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4 03:21:44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1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新课标;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3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的深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简称《 新课标》)的修订后,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效果提高了,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音乐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探讨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一、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 是学生进行 “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长”乐园。以黑板、钢琴、录音机和书本为主要工具的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死板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差。传统的教学内容局限、更新慢、知识老化。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在音乐课堂中大大得到运用,使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得以改革成功,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最新的音乐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首先表现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形象而生动的音乐教学,情景而又直观地教学法,融视听、示范教学为一体,形象化了音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提供与音乐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引擎、相关网址等,扩大了视野。充分启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求知欲望,感受体验音乐,这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符合音乐素质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其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如在欣赏《民歌拾萃》 这一单元时, 教师把知识设计成一个个有难有易的小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回答问题,让孩子们弥补在其他课堂中的遗憾[1]。

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利作用

传统音乐教学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教学媒体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有多媒体投影仪、数字化教学、互动式个体化音乐软件、现代远程教学等。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新的教材都配备了精美的教学电脑光碟,为中小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形相互结合的教学途径。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查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使学生学习音乐由被动变主动,人机交互方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认识音乐的美,使抽象的音乐概念直观化, 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如在学习《 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这首歌时,描绘小芹以洗衣服为由背着母亲到村口河边等小二黑归来的纯朴可爱的形象。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使学生感知小芹在村外河边抒发的对二黑的痴情的场面,仿佛进入山清水秀的山乡村落, 其次是思念的回忆,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形象化。创设具体的场景时,可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如歌曲《木兰从军》,该曲的故事创设的情景中身临其境的背景、独特的音乐风格,充分体验木兰从军的内心情感。信息技术能能展示和播放各种图像、声音,清晰地展示各种抽象的、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 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准确把握歌曲形象的同时,深化对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

三、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

音乐教师 的素质和能力对青少年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不够的现象,信息技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在音乐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及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实现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信息技术的知识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所含知识联系、沟通。使歌曲、教学、文字说明、解说、背景、其它音乐作品等组合,音像同步、情景交融。机器、学生、教师很好地沟通。通过网络、实物投影仪,将教学歌曲、乐谱自如放大、形象展现在课堂中。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切感受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新信息文化生活,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中, 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充实音乐教学内容, 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音乐教学情境, 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3],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信息技术运用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整合,在有利于教学的同时,应注意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全过程,可适时应用。要和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并突破教学难点。创设教学情景,重点突出。音乐教师应在中小学《 音乐课程标准》 指引下, 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勇敢大胆地去探索、创新、实践、 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断完善,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阵地,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素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进行音乐教学,从一些电视节目中得到最新的音乐信息和知识,获得音乐灵感。

【参考文献】

[1]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心声[J].歌刊出版社,2008.9(1):12-13。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2

【关键词】快乐 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上音乐课时感到快乐,让学生在快乐课堂中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他们的终身爱好。这是每个音乐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每当我听到学生们在议论着"今天的音乐课很好玩……今天的音乐课我很开心……时,倍感欣慰。那么如何让音乐课快乐起来?如何让学生能享受快乐的音乐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微笑的面容

"微笑"应该是老师最好的帮手。西方有句谚语说的好"老师就是带着微笑的知识。"微笑能够在师生间架起沟通情感的桥梁。老师的微笑能够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端正的教学态度,还要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宽阔的胸怀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言"。记得这届一年级的学生中有个小女生,由于先天的疾病,导致她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在学习上有许多障碍,根本不知道怎样上课,甚至还经常撕书。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我经常带着和蔼的微笑注视她,课间主动的用微笑和她打招呼。通过微笑拉近我们师生间的距离后,用无限的耐心教她上课的要求,及时纠正她不好的习惯。现在,她已能认真的上好每节课,而且我俩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她非常的喜欢上我的音乐课,有次我由于生病,别的老师带我上她的音乐课,因为我不在她还不愿去上课。所以,我一直深信"微笑"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快乐教学不可缺少的。

2.生动的肢体语言

老师用微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那用什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请记住,我们快乐的音乐盛餐的客人是一群6至7岁的小学生。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约为20分钟。那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变换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利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来代替语言,如:有些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演的时候会比较害怕,这时老师给一个鼓励的眼神支持这学生,就会比用语言鼓励效果要好;在教唱一些小动物的歌曲或带动作的儿歌,如《十只小猪过河》、《小毛驴》、《在农场里》、《做早操》《向前走向后走》时,我用了直观的、形象的方法,模仿小动物的形象,或带着学生挥舞手臂、跺跺小脚,这样就吸引到学生的注意,整节课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上课时同学的注意开始分散,这时老师的一个严肃的表情作为提醒,这比用语言批评他们更有效果。

