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1 11:39:12

电影产业发展

电影产业发展篇1

(一)总体要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发展道路,以丰富文化产品和加快产业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依托,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我省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电影产业,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三)发展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运营体系,到2015年底,形成主业突出、品牌名优、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若干大型骨干电影企业;建成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影院规模,完善覆盖城乡的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促进电影产业综合效益明显增长,实现电影经济总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电影票房收入保持中西部第一;全面提高我省电影的创作生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争出精品、争出人才、争出效益,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主要措施

(一)全面加强电影公共服务。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项目,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民生工程,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保证全省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免费公益电影。建立健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经费保障机制,落实财政补贴资金,改进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场次补贴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切实将这一惠民工程抓紧抓好,落到实处。鼓励电影企业深入城乡社区、厂矿、校园、军营和广场等开展公益放映活动,大力提倡电影发行放映企业采取优惠票价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等群体的观影需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固定放映点,探索建立电影公益放映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机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工作的扶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看好电影。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每年观看4部主旋律影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放映的爱国主义电影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开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影视教育经费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二)大力繁荣电影创作生产。树立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电影创作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突出提高质量,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多出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新的电影集团资源整合优势,结合区域文化特点,推出具有特色、西部特色,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区域性商业影片。实施青年电影导演创作计划,制定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鼓励多出、快出优秀电影创作新人与新片。加大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支持力度,繁荣我省少数民族电影文化事业。建立健全电影创作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国家倡导的重点影片生产和对电影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三)努力培育新型电影企业。

进一步推进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创新企业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影片质量和市场营销能力为龙头,整合省级电影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峨眉电影集团充分发挥其品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拍摄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社会反响和票房号召力俱佳的影视精品;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制片和产业多功能开发的综合实力。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生产企业,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服务。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可按政策规定给予国有电影企业同等待遇。

电影企业依法享受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年12月31日前的新办电影企业,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 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号)规定执行:从年1月1日起,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免征企业所得税;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加快建设现代化影视基地,通过政府贴息、企业自筹、融资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推动数字化影视制作基地建设,并以此带动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

(四)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将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对电影产业建设项目选址、立项、征地、投入、办证等给予大力支持。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使用国有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给予土地供应支持,其中只有一个意向用地的,可按法律法规规定以协议方式供地。投资者要专地专用,不准改变用向。

把握主流院线市场,着力发展中心城市影院和跨区域规模院线,重点打造现代多厅主力影院,5年内在省会及地级城市新增一批大型高等级影院。加快设区市的影院改造和建设,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设区市和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的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结合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乡镇示范影院。

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中小城市及县城的影院建设的资金支持,对县级影院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现行税收管理体制报有权审批机关申请享受困难减免照顾。

(五)不断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电影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电影企业、金融机构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利用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电影企业重组上市。积极探索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等投资基金支持电影风险投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投资电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依法发起组建各类电影投资公司,努力培育电影领域战略投资者。

(六)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鼓励开展电影产业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电影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电影技术企业开展电影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实施电影数字化发展规划,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等环节的应用。

(七)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积极发展电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重点加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高度重视既懂艺术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优秀电影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同时加大对优秀电影编剧、演员的培育、扶持力度。

(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归口划转工作,解决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效能不高等问题,着力推进各级广电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市场准入管理,严把立项、备案、审查、发行放映和播出关口,规范互联网电影传播秩序。加大电影市场综合执法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强化监管,防控各种形式的非法电影,坚决打击电影走私、盗版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规范放映行为,尽快建立覆盖全省农村和城市的电影监管体系。规范电影产业数据统计工作,全面实现微机化、网络化管理,确保电影市场信息全面、准确、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电影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良好形象。

三、加强组织领导

电影产业发展篇2

类型电影源于上个世纪初的美国,并在美国发展成熟。20世纪的30年代的好莱坞制片厂实行的是制作——发行——放映一体化的电影制度,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惯例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方式,这就产生了当时流行的西部片、犯罪片、歌舞片、战争片等七大类型片。伴随着类型片的发展也形成了类型电影特有的思想观念。类型电影作为客观存在的电影现象,是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它在叙事方式、情节内容、视觉图谱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和固定性。类型电影以鲜明的特征吸引着大量的观众,驱使其他制作人进行模仿,诱使公众再次感受曾经获得的令人难忘的审美体验,在这种良性循环下,类型电影逐步发展成熟。在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每个公司都有专门偏重的类型,以至于我们将20世纪30年代的华纳公司的影片等同于强盗片,环球公司的影片等同于恐怖片。

如今,美国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席卷全球,吸引着世界数以万计的观众,并不断占领中国的电影市场。面对这种现状,国产电影应该如何突围?又该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类型化之路呢?电影类型化的发展是顺应主流电影商业化发展趋势的,但是却并非轻而易举地加入一些商业电影元素即可大功告成,而是需要制作者和创作者认真对待,需要从培育观众、规范电影项目的标准化流程、立足本土、借鉴好莱坞电影发展经验等多方面共同入手。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电影在类型开拓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从2012年到2013年,一系列成功的国产类型片纷纷跃入我们的视线,《人再途之泰》《十二生肖》《一代宗师》《西游:降魔篇》《101次求婚》……或是喜剧,或是爱情,或是魔幻,或是动作,这些影片不断探索着我国国产类型电影的开拓之路。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应该优化发展的类型电影可以归为以下几大类型:

1、功夫片与武侠片:中国的功夫与武侠片不能否认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尴尬的瓶颈期。为了获得观众青睐,过分突出炫目的视觉效果和火爆的打斗动作,影片制作费用不断攀高,使得该类型电影的投资回报率日益降低。中国未来的功夫与武侠影片应该加强在题材和内容方面的创新,突破传统武侠+现代枪战的传统模式。

2、喜剧片与爱情片: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中国的喜剧与爱情类型电影频频出现黑马之作,《失恋33天》《人再途之泰》《101次求婚》等等。对照好莱坞,喜剧片与爱情片的确是市场主要生产的电影类型之一,但并不是票房一片飘红的电影类型。在中国,喜剧和爱情片的电影市场将会不断成熟,其类型发展也将会越来越符合市场规律。

3、科幻片与魔幻片:这一类型的影片在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几乎可以算是比较缺失的一种类型。除了电影《画皮》系列以外,中国该类型影片甚少佳作。反观欧美,不仅有科学幻想题材的作品,还有一些极具个人风格但投入成本并不大的奇幻作品,例如《剪刀手爱德华》等。科幻/魔幻电影的创作难度的确较大,因此,中国要发展出好的该类型影片,需要创作者结合剧情类型,从过去中国大量的神话传奇故事以及伴随未来科技发展的科学幻想入手,尽情打开想象力,培养较高的科学素质,真诚地投入创作。

4、战争片与谍战片:从《集结号》到《听风者》再到今天的《天机·富春山居图》,我国电影人一直没有停止对战争片与谍战片的发展探索。但是目前我国此种类型片的发展面临着同我国动作/武侠片的类型发展相同的问题:过高的成本投入与故事想象力的缺乏。如何突破发展瓶颈,需要中国电影人共同努力。

5、恐怖片与惊悚片:由于中国电影没有分级制度,并存在其他政策和环境的限制,该类型的国产电影基本上是被严格控制。近几年,《孤岛惊魂》《一双绣花鞋》等小成本恐怖/惊悚电影也以黑马之姿态出现在我国电影市场中。加强内容情节上的特色创新,通过画面、剪辑、音响上的效果带给观众感官上的崭新刺激与体验或是未来我国该类型电影的发展之路。

6、儿童片与动画片:中国的动画片自上个世纪的黄金年代过去以后,发展状况每况愈下。对动画电影定位模糊、对儿童影片投入过低,内容情节设计幼稚等问题困扰着我国该类型的发展。在动画片成为好莱坞投入最高的电影类型之时,中国儿童与动画类型电影确实需要反思与开拓。

电影产业发展篇3

本届西溪影人会汇聚了来自制片公司、院线影投、发行购片、投资影评、版权服务等电影行业的200多位行业嘉宾,围绕电影行业趋势、发展前景、投资合作、电影大数据、互联网+电影等问题交流对话,共同探讨浙江地区及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

打造电影产业交流交易专业平台

西溪影人会创办于2014年,从首届以“青春”为主题,第二届以“关注电影的成长和未来”为主题,到2016年以“走向中国电影下一个黄金十年”为主题,视野与格局逐年提升。据主办方介绍,2016年的主题,寓意中国电影迅猛发展,经过不断创新进入新的黄金机遇期,并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全面走向世界。作为集聚电影资源、打造电影产业交流交易的专业平台,西溪影人会旨在服务电影项目、聚焦电影产业、聚集优秀电影人才,为优质电影项目提供融资、制片、宣发、版权交易等相关资源。

本届影人会由电影创投、新片和电影人论坛三大版块组成。三大版块包括签约仪式、电影创投项目路演、“西溪影创投奖”评选颁奖、电影项目洽谈、2017年度新片会、电影人圆桌论坛等环节。

在签约环节,共有六个项目完成签约,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分别与华谊兄弟影业、工夫影业达成对《八百壮士》《十年女友》电影项目的创作扶持。浙江横店影视投资公司及横店影业分别与1905电影网、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外,《行星撞击》《残忍的报恩》两部电影项目也达成项目合作。

在电影创投项目路演现场,《兰陵王入阵曲》《网络风云》《大闹东海》《大象孤儿成长记》《世纪童谣》《滴血飞箭》《啦啦少年》《乌合英雄隐藏者》《吃货日记》9个电影项目进行了路演展示。经由现场领导、专家及投资人组成的评审团讨论、投票,《兰陵王入阵曲》《滴血飞箭》两部影片最终获得“西溪电影创投奖”。

新片环节,由肖央、艾伦、乔杉主演的2016年贺岁喜剧电影《情圣》;陈嘉上指导,赵文卓、万茜、洪金宝主演的电影《荡寇风云》;以及科幻动画电影《昆塔・反转星球》、公路探险电影《七十七天》逐一亮相。

“浙产”电影发力

会上,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杭州市的名片,影视产业是杭州文创产业的核心之一。2016年前三季度,杭州市全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773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市GDP的22.8%。

近年来,浙江电影年产量约60部左右,年票房从2009年的4亿元增长到2015年近35亿元,居全国第三。浙江省有四条电影院线,其中浙江横店院线和浙江时代院线位居全国前十院线行列,银幕数超3000块,年观影人次近千万。浙江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2100余家,占全国1/4以上,上市影视公司数量36家,居全国第一。

电影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电影的商品性;电影产业化;后电影产品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77-04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电影产品的商品属性

