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范文

时间:2023-02-24 13:44:27

新课改环境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1篇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统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生命教育是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的、且在中国教育界上世纪90年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生存教育则是流行于西方的“成功教育”的另一种说法,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出版了其专著《学会生存》;生活教育则起源于胡塞尔在其专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的欧洲科学危机的出路是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其后杜威、陶行知也都专门论述过生活教育。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的命题,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是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不仅是认识自己的生命,还要认识他人的生命或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和谐的生活、处理好生活事务、继而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乃至民族、国家、人类的幸福。[2]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我们应该看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各具特点,但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人生观。

二、“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提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的目标维度。“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是相通的,是以实践去贯彻“三维一体”课程目标,为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指明了途径。

1、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3]当代中国,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社会、家庭、学校更多的是关心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另外,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件也屡屡见报。在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不容再忽视!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正面的生活态度,使其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生存教育,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使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之后,进一步使其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多数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般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办,但是家长的溺爱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为此需要使其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使其学会独立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与人宽容理解、和睦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遇事冷静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在危急状况下求生存;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当今的中小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因此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

3、生活教育,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使受教育者快乐地生活。不论是斯宾塞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教育要回归生活,不仅是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呼唤。人的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家的生活。生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处理生活事物,和谐生活。这就要求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与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关心学生的交往生活,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形成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三生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它主张实现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现代教学观。在实施新课改九年后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知识;教学就是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正是这种教学观,助长了教师“一言堂”,助长了“应试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学观的认识:

1、用爱心贯穿教学全过程

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指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6]“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而教师如果没有爱,也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些老师把“上课”当成完成工作任务,上课就是讲讲课本上的知识。仍有些教师按照考试分数,把学生们按“优生”“差生”区分开来。对“优等生”额外的关照,对“差生”放任自流。对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教师们,我们应该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爱心,而不应按“分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独立认识和情感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教学,而是多留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多一些欣赏,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教学是动态的,应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不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不能“走老路子”,用“老方法”,而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3、教学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上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7]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艺术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即典型的“请你跟我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和“三生教育”理念都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教师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

5、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教学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那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老师应该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呢?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像、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那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做到:

一、要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等方面的综合收获,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总量与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善于适时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点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融合

新课改教学突出人文性,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也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

四、突出自主,鼓励合作

新课改教学突出自主性,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但是,老师是课堂不可缺少的因素,老师的引导作用并不能因为这样而淡化。

新课改教学鼓励合作学习,但也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课堂效率;策略

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它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文化知识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的。但目前的情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还不能及时地跟进改革要求,另外对于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利用,这样使得新课改的目的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课堂的现状

学生的教育问题,是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现在,教育改革以来,学校为推进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加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模式使得老师只注重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关心教学的实质,长此以往,课堂效率必然不能提升。老师没有做好的引导,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会觉得老师把自己该做的任务交给我们,对于新课改在心理上不认同。因此在课堂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对于自己的学业感到迷茫。而家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采取了很多不恰当的做法。那么想要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势必要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

1.精心备课,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提升初中课堂效率的必要保证。老师在讲课之前,要对于自己要讲授的知识有全面和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出最明确的教学目标。保证每一堂课都有针对性,明确这一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提升他们对什么的认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老师也要做一个评价学生达到的标准,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老师不能只用分数去评定学的好坏,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励。对于课堂练习方面,不能只青睐分数高的学生,多培养整体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相互学习的热情。教学目标里都要写得详细清楚,这样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2.积极创新,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按照老师安排的死记硬背,老师讲多少学多少。自从素质教育推行以来,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老师不停地讲授,学生机械地听讲”模式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新课改环境下,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充分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和学生互动、

交流。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没有限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限制。老师有利的引导和互动,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暂的45分钟内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找到学习的兴趣。

3.改善教学设备,集中学习注意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术被发明创造。作为现代的初中生,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黑板粉笔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当今时代,声音和画面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能增加新鲜感,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老师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一节课下来,利用声音、图片和画面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而且老师也更容易把握课堂的节奏感。利用节省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知识表面背后的深层含义或者动手多实践学习的科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4.设立学习小组,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培养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的学生不像小学生那么天真懵懂,也不像高中生那样沉稳,需要老师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设立学习小组,表现好的学习小组给予奖励。让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努力为小组争光,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那么小组内部的同学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每位小组成员来说都是一种相互学习。这样一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新课改环境下,要提高初中课堂的效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现代化的时代,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的效率,才能进一步实现新课改目标。

