负荷,引发网络拥塞甚至雪崩效应,导致网络不可用。

不过,国内知名电信专家侯自强直接向记者表示,信令风暴问题,现在被运营商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极为夸大,技术、设备上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就能解决,而且相关成本投入并不算高。

对于信令风暴问题,其实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早有预见和部署。

信令问题并非症结

2006年7月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上交的一份《中国移动信令网演进研究》报告中称:中国移动的信令网HSTP之间,信令负荷持续增加,1/4省达到设备终极容量,需要升级TDM信令网,或者引入IP STP。中国移动现网采用TDM承载方式的七号信令网覆盖全网,随着各业务网络对信令网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信令网IP化承载技术的成熟,信令网向IP化改造将逐渐提上日程。

在这份报告中,中国移动把IMS多媒体通讯系统(如飞信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信令技术发展趋势是IP化:引入IP信令网。长远来看,在后IMS时期,实现信令IP化后,不需要信令网,信令承载IP化,信令本身IP化。

报告中在对TDM扩容方案和引入IP信令网方案的对比中,还提到,引入IP信令网,未来信令量越大,成本优势越大。报告中最后建议,在2007年积极推动IP信令网的成熟。事实上,3G就主要是采用IP承载方式。

因而,面对传统电信业务本身的激增和移动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双重压力,中国移动目前对传统2G、2.5G下TDM信令网的改造升级进度,直接关系到向3G、4G过度时期网络的稳定。毕竟,相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2G/2.5G用户群更为庞大,而投资上千亿元建设TD网络、耗巨资补贴TD手机,结果又是TD数据业务收入很低,仅仅发挥了分流一小部分话音流量的作用。(其实2010年,便有这样一个不了了之的传闻,中国移动要求腾讯额外为手机QQ占用的移动通讯资源付费:可以以信令费的方式支付,也可以从包月付费方式改为短信付费方式。)

当然,另一种说法是,传统 3G 网络更多关注大流量数据传输解决方案,但3G实际流量模型与当初设想大不相符,主流互联网应用为实现永久在线,采用UE向服务器频繁发心跳模式,信令流量大超预期呈几何级增长,3GPP目前也没有定义完整成熟的标准来支撑 MBB 应用层永久在线机制。更有专家称,在4G标准完善过程中也曾讨论过小流量常在线的问题,但最终并未针对这一问题做出根本性改变,依然会受到信令风暴的冲击——业界人士吴鹰则表示:4G成本是3G的1/3,速率是3G的10倍。4G时代将不存在信令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业界有关信令问题尤其是微信、QQ等小流量移动数据业务的网络优化方法、智能管控和流量经营等方面已经有诸多研究成果。

华为、中兴等电信设备厂商近几年便在致力于解决信令风暴问题,比如华为的解决方案,能优化智能终端信令流程,大幅减少信令流量;优化设备提升RNC和NodeB的信令处理能力;规划Micro微基站,吸收热点信令和话务;通过网优专业服务确保信令风暴方案成功部署。

而中兴通讯的一体化信令风暴解决方案,通过网络信令模型的实时监控和主动通知,实现信令风暴提前预警,让移动网络运营商在应对信令风暴占据时间主动;并提供定制化的信令风暴优化解决方案,减轻信令风暴的影响,最终帮助移动宽带网络运营商避免信令风暴后知后觉并形成危害。

新加坡运营商Starhub早年的处境和如今国内运营商面临的困扰如出一辙,数据业务发展迅速,移动网络信令负荷进入高负载状态。Starhub在采用了华为的智能终端信令风暴解决方案后,第一阶段实际测试结果显示,一个多月时间,约4万部iPhone信令数量就下降了 72.4%。

基础设施投入谁买单

目前而言肯定的是,收费本身并不能解决信令问题,电信运营商需要技术改造升级和持续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微信收费争议的实质其实也就在于,用户或者OTT民营企业是否需要为这笔投资买单。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第一,运营商从数据业务流量增长上获得的收入,能否抵消信令上的投资?这点已经被相关电信人士所否定。

记者从上述《中国移动信令网演进研究》报告中看到,对于传统的TDM信令网改造,IP域省内信令采用直连疏通,如果省际信令负荷翻1倍,相应成本投入约为6亿元。当然,现在的情况应该要比当时设想的更为复杂。

