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根源范文

时间:2023-12-20 17:00:58

消费主义的根源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消费主义这一主导西方消费社会和自由经济的主流价值观,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国近年来受其影响也开始出现消费主义倾向。消费主义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及伦理价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深入认识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其多方面影响,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消费伦理,对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实质及其表现

消费主义是一种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与一般消费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婪和欲望而进行无节制地占有。这是消费主义的实质所在。具体表现为:

(一)浪费性消费空前盛行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是建立在满足需要基础上的消费,而是大大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具有明显的奢侈性、浪费性。就消费品的过分包装而言,从出售的食品、饮料、药品、服装到大件的家用电器,一切用品的包装都越来越讲究了。这些花样翻新,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包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加重了环境负担。

(二)盲目消费有增无减

受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人们把能够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视为正当和善的,给予道德上肯定性的评价。消费水平的高低成为判断善恶是非与荣辱正邪的标准。所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非理性和盲目性,他们并不知道消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消费不再成为目的,而购买和促销成为目的,随之以商家大打广告战,大造舆论声势,人们被新广告、新产品、新包装、新式样牵着鼻子走,追时髦、赶新潮成为人们的主导消费观念。

(三)高消费泛滥成灾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强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丰富而健全的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行为使高消费的生产与盛行成为必然。人们需要什么。“经济人”便会根据人们消费的需要,生产出丰富多样的产品,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消费,生产高度发达,高消费成风。与之相适应的是,资产阶级提出了“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这样高消费现象就在整个社会出现了,穿高级名牌时装、坐高级轿车,抽高级香烟,用高级化妆品成了时尚。

(四)倾斜性消费不容忽视

消费应当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一旦基本物质消费需要得到满足,精神消费就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马克思说过:“对于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而消费主义却把消费者引向崇拜物质的方向上,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比例不对等,形成倾斜性的消费结构,这使人陷入了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的境地。使人成了消费机器。很显然,这种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结果必然造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对低下的精神状态。在这种倾斜性的消费结构的影响下,人们把人均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多少与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功能。作为评价生活水平高低的终极尺度。

消费主义所到之处,虽然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资源过度开采也接踵而至,严重制约看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主义引起的伦理困境

消费是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层次。一方面,消费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又依赖于消费,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对于保证经济平稳有序运行而言,消费就有个“度”的问题,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消费主义却全然不顾这些,只有一个理念――消费,而且是追求高消费、奢侈消费。因此,消费主义的实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必然带来诸多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主义危害自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消费涉及到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及取得资源的方式,同时还涉及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现有环境资源的情况看,学费主义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主要表现有:第一,加速资源的消耗,同时破坏生态平衡。消费主义的盛行同人口大量增加一样,造成有限资源的加速消耗,增加对资源的压力。第二,消费主义为消费而消费,使得人均消耗资源量急剧增加,再加上人口的增加,这就使得资源总消费量按几何级数增长,产生出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加速了环境污染。第三,破坏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消费者的需求刺激了对珍稀动植物的猎杀、采集,会导致更多的动植物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

(二)消费主义导致人类代内消费和代际消费的不公正

消费主义从消费性质上看,是一种不公消费,它包括代内消费不公与代际消费不公。代内消费不公包括穷人与富人之间消费不公。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富裕者消费过多资源,就意味着贫穷者消费较少资源。在拥有全球人口1/4的工业国家,消费着地球上40%~60%的各种资源,排放了占总量2/3的二氧化碳,3/4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同时。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不平等贸易,廉价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或在他国建厂等途径把其本国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转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另外,消费主义还导致代际消费不公,迅速耗竭的资源和加剧的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当代人提前消耗了本应属于后代人消耗的资源,会给后代人的生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消费主义导致价值观危机,严重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价值实现都归结为物质消费,必然导致对精神文化的忽视,丧失辩证思维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是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内在价值,人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动创造性。再次,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人们越来越重视赚钱和享受。而忽视德性、品格以及指导人全面发展的哲学智慧的培养,导致人的道德水准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为物所累呈现退化趋势,人的综合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我们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但价值观的危机可能是我们面对的最深刻的危机。我们只知道以疯狂的消费来满足感性的欲望却根本不想,也不愿意去想这样做是否真的感到幸福、进步,是否真的对人有好处,应当以什么样的尺度去评价所作所为。如果我

们在这些问题上没有一个深刻的反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三、抵制消费主义,建立可持续消费伦理

消费主义及其生活方式,给人类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类要走出困境和危机,就必须在批判地反思消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伦理。为此,需要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转变。

(一)在制度安排上,转换消费主义的经济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新的经济核算制度,将传统的GDP改变为绿色GDP等:可以说,制度的转变是能否克除消费主义的关键所在。

(二)在文化层面上,积极倡导建立一种持久的文化

这种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对家庭和社群活动的支持,对艺术和创造的追求,对教育和学习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欣赏,因而也是一种能够持续无数代人的生活方式。能否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固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摈弃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并不要求人们变得大公无私,仍然可以合理地追求自我利益,但如果人们的偏好不再是物质主义的,那么物质需求将会大大减少。如果人们不再注重用物的形式来标识自我价值,地球的生态压力便会大大减轻。相信只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度消费对于环境、对于幸福的无益,就能够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上导向物质的简朴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的退步,或是大幅度的失业,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事精神活动的生产。

