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2:18:55

新课改培训总结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两天半的培训结束了,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收获很多,感触也很深,对课改的实施有了更新的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意识到知识淘汰的加速,迫切地希望来充实自己知识的储备,来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贫乏,上进之心催促着我工作之余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而培训无疑给我带来了希望,我渴求借此机会得以满足。在集中培训的这段时间内,我认真地聆听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以及具体案例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有了新的审视和思考。

通过培训我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明确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该上什么和怎么上,有茅塞顿开之感,有解放的喜悦,有收获的快乐,真是不虚此行!

培训中,有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来自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向于会的教师请教;在这里可以与所需相统一,这能很好地让教师驱走困惑,在头脑中注入真正的可以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新理念。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更要把这次培训的精髓贯彻到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和提高。特别是陆华山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让我感受颇多,听了陆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课堂给我带来的最大思考是: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这节课中陆老师关注的是本篇课文中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比如对文中对仗句和排比句的感受、学习,扎实有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读写能力。陆老师在整个课堂中没有使用华丽的课件,没有播放煽情的音乐,但却是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课。陆老师通过让学生圈画、作批注、朗读感悟、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他不仅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为关注是作者是如何写的,我们怎么学习这种写法。我想,这节课,看似随意,但透射出陆老师深厚的底蕴,折射出他对语文独特的理解,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方向性的引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首先,我们要把握新课程的宗旨: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学生变要你学为我要学,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教学中要抓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以及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永远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训,培养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为他们人生第一节作好奠基。

二、这十天的培训,实际上就是培训备教案的方法,在教案里面,体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思想。设计的具有梯度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来设计问题。教案中设计的各种故事、游戏、谜语、出示图画、以及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描一描各种实际操作,就是备方法。通过设计问题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实现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中,就不断地实现着三维目标里的其它两中目标。

三、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就是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实施新课程在思想方法上的精髓,因为童心本来是快乐的,快乐就体现了儿童的童真童趣,这就是转变观念。我们要抓住“乐”和“趣”二字,但不能一味地为乐而乐、为趣二趣,要使你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以及采取的游戏、故事、谜语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乐趣,这才是“乐中学和学中乐”的要义之所在。我们要还儿童美好的蓝天,通过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争得最大的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案设计得好不好,课前准备充分不充分,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设计教案时,要读大纲,明确教育目标,教学环节要大致保持齐全,如导读、新授、巩固练习、知识的拓展延伸、总结、作业等。这就是我们这次培训中学到的备教案的方法。

四、作为教师,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

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实施当中,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的传授者,教师要成为新型的、民主的、研究型的、艺术型的老师,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一番事业来干,不能只当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儿童和家长的欢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教学中“懒”的问题———思想懒、行动懒。

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人人都能想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在做好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识字(学生做生字卡)以及词语的积累,数学课要时刻注意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考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现代设备,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课堂中随和的一些发明创造,各种直观教具身边的事物等等。

六、今后,我们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刷新概念,改变方法,新旧结合,创出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为我乡教育事业服务。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精心组织是前提

1、从教育部到教育厅再到州市教育局一直到我们××中学的领导,对于此次的培训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多次组织我们的教师做现场动员和参加网络视频会议,在我们的教师中做好了宣传动员工作。

2、培训平台根据我们学校报上去参加培训的教师分配给我们相应数量的注册码,我们拿到之后再把对应的注册码配发给每位参训教师,然后组织参训教师到多媒体电教室演示具体的注册培训信息的方法,最后在我校全体信息技术老师的帮助之下于16日基本完成了学员们的信息注册,在16日的晚上我用管理员身份登录各个平台核对学员们的信息,发现有问题的再电话通知到个人要求他们去修改。17日再联系安排在我校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由于原来安排的教师中有些不能参加此次培训,因此又根据我校的情况,再征得州市教育局的领导同意之后,做了适当的调整,落实之后,就组织他们到平台上修改身份信息,并在这天,督促完成各种身份信息的注册与修改。

3、调试培训用的机房,测试网络畅通情况,并做好应急准备。由于我校机房为了参加云南省组织的会考,所装的系统是windows2000,我们在调试的过程中,开始是播放视频的时候有声音无图像,我们把它的播放器版本更新了一下,正常了,后来又发现从平台进入论坛和发表文章都无法进入,看了要求说是ie版本过低,可是在windows2000下装ie6却怎么也装不上,于是我们又用最快的时间把系统换成winxp,并把配发下来的光盘素材直接复制到计算机上,这样即使外网不通,也能够保证培训的正常进行。

