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范文

时间:2023-03-11 03:28:29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改 方法 兴趣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7-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努力创设民主、快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验,谈谈在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 讲究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自主去学习。因此,思想品德课一开始就要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课堂角色,这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课堂中,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早期的太湖。由于太湖水的美丽早就深入人心。画面的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想到太湖游玩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接着播放了太湖湖面上蓝藻的爆发式增长,好像湖面上覆盖了一层绿油漆,有些湖面上漂浮着大量的垃圾,有的湖面漂浮着大量的死鱼……这导致了无锡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连洗衣、洗澡等都成了问题,居民做饭不得不用纯净水。学生非常惊讶太湖的变化,这就激发了学生理解问题的兴趣。我再趁热打铁地提出了问题:(1)为什么太湖的水质会变化这么大?(2)结合切身感受,说说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污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互动中。课堂导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完成一堂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加强思想感情陶冶,用情感染学生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思想比较活跃,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进行点滴渗透,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策略,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道德滋润,不断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 用情感染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多用生活中正能量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情感熏陶。例如在“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生活的好榜样许振超―― 一位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队队长,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上学时的许振超品学兼优,有考大学、当工程师和科学家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好来到青岛港当装卸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却在几十个春秋中孜孜不倦的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的课程,掌握了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他的团队两次创造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他的工友称他为“桥吊专家”,青岛港将这世界纪录命名为“振超效率”。结合这个例子,我提出几个问题:(1)是什么促使许振超坚持不懈地学习?(2)他是如何理解学习的?(3)许振超对待学习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堂的生活化

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面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思想品德知识指导生活和在学习中用生活经验来构建知识。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理解、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旧知识。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解答、思考、求证的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总结与反思。要重点对理解、应用层次上的考点,规律性比较强又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对错题的原因进行诊断,注意对该题的关键词、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技巧、规范步骤进行总结。因此,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分析,利用思想品德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去应用知识,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2篇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教师牵着鼻子走,在老师认为自己该讲的讲完后才放回手,让学生谈一下收获和感想,其实,整堂课的教学还是紧紧围绕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新课程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多给孩子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教学民主理念,渗透到教学的行为中去。“以学定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会学生认知的需求,从权威施教者真正转变为平等对话者。这样教学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平等精神交流,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内容要合宜

在主科科目中,语文渐渐变成失宠的学科,语文老师要想争回宠位,首先就应从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一位教学专家曾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合宜二字主要体现在力求每节课相对完整,保证知识系统连贯的前提下,重组加工每节课讲授内容,借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如我在讲《孔已乙》第一课时时,受篇幅和时间的制约,在分析完环境和故事情节后,没有按照原由讲授内容分析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转入对这一人物社会地位的分析,在同学们归纳出孔已乙这一愚昧形象是人们嘲笑的对象后,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二节由人们为什么嘲笑孔已乙导入对这一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保证第一课时的完整,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小说中,分析故事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基础。可我们经常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加以分析。这样教学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怎能有效分析情节又能让学生身心包裹在文章中呢。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李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给我一个启示。他用一副对联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在讲授《麦琪的礼物》时让学生写一副对联,经过修改,我们大家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德拉满头秀发换表链,链回表去”,下联:“杰姆祖传金表变发梳,梳有发无”,横批“真情无价”。这一内容安排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文学习的内容,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看来教学内容上的合理串位,重组加工为语文课堂收到一想不到的效果。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头戏,可许多的孩子作文“言之无味”归结原因对生活了解太少,课外阅读量有限。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语文和军事的,生活的,哲学的,文学的多等学科联系起来,只要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的都可以为我们所用。融合古今中外实现贯通,在共同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许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们的事例言语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源头,如作文的标题”春风化雨,爱心无声“,“坚持就是胜利“,”你的助跑线够长吗”,“留一扇开着门”,都由其他学科迁移拓展而来。让我们孩子在生活大课堂中找到语文的精髓。从初一起,我们班级就定下一年三部中外名著的阅读,百段精美语句摘抄,几十篇美文浏览。

