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0:14:02

新课改教学论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教学活动中不可互相代替的两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可重复性与创造性、概括性与情境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共同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是无法保证教学的目的与计划的正常实现,而缺乏艺术的教学则往往是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只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才为有其独特之处的社会活动。所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

(二)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非统一化,使因材施教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标准等的统一,整齐划一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志。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师眼里没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厂加工出来的一模一样的相同型号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应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宝贵教学资源加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其不确定的方面,使得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空间。

(三)教学的自主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理论自身无法全部预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教学智慧,要具备去解决这些“防不胜防”问题的技巧。教师应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地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中各章节的具体要求没有了,课时规定没有了,难度和深度要求的具体规定没有了,教学顺序的要求也没有了。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教材中的内容也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不再起支配作用。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学科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教师自主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来完成这些目标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造性

“所谓教学的民主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个性、主体地位及其他方面全面尊重的状态、现象。”有了民主才能保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也是一样,在民主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独树一帜,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封闭思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更需创造性。“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学也要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性”;由“一人包办”走向“合作探究”;由“应试而教”走向“创新能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这就更需要的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同。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些教学能力只是现代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基本的。为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增强知识储备,转变教学行为等,这一系列的转变实质上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能力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新课改对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交往过程。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它必然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协商达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最佳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去付诸实践。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发现或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有交叉但又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用接受式学习。于是新课改在继承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将成一句空话。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也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提出新的挑战。

(三)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变革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纯粹的单科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也由单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科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学以分科知识为基础构建了分科课程,不同学科之间分化明显,教数学的不涉及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理会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内容。这种单一的分科教学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学时代不能满足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众多能力中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已经迫不及待。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正在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幅增多,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处理方式,因此常出现信息混乱的状况。如果这些混乱的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很可能走向岔路口。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提升,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使得现代社会的儿童较早的接触一些新异事物,各方面的认知和个性发展都优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儿童。这种教育对象素质的提升也要求教师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只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内化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活动的理性抽象和概括化认识,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以及判断推理所表达的知识体系。它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属于教师专业知识范畴。”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理论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清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对我们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从根本上把握好理论的本意。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合理运用这些理论,而不是死搬硬套,没有变通。只要本质不变,形式可以多元化,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断地自主学习始终保持进步的理想和信念。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教师始终保持一颗自主学习、不断进取

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站稳脚跟。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无小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后要不断地去总结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成为一名专家和能手。

(三)学校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平台

学校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共同组织,它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人身价值提供了平台。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还应该是培养教学专家和能手的机构。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提高专业知识;聘请专家学者为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教师之间还应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新老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开展公开课等,让大家相互学习教学技巧、课堂调控、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以及教学设计的方法,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总结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也可倡导教师共同备课,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学校还应建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机制,多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活力。另外,学校应将教师与学校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让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实践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方略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二、培养和强化兴趣,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教师在给学生开始上化学课时,以实验首先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3%的氢氨化钠的小喷雾器喷射在白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2)?水中生火(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用小气筒通入空气)。(3)?清水变牛奶,白酒变汽酒。等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心理学习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结合实际来巧妙设置问题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只有通过一问一答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根据新课改立足教材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初中生物由于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较强,因而可设置的利于进行讨论的话题性问题较多.比如,在讲“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的“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时候,教师在讲六类营养物质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实际问同学们这样的问题:“现在女孩子都喜欢通过节食来减肥,大家知道实际上减的是哪一种营养物质吗?”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然后再根据教材告诉同学们其实节食减肥最先减的是蛋白质而并非脂肪,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节食减肥并不会对脂肪减少有什么帮助,而是首先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引起内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并且由于节食人体吸收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都会下降,引起许多相关问题诸如贫血之类常见问题,再给同学们普及我国人体的标准体重和健康控制体重的方法.这样既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积极加入课堂活动中,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眼界.

2.改进方法以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因此课堂气氛一般比较沉闷,结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课堂气氛.比如,现在提倡的将整个班分为几个小组,对课程内容分组进行讨论,既能锻炼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最大程度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这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在讲“关注食品安全”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来推选一个代表来当“小老师”给班级上这一课,上完之后让同学们围绕课题分组讨论实际中还有什么方法来关注食品安全并发表个人看法,可以看出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身份互换,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课堂的参与者,只是通过方法的改进就可以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基本实验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自然离不开实验作为理论的支撑,尤其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化要求,新课标生物中实验要求较之以往更高,重点在于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学生不再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要亲自动手实践,以实验来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在实验课上不仅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向学生们传递出实事求是和创新探索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做“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实验课的时候,向同学们讲清楚实验原理和理清做实验的步骤之后,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可能就会发现用显微镜竟然观察不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反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表达个人看法后,教师可以进行解释是因为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太薄而并不是说没有,在生物中除了某些病毒之外都是具有生物膜的.

