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点范文

时间:2023-11-01 11:17:26

农村教学点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点 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7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学校立足和生存的前提;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家长们的要求和学生们的渴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小学基础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小学“教学点”受条件的限制和城市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学工作不够完善

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智商水平和城市孩子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也比较低,在家庭中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缺乏第一任老师的指导,孩子的学习只能靠在校学的一些知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不丰富,放学回家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有时家长也写不对,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陈旧

一般学校的教育教学仅限于学校几节课的教学,城市的孩子目前大多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农村小学教学点目前由于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上级各部门投入不够,很多教学设备,教具等都比较陈旧,在加上教学点的教师因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使用先进的设备教学。导致了学生接触不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点的学生不能全面接受和掌握各科知识

教学点的学生不能全面接受和掌握各科知识,尤其是“音”“体”“美”课程。原因是小学应开的科目有十几个,教学点的老师每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不可能全面掌握十几个学科的知识内容,何谈去教十几个学科呢?只有全面发展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四)课堂教学中存在困境

农村小学的教学点全校十几名孩子,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根本无法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互动的机律几乎没有。这样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兴趣,教学成绩自然也就很难提高了。

二、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例如,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多学习先进的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全面掌握小学所有课程的知识。

(二)ρ生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各科特点,因为小学教学点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跟父母的沟通,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有的是弱智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本身就不抱有前途和希望,所以教师要掌握孩子的各种特点,在课堂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就应该善于是不同的教学原则来教导学生,改善学生。在教师的心中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对待差生,弱智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努力使学生的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与温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三)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认真备课

教师通过课堂短暂的时间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2、抓好课堂纪律

构建高效课堂,课堂纪律不好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老师讲得再好也是白搭。教师要讲好课,学生要会认真听,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行师生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不断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去,这样便于他们对知识进行理解。

4、创新教研活动

当前农村小学在教研活动方面形式化的东西太多,这些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也制约了教研活动的开展。鼓励教师钻研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总结新经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增加农村教学的师资力量

有可能的增加一些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把那些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选派到农村教学点去传、帮、带一段时间,在教学技巧上进行交流协助。教学点的教师一部分教师在生活上也要给予适当的待遇,有的教师家在城镇居住,每天要往返上百里地上班。经济上和时间上都造成浪费,给教师生活和学校教学带来了不变的因素。另外,上级教育部门要给教学点教师多创造一些深造、进修、培训的机会,使教学点的教师多走出去看看,多学学,多体验接触一些外面的新鲜事物。

总之,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虽然比城镇学校差,但这里的孩子天性聪慧、感情纯朴,要搞好农村教学点的教育工作,不单单凭课堂的教学和单纯的说教,还得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另外,还要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通过与家长沟通,让教学点的教育走入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是促使小学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越群.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01期

[2] 颜志明. 谈谈农村偏远小学教学点科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 新课程(小学). 2010(12)

[3] 孙来勤,秦玉友. “后普九”时代农村小学教学点边缘化境遇和发展思路[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08)

[4] 吴刚,徐来春,胡连富. 不可冷落的“第三世界”――浅谈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管理[J]. 学校管理. 1994(06)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2篇

一、陕西农村教学点数量与规模

1、教学点数量及地区分布

2012年,陕西有教学点1019个,其中城区12个,镇区153个,乡村854个。分市区看:西安130个,铜川27个,宝鸡1个,咸阳91个,渭南17个,延安9个,汉中76个,榆林173个,安康258个,商洛246个。乡村教学点中有60个是当年由小学转变而来的,有160个教学点因各种原因被撤销,这种撤销与新增的重复出现,是今后教学点变化的常态现象。

2、教学点招生与在校生

教学点招生超过0.78万人,商洛所占比重最大。2012年教学点招生0.78万人,其中商洛招生2862人,占全省教学点招生总量的36.45%;西安招生1309人,占16.67%;安康招生1196人,占15.23%;咸阳招生1139人,占14.51%;其余地市招生在550人以下,所占比重低于7%。教学点在校生近2.5万人,其中一、二年级学生所占比重近64%。2012年教学点在校生2.48万人,其中一年级,0.84万人,占全部教学点在校生的33.96%;二年级0.74万人,占29.82%;三年级0.38万人,占15.30%;四至六年级0.52万人,占20.92%。进一步分析显示,75%以上的教学点招生人数不足10人,86%以上的教学点在校生人数不足50人。教学点在校生中重读生比重为2.50%,高于全省0.87%的平均水平,留守儿童比重为27.46%,低于全省53.10%的平均水平,寄宿生比重为6.48%,远低于全省14.32%的平均水平。

3、教学点班级数及班额

教学点以低年级和复式班为主,一、二年级所占比重近53%。2012年教学点共有1793个班,点均1.75个班。其中一年级525个,占全部班级数的29.28%;二年级424个,占23.65%;三年级203个,占11.32%;四至六年级225个,所占比重为12.55%;复式班416个,所占比重23.20%。教学点中86%以上的班在25人以下。2012年教学点中,25人以下的班有1547个,占全部班数的86.28%;26—35人的班有172个,占班数的9.59%;36—45人的班有45个,占2.51%;46—55人的班有18个,占1%;56人以上的班有11个,占0.61%。

二、教学点师资配置

1、教职工数量与分布

教职工中专任教师所占比重近97%。2012年教学点有教职工2839人,其中专任教师2752人,所占比重为96.94%。另有代课教师与兼任教师177人占教学点师资队伍的5.87%,占全省小学代课与兼任教师的2.93%。近92%的教学点教职工在6人以下,1师1校教学点有326个,所占比重近32%。从师资分布看:无教职工的81个,占全部教学点的7.95%;1师1校教学点326个,占31.99%;教职工有2-6人的527个,占51.72%;教职工有7-12人的68个,占6.67%;教职工13-15人的12个,占1.18%;教职工人数16人以上的5个,占0.49%。教学点生师比低于全省乡村小学平均水平,57.51%的低于8:1,而有136个教学点大于16:1。2012年,教学点生师比为9.03:1。其中:无教师无学生教学点82个,无学生有教师教学点47个,生师比小于3的教学点有149个,生师比3-8的教学点有308个,生师比8-16的教学点有297个,生师比16-22的教学点有77个,生师比大于22的教学点有59个。

