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3:38

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思想体系篇1

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陷入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重苦难之中.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上一代中国人)天然拥有着爱国情结,这种情结在舆论氛围的引导下甚至形成了近代国人的民族性格———悲情.然而,这种具有悲彩的民族性格却容易使爱国主义陷入到“民粹”主义的泥淖之中.诸如,前几年的打砸日系小轿车事件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驱使逐渐加强的现在,在全球人类文明相互影响的现在,大学生群体若仍以狭隘的民族精神来面对外界,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建构创新型大国的进程.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他们脱离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潮,并以开放、自信的心态来审视自我和欣赏世界.这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精英们,将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体现和实现的内容.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而言,上述三个版块则是更为重要和紧迫.随着大学生走向社会,将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逐步获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在日常行为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认识引导下的现实体现

将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来,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整体上完善现有教育模式.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活动教育等两大板块.因此,在认识的引导下就需要分别在这两大板块中进行显示体现.

2.1针对课程结构方面.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学,主要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与法律、形势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实则已经涵盖了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内容,如上文所提到的5个部分.因此,如何在在各自的课程结构中突出这5个部分的内容,便是当前建构“体现”路径的关键.笔者建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少一些教条的记忆和说教内容,因为我国的马哲体系仍受到前苏联马哲体系的影响,而存在着“只见物、不见人”的尴尬局面.由此,在这一课程中可以突出对“为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阐发.在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课程中,则可以突出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中则集中阐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2针对教学形式方面.教学形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都接收和是否愿意接收课程信息的问题.对此,也成为了体现路径中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建议,在课程教学学时允许的情况下,应借助视频资源来将核心价值体系形象化和身边化.这里需要强调“身边化”问题,即教师来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应尽量找寻在大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中的事例进行阐发,从而改变传统政治教育中的枯燥境地.反观当前部分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他们尽管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着书本化、学理化的倾向.对此笔者表示反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晦涩的理论唯有融入到丰富的生活中来才能赋予鲜活的生命.

2.3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实践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人也历来重视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意义.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便起到了,促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任务.其最终的目标便是,让大学生在知行统一中获得思想意识的升华.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可知,大学生在完善和升级自身的思想意识时,必然面临着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转换.而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则植根于实实在在的感知和行动中.因此,在思想教育活动的体现,还在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效应.关于如何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实则在诸多文献中都有所阐发,且不乏真知灼见.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应大力挖掘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来支撑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或许有同行会习惯性的把资源拓展方向定位于革命教育基地,实则不然,在以经济建设为当代主题的大背景下,还需要在校外资源中植入更多的新鲜元素.诸如,以当地民营企业为教育基地,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绩效,以及通过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来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的意义.实践表明,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植根,关键仍在于促使大学生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

3基于现实体现的实现机制构建

3.1高校党委应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

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上层建筑一样,高校若要建立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机制,则首先需要得到高校党委的高度重视.通过得到他们的重视,才能在校本原则下来建立适合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及在教育模式创新中获得足够的资源.因此,高校党委成员应制定出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目标,以及通过协调本校资源来配置实现机制所需的人力和财力.笔者建议,应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以他们为主体来建构起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在于,一线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与大学生接触,对他们的兴趣点和疑惑更加了解,从而无论是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上,都能体现实效性的要求.为此,需要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支撑的教改创新团队.

3.2政治理论教师首先应全面把握核心价值体系

[3]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向大学生系统传递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从而就应首先全面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笔者在这里突出“全面”二字在于,文本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简约性,这是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共性使然.因此,教师应结合现实的生活元素来丰富和具体化这5个方面,特别在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问题时,应具有历史观的眼界和与其它4个部分相互融通的能力.所谓历史观的眼界要求是指,教师需要在充分把握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情况下,解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并在这一本源上为学生勾勒出其它四个部分的形成发端与归宿.由此,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学习的方式,来构建起教师的理论素养.这里特别指出,加强校际交流应成为培养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3.3在多部门的协同下创新政治理论教学工作

关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创新属于系统工程,其不仅需要多部门的协同,还需要针对现有教材进行校本要求下的优化.为此,高校党委、基层党支部、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机构,需要建立起联席会议机制,同构召开联席会议来定调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原则和途径,并参与校本教材体例的审核和建议工作.作为创新政治理论教学的主体———一线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并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契合,生动、具体的传递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对此笔者还须强调,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为一体的教学板块,应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和试讲、观摩机制.这样一来,在多部门专家的协作下,将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效果.