(三)必须用可持续消费伦理的观点对消费主义进行重新评价

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内涵是:它指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亦即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它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亦即消费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人类又能从环境中得到所需;它不会危及后代消费者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之所以是不可持续的,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消费背离了需要,消费需要不是目的而是生产经营者获取利润的手段,从而导致消费突破了需要的有限性,而无限扩张。这也势必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全球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使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坚决抵制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不要陷入消费的误区外,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保守消费,过吝啬型的生活。经济和伦理是统一的,只有转变观念,建立以“质量型”消费、“公正型”消费、“生态型”消费为原则的消费伦理原则,才可能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消费”。这样,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2

【论文摘要】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对消费的控制,从而产生了消费伦理问题。本文将对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科学技术根源与消费的当代启示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社会消费理念进行初步的探索。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而消费伦理是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上,他关于消费的论述是非常经典的,对于当代有不可缺少的借鉴作用。

1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

前工业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匾乏,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为了文明的进化不受干扰和破坏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压抑。在这点上,马尔库塞是赞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当代西方社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在全社会的宣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需要,使人民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因此,也给现今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为了追求这种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而产生了伦理问题,消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追求更大的财富的拥有,采取一些非法行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从而给消费也产生负面影响。

2马尔库塞消费伦理的科学技术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当代工业社会是靠高生产和高消费来维持其存在。无论物质产品的需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都遭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并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造成了发达工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激起了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迫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

消费伦理是指消费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和消费方式的正当性问题,消费伦理教育是指通过观念,舆论和制度的形式促使消费主体进行合理消费的正当消费。我们可以根据消费主体来归属消费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消费伦理教育方式上,我们把它细分观念培养观念培养,舆论谴责,制度惩罚三种。

消费主体不同,消费活动的责任就不同。根据不同主体,我们把消费责任分成政府消费责任,企业消费责任和个体消费责任。目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伦理或消费责任的讨论,多半是向个体提出消费行为的正当诉求,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远超过个体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伦理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以节约为基本范畴,但强调的主要应是资源节约。资源主要指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物质资源,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占用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尽相同,有些占用得多,有些占用得少。传统的节约观没有具体区分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占用的不同情况,以致加剧了经济和伦理的紧张关系。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就要在消费伦理观念上教育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受,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占用自然资源少的消费方式。

3消费伦理的当代启示

从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中,他的理论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不会必然带来人生幸福。在一个全面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它至多能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他的理论还说明,发展虽然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只有当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资本生活需要,人类才能异化的消费和重占有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且真正意义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向。

首先,要协调好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关系,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在当前情况下,要加大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其次,要以科学精神反对各种愚昧,颓废的消费陋俗,例如视睹如命,沉迷于不能自拔;大办丧事大修坟墓;占相问卜看风水,把有限的经济收人消费在迷信活动之中等。再次,要重视消费对健康的影响。国民的身体素质对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消费生活方式有益于国民的健康,特别是膳食结构的优化对于许多工作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价值。当代中国的消费伦理观念的导向要及时反映这一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要课题。这种以资源节约为重点的消费伦理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的美德,又吸收了当代世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元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3

一、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节约型社会包含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节约型的消费结构以及树立节约型的社会观念。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笔者认为,公民节约习惯的养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突出表现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模式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已进入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与此相伴随,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经济为主要特征,所以,在生产方式上的资源浪费,生活方式中的炫耀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消费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起搏器,也是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使我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主义对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价值诉求的制约

社会消费结构与社会消费方式的形成,从宏观视角出发,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有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生产力与生产水平、人口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国内外政治形势、生产与消费的指导思想等都会对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回顾我国消费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以节俭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方式,到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得不说,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流行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消费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消费主义是19世纪中叶,随着近代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畸形的消费形式;它的准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望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试图以物欲的满足和占有来构筑其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把人的价值单一地定位于物质财富的享用和高消费的基础之上,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

在消费主义思潮看来,从哲学意义上看来,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再生产和利润的获得。通过消费来促进资本快速周转,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循环,推动扩大再生产。由于生产具有无限扩大性,生产者对利润的追求无止境,因而只有消费具有无限性,才能顺利地完成再生产和利润的获取。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身份构建,通过消费来达到自我表达和自我价值认同,通过消费显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

消费主义在我国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为,超过自身经济实力与实际需求,过分贪大求洋、奢侈浪费主要特征的超前消费型、以比阔斗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为特征的炫耀性消费型,以及少数暴富而又素质低下的人,例如“黄金宴”、“人体盛”等形式为特征的病态消费型。

消费主义的实质正像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和被巩固的,他把这种异化看作是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他认为:“仅仅供享乐的、不活动的挥霍的财富和规定在于:享受这种财富的人,一方面,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人本身――因而也把他本身――看作毫无价值的牺牲品。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作自己放纵的欲望、古怪的癖好和离奇的念头的实现。”丹尼尔・贝尔也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消费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与商品、技术一起扩张到中国各地。消费主义的蔓延、畸形消费的膨胀、消费伦理的迷茫等等,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为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所诱导的人类欲望将超越地球生态圈的承受限度,而大量废弃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生态危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环节。