2、专任教师学历、职称与年龄

教学点专科及以上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低于全省小学平均水平。2012年教学点专任教师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教师486人,专科学历教师1372人,高中阶段毕业者881人,高中阶段以下毕业者12人;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者1366人,占专任教师的63.8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20个百分点。教学点教师职称水平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教学点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所占比重为40.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4个百分点。其中:中学高级职称者所占比重为0.8%,小学高级职称者占40.04%,小学一级职称者占49.45%,小学二级职称者占4.91%,未定职级者占4.8%。教学点专任教师平均年龄高于全省小学平均水平6岁以上,51岁以上者所占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教学点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5.95岁,比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平均年龄高出6.63岁。分年龄段来看,3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11.89%,31—50岁者占43.78%;51岁及以上者占44.33%,比全省小学同年龄段者高24.06个百分点。

3、专任教师录用、减员

教学点录用毕业生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自然减员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教学点录用毕业生43人,占专任教师的1.56%,低于全省小学平均水平0.07个百分点。专任教师自然减员182人,占上学年教师总数的6.61%,高于全省小学平均水平4.22个百分点。

三、教学点办学条件

1、占地面积

2012年教学点占地面积219.14万平方米,校均2150.56平方米(3.23亩),生均88.21平方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原因是大部分教学点系过去完全小学降格得来,占地与校舍多有富余,校园显得十分空旷,且缺乏生气。但是,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点生均占地面积差异大,生均占地在50平方米以上的教学点占60%。2012年教学点中生均占地面积小于10平方米的8个,10—20平方米的52个,20—30平方米的78个,30—50平方米的160个,50—100平方米的217个,100—1000平方米的353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31个。生均占地最少的教学点和占地面积最多的教学点相差近千平方米。

2、校舍建筑面积

教学点校舍砖木结构及土木结构校舍仍占较大比重,且危房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教学点有校舍52.98万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校舍所占比重仅3.83%,砖混结构校舍占61.71%,砖木结构校舍占31.89%,土木结构校舍占2.57%。校舍中危房所占比重为5.11%,高于全省农村小学平均水平2.65个百分点。有图书室的教学点不足50%,有实验室的教学点不足20%。2012年有实验室的教学点202个,有图书室的教学点有443个,有微机室的教学点有136个,有语音室的教学点有31个。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陕西农村教学点具有规模小、师资配置水平低、办学条件差等全国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的共同特征,关于这些特征的理论判断有着坚实的统计支撑依据。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3篇

校舍简陋,“人走校空”

我所任教的宝丰镇,是竹山县的教育大镇,全镇有11个教学点。其中,深沟教学点目前仅有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人,2名教师。原来只有几间年久失修的平房,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老师下班的时候,一定要把粉笔盒放在一个雨淋不到的地方,生怕粉笔被雨淋湿。操场则是刮风天像沙尘暴,下雨天满是泥泞。2013年,在郧阳师专的援建帮扶下,该教学点建好两间新教室,但仍只是杯水车薪。

和深沟教学点一样,很多教学点办学条件差,导致生源流失。很多农村教学点都是“裸教学楼”,没有围墙、操场、宿舍等,除了教学楼和简易厕所外,再无其他配套设施。教学设备上,除了陈旧的黑板和缺角少腿的桌凳外便再别无他物。教师上课“一根粉笔打天下”,与城镇小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农村教学点除了校舍简陋,布局也很不合理。有的离中心完全小学或村小较近,该拆而没有拆;而有的地方有生源却缺乏教学设施,孩子们往往要跋山涉水十多里去上学。学生数逐年减少,是乡村教师最为忧虑的事情。随着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推进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许多校舍即将成为“空房”。

3个年级一个家,一个教师12个娃

在马场教学点,有学前班、一、二年级共12名学生,其中有9名留守儿童,3个年级组成一个“家”。吴华忠是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在这里一呆就是38年。去年8月中旬,吴华忠向教育主管部门递交了申请书,申请退休后继续留校任教,申请得到批准后,吴华忠心里才踏实下来。他坚守着心中的梦想,也守望着深山的希望。

虽然只有12名学生,但教学任务极为繁重。吴华忠每学期要写十多门课的教案。上完一年级的课,接着上二年级的课;讲完语文,又讲数学;忙家访,写家访日记……样样都不能马虎。因为3个年级12个学生同时上课,他就把黑板分成了三部分:左边写一年级的生字,中间写二年级的生词,右边区域空着给不同年级上课进行板书,一个备用的小黑板上还画着拼音格子。

上课时,吴华忠布置学前班的孩子做认识拼音游戏,一年级的孩子复习学过的生字组词,二年级的孩子读书,找出相关词语。二年级学生的朗读一结束,一年级学生也在黑板上组好词回到了座位……在艰苦的条件下,吴华忠总结了一套“多级合作,以高导低”的复式教学方法。

学校没有体育设施,为了让孩子们锻炼身体,吴华忠就组织孩子们进行拔河、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掰手腕、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等传统游戏。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够安全回家,每逢雨天,吴华忠就护送孩子们一个个过河。河水涨了,他就将他们一个个背过河。

“年轻教师都不愿意来这里教书,我不晓得自己还能撑多久……”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的转走,年轻教师又不想来农村教学点任教,吴华忠表现得忧心忡忡。

师资力量薄弱是农村教学点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农村教学点长期由本乡、本村的“民转公”老同志支撑着,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基础较差,且一个教师同时兼任几个年级的课。与中心学校相比,在学历、年龄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教学水平大大低于中心小学。这些问题导致的农村教学点“空巢”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复式教学;现状;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36-03

复式教学于1902年左右从日本传入中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学者俞子夷先生认为“把程度不同的学生合编做一班上课的叫复式教学。——适用于复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叫做复式教学方法。”那么目前在我国农村进行的“集体授课的复式教学”可以称之为现代复式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复式教学这一特殊组织形式在城市学校教学中已逐渐消失,而在中国偏远的山区复式教学却顺应了偏远地区特殊的地理地形,成为山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这种特殊的教学点的复试教学,值得我们广大学者关注。

一、我国农村实施复式教学的教学点的现状

1.教学点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

(1)校舍条件差。根据调查发现教学点校舍简陋、甚至课桌椅都自带,如近期引起轰动的麻城农村某小学报道。有些校舍多年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学校建在偏僻的山头上,山坡陡峭,学生几乎没场所进行课外活动。教师办公用房紧张,更有甚者,教师的宿办厨合一。

(2)教学经费缺少。农村教学点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教学点经费不足。教学点的经费短缺与缺乏地方有效财政支持有关。目前的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资源较好中心校及所属联校,由于实施复式教学点的学校学生少,生源不稳定,且不断萎缩,因此随时会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有被撤并,所以当地政府不愿意加大投入。

