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培训范文

时间:2023-08-03 16:22:24

媒介素养培训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 通讯员培训 群众办报

一、通讯员信息传播的意义

通讯员参与信息传播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根本要求,也符合和反映信息传播规律,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1.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要求。

“全党办报”、“开门办报”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办报方针之一,就是群众办报,它通常与“全党办报”相联系,编辑部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编辑部外的广大群众相结合,即专家办报与群众办报相结合,才是无产阶级的正确办报方针。而群众办报必然形成一支队伍,这就是通讯员队伍。通讯员是不脱产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工作的坚强支柱,没有他们的支持,群众办报就是一句空话。在延安时代,甚至在红军时代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就充分广泛地发动红军战士、高级将领等为报纸写稿,践行着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70年前的运动,针对当时报纸“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现象,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开门办报、全党办报。于是,《解放日报》通过发展各种层次的通讯员参加新闻的信息采访与写作,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改版,目标就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一些媒体对虚假、浮浅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检讨,形式主义的文风得到了遏制,对与统一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人民的思想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一直启发并在后来的党报事业建设中发挥作用。

2.符合和反映信息传播规律。

传播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传播的实际中存在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意见领袖”是传播学的一个经典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他在研究中发现,大众媒体所的信息,并不会完全直接地到达目标受众,而是存在着一个由意见领袖中转的二级传播过程,这些信息可能被一部分意见领袖先接受,意见领袖经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加入自己的看法见解,再将这些信息有选择地传达给其他受众(大部分是较少接触大众传媒信息的),以此影响其他受众对该信息的看法、态度或行为,并可能在小范围内形成舆论。

通讯员是属于基层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通讯员就是一种特殊的意见领袖,他们将自己感受到的信息变动通过自己的加工,传递给一定的媒介机构,通过媒介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进行传递。因而,通讯员这个在信息生产环节中出现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并不亚于信息生产后的大众传播二次传播阶段的作用。正是由于通讯员的存在,所以许多不能及时被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采集传播的信息得以公开传播为社会大众所知晓,因而通讯员的存在是符合和体现信息传播规律的。

3.通讯员从事信息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1)时间上的优势。我国有13亿多人口、2000多个县(市、区),有数以百万计的村庄(社区),发生在这些地方的这些人物的变动的信息,全部靠专业记者进行采写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讯员生活工作在最基层,最了解和熟悉基层的情况,一些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他们可以最快的速度深入现场采访,能迅速地把新闻报道出来,等媒体的专业记者赶到,通讯员完成的稿件很可能已经发出。

(2)区域上的优势。我国国土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公里,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分别居住一定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特点。通讯员长期生活在某一个地区,对该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发展变化、风俗人情、名胜古迹等,有全面详尽的了解。加上他们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情况熟、朋友多、信息广,这为多写稿、写好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这也是流动性较强的专业记者所不具有的。

(3)行业上的优势。我国人口众多,行业也分布广泛且各自行业特点并不相同。虽然通讯员大多是业余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和专业知识,在采写本行业相关的新闻中对专业方而的知识、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都十分了解和熟悉,因此他们比专业记者,更容易把问题看得准、分析得透,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4)线索上的优势。许多通讯员是本单位或本地区的专职新闻干事,是一个地区和行业的新闻主管、线索主管,各种事件发生他们都是第一时间获知,并且能迅速甄别出线索的真假、价值的大小、适合报道的范围等等,他们根据媒体特点和定位,作出与媒体合作的方式等。因此,他们与媒体记者相比,对新闻线索的利用程度是相当高的,发挥的空间也是相当广阔的。

(5)采访上的优势。由于生活工作在一定的区域,因而通讯员在这个社会学意义的“熟人社会”进行相关采访活动时,除了没有专业记者这个身份外,他们具有人熟、路熟、部门熟、情况熟,更容易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访到更多的、更生动的素材。

二、通讯员信息传播的不足

随着信息传播进入市场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信息海量化的呈现的同时,也使受众对信息传播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不仅媒体竞争激烈,而且媒体从业人员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在企业化经营的现实图景中,专业采编人员自身公开发表作品的难度也在加大,通讯员暴露出他们作为业余采编从业人员的先天不足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1.通讯员的采访受到一定限制。虽然通讯员具有从事采访的资格,但由于通讯员获得的采访资格一般是由相应的媒体授予的,不像专业采编人员经过国家专门的新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并由相关政府部门颁发证书具有普适的合法性,并不完全为社会所认可,这样就容易导致在对一些敏感问题、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关注时,某些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拒绝基层通讯员的采访,甚至可以打招呼的形式,压制采访和报道。而新闻媒体则不同,你越拒绝采访就越有新闻价值和看点。另外通讯员在交通、通讯和采访器材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2.不能站在公众的角度采写新闻。除了一些通讯员是由各自单位的专业宣传干事担任以外,许多通讯员都有不同于媒体的工作。俗话说:在哪个坡唱哪里歌,端别人的碗服别人管。通讯员的工资、奖金等主要依靠他所在的单位和部门解决,这就决定了通讯员的写稿必须为自己的单位服务,通讯员的角色定位决定通讯员写稿不是从社会大众角度进行相关信息传播和发表观点,而是不得不为本单位、本地区和本行业呐喊助威、歌功颂德,这是媒体和受众所不欢迎的。

3.不能进行权威性的报道。权威性是信息传播中最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源泉。权威性又源于信息的全面、客观、准确、深刻、有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讯员全面、深入的采访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报道。由于通讯员角度定位和工作的局限性,就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报道,也很少能够进入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采访报道,所采写出的新闻就没有权威性,也当然没有吸引力。

而且,信息传播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表达途径和渠道增多,信息海量呈现,受众对信息选择范围更广,信息表达的竞争压力更大,一些通讯员为了在信息表达吸引别人和社会关注,将一些道听途说而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个人“合理”想象的信息进行写稿,影响了信息传播的公信力。

4.信息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信息要求。而当前通讯员所处的环境不佳,存在着“学习”上的误区。基层通讯员不是在工厂上班,就是在田间劳作。比较难看到、听到各种优秀的新闻作品,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学习,更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交流等,也就无从谈起学习研究好的写作技巧,这成了制约通讯员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一个因素,从而导致一些极具新闻价值的素材被视而不见,难免落入“新闻品种单调”的窠臼。

5.通讯员的积极性不断降低。由于我国媒体目前已经普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媒体、以及媒体专业采编人员、经营人员等的薪酬都同自身的业绩挂钩,因而,各媒体都尽量地照顾本单位本部门的专职人员的稿件,再加上通讯员由于受采访外部条件影响和算账业务能力的制约,所创作的作品的质量越来越不适应日益更新的媒体的要求,包括报纸在内的各媒体发表通讯员稿件偏少,也直接影响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并且,通讯员队伍也呈现人员老化、人数减少的趋势。

三、通讯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网络传播的时代语境下,通讯员培训主要内容是加强通讯员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外来词,其英文为(medialiteracy),意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能够使包括通讯员在内的大众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自主介入媒介生活。

