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何以成为“威电影”?

时间:2022-04-20 11:35:42

微电影何以成为“威电影”?

微电影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观影模式、制作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展示出一种新艺术的审美追求——细节的无限放大,浓缩的才是精华。

在周末的下班高峰期,恰巧遇上城市道路最拥堵的时段。急匆匆赶至电影院,却发现等待购票的队伍已成S状。抬头一看,票价低则数十,高则上百——让人不禁感叹,在这繁华都市里生活,想走进电影院看场电影,都俨然成了一种奢侈。

能否让看电影回归一种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生活享受呢?当有一种电影被冠以在这个时代极具魔力的“微”字时,人们的幻想被照进现实。

2011年,当新兴的“微电影”在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的蜕变中破土而出,很快便以出人预料的速度迸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中蔓延开来。著名导演顾长卫甚至预言:微电影迟早会变成“威电影”。那么这种“微电影”到底是何物?它又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在回顾微电影的成长之路中来找寻答案。

脱胎于“恶搞”视频

2006年有一则网络大事件:一段由业余爱好者单枪匹马制作的视频短片带给观众的震惊程度竟超越了一部投资超过3亿的贺岁大片。

这段视频短片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炮制此片的作者名叫胡戈,在《馒头》之前是一个沉浸在音效世界里的录音师、制作人。

当年,由名导陈凯歌历时三年打造的《无极》号称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投资规模之最。铺天盖地的广告袭来,胡戈决定一睹为快。然而两个小时过后,走出影院的他只有一种感受,“不太好”。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胡戈琢磨动手去“改”一下大片。他模仿央视“中国法制报道”的套路,串联《无极》中的经典人物画面,穿插仿真的广告,配上戏谑风格的配音、配乐——一个人、两台电脑、不过10天,《馒头》问世了。胡戈把自己的“自娱自乐”传给好友,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时代里,《馒头》在几天之内已发展到人尽皆知了。在每个论坛贴吧中,在许多视频网站中,广大网友亲眼见证《馒头》的搜索排名逐渐超越了《无极》。

这是网络视频与院线电影的首次碰撞。陈凯歌险些将胡戈告上法庭,“馒头案”以胡戈的公开道歉告终,但它标志着网络视频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上一种炙手可热的传播载体。在《馒头》之后,恶搞《夜宴》的《晚饭之真相大揭秘》,戏说《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满城尽爱黄马甲》等类似作品不断涌现,掀起网络恶搞视频的热潮。

在“草根文化”中成长

《馒头》的一夜成名让越来越多的影像爱好者看到了网络视频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草根导演”、“本土演员”参与到视频短片的创作中来。在几年的发展中,大家渐渐不满足于仅靠剪辑和拼接的制作技术,主打原创性的网络电影开始衍生成长。而当微时代来临,网络电影首次被赋予了坚实的理念和内涵,正式蜕变为“微电影”。

微电影的特质在于它的微篇幅,通常来说都在10~20分钟之间。较短的放映时间决定了它短平快的制作方式,在微电影制作人的经验中,一部片子的拍摄周期一般在一周以内,加上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整个周期也仅需一个月左右。只需数万元便能完成全片的制作成本,相比于院线电影动辄上千万、过亿的资金投入只能算是微投资。超低成本,又不需审批的微电影是面向所有人的平台,在这里你只要有一台DV,一点创意,曾经遥不可及的电影梦就能化作现实。

“筷子兄弟”当属最早涉足微电影的领军人物。这是一对朋友组合,肖央是名广告导演,独到的创意总是出自他熟悉的日常生活;王太利是一位音乐策划人,从未学习过表演,却被称为“最自然的演技派”。他们的首部微电影作品《老男孩》讲述的是一对人到中年的平凡“老男孩”,为追寻年轻时代的音乐梦想重登舞台的故事。其中有对已故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缅怀,也有对当下选秀节目的调侃,剧中的黑色幽默引领无数观众共同回忆起青涩的青春岁月,并为青春已逝留下唏嘘的泪水。2011年贺岁档“筷子兄弟”推出第二部微影作品《父亲》,这是一个小女孩在父爱中成长的故事,依旧没有华丽的场景、震撼的场面,但平民化的对白,颇具喜剧色彩又不乏深意的精彩桥段,令人感慨于亲情的真切、动人,影片的播出再次掀起一股“青春怀旧”风暴。