三、课后作业

作为巩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课后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地,做完实验后实验报告总结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课后作业教师才能了解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便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因此,课后作业除了对学生要求独立限时完成之外,也应该合理巧妙地布置以达到预期目标,以符合新课改理念.比如,在上“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一课的时候,给同学们讲清楚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作用,课后习题可以这样布置,让同学们自己手绘一张人体的消化系统组成图,在主要腺体旁边标示清楚其作用,要求生动具体,这样的话就比让同学们写选择题填空题要更灵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通过画组成图同学们也更直观清楚地了解了腺体的分布和作用,以后再遇到填空选择只要一想起组成图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或者针对课后习题,为了避免同学们翻阅参考书答案,教师也可以在不改动原题题干的情况下另外结合课程实际设置相关问题,以考验同学们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足见在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的条件下,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结合自身情况,从多个角度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摸索新办法和及时进行总结,才能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以跟进时展需求.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其相应的教学目的就是要积极打造较好的技能基础与美术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相关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美术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其美术教学方式与相关教学内容都必须要符合实际的教学对策与认知习惯,要让学生们更愿意去接受。其实,学生们对书本上的知识并不一定十分感兴趣,而相应的美术教师可以依据相关美术需求去择取那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在相关美术教学的方法中,可以打破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实际兴趣采用实用而又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青铜器具鉴赏时,相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古代的青铜器具模型,在大量分析其图案与背景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青铜器具的模型制作,这样能够让相关学生进行自我实践,从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二、美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比较传统的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以教师为主要中心,其通常习惯于采用个体的手工方式进行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教学资源,同时,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备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比较传统的教学均以基础知识为主

进行书本上知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实际认知上的快速发展,但是,却不能够仅仅因为如此而直接忽略了其经验所带来的实际作用,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就很难掌握与理解间接性经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并没有直接给予其经验上的重视。如果只是仅仅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一定会直接导致对理性的过度重视,从而轻于实践的做法,这就是对结果不够重视的重要弊端之一。

(二)以教师为主要主体

教师和学生、教和学都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基础关系,其主要包括相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和学之间的教学关系等。而在这种关系中,比较传统的教学中片面的教学只是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主要中心的师生关系与教学体系,这样使不利于相关学生进行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的思维创新。

(三)打破以教案为教学模式的教学

依据比较传统的教学来说,其主要是以教案为主要依据的教学模式,相应的课堂教学主要都是按照之前的计划进行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要积极完成相应的教学进度,而其相应的内容与进度都要实际安排在教案中。而从相关教师的角度来说,依照相关教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培养和引导相关学生的发展,其相关的教学任务也能够顺利完成。而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说,学生们是否得到进步,其教学效果体现的是否明显也就无从知道了。因此,采用以相关教案为主要教学的工具,相关教案只是片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过程。

三、特定情景的体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体质改革下,相应的教师可以在相关美术教学中利用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相应的美术教师可以依据相关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采用编制角色扮演与编故事的方法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们编制一些情景模式的短剧,可以让学生们去扮演一位众所周知的画家,进一步表现出其画家从刚刚开始学艺到最后取得成功,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去体验自身的感情,从而学习相应的绘画技能。不仅如此,相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处在某一个场景中进行绘画,例如当外面下雨时,可以让学生们直接画出在雨中的所见所闻,当外面正在下雪时,可以让学生们积极画出雪中的一些美景。与此同时,相关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其美术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们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最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关的情景教学体验主要是新课改针对相关教师的具体要求,其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但是,进行情感式的美术教师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这只是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在实际的课程改革下,相关美术教师也要相应地探索其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感体验中对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

