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4 11:27:09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1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46-03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扩大,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形成趋势,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流动青少年人数逐渐增多。多数在城市流动的青少年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更易出现亲子关系等问题。《大兴区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青少年帮扶计划》项目针对某中学的流动青少年开展了相应的社会服务。这个中学的流动青少年都是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初中生。项目组在前期调查了解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冲突频发,并由此引发了这些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亲子关系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在处理亲子沟通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亲子问题的认识、加强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从而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在前期个案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了“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

一、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背景

(一)小组的理论基础

本次小组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亲子沟通理论和萨提亚沟通模式理论等。

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在小组中真实地表现出各种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的行为,也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和感受,同时也会呈现自身行为的后果。这样,组员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从而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小组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增加个人的适应。

2.亲子沟通理论。亲子沟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际沟通,特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各种言语和非一言语的形式交流信息、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和一般的人际沟通一样,亲子沟通也会出现沟通障碍、沟通不畅等问题。因此亲子双方需要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倾听技巧、表达技巧等来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

3.萨提亚的沟通姿态理论。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模式称为沟通姿态。沟通姿态可以反映出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萨提亚把沟通姿态分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五种类型。其中前四种是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是非健康的沟通方式,具有沟通间接、暧昧不清、不真实不坦诚的特点。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曲意迎合他人;指责则意味着藐视他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超理智表现为过分谨慎和僵化,保持非人性的客观;打岔是超理智的对立面,表现为回避问题,不表示明确的立场,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与前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不同,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是健康的沟通方式,人们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一致,具有直接、清晰和坦诚的特点。

(二)小组的目标及目的

小组的总目标为促进组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提升亲子关系。小组的具体目的包括:第一,认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组员留意自己的沟通姿态和方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第二,审视自己的亲子沟通状况,找出和克服亲子沟通的种种障碍,学习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第三,通过小组互动,增进亲子双方的了解,进行现场有效沟通的实践,改善亲子的沟通方式,提升亲子关系。

(三)小组的特征

1.小组性质:身心教育小组。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8日起每周六下午2:00至4:00,持续六周共六次活动。

3.地点:某中学音乐教室。

4.小组组员:6对亲子(前三节为家长小组,后三节为亲子互动小组)。

关于小组特殊安排的说明:前3次活动为家长小组,后3次活动为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的小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项目组已经在前期对6个学生子女进行了充分的个案方式的沟通辅导。根据学生要求、驻校社工建议和家访等调查,把这次沟通小组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家长对于自身亲子沟通状况的反思和关于沟通技巧的学习;一部亲子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和亲子关系的培养。

(四)组员的招募、确定和说明

本次小组组员的招募范围是存在亲子沟通问题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招募范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个案辅导和亲子沟通辅导的学生家庭,但是之前这些学生的家长并没有参与进来。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发现这些家长也需要进行亲子沟通辅导,但他们大多因为工作时间关系、或怕被看作问题家庭等原因不愿意接受个案方式的家庭辅导,而比较能接受的是类似家长会形式一样的小组工作方式。

因此,对本次小组组员的甄选,项目组采取了公开招募、积极动员和自愿报名的方式。驻校社工在小组工作准备期通过家访和电话说明的方式对小组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介绍。在接受报名后,又根据组员实际是否存在亲子沟通需要或对提升相关技能感兴趣的情况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6个家庭、6对亲子。

二、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过程

(一)小组实践过程之家长小组部分

第一次小组――有缘相逢,规范前行。

活动目标: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标;制订小组规范;引导组员思考自己在改善亲子沟通方面的责任。

活动内容:介绍小组组建缘起;组员自我介绍;带领者促使大家建立友好关系;明确小组规范;进行《亲子沟通评估量表》的自评活动,并在分享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分享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问题;总结。

活动成效:对小组目标的讨论和对小组规范的制订让组员明晰了参加小组的目的和要求,组员形成了对小组的基本认同感。亲子沟通的评和分享活动让组员开始思考自己在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和责任。