三、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就像一个故事,需要自然流畅的结构。我认为导言和课堂小结是课堂结构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课堂结构而言,它们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新课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进兴趣大门,开启思维大门的重要一步。如《变色龙》由画怒笑脸谱导入,《一夜的工作》由联合国为何降半旗导入,《最后的淇淇》一课由新闻报道淇淇死亡的原因导入,刘禹锡的《浪淘沙》可由他的另一个作品《陋室铭》导入,《荷塘月色》由学生刚在音乐课上学唱的歌曲《童年》导入。导入虽是小小的开头,却让学生走进良好的情境展开学习,利于教学环节的进行。相对于导入来说,课堂内容的小结深化应是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如《穷人》一课小结为文章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以穷人为题?这个小结设置深入挖掘文章让孩子们走进主题。《白杨礼赞》一课小结设为运用象征的手法,选择生活中的喜欢的树木进行外形品性的描绘,揭示象征的含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而且回味无穷。我优化课堂的结构的目的是让书本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四、锤炼教学的语言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在流畅,规范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语言教学。讲授散文时应用清新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讲授议论文时,应注意用语的力度,语句严谨,保证文章的严密性,讲授说明文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简洁平实,给学生一个清楚明了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感觉到提问语言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初一的孩子们,由于问题来的突然,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产生所问非所答的现象。所以,提问时应注意语调和重音,如《白桦林的低语》一课我们分析课文中的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林业工人抱有哪些感情,问题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感情两个字上,把文中表现感情的语句统统的找了出来,我重新调整问题的语调把重音放到了林业工人和感情上,这样一来,同学们所找的语句很接近答案。另外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教育一味的批评,促使孩子丧失自信,今天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以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尝试的信心。

五、多变的教学方法

语文是万科之母,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决不是讲生字,难词,而应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所以在教法上要求我们灵活多变。可初三这一年任务很重,工作量大,创新的步伐就停了下来,如何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成了头疼的问题,而一节《曹刿论战》的复习课让我有了收益。今年四月在讲文言文复习观摩课上,教研员徐正荣老师给了我教学建议。让学生自己作为中考命题的负责人出一套文言文的中考题。这一建议是对孩子们的认可,是对孩子们的鼓励,把乏味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许多孩子不仅出了优质题,而且平分的标准很详细,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真正做到了挖透教材,吃透材料。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在2010年盐城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就出了这篇文章。细想一下,让我收获的又何止卷面上的八分呢?初三学年由于年龄特征决定了对感性的东西接受较快,喜欢趣味性课堂,因此我们开设“板报设计大赛”,“课本剧”,“三分钟演讲”,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迈出“要我学”为“我要学”重要的一步。而且这些学习活动对学习的能力培养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3篇

主题词:新课改形势 高三化学 总复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作为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高考考试制度,也相应进行着重大改革,命题侧重于对学生潜在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对近两年的新课标理综试卷研究发现,化学学科明显比物理、生物学科偏难,化学成绩是制约理科学生提高高考成绩的“瓶颈”。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让学生记住几个概念,会做几道习题,会写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不到激活,更谈不上参加高考,接受挑战了。要应考就必须备考,除了在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敢做、敢想、敢为的精神和知识的系统学习外,考前总复习无疑是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新课改形势下高三化学总复习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总复习前,教师对一年的复习内容要有一个总体规划,拟出总复习方案:

一:认真学习《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做到“胸有成竹”,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新课改的考试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变化趋势。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应对化学学科的《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明确考试要求。正确处理好《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教材》三者的关系,在复习中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挖掘课本潜力,充分寻找新教材在老教材基础上的增加点:如平衡常数,溶度积,盐类水解平衡常数等。同时注重教材中资料卡片上的信息。

二:从教材、课程教学改革趋势中发掘信息,正确指导学生学习。

1:认真确定教学重点,重视知识的识记与积累。

〔1〕 知识点

新课改形势下,化学高考题特别注重对知识点的考查,越来越体现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化学知识的积累与识记。新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过程、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应在复习中深化基础,活化知识。