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引发严重的资源危机。一方面,消费主义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大,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主张个人的无限消费,导致人均消耗资源量上升,资源消耗总量增加,而地球的资源存量是有限的,由此带来了资源危机。另外,消费主义倡导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仅使企业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而且使得消费者将大量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抛弃,这样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资源危机。

第三,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导致价值观危机,严重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主义没有带来幸福感。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阿吉尔在其《幸福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是被掩盖了的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而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尽管消费者能够得到充裕的物质满足,但他们也并不感到特别的快乐。风险消费文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道德伦理秩序,在法制规则不健全的状况下,其危害程度更深,违背了消费作为满足快乐的终极意义,对于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秩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人的价值实现都归结为物质消费,必然导致对精神文化的忽视,丧失辩证思维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是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内在价值,使人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动创造性。再次,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人们越来越重视赚钱和享受,而忽视德性、品格以及指导人全面发展的哲学智慧的培养。最后导致人的道德水准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为物所累而呈现退化趋势,人的综合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我们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但价值观的危机可能是我们面对的最深刻的危机。我们只知道以疯狂的消费来满足感性的欲望,却根本不想,也不愿意去想,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感到幸福、进步?是否真的对人有好处?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尺度去评价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没有一个深刻的反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三、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势在必行

1.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必须澄清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消费中提倡节约与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相悖,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相悖。如果说在经济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那么,经济发展与消费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消费水平是由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消费水平只能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增长而提高。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主导的消费方式只能是适度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人民生活持续的改善,保证人们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居和生存环境、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享有、社会治安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认识误区之二:消费中提倡节约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即生产的规模决定于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大小,要促进生产发展,必须扩大需求,成为被普遍信奉的真理。改革开放以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也被我国广为接受,这体现在强调刺激或抑制需求对推动或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上。我们并不否认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然而,有利必有弊。片面强调消费需求对生产的作用,并把消费中节约同生产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是失之偏颇的。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函数,而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无关的前提下。二次大战以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教育了我们:自然资源紧缺,早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消费中注重节约,杜绝浪费,从而促进生产的节约,就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适度消费的原则。

适度消费是指摒弃“消费和拥有更多物质财富就更幸福”的价值观,把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作为消费标准。同过度消费相比较,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它不反对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度消费的挥霍和浪费。正像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的那样:“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有资料表示,假如以现有的美国的生活方式为标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达到其水平,至少需要四个地球来支撑。适度消费既是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要求又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需求,只有向这样的消费结构过渡,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和谐消费的原则。

和谐消费,是指消费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如消费、要素、消费结构、消费组织、消费理念与其他外部环境都处于和谐运转状态,从而达到良性消费,实现提高消费效益的目的。和谐消费不仅注重消费诸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还强调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生态之间有机协调,树立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

和谐消费,首先体现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者创造世界的话,那么20世纪,特别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进入消费者创造世界的时代。而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进步,体现在消费领域中,物欲横流,人成为物质消费的“奴隶”,“单向度”的人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和谐消费恰恰是对人的“单向度”的制约。

其次,和谐消费体现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常青的主题。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是根本;消费表现为终点,是生产的最后完成;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联结生产与消费;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消费是社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归宿和根本动力。实现消费和谐正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主导力量。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既有受西方消费主义影响的过度消费,与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背道而驰,也有需要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两个极端的做法,都未能体现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消费问题,高度重视消费经济研究加强消费经济学科建设。

最后,和谐消费体现在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与生态消费的和谐统一。既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又能确保人、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谐消费观念不仅注重消费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性和适度性,更注重消费作为社会调节器,在协调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和谐社会本质上是双赢互利,协调发展的社会,消费作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和结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因素。

3.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需要树立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理念。合理的消费应当是人性化的消费,即以人为目的消费。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体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像马克思而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既有形而下的各种物欲的追求又有形而上的精神与理性的追求。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但消费不过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形而下的手段与过程,而不是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的。通过消费不仅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满足人精神生活上的各种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第二,树立尊重生态价值的绿色消费理念。其实质就是要求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有序,人的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化道路。生态消费要求我们把握的消费尺度,既要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开发和利用。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贯彻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环保意识,反对出于贪欲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要把人们的消费和享乐限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挥霍地球资源的条件下,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

第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消费理念。从消费的空间维度上,可持续消费深刻认识到消费主义的潜在危机;在消费的时间维度上,可持续消费强调消费的代际延伸,既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消费。而危害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根源是消费享乐主义,它是导致环境危机的心理、文化和价值根源。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4

关键词 弗洛姆 消费异化 异化思想

作者简介:许婷,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哲研究。

消费异化作为一种异化现象,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在《健全的社会》中弗洛姆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着重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领域的消费异化问题,并提出了扬弃消费异化,使社会走向健全的途径。他以人本主义分析学为理论基石,深入而全面的剖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对西方社会消费异化的非人道现象进行了最深刻、最全面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在消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不仅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所消耗的东西以及自身享有的欢乐相分离,发生了异化,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人与决定个人生活的社会力量相疏离。基于这种实际,为了扬弃这种异化现象,使人走向健全,弗洛姆认为消费原则的确立必须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并提出应实现健康而人道的消费方式。正是缘于此,准确全面认识弗洛姆的异化消费理论,对认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消费现象,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消费异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弗洛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始终以异化思想为基础。他指出,异化就是人的一种经验方式,使人与自身产生了分离,没有感到自己是创造者,反而更加感到陌生,感觉自己被机器所奴役,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时,他认为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精神是不健全的,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患病的、不健全的社会。“在许多方面,二十世纪民主体制下的生活都可以被看做是又一波对自由的逃避;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依据异化概念分析了这种特别的逃避行为”。为此,弗洛姆认为,必须以人本主义分析学入手,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患病的根源,即找到产生异化的根源,从而通过实现人本主义社会的途径而消除异化,使人的本质复归,内在精神走向健全。