第二次小组――我的沟通姿态。

活动目标:了解自身亲子沟通中存在的无效沟通;了解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自身的沟通姿态进行;尝试实践改变不良沟通姿态的方法。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通过热身游戏让组员了解无效沟通的弊端;组员分享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解除困惑的尝试;带领者介绍萨提亚的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照自身进行思考;引导组员思考和讨论改变这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的方法;家庭作业:记录接下来一周在某件事情上和子女的沟通障碍、沟通姿态和解决方法。

活动成效:组员对的沟通姿态理论介绍很感兴趣,并能结合自身积极寻找沟通障碍存在的原因。在思考如何解决不良沟通问题时,组员能够相互提建议,促进了小组凝聚力的发展。

第三次小组――表里一致来沟通。

活动目标:了解表里一致型沟通姿态的构成要素;学习和掌握良好亲子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组员分享家庭作业;小组讨论: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及其构成要素;头脑风暴:亲子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有哪些?带领者引导大家总结出10条内容。家庭作业:回家后和子女交流参加亲子沟通家长小组的情况,准备和子女一起参加接下来的三次亲子小组活动。

活动成效:组员能够思考和分享提升亲子沟通效果的观点和意见,讨论和互动提升了组员之间的信任感和支持感。

(二)小组实践过程之亲子小组部分

第四次小组――亲子沟通,知己知彼。

活动目标:让6个子女顺利融入亲子小组;促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活动内容:带领者欢迎子女组员的加入;家长和子女相互介绍;家长简单总结自己参加之前小组的情况和收获,子女分享家长参加之前3次小组后的改变;亲子游戏;总结和分享。

活动成效:加入小组的6个子女以前都做过个案辅导,工作员对她们比较熟悉;并且6个子女彼此之间也相互认识,所以对于融入小组没有太大的困难。亲子互动游戏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交流沟通。

第五次小组――顺畅沟通实践之如何听、如何说。

活动目标:在亲子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练习倾听技巧和语言表达技巧;促进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亲子游戏;角色互换之情境再现游戏(情境一:放学之后……情境二:考试不及格……情境三:周末安排冲突……);分享和总结;提醒下次活动为最后一次活动。

活动成效:亲子之间通过互动游戏不仅增进了感情,而且意识到了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进行交流。对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也让组员对以后亲子关系的改善充满了信心。

第六次小组――亲子同行,未来很美。

活动目标:引导组员反馈在小组中的收获与心得;鼓励亲子之间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相互信任和支持,能够坚持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处理离别情绪;评估小组效果。

活动内容:回顾整个小组的过程;分享收获与感受;游戏活动:“写给子女/父母的一封信”;留影纪念;小组问卷评估。

活动成效:实现了小组结束期的最后总结和离别情绪的处理,以问卷等形式实现了小组的结果评估。

三、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小组的效果评估

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采取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分享环节,会对组员进行满意度的咨询,以及对小组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员和观察员也会对小组的开展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小组六次活动全部结束后,进行了一次较正式的问卷评估。

根据评估反馈的结果,92%以上的组员认为小组的活动内容与小组主题完全契合、小组的活动目标已经达成,对带领者和工作员的表现表示满意,觉得自己参加小组收获了很多,并建议以后多开展类似的小组活动。一个家长讲:“自从学了沟通姿态的知识后,现在只要我想指着女儿发脾气的时候,那个指责型沟通姿态的画面就会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提醒自己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接下来能够去认真听听女儿讲讲她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像朋友一样地和她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二)小组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虽然组员对小组的效果总体评价较好,但是带领者还是总结了小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进行了检讨和反思。

1.小组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小组的第一次活动时,出现了两个意外情况导致小组开始延迟,一是小组活动场地没有事先清扫,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到达后才开始清扫整理;二是因为事先联系欠妥的原因,出现了有的家长迟到的现象,致使小组规定的开组时间延后,更使第一次小组活动延时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另外,准备过程的不足还表现在带领者和驻校社工事先沟通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于组员的情况驻校社工比较了解,但是小组开组前带领者和社工没有详细进行沟通。导致带领者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花费不少时间来了解组员的亲子关系的详细情况,造成了小组时间的浪费。

