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2:47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1

      在进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城市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城市的交通需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等,从宏观上合理地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规模. 所谓合理规模[ 1 ] ,实际上就是合理的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供给水平. 由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是动态的平衡过程,因此合理规模也是相对的. 线网规模是否真正合理,最终应放入交通模型进行需求和供给的动态检验. 但在进行方案构架研究之前,也应对线网规模进行约束,以使多个方案有共同的比较基础.

      本文通过对城市的交通需求以及线网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一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与使用指标,针对石家庄市的具体特点,最后确定其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的合理范围.

1  按交通需求推算线网规模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满足交通的需要,城市远景年的公共交通预测总量,体现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远景需求规模,是决定城市快速轨道建设总量的最重要的、可量化的指标. 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可以从出行总量与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推导而来,其线网络长度为:

βγ (1)

L=Qα/

      式中,Q 为城市出行总量,万人次/d ;α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β为快速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总客流量中分担客流的比重;γ为轨道交通线网负荷强度,万人次/ (km·d) . 远期公共交通预测总客流量可以通过交通需求预测获得. 轨道交通方式占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量的比重与常规公交的线网密度、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的线网密度和服务水平有关. 从国外一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运行来看,纽约的快速轨道交通占城市客运量的70 % , 巴黎占65 %. 我国的一些城市远期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分担客流的比重:北京市为50 %~55 % , 广州市为45 %~50 % , 沈阳市为60 %~88 % , 青岛市为60 %~65 % , 长春市为21 % , 大连市高达7013 %[ 2 ]. 因此,建议各城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β在0. 3 ~0. 6 之间取值. 线网负荷强度是指快速轨道线每日公里平均承担的客流量,它是反映快速轨道线网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国内外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来看,一般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高密度低负荷轨道交通系统,如巴黎、伦敦,这种形式的快速轨道网经济效益较差,政府需要进行大量补贴;另一种是低密度高负荷快轨线网,如莫斯科、香港. 我国的城市目前还只能采用低密度高负荷的模式,以最少的资金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国内外快轨线网来看,建议γ在2. 5~4 之间取值.

1. 1  未来居民出行总量分析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总报告》, 到2010 年石家庄市主城区的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142 km2 ,2010 年主城区总人口为195 万人[ 3 ]. 根据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政策,以及2010 年以后整个石家庄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石家庄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范围将控制在3 环以内,面积280 km2. 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城市远景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规划控制在300 万人.

      根据2000 年石家庄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调查,主城区总人口为140 万人,人均出行次数为2. 54 次/ (人·d) ,出行率为86. 34 %. 东京1968 年的人均出行强度为2. 48 次,1978 年为2. 53 次,10 年内增加0. 05 次,增长不大. 根据1984 年广州市居民出行调查,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 09 次/(人·d) ,1996 年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家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96 年的人均出行次数为2. 3 次/(人·d) ,略有增长. 根据石家庄市总体规划,考虑2010 年未来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平均出行次数的变化趋势,确定未来的居民出行次数为2. 66~2. 78 次/(人·d) ,居民日出行总量为519~542 万人次. 流动人口出行次数为2. 8 次/ (人·d) . 参考国内外城市人口的出行强度的增长规律,从长远看,石家庄市的出行强度的增长速度应逐渐下降而趋于平稳. 所以,主城区的远景人口出行强度分别确定为常住人口2. 8 次/(人·d) ,流动人口中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同,其它流动人口为3. 0 次/(人·d) . 根据上述资料数据,到近期2010 年,石家庄市居民出行总量预测为617~640 万人次;远景年居民出行总量预测为84315 万人次.

1. 2  交通结构分析

      交通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居民出行的特征、未来交通发展战略以及可能提供的交通方式. 2010 年的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和建立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交通发展战略,将逐步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这种体系的建立将改善现状的交通方式结构,导致公交出行比例的增加.

(1) 公交方式出行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 从国外的情况看,在世界上大城市客运交通中,因为公共交通客运效率比私人交通高得多,以使公共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像纽约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全市总客运量的86. 0 % , 东京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城市总客运量的70. 6 % , 莫斯科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城市总客运量的91. 6 %.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年在主城区常住人口的出行中,通过建立城市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系统分析,公交出行比例将提高到21 % , 其中公共汽车为17 % ; 流动人口出行中,公交出行比例为40 %.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方向,主城区远景的出行交通方式结构将更趋合理,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类比其它城市的情况,远景公交出行的比例确定为50 %。

(2) 远景轨道交通占城市公交方式出行量的比例 轨道交通占城市公交客运量的比重,与城市道路网状况、常规公交网密度、常规公交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运送速度及车站分布有关. 从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行情况看,巴黎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65 %; 纽约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54. 9 % ; 墨西哥城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42. 9 %; 莫斯科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40 % ,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曾达到45 %; 东京都区部的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整个公交的80 % 以上. 巴黎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大,服务水平非常高,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其中也包括许多短途的乘客,平均运距只有5. 3 km. 线路平均负荷强度较低,约为1. 64 万人次/ (km·d) . 莫斯科轨道交通的运量基本上已经饱和,近几年其他地面交通客运方式的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总客运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莫斯科的线网能力已不能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

1. 3  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交通需求量的估算近期及远景石家庄市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交通需求量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其中: ① 近期轨道交通方式的全日出行总量为617~640 万人次. ② 远景轨道交通方式的全日出行总量为843. 5 万人次.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绿色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在当前世界各国大力提倡公共交通的政策下,轨道交通正以其快捷、安全、准时、容量大、能耗低、污染轻等优势成为各大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追求“绿色交通”的优选方式.由于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工期长,特别是其线路走向及布置对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格局及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至关重要.其中,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评价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关键环节,是方案优选的基础.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判定“最优满意”方案的必要条件.

1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线网评价的主要内容

“绿色交通[1]”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注重“以人为本、公共参与”的规划原则,最终强调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它基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轨道交通网络与道路系统不同,道路无论在何处,都会很快充满交通量,著名的downs定律曾用“三头齐发”原则来表述这种现象.而轨道线路若规划和选线不当,将吸引不到理想的客流量,而且线路不可能随意更改.如果这样,轨道交通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公共参与”更无从谈起.

据国外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产生的作用(改善交通、支持和引导城市发展)不同.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重视引导和适应城市的发展.

另外,与其他系统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环境优化和资源优化两大特征[2].

总之,在“绿色交通”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评价必须注重轨道交通与综合运输、土地使用模式、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考虑可实施评价,以此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2 现有评价体系分析综合分析

广州、南京、大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3],与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线网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较,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忽视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难以体现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乃至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更难以体现对城市发展格局、发展形态的引导性.

2) 某些定性分析的指标缺乏客观性,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确定,规划者在分析时常常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

3) 在同一评价体系中,有些指标相互关联,如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线路负荷强度、公交出行比例与日客运总量相关.

4) 忽视可实施评价,除广州市轨道路网评价有所考虑之外,其它城市很少考虑可实施评价.不具有可实施性的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必须进行可实施性评价.

可见,目前各大城市的轨道线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绿色性”评价,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不能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评价指标体系

3.1 决策因素分析

以线网方案的评价内容为基础,密切联系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以及线网的功能定位,针对目前所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绿色交通”为理念,在大量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广泛吸收专家的研究成果,经综合分析、归纳、研究对比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4,5],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评价决策因素为三个要素,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的三个准则层.

1) 城市协调性 从宏观层次上考察不同方案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吻合程度,考虑轨道交通线网的布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程度,评价轨道线网规划方案对城市经济、环境、景观风貌及对城市的发展等所造成的影响.