4、让学员明白学习的流程及时间安排,我们也根据老师们的反映对这个时间安排做了适当的调整,每天早上9:00—11:30组织观看视频及视频文本,并建议他们从本地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观看视频文本,下午2:00—5:00进行交流与提交作业。

5、严格的考勤制度。我们学校采用的是双向考勤制度,早上下午进入和离开机房的时候都要签名,考勤表由我们学校的党支部副书记陆敬林老师亲自保管。

二、优秀的学习资源是保证

我们的学员是老师,老师的学习耐心跟我们所教的学生比起来要差得多,我相信如果没有好的学习资源,我们的教师绝对难坚持下去,所幸这次各学科的资源都深深吸引了我们的教师,我们调整的时间是从早上9点开始,我们的有些学员在8点刚过就打电话给我,叫我去开机房给他们,并且每天都不得在中午12点以前离开机房。

三、平台互动是提高

网上交流让我们的教师与他们的同行畅所欲言,提交作业是我们的教师对于学习后的理论见解,好多老师由于计算机操作不熟,打字速度很慢,于是在早上学习的时候,他们就会把作业写在稿纸上,有的中午回去打好用优盘带来,有的下午直接把自己的娃娃带来机房里帮忙,而他们就积极专心地参与网上交流和发表文章。因此按照原来网络平台的评价方案,时间过去5天的时候我们的绝大部分的教师成绩显示都是满分了,但我们的教师依然坚持着。还是一样的积极与专心。

四、理论得到提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老师通过这10天的学习,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具体到后来的教学中,他们会用新的理论指导他们去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课改。在此,附上我们的老师的几句感言:1、此次培训是第一次参加远程教学活动,既新鲜,又手足无措,但技术性的差别的克服还是可能的;2、每天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刮风下雨,我们都踏着充满干劲的步伐登向72级阶梯的知识殿堂——四楼微机室;3、很喜欢网络培训这种方式,专家的教诲如天籁之音,如阳光雨露,沐浴着我们茁壮成长;4、网络拉近了我们与专家的距离,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教师学习的无限热情;5、短短十天的培训,收获颇多,不仅电脑打字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整个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有了全面的认识;6、在过去的几天里,学习是紧张的忙碌的,虽然很累,但我们却在默默的坚持着,心里仍充满着说不出的满足与快乐。

在高中新课改的形式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秉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转变教学观念,让新教材的教学绽放光彩。绝大部分的老师都认为累着并快乐着,因此他们一直坚持着,努力着,我也相信他们在不断的提高着。

本次培训,我们的教师们受益匪浅,但由于也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培训,作为我们所谓的技术员来讲也就是到昆明参加了一天的培训,不管什么东西都还得我们回来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有好多工作都做得不够完美,当然这其中也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此我也根据这次培训中的一些问题提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如果由我们的专家来担任,我想这次的培训效果会更好。首先是辅导教师批改作业,如果是我们的老师来担任,别人交上来的作业如果是网上复制过来的,我们的老师也会碍于情面,给他一个合格,再有如果专家们给我们老师一定的评语,也会激发我们的老师学习的热情。

二、再研究完善一下网络培训的评价方法,从3个平台的评价方案来看,这个也在我们的教师心里有一定的影响。

三、增强网络服务器的稳定性,在培训中途,网络链接出现故障,直接影响我们教师的心情。我想如果把每个学科放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来运行那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四、服务器上不删档保留培训教师的资料,并且永远向我们的教师开放,方便以后我们的教师与他们的同行就在这个平台上来交流与学习,再给我们的教师一个博客空间,让他们写反思,这样我们的教师就会成长得更快。把这些情况在培训的时候说给教师,也会增强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新课改 动手能力

一、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困境

有限的教学设施和手段给农村中学新课改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总结梳理一下,制约新课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观念落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农村中学部分老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有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创新不强现象,没有主动积极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并认为实施新课程应该是年轻人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教学实践中即便实施新课改,也是勉强应付,摆摆花架子。教学中很自然地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培训落后。扎实做好农村中学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开展新课程的基础,教师思维观念的转变,课程标准的认识和把握,这些要依赖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改。然而,目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外出培训和校内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且学校师资力量紧张,外出学习培训可能就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并不宽裕,教师很难外出培训,部分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对现代教育信息的认识和新课程的把握,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举步维艰。

三是教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包容性、整合性、综合性等特点,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早已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刻苦专研,不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可是,农村中学受地域、经济、设施等基础条件掣肘,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相当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也没图书馆,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老古董了,教师和学生想更多地发挥动手能力,也是无用武之地。