消费领域的异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种异化的表现形式,弗洛姆以人本主义分析学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消费现象,并积极探究使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行为发生异化的根源。弗洛姆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行为已经本末倒置,本质完全异化,消费不再是手段,而是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成为了目的。在《健全的社会》中,弗洛姆对这种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扬弃这种异化的方法。在弗洛姆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病态的社会,而消费异化就是最典型的病症,消费行为的存在就是不断使人的生存需要与内在需求得到满足,但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单纯的行为却发生了异化,消费由手段变成目的,人对创造性的消费需求成为了一种幻想的需求,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的生存困境也更加加剧,实际上,那些让人看起来自由的消费行为却是消极的自由,是对生产方式的一种占有。也就是,“异化了的人同自己失去了联系,就像他同他人失去联系一样。他感受自己及其他人的方式就像感受物一样,他有感觉,也有常识,可是他自己以及同外界之间并不存在创造性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现实,他指出惟有在全面改革、建立人本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人道化消费”以及“健康消费”才能最终消除消费异化。

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弗洛姆对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在异化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目的和手段完全倒置了,消费不再是以自我的实际需求为基石,更不再是使人实现幸福的重要手段,消费行为的本质已发生头足倒置,变成了目的。“我们的消费方式必然导致我们永不满足,因为我们不是以真实具体的人来消费真实具体的物”。这也预示着,消费行为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目标,消费不再是以满足人的内在需求与实现自由为目的,人反而被消费所奴役,人成为消费的机器,变成异化的消费者。这种现象是消费异化的表现方式,更是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在弗洛姆看来,消费行为就本质而言就是满足人内在需求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创造性的体验,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以消费为手段不断满足自身的内在需求,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舒适与自由。但在资本主义现实的生活中,消费完全发生了变质,人被消费所奴役,人们用金钱购买产品并不是为了拥有该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拥有而拥有,为了占有东西,证明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身份。“今天,大多数满足来源于占有可用的东西,而不是占有可保持的东西。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这一事实:即使占有可用的东西的乐趣中,占有财富以显示身份仍然是主要的考虑”。可见,在消费发生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消费和购买反而成为了人的乐趣,人不再健全,也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人一直感受到的是被非理性力量所控制,永远没有满足感。同时,在消费行为已发生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对人的认识与评价要借助于外物,收入的高低、职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等成为了评价人自身和他人的标准,而且完全忽略了自我的自由、自尊、幸福,人被物所控制,已物化成为商品。弗洛姆指出,在异化消费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作用也发生了异化,它成为衡量人是否有价值,生活是否幸福以及自由感是否获得的唯一标准。并且人们认为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金钱是获取东西的唯一凭证,习以为常的用金钱来进行衡量,用金钱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对这种获得东西的方式完全没有质疑,可事实上,这却是最古怪的方式。“假使我有了钱,我不用费力或不考虑兴趣,便可得到东西。如果我有钱,即使我对艺术没有鉴赏力,我也可以得到一幅精美的绘;即使我小懂音乐,我也可以买到最好的留声机;我可以买下一座图书馆,尽管只是为了炫耀之用;我可以买学问,尽管除了作为附加的社会资产之外这门学问别无他用。”正是缘于此,弗洛姆指出,这就是消费异化对人造成的影响,使人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扭曲,人本应依据自己真正内在标准来评价自身,现在却是依靠他人和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自身。 另一方面,弗洛姆认为,在消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不仅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的评价标准的异化以及人格的不健全,而且人的自由享受的闲暇时间也已经异化了,人就是被动的,异化的消费者,是不能自由享受属于自己的闲暇。在异化的消费形式下,我们虽然消费了许多东西,进行了各种消磨闲暇的方式,但这种享受的方式是完全受到工业生产的支配,个人享受自由的时间是被消费社会所控制,“玩乐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市场行情,而非任何可以从人的方面来衡量的东西”,我们自身实际上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实质上,这种闲暇被异化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我们的拍照行为。我们在旅游中不停地拍照,但我们却除了相机,什么也没有看到,照片成为了旅游的替代物,人与世界处在了异化的状态中,旅游过程变得没有意义,人自身也失去了充满意义的、创造性的体验。