2) 综合效益性 从空间、时间及与其它各交通方式的衔接上综合体现不同方案给城市和城市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不同方案对居民出行条件的改善程度等社会效益.

3) 建设实施性 从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投资以及分期建设的合理性角度考察规划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对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

上述3个准则层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反映出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这三个准则层从规划主体、出行者、运营者、工程实施者四方利益出发,体现出线网规划方案决策是权衡多方利益进行价值判断的多目标冲突分析过程.

3.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评价的主体指标及其含义

综合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决策因素,利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从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性、综合效益性、建设实施性3个角度出发,对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的主体指标及各指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3.2.1 城市协调性

1) 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从轨道线网方案的总体结构上衡量方案是否支持城市的发展格局,轨道线网在市中心区形成的客运枢纽站以及与城市活动中心区域相匹配形成的客运交通走廊是否与城市的扩展方向吻合,是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体现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线路及场站设置与城市的布局结构、自然地质、人文历史、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旧城改造等协调程度.

3) 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规模、分期建设与城市近远期经济能力的适应程度,以体现“绿色交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

4) 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线网在运营以及项目建设期间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粉尘、水质等.

5) 与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主要考虑轨道交通路基和站点的布局、形态、造型、色彩,轨道与两侧人造、自然、历史景观的协调性,以及轨道布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护.

3.2.2 综合效益性

1) 轨道交通所体现的社会效益 主要考虑由于轨道线网的设置对居民出行条件的改善程度,包括出行时间、出行换乘次数、出行路段的负荷均匀程度.同时考虑对整个城市的交通结构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居民及乘客的环境影响程度,体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目标.

2) 轨道交通所体现的经济效益 主要考察轨道交通的建设给社会或运输企业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吸引大量客流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如沿线地面、空间、地下交通和其他经济项目开发的效益.

3.2.3 建设实施性

1) 建设的可能性 主要评价工程建设条件、工程造价、项目融资能力、既有设施利用程度等.

2) 分期实施的可调节性 考虑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变化,轨道交通设施扩展或缩减的自由程度,分期实施方案的可调节性及组合的灵活性等.

3.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对各主体指标含义的分析,遵循科学性、可比性、综合性、可行性、协调性等原则,确定更加满足“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为3个准则、14项指标的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此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反映了“绿色交通”的内涵,不仅从综合效益层的7个指标评价了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目标以及轨道交通建设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从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的4个评价指标上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城市环境、景观等的影响协调程度,同时从建设实施性的3个评价指标体现了对方案建设的可实施性评价.

4 应用实例

以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为例,进一步说明所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考虑到武汉市的交通瓶颈为过江问题,对指标c7轨道客运量占公交方式比例稍作调整,涵义变为跨江客运量中轨道方式占公交出行的比例,建立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模型.

采用层次熵决策技术[6],对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两个推荐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计算各评选方案距理想点的距离,距离越小,则方案越优.其结果与专家评审意见一致,如表1所列.

5 结束语

实践表明,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科学的,针对具体城市的交通问题变更某些指标的涵义,可以使它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它的建立,将为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方案提供更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卫东,刘 明.交通方式与城市绿色交通.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50~53

2 张定贤,范佩鑫.现代化城市的轻轨快速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8(2):10~13

3 顾保南,方青青.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1):24~27

4 张 航.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的优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27(4):486~488

5 陆化普,朱 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3;59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3

    在进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城市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城市的交通需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等,从宏观上合理地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规模. 所谓合理规模[ 1 ] ,实际上就是合理的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供给水平. 由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是动态的平衡过程,因此合理规模也是相对的. 线网规模是否真正合理,最终应放入交通模型进行需求和供给的动态检验. 但在进行方案构架研究之前,也应对线网规模进行约束,以使多个方案有共同的比较基础.

    本文通过对城市的交通需求以及线网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一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与使用指标,针对石家庄市的具体特点,最后确定其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的合理范围.

    1  按交通需求推算线网规模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满足交通的需要,城市远景年的公共交通预测总量,体现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远景需求规模,是决定城市快速轨道建设总量的最重要的、可量化的指标. 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可以从出行总量与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推导而来,其线网络长度为:

    βγ (1)

    L=Qα/

    式中,Q 为城市出行总量,万人次/d ;α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β为快速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总客流量中分担客流的比重;γ为轨道交通线网负荷强度,万人次/ (km·d) . 远期公共交通预测总客流量可以通过交通需求预测获得. 轨道交通方式占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量的比重与常规公交的线网密度、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的线网密度和服务水平有关. 从国外一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运行来看,纽约的快速轨道交通占城市客运量的70 % , 巴黎占65 %. 我国的一些城市远期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分担客流的比重:北京市为50 %~55 % , 广州市为45 %~50 % , 沈阳市为60 %~88 % , 青岛市为60 %~65 % , 长春市为21 % , 大连市高达7013 %[ 2 ]. 因此,建议各城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β在0. 3 ~0. 6 之间取值. 线网负荷强度是指快速轨道线每日公里平均承担的客流量,它是反映快速轨道线网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国内外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来看,一般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高密度低负荷轨道交通系统,如巴黎、伦敦,这种形式的快速轨道网经济效益较差,政府需要进行大量补贴;另一种是低密度高负荷快轨线网,如莫斯科、香港. 我国的城市目前还只能采用低密度高负荷的模式,以最少的资金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国内外快轨线网来看,建议γ在2. 5~4 之间取值.

    1. 1  未来居民出行总量分析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总报告》, 到2010 年石家庄市主城区的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142 km2 ,2010 年主城区总人口为195 万人[ 3 ]. 根据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政策,以及2010 年以后整个石家庄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石家庄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范围将控制在3 环以内,面积280 km2. 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城市远景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规划控制在300 万人.

    根据2000 年石家庄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调查,主城区总人口为140 万人,人均出行次数为2. 54 次/ (人·d) ,出行率为86. 34 %. 东京1968 年的人均出行强度为2. 48 次,1978 年为2. 53 次,10 年内增加0. 05 次,增长不大. 根据1984 年广州市居民出行调查,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 09 次/(人·d) ,1996 年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家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96 年的人均出行次数为2. 3 次/(人·d) ,略有增长. 根据石家庄市总体规划,考虑2010 年未来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平均出行次数的变化趋势,确定未来的居民出行次数为2. 66~2. 78 次/(人·d) ,居民日出行总量为519~542 万人次. 流动人口出行次数为2. 8 次/ (人·d) . 参考国内外城市人口的出行强度的增长规律,从长远看,石家庄市的出行强度的增长速度应逐渐下降而趋于平稳. 所以,主城区的远景人口出行强度分别确定为常住人口2. 8 次/(人·d) ,流动人口中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同,其它流动人口为3. 0 次/(人·d) . 根据上述资料数据,到近期2010 年,石家庄市居民出行总量预测为617~640 万人次;远景年居民出行总量预测为84315 万人次.

    1. 2  交通结构分析

    交通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居民出行的特征、未来交通发展战略以及可能提供的交通方式. 2010 年的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和建立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交通发展战略,将逐步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这种体系的建立将改善现状的交通方式结构,导致公交出行比例的增加.