四是引领落后。农村中学大多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新课改的引领者更是凤毛麟角。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的恶补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低下,没有较好地将培训所得内化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农村中学大都地处穷乡僻壤,新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长期有效的督导,对新课改组织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中学新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不仅是课程内容本身的改革,更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一次全方位的强力冲击。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认识能力,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二)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师资跟进培训是新课改成功推进的前提和保证。着力组织优秀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课程培训,做到长训和短训有效的结合。有序有效组织教研组长和各科骨干教师参加高质量的各类课程培训,促使师生懂得新课改、专研新课改、全心投入新课改,为新课改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千方百计“请进来”,定期邀请新课改取得显著成效的一线教师到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1、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分别参加了由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2、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改领导小组以及评价小组、选课指导小组,分别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确定了学校新课改实施方案。

3、学校已经制定了四个方案,分别是评价方案、教师培训方案、选课指导方案、新课程编排方案。

4、学校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由专任教师任课。

5、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一是多次在全校教职工会上宣讲新课改的目的、意义、理念等;二是各教研组作为专题研讨新课程学科实施方法;三是教导处出了两期新课改知识专题教学简报;四是召开高一年级学生会,向学生宣传新课改的意义;五是向高一学生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和社会了解新课改知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6、第七周学校在高一年级组织了一次新课改教学调研活动,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听课、查教案、作业等。

7、学校制作了《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和学生成长档案袋,其内容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活动,模块成绩等内容。

8、学校开发了《湘潭地理》及《传统体育活动》两种校本教材,其中《湘潭地理》已出初稿。

9、举行了新课改现场观摩会,实验教师上了公开示范课,进行了新课改研讨会,做了经验交流。

二、10年上学期新课改工作要点

(1)继续学习新课程、新课标、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找出新旧教材、课标的区别,以备课组为单位形成书面材料报教导处。

(2)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学科组织教师观看新教材培训资料包的光碟,以便把握新课程。

(3)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要求由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内容,每人都是主备教师,每人设计一节课,交备课组审核,审核后提前两天交给全体组内成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意见修改审核后形成文本,任课教师对文本再次进行理解和补充,教师共用,课后教师记下课堂后记,下次教研时再讨论交流.通过上述设计、研讨、交流、修改、上课、课后反思、总结等几个环节,使我们的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同时也形成了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安排高一学年骨干教师模块教学研讨课赛,实现研究新课改。

(4)为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名师品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学科的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社会科技、学科专题等。采取教师申报和学校确认相结合的形式确定讲学内容和讲座教师。准备成熟后下发选课申请单,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排出讲课时间、地点。

(5)若条件成熟,在举办骨干教师模块教学研讨课赛的基础上,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拟邀请市教科院来校进行听评课的业务指导,时间安排在期中考试后进行.

(6)面对新课改,进行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要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切实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切实解决教育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每位教师本学期至少写一篇课题研究成果,可以是教学经验,也可以是教学案例等报教导处,从中评选出优秀在学校的专刊上或推荐到上级教研部门,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

(7)在课题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学科模块教学典型经验介绍,实现总结新课程,创新新课程。

(8)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课改的各项制度等,以彰显十一色,同时各处、办、高一各备课组在安排高一所有活动时都要有活动材料,整理完后交教导处。建立课改管理平台。

三、高中新课改的困惑

高中新课改到底怎样改?我们面临着四大困惑:

(1)教育经费短缺

学校财力紧张,因为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充其量只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可是,新课改工作的展开确实又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持,比如教师培训、必要的教育教学软硬件添置等,无一不需要一定量的花费,这部分钱从何而来呢?

(2)师资力量短缺

“走班教学。”是课改体现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我校高中多数班级都在五十人以上,师资怎么解决?而新开的课程教师更始凤毛麟角,如新增的“通用技术”,目前没有配套的师资。同时,课改后将加强学生实验课程,缺少实验设备和教师。

(3)教师培训与“实”相违

对于新课改,很多一线老师感到最困惑的是,课改的理念了解了不少,但太虚,而老师做的是具体而细微的工作,要研究一个个章节怎么上,要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个别老师甚至感慨不知如何上课。怎样培训教师也是一个新课题。

( 4)学生管理难以操作

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后,教学模式应怎么确定?实行走班制后,如何管理学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选课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行政班班主任失去对学生的监管。在选修课增加的过程中,教学班的形式越发显著,甚至超过行政班的作用,如何做好教学班与行政班的衔接,显得至关重要。

四、建议

1、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学校教导处外出考察课改搞得好的学校,以获得好的经验。

2、统一建立新课改管理软件的平台,以减少学校教导处的工作量。

3、对课改搞得好的要有激励机制。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农村中学 新课改 实施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迎面而来,2002年秋季山西省11个市的几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正式启动,而全省的推广工作也于2005年秋全面展开,这么多年的新课改推广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山西省晋城市的某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问卷的设计主要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大量国内外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涵盖新课改实施的六大方面: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课程开况和课程改革中的困难[1][2]。