〔2〕 能力点

在总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的学习必须向深入理解、独立思考、强化应用、知识迁移等方向发展。用学过的知识去处理新问题、新信息、新题目。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不全不行,知识复述未能“升华”也不行。在化学总复习中,必须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强化基础、训练思维、提高能力,使学生具备化解化学过程、选择分析问题的策略,达到优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3〕 德育点

本着落实国家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节约型环境友好化学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的思想教育。

〔4〕 考试点

认真研究近年来的新课标高考考试题,找出课本中的重点与考试点,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考试点的关联,关注当年发生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神舟九号发射升空太阳能电池翻板、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的医学实验)等,指导好学生复习应考。

2:按照复习方案,具体落实总复习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强化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一轮:分块复习阶段

分块复习按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无机、有机、计算、实验等模块进行复习。而每一个模块的复习又按章节的知识线索,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做到节节清、章章清、块块清,知识点到位、能力点到位、题型到位。如在复习化学计算是,以高中化学必修Ⅰ第一章第二节为线索,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牢处理计算题的“四个基本”:即基本计算类型、基本计算原理、基本计算规律和基本计算方法。课本章节知识则主要由学生预习、复习、仔细阅读为主,使复习落到实处。其次综合应用强化训练,立足化学原理,理顺计量关系;扎根基本类型,培养解题思路;精选例题、练习题,形成合理梯度;及时点拨、讲解,力求一题多解。

第二轮:抓住高考命题规律,进行专题突破。

认真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化学试题,对于近年来出现率较高的热点问题:如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进行专题突破,做到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只有这样,学生对“热点”才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强化和提高。

专题复习阶段,应以分块复习的进展情况为线索,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1.选择题专题

(1) 重视知识点的结合,加强无机物与有机物的联系,识图与计算的结合。

(2) 强调应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3) 信息迁移题:训练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常见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如排除法,代入法,比较法,猜测法等。

(5) 联系实际,强调化学知识的应用。

2.实验专题

(1)基本实验,在复习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问题:如能用于直接加热或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容量瓶,、酸式或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浓H2SO4的稀释、可燃性气体纯度的检验、常见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操作。

(2)大、小装置的识图能力培养,分析反应过程及判断能力的培养。

(3)应用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3.无机专题

(1)以元素及化合物为载体,培养学生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3)无机框图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训练。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情境创设

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学好美术课,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美术课堂既活泼又生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呢?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在实践中找寻答案。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总结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情境的创设对上好美术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如下:

一、新课改从宏观上要求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

新课改要求“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下学习”,民主学习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给学生一个情境,一个自由民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如何创设,创设的如何直接导致了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只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实现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是因为,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丰沃土壤,也是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义不容辞地为其创设适合的、优秀的教育情境。

二、中学生的心理机制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教育情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纪律性差。他们通常不能较好地坐下来耐心理解抽象的概念(特别是艺术理论大多是哲学性的),而对图像、声音、实物、环境等较为敏感。所以,情境创设成功的课堂,大家发言、理解、思考以及注意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达到。而且声、像、实物一体的情境,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及感受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贯彻。

由此看来,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支,情境创设的确不容忽视,那创设艺术情境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

1.美术教学中情境创设自由多变,但要符合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将美传递给学生,我们可以制订多边自由的情境条件,以符合课题目的,并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比方说:我们可以在“内容”上下些工夫,广泛收集材料,拓展认知范围,增加趣味性环节,避免平铺直叙的老式做法。在实物处理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并注意特色及当下的社会热点。任课教师平时应注意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主动拓展见识,丰富视野。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融入时代感、生活感强的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熟练各种制作方法,寻找新思路、新技术。

例如,在学习《我喜欢的卡通形象》这一课时,我就用了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中张乐平先生手绘三毛形象的一个片断作为导入,带领学生走进了漫画天地,其视觉美感同样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动力,产生创作欲望,表达自身感受,促进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吸引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现有资源,挖掘校本教材,发挥群力,促进自我水平的提高。

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比如,多采取课堂外教学的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思维定式,走出课堂,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用社会这个大情境来教育学生。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外出写生、校园课堂、街头课堂、影院课堂、田野课堂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我曾经在《手绘线条图像――多视角表达》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的校园实地考察来进行创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学到的绘画技法,而且还增加了对学校布局的了解,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2.情境创设要新颖,避免雷同,努力创新

