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6:44:29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组织融合;媒介管理

一、简述“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

尼葛洛庞帝在1978年首次正式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而在世界范围内传媒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美国,媒介融合才从根本上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质的飞跃。关于“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目前还未出现公认的定论。例如美国教授浦尔曾指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类媒介逐渐呈现出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则是由电子科技发展造成传播形态出现聚合而导致的。”另一方面,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却指出:“媒介融合实质上是各类传播形态的媒介进行联盟合作的状态,一般包括了视频传媒、印刷传媒以及数字传媒等。”[1]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学者王菲是这样定义“媒介融合”的,她认为:“媒介融合必然是出现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而不同媒介之所以发生融合互动是因为新闻信息消费者的终端需求。”[2]现代人对新闻信息的消费早已呈现终端多维化趋势,平面终端、电视终端、电台终端、手机终端、PC终端、LED终端等消费形式多时间段融合。在具体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所谓媒介融合同时涉及新闻内容融合、媒介网络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这三大过程。

“融合新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美国的论坛公司以及媒介综合集团,通常我们认为它是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之下的必然产物。而国内初次引入“融合新闻”这一概念是在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蔡雯教授介绍引进。[3]尽管历年来传媒业不断针对“融合新闻”展开研究讨论,但是并没有对其基本定义得出一个公认定论。在结合研究学者的定论背景之下,本文认为所谓的“融合新闻”实际上是媒体工作者在利用社会发达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将所收集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归纳而后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公布,而信息接收者则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中接触新闻信息,如社会民众可以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电台等媒介工具了解实时新闻信息,其融合的特性主要体现在融合、融合上,即统一平台、至多媒介终端。

如上所说,“融合新闻”本质上是媒介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但绝不是唯一产物,同时“融合新闻”的良好发展也能够推动媒介融合走上更加稳健的发展平台。在实际传媒发展过程中,要想使“融合新闻”成为改变传统旧模式的有力手段,就必须培养有良好新闻素养的工作团队、采取有效的新闻改革措施并帮助新闻公众构建一定的媒介素养。总的来说,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其实是相互依靠的统一发展机构,在进行传媒业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融合新闻”的发展情况,更要关注二者的契合度。而本文将针对媒介融合下“融合新闻”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二、媒介融合下“融合新闻”为我国新闻业带来的挑战

首先,为保证“融合新闻”合理性发展,就必须设置完善的媒介规制以及传媒业内部的管理准则。之所以在发展“融合新闻”的进程中要注重相关规则制度的设定,是因为媒介管理体制中所涉及的各类规则制度将直接决定媒介融合的质量,而“融合新闻”恰恰是媒介融合中的重要产物。具体来说,我们不仅仅需要瓦解原有媒介管理中的区域分割与行业分割制度,更应该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将单一媒介形态作为发展基础的传统传媒发展模式。而新制度的建立以及旧制度的瓦解都需要经历较长的一个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我国新闻业也将遇到很多发展阻力。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全媒体新闻中心,例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7年开始研发并在2009年成立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就是一次很好的媒介融合实践。这种全媒体新闻中心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融合至少三种及以上媒体组织,最终实现在一定范围内采集不重复,发行多渠道,尽可能一文多用,创造新闻采编的最大使用价值和最大范围地实现新闻的受众满足。这种形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打破了原有的媒介机制,对多维度的媒介组织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经济效率、人力效率上能够实现优化。

其次,由于“融合新闻”所直接涉及的传播媒介与新闻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发展“融合新闻”需要一支高效优质的新闻工作团队,因而目前国内新闻工作者本身的职业生涯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成为符合“融合新闻”发展的新型人才,努力提升其全方面素质,争取成为全能型的记者编辑人才或者新闻行业管理人才。全能型的记者编辑人才除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技能外,还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采写工具——电脑、智能手机、摄像机、照相机等,能够同时满足手机新闻、网络新闻、纸质媒体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LED屏的视频需求。

最后,新闻业在发展“融合新闻”的同时还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需要社会公众表现出一定高度的媒介素养。这是因为“融合新闻”在正式推广的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新闻业单方的操作,也必须鼓励公众进行积极的互动,达到一种新闻共享的局面。然而如何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和谐地加入“融合新闻”的发展中来,就成为目前新闻业的一大难题,积极争取媒介之外的个人力量参与到“融合新闻”的发展过程,从而使新闻业呈现“分众化”,也是极为重要的挑战难题。[4]

三、“融合新闻”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由于目前我国的媒介融合形态并不完善成熟,因而“融合新闻”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阻碍,出现了以下列三点为主的发展困境:

首先,目前国内的新闻发展业对于数字信息内容还未能进行有效管制,或者说尚未为联盟平台构建起系统化的信息分享平台,而具体的生产商之间也无法针对数字信息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导致新闻信息的分享途径遇到阻塞。在这种信息孤岛的合作背景之下,很多资源信息都在无形中被浪费,“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目前,国内很多媒体尚未掌握部分新闻信息的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以及跨媒体的采访活动中其所受到的阻力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正常运作。另外,部分媒体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采访报道权,但是由于信息传输媒介之间的融合尚不成熟,对于数字信息内容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因而很多新闻报道编辑环节都无法朝“融合新闻”的方向前进。

前文所提到的全媒体中心,其举措固然好,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在于这个“全”是有限制的“全”,是在某个媒介集团内部的“全”。如果未来全媒体新闻中心能够以市或者省为单位,并且能够以一定制度为保障,实现新闻的无障碍跨地区采编,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全”。

