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18 17:27:29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1

―、对话:由独白到互动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

对话型的语文教学将彻底改变老师是文本发言人的角色,教师单方的讲解将由师生双方的对话所取代,作品的主题、情节推进将在精彩的对话中形成。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在对话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有学者指出,我国的语文教学可望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对话型”。犹如一朵耀眼的花,“对话”开放在语文教学的田野里。

二、启发:由注入到激思

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求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把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重在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讲课语言的启发性,即在用语上要处处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即通过教师的“讲”,诱导学生的“想”。对那些可以自然地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活泼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表述;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阶梯”,通过丰富生动的课堂双边活动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联想,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由批评到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不足及其形成原因。”可见,新课标非常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2

关键词:教师 课改 成功 关键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新课标、新教材是教育专家在总结了长期以来国内外语文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编制的,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语文新课标能否顺利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每位教学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标,如何面对新课改,如何让语文新课改的航船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呢?下面谈点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否则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在教学观方面,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切实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材观方面,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把教材看作教学内容的全部,要善于活用教材,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只有在处理教材时进行一次再创造,才能成功地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策略

1.完善教学目标,从“双基”走向“三维”。传统的语文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除了“知识与能力”,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革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向来是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所占课时最多的基础课程。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却成为让当今中小学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厌倦”的东西。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现状的批评也因此不绝于耳。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报刊上撰文,发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忧思,指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3.改革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首先,评价内容应多样化;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第三,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互动的;第四,日常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同步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要做好日常评价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日常评价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作为日常评价的标准。

三、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第一,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第二,由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开发者转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学习的基本内容等都要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因而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也不能坐等别人把合适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等送到手中,而是要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的任务。

第三,由传授型的教书匠向专家型的指导者转变。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

第四,新课程更需要乡村型、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乡村、社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轨道,“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新课标特别强调学校与乡村、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乡村、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适应这种要求。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引发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地,继续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主要是灌输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不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就是使用新教材去教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还套用旧的教学目标,对新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没有建立以新教材来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二)不注重解读文本和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师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这些似乎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料,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粗略而过,大部分时间留出来用于活跃课堂气氛。长期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

(三)语文选修课程方面存在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是要求教师进行选修课程开发,很多学校和教师也积极投入参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还不具备选修课程开发的条件。一些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门规定科目开设的,是根据高考大纲来确定的。这就形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只能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

(四)教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当代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而教学手法的陈旧,从心理学上说就会压抑学生的兴趣,扼杀创造性,致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展现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纵观全国,除极少数有条件的学校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外,更多的语文教学仍凭借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施教。即使有的运用,也往往是公开课偶尔为之,很难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谈不上调动其情绪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氛围和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一些教师思想僵化,不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让教师深入领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这样才能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处理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活跃课堂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些教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参与进来了,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识到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为了显示气氛而使用多媒体,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解读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要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在完成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或者日记的形式来实施。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平等的关系下,进行沟通交流,产生思想与情感的碰撞,产生共鸣,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互动不能光看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对话、交流等外在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实现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人文性;复合式;开放式;互动式;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人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5

一、语文教育的定位更精确

“新课标”在“前言”中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细读这段修改文字,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就给语文教育作出了更加精确的定位。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语文教育更是如此。满足“时代的进步要求”是语文教育的崇高使命,语文教育担负着教化人的神圣职责,首先要让学生具有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就是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进步同呼吸、共命运,不仅认识社会,而且要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由于学生知觉社会的能力还很差,尚处于“自我中心”、“生理自我”向“去自我中心”、“社会自我”过渡的阶段,无论对人还是对物知觉偏差和错误时有发生,所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十分必要。有人说,真正的语文教育在于促使人性的提升,使儿童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体性走向整体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应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发展。所谓生命意识,就是学生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基础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对小学生而言,生命意识就是对社会密切的关注、对人类热情的关爱、对环境热忱的关心以及良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因此,“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在“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准确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育学思想理论基石就是由语文素养化炼而成。关于“语文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是这样陈述的:“《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定义”仅是解读者的一种推断性微观解说,那是课标以外的“话外话”,没有执行力度。