求新求异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必要的追求,艺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独特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把“创新”放在发展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教育情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是指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从思想上转变旧的课堂习惯,积极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没有创新便没有价值。首先要解决思维方式,扩展思路,敢于引进新模式,敢于制造新现象,敢于接受新理念。例如,我在教学《艺术的多元化》一课时曾尝试让学生认识“行为艺术”,并设定了练习,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随意画的创作,学生情绪高涨,随意发挥,以一个初中学生的心态恣意体会了一把行为艺术。很多学生这样评价这次创作:一次情感的释放。

(2)教师语言的创新。教育情境创设中教师语言也是比较关键的,没有好的语言组织,再好的实物、多媒体课件、环境也不会发挥自身作用,教师语言求新、求畅、求美,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艺术韵味,学生也容易接受。实践中多数教师普遍存在重视可见制作、忽视语言组织的现象。语言艺术值得每一位优秀教师认真揣摩与学习。

3.注重有美感的创设

艺术教育情境更应该用艺术的眼光与手段去创设。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同时,顺利体会美的愉悦。美术教学通过插入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转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森林之歌》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维也纳森林圆舞曲》,并展开联想,让学生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个个生机盎然的森林之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感受,学生的思路更宽了,创造力更强了,绘画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没有一样东西能比音乐更能打动人。以音乐配合美术教学,创造情境,激发联想、想象有利于促进想象力。美术和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声音对人的情绪有强烈的激发作用,能迅速地、直接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支配人的感情。以音乐激发联想,用美术形式表达联想的结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传神与魅力》一课时,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学《中国山水画》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同时讲述相关典故,创设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置身于音乐氛围中的学生思维十分敏锐,往往能产生出生动的作品。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育之河注入了“源头活水”,历史的机遇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怎样使我们的艺术教育长新常青,是一个充满艰辛、充满快乐与挑战的工作。笔者结合在一个县属实验中学的几年教学经验,或许不够全面,也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人们去探索、求知,我们肩负的是民族明天的素质,这责任一样重大。经过实践积累下些许经验,现整理成文,望同行们批评指正,共同为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献策献言。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生物教学 生物课堂 创新能力

面对新的课改形势,对生物教学和生物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课改要求,教师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教师不能只为考试而教学,而是应该让学生愿学、会学、学会,将来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适应新形势,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抛弃那种上思品课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思想,要给学生分清什么是主观问题,什么是客观知识,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做到学以致用。尤其作为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有一些曾经成功的体验,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成功体验,有的恰好与新课程理念有不吻合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教师就应放下架子,不争面子,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去学习、去实践,真正让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理念合拍,而不是嘴里倡导新课程,行动沿用老经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也是老教师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的最佳途径,更是老教师在新课程中进行创新的关键和基础所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我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刚上初中的学生还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我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指出者为良,纠正者为优,并记入平时成绩。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造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在各班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但不作硬性干涉。对于不太适合的阅读材料,与学生做认真的商榷,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老师讲课时,也可能有的学生把老师的话题打断,或扯的很远。但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当然,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对此我们绝然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多赞扬,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

五、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通过鼓励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在学习《线形动物门》之后,史培培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蛔虫不会被人体的消化液浸蚀,是因为体表有角质层。猪肉绦虫也生活在人的小肠内,它为什么没有被人消化?也有角质层吗?”我说:“猪肉绦虫的体表是表皮层。”“表皮层就是角质层吗?”我说:“表皮层不是角质层。”“那猪肉绦虫为什么没有被人的消化液浸蚀?”我被“将军”了,于是我们一起查阅资料。我们查到“猪肉绦虫的表皮层具有较强的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皮层细胞的分泌物能促使宿主消化道内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抑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作用。这样虫体虽然浸没在宿主消化道的食糜中,仍然保持完整的体表,不致被宿主消化酶消化掉,并藉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宿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她非常高兴。后来我在班上表扬了史培培同学的这种探索精神。全班同学倍受鼓舞,求知的气氛更浓了。