电影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商品,这是自电影创立之初人们就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自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就是作为一种娱乐产品而出现的,“1908年,艺术电影还没有多大的发展,电影基本上还是一种通俗娱乐,一种新的商业化的通俗玩艺。它当时和一些为人看不起的东西,如地摊小说、民间歌曲等是并列的,制作影片的人,也没有一个人把它当作一项艺术,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容易卖掉的廉价商品来生产”。①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并不是要宣传什么思想,什么观念,而是由于电影能够给人提供娱乐和享受,于是产生了需求,电影也就成为了商品。因此,属于精神生产范畴的电影,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它也就成了商品。

从电影的生产方式来看,电影的生产与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其生产和制作规模庞大,跨越行业繁杂,所涉及工种广泛,所需要的物质和资金投入巨大,这些都决定了其必须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发展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其商业运作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必然要遵循固有的规律,即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水的《产业经济学》中指出,“产业”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所谓电影产业,就是所有与电影这一产品相关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即是指电影业要被当作一个产业,要遵循产业运作和发展的经济规律来发展。

近20年以来,随着以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已经成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最迅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可是,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电影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电影产业规模难以提高,其原因就是电影的非产业化运作,也就是说,中国以往并没有很好地将电影视作一个以商业化运作为主、以市场调节为杠杆的经济产业。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影的商品属性没有被正确认识。在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使得中国的电影作品一直被视为教化的工具和手段,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其负载的意识形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娱乐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虽然电影的艺术本性和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同,但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弱化了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力,使电影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下降,也使得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同时,中国的电影企业大多数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条块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落后的组织结构,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极度分散、资源消耗严重;在电影业体系内部,没有形成合理规范的各个产业环节共存的市场,指令与艺术、经济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结合,这些都导致国产电影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在电影市场放开之后,面对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冲击,电影市场萎靡不振。

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化发展面临一个新的矛盾:一方面,电影正是因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国家带有国民经济性质的产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电影在中国必然要承担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功能,完全照抄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另一方面,在中国面临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国产电影又注定要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国商业电影在市场上公平竞争,这意味着,电影的生产和销售又必须以市场为主导,电影内容必然要以娱乐性为主。那么,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好莱坞又必然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中国电影要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创作层面,都应该意识到电影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但也是一种产业,要树立电影产业化的观念,生产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文化产品,把电影作为一种产业,按照市场原则来管理。

二、建构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

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电影业的重新定位、生产方式、政府职能、融资方式、观念转变、本土化、国际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稳定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模式,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优化组合电影资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主体的电影投融资体制,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从产业化形成的基本要素和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电影业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化,实质上取决于电影企业能否转化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资金缺乏、运作机制落后、缺乏竞争力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障碍,面对稀缺资源和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在市场前提下通过改革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完成各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连接,形成横向的规模优势和纵向的产业链,从根本上把企业变成市场经济的主体。

要逐步打破行业垄断,建立一种开放、竞争的电影生产体制,在影片项目策划、资金运作、经营管理、制作方式上实现电影资源的最佳配制和优化组合,可以以素质好、实力强的大型电影集团或优势电影企业为龙头,通过投资、控股、参股、并购、联合等市场化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电影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在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和专业化综合配套的电影创作与生产的区域中心。在投资上,可以采取股份制企业和独资型和合伙型企业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丰富电影产业的生产层次和结构;同时,坚持多方面拓展资金来源,在开发社会性电影资金的问题上,电影产业应探寻以国营电影制片厂为主体,以独立制片、民营制片公司为补充,形成多元化、双轨制的电影制片业体系,变行业化电影投资为社会化电影投资;还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开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努力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电影行业新格局。同时,注重意识形态再生产和电影工业再生产的协调统一问题,建立以娱乐片为主的电影产品结构,注重观众的需求和期待,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

2.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电影市场体系。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市场结构就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电影市场有三个部分组成:制片、发行和放映。这三个部分各自有着自身的运作特色,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各具规模的运营体系。如果将电影产业当作一个大系统,制片、发行和放映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小系统。一部电影经由制片环节生产出来,由发行环节将拷贝分布到各地的影院,最后在影院和最终消费者见面,完成一个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这三个环节又是密不可分的。

电影市场是电影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电影行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三级发行放映体系已经初步解体,新的市场化的发行放映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其在建立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发行渠道不畅、拖欠款、票价高等市场秩序混乱以及影院设施落后,有的地区看电影难等各种问题。因此,要按照市场规律,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行院线制和分账制,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发行运作机制。

院线制是电影市场长期竞争的产物,是供片商或制片商与若干影院间通过某种经济或契约联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经济互利的放映连锁组织。其实质是电影的基本市场化和商品化,是电影市场的规范化和有序竞争,是对传统的计划发行体制的有力挑战。分账制发行,是一种松散的系统性“强强联手”市场策略,在这种体制中,版权占有者并不出售发行权,而是以方式委托发行中介经营,以双方事先议定的条件,按影片的最终票房收入在制片、发行、放映之间进行比例分成,一改过去制片商出售发行权,一卖了之;发行商推销给放映商,一发了之;互相脱节,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情形。分账制,表面上是“分”,实际上是“合”,是把各个利益体按照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全部捆在一起,产、发、放各个环节荣辱与共,利益共享。在发行中实行院线制和分账制,在理念上革新了传统的电影发行从上到下一条龙的垄断发行方式,有利于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市场竞争,形成市场整合力量。