其次是小组带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范要求的问题。在小组过程中存在家长迟到甚至缺勤的状况,但是带领者和工作者除了再次强调规范,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二是带领者的一些语言表达和活动设计超出了个别组员的接受程度。因为家长组员是农民工,有些组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且还有一个不识字的组员,对于有些专业的书面语言表达较难理解。好在带领者和工作员发现这些情况后马上改进了语言表达方式和活动方式,才没有影响整个小组的发展。

2.检讨和反思。第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组员的确定,组前面谈非常重要,带领者、工作员要和家长及其子女对小组的主题、目标达成共识,详细了解家长及其参加活动的实际困难。另外,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小组开组前一定要充分沟通、密切配合,不仅要做好场地、设备、人员的准备工作,而且要事先做好应变各种突况的准备。

第二,在小组规范方面最好让小组组员自己确定,即从组员的角度启发他们自己建立相应的小组制度,并且要明确如违反规范应接受的惩罚措施。带领者和工作员不能为了担心组员丢面子或者担心组员退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活动安排和效果。

第三,带领者还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带领技巧。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带领者事先充分做好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知识储备。另外,在实际带领小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技巧的运用,特别是要能够在带领过程中做到敏感发现及时回应,对组员有高度的关注,对其认知和情绪要及时察觉和反应,从而促进小组中同理和共鸣的产生,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6.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2

尊重和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首要推崇的。在书中,作者围绕“如何说”和“怎么听”的话题,从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为了加强实操性,作者给出了实现这6个方面的30种技巧,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熟记于心,灵活应用。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一书沿用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思路,针对家长当今面对的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叛逆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的积极性呢?在书中,作者化身为一位年轻无经验的教师,通过和父母们一起不断的探寻和讨论,从而寻找到了与一堆调皮不听话的学生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比如如何处理干扰孩子学习的情绪、如何吸引孩子合作、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等。通过独特的沟通视角、实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家长们很快便能领会到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笔者也曾接触过不少儿童教育类书籍,但大多数都是理论强于操作。本书的作者系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身为美国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她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结合自身作为母亲的经历,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亲子沟通角度和理念。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大谈特谈应该如何沟通的道理,而是从生活中的小案例开始,先描述家长通常的做法,然后再推荐一些科学有效的做法,这样家长就能在看到一个案例时先默想自己该怎么做,然后对照推荐的做法进行一个比较,从而悟出自己的欠缺之处。

亲子沟通是摆在家长面前永恒的话题,也是个常做常新的问题。没有人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并做出良性的反馈呢?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家长们会明白一个道理:给孩子的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这或许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和《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给我们最为深层次的启迪了。

书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译者:安燕玲霍雨佳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3

欣喜的是,最近阅读了由汪秋萍、陈琪主编的《家园沟通实用技巧》一书。这是一本值得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一线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该书在编撰思路与质量上有两大特色。

一、“行动化”的编撰思路

全书突显实用性、可读性,独辟蹊径地采用了具有“问题中心,任务驱动”鲜明特征的“行动体系”,有效打破了专业书籍编撰上的“学科体系”之传统路数,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共分五辑,第一辑为“缔结纽带”,从幼儿园层面介绍了如何与家长建立联系;第二辑为“勤架桥梁”,从班级管理层面介绍了有效的家园沟通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第三辑为“乐为朋友”,从教师的层面介绍了如何让家长成为共育孩子的好伙伴,并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四辑为“善应问题”,主要介绍当前幼儿教师在家园沟通中遇到的具有典型性的问题,以及具体如何应对的基本方略;第五辑为“巧化冲突”,列举了家园沟通工作中易出现的几种“恶性冲突”,以及如何巧妙化解的处理技巧。