六、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进发出创造的火花。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 后进生 教育转化 策略

众所周知,后进生是指品行差或品学俱差的学生。他们在班上的人数虽少,但能量大,破坏性强,成为班级的消极因素。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地引导,才能使之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班主任只有经常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断进步,班集体才能健康发展。而做好后进生的工作尤为重要。无论是为了维护班集体的利益还是教育个人,都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师爱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前提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差生的自尊心。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后进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辞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新的希望。

教师要想感化学生,必须经常亲之近之,决不能因为你气我,不服从我,我就离你远远的。我的办法是,你越看不上我,厌烦我,我越接近你,越亲近你,我不相信你这块冰就融化不了。在接触学生的时候,要逐渐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到他的想法,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例如本班李凯同学成绩基础差,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我就经常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主动接近他,做他的知心朋友,并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自然会对老师产生信赖感,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付出更大的努力。事实证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和自信心都逐步得到了提高。当然,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决不等于无度的宽容和放纵,而是将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二、从“心”开始,深入细致做好后进生转变工作

1.要以情去感化。初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喜欢“受宠”。教师要想在后进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要从感情上亲近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融入他们的圈子。后进生很少得到别人的关心,在家庭和学校常遭到冷遇和歧视,这是他们长期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班主任只有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们,他们才会把班主任当作知心人,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才会对老师说心里话,把班主任提出的要求看作是对他们的帮助,在内心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一种信任感和尊重感。这种感情的产生,是他们接受教育、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对后进生的转化要立足于调动他们思想内部的积极因素,启发自觉。对于后进生,老师如果只是指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一丝优点,不能一分为二地对待他们,那么无论讲多少道理,提出多少要求,他们都会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班主任只能用辩证的观点去了解、考察他们,弄清形成后进的历史过程,找出后进的主客观原因,才会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做到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他们的点滴成绩也要及时加以肯定,坚持正面教育、耐心启发,诱导他们自觉地同自己的错误展开斗争。

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后进生往往是“双差生”,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不配合老师,成绩不理想,这也是他们思想品德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师要紧紧围绕着学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后进状态。如通过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课外辅导来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组织参加文体活动,解放其思想,促进其学习进步。

4.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教育后进生光靠班主任难免顾此失彼。老师要善于组织和发挥班集体力量,运用“结对子”一帮一的方法,组织一部分先进生带动后进生,让后进生不知不觉向优等生靠拢,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后进生易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渐产生对集体的爱,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提供成功的机会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

如果一个良好的行为能得到及时地、积极地强化,那么动机的强度就会迅速地增加。因此,作为教师应多创造一些机会或有意制造一些机会给后进生表现自我,并且在他们成功时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使他们深深感受一下工作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高度热情,使他们今后能更加自动自觉地去进行有益活动,而且还能够恢复他们的自信,使之自强。例如为了使后进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和体会久违的因学习成功而带来的喜悦,在课堂上, 教师可特意设计一些基础的又符合后进生实际的问题让他们去解答,让他们去“轻而易举”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同时在一些偶发的事件中也可让后进生们给予大力协助。

四、转化后进生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一般都会出现反复,这是反复规律。在后进生进步的过程中出现反复时切忌松懈,应以最大的耐心、最大的热情帮助他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要尊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天长日久总会水滴石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只要耐心持久地进行教育工作,就能收到良好的成果。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7篇

几点。

一、努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不“还原”旧教材

例如,讲洋流时,不需要系统讲述洋流的成因,可以不出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不需要了解,洋流名称不要求记忆。过分追求学科体系及概念的完整性,只会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和课时量的紧张。

2.不过分拘泥于教材

要敢于创新,不能是教材有什么教什么,不敢增加也不敢减少,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样只会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不分散。

3.不随意脱离教材

教师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某方面、某领域的特长,或不同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程度,过多地纠缠于某一问题,或对自己不甚了解的地方一带而过。这样貌似课堂灵活,实则冲淡了重难点,不能全面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教师对课标理解不到位,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