(3)教学设备落后。为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所必须拥有的器材、教学用具、科技仪器和体育运动设施等配套器材在教学点很难齐全,更不要谈比较现代一点的电脑、幻灯机等设施和设备了。教学点的老师上课没有相应的图表、地图、没有视听及电子教具,仍然是传统的课本、粉笔和黑板;实验器材配备没有,无法达到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2.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专业性不强。

(1)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趋于老化。目前农村教学点教师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民师转正人员、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和代课教师。据调查有教学点的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岁,最高达55岁,最低也有42岁。目前一方面留守的教师的年龄在逐步老化,而新老师进不去,这是这些教学点目前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2)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呈现偏低状况。教学点教师学历低的状况与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整体不高的情况是直接相关的。据调查大多数老师起始文凭大都是中师水平或高中水平,而且他们在从过去的复式教学实行开始到现在复式教学基本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复式教学培训。

(3)教师知识结构落后,学科专业性不强。教学点教师知识结构落后,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常年在一线工作,与外界联系很少,信息闭塞。知识结构落后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的局面。

教学点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许多老师“教非所学”同样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艺术类、英语等专业教师急缺。

3.教学点教学管理混乱,体制不健全。

(1)教学常规管理混乱。学校的制度、方案不切合实际。大多教学点对教学常规管理检形式轻内容,如查备课、听课只看节数,查学生作业只看日期次数,查下班辅导只看教室里是否有老师,考试、阅卷无严格的操作。教师不按课表上课,副课全被主课教师占用,上级检查监督不到位,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上一两节公开课、示范课,却并不是平时上课水平的体现。

(2)教师备课不合规范。教师备课流于形式,不是为了学生而备课,而是为了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备课。不少教师写教案只是敷衍了事,其教案根本不符合复试教学的特点。

(3)教师负担过重。由于班级较多,课程也多,教师工作量大。一位教师可能教两个甚至更多年级的学生,学科差异大,学生差异大,复式班的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付出双倍的甚至数倍的努力。

(4)复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复式年级和单式年级使用同一种教材,但教学环境不同,教学人员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那么,在教学评价中,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对复式班教师来说既不客观也不公平。不能起到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

4.教学点教学质量差。

(1)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呈现低水平状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进行复试教学的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较低,对新教学改革很不适应,所以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即使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课程,那也只能是低水平的。

(2)教学点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教学点学生由于课堂语言交际教学的缺乏,导致他们不善言辞,表达时结巴,用语不规范。而城镇校区的学生却显得大方、自信,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敢于表达,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与想法,在整体素质上明显优于教学点学生。教学点只重视语文、数学教学,轻视常识课教学。更不要谈艺术、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实施了,所以难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策分析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配备必需的教学设备。

(1)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要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基础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及投入经费保证投资等宏观行为来确保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财政拨款要首先确保基础教育支出的需要,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要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其次,要适当增设各类专项经费。优化硬件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建设等有效手段,各有关部门、各级领导对复式班教师要采取倾斜政策。

(2)适当提高生均经费,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所有农村小学都面临着教学设备不全的问题,教育布局重新调整后政府向村小等一系列的教学点投入更加缺乏,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设施的要求极为强烈。因此,在经费可能的情况下,要配备最基础的教学设备,例如,录音机是必须的,小学生的英语教学处于发音阶段,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对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2.整合教师资源,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复式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复式班的教师不仅要能胜任一至二门主课,而且要“一专多能”。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呢?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复式教师的培养,在时间、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且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到乡(镇)进行教师培训。其次,发现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可以运用激励机制,让他们给复式教师上示范课,或参与相应课程的培训,或担任巡回教师。第三,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设立山区教学示范学校。第四,评选复式教学能手,提供复式教学优质公共课、观摩比武课。第五,加强教师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等方面的培训。

(2)整合区域内教师资源,建立教师流动机制。首先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补贴前往复式教学点任教的教师。补贴与相应的职称对应,职称越高补贴数额越大。对因流动而离家较远的教师,可以补助其公休。对参与流动计划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先。

其次组织有经验的教导或教师定期对流动到教学点的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教学点复试教学的挑战,带给他们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帮助这些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

最后实施师范学生去农村学校、教学点体验的计划。消除师范生所受的社会偏见的影响,鼓励毕业生到这类学校去。

(3)实施大学生顶岗支教实习。通过顶岗支教实习,让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以缓解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数量和提高教师质量,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更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顶岗支教实习以高校为依托,以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为基地,操作简单易行,不仅为中小学校不断提供教师资源,真正缓解了这些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而且为这些学校被顶岗出来的教师提供职后培训的学习时间、机会和条件,实现了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师资更新,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近三年来湖北科技学院的顶岗实习合作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3.深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1)狠抓教学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定期组织教学整改工作,让教学整改工作变成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学日常工作,这将对所有教学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经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体教师才能获得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过程管理和结果并重。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以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由于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复式教学与单式教学相比,教学质量在总体上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加速农村教学点复式教学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对此我们可以尝试由县教研室牵头由教育站、联校组织为单位,定期组织复式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和优秀课评选、教学观摩等活动,在职教师人人参加研究复式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方案。

(3)加大教学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为加大对各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原有的各种考评机制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构建复式教学办学水平的增值评估制度。突显教学点的办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4)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点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质量好坏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上好课是关键。教师备课不能仅按照教案照搬照抄,而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还要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应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分量难度适当,学生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各年级的动静纵横搭配在时间上特别要协调吻合,应随时照顾全堂各年级学习情况,决不能顾此失彼。

(5)家校合作沟通促进教学工作。加强与家长常联系。针对教学点学生家庭教育比较缺失的现状,作为教师要站到主动的立场上,定期召开家长会,有必要通过家访、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加大与家长的联系,尽量多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共同帮助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复式教学点开展复式教学都很艰难,这与上述关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师资条件差,教师学历低,知识结构陈旧等现状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们提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的农村教学点,如果一直没有良好的教学设备与社会保障的话,那么复式教学就会像是天马行空,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经济突出的国家而言,消除隔阂,关注对农村教学点复试教学这一现状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丹,吴宏超.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学点状况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9).

[2]张宏萍.陇南山区农村“一人一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3]赵丹.农村教学点背景生存状态与未来的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0,(5).