全书编撰体例与风格以利于读者阅读为导向,别出心裁地在每辑开篇之处对本辑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旨在帮助阅读者对本辑内容适当聚焦。在每小节内容的具体编撰体例中,分别由“阅读指引”“案例及分析”“教育策略”“延伸与讨论”四部分构成。“阅读指引”旨在为读者指明本节内容的阅读思路与内容关注点。“案例及分析”中的“案例”所呈现的是家园沟通中的工作情境,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可增强读者走进所讨论话题的参与感;“分析”部分虽是对本案例就事论事的解读,却为幼儿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的迁移做了必要的铺垫;“延伸与讨论”是引导读者自觉地“阅读”自己,有助于提升读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应该说,这种体例不仅适宜幼儿教师情境依赖的专业学习特点,更突显了学以致用的教师学习观。

二、“专业化”的编撰人员

要保证专业图书的质量,参编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决定性因素。编撰本书的人员中,主编是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省级幼教教研员和幼专学校的专业教师,参编各小节内容的幼儿园教师均为一级一类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或业务园长。

本书行文清新流畅,诸多家园沟通琐事娓娓道来,犹如是在聆听家园沟通工作做得特别出色的优秀教师的现身说法,如果耐心研读定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或清风徐来、丝丝入扣之感,于个人专业发展之裨益自不必多言。

(作者为福建泉州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4

[关键词]班主任 家长 沟通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58-01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至理名言。它揭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双向的,既离不开家庭教育,又离不开学校教育,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往往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许多学生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与家长无关或者关系不大,这是一种误区。那么,如何消除这种误区,使学生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从而把学生教育好,关键在于班主任如何去和家长进行沟通。笔者认为,班主任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尊重学生家长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极其不礼貌,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工作、没有文化、穿着不好、比较贫穷的家长,班主任更是态度蛮横,连理都不愿意理。实际上,老师和家长地位是平等的,作为一班学生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家长。当请学生家长来访或者开家长会,班主任应在门口欢迎,以积极的心态跟家长打招呼、微笑、握手,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当家长打电话或见面询问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时,班主任应有礼貌的详细告之;当家长希望班主任好好管教自己孩子时,班主任应该有理有据讲清道理,给家长以信心。这种对家长的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起码的尊重,更是为人师表的表现,学生们看在眼里,定会记在心间,也能表现在今后的言行之中。

二、选择适当方法

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方法很多。如开家长会、电话、短信、网上QQ和家访等等,这些途径各有利弊。家长会是班主任最常采用的沟通方法,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使班主任能够在较广范围内直接快速地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在校学习状态以及相关需要家长支持的内容传输给家长,但其弊端也很明显,由于集中人数多,与家长接触得比较浮面,实质性的东西交互不起来;电话、短信、网上QQ使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容易便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许多问题,省时省力,但是在增进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了解方面比较薄弱;家访通过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的畅谈,不仅使他们能够容易相互接受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也会产生教育学生的共鸣和灵感,但是目前完全做到家访已经不太现实。为了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成功地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班主任采取的沟通方法切不可单一,既要有集体性的家长会,又要有面对面的个别谈话,更要利用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手段保持与家长的联系。班主任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沟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无论运用哪一种形式的沟通,都要让家长感受到与班主任的沟通亲切、自然。

三、掌握对话技巧

有的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不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一接触家长就唠叨其孩子的不是,给人的感觉是在“告孩子的状”,这样自然会使家长难以接受,他们的反应也就不会太友善。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通常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一个孩子。孩子当然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们一直觉得很优秀,对自己孩子的表现也非常满意,绝不允许任何人去说去碰。因此,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充分尊重他们,把他们当成非常尊贵的客人对待,应先多谈孩子的优点、取得的进步,同时表现出非常喜欢孩子,然后利用恰当的机会巧妙地把孩子的问题提出来,与学生家长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让家长心悦诚服。