其次,由于“融合新闻”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崭新的信息平台之上,因而新闻业需要在新的媒介生产流程之中开展工作,而新事物新方式将会给新闻业发展带来转型期的压力。在传统媒介生产流程中,新闻工作都是以采访编辑为其核心内容,而在新媒体的介入以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新闻工作必须突破原有信息流动上的阻碍。在新型发展模式之下,为了更好地推动“融合新闻”,就需要组成互动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团体。目前而言,媒介融合将要求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媒体进行互动性合作,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报道来体现“融合新闻”的多样性与进步性。但是由于不同媒介之间原有操作流程各不相同,因而在短时间内进行磨合合作是较为困难的,新闻业也因此在平台整合上面临着困境。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属于全能型记者,他们采写的稿件除了文字外,还可以同时满足集团所属媒介的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同时,新闻中心和各媒体之间的稿件分两条线:一是特约稿件,设定保护期,为特定媒体专供,保护期内其他媒体无法看到;二是待编稿件,除特约稿件外的所有稿件进入待编稿件库,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这样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新闻信息的流动,同时记者编辑原有的工作岗位大致不变,流程上略微改动,但是整体流程简化,这就保证了新闻平台磨合度的减少。那么是不是我国其他地区都能照这个模式来呢?也未必。每个区域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媒介发展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这个中间还要涉及不同质媒介之间的合作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等。另外,统一平台的新闻该如何利用实现其最大化利益,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像有的全媒体中心就设置了类似管理的平台,哪里用了、怎么用的都能查询到,避免出现同一媒介上重复使用的情况,也能保证不同媒介在使用技巧上不重复。

最后,在媒介融合的新型时代,新闻业的媒介公信力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我们往往将民众对新闻媒体的认可度以及采信情况作为衡量其权威的标准。一般来说,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及形式上无法超越新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在民众之间的权威性却相对较高。因而目前新闻业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之上发展“融合新闻”时就容易受到公信力的质疑。

因此,新闻业应当通过正面宣传工作为新媒介树立积极的舆论形象,使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能够相互磨合、共同引领新闻舆论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应该重视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真实度。一直以来,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融合新闻”首先要保证新闻的可信性,才能增加融合媒介的公信力。如果在媒介组织中设置采纳新闻信息的核查制度,就能够大幅减少网络假新闻信息的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所提及的“融合新闻”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第一,我们应当尽快通过完善制度来促进新闻业各媒介组织之间的融合。从本质上来说,之所以新闻业发展到今天需要进行媒介组织融合,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规模化以及差异化要求。此外,人们不仅主观需要即时掌握一手新闻资讯,科技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传统新闻模式无法再满足社会文明进步,因而媒介融合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为了能够促使各媒介之间和谐稳健地合作发展,就需要借助于相关的规则制度。这里所提出的规则制度不仅仅局限于媒体企业内部,更是指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过程。由于新闻工作是为服务社会而设立,适当的新闻信息引导以及舆论指引往往能够协助政府部门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因而政府应当从制度政策上给予新闻发展以支持。就媒介融合发展过程来看,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来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到新闻活动之中,从而扩大媒介终端的信息数量;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给予媒体终端的发展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提升技术设备的性能使资源信息开发共享更加便利,也可通过鼓励政策来推动社会范围内的媒体技术创新。

第二,“融合新闻”在发展进程中应当借助于科学化的媒介管理,从而进一步进行媒介定位。由于媒介工具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新闻信息的多样化发展,所以只有在正式发展“融合新闻”之前完成媒介定位操作,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媒介的不同新闻影响力。举例来说,为了能够达到“融合新闻”的高效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单位就应当及时成立赶赴事发现场的报道小组,而他们在现场所收集的实际信息即是进行后续新闻编辑的一手资源。但是这类报道小组并不单一性地属于电视媒介内部组织,或者报刊媒介内部组织,而是由新闻单位统一管理,现场带回来的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再交托给不同的媒介进行区别化编辑。而区别化编辑的过程就是展现不同媒介不同新闻定位的过程,网络媒介一般更偏重于视频剪辑,往往强调在第一时间将编辑完成的事件视频发到网络上进行公布;而报刊媒介则更关注于从各类资料中提炼主要信息,通过专业的新闻写作者进行语言组织后再排版出刊。这样,融合后的媒介能以网络的广度、报纸的深度、手机的速度以及其他媒介形式的特色,搭建起更好、更新的传媒平台。在新的平台上,新闻信息能够更好地被、被吸收,达到“融合”的目的。

第三,新闻媒体应当借助品牌塑造来提升其社会公信力。几乎对于每一种市场产品来说,品牌对于建立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公信力都有重要影响,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亦是如此。不同媒介之间所存在的竞争往往都是其媒介品牌之间的竞争。以传统媒介来说,其品牌公信力往往取决于其成立时间,由于通过了时间的检验与筛选,因而在社会公众之间颇具权威性。而对于新媒体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树立起媒介品牌并树立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借助于深刻的宣传推广工作。以新浪、搜狐等网络新闻平台为例,为了能够树立起媒介品牌,其纷纷推出新浪微博、搜狐视频等非完全新闻类平台,事先吸引与认可,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权威以及公信力较强的新闻媒介平台。并且,媒介组织可以尝试以旧带新地推出并建立新的品牌,扩大其媒介平台的涉及范围。

四、结 语

社会科技发展、经济文明进步以及国际竞争压力都迫使新闻业不得不进行媒介融合的革新之举。而目前“融合新闻”作为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完善相应制度、科学化媒介管理以及树立媒介品牌等都是推动“融合新闻”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闻”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新的挑战总是伴随着新的契机,只有跟随社会发展脚步,以服务为宗旨,才能保障“融合新闻”朝着成熟完善的方向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3]蔡雯,李从军.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戚鸣,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 素质 能力 新闻教育 改革