    (1) 公交方式出行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 从国外的情况看,在世界上大城市客运交通中,因为公共交通客运效率比私人交通高得多,以使公共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像纽约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全市总客运量的86. 0 % , 东京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城市总客运量的70. 6 % , 莫斯科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城市总客运量的91. 6 %.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年在主城区常住人口的出行中,通过建立城市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系统分析,公交出行比例将提高到21 % , 其中公共汽车为17 % ; 流动人口出行中,公交出行比例为40 %.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方向,主城区远景的出行交通方式结构将更趋合理,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类比其它城市的情况,远景公交出行的比例确定为50 %。

    (2) 远景轨道交通占城市公交方式出行量的比例 轨道交通占城市公交客运量的比重,与城市道路网状况、常规公交网密度、常规公交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运送速度及车站分布有关. 从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行情况看,巴黎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65 %; 纽约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54. 9 % ; 墨西哥城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42. 9 %; 莫斯科的快速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客运总量的40 % ,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曾达到45 %; 东京都区部的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整个公交的80 % 以上. 巴黎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大,服务水平非常高,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其中也包括许多短途的乘客,平均运距只有5. 3 km. 线路平均负荷强度较低,约为1. 64 万人次/ (km·d) . 莫斯科轨道交通的运量基本上已经饱和,近几年其他地面交通客运方式的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总客运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莫斯科的线网能力已不能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

    1. 3  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交通需求量的估算近期及远景石家庄市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交通需求量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其中: ① 近期轨道交通方式的全日出行总量为617~640 万人次. ② 远景轨道交通方式的全日出行总量为843. 5 万人次.

    表1  石家庄市轨道交通需求量估算表

    1. 4  线网负荷强度和规模计算结果

    根据主城区人口和工作岗位密度大的特点,按照平均载客强度为2. 0 万人次/ (km·d) 估算,2010 年需轨道线路长度约为18. 51~19. 20 km. 按照一般规律,远景路网全部形成后,其路网的线路平均载客强度会有所下降,按照平均载客强度为 2. 5~3. 0 万人次/ (km·d) 估算,远景需轨道线路长度约为105~139 km.

    2  按线网服务覆盖面匡算线网规模

    2. 1  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的吸引范围

    居民利用快速轨道交通的出行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步行直接进入轨道交通系统,另一种是通过步行以外的其它交通方式换乘到轨道交通系统中. 轨道交通对以其它交通方式换乘者的吸引范围显然大于步行进入系统的吸引范围. 同时,由于城市中心区交通相对于城市区方便,轨道交通的吸引范围也是不同的. 一般在城市边缘区因居民的出行距离较长,利用快速轨道交通节省的时间大于步行或乘车去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所消耗的时间,所以郊区车站的吸引范围应大于市中心区车站的吸引范围. 在不考虑轨道交通运量的前提下,当整个城市用地都在轨道交通的合理吸引范围内时,快速轨道交通的覆盖面最大,此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可以乘坐快速轨道交通.据统计,在城市中心区,一般通过步行方式乘坐快速轨道交通的乘客至车站站台的步行时间不大于15 min. 乘客在车站内的停留时间为3~5 min , 步行速度为4 km/ h , 则市中心区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的吸引半径为0. 65~0. 80 km , 按照低密度高负荷的原则,城市中心区吸引范围平均取0. 75 km. 在城市中心地区,步行去车站的距离每侧在0. 80~1. 0 km 的范围内,除此之外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去车站换乘的距离不超过2 km , 由此确定城市中心区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的吸引范围每侧为2 km. 对于一条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市中心区的吸引范围,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线路两边各750 m 的条形带, 边缘区的吸引范围为线路两边各2 km 的地带内. 2. 2  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密度在不考虑轨道交通运量的前提下,当整个城市用地都在轨道交通的合理吸引范围内时,快速轨道交通的覆盖面最大,此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可以乘坐快速轨道交通.

    根据石家庄市主城区的道路网络和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布局情况,作为城市中心的中心圈层显然是客流的聚集区域,其交通需求是多方向、向四周放射的,而且服务水平要求较高. 根据以上原则,在不考虑客运量的需要条件下,在市中心圈层,要求轨道交通的线网全部覆盖并满足4 个客流方向的需要,可以把轨道交通线网简化成一个比较均匀的棋盘形路网,理论上按线路的间距为1. 5 km 计算,线网密度约为1133 km/ km2. 考虑石家庄市经济水平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时该密度指标可以降低,取1. 2 km/ km2 比较适宜. 对于主城区圈层,离城市中心越远,其客流的多方向性要求越低,反而向心性的要求越高,所以主城区圈层的线网形状应该是趋于放射状的,同时服务水平要求相应较低,因此线网密度显然要低于中心圈层. 在主城区圈层,轨道交通的线网基本上只考虑向市中心的客流需要,服务水平要求较低,按2 km 的间接吸引范围计算,线网理论密度为0. 25 km/km2.同时,针对石家庄城市特点,在中心圈层和圈层之间,还包含中间圈层[5 ]. 在这个区域内,线网格局仍然考虑各个方向可达性,即简化为棋盘格局,但服务水平可以降低,吸引范围采用2 km 的间接吸引范围,线网理论密度为0. 5 km/ km2.石家庄市中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圈层的线路覆盖密度示意图如图图1  线网覆盖密度分布示意图1 所示.

    2. 3  按合理线密度匡算的线网规模

    石家庄市主城区中心区的面积约为108 km2 ,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9. 6 km2,全市远景的总面积为277 km2 ,按上述线网指标计算线网长度为109. 97 km , 全市线网平均密度为0. 40 km/ km2.

    3  结论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单轨交通;跨座式;城市轨道

1概述

目前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都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也都需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来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减少交通污染,提高旅行速度,以保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 经济 合理性。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也充分体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实现了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环保的需求,取得了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 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五种类型:有轨电车、单轨交通、轻轨、地铁及磁悬浮。单轨交通系统以其自身的特殊适应性成为中小城市、海滨城市和山城轨道交通首选型式之一,具备对复杂起伏的地形有较强的适应性,土地占用量小,运输量适中,造价低等发展优势。表 1 列出了四种型式轨道交通的特点。

根据单轨交通的运输能力和特性,跨座式单轨是利用范围很广泛的交通工具。单轨交通可以作为连接大城市和卫星城之间的主型交通制式,城区通往机场、码头、铁路干线等对外交通枢纽中心的客运交通干线,大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大住宅区之间的交通连接线,大城市中的环形线,城市风景观光浏览线的交通干线等。

2 单轨交通的关键技术

与一般的轨道交通相比,跨座式单轨交通有很大的特殊性,除供电方式、通信、信号系统与一般轨道交通有所区别外,主要反映在车辆、轨道和道岔等方面。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车辆要骑跨在单轨上快速运行(最高设计速度可达 80 km/h),而又不 影响 乘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感,最突出的 问题 是要解决车辆运行时的平衡和稳定性。为满足车辆运行的安全、平稳、舒适要求,除车辆本身的技术外,还应解决运行轨道的安全和线形问题。单轨交通系统的轨道采用梁式轨道,目前多数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简称 PC 轨道梁),使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线形上满足列车快速运行的要求,其难度远远大于钢轨轨道。与轨道相类似,跨座式单轨的道岔也应是梁式结构,如何保证梁式道岔的承载、线形、移动、锁定和信息反馈,满足列车运行的要求也是需要 研究 解决的技术关键。因此,车辆、PC 轨道梁和道岔并称为跨座式轨道交通的三大关键技术。