其实,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老师生动的肢体语言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低年段的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少,在欣赏抽象的音乐时,他们很难理解到音乐的含义,这时如果老师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形象的肢体语言,如学生在欣赏不同情绪的歌曲时,老师的眼神和表情可以表现的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和表情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欣赏舞曲时或表现动物不同形象的歌曲时,老师可以边听边跳着舞或边听边模仿着动物形象,这样都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音乐教学不枯燥,逐步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3.3.幽默的语言

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教师的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体现。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良好的智力情绪,有助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如在学生唱歌时,有些学生喊唱,我就会说"怎么有个土匪的声音出现;"学生唱歌时总爱弯着背低着头,我就会说"怎么我h们班多了这么多老人家?"有学生上课时分神了,我就会说"怎么有个同学到太空旅行啦?"……总之,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学习音乐。快乐教学不仅让学生自觉的喜欢音乐,同时还逐步解决了两个教学当中的问题。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3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信息化技术

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改要求,新课标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育已成为热点话题,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在笔者看来,所谓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将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作为价值导向,同时将创造型的人才培养作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既是弘扬创新本性的客观需要,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需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自己,因此从小学音乐教学创新的视角出发,势在必行。

一、当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目前普遍小学教育都将语文和数学作为主要的教育科目,而音乐由于没有必考性和副课的定位让其在学校的地位十分尴尬,从而导致缺乏重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是副课教育,有时一些主课教师为了达到教学计划也会占用音乐课的时间,从而导致课程被压缩;另一方面课程的时间不够合理,为了方便主课的教学,很多小学会把音乐学习时间安排在下午,在一天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完成学习内容,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差的问题。

(二)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手段落后。由于不是“应试”要求的科目,导致小学音乐教师的地位尴尬,一些专业音乐教师因为发展和待遇问题不得不转行或者从事其他课程教育,所以专业教师缺乏也是目前我国各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教师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沿用应试教育的“灌输”手段,通过照本宣科、领唱、学生学习唱等单一手段进行教育,不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高,而对学习也缺乏一定的兴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

(一)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下,音乐教师的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导,而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则只是参与者,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积极的、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音乐、学习音乐,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大树妈妈》这一音乐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搜集相关的音乐素材,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设定,这样教师在对教学内容以及中心内涵展开讲解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教师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不断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对歌曲的曲调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

(二)为音乐教学设定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设定音乐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实现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新时期,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出发,不断创造音乐作品的物质情境、人文情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四季童趣》这首音乐时,可以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的画面,然后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回忆在不同的季节自己都会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

(三)不断的丰富学校音乐教学资源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的课时数是较少的,这样,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就会大大降低,为此,小学音乐的教学效率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指出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需要对相关的乐器进行添置,要不断地开发本校特色的音乐模式,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介绍《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母亲”的音乐主题,然后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最后,可以让同学们对歌曲进行演绎,明确自身与课本存在的差异,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般而言,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教学内容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这一比例非常大,而且其中还涉及戏曲欣赏、器乐欣赏以及曲艺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乐器欣赏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西洋交响乐、民族管弦乐;民族乐器合奏教学过程中,又包含丝竹乐、吹打乐在内的五个主要乐种;乐曲中还涉及几十种古今中外的乐器音色。对于这些音乐教学内容,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欣赏和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即通过放映录像带的形式,传达教学内容。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学生们可对乐队演奏过程中的规模、阵容以及指挥者的风格和手势一目了然;同时,对音乐情感形象、乐器音色以及演员们的道具服装和演唱过程中的动作表情,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也能够听得真真切切。比如,在《迎来春色换人间》唱腔、组合片断欣赏教学过程中,紧随其后给学生们介绍京剧人物中的四大行当,即生、旦、净、丑,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得更准确。比如,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青衣、花旦及刀马旦,并且什么是黑头和花脸。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开阔视野、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而且还可以享受艺术之美。

小学音乐教学教法有很多。在平常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对学生充满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讨新的教法与思路,就能找到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法。愿小学音乐教学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1]林文华.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与效果[J].音乐大观,2014(7).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4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田径;音乐配合