在建立电影生产、发行、放映运作机制的同时,中国电影还需要培育电影市场,培育人们的电影消费习惯、培育电影的消费者。如注重科技含量的大型综合型影院建设,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观众层的需求;同时还可融入商业和其他娱乐业等多种经营,使影院成为观众的“终极娱乐场所”,从而更好地把握电影的市场特征,为电影营销构筑强有力的据点提供良好的条件。

3. 注重培养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理念。传统的产业经济学把电影产业分为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而近年来国内对电影产业下游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也进入热潮,因此,完整的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既包括传统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同时也加入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庞大而复杂的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后电影产品是指除票房收入以外,因电影而产生的包括电影海报、音像制品、各类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主题公园、图书等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由于多年来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外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运作模式,电影出品后,整个产业化发展自然地围绕知识产权的产业链进行运作。一部电影和相关广告本身构成第一轮收入;直接产生的副产品,如原声唱片、家庭DVD等构成第二轮收入;与电影相关的人物形象副产品,如服装、玩具等构成第三轮收入。运用不同媒体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星球大战》系列在全球造成的“星球”效益早已超出了电影和音像制品,涉及到漫画、卡通玩具等的造型版权及其他相关产品。“E.T外星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系列等我们熟知的形象也早已变成“印钞机”,产生源源不断的收益。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以来,创造了全球最高票房,但其电影衍生品如原声大碟、玩具、海报等的收入,早已超过了票房收入。有资料表明,美国等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票房一般只占到电影全部收入的1/3,其余则来自版权转让及相关电影衍生产品。

而在国内,对电影的关注点目前大多还集中在票房上,电影票房占电影业收入的90%~95%,而后电影产品仅为5%~10%。对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已在中国开始一定的尝试。如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就在其外景地进行了旅游开发,服装道具的拍卖,印有影片广告、剧照的T恤衫和茶杯的市场开发等。《花季・雨季》的电话卡、头文字D的钥匙扣、《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道具和玩偶等,但是其规模和影响都很小,更谈不上为电影带来经济上的多少收入。因此,一位国外电影制片人在看到中国影市这种状况时说:它不是一座金矿,简直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所以,要增强电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要注重产业化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既要重视电影的前期策划和宣传发行,也要重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和电影衍生品的开发。

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产业,它是作为一门产业来运作的具有极大商品属性的艺术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文化经济与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大国必然依托强势的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就是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产业化态势已经日趋明朗,电影产业化道路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改变中国电影的被动局面,繁荣中国电影市场,如何使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抵挡西方特别是美国好莱钨电影的强势文化入侵,已经成为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先生存然后才能谋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规律,真正把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走向繁荣。

注释:

①【法】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二卷,第519页。

参考文献:

[1]颜纯钧.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J].电影艺术,2002,(4).

[2]张勇,郑品海,黄沛.美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J].电影艺术,2003,(4).

[3]姜静楠.国产电影的生存与文化立场[J].文艺研究,2005,(1).

[4]邓光辉.市场发行伦理及其他[J].当代电影,2002,(2).

电影产业发展篇5

[关键词] 广西;电影产业;SWOT分析;对策

数十年来,广西电影人勇于探索,培养了大批影视人才,创作了一批经典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谱写了“首创中国探索片”和“养育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精彩篇章,打响了广西的文化品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广西电影陷入了发展困境。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突飞猛进,在这一背景下,广西电影能否重现昨日辉煌?本文采取SWOT分析法,一一厘清广西电影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

广西电影发展的SWOT分析

(一)广西电影发展的优势

1.曾经辉煌的“广西现象”

引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五代导演”,与广西息息相关。1982年,广西电影制片厂迎来了张艺谋、张军钊、何群和肖风四位北影毕业生,次年,由他们四人拍摄的《一个和八个》震动影坛。刚刚毕业就独立拍片,这在全国电影界前所未有。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惊艳亮相,影片在摄影、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在美学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全国电影娱乐片大潮,广西电影制片厂则摸索出“喜剧片、探索片、重大题材”三种类型片,通过喜剧片的盈利来支撑探索片、重大题材片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艺术质量高、市场反馈好的影片,形成全国瞩目的“广西现象”。

2.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

首先是题材优势。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几十万年以前,人类就在八桂大地上繁衍生息。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进一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的融合。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与地理,形成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表现在遍及八桂大地的民俗、民风、文物、古迹中。广西还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如太平天国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涌现了洪秀全、冯子材、刘永福等一批杰出人物。上世纪20年代末,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这些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其次是编剧优势。广西有一个优秀的作家群体,近年来,他们与影视结合紧密,已成为圈内争抢的“电影资源”。如东西多部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李冯为张艺谋编剧《英雄》《十面埋伏》,鬼子编剧电影《幸福时光》,凡一平创作了电影《寻枪》《理发师》,等等。

3.得天独厚的地域风貌

广西地域风貌得天独厚,其中,有“碧莲玉笋世界”的峰林景观,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岩溶洞穴,有林木葱郁、心旷神怡的山地景观,有湖光山色、表里澄澈的河湖水景,有飞流直下、沾衣欲湿的瀑布景观,有微风细浪、阳光明媚的滨海景观。此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这些独特的地域风貌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景资源。

4.量身定做的传播平台

2010年3月,广西科教频道正式试播。该频道是批准由广西电影制片厂经营管理,是广西针对影视业出台的一项长效扶持办法。频道将科教和电影进行有机串联,拥有五大电影版块,已跻身“全国电影频道联盟”成员。这对于实现本土影视制片业与电视媒体资源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的影视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5.及时出台的政策扶持