参考文献: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 角色转变

人们一直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 是辛勤“园丁”等等,这些颇具特色的比喻,让教师们沉浸在自豪和幸福之中,但在新时代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变成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这和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而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角色。

1 有效的促进者,谦虚的倾听者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老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只有教师认识到这个角色,那才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特征的核心特征。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生动活泼、快乐自由的发展。

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真正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 真诚的赏识者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就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具体有:(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 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这就需要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我们的老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具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协调者必须诚信为本,真情为叶,智慧为花。

4 扎实的研究者,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打造自己的人生辉煌。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成长。老师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研究者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课程意识十分淡薄。课程只是政府和专家学者的事,课程和教学分成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新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5 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6 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7 教育的享受者

享受教育,就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就不会看作只是凄苦燃烧、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就不会看作是蠕动着躯壳、痛楚地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就会追求快乐的教育,就会享受教育的快乐!

教师并非是神仙,不是生来就吃苦的。许多教师把满腔的热血、亮丽的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成了老师默默追求的信条。深夜在凄风孤灯中朦胧定格的是教师批阅作业的身影,吊针刚拔下血渍新鲜就慷慨上班的是教师。确实,伟大的教育事业需要老师赤诚的烧烤,需要老师血汗的浸润,否则,难以撑起冉冉上升的教育蓬勃……

所以教师享受生活,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生活的斑斓、时代的风云。享受生活就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敬畏生命,用生活点燃生命,力求自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会享受教育就能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就会呵护孩子的情感,就能关爱孩子的生命。教育才不会是驯兽式的冷酷。老师关注的目光才会在孩子的心灵升起灿烂的太阳!

8 教师角色转变应采取的措施

(1)思想的转变:每一次改革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很多老师还坚持着旧思维,旧的教育模式,这显然和我国执行的素质教育不相符,所以教师就得转变教育观念,就是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由基础教育为“金字塔”服务,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同时,不断的注入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新的目标,从一个“教书匠”成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享受者。

(2)人才观的转变:由传统的专业人才观转变为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观,即由以分数论人才,唯升学者是人才转变到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长期以来,教师中存在着以考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观念,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产物。而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因此对人才的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和发展性。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力轻能力的倾向。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体现了客观的人才观。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导入;高中语文;新课改

新课的导入指教学开始三到五分钟之内,师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所有教学活动,合理导入新课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了导入新课的重要性,新课导入必须具有指向性和灵活性,要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视频,激趣导入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如果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的确如此,教育心理学也提出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特级教师于漪在深入研究新课改之后提出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先从导入课文这个环节做起,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动力,而趣味性强的故事则把握住了高中生的性格特点,是导入新课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深奥的文章。“在一次宴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冯骥才,你们搞改革开放,学习资产阶级的东西,不怕变成资产阶级吗?冯骥才回答,如果你这么说的话,难道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吗?他机智地回答了问题,也告诉我们要怎样学习西方的文化,大家想要具体了解的话,可以一起来阅读下面的文章《拿来主义》。”这样的导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概括了文章的要点,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所了解。在进行导入的时候,还可以搭配上适当的视频,更好地进行激趣,故事视频激趣导入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让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悬疑提问,激疑导入

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新课改要求教师用疑问式的导入来引导学生思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单纯地讲授导入方式只是单方面的,无法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新课改则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式的导入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适当设置悬疑和启发性提问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智力,如,在学习《鸿门宴》的时候,可以设置提问:“在楚汉相争的初期,项羽破釜沉舟,力拔山兮气盖世,让天下人赞叹,但是刘邦和他相比就显得有些实力单薄,但是最后项羽却乌江自刎,刘邦却创造了汉室天下,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已经可以看端倪来了,大家可以一起来探索一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样的导入设置了悬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来读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文学习,教师在导入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提出更多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索,可以启发学生在思考中自主阅读,而这也正是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