3 单轨 交通 的技术特性 单轨交通以高架结构为主,轨道梁宽度窄,占用空间小;胶轮的黏着性能好,有利于加减速,有利于在大坡度,小半径曲线上运行,可以适应急转弯及大坡度,对复杂地形有较好的适用性;选线容易,从而减少拆迁量;车辆分设走行轮、导向轮,并采用胶轮,受力分散,走行噪声低;土建工程简单,建设周期短,投资较少;橡胶车轮承载能力受到限制,轴载仅是钢轮的40%~50%,载客能力低;单轨车辆的转向架比钢轮转向架复杂,需配置紧急备用轮,造价高,可靠性较差;胶轮的滚动摩擦阻力是钢轮的5~10倍,能耗高,有效加速能力小;为了城市景观,高架车站规模(宽度、长度)必须受到限制,所以制约了列车长度(一般不超过 100 m)和输送能力,且系统不能与道路平面交叉;梁轨合一的轨道系统制造工艺要求高,尤其是道岔部分的梁轨结构复杂,移动速度慢,安全防护要求高,列车折返时间较长,最小间隔2.5 min,成为运能控制因素;列车发生故障停车在区间时,乘客疏散和救援困难。

4 单轨交通的技术 经济 分析

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总投资中,车辆与机电系统占本系统投资的近一半,因此,进一步降低工程投资成本的关键是设备系统。在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取得显著进展的条件下,将进一步降低单轨交通在我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与地铁系统一般条件下运输能力要达到4~5 万人次/h,工程造价公里指标将达到 5 ~6 亿元相比,单轨交通系统平均 2 亿元 /km 的造价具有极大的经济优势。单轨的建设投资与轻轨相仿,但运营费更低,可以改变目前城市轨道交通 社会 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需政府大量补贴的现状,有利于轨道交通的可持续 发展 。

5 跨坐式单轨交通在重庆的应用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山城,老城区道路坡道起伏大、弯道多、半径小、城市道路狭窄、人口密度相当大,要解决市民的出行就必须沿着既有道路的走向建设轨道交通。重庆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位于核心城区两山与两江之间的浅丘地带,纵贯狭长半岛,并继续向西延伸,线路连接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的重要商业中心、交通枢纽、文体设施、居民小区。根据重庆多中心组团型城市地理特征,以及线路所经过区域山高坡陡、道路曲折、地形复杂等具体情况,特别是线路穿越人口密集的区域和公园,对噪声和振动等环保指标要求高等特点,经过充分论证和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了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噪声低、景观性好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

在交通制式的选择中,严格按照客流预测、技术经济比较等规划原则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价,充分考虑城市地理特点、环境要求和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结合单轨系统的技术特征,经综合比选确定。同时,着重从城市特点、环保性能、景观 影响 、投资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分析工作。

5.1 城市特点5.2 环保性能

线路经过人口密集的三大主城区域,周边居民集中且有许多大型商业办公设施,还有公园、 医院 、学校等文教设施,如果采用钢轮系统,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噪声污染,而单轨胶轮系统则大幅度地降低了噪声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3 景观影响

受地理条件制约,重庆市原有城市道路十分狭窄。采用单轨交通系统能够充分利用道路中央分隔带和上部空间,对城市道路无影响;而仅0.85 m宽的两片轨道梁体量轻盈,不影响绿化,景观性好。如果采用一般轮轨系统,高架线路区段将在原有道路上方设置平板式的高架道床,为克服噪声污染,还将在平板式道床两边设置噪声屏蔽结构,对城市景观将造成较大影响。

5.4 投资控制

投资控制是项目建设的重要指标。单轨交通系统的建设投资为地铁的一半以下,同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投入能力相适应。如果采用一般轮轨系统,为解决过长的地下线路、过深的地下车站及环控设施等 问题 ,将导致工程投资的大幅上升,使政府难以决策启动建设重庆轨道交通的第一条线路。

6 结论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振动与波;轨道交通;振动评价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快速、安全、准时及环保的优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识,我国已有近20个城市已经运行,或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但是城市轨道交通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影响,其中地面及高架线路以噪声影响为主,地下线路则以振动影响为主。市区内地下轨道交通的振动环境影响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问题,其中振动影响的评价量、振动影响的程度及振动影响的防护措施是当前环保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现就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振动环境影响特征与振动评价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1“振动评价量”的现状

目前国内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尚无规定正式的振动评价量,涉及到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环境影响的评价量及测量量现状如下。

1.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中的评价量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在组织编写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培训教材》[1]中,提出参照铁路振动评价量vlzmax作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振动验收的评价量。同时考虑到由于铁路列车通行时有客货列车之分、空载与重载之分、上行与下行之分,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主要为上行与下行之分,且运行时间具有周期性,与铁路列车运行相比较更有规律性,因此教材中进一步明确可将铁路列车通过20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优化为5次轨道交通列车通过时的算术平均值。

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量

在目前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振动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量的选择有两种方法,即列车通过时的环境振动最大值vlzmax或环境振动的vlz10。

      在采取环境振动vlz10作为评价量中也有两种提法,分别为:

      (1)列车通过时间段的vlz10;

      (2)包括列车通过时间段和列车不通过时间段的整个总时段的vlz10。

      关于振动评价量的选择,由于国家尚无明确的规定,故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经常因为所请的专家不同,而要求评价采取的评价量不同。

2 采用vlzmax作为评价量的理论解释与实践

我国《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1-88)[2]在“测量量及读数方法”一节中提出了四种典型振动类型及相应的测量方法,具体如下:

      (1)稳态振动:每个测点测量一次,取5s内的平均示数作为评价量;

      (2)冲击振动:取每次冲击过程中的最大示数为评价量;对重复出现的冲击振动,以10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

      (3)无规振动:每个测点等间隔地读取瞬时示数,采样间隔不大于5s,连续测量时间不少于1000s,以测量数据的vlz10作为评价量;

      (4)铁路振动:读取每次列车通过过程中的最大示数,每个测点连续测量20列车,以20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

      从上述对四种测量量的规定可以看出,振动评价量是根据振动源特性确定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影响更接近于“铁路振动”特性将其归入“铁路振动”较为合适,其理论分析如下:

      (1)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振动类型与铁路振动类型完全一样,同属污染事件性质。即无列车通过时,振动事件不发生。一般城市的环境振动背景值在60db左右,而当有列车时,振动污染事件发生,其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较大的变量,振动影响可上升至70~80db左右,振动影响的有无完全取决于列车通过事件是否发生;

      (2)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振动是有规律的,每天都严格按照预先设置的起止时间、列车编组、以及计划的时间表进行运行;

      (3)由于通过某一地点的地质性质、道床类型,甚至运行速度等都是相对固定的,其振动源基本上是固定值,列车通过某一地点的振动大小波动范围很小。

      (4)环境评价的结论正确与否,最终是要通过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来检验的,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采取列车通过时的环境振动最大值vlzmax作为评价量也易于操作。尽管列车在隧道中运行,在地面建筑物中无法知道其通过的准确时刻,但是只要有列车通过,监测仪表就会有最大值(vlzmax)显示的记录,只要记录好每次列车通过时的vlzmax值,就可计算得出列车运行对该处敏感点的振动影响值。近两年来,采用vlzmax测量量,北京地铁复八线(全地下)、北京地铁八通线、北京城铁线、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天津滨海轨道线均圆满完成了振动验收监测任务。

3 采用vlz10作为评价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vlz10作为评价量的应用条件

      按照“测量量及读数方法”的规定,vlz10评价量应用于无规振动。道路交通振动与道路交通噪声一样,都具有随时间波动的特性。对于非稳态的随机噪声,在道路交通噪声分析中通常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评价[3],即采用累计分布声级的统计方法,从声级出现的累计概率来表示这类噪声的大小和分布,累计分布声级ln表示在测量时间的百分之n内起伏噪声所超过的声级,通常的指标有l10、l50及l90,分别代表在测量时间内有10%、50%及90%的声级超过它的值,l10代表平均峰值、l50代表中间值,l90相当于平均背景值。