四、抓住沟通时机

有许多班主任只有当学生出问题时才想起来找家长联系,急匆匆地与家长商量解决办法,或者只为了一点小事情就三天两头请家长来学校。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家长误会,更会让家长恐惧班主任,不敢接电话。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选择时机非常重要。班主任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想起家长,而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应该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联系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或者在孩子的家庭作业后面留下一段简短的激励孩子的话,或者给家长发一个简短的短信,汇报一下孩子的近况,或者打一个简单的电话与家长聊聊孩子在家的表现。事情虽小,却拉近了与家长的距离,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相信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五、了解具体情况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之前,应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全面了解家长的学历、职业;其次要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等;最后更要调查清楚需要沟通的事件。这样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掌握讲话的主动权,解决问题也得心应手,容易和家长产生语言共鸣,使他们产生仰慕敬佩之心,最后心服口服。

总之,通过班主任的不懈努力、不断实践,定能架起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

【参考文献】

[1]廖鹏程,唐绍文.浅谈班主任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技巧[J].广西教育,2011(5):59-61.

[2]王蓉蓉.与家长沟通的几个妙招[J].好家长,2011(19):33.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5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加之社会上的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护患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在儿科这个高风险的科室更为突出。有效的沟通能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同时还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 沟通技巧重要性

    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儿科做为医院一个独立的科室,有着不同于其他科室的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情感表露直率而单纯,当其生病住院时,对护理技术操作有不合作的举动。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就儿科而言,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患儿家长对孩于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地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护理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为了把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纠纷发生的原因均与护患沟通不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真正属于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的纠纷是微乎其微,为此,如何提前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做好护患之间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

    2沟通的方式

    2.1语言式沟通就是使用语言表达,以微笑、呻吟或喊叫的方式发言表达,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儿童在6岁后能逐渐使用带有较为完整思维的语言,适合应用语言式沟通。

    2.2非语言式沟通非语言式沟通又称身体语言沟通,指表达者应用姿态、动作、脸部表情、姿势改变以及反应等进行相互沟通。6岁以前儿童语言能力差,很难与其进行语言沟通,加上智力发展尚未达到能对抽象事物全盘了解,所以和外界沟通大多用非语言式沟通。

    2.3抽象式沟通抽象式沟通即以游戏标志、照片、欣赏能力、衣着选择、绘画作品等形式表达沟通。这种沟通方式适合年龄跨度大,以年长儿更为适用。

    3沟通的技巧

    3.1开场白不可用闭锁式的问答,用开放式的问答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沟通。如可问:/你吃药的反应如何?类似的有:/是什么?/如何?

    3.2为争取患儿合作,避免用不要/不可以/不行等生硬的调语,正面接触产生的效果最好。例如发现患儿在吃蜡笔时,应该对其解释:蜡笔是用来画图的。而且不要说:/不可以吃蜡笔等。

    3.3指导患儿对抽象事物进行正确选择时,可用正向直接接触。例如让患儿脱掉上衣做胸部听诊,应避免说:您愿不愿意脱掉大衣呢?此种问法会使患儿觉得可以不脱上衣。而应该说:/帮您脱掉上衣,以便听诊您的胸部,要不要帮你脱呢?

    3.4对于年幼患儿,不要认为其听不懂大人的语言,当其不配合护理时,说一些生硬尤其是带有情绪的话语、不良的议论和表情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

    3.5当患儿家人在场,对护理及沟通的过程表示不同意见或不满时,最好先避开患儿与其亲人的沟通,再与患儿沟通,以免其无所适从。

    4在治疗性游戏中沟通的技巧

    4.1鼓励患儿亲人加入游戏,在游戏中与患儿、护理人员三方共同接触。同时评估玩具的安全性,并依据病情和环境确定活动量。

    4.2运用患儿发展的理论而并不是健康儿童的理论来判断、解释和分析其行为。

    4.3鼓励患儿正确表达害怕、焦虑、一般感觉和各种问题。

    并允许患儿因压力而引起的不成熟行为。

    4.4在游戏中可注意观察患儿下列行为:开始与他人的接触方式;了解与同龄儿童问的社交情形;?观察其活动力、注意力是否集中,对挫折的忍受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患儿对抽象名词的认识程度。

    5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转变,与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现代医学模式中儿科整体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1].