调查对象为山西省晋城市某农村中学的所有教师和部分学生。该校有26名教师,9个教学班,425名学生,它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于2005年秋开始实施新课改。在该校发放教师问卷26份,学生问卷100份,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教师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回收学生问卷98份,回收率98%,其中90份有效,有效率91.8%。经过统计发现,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教师男女比例为3:2;学历水平方面大专层次的为16人,本科层次为10人;年龄层次方面20~35岁的有7人,36~45岁的有15人,46岁以上的4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

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进展程度,对某镇级中学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的调查如下: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持赞成态度,认为实施新课改有必要,且教师总体上对新课改“三维目标”表示赞同。

2.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和参与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顺利有效推进。对教师对新课改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

(1)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调查发现,70%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适应,其中11%的教师表示“非常适应”,59%的表示“比较适应”,仅有30%的教师表示“一般”或“不适应”。在问到“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时,56.2%的教师表示会“依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30.8%的表示“以教材为主”,另有13%的教师称“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补充”。综上可知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还是比较适应的,在课堂上也会依照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

(2)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调查显示,73.1%的教师表示对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很少教师反映“一般”或“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课堂上会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参与课堂互动,讲课也会征求学生意见,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对新的教学方式总体也比较适应。

3.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参与新课改,首要条件是必须经过课改培训。该中学教师课改培训情况如下。

(1)培训的级别与次数情况

表1 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状况

分析表1可知,在培训级别上,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的课改培训,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等的培训;而在培训的次数上,课改自2005年实行以来,大部分教师参加过2次左右培训,极少部分教师参加过4次及以上的课改培训。可见,虽然该中学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课改培训,但在培训的次数上明显不足。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情况

在培训的内容上,大部分教师反映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主要是一些新课改理念、新课改标准、一般教学策略等一些通识性的培训,而缺乏一些与具体学科、课题教学实例相结合的一些实用性培训,比如“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等内容是教师普遍反映最希望的。

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听专家讲座、报告”“收看录像或VCD”等被动接受的方式,培训的形式过于乏味和单调。教师普遍希望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小组探讨、教学观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与课题结合的教育教学研讨等一些探究性的培训方式。

(3)对培训效果的看法情况

96.2%的教师认为参加课改培训有作用,但57.7%的教师认为培训“有些作用但不是很大”,认为“有很大作用”“作用较大”的教师则相对较少。

4.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学生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直接体验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情况。对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所示。

(1)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表2 对教材难易程度的适应情况

表3 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情况

(2)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如表2显示,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仍有11.5%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如表3,在教材的内容上,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如图1,在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满意情况上,7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新教材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度以及对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满意和适应的。

(3)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

通过调查访问个别学生后得知,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他们更加乐学好学了。他们表示会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搜集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5.新的教学评价实施情况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要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过去注重以成绩情况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片面方式,发挥采用综合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该中学的教学评价情况如下所示。

(1)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调查显示,73%的该中学教师对用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看法表示认同,很少教师表示不赞成。学校也有明确的对教师和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的细则,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评价为主,初一、初二实行月考制度,初三则实行周考制度,并且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贴榜公布,这种情况与实施新课改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成绩为主,分数成绩高低与教师职称晋升、奖金待遇、获得“优秀教师”资格等挂钩,大部分教师都为此抱怨学校的不公平。教师反映学校的综合评价细则其实是形同虚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该中学个别学生的访谈得知,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他们反映教师比较偏爱成绩较好、听话的学生,而对成绩不好或不听话的学生则冷眼相看,经常训斥他们,使他们感到很不公平和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自己。学生反映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新的评价方式,对此感到很是气愤。

6.课程开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基本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从崇尚教材权威观念的思维局限中跳出来,尝试主动开发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潜在的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1)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看法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对课程开发的认识上,多数教师表示那只是课程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应该尝试着开发本土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将其编写成校本教材。

(2)教师课程开况

通过调查访谈可知,在“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方面,很多教师表示仅是教材、参考资料、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而很少人表示可以利用当地及附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该中学大多数教师反映,自己并没有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本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没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参与编写以及自己的业务能力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该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由上可知,该中学教师总体利用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三、结论和建议

1.调查结论

由以上对该中学的调查可知,实施新课改七年以来(截至2012年),该中学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基本持赞成态度;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教材也比较适应,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对新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应,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所有教师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课改培训,基本上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培训对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作用;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基本持赞成态度等。