三、以旧带新,知识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预设并生成课堂教学,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产生必要的联想,从而形成必要的知识迁移。因此说,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让学生明确了解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时时刻刻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认知。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果使用以旧带新、知识导入的方法来导入新课,那么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整理对自己的思维,更好地投入学习。例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向学生提问:“陶渊明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作者,能否说说在初中的时候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背诵曾经学过的《桃花源记》中的经典片段,同时向学生提问:“大家还记不记得《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是怎样的场景,体现了作者陶渊明怎样的思想呢?”在学生回忆起《桃花源记》描写的内容是作者精神世界中追求的世外桃源,体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和洁身自好的崇高思想之后,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陶渊明,我们可以来读他的一篇辞赋作品《归去来兮辞》,大家可以在诵读中理清思路,尝试分析一下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样的导入注重温故知新,同时也让学生对陶渊明作品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起到知识链接的效果。

在新课改环境下进行高中语文新课导入必须要避免刻板单调的纯讲述式导入方式,而要让新课导入变得更加新颖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确教学的要点。教师要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创新导入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海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议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J].阅读与鉴赏,2008(10).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班级管理 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教育也必须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轨道上来,高质量、高效率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建立中学班级科学管理体制,并使之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工作相互配合,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班级管理也有了更高的标准。班级管理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勇于探索,推陈出新。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班主任除了在学科教学方面积极参与新课改外,还应不断学习新理论,把握好教育方向,适应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出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新管理模式,让班级管理向更民主、更科学、更人文化方向发展,全面促进每个学生的优质发展。作为众多初中班级管理教师中的一员,我不断地进行着摸索,现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民主管理班级一直是我的导航灯

毕业之初,我有幸地买到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我花了三天时间细细品读完,然后开始在班级管理上付之于行动。我牢记魏先生说的:“一位当班主任的,如果凡事都和学生商量,一定容易成功。”我常用以身作则的习惯去育人,用民主和制度去管理。因为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新课改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构建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培养中快乐健康成长。

(一)成立具有管理能力强,工作效率高,责任感强的班委

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发现科学、民主的,多层次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效的。每接手一个新班级,开学第一周我都想方设法摸清每个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基本思想动向,为以后制定工作思路和方向提供全面的原始材料。在第一周内,我凡事都亲力亲为,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表率作用。经过一周的摸底,第二周马上落实好班干部。班干部就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小班主任,因此培养好班干部事关重大。班干部必须民主选举,要求学生在选举时注重选择思想进步、学习优秀、有号召力、能起带头作用的同学。接着,我对班干部进行面面俱到、合理地分工。然后,再由班干部对全班学生进行大分工,大到班长,小到组长,分别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课堂和课后纪律。这种多样形式、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体系,让学生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别人,别人管理自己,自己教育别人,别人教育自己,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明显提高。我的原则是:班级的人,人人有活做;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这样的做法让学生都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是班级的代表,他们行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的荣辱,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二)班主任还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大胆放心地让班干部敢于去管理班级

现实生活中,很多班主任依然喜欢独揽大权,忙于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担心学生自我管理费时费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担心自己的班级评不上优秀,又怕学生太过于自主,自己收不起场。事事亲力亲为,长久这样教师疲于心和身。我的观点不同于这些教师,从班委成立那刻起,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管理。我的信任是学生勇于管理的动力,遇到学生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事情,学生会主动和我沟通,我会及时引导学生,协助学生寻求最好的办法。平时,我都是从班级日记里掌握全班动向。班级日记里面真实记载着每一节课以及午休晚睡的纪律,还记载着班干部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以及取得的效果。记得有一次班长负责帮全班学生冲饭卡钱的时候,因为有一个小组长在收学生钱的时候粗心,只收了张红同学的钱而忘记收饭卡。班长冲卡时把钱全部交给了学校会计。发卡的时候,张红发现没有饭卡,向组长要饭卡,但组长拿不出饭卡。于是,张红就要组长还钱给她。组长因为心慌没敢跟我反映情况。班长跟我商量的时候,我告诉他去会计那里要冲卡记录单,再拿组长底单对照,如果张红真交了钱,而没有帮冲过卡,可以跟会计反应实际情况把她的钱退回来,最后事情顺利解决了。很多学生因为这件事情,要求撤销原来的组长,而组长也因为害怕而不想再继续担任。班委协调不成把情况反映到我这里,我培训了组长如何收钱才不会出问题,教育班长工作的时候也要细心。我不仅给予班长和组长鼓励和信心,同时还说服班上学生给组长机会。直至这届学生毕业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失误了。