四、课堂结构的改革

在比较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其相应对的教学结构主要是由相关学生的练习与教师教学以及相关知识的讲解所构成的,而在这些环节里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相应的美术教师,学生们的很多活动都是在相关教师的实际安排下直接完成的。而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单纯的教而不知道教育学生怎么学,其已经不能够充分地满足实际课程的需求。所以,相关美术教师就要依据相应的教学特征,积极改变比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起以相关学生为中心的询问、欣赏以及讨论讲解等新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相关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是整个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询问就是让学生形成问的习惯,此时也可以进行教师问;讲解是说美术教师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讨论就是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而训练则是说要进行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性教学,这也是相关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会贯穿在整个教学的体制中。以进行学习的学生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整个美术教学中去,进一步加强其美术学习的意识,积极调动学生探究与体验美术的积极性,从而最后让学生自主地爱上美术学习。

五、美术对相关教学的水平提高

相关的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十分恰当地将美术术语与美术语言让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而美术术语与其相应的语言主要包括相关作品的形状、材质、色彩以及空间等多种,相关教师可以采用自己的想法对美术术语与语言进行解释和描述以及分析。美术语言的相关传授是整个美术知识的重要工具,而教师是否可以采用十分生动、形象和准确的语言将美术知识直接传达给相关学生则是衡量教师语言水平的主要标准。当美术教师给予教学时,必须要依据相应的情境进行不同语言的表达,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委婉蕴蓄;此外,教师情绪必须表达得恰当,尽量做到真情流露,避免矫情造作。例如:在与中国的花和人物相关的教学中,由于相关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相关教师相应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流露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人物画像中,其主要表达的是相关人物的神情,而在相关的花鸟画中主要表达的则是花草的相关绘画技巧。比如:在朱耷的鹌鹑图中,相关画家主要以鹌鹑进行自喻,特意将鹌鹑的眼睛夸张化,使其眼珠又黑又亮,直接顶在眼眶的上角,利用白眼看人充分表现出其冷峻孤傲与昂首向天的气质。因此,相关美术教师要利用美术知识恰到好处地将感情与语言充分地流露与表达出来。一旦相关教师将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以及丰富的情感直接表露出来,那么相关美术教学的丰富生动性以及相应的活力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其语言必须充满诗意与激荡的情感,同时也要相应地蕴含一定的哲理,从而让相应的美术知识更加哲理化,更加情感化。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相应的美术教师必须要依据实际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相应的年龄特征和个人特点给予灵活而又恰当的教学。相关教师要取长补短,积极创造能够锻炼学生美术教学灵活性的活动,进一步提高相关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除此之外,相应的教学方式可以进行灵活的运用与选择,此时可以采用集中教学课程类型。新课改下的集中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并不是仅仅看有多少人可以直接升学,而是要看相关学生是否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发展与教育。在新课改的最终教学目的中,其主要是以新课程体系与素质要求为构件,进一步实施为民族兴起、为每个人的发展所进行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相应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与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在新课程改革下,相关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教学,积极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改进相应的教学语言和结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本文就针对新课改下相关的美术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思考一、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亦应切合这些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不需要太多的课余时间,以课堂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

思考二、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必须要透彻的理解课改并从体系和结构上进行把握。这是进行课改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需要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同时还要能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进行结合。教师还必须具备高于学科知识的更广阔的知识储备。教师要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这次课改中,将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了重要的任务。先进的教育方式是先进教育观念的重要表现方式,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方法除了受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教学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当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的时候,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必须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要求。新课改还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改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新课改下历史教材难度降低淡化知识体系,所以每课的导入新课环节都将以学生生活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切入点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学生在掌握、体验环节按课标要求,而教师则围绕课标和探究主题精讲史实,指导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线索的方法。同时,师生要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强化应有的情感态度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念。而合作探究环节是通过全班或分组围绕主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一方面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另一方面又适时启发引导,把握整个教学活动节奏。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对知识点小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行分组讨论这样做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爱国情感与智慧。同时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在目前的历史课改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目前我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料极其有限,而且有不少的还是以前老教材的翻版。这种情况会制约我们的课改进程,让我们的课改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相信随着网络技术在课改中的应用,会让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