在《父亲》之后,2011年有《眼睛渴了》《青春期》《外面的世界》《最美》等数十部微电影竞相开播,影片的制作团队几乎都是一水儿的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用自己的幽默、讽刺表现着当下年轻人面临的生活现实、工作压力,作品在各大视频网站博得了成百上千万的放映点击率。

投资潮涌动,微电影的青春绽放

背景呈现香港著名的维多利亚港口,亚洲人气偶像吴彦祖手提密码箱现身某高档酒店准备交易,却发现已被神秘的黑衣人追踪,危急之下他从顶楼纵身一跳,在打开降落伞的瞬间利用智能系统迅速找到车辆的准确方位。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路遇飞车党的围追堵截,火箭炮的重重阻击

惊险刺激的场面,扑朔迷离的剧情令人血脉贲张——颇具好莱坞派头、“007”风范,让人不禁猜想:这又是一部国产动作巨制?嘿嘿,你错了,剧中另一位主角凯迪拉克汽车的贯穿就是一种暗示,这是由国内大牌广告商投资的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上亿元的耗资使其开创了微电影大制作的先河。

自从广电总局限娱令、限广令的出台,广告时间大幅缩短,广告价格大幅上涨。而微电影的网络走红,促使广告商找到了一种更好的宣传方式和营销渠道。相比于直白浮夸产品优点的一般性广告,微电影能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地展现企业与产品的核心价值,让观众在满足欣赏需求的同时更自然地为产品加分。所以门槛低、分享快、自由度高等优势让众多大品牌、大企业在微电影领域显示出高涨的投资热情。在《一触即发》之后,凯迪拉克又推出莫文蔚主演的《66号公路》,OPPO手机力邀国际巨星莱昂纳多出演《Findme》,一些高投入、精制作的作品成为微电影新一批代表作。

与此同时,各大视频网站也坐不住了,连年受困于影视剧版权大战的经济压力,他们希望在主打原创内容的自制产品上建立自己的优势。于是,腾讯推出“美丽的梦”系列微电影诠释时下热点话题;搜狐找到国内七位一线男星献出处女导的“7电影”;优酷“11度青春”系列邀请了以编剧著称的宁财神、音乐才子张亚东等跨界指导;而新浪门户背靠“三星电子”,请到周迅、张静初、余文乐和黄立行演绎了“四夜奇谭”——与名牌企业的合作,实力导演、当红明星的加盟,各具特色的表现内容,在各大网站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微电影的青春活力绽放。

让微电影走向成熟,别让艺术与商业本末倒置

一方面是视频网站如饥似渴的内容需求,一方面是广告商们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现如今,微电影已经走进一个草根与精英同在,平民化与大片范儿共存的时代。然而,当我们正要感叹这种新艺术的美好前景时,一种可怕的行业现象暴露在我们面前:越来越多冠以“微电影”名号的网络短片由于缺乏足够的故事性和完整的结构,看起来更像是加长版广告。

那么,微电影的未来该如何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权衡?微电影何以成为“威电影”?

就在不久前,国内首个微电影节在北京落下帷幕,闭幕式上由徐峥领衔主演的微电影《一部佳作的诞生》再次播放。片中有一个镜头引人注目,由徐峥扮演的绑匪对着镜头大喊:“知道为什么中国电影拍不好吗?就是缺乏对细节上的审美追求,如果我们的作品没有办法走入观众的内心,没有办法打动他们,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

——这一席话耐人寻味。微电影吸引人的本质,是一种观影模式、制作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新艺术的审美追求——“微”的含义不仅仅是“短”、“小”,更意味着对细节的关注,一种浓缩的精华。而这,或许才是微电影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降息,比降准更实在 下一篇:刘磊:让心灵不再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