虽然该中学实施新课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教师原始学历过低和教师素质偏低,师资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引进不利于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的次数过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脱离教学实际、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推行综合评价有名而无实;教师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淡薄,教师业务能力偏低不适应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2.建议

(1)求真务实地做好培训工作

由于目前的教师培训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导致培训对教师的作用不大,因此,必须加强和求真务实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该中学所属的市和镇政府应适当拨款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供给,保证教师可以获得足够的受培训的机会,尤其要适当参与部级的课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在培训内容上,课程培训机构应依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包括教师的年龄、学科、学历水平、教龄、个人兴趣等个人条件与需求,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不能采取专家教授对教师一味地“填鸭”的方式,应以教师为主体,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的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进来,辅以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考察、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增加中学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善于利用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及研训结合等的方式。还应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对中学教师的培训进行全程跟踪评估,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获得反馈,进而了解教师的培训情况,为改进培训效果提供指导。

(2)尽快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制直接决定着新课改实施的价值取向。该中学虽然建立了明确的评价细则,即对学生采取等级加分数,并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学校领导评、学生评、教师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实却是考试和分数被无限放大,推行综合评价有名无实,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和落实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对学生的评价,要务实地利用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法”,切实做到以等级加分数的评价方式,要公正地为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其成长过程和结果,而非将其视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取得社会认可的一种形式而已。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让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考试中,应注意“三维目标”的考察,考试内容应注意联系农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收集考试信息,利用考试促进学生的进步。

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仅以学生成绩高低进行评判的方式,还应包括对待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应切实做到以校领导评、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3)提高教师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由调查和访谈可知该中学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足,要想扩展教师的课程资源,满足实施新课改的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参考书等,一方面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镇级中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比较丰富,包括:民间的各种剪纸、山水画、笔墨等艺术,各种旅游人文景观,市里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还有学生经验与教师经验等隐性资源,以及学校附近的兄弟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要切实转变编写教材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而应尝试编写、使用校本教材、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业务能力,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的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最终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目的。

(4)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体系

农村师资短缺、力量薄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顺利、持续实施,可以建立市级优质中学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帮扶农村中学推进课改的机制,让农村中学教师在浓厚先进的课改氛围中受到启发,让市区优秀教师带动其课改的发展步伐。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城市援助农村的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学师资短缺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

――――――――

参考文献

[1] 黄辰华.新课程实施在农村中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康宏霞.鹿泉市初中新课改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3] 尹小艳.桂北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许多校长却成了“内务主管”,不仅要负责学校日常发展中的所有事务,还要负责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向社会通报学校发展状况,准备应接不暇的各种评比检查……这样发展下去,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理念引领流于形式,发展规划形同虚设,学校这个被赋予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地方,势必会沦为和一家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一样的境地。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是教育的悲哀。

避免此种状况出现的惟一路径是:校长必须从学校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安心研究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做出及时的应变,悉心总结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全心树立学校的教育理想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内涵,以此构建学校的育人文化和教学环境,以教育崇高使命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问题是何以解脱?我认为方法有很多。

1 积极实施“一把手”负责制,确立新课改第一责任人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初国家教育部推出的一项伟大教育改革工程,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位学生的发展,全面、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我们每一位校长要高度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2001年7月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指出新课改的实施要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成立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实验区中心工作。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一把手”,理应是课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新课改能不能实施,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校长,在于校长领导下一支热心课改的领导班子。我校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建立“一把手”负责的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对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了提高课改工作的实效性,校长要求教导处、教研处以及其他一切部门均把新课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通过一系列活动予以实施,贯穿于学期始终,保证课改工作高效运作。

2 加强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知识视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转识成为“智者”,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校长。在加速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强化校长专业发展和引领能力的过程中,校长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全体教师,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例如,我校结合新课改的实施做到校长带头学,教师跟上学,大兴学习之风。我们积极开展“四学”活动,即一学理论《走进新课程》(包括名著);二学《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三学“课标”《新课程标准》;四学“校本”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3 带头参加培训,努力提高新课改专业水平

根据世界各国推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经验,校长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面对新课程,校长除了努力抓好自身岗位培训外,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带头参加新课程培训,这往往被许多校长所忽视。新课程培训主要包括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研究培训、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培训等等,这些培训能提升校长的新课改专业水平,帮助校长迅速胜任新课改工作,让校长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拥有指挥权。我校在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求校长作为推进新课改的主力军,也应作为课改骨干教师来进行培训,确保国家、省市级培训活动正常参加,努力造就一批业务型校长,从而发挥校长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提高。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我们建议校长加强合作交流,与兄弟学校校长开展座谈讨论,进行学术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还邀请部分课改工作专家来校与校长进行对话,就课改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作专题辅导,帮助校长正确把握课改理念。