(三)制定严格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班级一帆风顺地前进,必须依赖于健全的规章制度。创建一个文明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要有规矩才成方圆。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周,也就是在班委成立后,我们班根据全班的实际情况,结合校纪,并经过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每一条款都由学生举手通过,建立了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这些班规涉及全校性的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内部成绩奖励,课堂、教室、宿舍纪律,教室、宿舍值日要求,班干部及各片区负责人工作职责,违纪处理。这样班级的每位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还是合作者。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合适位置,亲身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班级的利益,增强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型。

(四)确立班级的学习目标

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奋斗的目标,目标就是行动的动力。好的班级必须有一个正确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全班学生人生的导向,是班主任引导学生自强、自立、自主的过程,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待班级慢慢走入正常管理轨道,就可以确立全班奋斗目标。我把目标分为两类,一是纪律目标,二是学习目标。纪律目标分为每节课、每天、每周、每月、整学期目标,要求学生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不给班级抹黑,争取文明班级周周有、月月得、期末遥遥领先。学习目标也分为短期、中期、长远目标。短期目标小到听好一节课,完成好当天作业,复习好当天所学内容,预习好新课。中期目标有计划安排学好、复习好每一科,段考考好,争取成绩名列年级前茅。长远目标包括期末和未来的目标。期末目标指考好期考,在段考成绩基础上再前进10名。未来目标是指争取在初二年级下学期末考上县重点高中就读初三(我县重点高中对优秀初中生提前培养的一种管理模式),再远目标就是初三毕业,能取得6A好成绩,顺利升入重点高中就读。在我2008届班级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初二时候他破了学校记录,成了第一个在初二考上县重点的学生。他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初三毕业的时候取得了5A1B的好成绩。在给我的信里,他特别感谢我当初的管理方法成就了他的辉煌。

(五)要求每个学生都制定好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初中学习科目比小学多,学生刚来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要解决科目多学习量大的问题,最好方法就是制定学习计划。比如:什么时候安排学习和什么时候该玩耍,什么时间做什么科目作业,什么时候预习新课,什么时候系统复习等等。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就可以实现长远目标。同时,我还告诉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方法正确了,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事半功倍。

二、班级管理成功的法宝

耐心、细心、爱心、幽默心是优秀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素质。班主任工作繁琐杂乱,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填不完的学生表格。特别是在输入电子档案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开小差没有听明白教师的话,带来的资料都是模糊不正确的。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得用加倍的耐心好好地解释给学生听,很多时候说到嗓子都哑了,学生才听明白。初一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虽然我把很多校规、班规成天挂在嘴边唠叨着,但是学生依然不记在心里,三番五次违反纪律。我刚接的新生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开学不到一个礼拜,打了三次架,我每次耐心教育完,好不了24小时,老毛病又犯了。我经过反反复复耐耐心心地说教,好不容易使他有所收敛,可谁知道周五早上又私自爬树,摔了下来,差点酿成大错。我连同家长一起把他带到办公室,再次从校纪班规说起,再说到爬树的危害,说到父母的艰辛把他养大,来来回回数落了将近两个小时,最后他终于泪流满面,保证一定痛改前非。最近二周,他表现得确实不错,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细心就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观察,所以细心也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品质。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微小的动作会给带来学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有一年中考体育,班上有一名女生跑步的时候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我很奇怪,因为在学校抽考的时候她跑得很快,现在怎么会如此慢呢?我快步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她肩膀。她抬头看见我的刹那儿,突然扑进我怀里放声大哭。原来考试前一天,她皮肤过敏,直到考试开始,她才刚打针回来,感觉还是全身无力。怕耽搁考试,她不敢告诉我。我看见她脸上、手脚、脖子到处都是红红的大大的疙瘩。于是,我把她扶到石桌边,安慰了很久,等到她心情平静点,马上找到负责考试的主考官,向他反映这件事。然后,他向上级汇报,同意了这名学生可以暂时不考,以后再补考体育。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她终于破涕为笑。一个月后,她顺利地考上了重点高中。事后她感叹说,如果没有我当时的发现,肯定不能实现她的梦想。