为了扶持电影发展,广西于2010年制定了《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生产格局;建立广西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影片的拍摄和对获重大奖项影片的奖励;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等等。

(二)广西电影发展的劣势

在全面分析广西电影产业存在上述优势的同时,笔者也发现,广西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劣势和问题。

1.制作机构实力弱小

近年来,作为广西电影生产主体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被列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联系和扶持的试点单位,以改革激活生产能力,积极筹集资金,进行多种产业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与外地实力雄厚的电影制作机构相比,广西电影厂还明显存在较大的差距。

新世纪以来,民营影视公司开始进入广西影视剧的创作。2004年,广西影视制作机构为44家,其中民营23家;2005年,这类机构就增加了13家,全部是民营影视公司;2006年,广西已有69家影视制作机构,其中有53家民营公司,所占比例超过70%……然而,目前这些民营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小,自主制作能力弱,不利于广西电影做大做强。

2.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电影专业人才数量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失衡现象。首先是人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电影专业高校毕业生不过千余人,远远满足不了电影产业发展需要。其次是结构失调,一方面,低端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富于艺术创新和善于经营的高端人才短缺。而对于偏远的广西,专业电影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特别是电影专业技术、电影艺术创作、电影院线管理、电影经营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很多制作机构对电影产业中创作、运作的规律缺乏专业水准,严重制约了广西电影的发展。

3.正规融资渠道缺乏

资金不足,是影响广西电影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诚然,市场上向来不缺乏资金,真正缺乏的是电影投资的正规渠道和平台。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影视公司寻求资金,往往是带着剧本四处“化缘”,而民营企业要投资影视,一般都是私下联系导演或影视机构,双方缺乏正规的交流渠道。由于影视市场尚不规范,资金的流入不畅,从而制约电影制作的良性发展。

(三)广西电影发展的机会

1.国内电影市场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电影增长迅猛,2008年票房收入达到43亿元,2009年票房收入达到62亿,2010年票房收入达到102亿!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已占到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5%,而且有望在未来三年增长到10%,届时中国即将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巨大的需求市场,对于广西电影的发展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合作平台

由于人文相通、地缘相近,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双方影视交流态势喜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进口的国外电视剧中,来自东盟的作品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每年也有不少东盟的演艺人员来华参与影视节目的制作。同时,东盟各国也成为中国电视作品的重要市场。可以说,中国和东盟双方影视产业合作前景广阔。

近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交流的“桥头堡”,从经济版图的边缘走向了中心,这给广西影视文化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定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影视论坛”,更是吸引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影视文化部门高层、学者、企业家参加,为电影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四)广西电影发展的威胁

广西电影发展面临的威胁,主要源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当前的中国电影,正处于“最好和最坏的时代”,一边是票房不断攀升,大片纷纷涌现;另一边是小片生存举步维艰。据报道,2010年全国拍摄的影片一共有600多部,但其中进入院线上映的只有120部左右,也就是说,有80%的电影拍完就束之高阁了。而力量相对薄弱的广西影视企业,在电影产业上更缺乏与区外大型制作企业竞争的能力。此外,广西本土的制作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彼此之间对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凸显,若不加强合作与整合,也将威胁广西电影的健康发展。

广西电影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广西电影发展前景看好,而要驶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则必须正视问题,勇敢接受挑战。

(一)解放思想,大胆开拓

广西电影当年能在全国经济文化的“边地”异军突起,今天看来,最宝贵的遗产可以归结为锐意进取,敢闯敢干。多年后,张艺谋总结起在广西的成长经历时,仍充满深情地说,“广西电影厂领导的观念非常解放……打破常规,破格使用,放手让我们探索实践……没有广西厂的放手,我们出不来!”思想解放所产生的能量是无与伦比的,广西电影要从困境中重新崛起,则必须重拾当年的宝贵经验――解放思想,大胆开拓!

(二)走规范化、专业化之路

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要争取融资渠道多元化,构建以民营资本为主体、以国有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次,要建立规范化的融资渠道。近两年国内电影产业骤然升温,华谊兄弟、浙江华策影视纷纷上市,此外,小马奔腾、光线传媒等也加快登陆资本市场的步伐。问鼎资本市场,有助于广西电影产业驶上规范化发展轨道。另一问题是,提高电影制作营销的专业化水平迫在眉睫。为此,广西要加强电影创作、制作、经营管理和发行营销等四个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三)加强整合,打造龙头企业

要振兴广西电影,还得靠有实力的影视制作机构。今天广西的电影制作机构越来越多,但真正能独立运作拍摄电影的却屈指可数,因此必须走联合之路。同时,在市场条件下,广西电影制片厂已经失去了计划经济下完全垄断的优势,这就要求其立足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产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动企业发展上规模。

(四)打造精品电影

占领市场的前提是要打造精品电影。换言之,广西电影要重新在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位置,则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打造有内涵、有品位、多类型的好产品。如前所述,广西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地域风貌,这为打造精品电影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为此,广西每年可计划推出数部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电影精品,借此重新打响广西的文化品牌。

(五)打好“东盟”这张牌

面对机遇,广西要充分打好“东盟”这张牌,搭建国际区域影视交流平台。广西是许多制片人青睐的外景地,但当地迄今为止还没有知名的影视基地。借助中国―东东盟博览会这股东风,广西可以打造“中国―东盟影视文化城”,提供一个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好基地,同时通过挖掘东盟与广西的历史、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提供一个好的旅游、休闲去处。

[参考文献]

[1] 章柏青.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孙鹏远.广西电影的“繁荣”与“窘境”[N].南国早报,2011-03-13.