在信息社会如此发展的今天,时代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各个环节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突破和新问题,媒介的从业人员尤其通讯员对传媒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从通讯员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传媒素养、政治参与意识,更要积极的运用身边的大众媒体反馈身边的事件、新闻,发挥受众的主体地位,从而完成作为业余信息传播人员的使命和任务。对通讯员来说,提高媒介素养,一方面是提升自己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己的应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传播的专业相关伦理要求。

1.通讯员媒介素养教育要提升通讯员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既包括通讯员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够准确接收媒介信息,理解和掌握信息传播者的传播意图,也包括通讯员对媒介信息传播的相关手段,对信息传播表达所具体采用的体裁和媒介信息传播采用不同的体裁对信息传播的表达效果异同,是通讯员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要通过对通讯员媒介素养教育使通讯员熟悉有关传媒的知识,熟悉网络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掌握信息传播基本规律,并遵循信息传播基本规律,包括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技术、媒介组织机构及运作、媒介如何被赋予意义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通讯员媒介素养教育要增强新闻敏感性,提高通讯员的应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通讯员提高素养的重点。相当多的通讯员缺乏新闻敏感,有的通讯员对发生在身边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通讯员简单模仿他人,重复别人;有的通讯员所定稿件新闻价值很小甚至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讯员素养的高低,决定了通讯员采访与写作水平的能力高低。在培训中可以通过让通讯员走进记者部、编辑部等采编业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在参观乃至参与学习实习过程中,直接与专业记者交流采访经验与写作技能,与版面编辑交流稿件的选题、行文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实践层面了解、熟悉信息采编流程及相关环节的技能技巧要求,有助于通讯员提高自己的信息采访和新闻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与记者、编辑等专业信息采编人员的交流,也有助于作为业余信息采编人员的通讯员培育自己的信息传播渠道资源,建立直接的信息传播通道、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知传播机构的相关变动,通讯员获得线索第一时间告知编辑部而通过策划形成深度的选题等,能够帮助通讯员提高公开发表的作品的质量与数量。众所周知,通讯员的业绩以及影响力等与其公开发表的作品的质量与数量紧密相关的。因而,在培训中与专业媒体采编人员进行相关经验技能交流与学习,有助于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与数量,从而也有助于通讯员在基层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更好地在基层开展相关采访活动。

3.通讯员媒介素养教育要加强通讯员信息传播伦理教育。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主体是传者(新闻发言人、新闻者)和受者(普通大众),大众是信息的来源者和使用者,失去了大众,信息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传者之一的通讯员,其服务对象应该是社会的普通大众。在培训中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通讯员认识到受众的重要性,认识到新闻工作的对象主体,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提醒和增强通讯员作为传媒从业者的责任意识,注重媒介公信力、媒介道德性、媒介公正性、媒介的社会良心,不能出现错位和越位的问题。

因而,明确通讯员作为信息传播活动中传者的职业操守,进行信息传播要跳出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圈圈,不以私利影响工作,坚持受众中心,坚持社会中心,坚持为公众发言的意识。把握好媒介的报道方向和宣传重点,把握好“公器”与“喉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等一系列的重要关系,既反映党和政府的声音,也要满足读者市场的需求。

而且,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做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通讯员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中的一员,应以自己的职业良知和责任感确保新闻的客观公正性,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履行职业使命,更好地提供具有信息传播规律的,提供必读、可读、愿读的作品,使受众信任、信赖、信服的作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丁淦林、黄瑚:《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陆晔等:《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版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2篇

一、培养意义

媒体素养常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报刊、音频、视频、电影、手机、网络等媒体的扑面而来,大众媒介已经走进人们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态度、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众媒介的普及,一方面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及时了解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拉近了世界和人们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交流;但同时它也是把双刃剑,人们长期疲于接受海量信息后,削弱了思辨分析能力,容易被媒介牵着鼻子走,何况信息媒介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消极、病态或负面的媒介信息四处传播,如果对这类信息的认知、取舍、质疑和判断能力不足,缺乏免疫能力就会导入误区。

教师是幼儿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学前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培养人的媒介素养要从幼儿抓起,这是幼儿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幼儿园还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研究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尚处在摸索阶段,甚至不乏有教师对媒介素养毫不知情或一知半解,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媒介素养能力偏弱是一个其中重要原因,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幼儿园管理者对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幼儿园根本没有与教师媒介教育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更谈不上专题培训和考核评价。而幼儿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媒介素养的培养效率,因此,积极探究幼儿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策略,提升培养效率,既是势在必然,也是迫在眉睫。

二、培养策略

幼儿教师已经具有独立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但由于专业的历程或有差异,个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风格自然也各不相同,幼儿园管理者除了把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任务,从拨付培训经费、制定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载体、考核培训成果等逐一落实外,更主要的是要紧扣幼儿园自身的条件和幼儿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科学运筹培养策略,方能事半功倍。

1.制定园本媒介素养目标。

幼儿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关系到幼儿园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幼儿教师本身是媒介的受众,同时也是“传媒人”,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者,这为幼儿园确立幼儿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目标提供了契机,幼儿园管理者应立足园内的实际情况,把培养教师媒介素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来抓,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紧扣本园幼儿教师媒介素养的现状,广泛听取教师对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建议和意见,制定出清晰且能够达到的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目标,作为园本培训计划的核心,这既有助于教师保持清醒的认识,也强烈鞭策着他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园本培训计划的制定要将专家指导、幼儿园规划实施、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指导和教育教研实践等要素综合考虑,通过理论指导、教师培养、教育实践和教师日常反思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增强对幼儿媒介素养启蒙教育,推动幼儿园整体水平的发展提高。

例如,采用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个人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理论素养,增强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构建媒介知识体系;开展换岗式培训,指派骨干教师,通过岗位互换进行实践交流,搭建交流平台,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教学中一些共同的疑惑和困难进行研讨和思考,切磋和评价,吸收对方学校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园本培训过程中,关注教师的个性,积极发挥教师作为个体的智慧,在领导和群众、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让教师参与园本培训计划的制定,参与培训内容的选择,参与培训结果的评价,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认知,达到新的高点。

2.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

幼儿园既是幼儿每天学习玩耍的场所,也是幼儿教师每天工作学习交流的地方,幼儿园对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及对幼儿媒介素养的启蒙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脱离媒介资源来培养媒介素养,那无异于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相反,培养媒介素养必须加强媒介资源的建设,充实和丰富媒介资源库,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海量的信息中收集、搜索和积累大量的游戏节目、教学案例、生活信息等影像资料,围绕媒介相关问题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集资料,鼓励教师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建设主题资源网站,既方便教师和孩子选用,使媒介教育充斥课堂内外,更加生动形象、可感可亲,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因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方能营造整个园区长期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提供制度的保障,所以,加强媒介资源建设,还要建立健全与媒介素养培训相关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奖励激励机制。例如,把园本培训和教师日常进修计划定入幼儿园的长期发展计划中,在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增加媒介素养提高的竞赛机制,举办媒介素养教学应用竞赛活动等等。这对于调动提高媒介素养的积极性,有极大的感染吸引和激励促进作用,最终达到提高群体教师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教学实践技能的目标。