      由于道路交通振动与道路交通噪声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在分析道路交通振动的时候,引用了道路交通噪声的分析方法,对于无规环境振动采用累计百分z振级vlzn来分析,即在规定的测量时间t内,有n%的z振级超过某一vlz值,这个vlz值叫做累计百分z振级,记为vlzn。在《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1-88)[2]的“测量量及读数方法”中规定对于无规振动采取vlz10作为评价量。在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环评的背景环境振动监测中采用vlz10作为评价量是合理的。

3.2 采取整个时间段的vlz10作为评价量是不合理的

如果将轨道交通振动与其它振动混合在一起,作为某个敏感点处的环境总振动,此时这种环境总振动包括了汽车、人行、轨道交通,以及施工等振动,此时的环境振动具有无规振动的特性,可以采用测量方法中“无规振动”的测量方法来测量。

      为了验证采取整个时间段的vlz10作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振动评价量的可行性,选择了上海市轨道交通2号线龙阳路站至张江高科站的隧道浅埋段进行了验证测量,多个测量点位于2号线隧道正上方及两侧,测点周围为街心公园,无列车通过时的环境背景振动很低,测量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环境振动测量可以看出,轨道交通通过时的最大值高达77.7-86.3db,但是由于轨道交通列车通过的持续时间很短,其运行振动所占的时间在整个测量时间段中所占的比例及其有限,几个测量点的环境振动vlz10均在60db以下。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将轨道交通振动与其它振动混合在一起,作为某个敏感点处的环境总振动的一部分,并按照无规振动的测量评价方法测量,并以整个时间段的vlz10作为轨道交通振动评价量,则vlz10测量值根本不是轨道交通通过时振动影响量。显然,采用vlz10评价量,这与轨道交通振动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认为采取整个时间段的vlz10作为评价量来评价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振动的环境影响是不可行的,正如《建筑声学设计手册》中指出的“l10及l50对于那中稀少的、作用时间较短的噪声干扰可能毫无反应,例如对于列车噪声就不适用”[3]。

3.3 采取列车通过时间段的vlz10作为评价量是难以操作的

3.3.1 从测量理论及技术规范方面分析

      从gb10071-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来分析,该测量方法中无“列车通过时的vlz10 ”这个测量量及测量方法,用“列车通过时的vlz10 ”评价量作为评价指标没有相关技术标准作为支撑。

      vlz10评价量是应用于一个随机振动过程的评价量,对于一个随机过程的分析,为了尽可能消除随机的影响,采用测量10%、50%及90%时的量,分别代表该过程的平均峰值、中值及平均背景值。而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过程,因为不存在随机因素的影响,则不需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故采用vlz10作为评价量理论上讲不通。

3.3.2 从测量实践分析

      采取列车通过时间段的vlz10作为评价量在实际测量中是不可行的,因为轨道交通列车在隧道中运行,很难判断地铁车辆在测量点到达及通过的准确时刻,因此也就很难确定何时开始及何时结束地铁振动测量。对上海地铁一号线一次测量中,为了取得较准确的vlz10测量值,测量中采用了一人在地下站台观察并用手机通知车辆启动时间,一人在地面测量点接收手机通知并贴墙听固体传来的声音,一人操作振动仪开关机的方法,还是很难判断地铁车辆在测量点到达及通过的准确时刻,因此也就很难确定何时开始及何时结束地铁振动测量,其后果是很难测量出列车通过时间的vlz10值。

4 结语与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参照铁路振动采用vlzmax作为评价量易于操作,测量次数也可由铁路列车通过20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优化为5次轨道交通列车通过时的算术平均值;

      (2)采取整个时间段的vlz10作为评价量,由于轨道交通持续运行的时间很短,其列车运行振动在整个测量时段上所占的比例极其有限,实际测量表明即使在轨道交通的隧道浅埋段正上方的环境振动vlz10也在60db以下,反映不出轨道交通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3) vlz10评价量是应用于一个随机振动过程的评价量,采用“列车通过时的vlz10 ”评价量作为评价指标没有相应技术标准作为支撑,在监测实践中也难于操作;

      (4) 建议在国家尚未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振动评价量作出正式规定之前,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均以vlzmax作为振动评价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培训教材.2004,11.

[2]gb10071-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s].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6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基础保证。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网的规划建设,将对区域内旅游协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分析了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差异化旅游、创建协调机制、完善区域内旅游交通、区域内旅游产品升级等四个方面就二者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际轨道交通;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项目编号:2014ZZ041)

收稿日期:2015-01-25

0 引言

城市带和城市群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际轨道交通以快捷、准时、安全、容量大、绿色环保等优势成为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的纽带。区域城市群的城际轨道交通主要承担区域城市和主要城镇间、城市组团和次中心城镇间的城际中短途客流运输,一般时速在100~200 km之间,是区域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合理分工的城市间基础设施,也是区域城际客运系统和城市群发展的骨干和基础运输方式,将为区域城市群居民构建“一日交流圈”提供便利。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网于2007年获国家发改革委正式批复,将建成以长株潭三市为中心,辐射益阳、常德、岳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城际铁路网,在“3+5”城市群中实现“3、6、9”的公共交通目标,线路总长合计达760km。目前,首期长株潭96km长的城际轨道交通线正在全面开建,2016年底将实现通车运行,预计到2020年,长株潭城际铁路将承载全日客流量37.8万人次,2030年将达到54.2万人次,其他几条城际轨道交通线也正在按计划筹建当中。

旅游活动异地性特征,使得游客出行必须借助旅游交通工具才能实现,区域内便捷的旅游交通将有利于区域旅游的发展。随着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二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协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是指二者通过互动发展构成一个良性协调发展系统,及时关注、把握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向、强度,促进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对于助推湖南省旅游业升级改造,实现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长株潭(3+5)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城际轨道交通也不例外。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在给区域旅游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且对区域内不同城市旅游影响的效应也各不相同。因此,发挥城际轨道交通的积极效应,强化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二者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必不可少。当前,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中心—效应”影响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构筑了长株潭核心区通勤在30min以内,长株潭至“3+5”其他中心城市60min,其他次中心城市之间90min以内的生活圈,拉近了城市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降低了交通成本,增加了旅游的可达性,同时必将导致空间竞争加强。对于长株潭核心区域及资源优质、项目吸引人的景区将越做越强,而对于景区资源贫乏、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城市,极易出现游客群体“过而不入”的“过滤效应”,使得旅游活动向一地集中,形成明显的“中心一边缘”效果,导致一些城市旅游业停滞不前,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无从谈起。

1.2 城市群各主体利益协调困难

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合作,区域旅游合作随着城际轨道交通的便利性成为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在GDP标准至上的评价模式下,各行政区域间存在更多的是竞争意识,区域旅游协调与合作意识相对淡薄。在此背景下,各地竞相出台自己的政策保护己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及相互替代性、区域旅游市场定位的冲突等形成区域内旅游产品雷同、旅游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对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形成负面影响,导致区域旅游合作力度并没有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变得紧密,长株潭(3+5)城市群区域旅游一体化市场还有一段距离。

1.3 城际轨道交通线路与直达景区交通设施衔接不紧密

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是以方便城市居民出行为主的宗旨进行设计规划的,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如何与区域旅游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就现有城际轨道的设计建设来看,能够直接通过城轨到达区域内知名景区的数量非常有限,必须通过中转其他交通工具如城市地铁、旅游巴士、公共汽车等方式才能到达旅游景区。但从当前城市群中各城市现有的交通布局及规划来看,除了长沙接驳旅游景区的相关交通设施相对较为齐全以外,其他城市在这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严重制约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进程。