三、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弗洛姆运用人本主义分析学为基础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现状而形成消费异化思想。虽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怎样克服人的异化推进社会不断健全的路径上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弗洛姆的消费异化思想中的如何使人扬弃异化,回归自我,过健全的生活,以及如何消除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正是缘于此,正确认识弗洛姆的消费异化思想,吸收借鉴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果,对于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新阶段的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构建绿色消费新理念,推进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快乐和幸福不是单纯的依靠物质享受来实现,仅仅强调物质享受容易使人被物所奴役,成为物质消费的奴隶,消费行为并不是人类生活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人的幸福与自由感得到满足的一种手段,使人扬弃异化走向健全实现自由发展是最终目的。正是基于此,弗洛姆完全否定并尖锐批判了炫耀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在他看来,这种消费行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是异化的消费,在这种消费行为下是无法让人享受到真正的快乐的。为此,健康的消费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积极从事一些具有内在认同和精神健康的创造性的活动。实际上,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过度性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过度的开发与利用,甚至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复原能力,导致生态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受西方社会符号消费的影响,我国的消费环境与人的消费行为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与冲击,在实际的消费生活中,出现了铺张消费、过度消费,为了消费而消费等现象。在我国进行社会转型的关键性阶段,急需转变这种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除这些不正确的消费行为。为此,我国在构建绿色消费中,应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统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我们应推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协调发展,既要强调以人的精神需求为基础的物质生活需求,使人自身消费的生活物质能够真正用来满足人自身的生存需要,也需要使每个的人格的内在要求得以完善,更加注重人的内在精神健康,从而实现人的消费行为真正的服务于内在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的幸福与自由感。从而使个人形成一种健康幸福的消费心理,实现绿色消费,幸福消费,最终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5

关键词:消费主义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

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都逐渐趋于合理,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这些消费领域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二、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尽管消费主义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也无法掩盖其与生俱来的负面影响。

(1)消费主义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消费主义崇尚物质占有、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特征决定了在消费主义被广为接受的同时,享乐主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无数人的生活态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奢侈品的追捧上。享用一餐三十万元的黄金宴,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限量版劳斯莱斯……这些发生在中国富人阶层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越奢侈享乐越能够得到他人的羡慕与追捧。据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近期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并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内还存在贫富不均的情况下,富裕阶层对奢侈品表现出的高度热情和强大购买力,让发达国家的富人们都自愧不如。另一方面,吃喝玩乐盛行。在一些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里,成风、麻将盛行,在人们的心中吃喝玩乐已经成为幸福的代名词。投机、食用珍稀保护动物……这些消费在给人们带来一些满足感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将人类引往堕落。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其书中曾说,一个以自我满足为行事准则的社会,会成为一个不再有任何道德判断标准的社会,人人都认为有权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不管他应不应该得到,这样一来,道德的判断成了可有可无的了,因为没有必要区分什么是正确的和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社会是极其危险的。

(2)消费主义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价值追求走向功利。在消费主义的支配下,人们不仅渴望和追求物质占有,还希望在短期内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以满足立即消费、享乐的需求。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文化氛围中,很多人失去了平常心,不愿意再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不能再旁若无物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学生选择专业不是根据兴趣爱好,而是考虑将来是否能赚大钱;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有权或有钱的部门甚至出现“万人选一”的场面;商人不脚踏实地打造品牌,却盘算着如何日进斗金,甚至为了营利践踏道德与法律……美国《商业周刊》2007年曾发表题为《德鲁克给中国上的课》文章说,中国制造的最危险的东西既不是刷含铅油漆的玩具车,也不是磁铁脱落的洋娃娃和蝙蝠侠玩偶,而是迅速蔓延的重利轻义的资本主义风气。理想信念的缺失,给了消费主义以可乘之机,而消费主义的流行又加剧了理想信念的进一步荒芜。就这样,人们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二是大众文化变得功利低俗。所谓大众文化,就是被社会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不仅把高消费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更将其作为了一种社会评价标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堂而皇之地盛行起来。在这些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鉴赏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那些发人深省、蕴含哲理的文化作品往往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而一些制作粗糙、以低级趣味和无聊游戏支撑的综艺节目却倍受追捧,收视率飙升。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有心人”借此作为追求名利的舞台,曾经有位嘉宾在某著名相亲节目中就坦率直言:宁愿在宝马车后座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后微笑。而观众们认知能力和文化品位的下降,又导致大众文化走向功利。因为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文化精英们要坚持高雅的文化理念,他们的作品可能连公开发表的机会也没有。所以,高雅的社会文化被边缘化,而一些庸俗、低俗的文化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3)消费主义加深了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消费主义刺激经济的增长,是依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来实现的,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地球自然资源无限的假设之上。但是这个假设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人类的物欲无限,而资源是有限的。消费主义带来的表面繁荣掩盖不了自然资源不断枯竭和众多物种濒临灭绝的事实。

一是浪费愈加严重。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让人们不断产生新的物质需要,不断购买新的产品,而且这种“新”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变“旧”而遭到淘汰。这种新的物质需要,也不是人们的真正需要,它往往突破了正常、适宜的界限,是被诱惑产生的一种“虚假需要”。这样的“需要”被不断地创造出来,必然大幅度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地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在消费主义发源地的西方发达国家,不足世界30%的人口消耗了超过80%的物质资料与能源,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这样消费的话,地球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全部消耗殆尽。

二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进一步加剧。消费主义是建立在大量的生产和过度消费的基础上。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扩张,使得许多野生物种的生存空间被侵占、破坏、污染,有的甚至消失。而人类的贪婪也加剧了对珍稀动植物的猎杀、攫取,导致更多的动植物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另一方面,高消费所废弃的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事实证明消费主义所激发的人类欲望远远超出了地球资源的负荷能力,废弃的垃圾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电影《后天》和《2012》所描述的场景看起来是危言耸听,实际是对人类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现实反思和未来预测。

近年来,“低碳生活”、“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但不从根本上修正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一切都将流于空谈。消费主义对我们社会产生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用长远、联系的眼光来看,任其发展下去,还会对我们社会产生更深远、更剧烈的影响,甚至会给我们的文化、制度都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消费主义已经产生的影响,才能正确认识消费主义,才能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法]让・波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王小锡.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N].光明日报,2010,6.