3.开展教学课题研究。

媒介素养涉及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丰富内容庞杂,作为一门国内刚刚起步的新兴学科,作为媒介素养启蒙教育的一线教师,责任尤为重大,鉴于目前尚缺少现成的成熟理论模式可参照搬用,为之,幼儿园管理者应该采用攻克课题研究形式,催使教师的足够重视,借助课题组团队的力量,着力钻研相关理论知识,总结吸取同行经验教训,并通过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摸索,发现不足,引导进一步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交互提高。

在幼儿园中,媒介素养的课题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幼儿所在的特定环境,幼儿心智处于萌芽状态,对于日常的接触的媒介信息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电视广告等媒介缺少批判的鉴别能力。可见,要提高整个幼儿园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当须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把它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比如,电视广告往往因为主题鲜明、色彩绚丽、简洁上可,很受小朋友的喜爱,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选择电视广告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媒介素养的启蒙教育,引导幼儿了解电视广告的创作目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及电视广告的社会经济运行,从而让幼儿初步懂得鉴别理解电视媒介信息,为层次递进的电视媒介信息批判、鉴赏能力打好基础。更加巧妙的是把广告主题和幼儿园的课程相融合,比如广告设计和美术,广告词和语言课,广告歌舞和音乐课等等,教师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渗透到日常教育,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了解广告,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媒介素养。

4.倡导教师自主学习。

媒介素养作为一门国内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幼儿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积淀的媒介素养或多或少,但由于幼儿教师实际的课程任务较为繁重,又往往没有职称等评审机会,除自身缺乏动力以外,实际上,也鲜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脱产进修培训,而网络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特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弥补了这些不足,幼儿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合理安排学习。在自我学习、自主研修的基础上,提倡教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等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技巧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学思结合,方能不惘不殆。

三、结论和反思

媒介素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和通识教育,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媒介也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如何与时俱进、高效率地培养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是需要幼儿教育界不断摸索和研究的大课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介虽然紧迫,但媒介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何况媒介素养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培养媒介素养需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有效策略,只有社会公众协力,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持续不断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园的整体规划培训和教师自主研修结合,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介信分辨、筛选、利用能力,把对幼儿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提高媒介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社会的庞杂信息的批判接受能力,为最终提升整个幼儿群体的媒介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阮海红.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优化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4)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3篇

1.对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传播特征的认识

自主性和分散性是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自主性体现的是话语权的分散,媒介话语权不再仅掌握在官媒,商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主话语权,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和渠道。分散性体现的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信息源的扩散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现者、提供者和生产者。在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途径网络化,信息内容繁杂化的同时,造成了谣言与真相同步传播,混淆了公众视线。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机、电视、报纸等媒介传达真实的社会信息,用真相抵制谣言,提高政府公信力。

2.掌握与媒介沟通交流的技巧

在网络传媒时代,政府与媒介处在博弈互动关系中,政府已不再是媒介获取社会信息的唯一来源,也不再是公众获取社会信息的唯一选择。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介,习惯于主动沟通媒介,充分运用各类媒介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工作开展。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技能,要掌握一定的媒体应对技巧,在与媒介沟通时,不说假话,少说官话,多说真话,在语言表达上善于用媒介的话语习惯说话,让媒介把领导干部的言行变成新闻,赢得社会舆论先机,调节社会舆论情绪,积极引导公众注意力。只有与媒介主动接触,坦诚面对,才能用权威信息消灭谣言,用信息透明度赢得媒介和公众信任度。

二、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各级党政组织教育为主阵地,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借助各级党政组织教育是对领导干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各级政府在制定领导干部培训计划时,要有意识的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培训科目;各级党校、干部培训院校为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主要执行者,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计划,编制适应时展需要、符合干部培训特征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系统性的培训教学,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2构建真实媒介沟通环境,提升领导干部与媒介沟通能力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对实践性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培训中可以采取媒介素养情景模拟教学等适合干部培训需求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领导干部面对媒介时的实际能力。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让参训领导干部担任案例中的相应角色,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现场应变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媒体沟通能力和公信塑造能力为目的。例如,将新闻会和电视网络专题访谈仿真现场带进教室,为领导干部提供现场模拟体验机会。领导干部通过扮演新闻会中的政府发言人、记者,以及电视网络专题访谈中的嘉宾,在仿真环境中与媒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充分暴露自己能力与经验上的不足,熟悉与媒介沟通的技能,为今后有效地与媒体沟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借助媒介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

要充分发挥媒介机构的社会教育培训功能,积极承担起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责任。要充分发挥媒介自身的专业优势,引导领导干部了解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和制造目的,剖析隐含在媒介产品中的意识形态内容,熟悉媒介获取信息的独特方式和技巧,了解媒介对社会信息的独到视角和解构模式,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介的技能水平和处理媒介事件的能力,必要时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智囊团”,为其与媒介机构沟通交流进行具体指导。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4篇

近年来以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容纳性为特征的新媒体空前繁荣,成为公众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情绪、观点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新媒体环境下供电企业舆情应对模式是国网公司建立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建立新媒体环境下国网公司舆情应对模式的需要。

一、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媒介素养培训体系的内容和做法

(一)构建培训体系媒介素养模型体系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化,相关课程模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媒介素养培训体系模型在根据其使用环境、内在需求,以及国网公司管理人员媒介素养发展的现状等因素,在充分论证以往培训工作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设计新型媒介素养模型,其是以提炼媒介素养培训过程中的关键点为基本元素进行设计。

模型核心思想是培养国网公司管理人员的自主媒介意识,媒介可以产生正反两面的作用,取决于管理人员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来使用它们,每个管理人员都应对自己的媒介行为及产生的社会效应负有责任,促进管理人员形成自主地批判思维,这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内化到管理人员心里,贯彻到日常媒介接触行为当中。根据这一核心目标,结合管理人员媒介素养现状,提炼出媒介素养培训体系模型的主要因子:媒介认知、媒介解读和媒介创造。

1.媒介认知。媒介信息认知是指在媒介素养培训过程中,要树立科学面对媒介信息的态度,既不是全盘地抵制媒介传播的信息,也不是全盘接受媒介的信息。并且对媒介新闻的传播媒体、传播的机制、媒介传播的技巧、媒介信息的取舍方式要有清晰的认识。在培训中通过课程讲授以及案例引导,让管理人员了解媒介的特点,发现媒介的运行机制,正确的树立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媒介意识,对媒介信息批判的接受,不盲目相信,才能使学员理解媒介传播的过程,掌握新老媒介运行的方法,熟悉与不同媒体沟通应对的技巧。

2.媒介解读。在学习媒介素养体系的过程中,了解媒介的特点、运行机制等传播性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媒介信息。媒介信息的解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要求能够分辨媒介信息的来源,判断信息的背景和影响;二是理解媒介信息,不但要求能够在了解媒介信息内涵,同时能够了解媒介信息的外延伸含义。通过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媒介解读的能力,增强学员在对外宣传工作、舆情处置协同工作、新闻应急工作等的能力,突出“外部评价推动”、“问题导向引领”,以舆情推动管理改进与服务提升,进一步推进公司发展环境建设,确保公司形象安全。