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去做

在课改中,教师要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要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以及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在课堂教学,这五方面的角色都不可以缺失。通常来说,引导者的角色是一个难以把握准确的角色。所谓引导就是引领和指导,在课堂的教学中,虽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但是二者在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让老师很难把握好引导者这一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生动的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能够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并进行突破,要能够及时的抓住各种新颖的信息。教师的引导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观点的赞赏和重复上,应该和学生实现互动。对于学生在互动中表现出来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不能听之任之,要注意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纠正。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应该面向社会现实进行开放。为了体现历史新课标所倡导的“时代性”的特点,历史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历史的基础性特点,还应该与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该引入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内容,赋予历史课堂生活的意义,让历史与过去的人类的生活和当前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服务于生活。补充大量具有生命力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将不再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主的去发现信息、加工信息。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做了这样的导入尝试:(1)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2)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中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一方面,音乐老师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摘要】随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学校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音乐教师遇到的一个大挑战,很明显,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进行全新的改革!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预习明确具体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用词说话,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字词;(2)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复述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3)记下自己的收获(也有时让学生试做课后题),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组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从而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怎样使学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课文中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每组提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争议、选择中解决一些简单的、价值不大的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数量少且质量高,也发挥了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教作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不仅是为教学中解决问题服务,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因而我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教学出现了大问题——学习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失去了“出发点”,教学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控制学生提问的范围——围绕单元、课时重点提,这样争取把学生的问题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联系

把预习检查改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倾听中获取知识。新课程要培养“教师式的学生”,我觉得不一定要学生到讲台上讲解才是“教师式的学生”,发言人心中有其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说给其他学生而不是教师一人听,其他学生心中有发言人,认真倾听发言人从中获得知识,也就是在培养“教师式的学生”了。

归纳、整合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教师事先指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范围,学生的问题也就基本扣住单元、课文学习重点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可以使教学方向明确,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避免教一些“不教也会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的方法,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帮助、引导,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以问题归纳整合后作为教学目标,我不急于讲解,而先让学生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学生所想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这个好处不必等到学生毕业后学生体验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我就体验到了其中的好处——学生学会了,我轻松了。

拓展迁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两点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一点进行即可。拓展迁移是在学生理解好所学课文后再读一篇或语言或写法或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阅读。目的在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对接。

二、课外阅读展示成果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学以用,以课内阅读实践来指导课外阅读,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辩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做法如下:

1.开设阅读课。分自由读与集中读两种形式。开设阅读课,计划集中阅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即组织学生在一定的主题要求下,自由地开展相应的阅读;集中读即在课堂上开展专门性的文章品读或作品介绍、欣赏等。

2.开展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即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五分钟内,由学生轮流介绍其在阅读中读到的优秀文章、作品或阅读感悟等,每次一人推荐,几人谈感悟。

3.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阅读笔记,根据学生的阅读量或笔记的摘录情况,阶段性地进行展评,相互交流,以相互借鉴阅读经验,同时评出阅读的积极分子,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

4.开展手抄报、文史名著知识竞赛与开展课外阅读有关的专项性实践与评比活动。对优秀作品、先进人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调动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搜集材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阅读态势。

5.利用主题班会或专项阅读课开展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名句为中心的小组知识竞赛,让学生具体感受到阅读的益处,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兴趣。

6.动用测量杠杆,在试卷中更多地增添课外阅读材料,以充分体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死钻课本中走出来,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我们相信,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课外阅读活动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过去的那种“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多元互动的教学境界。第三步,在实际操作上,要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这种模式应该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灵活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改前,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流程是比较单一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语文的组织形式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和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流程上,灵活多变,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安排。

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改,我们已深深地认识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论,转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语文课改的主旋律。但是,在高奏主旋律的同时,我们要进行一些冷静思考,不要陷入与新课改精神相违背的怪圈,使课改变成一种形式,而达不到课改的目的。在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尽量地减少“讲”的机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答”,老师变成了主持人。其实,这完全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我们不能因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把课堂变得面目全非,学生和主体性不是简简单单的“满堂问”“满堂答”。况且,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任务和目标,如传统教学中的启发诱导的讲述法,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丰富广博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讲述方法,创设情境以声传情,将教师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感染、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共鸣与认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讲述法,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学生活动的时候就由学生活动。教师的讲,关键是怎样讲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讲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应该采纳的。因此,我们在摒弃教师中心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陷入不必要的误区。

语文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这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应当忽视某一个方面。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有一些教师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就显得不够,更无从谈起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对知识的探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眼于如何组织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动脑而不是单纯动嘴,使学生在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对语文进行认识,不要单纯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最后落得“无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结局。

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答案的标准化是新课改的“死穴”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物理学科的不重视和学习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自然也得不到提高,这又进一步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畏难情绪。

1.2教师对教学工作信心不足

因为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又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致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这就对教学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虽然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时间较少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教师对教学信心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新课改下创新物理教学的措施

2.1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及时解决。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制定好每个学生的三年发展规划。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要精讲细练。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对教学目标做适当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创新优势

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图文并茂地把物理知识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文字说明等形式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结语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