二、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能乐学、会学、勤学,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这是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我认为地理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有关诗词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古人留下了许多优美诗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中国名景欣赏时,可以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诗句引出我国的名山――泰山、庐山、黄山,激起学生学习中国名胜的兴趣。学到西湖景点时,可以用坡的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说西湖美,二又提到西施,学生会感兴趣。在学习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时,可以用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明白夏季风在西北地区影响不明显,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以西以北已是强弩之末。

2.活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过的听过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我上课时就尽可能地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他们,比如,在讲到“地转偏向”时,就可利用学生平时在家里帮父母洗碗后看到的:碗池里的水流入下水道时形成一个逆时针的漩涡去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可以利用学生夏天游泳的体验帮助理解:当白天正午前后,太阳高度最大时,河岸大地上已觉得很热,可谓汗流浃背,但当你这时下到河里游泳,感觉水是凉的,这说明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陆地上受热快,水体受热慢;晚饭后太阳下山了,你身上的汗可能已经干了,但这时你下到河里,感觉水象在锅里烧过一样,热热的,说明在没有阳光的照射下,陆地冷却快,水体冷却慢,再把河岸大地和河水概念扩大一下就成陆地和海洋,从而说明大陆性就是升温快降温都快,海洋升温降温都慢。这样利用学生经历的事,学生既容易掌握又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当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妙用广告语、用学生崇拜的明星、巧用调皮话、幽默话都可以激发的学习兴趣。总之,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人物、语言有机地融入课堂中,把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与感兴趣的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可主次颠倒、刻意苛求、喧宾夺主,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适时、适量、科学地进行,通过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我国著名院士杨振宁说过:“中国的教学太注重演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我想应该具体做好如下两方面

工作。

1.改变传统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1)改变“师讲生授”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例如,讲到人口容量时,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全球人口容量的悲观派、中间派和乐观派这三种观点,然后各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言,阐述你赞同这个观点的理由。

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例如,讲到地球的宇宙环境时,教师与学生可以就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文明”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2)改变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2.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新课改对地理教学建议有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信息的习惯和

能力。

(2)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既要重视发挥现有的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更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师生间的对话、讨论与释疑。发展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到2016年为止,我校已经装备54个多媒体教室,给每个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将导致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积极探索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鼓励尝试个体教学模式部分替代班级授课的途径,加强对学生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旨在锻炼地理技能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更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的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因材施教。

(4)地理教学要注重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讲清知识的应用

地理教学应把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形成学生的地理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注意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惯;教师;提问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学习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然而,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的作法。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具体阅读教学的策略如下:

一、必须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教学中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

学生都有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要转变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人类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

“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这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细致地研读课文,筛选借鉴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删繁就简。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课件、多媒体轮番用在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然而其效果怎么样有待考察。

启发式的教学并非只是一种方法,这种形式更多地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所以设计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应注意。形成师生互问氛围,平等提问。传统地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提问,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如果教师按照这种模式长久不变,学生们也很容易养成依赖性的思维定式。如果在传统地教学模式之外,鼓励创新,反过来让学生作为完成一篇课文教学任务的主导,让他们自己研究课文,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求知的思维习惯。

四、辅之以形式多样的教学

为了能使阅读教学走出教学方法单一,训练形式枯燥乏味的误区,必须充分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正确、持久的动机,使其爱好阅读。学生由被动接受训练,过度到自主学习,学生不仅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更能读懂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教师用有效的训练和迁移来巩固这种驱动式的教学,过度到由学生个体或群体组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纳入新课程理念所期望的轨道,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应是多样的。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9篇

1 与时俱进 更新理念

1.1 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确为我们打开了创新教育的思路。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班主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

1.2 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完美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1.3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加重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审时度势,转换自身角色

在整个班级的管理、教学和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直接决定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方向,深刻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与充分发展。那么,班主任的角色在新课改背景下究竟如何转换自身角色?