3.媒介创造。仅仅具备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正确地解读媒介信息是不够的,管理人员要具备在媒介时代的引导领航能力。只有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正确信息,陈述观点,才能够掌握媒体时代的话语权,才能创设平等的媒介环境。在培训中,通过设计课程挖掘管理人员的媒介创造能力,促使其吸收媒介信息并加以自我创造,提升与主流媒体传播合力,持续推进公司品牌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责任央企品牌形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中持续提升公司品牌塑造、传播和维护能力。

(二)建设媒介素养培训教学平台,实现培训教学知行合一

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媒介素养培训体系是以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为支撑的。应建立相关配套的教学平台进行,例如“新闻会”、“媒体采访、媒体访谈”等模块的媒体沟通情景模拟演练设施,最大程度的将真实的舆论环境展现在企业管理人员面前,在全媒体时代针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也应打造网络舆情监控应对模拟教学系统。

(三)设计培训框架课程体系,创新培训实践模式

1.制定媒介素养培训方案并提炼媒介素养培训关键点

针对国网公司管理人员媒介素养水平和地区性差异的现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特征,应因地制宜的制定媒介素养培训方案。

2.开发培训课程体系

依据学员对象和培训班主题,企业管理人员媒介素养培训体系培训课程按能力要素和技能模块可以进行分级设计和组织实施。其中理论课程是针对广大需要提升媒体沟通素养和能力的学员,从教案设计到教学点评都突出“普适性”,落脚点在管理人员与媒体面对面的举止形象整饰与表达技巧掌握。而实践培训针对的学员是公司内兼职新闻发言人,安排针对学员本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方案,包括新闻会、媒体访谈、媒体采访访谈三个教学模块,从教案设计到教学点评都突出“个性化”,落脚点在危机事件的新闻处置及常规和敏感问题的综合系统应对。

3.创新建立“剖析案例、模拟环境、实战演练、专家点评”的媒介素养情景模拟实践培训模式

企业媒介素养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是在“剖析案例、模拟环境、实战演练、专家点评”的媒介素养情景模拟实践培训模式基础上建立的。通过选择真实案例、请真人记者、真提问、真演练的方式构建适应新媒体特点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演练呈现――专家点评”的实训模式:

(1)创造真实氛围,激活学员思维

情景设置是通过营造仿真的情景,激活学员调动知识内存学以致用,并且即兴发挥那些突破思维定势来解决问题的潜能。在培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员根据案例的情节与发生环境,自行定制模拟的情景和扮演角色。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设计新闻会、媒体采访、媒体访谈的情境模拟等教学场合,这些教学场合的案例内容可以取自真实的舆情案例。矛盾典型性、可操作性、具有潜在易发性或现实争议性是案例素材选编的基本原则。

为了在现场模拟演练中发挥水平,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课前精研教案中的背景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参加情景模拟的企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上网搜集与案例相关的信息,还需要与同组其他人碰头讨论,预测记者可能的提问并商议回答问题的口径。促使学员把理论授课中学习到的处置原则落实到方案设计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站在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角度思考,在争论和冲突中抓住主要矛盾,厘清各种关系,在拓宽思路和丰富认识的过程中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实战实训演练,师生共同参与

实战演练的教学组织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人员培训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充分重视师生全程共同参与,特别强调学员的主体性地位。模拟演练的主角是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教师以企业管理人员为中心,帮助其放下心理包袱,全力进入角色。培训教师要课前进行教学导入说明,既要消除学员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也要让学员明确特定的角色扮演和流程设计是必须遵守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放松而充满鼓励的话语促进学员积极表演踊跃互动,活跃教学气氛,又要指导及时有力,牢牢把握教学节奏的主控权,规范学员有序演练。

(3)专家现场点评,双向互动交流

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真实性,现场点评与双向互动模拟演练结束之后,应由相关媒体请来的专家团队对学员的表现进行综合点评。改善学员的整体认识与表达技巧,发扬舆论应对优势,纠正典型不足。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字】公务员 媒介素养 提升策略

一、公务员媒介素养的概念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规模、传播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社会,这就对公务员的执政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公务员媒介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其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977年中国社科院的卜卫在其论文中系统阐述媒介素养,这是中国大陆开始关注媒介素养的首篇论文。2004年,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成立,并创建了相关网站,复旦大学的陆晔教授是媒介素养研究的领军人物。2007年之后,相关研究呈现明显增长。本文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二、提升公务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面对媒体时,公务员必须具备心理调适能力。公务员作为政府事务的处理者,监督管理着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大众媒体信息制作、传播的过程。

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媒介素养有其自身的特点。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公务员要正确的面对媒体,与媒体进行正确的交流与沟通,面对舆情危机事件时才能正确解决。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领导干部能使用好媒介资源,有效应对,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领导干部面对舆情危机事件,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积极应对,主动发声,不能失语,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项级政府落实政务公开,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除此以外,公务员往往正是媒体监督的对象。公务员必须肩负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责任,要求其能够合理调适心态,以履行多重角色,协调与媒体的关系。

三、提升公务员媒介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公务员个人的学习

作为国家公务员首先要学会学习,这是构建行政能力的路径之一。不想学、不愿学,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态度或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不能把工作干好的,当前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无奇不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应对各种问题的办法。加强公务员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作为媒介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意识,注重保持媒介公信力、维护媒介的道德性和公正性,对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培训

公务员不仅平时要进行自我学习,还要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尤其现在随着媒介环境的快速变迁与不断发展,公务员的媒介素养愈加体现着执政理念与执政水平。组织人事部门、党校系统应将媒介素养视为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要结合新闻传播理论和新媒体理论开展教学,进一步帮助公务员更好地认识媒介环境,进一步学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进行从个人形象到政府形象的输出。培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定位要准确。公务员媒介素养教育应具有普适性,杜绝临时性或应景之作。其二,内容要具有“大局观”。不能为了专门培训如何应对媒体的“技巧”为主,一定要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宗旨意识,从根本上学会、做到如何应对媒体运用媒体。其三,形式不能“作秀”。过多华而不实的形式掩盖或淡化了内容,导致对问题缺乏深度思考。

(三)完善公务员媒介素养培训机制

首先,建立完整培训体系。公务员制度发展至今,“逢进必考”已经成为制度性的举措,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笔试、面试部分都应当注重对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的考察。其次,公务员的媒介素养培训工作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提供机会让公务员队伍中的与媒体联系较为密切的业务骨干参加 “走出去”式的培训,学习先进的媒介素养理念和媒介素养相关实践操作。定期邀请新闻媒体机构的媒体人、高等新闻院校的专家、学者等为基层公务员讲授媒介素养、媒体执政相关的经典新闻等理论基础知识。把好的做法“引进来”。