    作为患有疾病的儿童,除了得到常规的诊疗保障外,在诊疗过程中,儿科护士应给予其社会、心理上悉心照顾,避免暴力性强制护理,以达到既能使患儿协调合作诊疗,又能维护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完成这种生物2生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医疗护理,与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就显得极其重要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值得提出引起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注意的是,游戏在沟通中具有重要意义。游戏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协助患儿认识自己与沟通者的感觉;使患儿获得沟通的新知觉;让患儿将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以减轻沟通者因护理操作带给其的焦虑感;能协助护理者顺利告知患儿住院中各项具有伤害性的治疗过程;透过游戏可利于护理者对患儿性格进行评估,采用适宜的沟通手段。因此,游戏作为一种沟通手段应得到高度重视。

    语言沟通始终贯穿整个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善于引导患者说话,关键是看护士对患儿是否有同情心。同时护士应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根据患儿好动、好玩、活泼、情感表露直率而单纯、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在稳重大方的同时与他们做做游戏、讲讲故事取得他们的欢心,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不要训斥患儿,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护理操作前还可运用激将法、对比法,给他们讲一些/同病相怜的小动物的故事,用虚构动物的勇敢,换取他们的勇敢,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2]。总之,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心脏沟通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充分运用沟通技巧,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达到护患、护陪间高度的心里相容,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伟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学术版,2003,(4):34.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6

    护患沟通的类型

    语言性沟通在患儿住院期间,护士的几句体贴和安慰话语,往往可使患儿和患儿家属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学习如何用清晰、明确的语言,委婉、动听、温和的音调与患儿及家属交谈,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和过于专业的名词,同时沟通时要注意他们的反应。(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包括护士的动作、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的沟通渠道有:①肢体语言表述。护士的行为。②手势。护士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③护士的脸部表情。微笑表示友善礼貌,皱眉表示怀疑和不满意。眼神盯着看意味着不礼貌,但也可能表示感兴趣,寻求支持。语言沟通更擅长沟通的是信息,肢体语言沟通更善于沟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

    护患沟通技巧

    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护士与患儿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护士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对如何处理这种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护士首先要做到热情服务,平等对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以患儿利益为重,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讲话时态度和蔼、有问必答,服务时认真负责、积极热忱。由于大多儿童年幼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心理反应,在儿科,家属就成了孩子的代言人,因此,就要重视双向沟通。护士与家长沟通时,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所谈内容,甚至要听出谈话的弦外之音,即听到患儿的生理、认识和情感的反应。特别是诉说孩子病情变化时,往往叙述问题较慢,有时出现唠唠叨叨,有时甚至很难听懂家属讲话的内容,此时倾听者应有足够的耐心,做到专心致志,抓住主要内容,边听边思考边整理分析,这样沟通效果会更好。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注意倾听家长反应,多设身处地站在家属的立场上想一想,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包含和理解,及时获取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总结并提出“医患沟通制”的精髓,即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和六种方式。一个要求: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两个技巧:倾听,请多听患儿及家属说几句;介绍,请多向患儿及家属说几句。三个掌握:掌握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掌握医疗费用情况;掌握患儿及家属的社会心理因素。四个留意:留意患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留意患儿及家属的情绪状态。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患儿及家属即时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刺激患儿及家属情绪的语气和语言;避免过多使用患儿及家属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患儿及家属的观点,避免压抑患儿及家属的情绪。六种方式:即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交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和实物对照沟通。护士与患儿的沟通评估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患病后的心理状况一般在儿科病房收治患儿的年龄为0岁~14岁,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治疗情景而迅速变化,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表露比较直率、外露、单纯,而表现为惊骇、哭叫,对治疗的恐惧,对环境不适应,心情烦闷、对立、孤僻、胆怯、悲伤、焦虑、抑郁等。与患儿沟通的技巧①护理人员在查房治疗时,以敏捷、熟练轻巧的动作,给患儿以爱抚、亲近,适时把握说话的时机,博得孩子的尊敬与喜爱。②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维护孩子的自尊。观察其患病后的心理,大多表现为沮丧、焦虑、感情脆弱,强化自己的患者角色,易受伤害。所以护理人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幼小的自尊心,成为其贴心人。③用理解代替询问,在患儿忍受肉体痛苦时,及时安慰。另外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允许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孩子喜欢的饮食,消除患儿治疗时的恐惧及对环境的不适应。