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新闻业界不断发生改革,并其对新闻业界也不断提出新课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关于新闻教育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学家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新闻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显示,新闻教育改革没有建立能够实际操作的新模式。除此之外,传播的新闻传播格局又不能满足当前新闻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显而易见,新闻教育改革的任务势在必行。

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主要是要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当前的发展中,媒介融合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媒介融合最早起源于美国,开启了具有全球性媒介融合的新时代。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实现了电视、媒体等多种媒介的融合。但是由于当前新闻业界发展的局限,并没有取得很大的发展,因此,整体上讲,取得的效益并不高。此外,媒介融合严重缺乏一个可以操作的新模式和实践,必须进行有效改善和重建。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老套、课程单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通常情况下主要运用传统化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主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新闻教育改革教学的课程仅仅采用媒体来实现,过于单一,缺乏“多样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的新闻教育在专业课程方面内容主要侧重于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一广播为主题进行相应的设置,严重缺乏综合性,导致在操作时出现单一状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在新闻教育专业课程中,大都十分重视信息的培养,而非技术,此外,还着重强调文字信息内容的学习,可见,传统的新闻教学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媒介传播的实际需求。

(2)新闻教育与传播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媒介融合的教育改革,对新闻教育的理念和传播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教育改革多元化严格要求新闻教育理念和传播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例如,在高校院校新闻教育过程中,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以及技术手段等教育理念方面仍不清晰,这样以来,很多学生再就业之后无法适应这种媒体环境。

(3)、新闻教育专业过于细分化。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被不同媒介形式分割,所以,想要使其达到科学、综合以及专业等特性的有效统一十分困难。例如,高校院校内新闻教育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等等)内容,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领域。媒介融合本身的目的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将新闻信息与新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新闻教育专业一旦细分化,便会对新闻教育技能培养产生严重的影响等等。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问题的新要求

(一)不断优化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

(1)针对现有教育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提出第一个新要求就是:积极调整和改革现有的新闻教育传播课程。在目前所有的高校园内现有的新闻课程中进行新闻资源整合和有机融合,逐渐模糊课程之间已经存在的界限,并将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方式,重新将新闻教育内容与设备进行融合,促使其形成一种全新的新闻课程体系等。例如,开设新的音频、视频内容制作课程,为学生积极拓展新的媒体传播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从而迎合媒介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2)拓宽新闻学科内容,创新专业特色。伴随着媒介融合脚步的不断加快,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逐渐优化教学课程。例如,中国xx所新闻大学早在07年就已经开设新闻数字化传播的专业,以数字化网络技术将学生带入一个更加丰富的学习领域。并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专业和新的新闻专业都将取得一定的突破,因此,必须保证新闻教育专业自身的开放、兼容等特性。此外,由于传统的新闻教育专业不能适应和满足新的媒体需要,那么,建立专业化体系来增强实践教学十分必要。高校必须综合自身的能力来创造新闻专业特色,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掌握传播技术等。除此之外,还必须提升新闻专业的综合素养,逐渐增强新闻教育设施的建设,为学生们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积极整合师资,引进国外合作

媒介融合背景下,师资力量不仅是进行新闻教育的主力军队,还是连接新闻教育传播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资力量的整合力度。把具有不同新闻专业背景、传播学科的师资整合在一起,并在坚守新闻教育核心任务的前提下,对他们内部的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技术手段与传播能力的队伍。另一方面,还必须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外合作,吸取他国经验。或者高薪聘请国外新闻媒体传播讲师传授经验,逐渐与国外形成一种“互动”的良好模式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的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必须加大对新闻教育专业传播改革的力度,前提必须综合新闻教育专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另外,积极改善和创建新的媒体设施,为媒体传播奠定“硬件”基础,以便新闻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

[2]尚京华.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培养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J].现代传播,2010年.

[3]杨娟,严三九.资本·创新·全球化——媒介融合的现状与 未来——2008 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09 ,(3).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3

一、媒介融合简介

多种媒介或者各种媒介一起体现出来的将很多功能融为一体的走向即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这个基本概念是由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先提出的。媒介融合最简洁的定义是将不一样类型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而广义的新闻媒介融合概念是指将各种媒介以及与媒介相关的各种要素整合到一起,这种融合不仅仅包括媒介形态的整合,还包括媒介的功能、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特点、媒介的优点等要素的融合,所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媒介融合应运而生,媒介融合也在不断发展充实中。由于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整合在一起,所以各种媒介的优点也融合在一起,缺点也得到了互补。媒介融合将新闻传播速度明显提高了。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中首当其冲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媒介内容中的数字化。数字信号的传送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将图像、文字、视频、声音转变成数字信号后,可以进行快速的传播。数字化也推进了各种媒体的融合程度以及融合速度。在媒介融合中,内容融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它实现了各种媒介共享资源,实现了同一新闻不同表现方式的新型新闻传播模式。最后媒介的融合还包括各个行业的融合,因为,一则融合了各种传播方式的新闻将广播电视业、娱乐业等产业也都涉及了,实现了与电视新闻有关系的各个行业的得发展。综上,媒体融合是传播技术网络化数字化、电视新闻产品多媒体化、行业融合化、组织整合化。

二、将电视新闻地位主体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由于媒介融合的出现,为了使电视新闻更加具有竞争力,必须提高电视新闻实力,这样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电视新闻历久弥新,有着自己的优点留住观众的心。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媒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能被社会进步的脚步取代,所以加强电视新闻的竞争力是刻不容缓的,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整合的强化