(四)将公务员媒介素养纳入绩效考核

为有效地检验公务员学习、培训的效果,更好地进行媒体问政,可将公务员媒介素养纳入公务员绩效考核项目中。坚持内部考核和外部考核并重的原则,由公务员自身、同级、上级、下级、公众等组成的考核主体,采取360度考核模式,必要时可以引入外部专业机构绩效考核,定期对公务员进行网络执政、媒介素养状况考核。考核指标可设置软、硬两方面指标并按比例设定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不能模糊笼统、缺乏量化,可操作性要强。同时考核的结果要与奖励惩罚、薪酬调整、选拔任用相结合,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促进公务员媒介素养提升,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媒体问政绩效。

综上所述,媒体执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提升公务员运用媒体执政的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

现代传播;2004(1)

[2]林旭东;公务员媒介素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年

[3]王琪;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4]王诗涵;新媒体时代公务员传媒素养提升研究[D];天津商

业大学;2015年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 媒介素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51

在网络传媒时代,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领导干部在网络传媒环境下能否正确认识媒介信息、善于与媒介沟通、正确处理媒介危机事件,成为考验领导干部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1 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1 媒介信息都经过主观构建

媒介提供的信息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它虽然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但这种反映是融合了媒介信息制造者的主观认识,是被精心构建了的产品,包含了制造者对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因此,在网络传媒环境下,领导干部需不断提升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解构和判断能力,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多角度去解读媒介信息,认识和解读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潜台词,认清其隐含的价值观和态度。

1.2 媒介信息建构了“媒介事实”

目前,公众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介类型完成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建构,公众对客观事物的种种认识与观点,都是基于其所获得的媒介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都是已经被加工构建过的,形成了所谓的“媒介事实”。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借助大众媒介,在第一时间,主动将客观事实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给社会公众,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否则,大众媒介就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合成“媒介事实”并将其传达给公众。而“媒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的事实偏差往往会误导公众,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给后继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1.3 媒介信息隐含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具有说服的本质因素,任何媒介信息在传递事实的同时,也承担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渗透的任务。不同国家、不同政治立场的媒介在进行所谓客观报道的同时,都会表现出某种价值立场。因此,需要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分析、甄别媒介信息的立场、确定它们价值取向及其隐含意识形态的能力;同时学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正确表达、传递自身观点,宣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2 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对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传播特征的认识

自主性和分散性是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自主性体现的是话语权的分散,媒介话语权不再仅掌握在官媒,商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主话语权,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和渠道。分散性体现的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信息源的扩散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现者、提供者和生产者。在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途径网络化,信息内容繁杂化的同时,造成了谣言与真相同步传播,混淆了公众视线。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机、电视、报纸等媒介传达真实的社会信息,用真相抵制谣言,提高政府公信力。

2.2 掌握与媒介沟通交流的技巧

在网络传媒时代,政府与媒介处在博弈互动关系中,政府已不再是媒介获取社会信息的唯一来源,也不再是公众获取社会信息的唯一选择。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介,习惯于主动沟通媒介,充分运用各类媒介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工作开展。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技能,要掌握一定的媒体应对技巧,在与媒介沟通时,不说假话,少说官话,多说真话,在语言表达上善于用媒介的话语习惯说话,让媒介把领导干部的言行变成新闻,赢得社会舆论先机,调节社会舆论情绪,积极引导公众注意力。只有与媒介主动接触,坦诚面对,才能用权威信息消灭谣言,用信息透明度赢得媒介和公众信任度。

3 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以各级党政组织教育为主阵地,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借助各级党政组织教育是对领导干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各级政府在制定领导干部培训计划时,要有意识的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培训科目;各级党校、干部培训院校为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主要执行者,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计划,编制适应时展需要、符合干部培训特征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系统性的培训教学,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3.2 构建真实媒介沟通环境,提升领导干部与媒介沟通能力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对实践性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培训中可以采取媒介素养情景模拟教学等适合干部培训需求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领导干部面对媒介时的实际能力。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让参训领导干部担任案例中的相应角色,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现场应变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媒体沟通能力和公信塑造能力为目的。例如,将新闻会和电视网络专题访谈仿真现场带进教室,为领导干部提供现场模拟体验机会。领导干部通过扮演新闻会中的政府发言人、记者,以及电视网络专题访谈中的嘉宾,在仿真环境中与媒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充分暴露自己能力与经验上的不足,熟悉与媒介沟通的技能,为今后有效地与媒体沟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3 借助媒介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

要充分发挥媒介机构的社会教育培训功能,积极承担起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责任。要充分发挥媒介自身的专业优势,引导领导干部了解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和制造目的,剖析隐含在媒介产品中的意识形态内容,熟悉媒介获取信息的独特方式和技巧,了解媒介对社会信息的独到视角和解构模式,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介的技能水平和处理媒介事件的能力,必要时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智囊团”,为其与媒介机构沟通交流进行具体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伶俐,谭.由公职人员“雷语”看官员媒介素养建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2]李安.全球化语境下政府官员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0,(8).

[3]张品良.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J].求实,2010,(6).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7篇

随着计算机科技与传媒科技的融合,新兴媒体在全球范围崛起。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使用者生产的内容”进入传播主流,使国民所处的信息环境也呈现出多元、无序、爆炸的形态。信息化环境下,媒介与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愈发深刻。国内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正从传统熟人社会进入现代陌生人社会”。①

自20世纪30年代媒介教育提出至今,我国的媒介教育在摸索中不断发展。从各国的媒介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开展媒介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先于1962年提出“教师应当教导学生如何建设性地使用电视媒体”,美国教师起初“利用中小学正规教育时间与学生讨论媒介教育的相关主题”,日本同样也是于60年代后最早开始由学校试行“屏幕教育”。②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基础

信息化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内涵不断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将“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信息和传播科技技巧”三个方面内容融合,组成“媒介及信息素养”。③故此,当今媒介素养内涵应基本包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媒介素养是现代知识社会国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力首先取决于信息的拥有度、开发度和控制度”。④也有学者认为“培养具备媒介及信息素养的公民,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否则人力资源及国家发展追不上时代步伐”。⑤对于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教育、传承工作,首先就落到了教师身上,这是提高全体国民媒介及信息素养的基础性环节。之所以是基础性的,是因为未来教育与社会是一个趋向终身、开放的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只靠教师之力无法完成整个社会的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主、自发地学习媒介知识,形成自觉思辨、批判媒介意识。

作为提高国民媒介及信息素养关键和基础的一环――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教师对媒介认识与使用仅限于多媒体中的一种,或幻灯片的放映,或以电影、电视内容为教学素材,或推行“校校通”等。可以说在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评价、运用、发展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

有学者从教师作为“社会人、专业人员、教师职业”三个角度提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策略。⑥本文笔者试从在职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教育与师范学院媒介及信息素养教育两个层次展开论述。媒介素养是媒介教育的结果,一方面,在职教师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全体在职教师媒介素养对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师范学院培养着未来的教师,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潜在部分,是提升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间接环节。从发展的眼光看,也应该纳入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提升的内涵。

1. 在职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在职教师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和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在职教师媒介素养对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职培训是基础。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基础。从时间上看,在职培训是在保证教师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会打乱教师的教学安排而可以系统地学习媒介素养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中国的教师在职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专业训练三项基本内容,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与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专业训练相结合。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媒介与信息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在职培训中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传统知识的讲解,而更应该将最新、最真、最全面的信息呈现给在职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教师教育专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大学张志俭认为,媒介教育除了要将媒介教育作为各高校教育学院中教师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还应该与教师各自的专业相结合。⑦又如广东省中山市在政府领导下开展的媒介素养师资培训。