4 勇于实践,强化课改全过程指导

新课改的关键在课堂。校长作为“一把手”,应率先垂范,强化新课改全过程指导,努力做到深入课堂教学,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用崭新的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带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一个学校的课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校长才是真正的新课改第一责任人。我校四位正副校长,人人坚持教学一线,上好一门主科,积极进行课改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校长和教师面对新课程的到来,应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校长只有加倍努力和实践,积极参与学校推行的新课改“三课”活动,即课改探索课、课改展评课和课改考评课,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感知新课改带来的变化,对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才能对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进行有效地指导。回顾我校产生的七位小学特高级教师、两位省级学科带头人和几十位省市县骨干教师,我们正是走了一条扎根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之路。

5 勤于反思,自塑为课改教育专家

新课程倡导“自我反思”,就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自我反思”能对新课改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局部“经验”中挖掘其普遍意义,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一个校长只有做到勤于反思,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并善于总结,才能在丰富的课改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逐步走向科研型校长或学者型的校长,自塑成为新课改的教育专家。我校以校长杨羡富为首,倡导自我反思,注重及时总结,带动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科研型校长特征的校长群。他们不仅理念先进而且管理出色;不仅有研究课题而且有研究成果;不仅懂教学而且能讲学,从而带来“科研兴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已经研究结题的部级、省市级的课题几十个,教师发表的论文达几百篇。

6 科学策划人生,与新课改共同成长

教育工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有智慧的校长应当学会科学的策划自己的人生,正确地对待自己,成功地发现自我,客观地分析自我,圆满地超越自我。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位校长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校长不发展,教师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一个重视新课改的校长,一个对新课改能实施专业引领的校长,在校长得到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带动全校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从而带来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应努力抓住新课改机遇,坚持课改自觉性,甘为垂范,亲临课改一线,争做新课改的排头兵,才能不断创造出自我新的劳动价值,实现自我教育理想。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改革 问题

新世纪伊始,国家正式启动了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的课程改革显示了其生机与活力,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然而,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已经影响到了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作为一个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去反思这些现象和问题。

一、重过程、轻“知识与能力”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基本沿袭发展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思想教育的拓展延伸,只有“过程与方法”是全新的目标。有的教师,他们把大量精力花费在教学形式组织上,似乎强调了基础知识与技能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课改的要求。事实上,无论是原来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双基”还是现在新课改课标中提到的“知识与能力”,都是我们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基础,都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没有这个载体,能力的形成、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视多媒体教学为新课改的标志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开展,多媒体教学突显出其容量大,教学内容丰富的优势,并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普及。但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鼠标代替粉笔、大屏幕代替黑板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一堂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就不是一堂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课,肯定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经常忽视板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必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多了就认为是重复。实际上,信息技术犹如双刃剑,如运用得当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若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教师和学生成为机器的奴隶,造成教学作用的削弱、资源的浪费。比如说:有位教师制作展示了五十张精美的幻灯片,让人目不暇接。但课后,学生都反映,多媒体演示太快,好多内容一闪而过,没什么印象。设想一下,这和原来的教师满堂灌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无非是“人灌”被“机灌”代替,根本不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课。

三、课堂上的“新八股”

纵观现在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几乎所有的课堂设计基本都是八个环节: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方式:故事、朗诵、歌曲、小品、录像等);第二步,设计导语导入新课,引出本课所要讲述的问题,或提出与本课相反的一个问题从反面导入新课;第三步,分组讨论;第四步,合作探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探究问题;第五步,汇报探究结果;第六步,得出结论(程序: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总结);第七步,迁移提高。这一步根据得出的结论,教师分发一段课外资料或投影出相关材料,加强巩固所学知识;第八步,教师总结。教师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及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这堂课的教学模式没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问题是全国的教师把它作为一节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样板、模式课,就有问题了,也就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了。

四、将提问进行到底

新课改开始后,有些教师惟恐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学生主动参予的积极性不高,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将提问进行到底,不管什么问题,问题的含“金”量高不高,问你没商量。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历史学习中的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什么时间),Who(是谁),Where(什么地点),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问了半天也只能涉及到前三个“W”所要求的表层次的东西,至于深层次的问题就避重就轻,一带而过,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提高。

五、过分追捧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习效率。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当作是否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标准,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产生的背景,有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学习方式本身无优劣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适时地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六、以考定教,两面教学

为了应付考试,一些学校平时教学和公开课的教法也截然不同,公开课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表演课”。一节历史课安排有讨论、表演、合唱、朗诵、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课上,教师是导演,组织极少数学生按事先排练唱独角戏,为表演而表演,表面看气氛活跃,符合新课改理念,真正的思想交流几乎没有,学生既没有学到知识,又没有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