一、新课标下音乐在中小学田径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尤其是中学女生由于进入青春期,不仅表现出体力差、

肌肉力量不足,更有着“爱美”“怕羞”和“喜欢静”的特点。在田径教学中通过播放充满朝气、刚毅果断的音乐,创造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课堂由静态变为动态。

2.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促进技能的学习

音乐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节奏来表现的,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从动力学规律上来看,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力”与“速度”的节奏性变化。在田径教学中,练习者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其技术动作的力与速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3.迅速激活人体机能,推迟疲劳的出现

音乐具有一定的能量,能通过声纳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丘脑下部兴奋,使人体心率加快,血容量增大,改善供养能力,增强肌肉协调性,使人精神振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活人体机能。音乐还有助于学生摆脱训练的单调和乏味,克服疲倦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推迟疲劳的出现。

二、新课标下中小学田径与音乐配合教学的设计

1.热身准备活动音乐

热身活动是为将要进行的运动健身做好生理、心理上的准备与动员。此时可播放如《动起来》《健康歌》等一些节奏明快、充满朝气乐曲,再配合一些简单的关节、肌肉活动,也可教一些简单的动作配合音乐热身,如有氧操。当热身活动达到运动时所需要的适宜状态时,音乐即可停止。

2.田径教学与音乐的配合

(1)短距离跑与音乐配合的设计

短跑在人体机能供能方面,表现为人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能,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的方式供能。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坚持跑步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从而促进了骨的正常发育,能更好地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提高灵敏度,促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速度素质,可以采用往返接力跑、变向跑、追逐跑等形式配合快节奏的音乐,促使学生加快步频,从而提高速度。

(2)长距离跑与音乐配合的设计

长跑能有效地增进人体新陈代谢功能,增强韧性和耐心,培

养坚毅的品质和拼搏向上的精神。而发展耐力素质,则可以采用快慢交替变化的音乐节奏来有效的控制变换节奏跑的速度和强度,有效控制学生体力分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耐力跑变得不再枯燥。

(3)跳跃类项目与音乐配合的设计

田径竞赛项目中的跳跃项目能充分发展学生下肢力量,能有效地增强腿部力量和腰肢力量,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性、柔韧性、灵巧等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肺功能,培养顽强、勇敢、果断、坚韧的体育品质。

3.结束部分的音乐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消除田径教学中的大强度所产生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应当让学生在整理活动时进行肌肉放松按摩并配以旋律优美、意境高雅的抒情歌与轻音乐,如《回家》《天空之城》等,使学生在放松过程中既能够得到身心的有效调整,也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三、音乐在田径教学中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中使用音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来选择音乐,不同年龄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会有所不同。还需根据课的任务来安排音乐,即根据一堂课中的每个练习的内容、强度、量来选择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还需要考虑音响放置的位置,音乐伴奏时间的长短等。在田径教学中音乐只是陪衬,是一种教学手段,且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总之,音乐的运用必须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林树贤.田径运动与音乐.田径专刊,1983(8):41.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5

一、小学音乐对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节奏与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具,它以其特殊的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净化学生心灵。小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的发展都很不成熟,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导和家庭的影响,小学[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阶段的德育教学对学生未来观念的正确树立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小学音乐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美妙的音乐能够展现美好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起到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作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音乐的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音乐课中,有的课程需要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进行,小学生有着爱表现的特点,教师设计的活动会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学生的大脑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在课堂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发挥。

3.能够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好坏,还在于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倾向、心理健康等方面是否达标。小学音乐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时,会熟记歌词,无形中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格,比如有的音乐是斗志昂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品格,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在小学音乐中贯穿德育教学的措施

1.在课前计划中增加德育内容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对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只有教师端正了态度,才能在课前计划、教学过程中[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以及课后渗透德育教学。教师在课前计划这一环节,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做好规划,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潜在的德育因素,保证课程进行中德育观念的渗透。小学音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学生未来人生观的树立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紧抓这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彩桥架到台湾岛》时,要让学生明白台湾属于祖国的一部分,并在歌唱中结合自己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教学开展的主要场地是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音乐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祖国、母亲、学习等积极向上的因素开展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比如《阳光牵着我的手》《爱我中华》《可爱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内容很明显的是爱国思想,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生唱这些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了解歌中蕴含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德育的情境,比如在学《卖报歌》时,学生可以通过画面了解卖报郎生活的艰辛,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3.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德育教学