(2)研究与实验是内在动力。基于具备一定的媒介与信息素养,在职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个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过程。⑧这就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有媒介教育的意识,开展媒介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媒介教育的方法等等。在自觉、自发地进行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媒介素养会提升是不可否认的,促进我国媒介教育的发展更是不言而喻的。研究与实验是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动力之一,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内在动力。

在如今媒介教育还未成熟的现状下,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工作更具有现实性。如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单位联合开展媒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并在对学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改进,再以地区为单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沟通联合。

(3)评价是外在保障。评价是对教师媒介素养状况的一种反馈,是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外在保障。通过评价机制,一方面有助于调动教师学习媒介与信息知识的积极性,即使对于缺乏主动性的教师,也会唤起其对媒介与信息的关注;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掌握教师媒介素养状况,便于做出正确决策、调整培训内容。如学校在教师考核、考评中增加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内容,通过竞赛的方式评估一个教师的综合媒介素养。

2. 师范学院师范生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各高校中师范学院培养着下一代教师,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潜在部分,是提升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间接环节。从发展的眼光看,也应该纳入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提升的内涵。但是针对师范学院师范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1)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以率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以此为突破口,将其延伸和辐射到中小学。⑨在师范学院应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师范生认识媒介、理解媒介信息、评价媒介及信息等方面的素养,如开设与大众传媒功能、制作、利益、法律、受众等方面相关的课程。通过传统课堂传授媒介知识无法适应媒介的技术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多样的课程,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提升师范生的媒介素养。如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邀请媒介工作者参与并指导教学,开设媒介观摩课程等。

(2)开办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活动。校园竞赛,形式更自由、开放,也更能反映师范生的综合媒介素养,比如媒介知识辩论竞赛、媒介在教学中应用的竞赛、媒介技术竞赛、师范生义务到中小学开展媒介教育的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运用媒介与信息。

3. 开展校园行政管理人员媒介教育的研究。虽然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对在校学生进行媒介教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媒介教育也不容忽视。就营造媒介教育环境氛围而言,是教师和学生媒介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媒介教育,对促进校园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缺少了教学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也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各个主体在高校整体的作用”。⑩

南京师范大学王凤侠对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都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甚了解,缺乏系统的学习。且高校教学管理者中各个年龄层次对媒介接触的频度不一致,从而提出注意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取不同的培训策略。这就对开展校园行政管理人员媒介素养的研究提出了需要,对于不同层次学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如何进行有区分的媒介教育,是有待研究的方向。

信息化环境下,“如果一个社会里面民众的媒介及信息素养成都低,会妨碍这个社会迈向知识社会的进度”。{11}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国内国民媒介素养全面提高的基础,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需要从在职教师与师范生两个层面开展,同时不能忽略学校管理行政人员的媒介教育。教师媒介素养提升作为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基础环节,要求教师在观念上先行、在理性思考上先行、在对媒介与信息的认识上先行,因为相对于“传”而言,“播”可能更需要迈过思想启蒙、思想自由的门槛。{12}

注释:

①③⑤⑥⑦{11}{12}彭少健,王天德.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160-162,2,2, 195-198,3-9,2,26-31.

②④⑧邵瑞,中国媒介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15-22,27,61.

⑨刘芳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9.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建构方法

1.关于媒介素养的界定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D·汤普森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最先提出的。他们提出新兴的大众传媒(电影)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会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提出“文化素养”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2.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现状分析

2.1过于依赖媒介分散大学生的精力,影响正常的学业。

网络媒介的兴起让很多大学生的生活重心发生偏移,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上。上网聊天、玩游戏、娱乐成为了他们运用网络媒介的主要目的,以至于他们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荒废了学业。

2.2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媒介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媒介素养,对这些信息缺乏辨识能力。特别是一些媒体鼓吹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危害了大学生原本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众媒介信息的多元化使价值标准和人生模式多样化,让缺乏自我辨识能力的大学生逐渐失去了道德感和羞耻感。

2.3大学生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虚拟的媒介上,从而变得封闭、自我没有安全感,在现实社会里缺乏适应能力。

德国媒体心理学家彼得·温特豪夫·斯伯克教授在《冷酷的心:电视是如何塑造我们性格的》的书中认为,电视首先使社会的情感文化发生演变。受电视的影响,现代人的情感结构趋于肤浅,因为情感交流和培养需要时间,而在电视节目的海量信息和情感表达冲击之下,人们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又越来越不愿把时间花在这些方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人的情感表达越来越做作、程式化和以性为取向,不断寻找新鲜刺激的感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变为精心设计的自我展示。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使现代人产生“冷酷的心”。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格发展期的黄金时期,也是大学生社会关系建立的时期。但是他们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接触虚拟的媒介上而不注意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因此进入社会面对各种交流、合作和竞争就成了问题。

2.4过度依赖图像视频,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使思维平面化简单化。

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介的兴起,图片、视频等简单可视化的信息内容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从而让他们慢慢失去对阅读的兴趣,进入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即阅读不再思考图文,而是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思考,从而思维变得简单化、平面化。

3.建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3.1编写一部适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

教育部门牵头,整合各高校研究媒介素养的专家学者,编写一部适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的重点是通俗易懂,培养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批判能力和鉴别能力。这样可以让任课老师有一个详细的教育计划和教育目标,可以让刚接触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对相关的概念和内涵有一定具体的了解,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变得现实可操作。

3.2培养一批适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

联合各高校传播学院的优势资源,把相关的专家学者召集在一起,商讨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共同讨论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强调的细节和重点。然后由这些专家学者作为最初的培训教师,对高校选的想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可以选择在寒暑假进行培训,也可以进行访学或者脱产的形式培训半年到一年。培训的形式可以选择参与、讨论和模拟等多种方式。

3.3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设计。

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建构可以选择双重的标准,对于文史哲等和新闻传播学比较接近的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直接选择媒介素养相关的专业内容。对理工科而言在媒介素养课程设置的选择上应该更加通俗易懂,接近现实,引人入胜。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播放视频的方式,使课堂内容更加直观化,然后在相互的讨论、答疑等互动的方式下,保持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3.4加强媒介机构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参与。

当代大学生的各种信息都是在媒介机构中获取的,虽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着媒介素养的教育,但是他们在获取媒介机构传播的信息时,仍需要媒介机构的引导。因此大众传媒机构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高校的媒介机构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让大学生参加校园广播、校园期刊和校园电视台的整个制作过程,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的参与度,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提高媒介素养的实践能力。另外,社会媒介机构建立大学生媒体实践基地让他们了解媒介如何影响受众,从而获得健康的媒体批判能力,在体验中正确理解享用大众媒介的各种资源,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5提升政府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和关注度。

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指出:“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他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政府也就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宏观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政府具有权威性能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制定实施一些权威的标准,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加规范化。只有这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更加具体,避免流于形式,这也是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上层路线。

4.结语

媒介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媒介辨别能力与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长所必需的,也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所必要的。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构,从教材编写到教师的培训和课程设计,从高校的大力发展到社会媒介和政府的参与,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和媒介素养的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建构也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整体媒介素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晓红.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当代传播,2009,3.