七、教师培训有名无实

在利益驱动下,新课改引发了教师培训和教材编写的无序竞争和粗制滥造。新课程改革孕育了一个巨大的教师培训和教材出版市场。我们教师接受新教材时的教师培训,基本是流于形式的思想教育培训,真正有系统、有新意、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不多见。而且许多新教师在培训班点名后,就溜出去逛街,不重视课程培训。

因此,我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并不是像有些领导、教师想的那样,请几个专家通过一次讲座、一次观摩、一次研究,发几本培训的书回去看一下就掌握了课改秘笈,我们每一位新教师也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总之,以上几点是我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极大地推进中学历史课改的深入开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郑林,《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2]崔永林,《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的几点认识》,《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第(3-4)期

[3]王复盛,《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初探》,《林区教学》,2008年第3期

[4]任世江,《关于深化历 史课程改革的探讨》,《历史教学》,2008年第17期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一、培训理念落后等几方面。经过总结,文章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践行思路。文章旨在通

过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问题,为下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新的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教师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Training under New Curriculum

ZHANG Xuezheng

(Nanchuan Teachers' College, Chongqing 408400)

AbstractFor the opportunity of "new curriculu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rai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eachers' training after "new curriculum", first propos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eachers' training, including poor training target, single training evaluation methods, training concept backward and so on. After summary, the article proposes teachers' training ideas under "new curriculum". The articles aims to propose new ideas for the next phase of teachers' training work in depth, tak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by researching the problems of teachers' training under "new curriculum".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teachers' training; strategy

0 引言

师资力量历来都是保证中小学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重视教师的培训,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新课改”是国家进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标志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①②所以,新课改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新课改”同时也明确提出,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旨在借助“新课改”契机,充分改革现有教师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授课效率,推动中小学素质教学的进一步深化。③

1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工作针对性差

由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也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差别非常大,尤其是在对中小学教育中各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掌握、新式理念的把握、新型教学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差别更为明显,而这种差距在“新课改”的师资培训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很多培训的内容在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早已经掌握,而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就了解不多;另外,针对农村与城镇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区别对待。这种缺乏差异性的培训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差,整体效果差。还有,农村与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环境、教育素材上都不同,年龄大与年龄小、高年级与低年级教师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别,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充分提高授课效率就成为“新课改”下提高培训效率的重要着眼点。③④

1.2 培训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而言,因为学生自制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很多时候必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约束。而教师培训工作不能等同于学生上课,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行个象征性的考试就算完事。显然,这种方式对于引导教师个性化发展是相违背的。本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就存在很大程度的应试教育影响的痕迹,所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师资力量的培训应重点解决这种教育思想上的误区,注重拓展考核方式的培训。这样从源头行就灌输多样化考核方式、多措并举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对于“新课改”下师资力量的培训才是最有价值的。④

1.3 培训理念落后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学习”的状态,很少注意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技法、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等理念的灌输,导致中小学教师给学生上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也非常普遍,甚至有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严重阻碍了“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教育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践行思路

2.1 建立差异化的培训体系

区别对待、差异化培训,殊途同归的多样化教师培训方式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最有效的途径。重点应从学校实力的强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学校特有的价值理念、教师本身的差异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分。尤其是针对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地区的教师一定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此基础上为教师们铺设一个宏观的学习思路,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他们在差异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能力。

2.2 提高培训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整体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培训工作有效进行,必须首先提高培训队伍的综合水平。为此,教师培训学校要通过政策、待遇等方面的倾斜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培训经验、学历高、能力强的培训人才的引进。并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2.3 完善培训考核体系

考核是对培训中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总结。所以,考核是教师培训工作必要的环节。考核要针对培训内容、培训人员、培训方式而定,一定要打破以考试为唯一考核方式的制度。比如培训教学技法,可以让学员们通过讲课比赛的方式考核;培训教学理念,可以以写论文的方式,让各位学员各抒己见,把他们的教学理念写出来。⑤这样一是有利于他们自身提炼教学理念,二是有利于培训教师更加全面的掌握学员对教学理念掌握的程度,方便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2.4 加强教学技法的培训

丰富教学手段是目前新课改中重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中小学中很多科目中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一些定义或者带有想象力较强的知识点。所以,恰当的教学技法的采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很重要。教学技法的培训大概应包括兴趣教学、教具的全方位利用、教学内容生活化、鼓励教学法,另外一些类似辩论、分组讨论、话剧等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培训时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培训内容当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加深学员们对与教学技法的掌握。可以通过参观优秀教师的讲课、观看与分析一些高水平的讲课比赛录像,使学员们在一种探究、实践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能够及时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途径。

3 结语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教育事件,“新课改”使得中小学教学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提炼学科价值性和教学质量全面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新课改”实际上也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教师培训,使中小学教师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教具用法,并在教学进程上、教学手段上有更多的突破。⑥同时这对教师培训工作者本身工作也是一种促进,对于教师培训这项事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充分展示“新课改”下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学方法与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均有重要意义,并可谓其它相关类型的培训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注释

①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86]教师字002号).