德育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在课外也应该进行德育教学。根据小学生爱表演好表现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音乐剧表演,学生通过反复的排练和真正的表演来体会歌曲中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组织合唱,这种团体的音乐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中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6

关键词:课程标准;音乐教育;教师职能;课程设置

时代的发展把教育推向了前沿,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稳步实施更需要不辱使命。我国的音乐教育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举措的实施中,成为改革的大潮的弄潮儿和佼佼者。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在提倡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今天,高师音乐教育将如何让应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是高师每位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校,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并在2005年1月17日印发《课程方案》通知,并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至此,全国高校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展开落实工作。在教改中,加深对音乐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落实,并以此为办学宗旨,厚基础、重人文、含特色的宽专业思想得到了贯彻执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落实、向前推进,新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及测评方式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然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课程方案》才刚刚开始。

一、对课程设置方面的思考

各省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各地区和各省情的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积淀、周边区域环境等因素,确定高校的办学性质和方向,充分发挥地方各高校的优势特点,以及学科、专业优势。根据各地区、省高校具体情况,参照自身优势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不应只照搬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

首先,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应优化核心课程,增加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并且扩大修选课范围。同时增加具有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也应提前安排让学生介入和熟悉,对实施中的的重要环与内容加强管理,并进行专题性的讲解和研究。总之,要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特色和需要出发据,以实用性为根本目的。其次,依据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在塑造“产品”的同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不尽在于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在于丰富音乐理论知识。在抓住中小学是音乐课的特点:唱游课、律动课、游戏课、歌表演、情景音乐剧等等的同时,展开各式各样的音乐公开课,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内容应该归类于“音乐教学法课”,但这门课缺乏实际的研究,也得不到重视。

音乐课程标准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音乐艺术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为其理念的培养“人”的音乐教育。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一方面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多方面才华的舞台,学生的音乐才能也在课堂上得到了重视和展现,另一方面也对施教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此也产生了新的压力与竞争。

二、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梯级培养师资的结构,取得了综合性的全面的发展。比如:音乐教师的培养不在是师范院校一枝花,以及本科―专科―中师―幼师梯级的体系。而是包括了各类大学,如: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音乐院、艺术学院等等。虽然《音乐新课程标准》是面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但是也触动所有开设音乐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因为最直接的关联在于就业,众多高校培养的音乐人才,有相当一部分将走上音乐教师的岗位。所以,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基础教育改革必然牵动高校的改革。就师资而言,这个“合格”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音乐教师所必需的综合素质。教师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新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法的要求,教师如何才能尽快的更新教学理念,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适应新课标教学需要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则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也应高校音乐专业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该说,高校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大踏步的前进,十几年来的高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高等教育教学结构的不断完善,教材、资料的丰富,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等等。但是在一些刚刚开设音乐专业或是开设时间不久的综合大学来说,无论是在师资、教师梯队建设、图书音像资料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水平等等与音乐学院、高师相差甚远。对师范类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置效仿基本到位,但在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目标体系的事实上却不知所措。特别是综合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以及获得的直接的效果如何?音乐教师要具备高素质和多项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的现实问题。

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实行统一培养目标下进行的分科、分专业教学体制。各个专业训练分开作业,各自为战,缺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差,影响了知识结构的整体形成与运用。由于受长期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束缚,学生对开设的许多相关学科不够重视,如:必修课、选修课、社会实践等。对姊妹艺术、文学、社会学与音乐综合课程的开设认识不足,对新课程中的音乐综合模块与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的实施与研究,更是不闻不问。只有一技之长,而不能做到一专多能,怎能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要求音乐教师就像是“万能胶”既要能指导声乐,又能辅导器乐、舞蹈,还能指挥排演大合唱,所以,要培养出合格的师资,必须打破现有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培养理念,顺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培养学生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的能力,编配舞蹈及合唱指挥的能力等等,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多才多艺的教师。

此外,高校缺少专门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教法研究的教师,大多都是由技能或理论类的教师兼代教学,极少深入中小学去做课程与教学的专项研究,甚至有相当部分的代课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动态与教育理论一无所知,这种状况的教师根本无法向学生传递前沿性的知识,也无法给学生高规格的指导。而大多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又很少,同时也很少接触中小学音乐教材,并深入了解教材。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势必将造成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综合化的实现成为纸上谈兵,也使中小学音乐综合模块的教学完全成为了虚设。