1.4 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与各城市旅游业发展不同步

长株潭(3+5)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区域内城市之间最短0.5h,最长1.5h内就能到达,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乘车时间,降低其到达旅游景区的交通费用,区域内旅游活动基本上可以做到早出晚归,这必然会给旅游客源市场带来极大的改变,商务旅游、散客旅游、自助旅游人员将得到大力发展,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将产生很大的变化。但各城市的旅游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城际轨道交通开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如新建景区的空间布局、旅游接待企业的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的时机选择等,导致城际轨道交通对区域旅游业的积极效应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 长株潭(3+5)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路径

2.1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走旅游差异化发展道路

为避免因为城际轨道交通建成后所造成的“中心-效应”的出现,弱化边缘城市的旅游地位,可根据城市群各自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抑制同质化、寻求差异化将成为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从而避免区域内的客源市场向中心城市或优质旅游景区聚集的不平衡发展模式。如长株潭的都市景观、红色资源;岳阳湘北文化和休闲度假旅游;衡阳的宗教旅游资源;常德、益阳、娄底三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其各有所长,互为补充,从而充分发挥城际轨道交通的优势,促进区域内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

2.2 创建协调机制,谋求共同发展

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必不可少。

(1)各政府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创建。随着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长株潭城市群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出台了专门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2012-2020)》文件,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环境保护、跨区基础设施共享与建设、旅游资源布局、市场监管等,增强与城际轨道的协调性,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使文件内容得以落实,切实实现与城际轨道的“零距离服务”,尤其是在区域合作的初期阶段,政府的政策引导、规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为避免区域内旅游资源的重复建设而引起的恶性竞争,由各方政府的相关旅游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组织共同协商规划旅游资源布局,制定相关的合作框架解决各种问题;定期举行例会,协商调整业界所反馈的问题,不断优化完善合作机制等。

(2)行业组织协调机制的创建。区域旅游竞争合作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必须通过一定协调机构来解决。除了寻求政府部门解决外,区域内行业协会社团组织也可在市场准入、规范价格、界定市场范围、预防恶性竞争、行业行为自律等在行业内进行协调。因此,区域内各方行业社团组织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协调区域内行业矛盾。

(3)旅游企业协调机制的创建。旅游企业作为区域旅游合作市场的主体,区域内各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开发客源市场和旅游精品、共享资源等方式进行合作,也可通过集团化、连锁经营等实现共同发展,从而完成在政府协调框架下的协调发展。

2.3 优化区域内旅游交通网络

区域内旅游景区间交通的可达性与便利程度,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区域各旅游景区空间相互作用和合作的先决条件。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网由于其不能实现“门对门”的旅游者运输服务,不能把游客直接运送到旅游景区。要想发挥其旅游交通的功能,还需要在中心城区和沿线区域建立起更快捷、更环保的旅游交通支线的配套设施,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中心城市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通达性。因此,优化区域内旅游交通网络,一方面城际轨道交通可以在技术许可和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开行直达快车或缩短发车时间间隔,以解决城市间直达需求;另一方面可在各个中心城市或人流较为集中的站点,加速建设旅游交通网络,设立旅游交通服务中心,加强旅游公交巴士场站建设,增加到区域内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巡回式旅游巴士,开通旅游中心地市区到各个旅游景区(点)旅游公交专线,提高景区(点)可进入性,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与旅游景区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提升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影响力,扩大区域内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旅游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4 加快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升级

城际轨道交通促使区域内的旅游客源市场发生了改变,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因此,区域内城市群各城市应根据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内各线路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如按照城际轨道交通所带来的便捷条件,结合特色整合资源,开发重点旅游线路;根据交通通达情况、可进入程度合理安排各旅游线路的主题,打造相关的旅游项目。如为突出区域内城市、乡村、红色三大主题旅游,沿城际轨道交通开发新的旅游景区,从而加快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升级,实现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旅游的合作共赢。

3 结语

回顾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业的每一次发展无一例外都与发达的旅游交通紧密相关,没有完善、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就没有现代旅游业的规模发展。长株潭(3+5)城际轨道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大容量对于游客旅游决策和城市旅游产品开发、游客流向、旅游客源市场规模、旅游形象塑造等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城市旅游地的成长也必然会提高城际轨道交通的使用强度,分析、总结相关成果,把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和区域旅游进行协同研究,有助于提高长株潭(3+5)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长株潭(3+5)城市群应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系统与城际轨道交通资源平衡配置,协调发展,早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论高铁时代对武汉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0(6)

2 王欣,邹统钎.高速铁路网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0(7)

3 王洁,刘亚萍.高速铁路与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武广高铁旅游发展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

4 马丽媛.城际高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沪宁城市旅游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2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建设规划 建设规模 必要性 修建年限

中图分类号:U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Based on the outline for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years of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initial research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 Shenyang, Shijiazhuang and Beijing , elaborates the main points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from five aspects: construction time, construction necess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planning , passenger flow and joint with other traffic means. Thus, conclusions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scale, construction necessity,construction time.

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扩大,城市人口集聚,小汽车激增”,各大城市都选择轨道交通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由于轨道交通是一项巨额投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影响重大,为规范轨道交通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了“81号文”,对轨道交通建设进行严格管理,明确指出所有拟建城市应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和财力情况,组织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且中咨公司编制了相应的建设规划编制大纲和评估大纲。以编制大纲及评估大纲为依据,在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如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是回答为什么要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很多城市对于轨道交通修建的必要性往往重视不够,而中咨公司评估以及国家发改委批复时,对轨道交通修建的必要性都非常重视。

根据81号文,申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首先必须满足《通知》中提出的轨道交通建设门槛。如下表:

地铁 轻轨

人口 ≥300万人 ≥150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 ≥1000亿元 ≥60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00亿元 ≥60亿元

客流规模 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 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

除了在经济发展,客流规模上支持轨道交通修建以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空间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且轨道交通“大运量、集约化”的特点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具有很好的效果,并因此可带来一系列对社会环境等积极影响。因此,从城市政府层面,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论证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与支持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布局结构、规划标准、各项工程系统的规划等重大问题均提出明确性的指导意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尤其是现阶段是我国各城市化的快速阶段,城市用地规模及人口都在扩大;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得各城市兴建各种功能区,如CBD,总部基地等;轨道交通的修建应与城市发展方向一致,并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相匹配。在某种意义上,轨道交通的修建,将促进城市各种功能区的发展和完善,并在新区建设中起到TOD功能,支持城市发展轴的形成。

符合与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的最形象的图莫过于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总规的叠加图。如图2-1为沈阳市近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方案示意图。

图1 沈阳市城市用地与近期线网关系示意图

2、满足城市交通发展需求

在编制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时,需要深刻认识城市交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很多共性问题,例如,都出现了小汽车增长迅猛;随经济水平发展,城市早晚出行集中,早晚高峰2小时出行量约占全天出行总量的40%,而且出行范围广,随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土地经济规律使得中心城用地更倾向于商业金融,将大量居民挤向城市边缘组团。除了这些共性以外,由于各城市发展历史,自然属性等的不同,城市交通中也有不同的问题,在城市交通分析中需抓住这些城市的不同点,并分析轨道交通在应对自身不同特点时的作用和地位。