根本问题在于,是否有一个客观的评估标准,让真实的信令网升级成本透明化?即便最终事实情况需要让OTT民营企业做出补偿,也需要一个公平的机制。即:所收费用是否用于信令网投入、风暴可控时何时终止此项收费。

事实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不久前表示,微信在心跳方面已经做了许多优化,相比Facebook、MSN,微信的心跳频率只有前两者的1/4。目前针对2G、2.5G网络的信令占用问题,微信已有多个方案,可以较好地大规模降低“心跳”资源占用和成本,下一步会和运营商继续深入探讨这些技术方案,促其早日实现。

通信世界网总编刘启诚认为,腾讯自己投入经费解决信令问题,相当于腾讯就微信占用信令向运营商变相交费了。

第二,如果运营商坚持以成本太高为由延缓信令网改造升级步伐,并提出收费需求,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运营商只有自己的OTT业务赚钱,才肯扩展信令网?那政府可视运营商按完全商业企业的原则,而不是按国有企业的原则行事,可以考虑引进竞争,看看引入民营资本竞争后信令的价格水平高,还是独家经营信令费高?

第三,对于运营商和OTT企业而言,其实共同的利益在于,争取国家在宽带基础设施上更多的投入。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认为,就国家的宽带战略而言,国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资金应该有多元的渠道,有稳定可靠的资金的形式。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6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网络暴力问题;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不把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网络的发展也催生出大量的网络暴力行为,基于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网络暴力问题一直处于法律的监管之外,从公民法律意识角度来探讨现行的网络暴力问题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暴力的特征

网络暴力就是网民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在一定原因的趋势下,应用网络对某些人或者事件进行攻击的一种行为,这些事件严重违背了传统的思想观念,网络暴力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是网络行为示范的突出表现。常见的网络暴力行为有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攻击,人肉搜索公开其隐私;将网络中的伤害延伸到现实世界;在网络上有关侮辱性、煽动性以及攻击性言论。虽然制造网络暴力的人动机不同,但是多是基于维护道德的初衷,随着是事情的发展,逐步的超出了道德底线,成为网络暴力事件。一般情况下,网络暴力参与人员多是用匿名身份来发表言论,利用自己的隐藏身份恣意妄为,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二、网络暴力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联

网络暴力严重影响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导致网络空间环境逐步恶化,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关于网络暴力的法律监管,一直都处于真空状态,如何规范网络行为是很多法律界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即便法律监管很到位,如果网络缺乏必备的法律知识,无节制的进行网络攻击行为,那么也是无法保证执法效果的,从网络暴力本质来看,其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网民缺乏必备的法律意识,没有实现权责统一,他们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窥探着他人的隐私,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注意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三、网络暴力背景下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1)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民主与法治社会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开化性基础上,公民需要通过参与公众事务来获取到这一特性,从公民意识形成角度而言,社会参与性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关于社会公众事件,在网络上往往会持续发酵,一些网络言论甚至会延伸到现实世界中,从频发的网络暴力事件来看,大多数网络在未调查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致使这种热情走向了极端,最后非但不利于事件真实情况的查明,还会引发反效果。之所以存在网络暴力问题,就是由于网民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的表达空间,但是也必须要遵守相应的前提。而关于责任与权益问题的认定,仅仅依靠法律制度的制约是不现实的,只有将其践行在社会实践中,让网民形成相应的品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参与网络讨论既享有一定的权利,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责任,制定出权责统一的空间环境。

(2)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

法治社会要求主体可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应负的责任,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人们只有遵守法律,才能够追求自己的利益,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来办事。要完成法治国家的建设,单独依靠国家的强制性措施是不现实的,更多的要依靠公民的自主意识,而要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也需要网民在发表言论是可以遵守法律制度,自觉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3)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的责任感是他们自觉履行相应义务的一个心理保障,责任与权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失去了责任的权利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因此,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主动承担与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逐渐下滑,网络暴力之所以产生,其深层次的原因正是网民的责任意识欠缺,对他人的权利保护缺乏责任感。因此,网络暴力所反映的恰恰是网民对权利的滥用,他们并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尊重。这说明广大网民还不具备法治条件下的公民意识,更不具备实践公民身份和行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负责任的公民才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石,所以,公民责任感的培植是造就公民社会重要的因素。