②张海兰,王欢.新课改教师培训的反思与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15-116.

③郝丽坤.论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2011.12(5):111-113.

④李雪玲.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0:192.

⑤卢卫林.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反思与突围[J].琼州学院学报,2008.15(1):111-112.

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个性化教学

一、先进理念引领

1.极积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为了全面理解和实施好新课改实验,我们分科、分批参加多次国家、省、市级的课改培训会议。经过专家的讲解、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摒除了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教新教材就是适当改变教法,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大课堂教学空间的狭隘认识。

2.立足学校,引领学习。由于经济、地域、设备、资源、学生等方面的差异,全套照搬外地做法不一定有效。“在学校搞课改,立足学校实际搞课改”是我们的出发点。因此,学校通过翻印、下载、整理、编辑大量教育、教学信息的同时,精心取舍,把适合于我校教学实际的新信息、新理念及时传播给老师。并通过名师讲座、名师导学、教育案例,课改动态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为广大教师了解新课改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教师认识上的再提升。

3.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立足学校的各类学习后,通过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在提升教师视野的同时,最终达到活学活用,共同进步,将教师学到的新的东西和自己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质的飞跃。

二、互动学习引领

主要有三种学习形式

1.反思学习。老师反思的过程,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和教学对象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写好教后记,教学随笔。把教学心得,收获与反思进行认真总结后与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

2.研读“课程标准”。学校每人配发了课程标准,采取个人学习,集体学习,重点章节输导学习,分学科学习,交流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使广大教师了解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

3.同伴互助。开放自己,主动与教学同伴合作、切磋、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究问题,是提高的重要途径。主要的活动形式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组织型就是学校定期开展的业务学习交流会。分学校交流和学科组交流两种形式进行。学科组的交流一般以学科性质为主,就本学科课改前前沿成果、策略、方法、案例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思考,在交流中升华。学习交流以主题交流为主,就课改中出现的困惑,关注的问题,成功的经验进行专题探讨交流,如“新课改老师该如何做”,“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成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等,通过研讨交流解疑释惑。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与教学同事进行研讨,这种不拘形式、地点、时间随时发生,随时结束的形式在新课改中解决问题及时,效果明显。

三、探究提高引领

为了使新课改的实验工作及时得到推广,发挥好典型示范功能。我校举办了“新课改教育论坛”。每年的五月和十月举行一次。自施行新课改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多次。为广大教师展示课改成果提供机会。为教师相互学习构建学习型教师集体营造氛围。主要形式是看,查,听,议。看就是深入教室看课堂教改实施情况。查,就是看教师资料积累,学生学习方式。听,就是听取成功做法,操作过程。议,就是评议得失,改进推广,再将交流材料装订成册,启迪更高层次的系统学习。连续两年,虽论坛主题不变,但老师参与热情不减,话题常讲常新,绝大多数通过议坛,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深刻的思考。为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创造了条件,使部分教师由新课程的旁观者,穿新鞋走老路者,变成了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

四、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的转化

引导教师克服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五、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六、专家名师引领

新课改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也不能完全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缺少了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走出去,请进来”不仅吸纳了新鲜空气,更会迎来灿烂阳光。我校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每学期都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不同学科,薄弱学科的教师到外地学习研讨。并多次邀请名师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一线教师零距离与专家对话,扩大了教师教改的视野,也解决了广大教师虽拥有第一手的教学资料,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来支撑的困惑,提升了学校教研教改层次。特别是在2013年以来我校多次邀请北京四中、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等几所名校的名师到我校就课改的意义、理念;学生的拔尖竞赛辅导;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和课改模式;学校科研的定位、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为我校课改实验注入了新鲜活力,又如多级助动剂,把我校送入了课改实验的快车道,坚定了课改实验的决心,丰富了课改渠道。我们还长年聘请我县卓有声望、富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走进教室、走进家庭、深入社会,及时督导、及时反馈,架通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新课改的实验教学从稚嫩走向成熟。理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交流,学校对教师的行政干预少了,学习和教学成为老师的自觉行为。

上一篇:管理层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