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1 05:19:26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1

毋庸置疑,新一轮课改实施五年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学生、课堂教学和教师等诸多方面,教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变化等等。新课程标准体内容包涵了新形势下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脚踏实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1.转换重心,转化角色。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流行的口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课标认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2.预设生成,比翼起飞。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预设中,以自己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的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原有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查根究底;在生成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3.认识差异,尊重个性。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学生在个性、知识结构、领悟能力上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学生各得其所;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4.联系生活,触类旁通。

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习的源泉。课堂教学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备课过程中做到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学会储备――资源共享。做到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 5.资源整合,目标优化。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整合要做到四个:(1)目标优化整合,以学生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内容优化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活动;(3)形式优化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4)资源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93-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我校实施已有好几年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实施新教材的这几年的时间里,既有收获也有困惑。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通过观摩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就“地理课到底该怎么上”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的教材观,它割断了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了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找到其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这次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使原有的一种教材作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渐动摇;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应用于课堂。例如:我在讲到《城市和城市化》时,把课本上案例“伦敦城市的发展”.只作为教学的引子。而将我县近几年来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因105国道复线从县城以东通过,使得我县的城区总体向东发展,而原105国道西门段的城市建设也随着国道的衰退而萧条等一系列内容。另外,我及时将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锋面与天气》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正好前几天我县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哪天是冷锋过境时、哪天是冷锋过境后,分别和最近这几天的天气一一对应,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

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要比讲遥远地方的事,学生听起来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长大后更好的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操。当然课堂效果也比死抱教材讲解有趣的多、生动的多。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新的教材观已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在新的教育思想支配下,我们应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坚持“主体相长”的教育观:即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主体相长”的思想倡导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我在《中国人口增长》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具体的数据来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口由过去的四万万同胞,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人口再生产后,到目前已突破13亿。其间,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因实行计划生育还少生了3亿人”。“老师,过去的人为什么生那么多孩子?”“中国那个时代怎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在过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是想到了问题,也因害怕老师批评也不敢说出来。而现在学生已摆脱了这种顾虑,新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由衷地感到由于师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与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组织形式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引导的价值,更加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能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对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很有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之后,这些问题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 痕迹是不一样的。如:我在讲热带雨林气候时,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说明,赤道附近某地房顶为什么会是尖斗状的?。如果在过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醒:当地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学生会回答:“为了排水”,有这样的结果就行了。而新的课堂教学目的却要求,不能单纯要这一答案。因为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搜集信息,而是揣摩老师要我怎么回答,答完也就完了。学生不需要任何地理方面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去联系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就可得到这一知识点。然而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首先让学生打开地图,查找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屋顶形状与当地的什么条件有关?再得出房顶应该是什么形状的。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些,但是学生经过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给”只能给死的东西,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认为是关注了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该怎么教¨的内涵非常关键。由此看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新世纪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其掌握能独立面对世界的生存技能。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的改变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现有教学条件下的高质量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教学内容做成纸条。课堂上我先分组,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选出二组,将纸条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个组粘贴得既快又准确?评比完之 后,再选其它组成员上讲台给大家讲解。这样,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又有肋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如:我在学习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假若想利用南极大陆的冰山,解决沙特等西亚国家缺水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此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难题?如果运冰山,选择哪条路线最合理?”。然后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结果不一定合情合理,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却难能可贵。

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由于知识跨度大、图表多、地理名称多,过去靠教师讲一讲、学生背一背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了。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3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情景1]我曾上过的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这节课,原来是高三地理的一节复习课。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可当我一走进教室。学生此起彼伏的喊着:“老师,看新闻;老师,看海啸新闻。”在学生的强烈要求声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想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下海啸的相关知识也未必不可。于是打开电脑,利用网络,查阅了海啸的相关报道。学生兴趣盎然,老师及时分析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规律,海啸中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是那样的兴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出乎意料的没有备课的一节课,学生在极大兴趣的情况下,获得了海啸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树立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情心。

[反思]课后,我也特别兴奋,学生为什么兴趣十足关注海啸新闻?也许,这就是社会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当然,如果这节课老师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勉强要上自己准备好的复习课,那么学生即使听课也可能会心不在焉。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肯定得不到发挥。

二、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情景2]我在上《月相》这一节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圆的一面朝向的方向,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形,感到很迷惑,都瞪大眼睛,好象正在等待老师给出答案。

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记录早、晚自修时的月亮,月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几个人合作。然后试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通过实践的观察,发现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也就是农历上半个月的月球上半夜可见,在西边天空,月面朝西,农历下半个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在东边的天空,月面朝东。然后再搜集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请学生根据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判断诗人当时是在农历什么时候描写的,推断大概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把问题回答出来。

[反思]如果老师没有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记录月相变化的实践,直接由老师来讲述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再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出了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在这儿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情景3]有几位学生选择了《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对如何开展研究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该怎样制定方案。他们找到我,想让我提些建议。我经过思考后,向他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对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准备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前景又是想根据什么数据分析的?最后课题报告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