四、小结

网络对现身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秩序虽是虚拟的但它本身归属于社会秩序,“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互联网文明发展,更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赵文佳.从“多车碾人案判决争议”看公民法律意识片面性[J].神州. 2013(36)

[2]杨少英.市场经济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之间的关系探究[J].品牌(下半月). 2012(01)

[3]吴一裕.论经济发展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01)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7

网络游戏,包括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在青少年中很流行,特别是男孩几乎每天都玩游戏。网络游戏和电视、电影一样,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相关调查发现,青少年每天大概花90分钟玩网络游戏(Rideout,Foehr Roberts,2010)。

鉴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普遍性,学者对网络游戏的影响的研究兴趣一直有增无减,对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Anderson(2010)对网络游戏的影响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超过150个研究聚焦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将网络游戏与攻击行为增加、共情能力下降及上瘾等联系起来;只有不到30个研究考察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研究关注度差别大的根源在于,1999年和2007年的网络暴力游戏玩家枪杀事件和2002年的狙击手游戏事件。然而,暴力网络游戏和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证据是混合的,既有研究支持(Anderson,2010),也有研究未发现关系(Ferguson Reuda,2010),所以一味地关注游戏的消极影响并不恰当,且青少年不会因为游戏的消极影响停止玩游戏,需要从积极的视角发掘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探索如何让青少年更多地受益于游戏的积极影响。

因此,本文聚焦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方面是網络游戏对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对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由于以往对消极影响的过分强调引起很多父母和教育家的焦虑,本文在文末给出引导青少年玩游戏的建议。总的来说,青少年只有在有选择地、适度地玩游戏的前提下,才能受益于网络游戏(Gentile,2011)。

1 网络游戏对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

1.1 提高认知技能

大量研究表明网络游戏可以提高认知技能。比如青少年的空间加工技能和知觉速度通过玩游戏可以得到提高(Subrahmanya Greenfield,1994)。玩俄罗斯方块可以提高心理旋转技能和空间视觉注意力,De Lisi(2002)发现在心理旋转任务表现较差的女生,在玩俄罗斯方块后成绩和男生一样好。网络游戏还对认知灵活性产生积极影响,包括类比表征、元认知及任务转换技巧(Green Bavelier,2006)。

网络游戏能够提高推理和决策能力,特别是策略类游戏。Bottino(2007)开展通过电脑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决策和推理能力的项目发现,经过3年的益智游戏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提升。最新研究表明,玩更多策略类游戏的青少年在一年后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这种提高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Adachi Willoughby,2013)。

总的来说,认知技能可通过网络游戏来提高,然而并不是每个游戏都可以提高任何一种或者所有认知技能的。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特定类型游戏只能相应提高某些认知技能。

1.2 促进特定知识的学习

网络游戏有出色的教育潜能,它通过激发动机,给予直接反馈,适时重复以及玩家水平和游戏难度的良好匹配,来刺激玩家积累知识而不是强迫玩家机械学习和记忆。以两个研究为例说明网络游戏在教育场景的应用:Tzn 等人在2009年考察使用教育类电脑游戏能否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参与研究的学生每周花1小时玩全球村游戏,学生的地理成绩和学习地理的动机在三周后有显著提高;Mellecke 等人(2013)发现学生通过10周的游戏训练获得了营养知识,根据10周记录,学生对营养知识的兴趣和动机被激发了。

网络游戏在充当学校学习的辅助工具方面有很好优势,知识或技能通过专门设计的游戏能灵活地传递给青少年,但如何将网络游戏和传统学习方式有效地结合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2 网络游戏对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增加亲社会行为

在有关网络游戏类型的研究中,相比暴力游戏,亲社会游戏的影响得到的关注较少。Gentile 等人(2009)注意到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并进行三个研究探讨亲社会游戏的影响。研究一的问卷调查显示,控制相关变量(玩游戏总时间、性别、年龄)的影响后,亲社会游戏和亲社会行为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二的研究表明,亲社会游戏可以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三通过实验直接证明亲社会游戏的短期影响。相比暴力游戏和中性游戏,玩亲社会游戏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助人行为。