信息整合的强化即是增强对大量信息来源具有甄别甄选的能力。在当代社会信息大融合的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了许多,接受信息来源的速度也快了很多。但是面临这样迅速而来的大量的信息,甄别甄选正确有用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味地争取独家新闻,争取最快而不重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将对电视新闻的传播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认真的筛选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的信息是提升电视新闻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二)表达方式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人们大多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在电视新闻传播上也不例外,应用创新的表达方式也是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手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不仅仅运用文字语言的形式,还可以借鉴网络,对新闻内容进行有趣的编排,加入一些流行词语,更加贴近生活,这样就可以加快电视新闻传播的脚步。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停地改变以及进步,从而催生了新的科技、新的技术。这些变化都在提醒着人们对电视传播,它的内容,它的传播媒介进行多一点的思考。在现代计算机发展迅速,数字化普及以及移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将网络,数字化等等整合在一起。所以需要甄别信息,创新表达方式来保持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报业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14-02

一、数字化时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媒介生态理论指出,“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1]。媒介、社会和受众是媒介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素,这三者密切关联,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强大的数字技术正在深深地撬动着原有的适于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一)数字化下媒体格局的异变

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媒体大家庭急速扩容。20世纪末之前由三大传统媒体所主宰的媒体界,在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被众数字技术的产物新媒体所颠覆,尤其是互联网,成为继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其他数字媒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熟,比如手机。当下,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技术的推进使手机进入了媒体行列,而其庞大的使用群体也必将注定着它作为媒体的巨大潜质。另外,还有移动电视、物联网等等数字新媒体,纷纷进入了媒体大家庭。新媒体的剧增,媒体大家庭的扩容,必然会引起媒体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化。过去传统媒体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而现在的新媒体是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二)数字媒体影响下受众的迁移

对于任何媒体,受众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没有受众,媒体失去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的经济基础。因此,受众的任何变化都可以说牵动着媒体的“中枢神经”。而新媒体的涌现,强有力的拉紧了传统媒体的这根“神经”。

首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向新媒体转移。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是完全具有主动性的。他们不仅对媒介有选择,对内容也是有选择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大大增强了受众媒介消费的选择性。同时,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内容来源以及内容信息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大丰富了受众的信息可选择度。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数字化网络带来海量信息的互动传播,意味着传统人际传播得以在数字媒介平台上全面还原并提升,即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点对点的信息沟通与实时交流,且不必再拘泥于传者与受者、大众与小众之间的明晰界线”[2]。在新媒体种种优势的夹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

其次,受众细分化和碎片化导致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在过去,大多媒体把受众看作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提供的是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但如今,“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3],而不同群体的受众需要不同的精神粮食。因此,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喜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技术的崛起,媒介的种类和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态势日趋成型。加之新媒体诸如自由选择、双向互动等突破传统媒体局限的独特优势,为细分受众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媒体、信息成为可能。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三)数字化下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劣化

一直以来,内容生产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优势,依赖于内容生产,报纸等传统媒体稳稳的立足于传媒产业链的上游。但是“数字技术使得一切信息都可以用0和1来表达,数据库技术使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而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可以处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4]。因此,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不仅仅简单的转载传统媒体信息,有机的组合以及再生产,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无成本约束性使得其拥有的信息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内容资源的高度同质化以及过度化,使传统媒体一直以来以此作为自身优势的内容资源迅速贬值。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所说,报纸所处的是以采编环节为利润重心的完整价值链,但现在被拉长了,利润向发生转移。

二、媒介融合――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的发展之道

数字化时代,面对新媒体重构的媒介生态环境,面对恶劣的媒介竞争形势,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单纯依靠改版增容已似“隔靴挠痒”,如今必须依靠媒介资源的相互整合,喻国明教授称之为“碎片化时代的多重整合”,也就是学界和业界所提倡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

(一)媒介融合是报纸媒体变革的关键举措

不可否认,报纸已经进入衰退期,这其中既有新媒体冲击的影响,也有报纸自身发展瓶颈的问题。如今的报纸仅仅依靠改版增容已基本失效,与互联网浅层次的结合也没有大的意义。报业需要的是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报业从内容生产到终端呈现,从形态到结构,从利益增长点到经营管理,都有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报业的涅重生。媒介融合正是这一壮举的关键举措。“新媒体革命的方向是数字化,其运营模式是媒体、网络、通信三者整合,汇流成传播的大渠道。报业只有超越印刷时代,走多媒体融合之路,弥补自身无法具备的传播特性,才有可能发挥综合优势,作为一个蜕变更新了的产业存在并发展下去。”[5]

(二)媒介融合是报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时代,报业价值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将来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但媒介融合促进了报业集团化,而集团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为报纸产业链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媒介融合带来了内容产业链的延伸。媒介融合,数字技术可以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为可以用0和1表示的数字形式,而数字形式的内容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的内容形态的界限,从而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的低成本性和通用性使得媒介的内容生产具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这对于以内容生产为优势的报纸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集团下的各类媒体可以依据各自受众的特点以及内容所需,对报纸内容进行再生产、销售,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了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

其次是媒介融合带来了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终端的规模决定了媒体的受众规模以及其竞争优势。媒介融合带来的终端产业链的延伸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媒介融合形成的报业集团化大大增加了集团内部所拥有的媒体量以及媒体类型,媒体的数量和类型越多无疑涵盖的受众也会越多;其二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趋势,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融合媒体有了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的可能,从而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是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自然越受受众欢迎。终端的拓展为报业带来的是最为宝贵的受众资源。