[反思]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从开始选题――方案制定――开展研究――实践数据及分析――撰写课题报告等。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应该对学生开展研究整个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特别是对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作比较详细的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最后,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再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学生就可能会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教学

目前,在高中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创新教学实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所看到的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仍然是备教材和教教材,甚至有些教师很少使用过新课程标准,试问,不使用课程标准,何谈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在新课标下,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与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教师如何处理好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用好地理课程标准,结合个人的认识与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区教育部门为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所作的全面的、具体的规定,是编制教科书的依据,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地理教师实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因此,正确的学习和使用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

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是我们日常教学过程的指导,它是指导地理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只有认真的学习课程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 地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只是为教学提供了材料和依据,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对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加以组织和处理,进行一番再创造,都能使用好教材,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一改过去教材的单一性、知识性等特点,而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在教材的编写上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和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没有教材,离开教材,教学活动很难进行。

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位置如何摆放,就要看两者之间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第三条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规定:1.教材要建立合理的结构。 2.选择联系学生实际 ,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3.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4.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5 .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6. 重视教科书系列化建设。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成。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是课程标准的位置高于教材了。

4 使用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是实施地理教学的依据,我们如何使用课程标准,在教学上至关重要,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

4.1 掌握它的方向性。地理课程的指导性突出表现在它的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宣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这个方向性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好这个方向。尤其是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详细的叙述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点,通过学习后达到的目标及教学活动的建议,这部分是我们备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的内容。

4.2 掌握整体性。高中地理课程为三个必修模块、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若干小专题组成,在每个模块小专题学习完后,都归纳出了本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即“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整体目标贯穿于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4.3 应用的灵活性。在使用课标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统一性,也要坚持灵活性,二者相结合,创造性的使用。教师可以根据客观形势、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对课标的一些规定做一些调整,比如顺序上的调整,内容上的调整,但调整不能违背课标的根本原则,不能违背整体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5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中学 罗世金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05-01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而多年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教学反思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1)班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 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6

一、地理教学也应“动之以情”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不够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诙谐与幽默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要积极采用“互动教学”

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以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问:“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他们是否同意你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三、引入新课要新颖、有趣

目前,不少学校很不重视初中地理教学,导致初高中地理知识脱节,而且初中地理教师绝大多数是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初中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量很大,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可能成为所谓“学者型”教师。运用适合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注意根据教师本人特点、新的学生特点、新的课程特点、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地理科学进展来改革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学方法常教常新,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都能脚踏实地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初中地理课程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师。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可以整体提高。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初中地理知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提供了基础,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7

以前的教学,就是老师不断重复的周而复始,很少有老师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主动自我考核,毫无自我教学能力的考核意识,导致自身的教学能力无法获得提高,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加强自己对新课程思想的系统理解,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自我反思和考核,树立当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生拥有一个宽松和欢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终生受用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计划

为了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对自己将要讲的每一节课花更多精力和心思,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与构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事先的计划和目标如愿达成;二是由于教学方法或方式不够正确,计划未能如愿完成;三是课堂中突发意外情况,但由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老师在课后必须对这些情况、过程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一定要把握教学计划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相符,教学方式是否合适,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应的课题研究,并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反思和商讨,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教学行径

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流程中的言语和行径。例如,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否平等;学生是否在老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以及肯定;老师的师德是否高尚、心胸是否坦荡、情感是否丰富以及老师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等。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提倡多方面综合发展。新课标则要求老师的教学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小心处理课堂的意外生成,一旦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别出心裁,应该及时恰当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

四、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驾驭新的教材,更加难以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他们的智力。而将录影录像和电脑多媒体以及现代网络等新兴视听工具,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团结互助的能力。所以,每位教师只要在课后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得是否妥当,教学工具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运用了当代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必定能够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五、教学流程

所谓教学思考是主要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的知识处理和学生的本位地位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从而让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实现教学共赢的良好循环。当代教育发展和新课标所要求的探究式W习、课题研究形式让学生有了更加宽广的知识获取方法和途径。在寻求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他们走近自然,融入现实,体验生活,同时积累必要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历,让学生取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验。在教学流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开放性思维理念和学习方式以及集体荣誉感。

六、教学成果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篇8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电化教学课

地理学属于边缘学科,内容广泛复杂,具有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而多媒体恰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如在讲“地理景观”这一内容时,通过录像,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使学生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探讨课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日本本国资源缺乏但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是如何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再如我国长江水量丰富的原因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个个悬念,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3.灵活多样的讲述课

(1)引言,诱发兴趣。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时,笔者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事:一艘轮船在太平洋海域由西向东航行,一孕妇产下一女婴,时间是2001 年12 月31 日11 时30 分;25 分钟后又产下一女婴,时间是2001 年12 月30 日11 时55 分,为什么姐姐却比妹妹小了呢?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如在北半球淘金应在哪岸淘金,侵蚀岸还是堆积岸?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的欲望。

(3)地理谚语、俗语的运用。在讲述农业时,对农业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可以举例:“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一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小麦”等。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上一篇:自然灾害的逃生方法范文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