例如石家庄市的形成与铁路枢纽紧密相关。石家庄市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困,因铁路而新,是典型的交通枢纽型城市。南北京广线和东西石德、石太线在中心城区内十字交叉,形成十字型铁路枢纽。京珠高速公路在二环路东侧,现状建成区南北向通过;石太高速公路在现状城市区边缘东西向通过。城市中心区被高速公路及其绿化带和滹沱河明显的分隔成三大块:主城区、东部新城和正定新区。这种空间布局使得一方面,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交通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受这种格局的限制,过铁路通道不足,交通遇到瓶颈。如图2-2所示。

图2 石家庄市城市交通规划图

石家庄市修建轨道交通解决城市交问题尤其必要,不仅仅通过轨道交通线将因铁路、河流等分隔的地块有效衔接,而且由于在市区修建地下线,避免了道路下穿通道不足的缺陷。

3、是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还是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轨道交通因其占地少,无污染等突出优点,配合交通管理政策的使用,可有效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降低交通噪音等突出明显的优点。这一点也是大城市修建轨道交通的必要性所在。对社会环境发展要求一般要求采用客流预测分析,未来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若不修建,将转移到常规公交和小汽车,则将产生多少废气。

二、相关规划对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性作用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三个上位规划,分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中《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均为专项规划。除此之外,上位规划还有各城市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或十二五规划,如图3所示。

图3 建设规划与上位规划逻辑框架图

2009年由住建部颁发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编制标准》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一致,城市规划区应为规划编制的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同时应对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提出总体框架性方案”。其解释条文中进一步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应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做出预测性安排。在规划期限内,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土地使用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具有确定性和法定性的,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是确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对远景年仅做出预测性安排,城市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土地使用等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线网报告对远景线网仅提出框架性方案。”[5]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编制标准》的颁布实际上是更加强调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各项建设规划中的总体性地位。(如图4和图5所示)这不仅对于线网的编制是一次重大调整,对建设规划的编制也是一次重大的思路调整,使得建设规划的编制有据可依,由于城市总体规划一般经各城市上报,专家评审最后又住建部报国务院审批,具有法定效应,受《城乡规划法》保护,列入城市总规的内容一般都在规划期限内实现,若有重大改动需重新上报国务院审批。但存在一些争议由于轨道交通远期年限为建成通车后的25年[6],或者说轨道交通车辆选型及编组的重要依据为使用期限内(往往是远景年)最大高峰小时断面的客流,这个年限又超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编制标准》只能对超出年限的部分提出“远景框架性线网”,并以此作为客流预测的依据。

图4 标准颁布前建设规划编制思路

图5 标准颁布后建设规划编制思路

三、辩证看待客流预测在建设规划中的作用

建设规划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匡算近期建设规模,建设规模主要指在规划期限内轨道交通的车辆选型和编组、线路起终点位置以及车站数目,初远期的行车交路。其中车辆选型和编组,以及行车交路的制定都有赖于客流预测成果。建设规划的客流预测可只做两期客流预测,初期和远景年的客流预测。其中初期客流预测成果用于计算初期的配属车数,远景年的客流预测成果,尤其是高峰小时断面客流,决定系统的车辆选型和编组。

图6 客流预测逻辑过程框图

但事实上,自我国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并将客流预测作为轨道交通设计行车组织、车站等设计的依据以来,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广州四号线建成之后很长时间客流不足,而北京在近两年又出现了车厢爆满,车站限流的情况。客流预测不准确已经是轨道交通业内的普遍的规律。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

(1)主观原因:很多城市上马轨道交通较为仓促,使得很多城市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现状基础交通数据充分的调查:如人均出行次数、交通阻抗与交通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等;

(2)客观原因: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的发展短短五年可能就发生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相同任期内的市领导以及不同任期内的市领导都有可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总规的调整。城市总规的调整对于线网客流很多时候具有颠覆性影响。例如北京M5线规划时,尚未出现天通苑规划社区,但当M5线建成通车时,天通苑规划社区已经开发建设完毕,其对客流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建成之后,北段线路客流在早高峰时段超载严重,中间站乘客难以进出车厢。

事实上,客流预测属于“预测学”范畴,在预测过程中应强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部分的预测可以采用“专家法”、“德尔菲法”等,定量部分才应该是采用交通模型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由于影响客流的因素较多,除了人口、票价、经济等因素外,出行习惯、年龄结构等都影响客流预测,很难进行定量的分析,因此,建议目前客流预测的方法体系进行调整,最好采用两家单位不同展开的方式进行,并采用“交锋法”,对两家单位预测一致的进行采用,不一致的应进行互相辩论直到双方意见趋于一致。例如图7所示为港深机场联络线所作客流预测的对比表。

图7 港深机场联络线客流预测对比表

五、建设规划中实施方案的内容与深度

城市轨道交通修建可分为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对于其他三个阶段,目前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相关的规定,例如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建设部曾在2004年颁布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进行专门规定。但对于建设规划中实施方案的内容与深度尚未有明确规定,各城市编制的内容和深浅也并不一致。

建设规划中实施方案的内容与深度仍然要看建设规划的目的。建设规划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定规模,匡投资”,如果实施方案的内容与深度起不到这个效果,则建设规划将失去意义。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时,投资估算不能超出。因此,从这个角度,建设规划中实施方案的内容与深度应与工程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深度一致。具体到轨道交通工程来说,应包含以下内容:

(1)线路:起终点稳定,线路走向及线路长度基本稳定,敷设方式基本确定;必要的联络线接口应明确;

(2)车站建筑:明确一般普通站的标准图及建设规模;对于换乘站及交通枢纽,应有建议的方案,尤其是换乘方案分期实施时,应明确;

(3)结构及工法:对于工程应有大致的施工工法,且实施方法是可行的;

(4)行车运营与车辆:明确车辆选型和编组,初期和远景的行车交路,并计算初期和远景的配属车数,其中初期配属车数用于匡算投资,远景配属车数用来控制停车场及车辆段的用地规模;

(5)停车场及车辆段:应基本明确停车场或车辆段的布置形式,并基本划分出初期和远景修建的界线;

(6)机电设备系统:应基本明确所采用的通风空调型式,并决定是否需要屏蔽门系统,其余机电设备系统可按线路长度及车站数目进行匡算;

(7)资源共享:在建设规划阶段应对建设期内乃至远景网资源共享的方案予以描述,对于网络中不稳定的因素应在建设规划阶段完全做出决策,不应留到工可阶段。

五、重视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换乘

城市轨道交通的出行的便捷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如图8所示。而轨道交通“另一显著特点是黏附性,表现在城市轨道交通队其他交通方式和设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功能的发挥要有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为支撑。”[4]衔接系统规划设计良好与否对客流吸引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步行系统,无论以何种交通衔接轨道交通车站,方便的步行系统都是乘坐轨道交通的“最后一棒”,而且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中,直接吸引的乘客大部分都步行至轨道交通站点,在重要车站或出入口较长的车站,可考虑设置助行步道,如香港等地的轨道交通,结合地块开发设置多个出入口,减少步行距离,并设置助行步道提高服务标准。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中也要求编制“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换乘”,但由于各城市对此重视不够,交通接驳往往难以落地。目前国内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如宁波、北京等地,也只是在规划阶段控制落实好衔接设施的用地[8],但很少有城市能在前期阶段将衔接换乘系统的投资落实这样就导致各城市地铁车站接驳换乘条件较差。

图8 轨道交通出行衔接示意图

结论与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研究工作。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是笔者根据在沈阳市及石家庄市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切身体验总结得出,并且做了大量研究及论述工作。只有将这六个方面的问题阐述清楚,建设规划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后续的各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希望能对相关部门及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者有所启示。