2.1 班级组织建设的调控者

作为素质教育形式下的班主任在班级组织建设中应当是一个宏观调控者的角色,也就是说,班主任应当协调多于专制,其权威更多在于通过良好的班风来影响每个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要求每个学生应当如何。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发展是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标志。

2.2 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班主任来说,主要是同学生打交道。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班主任既不能将自己凌驾于班级学生之上,也不能同他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将自己置身在班级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中,班主任应有意识地树立起一种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诤友的形象和效果。教育家孔子说:“予师之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良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高尚的人品;既要用渊博、幽默、风趣、理性去征服学生,更要用正直、善良、宽厚去震撼学生。

2.3 思想品德教育者

把班主任定位于德育工作者,这是由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班主任职业劳动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任何社会都要继承一定的思想道德,只有将社会思想道德传递给社会每一个成员,并转化为他的品德,使之自觉遵守,才能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班主任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必然也是社会思想的传递者。其次,学校在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德育居于首位,并寓于其他四育之中。这就要求班主任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社会思想道德吸收过来,加以选择、加工和消化,然后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之转化成个体思想品德。同时,班主任也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去感染、启迪、诱导受教育者,才能培养和塑造出他们美好的心灵。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最经常、最具体、最有针对性,因此,班主任应通过大量的说服教育,借助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把“德”的因素渗透到学习活动、生活实践的各方面,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

2.4 心理医生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生理上接近或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还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少同学长期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当中,耐挫力相当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时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压力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多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考郁症、精神分裂性变态等等。而这些心理问题一般都是深藏在心底,来无形去无踪。这就要求班主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要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行为、兴趣甚至衣着等外部表现,去透视其内心秘密和个性特征,从而摸清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可采用谈心、笔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和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做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理医生。

新课改形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农村教育;和谐

什么是教育公平?从百度收索里可以找到几十种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但是这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却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的确,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公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一、城乡教育不公中存在的两大不公点

目前,城乡教育不公中存在的两大不公点是:教育资源不公平和师资水平不对等产生的软实力不公平。教育资源不公与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受重视程度(重点、非重点)、学校属性(省属、市属、教育局直属等)等有关,存在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而师资不公则存在明显的人为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队伍管的太死、师资引进的不公开性、师资的非流动性、师资队伍中从事一线教学的人员过少等因素都是人为因素,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失业率高涨的情况下,还有很多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依然坚持使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作为任课教师,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甚至是一些拥有非全日制学历或文凭的人,由此造成的教育质量低下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提高师德和师能,才能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才能使乡下孩子感受教育的阳光。把农村孩子向城镇集中,导致管理难度大甚至会造成辍学增加,这样做不现实;把城里老师交流到乡下他们也不安心,搞了形式,何况在实际中交流的大都是一些没有后台的老实人。

中国农村教育一直上不去,关键原因在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太低,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太低。因此,应继续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同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使之不低于最好高于中等发达城市的教师工资水平,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农村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教育改革应该关注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我们要坚持教育公平,要促进教育公平,要保障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农村教育不加快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会越来越不公平!问题是,加快农村教育改革要有危机感!有人说,搞课程改革、搞素质教育,农村教育吃亏。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加快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发达地区的教育、城市的教育不会等待农村教育条件好了,再进行改革。农村教育不加快改革,农民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吃亏,中国的两极分化统治会越来越严重。首先政府应当担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主导,加强教育管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眼下的现实与此恰恰相反:城镇学校、重点学校基础本来不错,政府却在“锦上添花”,还要不断增加拨款和添置设备;广大的农村学校、偏僻的山乡学校校舍陈旧、师资匮乏,政府却没有“雪中送炭”,给予特别关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有限的资金大部用于贫穷地区、用于落后山乡,给社会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更多、更贴近实际的关爱与帮助。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让贫穷学子上得起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仅仅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办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用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坚决打击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犯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教育收费不规范或乱收费现象,以法治精神确保教育公平。

三、救助贫穷学子

对于贫穷学子,政府一方面要主动建立救济基金,给予救助;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成立各式各样的民间教育救济组织,让所有国民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其次,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

四、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

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

总之,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目标,是实现科教兴国的根本保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教育所有的不公平当中,城乡差距则是最大的不公平。目前的投资倾向是重城市轻农村,使城市的教育基础和资源都远远领先于农村。加大投入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从目前的教育投入方向上来看,加大投入则只会使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教育水平入手,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尽可能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课改总结范文 下一篇:土木工程毕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