“新课标”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了如下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的添加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表述就更加全面准确了,弥补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概念表述的缺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法律”依据。“素养”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可见语文素养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习得”即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的方法和养成的习惯,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同属于“语文素养”三维目标框架中的“过程和方法”范畴。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已经引起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三、课程改革的性质更明确

新课程究竟是一项什么性质的改革,很多教师在一段时间是迷茫的。以为只要上课言必称“自主探究”,动辄搞“合作学习”,丢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新课程改革了。“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首句添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再次发出了课改性质的明确信号:新课程是一次“改革”,不是一场“革命”,即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扬弃”,绝不是全盘否定。关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叫得出名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40余种。从中国教育鼻祖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学习法”和《学记》的“启发式教学法”,到现代语文教育大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再到国外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奥斯本的“创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教学法”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岂能将其拒之门外。

关于学习方式问题,“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再次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于学习方式和策略,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就是合理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有用的;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有效的。

四、学段目标更科学

“学段目标”是新课程具体实施运作的教学准则。“新课标”作了多处改动,情况如下:①指标明确。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修改成“1600个左右”,把会写“800~1000个”修改成“800个左右”,识字指标由幅度变为“底线”,便于评价检测;第二学段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由其中“2000个”会写修改为“16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标准。②要求科学合理。将第一学段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删除,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样高的写话要求,显然是办不到的。第三学段删除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符合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校情、学情。因绝大多数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室都没有,更别说图书馆了;网络也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尝试探究性阅读。把“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修改成“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将具体指标模糊化,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的实际。③语言简练。第二学段“口语交际”将“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修改成“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不仅简练了语言,而且提高了要求,由原来口语交际的方法、态度上升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概念表述更严密

“新课标”是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仅目标更加科学,语言更加规范,而且概念表述也力求严密、准确。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教材编写建议”同时为我们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陈旧观念,编写教材要充分开发学校和师生中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因素,比如师生在实施新课程中总结发表的经验文章,尤其是“问题反思”,这些“土和尚”念出来的“经”也管用,他们实施新课程的正反经验、得失与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任何先进的理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一种正确理论,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教师引导的内容更丰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引导,“新课标”丰富了其内容:①钻研教材;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⑤培养综合实践能力;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⑧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⑨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⑩评价学生阅读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这些新提出的要求,既有对教师的殷切期望——由教育者成为研究者,又有对教师的职责诉求;既有对教师素养的具体标准,又有对教学方法、原则及评价要求的谆谆告诫。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七、评价体系更完善

“新课标”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添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

——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包括“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6种功能。特别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应该谈“考”色变。前些年,总把考试作为衡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试金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试想:素质教育到了位,还怕考试吗?再说,人生何处不考试!“”取消高考,我们的苦头还没吃够吗?我们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着“中庸”的文化基因,思考问题应该多一点辩证思维,少一点非此即彼,这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会顺利得多。

——关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就为教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依据。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新课标”增加了“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这样,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网络机构就有“法”可依了。小而言之,可以立体性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大而言之,可以全面监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保障学生在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成为好公民。

——关于突出“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是从“整体化和综合化”提出语文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把三维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灵魂,是语文素养的骨肉,是语文评价的标准。“三维目标”的“交融、整合”,就像晶莹透明的水晶三棱柱,共同矗立起“新课标”这座宏大殿堂。从“水晶三棱柱”的三个面可以分别看到不同的三个目标,但它们又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先生的话说,“知识与能力”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是关乎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与方法”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途径,反映了新课程的最新要求和较高要求,是关乎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高层次目标,是关乎语文素养的思想论。