此外,教师也一定要有爱心。爱心教育体现了班级管理的人文关怀。世间万物皆由爱而生。爱心如阳光,能融化冰雪;爱心如雨露,能滋润万物;爱心如桥梁,能沟通心灵。有了爱,师生就能以诚相待。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当好班主任的必要前提。同志曾经说过:“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此,我感悟很深,因为只有真诚和爱心才能感染学生。爱是相互的,做好了言传身教,班级就会处处充满了爱的阳光。这样的班级凝聚力更强,到处充满了生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中考体育时,因为是五月,天气一会儿雨一会儿晴,很多学生都穿长裤,那样参加考试肯定会影响成绩。因此,我动员学生去借短裤。很多学生都借到了,但还有一部分内向的学生不敢去借。于是,我亲自走遍校园向学校的教师借,让学生穿上短裤都能轻松自如地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当时,考得满分的有10多名学生。学生还裤子的时候,调皮地说:“老师,我们太爱你了!为了我们能取得好成绩,你满头大汗地跑来跑去为我们借裤子。我们太感动了,谢谢老师!”那刻,我也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最后,幽默的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让紧张的日子变得轻松。法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提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让人接受。”确实,作为班主任,我们将幽默用于批评教育胜过粗暴的指责,能让严肃的批评变得亲切。幽默能够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摆脱窘困与尴尬,营造出欢快的气氛。这样可以使班级到处都充满快乐的笑声。

三、充分发挥学校与学生家庭联系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与家长多联系,勤联系,家校共同合作,这样会使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刚毕业的时候,一般家庭还没有现在这样富有,每家都至少有两个孩子。那个时候的学生都很艰苦朴素,思想也不复杂,所以学生比较乖巧。那时教师只对后进生进行家访,需要家访的学生并不多。而且那时的家长都比较配合教师的工作,家访效果都比较好。时代变化了,社会也进步多了。但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使得家长过于娇惯。还有一些学生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过于溺爱。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缺少父亲或母亲的教育,使得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加大了班级管理工作难度。现在大部分人都有了手机,联系方便了,因此,学校应增设家校管理平台。这样可以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家的表现。教师和家长共同寻找学生闪光点,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突破口,就能教育好学生。学校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搞好教育。但有些家长很害怕接到教师的电话或者收到平台发出的告状信息。为了给家长营造轻松和谐的家教气氛,我要求班上每位学生都准备周记本,专门记录自己每周好与坏的成长点滴,周五放学回家拿给家长看并要家长亲自签字,周日晚上回学校的时候再交起来由我亲自检查。如果有记录不属实的地方,我会亲自留言。这样消除了家长紧张情绪,也可以培养学生诚实的好习惯。家长及时地了解到了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达到了共同教育的目的,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班级环境,也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的效果。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反复曲折,是一个长久动态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去探索更加科学的方式,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去糟粕取精华,让班级管理能够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质学生。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1993.

[2]唐春.谈班级科学管理与教育本质的关系[J].重庆与世界,2012(5).

[3]郑世海.中学班级科学管理体制初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刘传信,王丽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班级管理的几点策略[J].才智,2011(18).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7篇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写导学案呢?在教学过程中,把引导和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一、从导学案编写的内容上看

1. 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动力。导学案编写必须首先明确导学的目标,依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把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2. 讲究学习方法。导学案中所提出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思考的角度、综合运用等,最大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3. 提高知识的提炼和运用能力。知识的提炼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从繁杂的事物中找出有概括性的东西。知识的提炼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部分。基本线索以单元、课时为主,是对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时内容的高度概括,以填空或者知识框架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答疑解惑、拓展材料等,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知识和内容:一是要设计相应知识的预习(如填空、表格、小问答等);二是要设计综合运用的思考题,不仅在预习时思考,更重要的是上课时与同学、与老师一起讨论、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能力。

