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8 16:57:43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思维训练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2

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人生。每一位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业成绩。我认为,教育孩子首先要注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良好的习惯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那么,从哪几个方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的存在形式就是生活,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方面,生活习惯广义上就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一种收发自如的自控能力,能反思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能清醒地分析自己所说所做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早起早睡、早七点吃饭下午一点午休的那种狭义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难在心理自控能力的养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多数孩子,都能正确地分辨,但是欠缺的就是自控能力。这个习惯的养成,一是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再一个就是需要一个强制的外力。这个强制的外力,并不是说要打孩子骂孩子,而是要给孩子定下规则,有奖有惩,如果按习惯约定去做了会怎么样;如果不按习惯做,又会如何;要一一兑现。生活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长。学校是个学习的地方,一个老师要管理那么多的孩子,要求是整齐划一的,很少有精力单独对一个孩子付出太多的时间,但这并不表示老师在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上就无足轻重了。

相反,老师在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中起到的作用有时更大,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大、在家庭中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或是家庭受种种因素限制无法促进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孩子来说,老师的作用更显得重要。我的外甥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他的父母经商,没时间天天照顾他,爷爷奶奶年龄大,没有能力管理照顾他,加之对学习成绩看重多些,对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视轻些,使他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举例来说,每天回家,我都要给他补习功课,他在学校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吃零食或是加餐,第二件事就是去厕所,并且在厕所的时间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正常来说,要15~20分钟,他可是一点毛病没有,纯粹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早上如此,中午、晚上也是如此。我曾和他探讨这个问题,问他一天能有多少个60分钟,如果节省50分钟出来,能学多少东西。而他却一点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说让他挤出所有时间学习,而是让他知道,该做什么时就要做什么,不该做的事就要改正。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它们之间的纽带就是良好的自控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

认知习惯也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其实认知习惯也包括学习习惯,也可以说认知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外延。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学习课本知识,这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在大自然中,看到他了解的东西或他不懂的东西,主动探索、学习和研究,这就是一个认知习惯。这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学习习惯的推广与丰富。正是这种习惯,决定了孩子学习表现、知识增长能力和知识面的广阔程度。但这些,并不是直观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分析程序深入分析测评才能作出比较。这是一种比学习成绩优秀更为珍贵的能力。这个习惯来源于生活,养成于日常,系统于学校,与父母、家庭、老师、学校密切相关。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较为抽象,也较难理解和阐述。我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感悟,加之对自己学校生涯的点滴回顾,总结出来,和大家商榷。对一个孩子来说,在家庭中生活,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习惯和认知习惯就覆盖了他生活的全部,为什么还在单独提出思维习惯呢?

思维习惯是每个孩子个体中隐性不同的地方。我们可能见到过很多双胞胎生活在同样的家庭中,学习在同样的校园中,但是有时表现会不同,但这毕竟是少数。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就是,孩子有不同的思维习惯。不是智力的差距,不是IQ数值的差距。说的IQ智商,我想到一个与之相对的词――情商。情商的定义,到处可以查到,但具体定义是什么,你永远无法有某一处因素来确定他的关键内涵,它本身就是一个多种综合因素的合集,你也无法确定每个因素的权重,因为这个合集是变化的、动态的,时间、地方,人物的不同,都影响着情商作用的发挥。思维习惯,我认为就是情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着人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面对困难,相应来说,就决定着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学习,甚至包括着如何去解决课本中的难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习惯的养成,同样是要靠父母、老师、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改变孩子的思维习惯的方法,一个是教导,特别是有例子来教导,这儿的例子不仅指例题,还包括生活中的例子;再就是训练,训练孩子发散性思维,缜密思维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3

关键词: 教育 知识 思维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恰恰是促进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我们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不仅要善用发问的技巧,而且要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不仅问得清楚,而且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地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利用衬衣口袋,别住“小队长”标志;

可以用它夹住散乱的头发;

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指甲缝的脏东西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针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

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

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竖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4