[3] 蒋锦璐.民营影视公司 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N].广西日报,2006-12-28.

[4] 广西影视产业发展近况及热点问题分析[OL].省略/,2006-12-18.

[5] 黄伟林.广西电影――当代中国电影的新起点[N].广西日报,2009-09-03.

[6] 刘晓莉.东盟已成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重要合作伙伴[OL].新华网,2009-10-24.

[7] 借中国-东盟博览会促广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OL].新华网,2007-01-24.

电影产业发展篇6

[关键词]SWOT;网络电影产业;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网络电影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760103)。

网络电影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兴电影艺术形式,既具有网络传播特征,也具有电影艺术特征,是网民们自娱自乐的产物。网络电影形式多样,有微电影、系列剧、摄像头、静电影等形式。当前微电影的发展较好,生产数量较多,很多人甚至将微电影作为网络电影的统一称法。

由于网络电影满足了网民们自由创作和传播的需求,深受网民喜爱,在短时间内掀起了一场创作和观看网络电影的热潮。这一现象引起了以视频网站、广告主为代表的商业利益集团的注意,并且开始尝试参与创作网络电影,在他们的参与推动之下,网络电影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出现了《4夜奇谭》《11度青春系列电影》等一批高品质的网络电影,网络电影的产业价值逐渐显现,据艾瑞报告数据显示,网络电影市场容量已远超100亿元。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意,必须既重视艺术属性也要重视商业属性。本文将以SWOT分析法作为研究基础,在深入系统分析网络电影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基础之上,提出有利于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网络电影的产业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低、发行放映不受限制、电影受众多等方面。

1.生产成本低

电影拍摄由于受到演员片酬、摄制、后期制作、广告宣传等费用的限制,拍摄成本居高不下,拍电影一直是电影爱好者可望不可及的梦想。网络电影的拍摄可以由一般普通拍摄设备完成,DV、手机、照相机、摄像头都可以,后期的制作主要依靠电脑编辑软件完成,没有演员片酬压力,也不需要广告宣传费用,所以拍摄成本非常低,几百元、几千元的拍摄费用是每个电影爱好者都可以承受的,电影拍摄不再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例如,一部由高中学生李礼贤主创拍摄的网络电影《友爱》的制作成本一共才3 000多元(包括配套道具和剧组人员的盒饭、报酬等费用在内),虽然拍摄成本只有3 000多元,但是影响却不小,上传到优酷等网站之后点击总量已经超过60万次。

2.发行放映不受限制

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制片、发行、放映三方之间一直存在结构性矛盾。2012年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等国内五大发行公司与万达院线、广州金逸珠江、北京新影联、广东大地、上海联合院线、上海大光明、世纪环球等13家院线的冲突就是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反映。除了制片发行与院线放映之间分账比例的问题以外,电影上映还受到院线屏幕数量的限制。网络电影则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将网络电影上传到各个网站,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这给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极其大的发展空间。

3.电影受众多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一直维持稳定扩大的态势,从2007年底的161亿逐步增长至2011年底的325亿,视频用户占网民比例由2010年底的621%提升至634%。这些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的视频收视习惯在不断转变,互联网已经成为影院、电视之外,居民收看视频的重要选择。①庞大的受众数量为网络电影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电影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主要表现为网络电影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盈利模式、版权风险等。

1.质量良莠不齐

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这样极低的创作门槛是网络电影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拍摄手法粗糙,内容低俗的网络电影。质量低下的网络电影不仅会对受众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与我国鼓励生产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真善美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精神不相符。

2.缺乏盈利模式

我国影院电影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票房盈利;另一种是广告盈利。对于网络电影来说,付费下载是一种盈利手段。但是,中国网民们付费下载的意愿非常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中有过付费行为的占比仅为76%。所以,网络电影目前还不能靠付费下载的方式盈利。当前广告收入是网络电影惟一的盈利模式,广告主投资直接参与拍摄或者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广告投入虽然在短时期内解决了网络电影的盈利问题,但是,长期发展下去,网络电影创作必定会受到广告主的制约而走上艺术萎缩的道路。

3.版权风险

版权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版权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网络电影的版权风险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侵权他人版权的可能;另一方面是网络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侵权行为。版权可能存在的风险是网络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三)机会(opportunities)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频网站因为版权压力开始自制剧和广告主的积极参与,网络电影迎来了发展机遇。

1.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电影产业发展篇7

1.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的电影市场体制不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凭借政府赋予的权力来控制行业垄断市场。为了电影产业低迷状况的回升及复兴,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的电影管理体制显然是重中之重——它是中国电影产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前提。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应对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它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垄断控制、政府代管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与需要。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对电影作为产业的清晰定位上。