(三)媒介融合是满足“个性化”受众的不二之选

首先,媒介融合迎合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受众媒介需求。如前所述,受众的不断细分化、碎片化,使得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显个性化。如今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更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一贯以内容见长的报纸,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化、需求多样化的受众。而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为报纸媒体适应“个性化”受众带来了机会。数字化技术使得各种媒体产品有了标准端口,从而可以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市场中的产品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此,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信息、形式和渠道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个性化的选择。

其次,媒介融合满足了受众传播地位变化的要求。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大大制约了受众信息传播者角色的发挥,而媒介融合为受众地位的改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优势,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也正好满足了受众日趋强烈的信息传播者或者内容提供者角色的扮演。另外,媒介融合也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观看时空的可控性等等的媒介融合后产生的新特性都使的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和主动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

(四)媒介融合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上策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指出,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此前旧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偿”,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以各种传统媒体所无法具有的优势赢得了受众的万般宠爱,而传统媒体自然备受冷落。但是数字技术创造了众多新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创造了与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既可以进军新的领域,也可以探索和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受众的选择和需求。如此,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行业发展极限的约束,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新资源的获得,在融合后的新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这也许正是如今全球传媒集团井喷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受众资源、广告资源被新媒体分流,内容资源失去了它原有的优势,加之受众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加强,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而,报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数字技术给报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其涅重生创造了机遇。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共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产业价值链;也达到了传播致效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媒介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亦是各大传统媒体涅的关键之道。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笑.重构中的媒介价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8.

[3] 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 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9(6).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三网融合;受众;媒介;新闻传播

三网融合在概念上主要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主要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IP交换平台成为统一的应用平台。三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个特殊的表现阶段,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广电行业和通信行业的双向进入。三网融合是我国信息化时展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它为受众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全媒体环境”,而媒介受众的变化必将对新闻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受众使用媒介的变化

1.受众使用媒介需求方面的变化

三网融合时代来临,现有的产业格局和意识形态主导的媒介改革都要遵循媒介格局演变的规律,即首先应考虑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和媒介的互动关系,强调内容服务的公共属性和媒介终端的用户体验。

从“猎奇需求”转向“实用需求”。信息时代是一个以信息和速度制胜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现在的消费者接触媒介已经从“猎奇需求”转向“实用需求”,单纯的“眼球经济”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开始向本质回归,信息开始成为受众选择媒介的最主要因素,受众的观点开始汇聚成为“主流”,精英群体权力话语体系开始消融。从媒介与受众关系的本质来看,受众接触媒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选择信息。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是第一位的,对于信息内容的组合性选择是第二位的,三网融合将彻底颠覆这个现状。在三网融合时代,受众将被赋予新的选择信息的权利,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上升到新的层次,单纯的“猎奇需求”已经不能概括受众选择信息的完全形态,“实用需求”将成为用户选择媒介信息的最大根据。

受众需求的“碎片化”趋势。“碎片化”的概念来源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文化碎片化”(Blip culture),指的是后工业社会文化逐渐分化、瞬息万变的特征。同样,受众的“碎片化”也是此意。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不同的态度观念群体的消费观不同,故而受众群体的需求层面也不断走向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需求会出现不断的分裂和聚合。无论是商业型还是政治属性的媒介,都要尊重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传播规律衍变的需求。

三网融合时代,受众的不同生活行为习惯将改变其对于媒体的评价,正如西方的经典受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所言,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是建立在媒介评价机制上的,即媒介所承载的信息给受众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选择,所以媒介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在信息这个圆点上,使受众掌握自主选择组合信息的权利。

2.受众使用媒介效果的变化

全媒体环境改变受众触媒习惯。媒介的接触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介的结构因素决定的。媒介结构即是指在某一地点和时间里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媒介渠道、选择空间和内容系列。在三网融合时代,受众面临的媒体环境将被彻底颠覆,媒介接触成为受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梦寐以求的传播理想得以实现,受众能够控制自己消费的媒体和内容,无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双向沟通,获得想要的信息。全媒体环境的建立实际上是建立以受众为中心为原则的媒介环境,这样的变革势必改变受众的交往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1]

受众表达的话语空间增大。“话语权”概念来自福柯提出的话语(Discourse)和话语建构(Discourse Construction)概念。话语权首先是一种符号表达,其次才是一种权力体现,话语权作为公众行为自由的权限,并不是完全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渗透在公民日常生活状态之中。就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受众话语权的赋予象征着影响力和控制力,以及对于受众群体社会地位的肯定。故而话语权的平等分配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社会媒介形态的进步。

在三网融合时代,话语权回归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符号互动基础的平等趋向和“自媒体”(wemedia)的出现,自媒体不是一种完整的媒体形态,而是代表了一种个性张扬的信息传播形式。三网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自我分化和转型升级,为传受互动提供了技术基础,也深化了话语权主导方式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的进步,正在慢慢颠覆我们传统的传播模式,文化精英主导的话语权系正在走向衰落,话语权将从“文化精英”主导回归到普通民众的手中。

3.受众使用媒介形态变化

作为受众生活方式的“虚拟社区”的建立。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剂,而在三网融合时代,媒介已经成为受众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户已经深深“卷入”媒介内容之中。在互动性媒介的“虚拟社区”中,出现了强调社会心理“共同体”状态的沉迷族,人们可以脱离现实世界在网络上建立起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虚拟社区存在于和日常物理空间不同的生活空间,社区的居民,我们称之为网民,他们根据共同的需要、兴趣进行交流,这样,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沉迷其中。