Gentile 等人证明了亲社会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以往研究发现相比具攻击性的青少年,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比如分享、助人)更受同伴欢迎;亲社会行为可以预测后来的社会适应性(Warden Mackinnon,2003)。简而言之,亲社会游戏可以增加亲社会行为,进而可以提高同伴的接纳性和社会适应性。

2.2 保持同伴关系或建立友谊

网络游戏提供了可以进行人际交流的虚拟社区平台,青少年可以通过游戏扩大社会关系。Olson 等人(2008)访谈的男孩表示网络游戏是很好的社交工具。游戏帮助他们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建立和维系友谊,掌握流行的游戏可以获得同伴地位。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游戏可以帮助社交焦虑的青少年获得接纳性和自尊。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把在线交流作为社交的一种补偿,在线交流没有直接的视线接触,让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感觉更舒适。Yee(2006)研究发现,54.2%的女孩和30.0%的男孩愿意将秘密分享给游戏伙伴,而不愿意告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因此網络游戏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新友谊或者保持现有同伴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能缓解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焦虑。

2.3 提高合作技能

很多青少年喜欢多人在线游戏(比如英雄联盟)。这种游戏要求玩家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以团队形式完成共同目标。GrEitemeyer 等人(2012)发现相比单人游戏,以合作小组形式玩暴力游戏后,玩家在决策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增加。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以团队方式玩游戏提高了玩家的凝聚力,玩家感觉到彼此是团结、可信任的,进而增加合作行为。

鉴于很多游戏含有暴力内容,以上研究启发我们,容易受网络暴力游戏影响的青少年,以团队方式玩游戏可能能够抵消暴力游戏的消极影响。游戏设计者可以在设计时适当调整,如鼓励玩家以团队形式消灭敌人,而不是要求玩家一个人把敌人全部杀死。Hamalainen(2008)专门设计的合作游戏成功激励了学生互相合作。

综上所述,多人在线游戏能够提高玩家的合作意识,但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更多研究确立游戏和合作行为的因果关系。

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以往研究的优点是使用质性和量化研究,来证明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多样的方法和稳健的结果非常具有说服力。比如,Gentile 等人(2009)使用问卷调查、实验、追踪设计证明亲社会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

当然,以往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可能只局限于特定类型的游戏,如推理能力只能通过策略类游戏来提高而不是其他类型。相似地,亲社会游戏增加的是亲社会行为而不是其他能力或行为。其次,Gentile(2011)提出网络游戏可从五个维度对玩家产生影响,这里讨论的类型只是内容维度,还需考察游戏量、游戏环境、结构以及玩游戏的机器等维度。如果青少年花过多时间玩游戏,可能会产生消极而不是积极影响。比如Lo 等人(2005)发现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质量随着游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内容改变也会导致影响改变,如果青少年玩的是暴力游戏,暴力行为也会增加。所以现有研究需要查明不同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找出关键因素,再尝试定义清楚如何合理地玩游戏。再者,以往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问题难以界定,如在游戏中获得的认知技能是否可以被青少年应用到现实生活?在游戏中建立社交网络,能够替代现实人际关系吗?此外,现有研究还需要进行更多比较研究,查明网络游戏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确实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益处而不仅仅停留在游戏中。玩游戏的长期影响也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里综述的研究大多证明了网络游戏的短期益处,需要使用fMRI技术来看玩游戏后大脑是否永久改变。最后,如何最大化网络游戏的益处,最小化消极影响很值得研究,因为游戏一般同时有有利和有害的成分。父母和教育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这个问题。

3 促进青少年科学玩游戏的建议

在适度玩游戏的前提下,网络游戏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因此,笔者建议父母或教育者引导青少年科学地玩游戏而不是完全禁止。这里给出的建议是:首先,针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进行网络游戏内容的教导(如现实性或合适性)可能会适得其反,更有效的方法是向孩子提问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其次,把游戏设备放在家里的公共地方,父母可以度玩游戏的时间进行合理限制以及监控消极影响;再次,父母让孩子教自己玩游戏,可能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也是尊重青少年兴趣的表现;最后,父母要为青少年选择一些好游戏,如亲社会游戏而不是暴力游戏。