1. 制定统一的客流预测编制大纲和新的评估体系,要求至少两家独立单位一起参与客流预测,重点对客流预测的基础数据进行审查。目前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客流预测报告中,有的城市编制了初近远三期客流预测报告,有的仅编制初期和远期;有的不仅编制网络的初远期,还编制了各条线的初近远三期客流,内容和深度也不一致。

2. 重视交通衔接系统,不仅仅落实接驳系统的用地,还应落实资金;应在上报建设规划的附件“城市轨道交通用地控制”中包含交通衔接系统的用地控制,同时在建设规划中落实衔接系统的投资;

3.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建设阶段,高铁时代、地铁时代来临,航空机场也在全国进行重新布局。轨道交通在经过这些重要对外交通枢纽时,常常由于管理部门的分隔,导致轨道交通接入大型交通枢纽时序滞后,不能型成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导致枢纽的使用效率低,换乘不便。城市政府部门在编制建设规划阶段,有必要统筹考虑轨道交通与枢纽的结合,在建设规划阶段提前落实重要枢纽初步的规划用地方案。

参考文献

[] 周晓勤,做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的规范与思考,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1

[2] 吴爽,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申报应注意的问题,城市交通第5卷第3期,2007.05

[3] 魏运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问题与方法探讨,都市快轨交通,第23卷第6期,2010.12

[4] 吴爽,中等规模城市的快轨交通建设规划,都市快轨交通,第20卷第1期,2007.2

[5]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GB/T50546,2009

[6]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2003.5.30

[7]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

[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9]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宁波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规划用地图

作者简介:张格妍,1976年3月、陕西、研究生、工程师、轨道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环境保护;方法;实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构筑与城市布局及交通需求走廊相一致的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强化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1国内外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

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小汽车逐步进入普通家庭,但是轨道交通仍然占据着交通运输业非常大的比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行“公交优先”的交通管理模式,以伦敦和东京为例,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都是轨道交通,而且比例分别承担了71%和86%的客运量。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墨西哥城为例,该国于1966年动工兴建地铁,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有10条线路,总长为178 km的地铁,总运客量居于世界第3位,仅次于莫斯科和东京。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才采用浅埋开挖法修建了我国首条地下铁道线路并于1969年10月建成,即目前的北京地铁1号线。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逐步进入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准确及适时地提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指出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因此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掀起了各地兴建轨道交通的高峰。截至2010年,我国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模近10000亿,规划线路总长度为2400公里,未来陆续还会加大投资力度。现阶段,各有关方面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而且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才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交通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较小,但已经显现出了比常规的公共交通更高的运输效率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大气、噪声和震动等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在轨道交通施工的过程中保护环境一直是相关者(例如轨道沿线居民、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处于轨道交通的施工的高峰期,各地因轨道施工产生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2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要求较大,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情况比较特殊:地面建筑较多,地下上下水纷繁复杂,煤气、电力、热力和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加之市民环保意识也有待于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地铁和轻轨等交通设施的修建难度。

因此我国就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一方面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致使环境遭受破坏,影响自然的和谐。面临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就需要我们技术施工人员对于环境和轨道交通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及改进施工的方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将保护环境也放在重要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要呼吁市民增强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施工,促进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环境友好型施工,实现轨道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和谐。

3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保护环境的方法及实践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要对环境做出良好的测评并采取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1998年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严格的控制在区域内,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环境背景的分析和调查说明,预测工程施工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二是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出预防及减轻施工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对策。如果施工单位不遵守该例,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10以下的罚款。

3.1环境背景的调查与分析

环境背景分析与调查主要是调查工程施工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具体包括其受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起因等都要详细指出并列表说明。此外,个别的轨道交通建设可能会对减少一些污染有利,因此施工及设计人员应对于施工新引起的环境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做出与原环境情况的对比分析,进而采取双赢的有利对策,合理支付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环境治理费。

3.2预防及减轻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特点是施工范围大,施工周期长、路线长,影响范围大、涉及面广。虽然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方法有所创新,建筑设备有所改进,建筑机械有所改进,轨道交通的综合施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地面建筑林立,地下上下水、电力、热力、煤气、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地面轨道交通的建筑,包括挖掘、打桩、回填等一系列施工作业,仍不可避免地会给对当地的交通、管道、河流,尤其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将环境保护问题放在首位,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

3.2.1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不仅有利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更有利于环境的优化,一般来说,地铁的暗挖法施工要比明挖法施工对环境响小得多。因此,根据土壤加固改良的方法和地质情况,车站和线区间均可采用矿山法施工。近年来,盾构法修建区间道也越来越普遍,由于暗挖法可能导致变形或地表沉降,因此设计与施工前,设计和施工人员都要有详细计算与监测,尽量控制与避免土体沉降或过量变形对已有建筑和路及面的破坏。明挖法施工可从减少扬尘、控制噪声及处理废水几个方面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详见表1。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挖地铁隧道和降、排水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失衡;使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变形乃至损伤和破坏等。因此,进行地铁施工前,设计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的整体环境进行全面测评。近年来,国内桩基施工技术发展较快,如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和广州地铁一、二、三期工程等都采用了桩基托换技术,上面建筑有几十层,地铁从基础下通过。盾构开挖时,桩基被切断,整个建筑骨架受力引起变化,如控制不当,就可能会造成应力失衡,最终造成建筑物沉降、开裂、或倾斜。因此,针对桩基托换施工的风险性、技术性很高的特点,施工人员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技术,做到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方可保证桩基托换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此外,施工过程中对于降、排水方法还需进行充分论证,因为许多城市面临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此时,技术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潜水承压水要研究其回灌问题;对上层滞水要研究水的循环和利用问题,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水的浪费;尤其是当施工线路穿过农田、湿地乃至郊区线路时,技术人员更要处理好灌溉和湿地保护的关系,兼顾环境保护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3.2.2施工泥浆要换代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桩、墙施工,施工时要用泥浆稳定钻掘壁面。目前,国内多采用皂土(也称膨润土)泥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高科技材料的进步,国外与香港、台湾都已逐渐研制出一种具有更具粘合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聚丙烯酸胺超泥浆稳定液。这种泥浆与水拌合后产生膨胀效果,具有高的水的粘滞度优点,因此可在钻掘壁面形成一层富有韧性的胶质薄膜,防止钻掘平面崩塌,达到稳定孔洞与沟槽的目的。而且此中材料更易于与泥浆拌合具有无粉尘污染、不需泥浆搅拌池、沉淀池,能促使悬浮泥沙产生凝絮,加速沉淀,并可多次循环使用的优点。北京地区一些水利工程连续墙施工和市内道路、立交桥旋挖桩施工,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工程浦东南路地下连续墙施工,都已有采用超泥浆的案例。

3.2.3控制地铁爆破震动的影响我国的个别城市修建地铁时可能会面临有部分或多处线段通过岩石地层的情况,此种情况下,以当前的技术条件,爆破法算是开挖岩石隧道最经济适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控制爆破震动影响范围,降低爆破震动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降低爆破震源的爆炸能量,以控制爆破震动的危害程度;阻断震动波传播扩大,减少爆破震动波的影响范围,因此决定采用爆破法时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测试,获得当地爆破衰减规律及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受害影响程度。

4结论与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因为其是保持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尽可能减轻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才算是处理好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打造成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目前我国轨道交通施工日趋成熟,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在这方面做的更好,还需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春宇.环境保护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科技信息,2010(5).

[2]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 2009(2).

[3] 广晓平,马昌喜.创新型国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eb/ol].中国交通技术网,2009(6).

[4] 陈建凯,龚志达,杨涛.当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若干问题[j]. 城市交通, 2004(4).

上一篇:重金属治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生物学概念与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