    小结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7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各个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被普遍与成功的应用起来。巧妙的、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初中数学的教学,会比教师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具魅力、更直观、更有趣。现在就以鲁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展开如何“巧妙应用多媒体,打造精彩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探究,并达到更好的服务于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1.巧妙应用多媒体,增加数学课堂的生动性

中学生正处于发育发展的良好时期,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增加数学课堂的生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的内容时,总觉的单纯的讲理论、做练习,虽然比较实用,但缺少了几何图形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性和感受性,于是,在课前的备课工作中,我利用多媒体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例如:漂亮的蝴蝶,大红的双喜,火红的枫叶,唯美的剪纸等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给学生带来大量的视觉体验和感受,并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并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这些知识点在学生已经深入领会轴对称之后就非常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无论是学习效率还是学习热情,都会更高。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时,在本节课的预习阶段,教师让学生将提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来完成展开图的情况,并将学生的交流结果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在教师总结阶段,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得出的所有结果分成四类,共11种情况。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掌握更加牢固。

2.巧妙应用微课程,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依托于多媒体的。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来说,它既是教师教学的新的选择,也是学生学习的新的方式。在应用微课程的过程中,我主要在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和讲授重点概念、重点题型的处理上做了研究,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法则的理解是这节课的关键,而且这节课也是之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以及混合运算的基础,这部分如果掌握不好,之后的学习会很吃力。鉴于这么关键性的一节课,我在学生预习阶段,专门针对“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制作了微课,并通过班级QQ群提前发给学生和家长,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家庭作业时间反复进行预习与理解,在第二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们进行了预习的展示并针对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微课的最大优点就是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多次研究,解决了课堂上教师讲过后,还是没有掌握的问题。

在复习阶段,我也会将重点、难点的题目制成微课程,通过班级QQ群发给同学们,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3.巧妙应用多媒体,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

鲁教版初中数学课本的几何图形部分的内容比较多,难度也挺大。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我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了七巧板活动小组,并借助计算机,让学生实现人机交互,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鼠标的拖动拼出教师指定的图形,并能够自己进行独立创作。七巧板兴趣小组的建立非常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困惑,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几何空间思维。

4.巧妙应用多媒体,实现与学生、家长的良好沟通

当前的中学生,更加热衷于通过网络与人沟通,目前较为实用的有校讯通、QQ群、微信群等,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可以通过校讯通与家长保持联络,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作为数学教师,会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通过校讯通传达给家长,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家长都特别理解教师的工作。同时与学生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班级QQ群来实现的,学生在做家庭作业遇到难题时,会在班级QQ群里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会参与其中,给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效率,而且也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篇8

学生家长存在问题有效沟通小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教师单独解决效果不明显或是无法单独解决。需要联合社会各方面共同教育,尤其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学生家长的参与和配合能够促使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与家长沟通看似简单,其中却有很大的学问。现针对与家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有效的沟通方法。

一、与学生家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将学生身上出现问题归结为家庭教育

部分老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将对学生的不满转移到家长身上,对学生家长进行批评和指责。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缺乏判断对错的能力,容易被诱导。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生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十分常见和正常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及时帮孩子改正错误,教导孩子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确保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有些小学教师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有针对性地找原因帮孩子改正不足,而是直接将其归结为家庭教育上,认为“其他孩子不出问题,而你的孩子出问题,是你家庭的原因”。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要求学生家长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指责和批评学生家长,并给其施加压力。