一、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知识的系统性、推理的严密性、方法的灵活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的一般定义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之一,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采用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完全由教师控制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课中,可提出下列问题:“在ABC 和A′B′C′中,∠A = ∠B′= 80°,∠B = 60°,∠A′= 40°,ABC 与A′B′C′是否相似?”由此可以通过联系“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学习兴趣大增,从而引发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求知欲。

二、兴趣与初中数学学习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不强,往往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前提与重要条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大部分数学成绩优异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特点的学科,经过调查发现,在初中年级数学成绩优异者男生多于女生,这是因为男同学较之女同学,思维较活跃,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所以逻辑分析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女同学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比男同学差一些,这是由生理和心理差异导致的。除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热爱数学从而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可以想象,在教与学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于一个连接教与学的媒介。如果学生兴趣浓厚,教师的指导、提问自然是水道渠成。比如:上课时,老师提到一个概念,兴趣会使学生系统了解这一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一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这一概念,由此影响这一类学生在做数学题时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兴趣对学生学习数学相当重要。

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增加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

以往的数学教学仅就做题出发,似乎数学就是“计和算的学科”,相对于其他文科性质的学科来说阅读材料较少,其实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起到调剂脑力的作用。学生思考得越多,在周围世界中的见识就越广,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忘记了“书本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学生读一些数学课外阅读书籍,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和复习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很有帮助,原因在于复习能够使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得到巩固,预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上课时能有重点地听讲,态度积极主动,作业能迅速完成,学习成绩提高,形成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有一种成就感,这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能够把知识加以运用,通过预习和复习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渴求,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因此,通过养成预习和复习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培养他们的求知兴趣。

(三)家长适当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

家庭是学校的基础,父母是子女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家长适当地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家长经常性地与孩子探讨数学问题,既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有效地提高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家长可以适当地留出一定时间监督孩子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从小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做到勤思考、勤动手。教导孩子将所学数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应用中,从而帮助孩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高语.21世纪教育大论坛[M].学苑出版社,2000版.

2.陈俊.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九江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5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小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必须基于“回到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的儿童本位思想,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总而言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小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状况采取正确的方法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6

一、创设情景,营造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让不利变得有利

在学习11-20的数的组成时,好多老师建议:“一年级学生贪玩,好动,如果在课堂上使用学具,他们就知道用具玩,根本不可能认真操作,专心听课,老师只需在黑板上画,让学生看、想就可以了。”我转念一想:如果如此去上课,学生的动手能力何从培养?失去操作一堂生气勃勃的数学课就变成了死气沉沉的说教课,泯灭了一年级孩子的天性,我要让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那天,我让孩子气提前准备好小棒和皮筋,课堂上我先让孩子们自由玩小棒,有的同学用小棒数数,有的同学用小棒搭桥、修房子,有的同学用小棒搭学过的平面图形,有的用小棒量桌凳、书本、自己的指甲……5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的兴趣过去了,有的孩子不耐烦地问:“王老师,这节课就玩这个吗,我都玩完了。”我见时机成熟,大声说;“孩子们,老师教你们玩小棒如何?”“好!”孩子们手握小棒拭目以待。“请将手中的小棒数出10根捆成一捆。”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王老师,我不会用皮筋。”斯一急得快哭了。“老师教你们!”。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移过来“原来这么简单!”一分钟去了,教室里举起了许多小手“老师,我捆好了”。就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在孩子们的动手操作中拉开了序幕,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二、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在动手操作中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我要求学生对照算式40-28进行学具操作,要从40根小棒里拿走28根,应该怎样拿?个位上的“0”不够减 “8”怎么办?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把操作过程加以完整地复述,结合列竖式讲清算理,顺利地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动手操作,使“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再减”的算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表象,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能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