作者单位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呢?毋庸置疑,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在逐渐理解、消化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地存在着“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现象。于是,有人感慨语文教学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有人惊呼语文课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伪知识”,也有人感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教些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但如果只讲究科学性忽略其艺术性,必然导致教学的凝重、呆板,缺少那么一份活泼、隽永。我以为,授课者应以艺术为载体,把教育与美妙的艺术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仅谈几点粗浅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7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学科;精细化教学

一、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理念和特点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并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将新课程标准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保证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②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③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的能力,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放在首位。

二、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新课标下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了语文学科的整体发展;②更新了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在《咏柳》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采取在范读的同时加上音乐,并加入幻灯片作为辅助手段;③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做好语文学科精细化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

(1)明确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是开展精细化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在新课标下开展语文学科精细化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使精细化工作的目的性更强。

(2)对语文教材进行精细化分析与研究。由于新课标对语文教材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规定语文教材的内容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能体现学术价值和时代特点、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感情、能够具有典范性。从这些要求来看,要想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就必须对语文教材进行精细化的分析与研究,要充分研究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对语文教材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积极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纸船和风筝》这篇文章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对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不但包含课堂教学内容,还包括课堂之外的所有语文学习资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认知社会、感知社会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开展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就要对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发掘课程资源的优势,保证精细化教学工作能够深入细致的开展。例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们可以对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进行提问,学生的回答可以体现对文章的理解,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所以我们要在教材内容之外,增加理解能力的教学内容。

(4)正确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在语文学科中,教学评价是重要一环。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对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保证整个教学过程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们在开展精细化教学工作的时候,就要学会利用教学评价的正面促进作用,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保证精细化教学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葛丽屏.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2]何志权.浅谈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篇8

关键词:和谐 高效 语文课堂 构建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29

1 引言

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使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与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认真研究新课标,采取一切有效的策略。

2 小学语文和谐、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2.1 课堂氛围的和谐性

舒适而愉悦的学习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放松,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能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2.2 和谐的师生互动性

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增加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互动性是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予学生思考、提问、质疑的权利与学习的自主性。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 和谐的方法灵活性

小学生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直观影响与感受。语文作为一门文字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不同的语言环境、语感、语速等来激发学生的思想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作者的情怀。对于小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讲解时由简到繁、将抽象化的内容直观化,全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2.4 和谐目的的长远性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不能将教学的目光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选用更为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为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3 构建和谐、互动、高校的语文课堂的具体措施

3.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对学生的三维目标提出了新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三维目标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教材的不同内容与要求、以教学过程与方法为主线,将三维目标有效地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切忌不能套用别人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设定并不是孤立的,三维目标相互之间是统一的。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时,并没有给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又由于缺少正确的方法作指导,使得很多学生的默读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另外,教师在设置自己的三维目标时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提出合适的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吗?”“我这样的安排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吗?”,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能将很多问题解决在课前。例如: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在借鉴了他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出一套新的关于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读――悟――写”。首先在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读,为课堂教学做出铺垫,促进学生感知文本;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感受来品鉴文本的内涵;最后再以此为契机,训练学生的写作,从而拓宽文本的空间。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课的内容与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拓展,并在课后布置与之相结合的写作练习。

3.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与合作是教师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高校课堂的基础。那么,作为小学教师该如何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小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总是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旧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欣赏的眼光与态度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很多年轻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了喜爱,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很多青年教师无法忍受孩子们的调皮、活泼,于是就对学生产生了一种简单的、机械的谴责与惩罚,这对教师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其次,要对学生给予最大的信任。教师要让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对于学生的爱好与个性化意识教师必须尊重,不能随意挖苦、讽刺、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不吝啬对学生使用赞赏的语言,例如:你真行、你真棒、很好、老师很同意你的意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3.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它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将教材中原本死板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荷花》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相关的图片与配音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优美的旋律感受当时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构建和谐、互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课堂教学,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苏月霞.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2012,(19).

[2]郎艳玲.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3).

上一篇: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病理学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