4 结 语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篇8

一、网络组织现状调查

(一)网络自组织与现实联系情况

1.成员是否经常参与由网络自组织发起的在现实中的活动情况是:不参与占54%,偶尔参与占42%,经常参与占4%。可以看出成员参与网络自组织的虚拟性较强,与现实接触不多。

2.由网络自组织发起的在现实中的活动的性质情况是:因为本题可多选,选择最多的是志愿组织38%,为灾区捐款36%,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和发表某种对时事、社会等问题的意见与建议均占30%,集会游行(抗议)活动占2%,另有经营活动占2%。

3.网络自组织在言论方面应该有的权利:言论自由要受宪法、法律约束占54%;言论自由,不受宪法、法律约束,只受道德约束占40%;言论自由,不应当受到任何约束,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占6%。我国网络自组织参与现实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社团成员参与网络自组织发起的现实活动较少;第二,我国网络自组织仍处于初始性阶段,参与现实活动内容相对简单,以志愿公益活动为主,但也应注意网络自组织发起的集会游行活动目前虽占比例较低(2%),一旦发生却影响巨大,这也是当代风险的显著特点:发生几率低但后果严重。就讨论的内容来看,需要注意的是,环保公益活动及对时事、社会问题的讨论平分秋色,均占30%,这两类都属于敏感问题,极易引发现实中的集会、游行等,半数多的对此类问题的讨论,需要引起关注;第三,网络自组织应当在宪法、法律或者道德约束前提下保证言论自由,且对法律约束的认可略高于道德约束,这显示出国民法制观念的增强。

(二)当前网络自组织的影响社会治安行为及其处理

1.遭受来自网络自组织或者网络自组织成员的侵扰的情况:因为本题可多选,选择最多的是言语攻击40%,侵犯隐私36%,骚扰34%,其他30%,侮辱诽谤18%,精神伤害16%,恐吓10%。其他高达30%,一方面显示出调查问卷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尚需进一步完善,其他部分可能还包括虚拟违法犯罪、网络诈骗、发广告宣传、链接垃圾信息、发表无聊言论及其他未被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显示,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样是网络瞬息万变的特点。

2.当受到来自网络自组织或者网络自组织成员的侵扰时所采取的措施:因为本题可多选,选择最多的是向网管报告48%,使用法律手段46%,网上揭露其不良行为36%,置之不理30%,用同样方式还击26%,自己忍受8%。

3.有网络自组织或者网络自组织成员实施侵扰他人行为时的措施:因为本题可多选,选择最多的是向网管报告48%,网上揭露其不良行为46%,使用法律手段36%,不管不问30%,用同样方式还击26%。参与答卷者均填写了遭受来自网络自组织或者网络自组织成员的侵扰,说明网络侵扰现象非常普遍,而采取的手段首先选择向网管报告(占48%),选择网上揭露其不良行为(46%)和使用法律手段(36%)的紧随其后(该题为多选),置之不理的和用同样方式还击的则较少,这显示出网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法制观念的提升,因而当前网络自组织最需要法律规范。

(三)网络自组织监管情况

关于网络监管的调查显示:

1.普遍认为应建立内部管理体制,坚持网络自组织自治为主、政府监督管理为辅的道路。

2.网络自组织必须进行外部监管,监管手段包括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应各司其职、实现综合监管。

3.大多数认为法律责任的承担应是成员与网络自组织连带共担。

二、网络自组织对社会治安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网络犯罪

网络自组织的出现大大延伸了个人的能力。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超越空间时间限制的特点使信息的共享与瞬间传播成为可能,由此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并提升了认知水平。网络的发展使网络自组织的组建与活动更为便捷,网络自组织在促进人们的共同与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难以应对的网络犯罪问题。在网络自组织中,以下几类组织极易引发网络犯罪问题:一是恐怖组织;二是犯罪团伙;三是网上的非政府组织。下面以网络恐怖组织为例,来解析网络自组织犯罪的通常路径:网络恐怖组织网上活动分为几步,第一步,进行恐怖思想宣传。通过网络宣传教义与恐怖思想,对人们的头脑进行控制;第二步,传播犯罪方法。以“东伊运”为例,该组织成员通过QQ群等网络组织将爆炸技术进行传播共享,对成员进行恐怖活动培训;第三步,策划恐怖活动并付诸实施。在这个阶段网络自组织如qq群、微信圈等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组织成员交流便捷而及时,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活动策划而不容易被发现。