三、及时动手,在操作中巩固记忆,培养学生能力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令好多学生望而却步,懒得去学,懒得去记。如果在操作中巩固,在兴趣中学习,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一定乐于接受。在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后,我发现孩子们在计算中常常出错,而且好多学生计算速度慢,部分学生借助数手指才能完成。我私下问了同年级的其他数学老师,他们也有同感,好多老师说必须让孩子强行记住,要不然对以后的计算能力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想对一年级的娃娃来说要让他们把一道道算式强行背下来是何等的枯燥,那样孩子们只能更加讨厌数学、惧怕数学。如何增加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强烈的数感?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呢?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式、形状、材料制作算式卡片的方法。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制作的卡片真可谓精致、美观。巧手谢菲菲制作了心形卡片,并配上了美丽的花边,中间的算式醒目大方;小个子张铭用一根美丽的丝线将五星状的卡片串在一起,挂在脖子上;杜思颖用棒纸制作了长方形卡片,中间用彩色笔勾勒的艺术型算式令人赏心悦目;学生温莉琪用两张阶梯形的硬纸板工整有序地写下了所有10以内的加减法……班长邓翔告诉我:“王老师,我边制作边说算式,做完一张卡片能将算式说十几遍”;周芯睿说:“王老师,我的床头上挂了好多卡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读几遍。”……最后,我从中选取一些具有可观性的卡片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课余,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翻阅、朗读。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等同时得到了提高。

四、平面图形作画,加强对图形的辨别。学生的动手操作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数学的魅力

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后,好多孩子将图形名称混淆,针对这种现象,我让孩子们用平面图形作画,作好后,说说你用到了哪些平面图形?第二天上课,我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孩子们争先恐后上台。李博一将自己的画贴到黑板上,用洪亮的声音边指边说:“我画了一座房子,红色的房顶是三角形的,黑色的烟囱是长方形的,白色的墙壁是长方形的,绿色的窗户是正方形的,灰色的门是长方形的,门上的猫眼是圆形的……”赖晶晶说:“蓝天上飞翔的小鸟是由两个三角形一个圆画成了,海面上的帆船船身是梯形的,船帆是三角形的。”……接下来,我又从孩子们的作品中选出了十几幅贴到展示栏里,下课后,孩子们争相欣赏,好多孩子发出的“啧、啧……”的赞叹声。冉晋瑜指着自己的作品说;“这是我的。”谢莎莎却抢着说;“你这三角形线弯了一点,三角形应该是三条直直的线。”冉晋瑜红着脸扯高嗓门:“你那长方形也不咋的,老师说四个角是直角,对边要一样长……”一次小小的动手,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不但学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发现了数学的美,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67-01

随着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初中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探索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我们教育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近几年来,本人一直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并且非常注重对初中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下面我谈一谈对此课题的认识和探索。

1.积极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高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初中生能够积极、高兴地探究知识,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克服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被支配者,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过多地强调了我们教师的支配作用,却忽视了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我们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充足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喜好和个体差异,以宽容、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在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小主人,从而形成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影响下,初中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数学潜质与创造思维。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总是和颜悦色的教学,以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面对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快乐,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创新兴趣,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毫无兴趣的强迫学习,将会限制初中生创新思维。兴趣才是初中生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源动力。我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我会安排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只要学生努力努力就能解决,同时它又是初中生想了解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他们因兴趣而多思,因善思而质疑,进而自觉的去探究、去创新。

我还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图形,积极培养初中生的兴趣。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物品本身就是由几何图形组成,有的是由教科书中的重要理论创造出来的的,也有的本身就是几何图形,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中几何图形的美,带给孩子们最大的体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几何图形带给我们的美。与此同时,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把我们日常生活的图形联系到数学教学中去,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共鸣,使孩子们产生创造几何图形的欲望,然后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在近几年数学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几何图形创新大赛,在图形设计中,让初中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在几何图形创新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积极调动他们创新的兴趣,进而促进初中生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

3.积极鼓励,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为十四五岁的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并不高,常常以我们教师的评价为目标,并且常以我们的评价来评定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因此,我们教师应对初中生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尤其是他们的正确行为我们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明白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和赞扬,以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我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就经常使用“你回答的很好!”“比上次好多了!”“你回答很棒“再接再厉!”等等激励语,给同学们及时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深深感受到我对他们的认可与赞许,进而使他们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攀升。当然,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初中生还不是成熟的个体,在探索创新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时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帮助他们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并且积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这种肯定与鼓励会有效保护孩子们不断创新的积极性,促使初中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不断创新中去,这对初中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