有专家开始引入经济学中“准公共物品”这一概念。[34]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讲,电影是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针对“准公共物品”,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是承担引导职能;二是承担监管职能;三是承担法律职能。不同的准公共物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只要以经济学研究的本质为出发点去思考,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不同作用,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电影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根据本国民族习惯、政治制度,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审查;二是维护电影业的正常运作,如打击盗版。而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电影制作体系和发行放映体系。也就是说,在二者之间,政府一方面要行使公共职能,另一方面要逐步放弃对其的经营职能。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政府的管理方式,将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即: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生产(主要指进入文化市场的部分)的管理,必须以间接管理为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文化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具体到电影产业上,这就要求,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从而真正面向市场,掌握市场的变化,运用市场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电影市场的管理目标,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政府管理职能正在悄然改革当中,我们也希望“市场”这一只手(或曰“资本”这一只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市场在我国电影行业中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是真正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关键。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原则是从办电影向管电影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面向系统内向面向全社会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该减少政府审批手续。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完善审批程序,增加期间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和专业资质的审批,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对行为不规范、产品不合格和服务质量低劣的电影企业,依法进行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应该改革电影立项、审查制度。应该积极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影片分级制度,将未成年观众和成人观众区别服务,做到既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分级制是国外的通行做法,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电影的分级制,以解决创作中经常要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

应该发挥各专业协会、学会和中介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对本行业权益的维护,制定行业规则,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队伍素质,规范行业管理,更好地参与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更好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应该尽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应该抓紧修订和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法规,制订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在现有《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电影的立法工作,尽快起草和颁布实施,以“始终把握面向市场、公平竞争、依法管理、保障权益、行业自律、促进发展”作为电影立法的宗旨。电影法是电影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它的诞生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的协调发展将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3)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

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单位是电影市场的经营实体,必须深化这些电影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从而适应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运作及面临的市场激烈竞争。目前,在我国现有的30多家国有电影生产单位中,大概有三分之二还是所谓的事业单位,这种性质的单位,是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该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实行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就企业而言,必须让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评估机制,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目标和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应该着重增强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改变目前很多电影企业经营理念薄弱,经营意识欠缺,经营行为简单,赢利模式单一的现状,要使这些企业成为有效的经营实体,解决好投资主体、责任主体、利益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营中,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资金运作预决算机制、监管机制和责任机制。

在深化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其朝着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改变以往政府养企业的传统观念,打破那种“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破除大锅饭和平均分配的旧观念,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使员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分配工效挂钩。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给予他们独立的拍摄权、影片发行权和院线公司经营权,以培养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从而利用经济杠杆,在另一个侧面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进程。国有与民营的双条腿走路,将能使电影市场在市场多主体下尽快实现市场的繁荣。

2.重视电影产业中的资本运作方式

电影被定位为文化产业,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产业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那就是资本。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应该有效地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消除现有的资金屏障,广开渠道,吸纳非系统内的其他资本,以促进资本的市场化流通,并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运作平台,从而进入资本运作的高级阶段,以此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我国国情的现实已经证明这一点,作为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社会资金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力度的加大,电影产业可望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电影产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以资本来运作市场,对于电影产业化的益处显而易见。资本于电影业的意义也远远不仅在资本发展的自身需要。现有的改革基本上属于以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改革,市场并未真正起核心作用。这种改革势必出现与市场或多或少的脱离,从而导致政策上的考虑欠周,而使改革没有力度,缺乏可行性。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多是行政性的命令,容易造成了“指令代替了服务,管束代替了自律”的结果。同时,市场风云变幻迅疾,主管部门的决策往往存在时间差的问题,不利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以资本运作主导改革,一方面,将使市场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作为最后的决策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法律,对自下而上的改革方案做出决策判断,这样能保证改革的真正方向,使改革真正出现成效。具体而言,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可以说,电影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与电影产业资本闸门是成正比的。在一定的体制保证下,资本闸门开得越大,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高。长期以来,由于电影业收入来源的单一化,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无法达到国外竞争的压力给国内电影实体带来的超常规发展的要求。寻求行业外的资本合作,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一切有实力、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

(2)拓宽融资渠道

应该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影系统外国有、非国有文化单位资本(外资除外)合资或独资拍摄影片、发行销售国产影片、加入院线或独资组建院线、改建电影院。同时,在外资新建或改建影院的门槛方面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目前七个试点城市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得失,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实施过程中有利的一面,规避有弊的一面。

(3)降低投资风险

目前,由于电影产业的经营有两大风险: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在现实的社会运行框架内,考虑到投资安全和市场卖点,娱乐性较强的影片特别是纯娱乐的影片最为投资者看重。一方面,娱乐不挑战现存的游戏规则,按规矩办事,另一方面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最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如果仅仅是娱乐片得到发展,而其他类型片得不到发展,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本身不仅是对电影作为艺术本身的一个损害,同时也将对电影作为产业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宏观政策的风险方面,应该建立投资风险的有效减低政策,从而对投资者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保证体系,以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使市场发展能平衡地、健康地发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4)实行电影产业优惠政策

应该积极制定并完善电影产业优惠政策,继续实行国家对电影扶持的现有政策不变,同时进一步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并加大对电影企业进入市场运营的力度。在相应的领域内,应该进行鼓励或优惠政策,比如继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国家鼓励的重点影片、少数民族影片、农村影片(包括农村实用科教片)、儿童影片和动画片等进行长期扶持,对国产动画片制作机构给予免征所有税种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影院的新建与改建、积极放映国产影片等方面,都应该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植和优惠。

以上四点是吸纳资金的重要措施。在资本到位之后,从目前在资本运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国际资本运作的发展趋势来看,资本到位后的运作关键是多元化,即产权结构多元化,大力推广公司制和股份制;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大力吸纳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是电影产业间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是跳出电影业,实现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

3.在电影产业流程中贯穿市场观念

我们这里所讲的电影产业流程主要集中在制片、发行、放映这三个环节当中。在这三个流程中贯穿市场观念,是电影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关键。如果相应的政策和资本都到位了,但是在具体产业流程中并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能够贯彻电影市场观念,那么电影的最终产业化也是无法实现的。