[4]赵丹.农村教学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李冬梅.江苏省常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黄国文.试析农村小学教学工作的管理[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6).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5篇

一是经费缺乏。教学点因学生人数少,公用经费缺乏。虽然我国大部分省份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但这些经费基本只能承担代课教师、返聘教师的工资,无力投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合格学校建设中,地方政府对教学点的投入普遍不足。

二是校舍简陋。由于教学点大多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大部分是老房子,年久失修;即使是一些撤并后由完小褪变而来的教学点,教室空置和被村民占用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三是设施缺少。教学点基本没有音体美教室、运动场、水冲厕所等配套设施,电教设备、实验器材,图书、篮球、钢琴等教学用具也十分短缺,甚至连课桌都十分破旧;教师上课基本还停留在“粉笔+黑板”的阶段。

四是师资匮乏。由于教学点远离城市、环境艰苦、福利待遇低,教学点的教师大多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陈旧,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派不进,也留不住。教学点的老师往往还要包揽多门课程,力不从心,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了让农村教学点的孩子们早日享受更公平的教育,建议:

1.引起重视,科学统筹布局。鉴于教学点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建议将农村教学点的发展纳入湖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与完小、中小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发展,在人、财、物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制度安排。在教学点的规划布局中,要以县为主,因地制宜,综合统筹,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序撤并完全没有必要保留的“微型教学点”;对短期内不宜撤并的教学点,要加快教学点标准化建设进程,让边远山区的学生尽早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2.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各级教育经费中单列经费用于教学点建设,加大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投入;千方百计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教学点建设,缓解政府投入的不足;建设中,严格按照教学点办学标准的要求,增强教学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保障师生安全,改善教学环境和师生的生活条件。

3.政策引导,提高师资水平。对现有教学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实施退出一批、稳定一批和引进一批教师的政策。在优秀师资的配置上,划定一定比例优先保障教学点需求;通过在提高待遇、职称评聘上给予优先照顾等方式稳定一批符合条件的教师队伍;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引进一批优秀大学生到教学点任教、支教;强化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尤其是复式教学科目培训。

4.创新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继续大力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提高教学点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加强网上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满足边远地区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5.加强督导,强化考核。加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建立区域内农村教学点电子数据库和监控网络,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撤点并校”。将农村教学点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及政府问责的重要依据。

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意。我们期望有一天,教学点的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6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深化,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和城市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套和管理之上,更表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上。而农村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专业化发展的起点上已经落后于城市教师一大截。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往往比不上城镇小学的学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教师专业化的水平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中,认为农村教育中,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专业化不够,教学研究不足,教学信心缺乏等问题。

谈及农村教育,谈及农村教学点,从社会到家长,甚至我们很多同行,普遍存在的看法是:教学点环境艰苦,条件简陋、角色多重、任务繁重、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研修空白,生源流失等问题;而且教学点执教老师年龄老化、基础薄弱、知识陈旧、观念滞后,课堂技能传统而又单一。这些情况真实地存在在我们农村教育中,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毋庸置疑,也无需否认与争辩。可正是这样的一批教学点与这样一批教师的存在,他们托起了我们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撑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一片蓝天。直至今天,也依然是他们,执着坚守在这最艰苦的教育教学岗位,并真正守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边。

从2016年秋季教育局统计数据上看,全永州市完全小学共计464所,农村教学点共计1325所。其中,零陵区完全小学所数61所、教学点43个,冷水滩区完全小学32所、教学点56个,祁阳县完全小学91所、教学点105个,东安县完全小学35所,教学点68个,双牌县完全小学14所、教学点21个,道县完全小学46所、教学点236个,江永完全小学18所、教学点61个,宁远完全小学64所、教学点287个,蓝山完全小学20所、教学点96个,新田完全小学22所、教学点104个,江华完全小学52所、教学点205个,回龙圩管理区完全小学1所、教学点4个,金洞管理区完全小学8所、教学点39个。从这份大数据上初步了解到的是宁远、道县、江华三个县农村教学点的个数占据了全市教学点个数的54.94%,全市教学点的个数总计更是是全市完全小学的2.85倍之多。农村教学点的数目如此庞大,足以体现出其在全市的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学点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制约着我市农村教育的发展,更是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关注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

现如今,面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转型,教学点的教师更是满腹的辛酸与无奈。办公环境的简陋、留守儿童的教育本就让他们忧虑棘手,又加之复式班教学直接授课时间少,缺乏学前教育,课堂组织教学管理难度大、困难多,这些现实的问题又增添了教学点教师的纠结与困惑。

为此,我校通过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等多种实践方式,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武装教师,凝练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健全学校配套设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在老、边、穷地区,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而言,所谓的教育经费也许仅仅是学生所交的一点点学费,甚至没有办公经费,教师津贴无钱发放。教学设施简陋,危房、课桌椅得不到维修,图书、器材严重不足,更谈不上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实验场地以及师生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大都上成了“自习课”,学生全面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制约。不仅如此,学校由于管理不善,没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氛围。因此,健全学校配套设施,激化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教师基础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1.开展集体备课实践活动。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基础能力最基本、最实在的一环,是把教师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有力的一条纽带; 是开展同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我校开展以校带点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了新课型和有效教学的探索。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我校以高效课堂为依托,经教研组集体探索、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效课堂模式。

2.组织观摩课研究。观摩课是体现教师集体智慧和研究成果的舞台,也是引领青年教师提高的途径。每个学期学校都组织教学点的教师上观摩课,并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3.开展竞赛活动。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平台,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学技能活动。如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竞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引导教师们参与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提高教的专业能力。

三、重视教师校本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最好方式,校本教研则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可行的途径。在“一费制”的今天,许多学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农村小学这样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了,所以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我校在校本教研中要求教师多上公开课、研讨课,通过磨课、名师课堂等多种形式来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

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近年来,国家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出台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就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项能力不是简单地学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师已具备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完善硬件设施的配套,就近举办相应的课件制作、网络资源的检索下载、加工处理的教育技术的培训。

五、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搭建区域内城乡互助,乡村合作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要组建区域内城乡强校与薄弱学校以及农村教学点相互支持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强化强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城镇与乡镇中心小学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教学点之间每学期开展两三次交流与研讨活动,或送教下乡和送教下教学点活动,以带动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六、完善教师科研奖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应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经费资助、表彰奖励、考核评价等制度。对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要古来,如开展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优秀教师等的评选活动,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王 江(1978—),女,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服务和培训中心,中学一级;李石永(1973—),男,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服务和培训中心,中学高级。(江西南昌 330018)