[5]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论消费正义[J].思想战线,2006.

[6]张传开.超越西方消费主义[J].求是,2008,(23).

[7]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张南容,卢风.消费主义与消费伦理[J].思想战线,2006.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6

论文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其理论旨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环境退化和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探讨解决危机的途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生存发展困境的哲学反思,它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o年代,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一种最新的理论形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旨在对当今社会生态危机根源的揭露,以及对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出路的探讨。他们的可持续思想、生态价值思想、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平衡的生态环境、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我国发展模式的选择

社会该以何种模式发展?又该如何对待自然环境资源?如何在发展和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探寻生态危机根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观点。

高兹在他的《生态学即政治》中提出要保护有限的地球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用分散的技术来开发再生性能源,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福斯特指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需要专心致志、永无休止地积累,不可能与资本和能源密集型经济相分离,因而必须不断加大原材料与能源的生产量,随之也会出现产能过剩、劳动力富余和经济生态浪费。”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环境被蜕变成了索取资源的水龙头和倾倒废料(经常是有毒废料)的下水道。所以,过去500年的历史实际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此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还提倡通过国家推行有效的产业政策来消除或减少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产业发展问题,提倡以一种SHE经济发展模式(Sane"理智的”,Hu-mane“合乎人性的”,Ecological`‘合乎生态学的”)代替原有的HE经济发展模式(Hyper-Expansionist“高度扩张主义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它要求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承载力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张力。这种调整后的经济指标突出了人类的健康与需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正义、人性需求的满足、公民愿望的实现、对收入和劳动的更公平的分配、更好的环境保护、更多的生态投人、更高效率地利用可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应转变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并且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口循环经济改变了“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组织成了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资源利用最大化、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发展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可见,循环经济最终实现了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目的。

第二.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扩张,甚至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速度。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坚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同时,要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构成,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构矛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前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第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核算体系。改变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和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发展的最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的做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人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中,环境与资源处于一种低价值的状态,这对人们的行为造成一种逆向激励。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不合理状况,从而引导企业向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生产方式转变,引导人们向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转变。

二、生态价值思想与我国价值观的生态转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合理的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力的批判了人类原有的“二元论”思想,批判了人类“控制自然”“支配自然”的价值取向。他们反对人类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而破坏自然,主张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生产规模与生态平衡同步,主张“弱”人类中心主义,即把人类个体的理性偏好的满足作为价值标准。所谓“理性偏好”,就是指经过理性思考以后所呈现出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实际上也就是不危及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因此,它既是一种追求人的物质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为“异化消费”。正如本·阿格尔认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之所以叫异化消费,“一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的消费中去寻找人生意义,到消费中去实现其创造性,人为闲暇而活着;二是因为它把人的满足同消费等同起来,这是对异化消费一种不恰当的补偿;三是因为它把异化劳动当作物质丰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支撑起了异化劳动。因此,他们认为首先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的制止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异化消费并不是产生异化劳动和生态危机的根源,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能将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寻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这种批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思想的分析,使我们意识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观的生态转向,并以此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导致的“人类中心论”的主宰下,人与自然关系被简化为绝对的二元对立,走的是一条片面工业化道路。一方面推动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实现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出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价值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第二,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可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消费需求无限扩大构成了一对矛盾。因此,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消费理念,而是要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它倡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只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而一味向自然界索取的非绿色消费方式,转向防止污染、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绿色消费方式,从而达到人类能够世代和谐生存、健康生存和可持续生存的目的。

第三,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制度约束人类的生态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的现况来看,首先要改革现行环境执法体制,理顺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解决环境执法主体过多、执法权力过于分散、环境执法比较混乱的现状。最大限度地统一环境执法主体,整合环保行政资源。其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必须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起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再次要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和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使企业在违法与守法的博弈中朝着守法的方向发展。

三、生态伦理思想与我国生态伦理观的重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提出了一种“期望破灭的辩证法”,他说:“新的危机动态是由我们称之为‘期望破碎了的辩证法’引起的,这种辩证法是消费者突然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的幻想中清醒过来和可能重新调整对于幸福含义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生态系统无力支撑无限增长,从而将缩减旨在为人的消费提供源源不断商品的工业生产;第二,这种情况将要求人们首先缩减自己的需求,最终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方式,从而改变那种把幸福完全等同于受广告操纵的消费的观念;第三,对需求方式的这种重新思考可以使异化消费变成“生产性闲暇”和“创造性劳动”的现象。人们不再把劳动仅仅看做是为了获得用于未来消费的财富的源泉,而是在生产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价值。他认为,这种辩证法会使人们确立起新的需求观念和期望,重新树立人们的幸福观。