4. 有目的地分类训练,夯实基础。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带有一定的分类训练,从而使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和吸收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训练的试题要具有阶梯性、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要求。试题设计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等,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有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有基本能力的训练,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后完成。

5. 导学案最后环节的设计是学生的体会、反思和收获。导学案编写的最后部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书写自己的反思、感悟、心得、体会、收获、困惑等,进行自我调节。

二、从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看

1. 导学案要提前下发,提前完成预习。导学案编写完成后要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内容;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初步归纳概括出基本概念,理清知识结构;最后解决难点、重点问题,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可通过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未解决,留到课堂处理。导学案完成后要及时批阅,及时反馈,以便讲课做到有的放矢。

2. 充分发挥导学案导的作用。课堂教学必须利用好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学生在导学案指导下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根据导学案的批阅反馈情况进行教学,遵循四讲、四不讲原则:即讲易错、易混、易漏、易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小组讨论后学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把握导学案的适用范围。导学案这种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适用于新授课,也适用于复习课。在复习课的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可以用知识框架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的架构,提高复习课的时间利用率。平常积累的导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写照,对这些导学案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题能力。导学案同样也适用于学生的自学课、习题课,可以说这种形式适用范围比较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

三、从导学案使用后的感悟与收获看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美术 教育方法 创新教学

孩子对于美的追求和热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标准指下,通过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创造和欣赏的乐趣,不仅增加了审美艺术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

一、新课改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小学是美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在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课改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通过数据资料显示和日常教学观察发现,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在新课改环境下更强调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教育通过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实现教学目的。二是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长久的坚持下来,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成果。

如在《我们来画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材料,让学生了解了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形成自己所认知和了解的画面,让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也同时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在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孩子的天性活泼,思维敏捷,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创造力,课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培养,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

如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提供学生锻炼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生日贺卡》是很普通的一堂美术教育课,但在这堂课中,没有像往常一样限定生日贺卡制作的主题,材料选择,作品结果等内容要求,而只是给出题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准备作品,结果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用彩笔画的,也有碎纸贴的,也有用碎布贴的,还有用各种粮食粘贴等等,多种方法制作而成,虽然水平各有不同,但却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创造性,这也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3.陶冶学生艺术情操

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技能训练学习,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更好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认识文房四宝》中,通过实物的展示使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美术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更多的掌握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与美术素养,这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新课改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的措施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的改善和创新教育措施,以下就结合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情况,谈谈笔者的认识体会。[3]

1.尊重学生身心成长,了解学生美术作品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把握能力,只是从最初的认识了解和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在他们的美术作品对于事物没有清楚的界定和概念,只能通过简单的笔画来表达他们所要画出的事物,这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了解学生的美术作品特点,不要拿成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作品,也不要去指责他们将地球画成发了方的,将房子画成了太空上的城堡。如二年级的《奇异的树》中,让学生了解树有很多种,树的生长姿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画的小树苗,有的学生则画的是参天大树,虽然画的种类不同,但都充满了想像力。

2.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模仿能力的时期,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不要急于求成想让学生去达到什么样的绘画水平,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作画,从而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对于学好美术,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二年级《大嘴青蛙》中,在作画之前也让学生了解青蛙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对青蛙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因此有的学生则因为青蛙的外貌将其画的很丑,也有的学生因为青蛙是益虫而将其画的很可爱,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多元化教学方式,采用因材施教

美术教育需要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得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得到量多好的美术教育。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更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采用因村施教,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如在二年级《我的家》的教学内容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我的家的画面,丰富绘画素材,准备了一段关于家的视频片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仔细观察画中“家”里的环境特点,家庭成员等内容,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去作画。另外,让一部分学生带来自己家的照片,按照自己的想像画一幅自己家的记忆画,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4]

参考文献

[1]阮昌奇.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2]杨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4)

[3]徐军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4,5(01)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9篇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统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生命教育是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的、且在中国教育界上世纪90年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生存教育则是流行于西方的“成功教育”的另一种说法,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出版了其专著《学会生存》;生活教育则起源于胡塞尔在其专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的欧洲科学危机的出路是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其后杜威、陶行知也都专门论述过生活教育。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的命题,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是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不仅是认识自己的生命,还要认识他人的生命或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和谐的生活、处理好生活事务、继而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乃至民族、国家、人类的幸福。[2]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我们应该看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各具特点,但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人生观。