4.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学生学到的只是被接受的死知识,很少去积极探究,所以很难以再创新了。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摒弃原有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积极培养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不断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公式和定理的总结过程,让他们把讨论过程变成自己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断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我还非常注意课本知识的拓展与创新,我会充分利用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交流,让初中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并且是教科书中没有提到的、他们自己讨论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大大提高了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喜欢探索、发现,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创新素质,为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篇8

【关键词】幼儿数学 游戏教学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9-01

幼儿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而幼儿的思维特点又是具体形象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其教学内容繁琐又杂碎,但又往往缺乏问题的探究,缺乏思维的含金量,看似热闹的问答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权利,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灵气和学习的乐趣,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我做了以下几点探索和尝试。

一、在活动中常设游戏情景,开启幼儿的发散思维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概念,并学习永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思考,一些生活中得数学问题,以“学习几何图形” 为例,我们设计了一个组装机器人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拼装过程中观察组装机器人“几何图形”。机器人的头像什么?“像正方形!”“机器人的身体像什么?”“像长方形!”“黑板,凳子面、门、被单、镜子……”“机器人的眼睛像什么”“像圆形”。“还有什么东西像圆形?”“皮球、篮球、玻璃球、地球、月球、碗口、硬币、铁杯”。最后主动鼓励孩子们用几何图形拼摆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孩子拼出绿色的窗户,有的孩子拼成一颗大树,还有的孩子拼出各式各样的台灯。一段时间内,几何图形游戏,成为了孩子自由游戏最喜欢的活动。

二、在游戏中精心设疑,巧妙提问,引发幼儿的发散思维

某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单纯的讲解,致使幼儿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阻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探究性教学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过程。在幼儿数学教学课堂上,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思考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想象,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何在教幼儿“单数双数时”,我们设计这样一组游戏: “一天,麦多和喜旺在一起做游戏,玩着玩着,小1和小2吵着走过来,小1说他是单数娃娃,小2说他是双数娃娃,到底谁是单数谁是双数呢,什么是双数呢”?如“找朋友的游戏,把许多的小动物分成十组,分别是1、2、3、4、5、6、7、8、9、10,让小朋友给小动物找朋友,能成对的就是双数,不能成对的就是单数,幼儿通过游戏得出10以内的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引导幼儿,请小朋友想一想,在他们生活的周围,如像平常看到,听到过的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在游戏中创造幼儿发现新知识,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通常,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常常使用结论传授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即通过教师重复讲解,图片的重复演示,幼儿的模仿口头发重复,教学新知识,让幼儿充当游戏的主体,教学“多、少”时,我们设计了“抢彩旗”的游戏,把幼儿分成“红、黄、蓝、绿”四队,每队6人,场地的一边为起跑线,另一边为终点线,终点线上分别插有代表自己队伍的5面彩旗,这样在每一轮的游戏中,最后总会有一人抢不到彩旗。由“抢彩旗”活动抽象概括出:6比5 多1。

四、在游戏中一题多问,鼓励求异,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

教师不仅需求把幼儿组织在严密的思维过程按一定的思维,集中指向明确的思维目标,而且应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排除思维逻辑,不拘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如在教幼儿“时间”概念的时候,我们设计了“找时间”的游戏:“首先出了一幅画,让幼儿去辨认是早上还是晚上?”,“早晨”“为什么是早晨?”“因为太阳公公甘冈露出半边脸庞,小朋友正在起床,所以是早晨。”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析,综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在“10 的加法”这个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小鸡过河游戏”,请小朋友根据图中小鸡的数量,写出算式,并帮小鸡在图中画出过河的路线,幼儿立即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路线,如“8+2=10、7+3=10、9+1=10”,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找出了十的加法,帮助小鸡画出 了不用的过河路线。

实践证明,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为孩子们打开了创新思维之窗,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探索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步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莺.创设情境激励创新[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7―9.

[2]廖德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9).

[3]梁礼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J].教育界.2011(22).

[4]王庆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上一篇:生态文明宣传月总结范文 下一篇:篮球的技巧训练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