福斯特认为,人类需要迅速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以取代当前人们对待环境的不道德甚至非道德的恶劣行为,否则人类应付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完全无望的。他主张抵制“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所谓“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由处于社会顶部的极少数人和绝大部分为维持生计而工作的工薪阶层所构成。在这种体制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脚踏轮上的一部分,既不可能也不愿从中脱离。这种生产方式推崇个人利益,遵循竞争原则,进而导致社会权利“结构性的不道德”,即单向支配关系成为了社会关系的主体,进而形成高等级者对低等级者控制、奴役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必然会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一场裸的掠夺。因此福斯特号召开展一场将生态价值和文化融为一体的道德革命,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最深刻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对伦理道德观进行重构,要重视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培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育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在当前,建构生态伦理要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和人类平等观,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公平,也要求代际公平。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在代际价值的理解上,应该明确两点:一是权利和义务的非对等性,承认后代人享有权利并不意味着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正如我们承认自然的权利而很难要求动物、植物等对人类承担义务一样;二是由于后代人尚未出场,因此其权利的行使并非一个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存在于当代人的“观念”中,因此,后代人的权利必须由当代人来,由当代人按照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

第二,增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目前,在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依然淡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道德层次问题,而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整体的道德意识水平。因此,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种理念,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首要任务。我们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要努力建立和完善各种环境保护和教育的评估、奖惩和激励等方面的机制;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7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高兹认为现代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度集中的技术即核技术,这是一种独裁主义的政治选择,它导致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有利于对人民的控制,具有独裁和加强资本力量的倾向;另一种是分散的技术,它可以用来开发再生性能源,它服从于大家的控制而不能创造利润,具有潜在的反资本主义倾向。因此,人们必须在两种社会之间做出抉择:一种建立在独裁主义的技术基础上的社会——它加强了对人和自然的统治;另一种建立在民主的技术基础的社会——它促进个人自主及与自然的协调。

(四)佩珀和其生态社会主义

英国绿色运动的著名代表佩珀在其著作《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主义》(1933)里面,建构了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目标为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政治。其生态社会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强调人类精神。在他看来,关键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否则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绿色资本主义只能是空中楼阁。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要想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阐释

(一)世界性的“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难题,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原来设想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并未如期发生.而是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更可虑的是,生态危机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因为资本主义存在就需要不断扩大的商品生产为基础,然而这势必造成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当人们认识到过度消费与环境的冲突日益恶化时,也破灭了对商品无限供给的幻想。开始重新审视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并最终寄望以社会变革的方法解决生态危机。

(二)“消费异化”导致生态危机

本阿格尔提出的所谓“异化消费”,指人类用获得商品的办法补偿其令人厌烦的、非创造性的.且报酬不足的劳动生活。之所以叫“异化消费”,一是因为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表现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消费中寻找人生意义,到消费中实现创造性,人为闲暇而活:二是因为它使人把满足、快乐与消费等同,这是对异化劳动的不恰当的补偿;三是因为它把异化劳动当做物质丰饶的必要条件,从而又支撑起了异化劳动。“消费异化”观表明人们并非出于真正地需要而去购买商品,而是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操纵下追求高消费.把消费作为自我满足的手段,当做人生的唯一乐趣.从而异化了消费。同时。异化消费和异化劳动之间互相作用,进而延续了资本主义的寿命。

(三)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方能解决生态危机

针对生态危机和异化消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稳态经济”,即在扼制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使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分散化、非官僚化和社会化。他们主张缩减资本主义生产能力.加强国家调节力度,控制资源消耗并提高有效使用率。最后,在他们看来,我们还需要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但这种所有制并非国家政权所控制,而必须充分贯彻实施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原则。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

正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所论证的,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人类已经处于异常危险的境地:一方面.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提供着不尽的商品以满足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已经造成自然与人类的对立,我们正在自食恶果。为此,我们必须摒弃陈旧的观念,改变发展模式,改善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我们必须在以不牺牲环境为前提的科学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既满足当代人物质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逐步改善与自然的敌对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共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疯狂地破坏自然,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尽量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做到既按经济规律办事,又按自然规律办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需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寻找新的更节约、更少污染、更保护环境的技术和方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吸取之前工业化的经验教训.用更严格的生态指标来衡量科技进步,调控其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加大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而依靠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调来推动人类的健康发展。

其三,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给生态环境减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直接原因都源于该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与资源、环境的失衡。因为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必然引发社会物质需求量的扩张,必然要求经济的超长增长,加重生态系统负荷.从而造成生态失衡。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回到二者平衡的轨道上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消费主义的根源篇8

一、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内涵及维度

我们知道,凯恩斯的高消费伦理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是造成人类当前面临空前发展危机的重要原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了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而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一步一步推进,早期就存在的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问题已逐渐突显。人类若想改变现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及消费模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吸收西方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教训,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推动可持续发展。

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指出,可持续消费观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忘我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从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消费本身内涵了一定的伦理道德价值,凸现出了消费合理的维度:第一,以发展水平为标准;第二,以地球承载力为限度;第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第四,以消费公平为原则。