传受双方的深度互动。新型的媒介形态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沉浸体验”式的消费,这种消费能使接受者长时间地、完全地沉浸于媒介符号建构的符号环境之中。新媒介形态用海量的信息为网民提供“社群性体验”服务,给受众带来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的感受。

二、对新闻传播的启示

1.培育新闻专业主义

在美国等传媒发达国家,传媒行业在长期积淀中形成新闻专业主义,此理论强调传媒行业特有的价值追求和从业规范,新闻媒体是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社会公器。这种内在的动力和制约,对媒介所面临的多种外部性的社会力量,起着不可缺少的平衡和调节作用。在目前的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行业掌握有内容资源的优势,而建立综合信息平台、进行“台网互动”是其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传媒变局的大环境中,传媒行业尤以广播电视业为主导,更应该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业价值观念,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三网融合的新闻业务角度来看,“融合新闻”是媒介变局下新闻信息表达新的践行形式,即融合多种媒介表达新闻。就整个媒介发展的历史而言,三网融合不过是整个媒介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不同介质、不同属性的媒介打破固有的形态,紧密地结合到一起。虽然新技术的运用会使受众更深刻地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制作中,并且把关人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但是信息社会中专业的媒介信息者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新的历史阶段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也就得到了新的诠释。第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不仅要靠对内容的把关选择,还应该通过对信息的过滤、整合,凸显传播者的“引路”功能。第二,用户参与信息内容制作必然会存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散乱无章。媒介从业者应坚守职业规范和专业主义精神,客观、理性地筛选信息,并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聚合和平台。

总之,媒介技术是推动媒介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媒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遵循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三网融合条件下,广电等媒介产业的深刻介入将为受众提供一个更为个性化的信息交流和舆论表达平台,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中合理化的成分也必将会在新的媒介发展阶段得到新的诠释,媒介将承担海量信息的集散、筛选和深加工的职责,对不同的信息载体加以对接合作,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三网融合的平台创新昭示着媒介生态环境的衍变,其中包括传播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各种传播力量之间相互影响和竞合。不管是外界力量抑或原生力量,都促使着传统新闻媒介的报道方式发生转变。

我国目前的新闻媒体在内容上出现很大程度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成熟的采编和运作机制。我们应根据本国的特点,结合我国当前的新闻体制、舆论环境等现实条件,探索媒介融合的新途径。

3.实现多元化发展

新闻传播可以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等多种符号表达方式,并且,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新闻叙事也会有符合传播规律的独特个性。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新闻信息的传递由传统的以文字语言为主的架构,转向于建构多元素的视觉传达体系。

新兴媒介形态的出现,例如手机电视、IPTV和HDTV等信息载体属性迥异,信息传播者应该将媒介内容重新打包、重新定制,以适应不同媒介的属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的产业价值,降低新闻的边界效应。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增多,传统媒介的数字化生存与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分享和参与将成为新闻传播的必然趋势。国外的手机电视终端出现后,相应出现了可供受众关于节目的评论和交流信息的应用,类似于微博、Twitter的社交信息平台和新闻节目打包出现,是传统新闻媒介自身角色转变的良方。因此,新闻传播实现多元化发展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介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为2011年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三网融合背景下农村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zk3120)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长乐.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J].中国记者.2011,(5).

(余习惠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云洁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1级硕士生)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新闻采编

一、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的影响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制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媒介正在进行着不断地融合,对于电视新闻采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纸广播的挑战。虽然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比报纸广播出现的晚,其媒介传播形式也更具进步性,但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开始认识到新媒体对其严峻的挑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报纸和广播的改革,同时对报纸广播媒介传播工作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所以目前成为电视新闻采编的最大竞争对手。

(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挑战。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电视媒体。互联网这种新的媒体对电视新闻采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主要是由电视台等一个声音发声,而在互联网中,很多互联网用户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第二,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需要对收集来的新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编辑,然后再通过电视等方式传播出去;但是,在互联网媒体平台上,很多用户可直接发生而不需甄别。

(三)新型技术设备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媒体设备,对于信息传播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这些设备适合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信息传播,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无法使用这些设备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必须要不断进行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背景。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与其他媒介的融合。目前,对于我国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媒介融合是其面临的未来趋势,所以必须要对工作进行创新,从而不断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并且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找出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途径:第一,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与其他媒体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吸取其他媒介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良好发展;第二,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大众仅仅作为主要的听众,无法对电视新闻采编提供意见和反馈。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与大众的交流,改变大众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听众角色。

(二)要注重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对于电视新闻采编来讲,实时性和准确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过去的传统媒介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媒介相比,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要注重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此可以做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新闻采集的速度,例如:当产生重大新闻时,应该使得记者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工作,从而能够掌握第一手的新闻;第二,为了更好地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准确性,必须要对新闻进行反复核实,对相关的知情者进行采访和询问,从而确保电视新闻采编的准确性。

(三)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整体素质水平对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对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熟悉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流程,更快地适应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第二,要制定完善的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规章制度,从而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3):56-57.