三、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对高师音乐教师职能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不仅是概念上的更新,更多教育理念的发展。体现了新经济时代下的教育改革的成果,以及教育领域对未来注重基础教育认识的新突破。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在原有《大纲》“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既是一种传承、一种发展,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高师音乐教学所体现出的最大飞跃在于,把原有以单一“知识技能”体系为目标的教学方向,转变成为融合“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体系共同建构的新的课程目标和方向。由此,让我们联想到对高师音乐教师职能的思考。

首先,音乐教师职能在于教授技能和塑造学生的个性与未来。作为音乐教师就是要预见和开启不同的观念,运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和逻辑学的因素,编制描绘学生心理的音乐的观点的形成和个性发展。音乐教师的责任还在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研究这个迫切性的问题,是为了音乐的现代化的发展与科学。从细节方面讲,是为了未来教师的技能及高校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

其次,音乐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体系,宏大的文化知识底蕴,以及较高的职业修养和先进的科学的理念。在音乐艺术的心理学、表演学、音乐学等方面,形成音乐教师的大的教学程序与理念。

再者,音乐教师应当懂得音乐的心理学的形成,掌握在实际教学中的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还应当懂得音乐教育学的特点,特别是技能的教学特点。如:声乐艺术教学和教师的特点,包括声音问题、教师创造声音的方式和方法及教师的作用与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技艺水平如何,教师的创造和歌唱艺术职业的素养如何,教师的训练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均体现在塑造未来歌手的个性创作之中,也就是在教师要完成的“作品”中。

懂得教和学的辨证关系、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特性,以及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对音乐的热爱,有利于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于了解声乐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别是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二者心理的本性。新课标下迫使音乐教师找到和应用最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且使教师的技能方法理念得以展现,应当提供给教师活动场所和条件,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实施和组织各项工作,完成他们的“作品”。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们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所表现出的最大的进步就是部分音乐教师们已经开始掌握目标陈述的技巧,将目标陈述走向规范化。音乐课程改革是面向全国、自上而下的,《音乐课程标准》目前还仅仅在部分省市试点使用,我国还有大批地区仍在沿用“音乐教学大纲”。由于受传统知识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于对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缺乏准确把握,因此往往出现背离新课标的种种现象。这些都是阻碍推广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夏荣华.中小学音乐教学与高校音乐教育关系之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8.

[2]何茜.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J].中国音乐教育,2006-7.

[3] 王跃萍.浅谈新课程音乐教学目标陈述问题[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7

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基础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10-02

声乐(vocal music),是一种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性课标之一。随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全面展开,高师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无法与现阶段基础教育音乐课标有效的衔接。因此,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机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而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专业却并没有与之同步。早在2001年,国家就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标(实验稿)》,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标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内容看,主要以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将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依然秉承了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以美声作品为主,教学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理念依然存在弃本从洋的思想,很少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声乐作品融合到声乐教学当中。不但如此,高师声乐教学在培养方向上也存在“偏”的倾向,一味的追求专业技能的高、深,忽略了对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声乐演唱的有骨无肉的现状。

二、准确理解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展开已有些时日了,通过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解读及实地调研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新课标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树立起平等的音乐价值观。单就声乐课而言,它并不是要求老师为学生讲授多么专业而又高深的发声及演唱技能,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分析各类的演唱方法,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美声、民族及通俗唱法,能正确的演唱一些简单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声乐教学是为了塑造学习者的自由人格,其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声乐作品、识别各类演唱方法、创造性的演唱一些力所能及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最终达到热爱声乐的目的。