发行环节现在除了进口片依然优先考虑国有资本之外,已经对民营资本完全放开,发行中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放映环节中,还应该深化院线制改革,提高影院经营水平。院线制应该确实以资本为纽带,确实打破区域垄断,加快院线的整合,扩大院线规模,真正实现“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同时,应该加快建设多厅影院,扩张银幕数量,大力加强计算机售票系统的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应该重视影院的主体性,让影院在选片、定票价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权。

这里尤其要重点指出的是,在制片这一源头环节中,应该大力采取确实措施来提升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正如前文曾提到的,国产片票房不高的原因与电影放映市场的接受容纳量有限有关,但是与国产片自身的商业竞争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进口影片数量的逐步上升,中国电影市场的门槛无形中已经被提高了。因此,在票房很受保证的进口片和合拍片面前,拍摄什么样的国产片才能入市是放在每个导演面前的问题。在2003年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一次研讨会中,黄建新对中国导演有过精彩的剖析:“很多导演拍戏,目的即过程,只要拍了就行,不管其他,拍片变成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方法玩票可以,但做职业导演是不行的。因为它违背主流电影的产业原则。”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把导演说成对中国电影的“危害的最大核心点”。[35]

在当前,我国电影的首要任务是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导演的最大任务应该是拿出适合市场需求、适合最广大观众需求的影片,而不是用太多的精力花在艺术电影上。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职业化,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激励有市场眼光的投资人和导演,从而使市场上出现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片,为国产片扩大市场份额做最基础的工作。

[1] 此一部分得益于李少白先生所著的《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在此表示对李少白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感谢。

[2] 此标题中所涉及的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3] 此段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5] 转引自黄会林、俞虹、韩培、陈可红:《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第37页。

[6] 具体情况,可见《“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发言摘要》,《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第7页。

[7] 李怀亮:《电影市场保护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见《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8] 文硕:《这就是娱乐经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0] 齐林:《中国电影要全力拼经济——用实现产业化来推动中国电影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4期,第4~5页。

[11]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 [13] 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电影回顾》,《世界电影动态》2003年第10期,第14-24页。 [15]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

[16] 由于我国电影数据统计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当中,目前并没有完整的年电影产量数据统计,本表格中的数据采集自多种正式出版的报刊杂志,由笔者绘制而成。

[17]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APP)官方网站 [19]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20] 数据来源:复习:《产业化后怎么办》,《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11期,第5页。 [22] 数据来源: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24] 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电影回顾》,《世界电影动态》2003年第10期,第14~24页。 [26] 数据来源:秦颖:《阅读韩国电影》,《世界电影》2003年第6期,第163页。

[27] 详情可见中国音像商务网,《雅恒文化:影视新锐引进百部印度电影》,网页为http://www.cnave.com/news/viewnews.php?news_id=796&year=2003

[28]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之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29] 数据来源:艾未:《“英雄”的商业头脑》,《南方都市报》,2003年1月17日

[30] 数据来源: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32] 喻秋霞:《90年代中国对外电影市场掠影》,《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8期,第16页。

[33] 喇培康:《法国电影输出秘笈》,《中国电影市场》2002年第5期,第45页。

[34] 苏文胜:《论政府、市场在电影发行放映业中的作用——兼论转型时期准公共物品供给》,《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4期

[35] 转引自《“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的发言摘要》,《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第13页。共2页: 2

电影产业发展篇8

【正 文】

回顾中国电影百年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辉煌的潮起潮落都会伴随着一次产业发展时期的到来。众所公认,中国电影黄金岁月的上世纪三十年代、1949年建国后十年的“难忘的一九五九年”及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又一次的电影复兴,共同构成了历史上中国电影三次的辉煌。

“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全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wWW.133229.cOm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是先进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然而当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发展到今天的“邵氏”已近80年,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脉络的活历史。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到1926年雷玛斯离沪回国时,他的动产与不动产相加总计不下百万,足以号称“电影大王”。雷玛斯告老还乡时,张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经理张长福终于等到时机,立即于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电影院,组成中央影戏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戏院为领衔戏院,又吸收了“中华”、“平安”,中央影戏公司直辖7家影院。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同时中国电影的院线开始了新的划分。在北方,1918年开始经营北京真光电影公司的罗明佑将其属下3家影院,于1927年与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的英籍华人、平安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根属下的3家电影院合营,定名为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华北电影公司进入全盛时期。罗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轮、二轮中外影片上映外,还以平津为中心,在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乃至沈阳、哈尔滨拥有直接或间接管辖的院线,同时开展国内外影片的发行的业务,短短几年时间控制了北方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的影院达二十多家,把曾垄断经营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为影院业名副其实的“华北王”。

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关于当时电影的放映数量,有数字显示,美国电影以每年占进口影片数量平均80%以上的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的放映市场,甚至决定着影院业的生计。尽管国产片的总生产量只是进口影片输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全国的放映率和受众人群来说,国产片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以美国片为主的外国电影。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借水行舟”使中国电影终于尝试着下了海,并且开始学习游泳。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全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中国电影业市场化的方向确定以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供、销关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 《天地英雄》 《手机》相继问世,《英雄》赢得了2.5亿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别占据了前三名,《功夫》是1.7亿,《十面埋伏》是1.6亿,《天下无贼》为1.2亿。“借水行舟”使中国电影终于尝试着下了海,并且开始学习游泳。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下一篇:市值管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