[2]陈桢.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140-140.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7

一、媒介融合时代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受到挑战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媒体发展的热词,也是新的舆论生态下一场势在必行、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步伐加快,网络化、数字化、碎片化、分众化等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标签,由此也给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带来了全新挑战。

1.传播速度的提升挑战电视时效的贴近性。相对于传统纸质媒体,电视传播的快捷性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但相比不断蓬勃发展的新兴媒体,仍然处于明显的弱势。从当前媒体融合现状看,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媒体,所具有的快捷性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专业网站、网页新闻、数据库中获取信息,传递自己的声音。从技术层面看,电视媒体的技术要求相对复杂,而媒体融合时代的大数据技术、云媒体技术日臻成熟,事件的亲历者可以通过建立在这些技术平台上的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这种传播速度极大地挑战了电视媒体原有的快捷性。电视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受众需要的信息,就难以实现时效上的贴近。

2.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削弱电视情感的贴近性。碎片化是指“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碎片化现象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碎片化现象,也引发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①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带来了信息的空前爆炸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导致受众注意力的分散,选择信息的向度和价值观发生破碎,进而形成碎片化的传播、接受和表达模式。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电视媒体的固有受众群,受众与电视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贴近性和依赖性被打破,忠实的电视观众大量减少。从近年来的收视调查看,电视观众的年龄正在逐渐老化,年轻人更倾向于利用网络、移动平台观看视频节目。

3.分众化的传播趋势影响电视内容的贴近性。媒介融合步伐加快之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移动电视、云媒体终端、大数据技术等多种平台和技术的出现及应用,使得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形态得到极大丰富,形成了纸质媒体、传统电子媒体和新媒体并存的局面,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央视索福瑞公司进行的媒介受众研究数据来看,多媒体消费已经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消费习惯,电视只是受众媒体消费目录中的一项。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极大丰富,受众对媒体内容的选择也呈现出更加细分的趋势。传统媒体在内容提供方面的权威性和垄断性被打破,大众传播逐渐被分众化、小众化传播的观念取代,间接加剧了分众化的传播趋势。这种分众化的传播,要求电视节目的内容必须更加丰富,才能贴近不同阶层、不同专业、不同爱好受众的信息需要。

二、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贴近性面临新机遇

对于电视来说,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既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为改进电视节目表达方式等方面提供了许多难得的机遇。

1.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视表达的多样性。事实上,媒介形态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主导下的媒体融合进程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形态将最终融合为一体,凭借其立体化、多层次的传播形态,为参与主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多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声音和画面是电视的表达方式,既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优势,也存在表达方式单一、稍纵即逝的特点,不利于受众形成深刻印象。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讯网相互渗透,“三网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广电、通信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频道、IPTV、视频网络、车载电视、手机电视形成新的表达手段,电视可以依托不断发展的媒体融合技术,形成文字、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电视受众的需要,从而提升电视在表达方式上的贴近性。

2.传受关系的改变增强了双方的互动性。在传统媒体中,电视的传受关系是不平等、不顺畅的。而在媒介融合时代,交互性是以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媒体融合的重要特点,是其在新闻竞争中优于其他媒体形态的根本。与此同时,新兴媒体本身的隐匿性特征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话语霸权,更多的人诉诸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种互动性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单向灌输的报道方式,电视的服务理念、用户理念得到强化,使得双方关系趋于平等,增强了传受之间的互动性。

3.编排方式的革新提高了选择的自主性。技术的进步,必然为媒体融合后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带来创新和突破。传统的电视节目编排,是将所有的节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固定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节目编播表。即便是突发事件状态下的直播报道,其本质上也是线性编排,导致受众选择的自主性非常小。媒体融合后,得益于云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支持,电视节目将不再是以“流水线”式呈现在受众面前,而是以“节目超市”的方式供受众选择。受众从原本被动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观看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节目,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自己的个性化频道。可以预见,未来的电视观众还可以将分布于各频道、各频段的各个节目优化组合,编排设计自己喜欢的视听带。

三、努力提升媒介融合时代军事电视节目的贴近性

可以预见,在解决资金、技术以及机制的瓶颈后,军事电视媒体融合的步伐将大幅加快。在这样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媒介融合大势面前,军事电视必须充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不断提升自身节目的贴近性。

1.着力改进内容优化形式。有学者认为,“媒体融合的战略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以技术和商业为驱动,通过追求多样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扩大受众覆盖面。”②这一观点鲜明指出,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仍然是传受关系的中心,内容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启示我们,电视节目要在媒介融合时代进一步贴近受众群体,必须认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既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的助推效果。就军事电视传播实际来看,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军事特色。频道专业化是发展趋势,军事节目的特色也是实现分众化的基础。尽管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极大丰富,但特色的内容是无法复制的,无论何时都必须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节目内容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公告式”内容变成受众需求的新闻信息,实现电视节目“告知”和受众“欲知”之间的有效对接,是从内容上实现贴近受众的必然选择。

2.坚持立足军营面向社会。毫无疑问,媒介融合发展首先呼唤的是媒体人思想观念的解放。提升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同样需要电视人思维的创新。军队新闻媒体提升贴近性,必须着眼于军队新闻媒体推进媒体融合的职责和出发点,即服务官兵、服务战斗力,这一点不能动摇。同时还要看到,军队媒体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要从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升国防意识的高度,加快推进军队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步伐,加强军事信息传播能力建设。从实践步骤看,要将宣传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军事电视媒体必须将自己转变为军事信息内容的提供商,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军事节目,使受众愿意收看军事节目,愿意消费军事电视频道。这样,军事电视节目才能与受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贴近。