[2]陈永斌.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简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3]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9篇

政府性路径:重在加大政府的保障力度———此乃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之前提

首先,政府要在法令政策上引导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政府要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规范媒介的传播行为,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必需的良好社会环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将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固定下来,成为各级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增加相关的条文,或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实事工程,从而以更强大的舆论引导、更充裕的经费投入、更广泛的社会动员来推进此项工作。政府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只有政府介入才能保证学校媒体素养教育的顺利实施,政府必须颁发相关的课程纲要,使媒体素养课程在学校中具有合法的地位。这样,媒介素养教育便能够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正式开展。其次,政府应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素养研究给予资金和人才支持,并积极推进大众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媒介素养教育走向基层、走进群众。在我国,相关部门已经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例如:在2004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申请设置的传媒教育硕士点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批准;2004年7月,《光明日报》公布了国家教育部的重点招标课题“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已经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施媒介教育大众化,需要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督导和协调此项工作。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督导与协调机构,有学者建议,由宣传部门牵头,组成新闻、教育、文化等部门共同组成的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工作可由教育部门多承担一些。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最后,媒体素养的师资培养更要靠政府介入,政府要考虑对一部分教师进行短期或中长期培训,让他们先到媒体素养教育的岗位上,并且还要把媒体素养的内容增设为师范院校的正规课程,培养未来的师资。这些都要靠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持续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素养研究给与资金和人才支持。政府部门除了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政府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提高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即对公务员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二是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如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部门率先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首先要提升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对公务员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政府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公务员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让公务员了解媒介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并提高他们运用媒介的能力。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介的广泛应用,给公务员的处事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提高公务员的媒介素养,是政府部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途径之一。提高政府自身的媒介素养,还要求政府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我国4.5万个政府网站应当承担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职能,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但是,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的《中国行政透明度年度报告•2009》表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透明实施不尽乐观,同样是省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在主动公开信息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政府应该主动公开信息的内容,特别是行政收费信息公布应及时、全面;通过明确公开时限和建立多部门公开信息的协调机制,保障主动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政府公报的出版要连续性强,分类细致,便于查阅;政府网站的集成度高、检索功能完善、栏目设置合理,这样才能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新闻会制度必须规范化。

学校性路径:重在发挥学校的主体功能———此乃媒介素养教育之主导

我国许多高校在新闻专业正式诞生前,都开展过对学生广泛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当然,现在我们所讲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超越了高校新闻教育的范畴,是更大范围、更大规模、面向全社会的媒介教育。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发挥大学的中坚力量。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天优势,因而大学应该作为率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以大学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当下中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和实践的突破口。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和高等新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高校新闻院系又有这方面最充足和宝贵的师资。因此,发挥大学的作用,充分依靠高等新闻院校,充分发挥新闻教师的作用,就成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选择。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并没有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形成体系,对媒介素养有所涉及的只限于新闻等相关专业,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这种课程设置日趋落后。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只限于新闻等相关专业,应该在大学教育中扩大范围,将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全部专业,使之成为基础课程。林爱兵、王希华两位学者在《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一文中谈及在大学中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两种策略。第一种方法是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中心,向大学内部的其它专业和学生横向辐射,也就是说让新闻传播专业担负起探照灯的使命,通过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传播到本校其它专业的学生。具体方法是,第一步将媒介素养教育辐射到本校一些相近的专业,比如文学专业、语言专业、艺术专业等;接下来将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辐射到更大范围的其他专业。还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是通过大学进行外部横向铺延,这种方法的范围有所不同,指的是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如大学与大学之间设有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点相互沟通和合作,逐步丰富传媒教育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的教材、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师资培训、组织媒介素养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建立媒介素养专业网站、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论坛。等条件成熟后,向其它没有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的院校提供教学支持、宣传及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等等。从上面这两种方法可以看出,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最主要的还是要学校来推进,这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自上而上地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全面、有效地实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自下而上的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其推动主体为大学生。例如有条件的大学或者新闻与传播院校可以选择当地一两所中小学或一两家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先做些试点工作,再逐步推开。利用大学的优势在全社会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大学的新闻组织或者新闻社团,还可以在校内开设新闻与传播知识的选修课程和课外讲座,面向其他科系的非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普及媒介知识,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根据国外相关经验,建立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研究发展体系,开展切实的媒介素养研究工作,探究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且形成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推动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高等新闻传播院校是媒介素养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阵地,他们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该在大力宣传和推广媒体教育的基础上提供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经验以及逐步丰富公众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建立较为成熟的大众媒介素养教育整体体系,如编制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教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培训、调查研究各地区各层次媒介素养现状、建立媒介素养专题网站论坛、向其它没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提供教学和培训帮助等等。在大学院校中,新闻传播专业则是高等师范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枢纽,该枢纽不仅可给校内的其他专业提供支持,也可以联结其他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来将媒介素养教育推向更广更深层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创立、引进、推广和发展新学科领域的重要阵地,它理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源头。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够逐步推进。此外,媒介素养教育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和教材。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教育和再教育,其基本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媒介素养,一是教育。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大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理想状态下也应该有两点要求,一是要懂得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另外还要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责任。培养师资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新闻院校为基础,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对大学老师进行专业的媒介素养培训,使之成为传播媒介素养知识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有新闻专业的大学或院校,有深厚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课程建设也相对完善,而且具有传媒教育的实践经验,因而,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有责任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培训提供人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培养方式上,除了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这些有新闻和传媒专业的院校还可以开展多样性的在职培训课程,暑假进修课程等等,对中小学校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具备媒介素养的基础知识。两种不同的师资培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应有所区别,但都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富有针对性地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养的成效。开展媒介素养大众化教育,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有一套适用的教材。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需要有一套教材,系统地进行讲解,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套好的教材,不但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也为普通受众自学提供了便利。因为,有了好的教材,许多人通过自学的办法同样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尽快编写一套适合于向不同人群普及媒介知识的教材就成为当务之急。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目前流行的媒介素养知识相关读本,大多数为泊来品,多为介绍外国的经验,很少有结合中国实践编写的,有特色的教材。大学和媒介素养研究学者,应该为编写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媒介素养教材作出贡献。且这些读本应与新闻与传播院校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应该具备通俗性和实用性。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专业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与传播理念和训练学生掌握为社会与公众服务的媒体操作技能,而面向大众的媒介普及教育则主要在于普及媒介知识,培养民众掌握和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服务的能力。