1.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人类生产什么,他们才能消费什么。人类消费什么,消费多少,怎样消费,都是由其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奴隶主不能要求消费电视机,同样,现代人也不能要求消费空中住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铁器的出现结束了青铜时代,蒸汽机的使用使手摇磨消失,电灯的普遍化使油灯成为罕见,电视机的普及使电影业大为萧条,粉末涂料在工业领域的兴起将使家用电器外壳油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我们当前所提倡的消费伦理也必须和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还必须发扬传统崇尚节俭的消费伦理。当然,我们所说的节俭并不是要人们回到中世纪的禁欲时代,也不是回到时期的以消费为耻的年代,而是量入为出、以社会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以自身的承担能力为支撑点的适度消费伦理。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经济已初步建成,因而,我们也必须转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产品匮乏条件下形成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消费伦理。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消费。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样,适当扩大消费不是提倡浪费,提倡高消费,把消费作为人生目的。讲排场的消费,为应酬的消费;受误导的消费,特别是受广告误导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满足占有欲的消费,实际上都是浪费性的。这些消费虽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滚滚利润,但由于这些消费超出了人自身正当需要,实际上也并没有提高消费水平或增进消费效果,却消耗了更加多的资源,本质上只是满足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与心理需求,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却是弊大于利。

2.以地球承载力为限度

“消费”一词的首要含义就是消耗,它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包括对工农业产品的消耗。消费的实质是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的丰硕程度也就成了制约消费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同时,由于消费又向自然排放,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制约着消费水平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无视自然资源,无视环境的承载力来谈消费。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我们的消费是有限度的,自然资源按其本身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所谓可再生资源是指资源的数量和储量在人类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重新生产出来的资源,如淡水、纤维素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指资源的储量在人类开发消费后将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更新或恢复出来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被消费后,该种资源可以使用的总量也就减少了。不管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还可再生资源,就资源本身而言,依然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的”。

联合国报告指出,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超出地球能力的25%。现代的高消费伦理鼓励人们大量地消费,以此刺激经济的发展,迫使经济体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而“自利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愿为维持和支撑这种物质消费模式所造成的环境、能源和生态后果支付必要的代价。恩格斯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人们在向自然进行“掠夺”的同时,同时也在生态的意义上进行“集体慢性自杀”和对后代的“集体隐性谋杀”。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考察了决定和限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后得出结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要避免这样的衰退,就必须重新选择人类包括消费方式在内的生存方式,从追求无限制的“多多益善”的高消费伦理转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适度性”理念。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深刻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能超载和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生死与共、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损害自然也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让万物既共生互利,又彼此竞争,使社会、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从我国国情来看,虽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因人口基数大,资源总体相对贫乏。另外由于以前我们过分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不合理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存在大量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现象,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盲目追求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话题。纵观全部或为名或为利,归结起来都不外追求人生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对其不同的诠释也就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高消费伦理观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上极力抬高、突显消费的作用,在消费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消费就是一切,认为消费是快乐幸福的惟一源泉。但是人们发现物质的富裕不能满足世道人心,物质的享受养育不成健康的人格。相反,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物质消费的提高,出现的却是大量的人格分裂、私欲膨胀、焦虑抑郁和对理想信念的普遍蔑视。就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饮食有自己的反面。……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优良传统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必须以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和谐的消费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可持续消费伦理还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消费目标,要求人们兼顾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彻底消除消费异化,使人不至于只追求物质利益和享乐,使人心灵充实、品格高尚、性情豁达。

4.以消费公平为原则

公平一直为人们所追求,梭伦最早就认为公平就是“给一个人以其应得”。因为它表明公平的处在共同领域中的具有不同利益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分配的合理原则。由于消费,即使是个人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其消费结果必然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不同的消费方式也就涉及到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所以,可持续消费伦理也必须遵循消费公平的原则,要求人们追求自我好的生活质量时,不可对当代全球其他人或后代每一个人造成然害。

消费公平包括代内消费公平和代际消费公平。任何人自身的消费都不能危害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我们称之为代内消费公平。代内消费公平体现了全球发展的一体性和世界性。它强调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都不能损害或危及其他国家、地区和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当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各国对资源的使用极为不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然后又向不发达国家输出污染,实行生态殖民主义,把污染密集型产业和危险废物转移到不发达国家。给不发达国家和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事实上,造成目前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至今,他们仍是一些污染物的最大排放者。一些发达国家有意回避或模糊自己的责任,甚至企图把这一责任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这是极不公平的。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了“世界各国对保护地球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必须认真履行扶持贫困的义务,给世界以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权利。

所谓代际消费公平是指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可持续消费强调人们的消费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就是说,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仅要着眼于当代,而且还要考虑不损害后代人,这就充分体现出可持续消费的公平性。代际消费公平强调人类在资源消费上要公平地对待下一代。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

如果本代人对有限资源的消费减少了后代人对资源的使用,从而给后代人带来损失甚至危害;或者本代人出于近期考虑对有限资源的消费减少了本代人长期对该资源的使用,这些都是消费的不公平性,也不是可持续消费。我们应考虑代际消费的合理安排,公平分享自然资源和无污染的自然空间。

凯恩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已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危害,为了对自己负责、对下一代负责,我们必须抛弃高消费的消费模式,走出“先破坏,后治理”的环境维护模式,树立可持续消费伦理。

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21世纪人类的主要消费方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要求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它本身内涵一定的伦理道德因素,在资源消费上凸现出公正性,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谐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上一篇: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对非遗的保护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