三、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衔接的途径及方法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从试行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的实施,体现出了音乐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尽快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以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效衔接,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高师声乐教学应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音乐新课标要求以音乐鉴赏为必修,以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和戏剧表演四门技术性课程为选修课程的新理念。声乐演唱虽然是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它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音乐老师能够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范唱,其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远远高于多媒体在课堂上起到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要求将来的音乐教师要有多高的演唱技能和多么深厚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要求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基本的演唱能力,还要有能够把声乐演唱与合唱相整合的能力。这是因为,中学的音乐教学不需要歌唱家,而是需要一个能唱、能跳、能组织和能指挥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因此,高师应加强声乐教学改革的力度,以使学生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2.打破传统的技能型声乐教学模式,建立起声乐与合唱指挥相结合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 广大高师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的高师,其目标已经被定格在音乐教师上,再加上课程设置和生源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应该按照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来教。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看,它并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要具有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也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有多么高深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需要一个能够组织很多学生一起歌唱的音乐教师。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把以往的一对一、一对多或者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一些改变,把声乐教学改为以声乐与合唱教学为主,以一对一或一对多为辅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既为学校节约了课时,也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不因为选择了器乐或舞蹈而放弃声乐学习,而且这种声乐教学模式也能与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相适应。

3.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声乐(vocal music)是一门融表演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然而,高师学生却存在一种“关起门来挺能唱、走出门后不能唱”的怪异现象,这其实就是因为学生对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欠缺。要知道,课堂声乐教学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演唱技能,而这种技能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艺术实践才能得以完善和成熟。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在气质风度、语言、表情、形体等方面进行指导,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摩学习。同时也应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编排一些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音乐剧、歌伴舞、配乐诗朗诵等节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创造力、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以使其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让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得到巩固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声乐演唱技能和音乐综合素质方面得以逐步完善。因此,必须把课堂声乐教学和各类艺术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面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国高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教学大纲、教学法、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同人们参考指正,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高师声乐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家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郭建,王湘云.论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3,(9).

The Musical Feature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Qiang Folk Songs

LONG You-cheng

(Basic Education Department,Aba Teachers’ College,Pixian 61174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pass to educate new lesson object of music to the foundation analysis,from the change of new period foundation education stage music teacher basic character and Gao Shi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educated new lesson object of music to link up both side to carry on treatise to the foundation and put forward how to carry out Gao Shi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and foundation educates a new lesson mark of music to effectively link up of concrete method.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篇8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把握好传统教学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要想把小学音乐课上好,上出特色来,就要认真地研读新课程改革标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唱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增加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创造的内容。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全面科学地掌握新课标,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服务,才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失误。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学的中心与基础永远是双基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教学,任何忽视双基目标的教学都不会取得成功,只能由传统教学的极端走向新形势下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提倡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倡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提倡学生获得积极的音乐体验,提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就是要音乐的双基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这个基础与中心不可忽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提倡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便不重视学生双基目标的落实,把发声、识谱、打节奏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省略掉,代之以大量的欣赏,这样的课堂教学手段确实够丰富,教学氛围够活跃,学生参与的激情也非常高,但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成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忽略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忽略了双基教学目标的实现,脱离学生基本音乐知识的音乐欣赏与学习,任凭教师的教学技巧有多高超,也是低效的,不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双基目标是学习的基础,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因其单调枯燥,而忽视它的教学。相反尤其在学习初期,要利用多样的手段使双基教学更加丰富,更加活跃,为学生今后的音乐欣赏与创作打下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本性流露与表达,每个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我们进行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唤醒学生的音乐潜能。在教学中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出多少音乐家来,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纯真可爱,对聆动的音乐极为感兴趣,我们要保护学生最初对音乐的独特情感,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充满欢乐的音乐天地,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激情,使学生形成长久而有效的学习动力。学生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才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将音乐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

小学生有着独特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以形象为主。在音乐欣赏与学习中,我们也要遵照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音乐作品相关的画面,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与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运用教师演奏、播放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有更多的听与唱的机会,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来为学生营造与作品相关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仅局限于通过模仿来学习歌曲,枯燥地学习乐理,而是利用多媒体来让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利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特点,让学生欣赏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与美丽的画面,使学生置身多彩的音乐世界里,调动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音乐细胞,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样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了音乐的海洋里,用心去聆听、去思考、去感受。在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切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只追求外在美,喧兵夺主,使音乐课失去了音乐味,要坚持实用性与简洁性的原则。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是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服务的,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服务。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以教唱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听与唱上,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更没有创造的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社会竞争的核心在科技,科技竞争的核心在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学科的教学又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教育教学中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地挖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他们喜爱问什么的特点,鼓励学生挑战一切,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在教学中我们要突破教材的局限,让学生接触更多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听中获得独特的音乐体验,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走入音乐的殿堂。同时要设计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在具体的创作中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调式与音色,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对音乐教学我们要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不要盲目地跟风,要基于课标,着眼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核心范文 下一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