2.一味指责孩子的不足

部分老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本着沟通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原则,只是对家长罗列孩子的不足,却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导致部分家长对孩子实施体罚。由于近年来国家法律明确强调禁教师体罚学生,使一些习惯用体罚手段教育学生的老师在体罚学生方面有所禁忌,但是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于是部分教师为了达到通过体罚教育孩子的目的,便借助学生家长对学生实施体罚。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便通知学生家长,见到学生家长后便开始指责学生的不足,使得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打骂孩子,更有一些教师向家长告状,并威胁家长:“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们都管不好,我们更没有办法。”使一些本不想体罚学生的家长,听到这些话后也忍不住打骂孩子。

3.对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老师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与孩子沟通对孩子教育重要性,主动找老师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有些老师却对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与学生家长沟通没必要或是作用不大,将与学生家长沟通作为例行公事,更有甚者把这种沟通作为一种额外负担,应付了事。在学校要求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便组织家长统一到学校,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应付。在学生家长主动提出与其沟通的时候,总是借口很忙。当实在推托不了,如在回家途中偶遇孩子家长时,避而不谈孩子问题。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此外,个别老师带有目的性与学生家长沟通,寻找机会让学生家长帮自己办理私事,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帮忙。

二、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1.约见时机要适当、对待家长要热情

约见学生家长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并事前约定。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一般不要在农忙时约见学生家长。当解决学生问题需要家长协助而家长一时又抽不出时间接待时,如果老师执意要家长过来,家长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解决问题。而当学生家长主动来访,自己恰巧没有时间接待时,不得不将家长晾在一边,容易引起家长不满。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如家长实在抽不出时间,可选用电话沟通的方式;当家长主动来访没有时间接待时,可向家长解释情况并表明歉意,通知其先回去,自己抽空去家访。此外,对待家长一定要热情有礼,同时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唯唯诺诺,引起家长反感。如家访时,要尊重家长的生活习惯,在家长来访时,要起身迎接,家长离开时要起身相送。沟通过程中,尽量使用文明用语,以礼相待。给学生家长留下好的印象,为彼此间的交流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理解、尊重、鼓励学生家长

(1)理解家长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的希望和“掌中宝”,尤其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老师重点关心自己的孩子。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要理解家长的需求,让家长感觉到你对他孩子的关心和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以及优缺点,对孩子近期表现、成绩总结,拟定简单的提纲。在于家长沟通时做到心中有数,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同时也给家长留下认真负责的好印象。

(2)尊重家长

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面带微笑,认真听取家长意见,让家长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即便一个充满怒气、怨言的家长,在遇到一个善于倾听,尊重她的老师时,也会平静下来。

(3)鼓励家长

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尤其是面对“后进生”。很多家长经常叹气说“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对孩子失去信心。这时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扭转家长的错误想法,找出孩子的优点,必要时适当“放大”孩子优点,鼓励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教育工作。

3.沟通要有技巧

俗话说,“庄稼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家的好”。家长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于是寄希望于老师。如果老师能在此时给出合理的建议或教育方案,不仅能及时帮助孩子纠正问题,还能在家长面前树立威信。

沟通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或提意见时,不要直奔学生不足,而是要先肯定学生,如肯定学生的进步、聪明、活泼等优点,通过肯定学生与家长建立信任后,再委婉地指出学生不足之处,言语不要咄咄逼人,尽量使用“我认为”“你应该”等婉转、协商的词语,家长更容易也更乐意去接受。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意见,不要泛泛而谈,让家长摸不找头脑;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故作高深,自己没有把握或尚未查清的事情不要说,以免引起误会。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尝试,我发现与学生家长沟通对解决学生不良问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尊重、理解学生家长并选择恰当的沟通技巧,能够有效提高沟通效果,对学生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值得各位小学教师借鉴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J\].吉林教育,2011,(5):124.

上一篇:盈利模式现状范文 下一篇:水利水电安全生产导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