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后,就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面对新的形势及任务,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开展了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不断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农村教学点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在教育观念、教育设施上都和城市学校甚至是普通农村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学点的教师大都年龄老化、学历低、知识结构陈旧,[1]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对农村教学点教师进行培训,就会忽略了农村教学点教师生存环境和素质水平上的差异性,违背了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文章通过对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和研究,旨在探索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调查背景和研究对象

要研究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就必须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材料,而农村教学点大都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如果采取走访或是信函调查的方式,由于大都路途偏远,交通和通讯闭塞,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难以采集到丰富的调查数据。

2008年江西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启动“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对全省农村教学点教师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从2008年起每年培训1000名,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教学点教师5000名。培训任务由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学院和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承担,培训对象为在全省农村教学点任教的在编在岗教师,江西省教育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参训教师本人和所在学校不承担任何费用。[2]

农村教学点教师集中培训,为调查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使调查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调查历时两年,分四个不同培训批次共抽取678人做为调查对象,其中试探性调查问卷调查对象192人,正式调查问卷调查对象486人。四个培训批次分别为2011年7月26日,抽取了在江西省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92人;2011年8月16日,抽取了在南师高专参加培训人员中的200人;2011年8月25日,抽取了在江西师大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89人;2012年8月,抽取在江西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 97人。他们来自全省各地的偏远山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数据分析解剖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当场发放,当面填写,当场回收方式进行。在问卷及访谈过程中,大多教师都积极配合,进展顺利,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本问卷采用SPSS13.0和EXCEL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6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1份。因此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因参加培训的人员中含有一部分的农村小学教师,经统计,在接受问卷调查人员中实际农村教学点教师为265人。以下的分析均基于此265份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对农村教学点教师基本情况的了解。在年龄分布上,45岁以上的教师为47.9%;在教龄分布上,教龄达20年以上的为59.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教师占到近六成,近一半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龄超过45岁,教师老龄化情况比较突出。因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较差,很少有老师愿意去教学点工作,在教师队伍长时期得不到更新的情况下,教学点只能靠“本土教师”支撑,随着时间逐年推移,他们的年纪不断的增长,教学点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日益显现。同时这也成为调查数据中农村教学点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占到近六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年龄大、教学时间长,尽管在教学经验上相对丰富,但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影响,会阻碍他们对教育信息技术这种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

在教育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所示,受调查农村教学点教师本科及以上、中师和专科学历分别达到5.3%、46.4%和47.2%。表面看起来学历达标率还可以,但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农村教学点教师很多都是从民办教师转聘过来,他们第一学历大多为高中或初中毕业,其中许多教师的中小学是在“”中度过的。尽管在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下,正如调查数据所显示的那样,这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函授、自考、“三沟通”等形式获得合格学历,但这种学历合格状况与正规大中专毕业生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他们并不具备与现代教育教学适应的学科基础和技能,这种名不副实的“后取学历”实际上是教学点教师“学历低”的表现之一。

(二)信息素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师缺乏硬件支持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教学点的信息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家中和学校里没有电脑的分别为67.9%和67.2%,学校能上网的电脑仅为8.3%,反映了农村教学点硬件条件极度匮乏的现状,农村教学点近七成的教师家里和学校都没有电脑,既使有电脑,学校能上网的也不足十分之一;也正是因为没有电脑,他们每天用电脑时间0小时的为60%,0-1小时为26%,每周上网时间0小时的占65.7%,0-4小时的占21.1%。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有赖于信息化资源和硬件氛围的支持。信息环境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的的教师无法接触到网络中的信息世界,教师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环境支持,严重影响了其信息素养的发展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必将影响他们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严重制约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政府要加大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和使用环境,否则,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形同纸上谈兵。

2.信息需求意识强烈,但学习主动性不高

信息意识是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重要性等的认识。教师信息需求的强烈程度是反映教师搜索、吸收信息的动机水平,高水平的动机不仅决定了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还能够使教师产生自我充实与自我更新的活动,从而有助于信息素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自我提高。在整个信息素养结构中,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在对认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信息知识需要及时更新这个问题上,选择了强烈需要和需要的人占到28.7%和67.2%;在认为多媒体教学会提高学生积极性吗这个问题上, 88.7%的人选择了会提高;在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有97.4%的人选择了能极大的促进教学或促进教学。说明尽管农村教学点所处的信息环境比较恶劣,信息化普及程度比较低,农村教师点的教师们仍有着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反映他们对信息知识的渴望,意识到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脉搏。

在是否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这个问题上,有40.8%的教师表示不大清楚,在是否经常阅读信息技术的科普文章这个问题上;只有17.4%的教师经常看,偶尔看和基本不看的占了绝大部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这个问题上,55.1%的教师选择没有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37.9%的教师选择教学计划组织,只有3%的教师选择个人兴趣;在备课时您会主动到网络上查找相关教学资源这个问题上,没有条件,从未查找为59.2%,经常查找为15.1%,很少查找为25.7%。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在农村教学点教师有着强烈信息需要,但是受硬件环境的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不看或者看不到信息技术方面的科普文普,受信息环境和自身素养的制约,近一半的教师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缺乏对信息的敏感,近六成的教师无法到网络上查找相关教学资源,较强烈的信息需要与恶劣的客观信息环境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农村教学点教师无法自觉去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主动地获取、利用和开发信息。以上调查表明,仍有少量的教师认为信息知识不需要更新,认为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没有作用甚至是妨碍教学,这说明在欠发达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

3.信息基础知识匮乏

信息知识素养是指教师掌握的信息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信息知识是形成积极的信息意识情感、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提高信息应用能力的基础。没有信息知识就没有信息素养,信息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信息能力的强弱。

(1)常用教育教学办公软件掌握程度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教学点教师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图像处理等软件表示不会使用或完全不懂的分别占56.6%、66.8%、63.8%、68.7%,说明农村教学点教师对于大多数常用的教育教学办公软件都不熟悉,掌握程度不高。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交叉对比分析,学校或家里没有电脑的教师,不会使用或完全不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图像处理等常用软件分别占到77.7%、81.5%、79.2%、80.0%,而有电脑的教师分别为36.3%、52.6%,48.9%,57.8%,未掌握的比率明显减少。说明,硬件条件的缺失,对教师掌握常用教育教学办公软件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对于有电脑的教师来说,他们对常用教育教学办公软件的使用和掌握程度仍然较低,相对来说,字处理软件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好一些,而电子表格、幻灯制作、图像处理等软件不会使用或完全不懂仍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都不超过10%。整体上农村教学点教师对多媒体的基础知识掌握仍表现为严重不足的现状。