二、“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提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的目标维度。“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是相通的,是以实践去贯彻“三维一体”课程目标,为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指明了途径。

1、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3]当代中国,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社会、家庭、学校更多的是关心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另外,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件也屡屡见报。在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不容再忽视!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正面的生活态度,使其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生存教育,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使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之后,进一步使其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多数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般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办,但是家长的溺爱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为此需要使其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使其学会独立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与人宽容理解、和睦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遇事冷静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在危急状况下求生存;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当今的中小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因此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

3、生活教育,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使受教育者快乐地生活。不论是斯宾塞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教育要回归生活,不仅是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呼唤。人的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家的生活。生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处理生活事物,和谐生活。这就要求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与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关心学生的交往生活,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形成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三生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它主张实现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现代教学观。在实施新课改九年后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知识;教学就是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正是这种教学观,助长了教师“一言堂”,助长了“应试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学观的认识:

1、用爱心贯穿教学全过程

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指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6]“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而教师如果没有爱,也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些老师把“上课”当成完成工作任务,上课就是讲讲课本上的知识。仍有些教师按照考试分数,把学生们按“优生”“差生”区分开来。对“优等生”额外的关照,对“差生”放任自流。对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教师们,我们应该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爱心,而不应按“分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独立认识和情感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教学,而是多留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多一些欣赏,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教学是动态的,应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不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不能“走老路子”,用“老方法”,而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3、教学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上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7]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艺术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即典型的“请你跟我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和“三生教育”理念都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教师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

5、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新课改环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与学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传递了人与技术和谐共融的现念。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特点:

1、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现在许多老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得尽快转变观念,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重视。

2、新课改不是对原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以后终身学习的能力。

3、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不是忽视技能、技术的培养,而是培养学生达到某一相同目的多元化技术。例如:一段程序用VB编制而成,至少要让学生知道除了VB之外,还有很多的软件都能完成,编辑文档同样有多种方法可以完成。

4、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设计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及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人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二、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之间积极交流、合作,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但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新课改中有点不适应,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2、信息素质差异很大。山区中学由于受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班上的同学信息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有的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有的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有的同学不知问什么、做什么,不知从何学起,有的同学对本节内容不感兴趣、不耐烦。

3、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暂没有列入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不重视。对高中学校来说,信息技术只在高一年开课,高中阶段的其它年段学生就没有课了,大家知道:“需要――动机 ――学习”,由于“需要”的诱因力度不够,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就有限了。

4、教学条件落后。山区中学由于教学观念、教学设备、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资源匮乏,造成创设的学习情境不够良好,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不够活跃,特别是对个别无心上课的学生来说,难以调动他们参与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新课改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新课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和探索。我认为:教师的课讲得生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否给学生亲身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能否让学生自主求索、创造性的学习,能否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做好准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的教学体会:

1、不可忽视理论学习。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不用介绍计算机的原理,原理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是根本不讲。诚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上机操作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理论的学习。如果忽视了必要的理论学习,那么计算机永远只能是学生的玩具,而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2、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最大缺陷是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科特点最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改强调从“知识的传授者”轨道上转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轨道上来,课堂教学教师起到组织、指导、帮助的作用,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上课时先给出本课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完成任务,最后老师根据大家的情况进行总结讲解。使用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让学生在有意义“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使用中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要有不同的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4、逐点消化学习法。把一节课的内容分为知识讲解和上机实践两部分,老师在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后,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事实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要比讲一节课练一节课的效果好得多。中学阶段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能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消化一点就最好了。

5、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法。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建立专题学习主页,并进行网上管理,还可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检学习成功的喜悦。

6、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课堂,由于课堂纪律问题,同学之间很少相互协作互助,再加上当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很难逐个指导,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变更传统教学课堂,开展小组模式学习就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教育领域的每个角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怎样促进和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严明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3:《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田馨铭

姓名:王华建 单位:福建安溪第一中学362400

上一篇: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课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