(二)虚拟暴力

虚拟暴力主要指交往主体运用文本语言、符号甚至声音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常见的网络暴力包含了网络上的随意谩骂和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这种暴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暴力的实施者和暴力的承受者往往不了解对方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二是暴力不涉及身体接触。通常以在线的文本或符号或者是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由于绝大多数人无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确认交往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因此,在网络自组织中,当一个实施网络暴力后,其通常不会像现实生活中那样担心受到报复和惩罚;同时实施暴力往往不需要太高的成本,实施者只需敲打键盘或使用鼠标就可以进行,从而使得实施暴力的成本和后果都几乎等于零,这使得网络暴力易于实施。

(三)“拍砖”行为

中国的网民把网上恶言相向、无聊对骂的行为称作“拍砖”,瞧见自己不顺意和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就会毫不留情的砸其一砖头。可以说,拍砖是网络自组织成员最典型的特点之一。现代组织基本上是按照科层制组织起来,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职位等级和清晰的权责,而在网络自组织中,科层制的原则被大大削弱,网络自组织结构上较为松散,同时组织的约束力相对较小,网络自组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在虚拟社区中有着近乎相同的发言权。在大多数的网络自组织中,成员的身份并未提供给管理者,因此,成员言论多不受任何约束。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在网络自组织中形成的成员主人翁意识的影响,针对一些公共议题的讨论,参与者往往使用刻薄甚至恶毒的语言发表言过其实的观点。这些语言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违反习俗或道德的,在互联网上却经常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一些博客类的虚拟社区中,虽然少见粗口,但讨论问题的语气和措辞也显得比现实生活中尖锐。

三、网络自组织负面影响的治安防范措施

(一)加强相关网络立法与执法

防治网络自组织不良行为首先应从立法入手。从目前国际形势来看,各国都针对网络不良行为退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美国先后出台了130多项针对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澳大利亚应对网络不良行为的法规种类的也相当丰富,主要有《广播服务法》、《反垃圾邮件法》、《互动赌博法》、《互联网内容法规》和《电子营销行业规定》等,使互联网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比较,我国在相关立法方面则显得很薄弱,因此,及时出台有针对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才能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保障网络空间的纯净。

(二)加强对网络自组织的动态管控

现实生活中,一些和个人暴力极端事件第一时间内通过网络炒作、发酵、放大,网络赌博、色情、电信诈骗等网络违法活动猖獗,管控难度大。一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网上网下相互交织,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并且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网络自组织的管控尚存在许多盲点和薄弱环节,网上有害信息和负面敏感舆情的突发性、互动性和“燃点”效应,对社会稳定的冲击越发突出,各类新型网络犯罪危害也日益严重,传统违法犯罪与网络违法犯罪日益融合,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加强对网络自组织的动态管控,关键要注重对网上监督的同时不放弃网下管控,具体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健全网上动态管控机制。公安机关要按照网络自组织现实化管理的要求,加强“网络警察”在网上的公开巡查,加强对互联网的依法公开管理,重点掌握网络自组织的活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虚拟人口信息数据库,虚拟社区信息库,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有效管控。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同相关部门的配合,积极推动网民上网实名登记等措施,消除管理盲区。

2.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从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善后恢复多个阶段进行全过程管理。首先,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加强情报信息的监测、收集;其次,对情报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去伪存真,通过评估对可能的风险发出预警。再次,一旦负面信息影响扩大,第一时间介入处置,防止继续发酵,引发社会治安形势恶化,这就需要积极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网络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最后,事件平息后的社会心理疏导,尽量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恢复社会正常的秩序。

3.健全动态管控“全警触网”机制。公安机关各工作部门都应履行好虚拟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工作职责,“实现网上网下工作的有机衔接,发挥公安机关全警作战优势,努力形成对网络自组织管控“全警触网”的整体合力。建立健全网上斗争综合研判体系,定期分析对网络自组织管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落实新对策、新措施,不断提高网上斗争的针对性、有效性。网络安全部门应充分发挥网络防控体系建设中的牵头组织和协调作用,健全对负面敏感舆情的会商研判机制,完善情报信息的共享机制,同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确保对网络自组织的有效管控。

上一篇:智能物流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