(2)网络基本知识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电子邮箱的使用上,92.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经常收发邮件并能有效管理邮件的仅占1.9%;网页制作方面,88.3%的教师表示不会制作网页,没有一个人能熟练地进行网页的设计和制作的。在“您使用过即时聊天软件吗”,有76.6%的教师表示没有使用过,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不足20%。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农村教学点教师在网络基本知识方面的欠缺。通过进一步的交叉对比分析,同前面所了解的情况一样,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和不会制作网页的比率按“没有电脑”、“有电脑,不能上网”、“有电脑、能上网”的顺序依次减少,其他的几个选项也呈现出类似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农村硬件条件和信息环境的恶劣条件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网络素养低下,影响了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基础知识匮乏,急待提高。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没有电脑的教师近80%的人没有掌握常用的教学办公软件,绝大部分教师无法上网,不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交流的情况不是很普遍。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随着“有电脑、能上网”、“有电脑,不能上网”、“没有电脑”的硬件条件顺序依次递减。再次说明恶劣的信息技术条件和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学点教师对信息知识的掌握。

农村教学点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欠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

4.信息运用能力不高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没有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使用和创造等都是信息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信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

(1)信息应用水平低下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学点教师表示因没有条件无法使用电子邮件、论坛、实时聊天等信息技术而与他人进行讨论、学习,经常使用电子邮件、论坛、实时聊天等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讨论、学习的仅为3.4%;在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有57.36%的教师表示没有条件或完全不懂,对此比较熟悉的仅占12.8%;有50.9%的教师表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没有条件,从未使用过,经常使用的仅占6%。在这几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是因为受信息硬件条件的制约,影响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严重不足,信息应用水平不高。

在对除计算机以外的其他常规电教媒体如录音机、VCD等辅助教学这个问题上, 82%的人表示比较熟悉或一般熟悉,但仍然有18%的教师表示没有条件,完全不懂,如此不得不对农村教学点教学条件的简陋表示担忧。

(2)信息获取手段不高

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利用网络获取教学信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

在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娱乐30.9%,浏览新闻38.9%,通讯13.6%,收集资料41.5%,专业学习24.9%,其他9.4%。排在最前面的是收集资料,其次是浏览新闻,说明农村教学点教师初步具有运用信息化资源来支持和丰富教学的意识。“没有条件,不能上网”这个硬件条件的制约仍以41.9%居于首位。

关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当问及“你熟悉搜索引擎吗”,58.9%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12.5%的教师常常无法找到自已需要的材料,15.5%的教师知道搜索时需要关键词,基本能找到需要的网站和网页,只有13.2%的教师表示能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能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搜索引擎通过网络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还很欠缺。

在对信息资源获取的优先排名调查中,“纸质图书和报刊”和“与别人交流”仍是农村教学点教师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占到55.1%和33.2%,同时,也可喜的看到,有17.4%教师把网络资源要作为信息的重要来源,说明尽管信息环境恶劣,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网络提高教学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3)信息鉴别、加工能力差

对信息辨别、加工和处理是再次创造信息的基础,对于网上的信息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有21.5%的教师表示在与他人商讨下能评价和识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7.2%的教师能独自评价和识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12.1%教师在他人的帮助下能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4.5%的教师能独立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表明教师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加工和处理能力不高。

(4)对硬件维护能力不高

对于硬件维护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鼠标、键盘、麦克风、显示器、打印机、机箱等输入输出设备, 15.8%的教师表示都会,33.6%的教师有些会,16.6%的教师会用不会安装,33.9%的教师表示完全不会。有半数的教师表示完全不会或会用不会安装,这与农村教学点缺少硬件条件是直接相关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对硬件知识的掌握和维护大部分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维护能力不高。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教师受硬件条件的制约,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搜索和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明显欠缺,传统方式获取教学信息仍占主流地位;少部分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加工和处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于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使用能力较弱。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能力较弱,急待提高。

四、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硬件建设,改善信息化条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硬件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否则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就成为了无米之炊。由于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并不平衡,很多边远地区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农村教学点教学设备更是严重落后,幻灯、多媒体教学对教师们来说几乎就是梦想,除了教参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做为辅助教学的,连最基本的电化教育水平都达不到,更谈不上使教育走向信息化的轨道。因此,增加硬件投入,改善农村教学点的信息化条件,成为提高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二)加大配套软件资源的投入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信息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要使教师掌握并在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离不开配套的软件。

人们在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略软件的配套以及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导致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低下或闲置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先进的硬件设备与适合的软件资源相互配套才能有效的推进对教师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加大软件的购买力度。现在农村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更不用说条件更加落后的农村教学点。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适当加大对其配套软件的投入,购买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与新课改同步的软件资源。

(三)依托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构建教学点教师培养新模式,增加教学点教师培训机会

农村教学点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没掌握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要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最好的方式是脱产进修学习。而他们却很少有培训的机会。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点教师严重缺编造成的。由于结构性缺编,很多教学点都是一师一校,一名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教师、校长、生活辅导员等多种角色,身兼数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尽管知识严重老化,却只能疲于应付,难以离开教学岗位参加培训,更新“充电”。

2007年7月份,教育部专门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师范院校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要求各地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3]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充分运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政策,把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结合起来,依托师范生到农村教学点支教实习,由实习的学生暂时完全承担农村教学点教师的职能,将教学点教师置换出来,使他们有时间到高校接受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的专业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严重的工学矛盾,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大山,接受系统专业培训,系统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所学校都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身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个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农村教学点,是偏远山区孩子义务教育的起点,应重视农村教学点发展,加大投入,使这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公平的教育,缩小不同群体发展的差距,消除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最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农村教学点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赣教师字(2008)28号)[Z].南昌:江西省教育厅,2008.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8篇

一、调研分析,优化组合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地了解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以下是我市(县级市)农村教学点调查情况表:

50岁以下教师有135人,占总数的66.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占80.4%;20-30岁的教师是近年来考聘的大学生;30-45岁的教师基本都是中师毕业,后经过自考、在职培训等方式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学点教师学历达标,“老、中、青”年龄比例比较适合。调查研究为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途径提供了依据。为此,市教育局集中了全市小学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51人,按个人专长、年龄大小、不同学科组合成19个培训导师小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如:地处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较少,就把相邻的2个教学点组合成1个培训小组,选派年轻、会开车的导师团队,以便培训工作的展开;年轻教师多的教学点则选派特级教师作为首席培训导师,希望唤起他们职业热情,或选派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顶层设计,培训有方