3.重点改进电视语言语态。从电视语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电视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宣传品、作品、产品。”③这一概况形象揭示了电视传播语态的重要性。语态是军事电视传播理念的外在表现,也是影响电视节目贴近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媒介融合时代,具有传播迅速、形式新颖、不规范性等特征的网络语言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语态不改变,军事电视宣传就难以为受众接受,贴近性也就难以实现。因此,应充分顺应媒介融合的语态,改变主持人、出镜记者及被采访者的语态,摈弃八股腔、流水账式的官腔官调,转而重视讲述功能,像邻居朋友谈话一样娓娓道来。同时,调整军事电视的其他语言形式,包括视频图像、动画色彩、布景道具等,真正提升军事电视节目的贴近性。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篇8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他指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形态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本文由收集整理起。”①由此可见,最初人们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解主要是针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出了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指不同类型媒介的所有权归同一传媒集团所有,以实现资源共享,如美国的新闻电讯集团;2、策略性融合,指不同所有权的媒介共享内容,如属于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台进行合作;3、结构性融合,与新闻的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报纸的编辑记者到合作方的电视台做节目;4、信息采集融合,指媒体从业者用多媒体方式采集信息,如“超级记者”;5、新闻表达融合,即记者或编辑运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表达。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媒介融合从单纯的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渐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从媒体外在形式上的合作走向新闻采集、加工、等环节的互动;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推动到媒体为了自身发展主动寻求相互合作;从同一区域、同种媒介的融合到跨区域、跨媒介融合。其最终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本质在于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在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的服务。③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新闻传播业的必然趋势。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

1、积极因素

(1)媒介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媒介融合。报纸拥有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从业人员,擅长深度报道,但是其时效性差,并且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广播具有很强的伴随性,在私家车逐步普及的今天,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电视是声画并茂的传播媒介,感染力极强,但主要是线性传播,只能按照电视节目单的顺序观看节目;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双向互动、多媒体传播等优势,但是公信力不足。各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只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回溯传媒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有着必然的联系。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为报纸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奠定了基础;无线电的广泛使用和大功率发射机以及电子管接收机的发明使得广播传入千家万户;摄像机、转播车、发射台及一系列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使人们在家里通过电视机接收终端就能目睹千里以外发生的事情。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发展都以数字技术作为平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3)受众的需求推动了媒介融合。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环境中,传播者一定要重视受众的需求。如今受众需求正在向小众化、多样化、细分化转变,因此,要针对分众市场制作和不同的信息,这就需要不同媒介之间通力合作,对各自的信息采集、加工、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

2、限制因素

(1)缺乏专业人才。以往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只需要为单一的媒体服务,仅需要按照自己所服务媒体的要求完成任务即可。但是媒介融合打破了各种媒介之间的壁垒,改变了过去泾渭分明的状态,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媒介融合需要的是所谓的“超级记者”,即能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新闻采写的全能型人才,在报道同一事件时,既能为报纸采写消息,又能完成声音录制、影像采集的工作,为广播、电视报道提供素材,同时还可以及时向互联网发回报道。这就使得媒介融合下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熟练运用各种采访设备,精通电脑,学会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的采集、加工、全过程。而就目前状况而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2)传统媒体管理体制落后,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产业链,相互独立。但在这其中隐含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媒介融合的推进,如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机构繁多,人员冗余,层级复杂,人浮于事。尽管媒介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管理层也认识到机构整合能力弱将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优化管理体制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仍然处于观望的态势,做表面文章,呈现在操作方法上的浅层次的媒介融合,并未纵向深入。

(3)利益分配限制媒介融合的发展。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适应了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局面,自说自话已经成了习惯。然而,媒介融合正是将这些原本独立的媒体粘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在融合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媒体思考的依然是如何保持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与利益格局,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新的“生产线”当中,这样就很难形成市场合力。只有经过触及利益分配的艰难的改革,才可能产生媒介融合的新局面。

(4)政策局限。长久以来,传媒业的行政色彩浓厚。同时,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开放市场,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大多数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权,而报纸虽然具有采访权,但是也没有权利自办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在需要跨区域、跨媒体进行采访时,多数媒体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一系列政策因素都阻碍了媒介融合前进的步伐。

三、媒介融合为传媒业带来的变革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之间将会打破界限,其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会相互融合。并且,就像当初广播并未取代报纸、电视并未取代广播一样,当产生一种新型媒介时并不会导致原有媒介的消失,它们会继续相互包容和融合,直至达到共生共存的局面。

2、媒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

据《青年时代》总编陈小川分析:如果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做全套,成本大约能节省30%-35%。④媒介融合将会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指挥,节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在新闻的采集环节不区分是何种媒体,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尽可能多地收集新闻素材;在之后的加工环节,各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的定位,从采集的素材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进行加工和制作;环节中,根据新闻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平台,将包装好的新闻送到特定的受众手中。

3、媒介融合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加人文关怀

媒介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无论何种报道形式,始终都要坚持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于同一事件,可以先由互联网进行简明的报道,抢占时效性;之后派记者前往新闻现场,采制现场同期声和画面,发回编辑部,由编辑加工制作成为广播和电视节目;最后将事件的详细过程、背景链接等要素合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不同的报道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互联网可以满足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的时效性需求,广播、电视比较直观,娓娓道来,适合吸引受众;报纸则以深度报道见长,对于那些对新闻事件兴趣浓厚和有深度阅读习惯的受众来说,不失为最佳选择。

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媒介融合也要加强人文关怀。新闻媒介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受众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建立起了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使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来。

4、实现多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可以使各个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与其他媒体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使传播效果扩展到最大程度。以报纸为例,近年来报纸的编辑借鉴了很多互联网的表现方法,如适时进行背景介绍、资料链接等方法对新闻报道进行补充,对新闻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解读,使新闻更加丰满。同时电视媒体也开办起读报节目,主持人用幽默的语言对报纸或杂志上的文章做个性化解读,这样既借鉴了纸媒善于做深度报道的优势,又发挥了电视声情并茂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传播效果。

5、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税收的基本特征范文 下一篇:风险防范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