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电影 电影的诗

时间:2022-06-10 02:11:07

诗的电影 电影的诗

《幼儿园》是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的,由莫斯科电影节银奖得主诗人叶夫图申科编剧导演并亲自演出。影片真切感人,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幼儿园》与众不同的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第一,是从新的角度去阐释了传统的题材。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德军进攻莫斯科,十岁男孩冉尼亚的爸爸上了前线,妈妈用金戒指委托女列车员把冉尼亚带上撤退的火车。途中,列车遭空袭被炸。就在此时,冉尼亚的妈妈正在敌后战场,她在原野、丛林为游击队员们演唱。冉尼亚的爸爸不幸受伤被俘,一个德国军官审问他,却看到了冉尼亚拉琴的照片。德国军官也喜爱俄罗斯文学,他说,他的儿子也拉小提琴。于是,他让手下把冉尼亚爸爸送进战俘营,而没有交给残酷的党卫军。

在另一列火车,冉尼亚好心为一个盲人拉小提琴,帮他乞讨钱物,却发现他是害怕上战场而装瞎。在一个小镇的车站上,冉尼亚下了车,他流浪街头,因饥饿难耐偷吃小贩土豆而被打。女盗贼丽莉娅救走冉尼亚,团伙头子什皮里却逼冉尼亚偷东西。丽莉娅良心发现,打死什皮里,带冉尼亚逃往西伯利亚。途中,他们应邀参加了一个婚礼宴会,这是为即将开往前线的小伙子们举行的。当新郎们告别新娘走上征程的时候,一些身穿黑衣的寡妇们正从军委办事处走出来,她们手里是丈夫的阵亡通知书。终于,丽莉亚和冉尼亚到了目的地,在奶奶家,他们洗了个痛快的蒸汽浴。

冉尼亚又上学了,他和会跳舞的小孩托里扬成了好朋友。托里扬找到一位从列宁格勒来的提琴师,想请他为冉尼亚做把小提琴。病重的提琴师把珍藏在床底下的小提琴送给了孩子,就离开了人间。而丽莉娅给冉尼亚留了个字条就悄然离去了。冉尼亚追到火车站,托里扬把小提琴交给他,冉尼亚却跳上了一辆军用列车,列车在汽笛声中驶向远方。车上,吉普赛人在唱歌,冉尼亚拉起了小提琴,和他们一起歌唱。

战争结束了,一位年轻的战士把钟楼上红五星的罩子取下,红星闪闪灼人双眼;在欢庆的队伍中,孩子们拉着小提琴走过红场,最前面的就是冉尼亚和一个德国男孩――那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在战士们的行列中,每人都捧着一个金鱼缸……

这部电影并未沿袭从正面描述苏德两军交战的传统思路,而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过去的战争,思考今天的现实。影片通过冉尼亚在战争中不平凡的经历,揭示出那场战争对童年的摧残,表现出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的本性。这种构思就非常新奇而巧妙。我们知道,艺术作品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再现现实,充分表现世界的许多复杂内容,鲜明地揭示了各现象间的深刻的联系,创造出最大的真实感,同时它又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印,而是根据拥有的生活素材,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构思上表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感受。而这部影片新奇巧妙的构思,正表现了诗人导演的睿智。

第二,淡化了情节。电影的编导叶夫图申科是位抒情诗人,而非说故事的人。前面我描述了影片的情节,那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析作品的构思。实际上,在电影中,那些情节都只是一个个叙事片断,完全是跳跃的,是意识流的。我们的导演没有按照戏剧性的情节去组合它们,而是以情绪的转化来衔接,这样,就淡化了人物的外部冲突,也避免了叙述性的情节交代。使片断内表层的叙述与深层的意味虚实相生,叙事与抒情融为了一体。本片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通过运动着的画面、声音、隐喻等手法表现出了逼真性与典型性。

第三,我以为也是最重要的,是发掘了画面、声音手段的表现特长。画面是叙述故事、塑造形象、再现现实的基本手段,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创造审美意蕴的重要手段。它主要体现在镜头的景别、角度,影像的形态、色彩、光调等方面。这是影片具有无限魅力的重要原因。影片开始,是个大全景。一座塔楼的中部,一个战士给广场钟楼上的红五星缝上罩套,这是克里姆林宫建筑群中的大钟塔楼。观众马上被带入一种庄严、肃穆与苍凉之中。钟声中,镜头变成仰视,城市建筑群愈显得高大,又似在震动,这是一个远景。街道中人们拥挤着逃难,镜头切换,一个满眼迷茫的婴儿,一位面容憔悴的老妇,特写与全景交替出现。整个过程,生活画面中的声音全被隐去,我们听不到一丝嘈杂、喊叫声,耳边萦绕的只有低沉的钢琴背景音乐,却愈发感到透彻心扉的一种悲凉。当妈妈把冉尼亚送到火车站,镜头转为俯视,我们只看到人群密密的头顶,给人一种阴郁压抑感。火车开动了,儿子发出凄厉的喊声:“妈妈――”妈妈的帽子挤落在地上,周围的人冲撞着她,她全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站着,当儿子的喊声再一次响起时,妈妈泪流满面,此刻,观众的心也不由得被震撼了。另外,编导还用明暗不同的光调、暖冷不同的色调区别不同的时间,表达不同的意义。

这部电影的声音与视觉画面一起筑建着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电影中的声音包括人声、音响、音乐。本片的主旨多是通过对话揭示的。本片的旁白,是叙述抒情的关键,使影片蕴涵着浓郁的诗意。

本部影片的音乐最细腻、直接、丰富地表达了感情,在人物感情世界发生剧烈变化或情节可能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情冲击时,成功地用音乐强化了感情。如列车被炸毁时,那开始呜咽低沉后来激越悲壮的女中音。有时,它还表现出时间和人物的变化,从而推动叙事的发展。如丽莉娅打死什皮里后,领着冉尼亚在雪地里奔跑时的歌曲。有时,音乐还展示了地方色彩,如婚礼上众人轮流唱着的那首歌,歌声有的浑厚,有的单薄,有的嘶哑,却都展示出寂静、空旷、苍凉的环境,透过歌声,我们似乎看到了俄罗斯的雪原、木船、白桦树。那冷冽辽远忧伤直透心肺,使人震颤不已。

第四,本片还运用了隐喻手法,如首尾的大五角星,隐喻着光明美好的时代;冉尼亚放走鱼缸中的鱼儿,预示着珍视生命和自由;不同国度的两个孩子拉着同一支曲子,形象地表现出人类不同民族的友爱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一切,都使影片诗意更浓。

上一篇:浅谈气息在歌唱技巧中的运用 下一篇:简述声像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