根据我市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培训以“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为着眼点,创建“三校”交融、“导师引领”“自我学习”的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模式,聚合优质资源,推进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走出去,开阔眼界。“三校融合”中的“三校”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学员任职学校。应该说,乡村教师不一定全都是专业上的弱势者,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处在中国教育的底层。有的乡村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从未跨出省门,有的甚至从未迈出过本市区域,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地耕耘,却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所限难有太多作为。他们是最急需高质量培训的群体。在“教学点全科教师培训”的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都要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高端培训。每到放寒、暑假,教学点老师们在进修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闽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学习,聆听高等学府教授们精彩的讲座,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这对拓展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正常上课期间,他们则分批轮流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研训。这样高端的培训让教学点教师受益匪浅。某一偏远的教学点教师从杭州听课回来后写道:杭州“千课万人”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四射的示范课、见解独特的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让我这个来自偏远山村的语文教师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精彩纷呈;原来当语文教师是这样的幸福。名师也是磨砺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2. 请进来,增强内功。每一个学期,市进修学校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到“家门口”进行全员培训,如信息技术培训、汉语言知识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等。福建省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执着追求,成就教育梦想》感动着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陈文明老师是乡村教师的典范。他1982年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的事迹告诉了乡村教师突围之道――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构筑自身的思想园地,坚守教育信念。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凡人、平凡事、身边人、身边事,点燃的是希望之灯,照亮的是人生之路。

3. 同进步,导师引领。教学点培训引用国外先进的“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制定“导师责任制”实行培训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奠定基础。笔者和进修学校高级数学教研员黄老师与最偏远乡村的五位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014年12月,天上飘着小雪,我们第一次下校培训,山路十八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我上了一节科学示范课后,听了罗老师、范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和一年级语文单元试卷讲评课。听他们的课,我和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由于长期在农村教学点(完小)教学,缺乏信息沟通、专业引领、合作研修,他们个人专业成长基本停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教育素养逐步退化。

面对这五位年轻的教师,作为导师的我们该做什么?上示范课、听课、点评、研修是不可少的,但仅这样的常规培训是不够的。有什么方法能让地处偏远的山村教师、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享受现代教育资源?我想起了2013年去支教的某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5位老师(其中英语教师还要走教),四个年级,共38位学生。这个教学点是我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运用示范点,老师们的授课与全国名师精彩的讲解完美结合。拿音乐课来说吧,老师在一节课里同时上两个年级游刃有余。当二年级学生听视频里的老师上课时,执教老师便去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当一年级学生欢快地跟着视频且歌且舞时,老师又到二年级组织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孩子们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研讨会上,我把这个教学点教学情况向老师们做了介绍。这些好学的年轻人听了很感兴趣,很乐于去学习、去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到了曙光。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我开始忙活起来,调查、搜索资料,写课题论证……向省科学规划办申请课题研究。可惜这个课题申请未通过立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教学点数字化资源”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导师组成员、教学点教师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5年5月,我们特邀示范教学点负责人冯老师前往该教学点一起做培训,不料出城不到10公里出现了极其惊险的一幕:刚学会开车的黄老师一个小小失误导致车子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右边的山崖,眼看车子就要冲出排水沟,坠入深谷。“小命难保”的念头刚一闪而过,我已被甩到右边的座位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车子竟然冲出排水沟折回到公路上,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下车,只见右边车门磨损得惨不忍睹。没想到,黄老师很淡定地说了一句:“没事,车还能跑。我们继续前行!”每次我想起这件惊心动魄的事,常会为自己,为我们的团队而感动: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人活着有时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精气神。

三、挖掘潜能,同伴互助

1. 创建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尚未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参与、研究,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难以成功的。为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珍视教师自身的资源。

冯老师给该教学点带来了不一样的培训,一次教学点与教学点的深度交流。他不仅倾情提供了1至4年级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还就地用“数字化资源”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示范课。直观的演示,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上完课后,冯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链接资源库、如何解压、如何寻找有用的材料……老师们在冯老师的指点下,逐一上台学习运用。

在这偏僻的山村,一群爱学习的年轻人,经过半年的摸索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字化资源”,如视频的切换、师生的互动、与视频同步学习、老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等等。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如语文课,如何让乡村学生按视频的标准有声有色朗读课文;数学课学生看一遍视频还不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补充视频的不足等等。老师们不仅能反思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法,改进教学方案。

教学点教师钻研教材、细读文本、二次开发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但是能把“数字化资源”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相当于天天向全国的名师学习。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做好农村小学教学点调整工作,力争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方便学生入学,巩固提高“普九”水平;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调整目标

根据我县实际从年开始,用3年时间按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学点通过撤、并、留调整到位,实现农村小学教学点布局更合理,规模更优化,用人机制更健全,学校管理更科学,经费使用更高效的目标。

三、调整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做好三年撤并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度。

(二)先建设后撤并。要加快中心小学、赖坊、大坪等并入学校的建设和教学、生活设施的完善后再撤并教学点。

(三)相对集中,就近入学,扩大中心小学和大坪完小、赖坊完小办学规模,小学高年级南片集中到大坪完小,北片集中到赖坊完小,努力完善大坪、赖坊完小寄宿制条件,同时,对符合如下情况之一的教学点原则上撤并到就近的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学生上学单程超过2公里的教学点,学生人数在20人以下的教学点,相距另一学校或教育学点在3公里以内的教学点。

四、具体步骤

1、年8月,把五年级学生全部撤并到大坪完小就读,樟坑三、四年级撤并到鱼青完小。

2、年8月,把鱼青四年级、山车三、四年级,栗山三、四年级撤并到大坪完小就读。

3、年8月,把果子园、上南、法沙、真君堂五年级撤并到赖坊完小就读,樟坑教学点全部撤并到鱼青村小就读。

五、开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村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我镇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各村、各单位中心小学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布局调整工作。成立长胜镇人民政府调整优化农村小学教学点工作领导小组。派出所、土管所、财政所主要负责同意及撤并网点村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为确保农村小学网点布局调顺利、高效地进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各村书记要密切配合,做好相关解释,稳定和平稳过渡工作。

(二)各村和有关单位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使村干部、村民、师生能充分认识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的意义和要求,从而自觉给予支持、配合,确保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各村要引导群众自愿、尊重和保护基层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保证五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不能因为学校网点调整使学生辍学。