我国媒介教育现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由于未成年人集中于中学和小学,因而在中学和小学里面有针对性、科学地设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富有成效地提高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水平。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往往具有针对性,对受教育人群进行细分,从而采取不同的媒介素养策略。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在中学和小学里,科学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中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采取一种整合模式。整合是指从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根本目标出发,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达到教育目标的优化组合。学校媒介素养课程实施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学科渗透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常用方法,具体作法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现有教育体系的学科教学中,不单独另外开课。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涉及到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以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成分为基础拓展相关媒介素养的培养,同时兼顾其它学科中与该主题相关的媒介素养要素,并根据媒介素养成分设置相关任务或讨论议题。专题讲座是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的中小学,专题讲座的方式还是比较少见。专题讲座可以由专家指导或教师引导这两种方式展开教学。具体作法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随着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初中新课程改革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教学实施空间。利用初中新课程改革给老师提供的这些教学空间,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与时间安排,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题内容。班会也是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对中学生而言,学习课程繁多,学习时间紧张,所以在开班会过程中,可以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尤其可以针对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追星问题”、“网瘾少年”等,采用辩论、表演、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教师可以在最后总结评价。

家庭性路径:重在树立家庭的主动意识———此乃媒介素养教育之关键

除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之外,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动意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首先要求家长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水准。在阅读时代和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时代,家长还可以充当一个知识的权威,对孩子进行阅读、视听方面的指导,家庭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起着很大的影响。而如今,到了互联网时代,很多父母由于不接触网络,思想与孩子有了一定的代沟。年轻人由于接受更新潮的思想,容易接受新媒体,对社会新生事物也比较敏感,因而,在媒介融合时代,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全方面的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媒介接触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予以指导和帮助。具体来说,成年人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水平,另一方面,在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受教育模式,把孩子看成是需要互相学习的朋友,增强互动,共同提高,甚至要放低身段,以孩子为师。和谐的家庭关系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并满足其归属感,使其不会把电视和网络当作缓解紧张的避难所,不会依赖电视来躲避现实世界的难题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因而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开展家庭媒介素养教育,还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媒介性路径:重在加强和规范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此乃媒介素养教育之根本

媒介教育的起源主要来自媒介内容,媒介是媒介教育最显而易见的传达工具,作为信息源的媒体产业理应对媒体素养教育负责。部分大众传媒机构的社会责任心的丢失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之一,对此,深化大众传媒传播,同时规范大众媒介引导其责任意识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媒介的传播优势,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的认识;再者,媒介机构可以制作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学生关注焦点的主题片、纪录片等从社会角度进行宣传与讨论。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传媒逐渐成为学生社会化的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媒介组织教育也应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媒体产业机构应当有媒体自律,从源头上解决媒体内容对学生及社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媒体机构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并且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其次,大众传媒本应是社会公器,因此传媒机构理应为媒体素养教育提供设备、资源与人才,为人们提供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媒介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在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大众媒介不仅报道新闻信息,还传播媒介知识。例如,在报纸上开设专栏,专门讲授媒介信息教育方面的知识;在电台、电视台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普及媒介知识,还通过电台热线参与给大家提供讨论的机会或在网络上开设专门的网络论坛,组织网民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进行交流或互动,并在必要的时候邀请专家给与问题的解答。这些活动本身,既利用了大众媒介传播优势,又扩大了媒介的影响力,达到普及媒介知识、理论的作用。在我国,也有媒介在做这样的普及与推广的工作。

社会性路径:重在营造社会整体的大教育氛围———此乃媒介素养教育之基础

同其他的教育一样,在终身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如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发挥网络的优势,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课程、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和开发专用的媒介教育游戏,这样公民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互动交流来学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这与上面所提到的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具体来说,既可以让公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精明的媒介受众,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检查和改进传媒,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责任心和批判能力。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组织起来,作为媒体素养教育志愿者深入社区、街道等社会群体,进行媒体素养宣传推广和培训,让他们以传者的角色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通过亲身体验,自觉促进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当今社会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范围都快速增大,而且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因此相应的大众传媒信息价值观也更为复杂多样。针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这也是在社会层面关注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如前所述,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时,相对学校而言社会的舞台更加宽广,资源更为充分,方法也更加复杂多样。而且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己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互动与交流必须由一定的社会团体来充当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是通过社会途径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这些社会团体大多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开设培训班,社区、学校间进行联谊,开展研讨会、演讲比赛和媒介素养知识竞赛等。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评价媒介信息网站,对各种媒介资源和信息发表自己的建议和观点,还可以进行举报和投诉。这样可以锻炼公民认识、分析、运用和监督大众传媒的能力。

媒介素养培训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66—01

当前,甘肃大部分中学都有校报,但是这些校报在办报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低,尽管这些报纸也有一些学生的活动,但学生的新闻只占报纸极少的空间,而且刊载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的领导和学校的主要活动宣传,不能为学生服务,因而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兴趣去读。为此,2010年至2012年,我们在全省13所中学开展了中学生媒介素养培训与实践活动。

一、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训

首先,由这13所中学各选2名教师以及5名学生参与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第一,提高学生对传媒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通过社区新闻活动推动社区事务发展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第四,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以及讲授新闻采编课程的能力;第五,学生和教师创办报纸的能力。培训的内容包括:新闻的概念、新闻的结构、新闻导语写作、新闻主体的写作、评论写作、漫画、新闻摄影、报纸排版技巧、编辑软件的使用、传媒组织结构等。

其次,各校师生回校后招聘校园记者,并创办校园报刊。各校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在学校开设新闻校本选修课,培训新招聘的校园记者。与此同时,各校开始创办报纸, 报纸内容主要以校园新闻为主,但也包含诸如社论、娱乐、高考、双语、体育、文艺等内容。办报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办报。从创意、采集新闻、采访到写稿、审稿、设计排版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指导老师进行宏观指导。

二、校园报刊创办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断层。由于经费有限,每个学校只能派4名学生,以及2位教师参与培训。中学校园报刊的记者或编辑主要来自于高一。高三学生很少参与,高二有部分学生参与。然而,由于参加培训的学生到了高三,会升到大学或走向社会,他们就很少有时间或者没有时间帮助下一届学生进行采访、写作或编辑学习。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接受集中培训的学生会离开学校,学生传帮带的效果会越来越差或者中断。

2.与学生学习时间冲突。由于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因而很多采访只能在课外完成。然而,新闻是有时效性的,新闻的发生是有随机性的。所以,很多中学生记者在办报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经常错过一些新闻事件,也增加了新闻报道时效性的难度。

3.校园报刊的社会评价问题。尽管素质教育提倡了许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存在。只要有利于高考的事,学生、家长和学校就愿意去做。反之,则会受到他们的反对。许多教师和家长会抵制学生去办报。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做新闻会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4.资金匮乏问题。无论是对学生记者的培训,还是办报过程中需要的印刷成本、设备以及厂地等都需要资金支持。由于经费有限,个别学校印刷的报纸份数有限,学校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为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提高学生成绩上。

三、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强舆论宣传,提升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让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认可。

其次,加大媒介素养培训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经常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使更多的学生能得到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让媒介素养培训教育规范化——成为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在教育改革中,应加入中学生媒介素养课程设置,中学和高校的传媒院校合作,使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得到更多专业教师的指导。

再次,传媒文化对中学生影响深远,对中学生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意义深远。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媒培训及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因而希望能够有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尤其是传媒组织对此类活动加以资助,通过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对此类活动加以支持。

上一篇:汽车开发设计范文 下一篇:古建建筑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