(三)做好师生安置和校产管理工作。对已撤销的教学点,要妥善做好教师安置和学生转学工作,确保平衡过渡。要合理利用和管理好原有校产,防止固有资产流失。

(四)重视和加强安全工作。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住宿、饮食与卫笺安全和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等。

农村教学点范文第10篇

农村教学点是指我国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农村,以复式教学方法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小学(通常只有低年级)。在义务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龄人口逐步减少,生源和教育资源都不断向城市和乡镇集中,大量的农村教学点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被撤并,但是在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为保证学生就近入学,根据需要保存下来的教学点还是不少。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6.36万个教学点 。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娄底市属于武陵山片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一些地处偏远的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仍大量存在着教学点。2016年5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娄底市五个县市区共有教学点315个。其中新化县121个;冷水江市9个;涟源市96个;双峰县73个;娄星区(包括市经济开发区)16个,就读学生11603人,在编教师 742人,临聘教师319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化县奉家镇,它地处雪峰山脉中段,属边远高寒山区,全镇29个村委会共保留教学点16个,仅有一名教师负责的教学点就有9个。随着党和政府扶贫攻坚力度的加大,多举措力推教育扶贫,各地教学点的校舍、课桌、图书等硬件设备设施不断得到改善。然而,由于教学点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让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那么“农村教学点”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农村教学点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如何推进?这是摆在师资培训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农村教学点是农村孩子认识世界、启迪智慧的课堂,是偏远贫困山区的文化标志和名片。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理念都将在这里生根发芽,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农村教学点的教师是农村文化的代言人,也是传播文明的使者,是当地村民尊敬和学习的榜样。然而现存的教学点通常条件极为艰苦、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有的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师资难以满足开齐开全规定课程的需要。政府为贫困山区特聘的特岗教师往往由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而留不下来,再加上招聘的绝大多数是女教师,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所以教师年龄老化、缺教师等现象极为严重,有些教学点不得已而只能聘用没有获得教师资格、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村民来代课,师资状况着实堪忧。特别是音、体、美、英语等课程在教学点根本无法开设,教学点代课教师比例远远高于非教学点代课教师的比例,贫困山区的农村教学点就成为了师资补充的“盲区”。落实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师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量身定制培训计划

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素质是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选择。因此,要为农村教学点教师提供并增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让其享有与中心学校等其他学校教师同等的培训机会。湖南省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通常由县级培训机构承担,但教学点在各县市区的分布很不均匀,少的只有几个,多的上百个,有些教学点就一个教师支撑,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网络不通,根本无法参加培训,导致专门针对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培训几乎从未有过。我们希望“国培”和“省培”能够重视这个问题,专门为在教学点工作的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开启“主科+副科”的套餐式培训,或全科培训模式,合理安排教师的培训时间,及时补充必要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建议财政部门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农村教学点以复式教学为主,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学校常规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培训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师资培训工作者要针对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为其量身打造、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其一,要针对农村教学点复式教学的客观实际,对教师进行复试教学培训,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复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质,熟练掌握复式教学的一般教学手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体现培训的价值,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其二,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方式也应灵活多样。为了提高培训的效益,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农村教学点教师可以就近参加各种专题培训,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也可以针对教学点的需求组织“送培到点”,寒暑假期间也可以安排教师到一些模范学校或知名学校参观、考察和学习。中心学校要充分发挥其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教学交流,同时保证使尽可能多的农村教学点教师能够就近参加培训,使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在教育培训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建立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室

2015年6月,国务院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随后全国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各地都在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而努力。如何让教学点的教师愿意留下来、稳得住、能发展,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其实,农村教学点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朝气蓬勃、追求上进的青年教师,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领衔,各学科优秀教师共同组建“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室”,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发挥各科教师特长,立足教育一线,通过特色沙龙,组织学员教师参观考察、邀请专家讲座和特色展示、师徒结对、互帮互助等活动,开拓视野,提升学员专业能力,使“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室”成为一个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鲜明的教育教学主张为纽带,集教学改革(实验)、教育科研、培养指导和成果推广于一体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必定能促进乡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室”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能够更直接地为教学点工作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通过资源共享、言传身教、与城区教师角色互换等方式,逐渐打破教学点现有的封闭、落后的状况,让最基层的农村教师感受到价值和尊重,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成长为师德高尚、造诣深厚、内心骄傲的乡村教师。

三、落教师流动机制

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改善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助于师资结构的完善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缓解择校现象和对农村学校的激活也有很大的作用。中心学校作为农村教学点的直接领导者,要想办法让教师有序流动起来,要有意识地调动教师流动的积极性,并且要引导农村教学点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在规定时间段内有序调换。这就要求中心小学校必须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调配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的教师到教学点任教。此外,有必要建立一种激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教学点去任教的长效机制,且必须及时兑现以使长效机制能真正的形成。诸如岗位补贴、职称评聘、调配调动优先等政策应对农村教学点的教师优先落实,真正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师资状况。对于农村教学点普遍存在的代课教师,应该适当放宽教师编制,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体制内的教师,使他们能安心地在本土的教育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农村教学点长期处于薄弱地位,面临发展的困境。农村教学点和城市学校建立“点对点帮扶”,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以城市带动农村,支援农村教学点的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教师资源。因此,办学水平较高的城市学校和中心学校采取必要的形式支援、帮扶农村教学点发展教育,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另外,返聘身体好、有爱心的退休教师到教学点任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四、借力“提升工程”

农村教学点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自有其意义和价值。加强教学点师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恶劣、信息来源闭塞、与外界沟通困难,导致师资匮乏、师培工作难以开展,这就决定了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来提高农村教学点的师资水平,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要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教学点也成为这一政策的惠及对象。2012 年,国家为了缓解偏远山区教学点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开始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改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然而,由于受卫星电视收视的时间限制,以及教师应用培训不到位的影响,该项目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应。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政府意识到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被认为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201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中明确要求:2017年全面完成“提升工程”全员培训任务。通过四年的努力,2017年是提升工程的收官之年,我们建议对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培训进行专项检查,扎实抓好教学点网络学习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点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农村教学点早日走进“互联网+”的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加快教学点网络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训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这样教学点的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研修的形式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效果,弥补以往培训少、学习机会不多的缺失。 此外,凭借科技的力量,身处偏远山区教学点的学生也可以与城里的学生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点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城里的学生同步学习,走进缤纷的世界,领略大山以外的精彩!

上一篇:金融信用管理范文 下一篇:能源质量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