3.4努力挖掘校外教育基地实现两种资源的利用

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开发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但在基地的构成上看则更倾向于革命教育基地的挖掘.对此笔者建议,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向和高校实际,拓宽校外思政教育基地的类别.正如上文所举出例子那样,可以与当地的非公企业联系而建成本校的教育基地,还可以与干休所联系而建立本校的教育基地,诸如此类.这样一来,就在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内容的同时,完善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教育途径.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不难发现仍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里,高校应通过强调实现机制来配合党中央的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4问题的拓展

4.1创新辅导员的工作手段

[4]要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尽快的成长起来,就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将支撑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这种氛围的营造,也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的措施可以为:(1)经常组织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比赛;(2)定期组织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野外拓展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灵活的与之他们未来的岗位需求相适应.

4.2重视大学生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

[5]不可否认,新时期大学生在求学上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过去已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压力的改善方面,主要建立在生活费用增加的基础之上.同时,只有在改善了求学压力的前提下,大学生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在学生之中.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高校辅导员不应回避大学生希望获得物质利益的诉求,这是时代变迁所形成的客观因素使然.结合学校的奖学金评定制度,设立一套合理、透明的评选机制,按正常渠道满足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这是提升他们专业学习态度的重要推手.

4.3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楷模的树立不能丢掉.正因为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辅导员通过树立班级先进代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杰出校友榜样,将给予大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最终,起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人生态度的作用.伴以高校辅导员跟班制度的建立,必将通过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不断感染大学生.最终,促进大学生良好职业观念(这是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的形成.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递,仍需要高校在多个方面进行工作创新才能实现.在进行工作创新时不仅需要思考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问题,更需要切实落实它的实现机制.

5总结

本文认为,如何增强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与社会主义建设间的融合态势,应成为符合高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将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来,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整体上完善现有教育模式.在实现机制的构建中,则需要在高校党委应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政治理论教师首先应全面把握核心价值体系;在多部门的协同下创新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以及努力挖掘校外教育基地实现两种资源的利用等四个方面下功夫.这四个方面具体为:高校党委成员应制定出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目标,以及通过协调本校资源来配置实现机制所需的人力和财力;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学习的方式,来构建起教师的理论素养;高校党委、基层党支部、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机构,需要建立起联席会议机制;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向和高校实际,拓宽校外思政教育基地的类别.

教育思想体系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它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价值理念支撑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观点,决定了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人生观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教育等。

(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决定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道德教育。道德是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能够判断社会成员的行为是否正当。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合格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引领和提升作用。在我国,道德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四)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是是维护政治原则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法纪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使其对象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功能,因此,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内容。在我国,法纪教育包括法制观教育和纪律观念教育。

(五)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发挥心理潜能、增进心理成长。心理教育通过对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其它内容的实施提供赖以依靠的基础和平台。在我国,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知识教育、心理健康与调适的基本知识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咨询教育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要很好地解决复杂的思想问题,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运用多种内容要素,发挥“合力”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以整体的形态存在,并且构成有机的系统,是整体功能优化。只有这样教育内容才能较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各环境因素进行着不断的交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相协调,与各种环境因素密切联系、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三)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它的层次性;在进行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中,每个层次的要素都有从系统中分解出来的目标。

(四)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实施,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各要素的目标都是这个目的的展开或具体体现,都必须与这个目的相一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对象的层次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授这些内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内容体系的确定就受到目的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身是一个系统,其内容具有层次化、系统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受到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的影响。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处理方式或呈现形式也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价值引导下的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实际、心理特点等前提出发。

(三)偶发因素。除了一些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安排,如由于社会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影响某一群体利益的变化,或者由于不可抗拒因素影响某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些都会导致人们的思想情绪的激烈变化。因此,思想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

教育思想体系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从来世间万物,无一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绝对脱离社会生活的物事存在。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的人。网络行为的主体——人,同样也是高度社会化了的社会人。虚拟的网络生活空间,正是现实生活蓝本的临摹。因此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而单独议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不从社会学角度去进行积极思考、不考虑进屏幕背后的社会因素,窃以为都是不切实际的。

无可质疑,网络问题仍是社会问题。缤纷繁杂的网络行为,亦不应区别对待,仍然坚决地固守于社会现象之列。因此,网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其间紧要,莫过于从这些形形的现象之中找出主要的东西,把握住其规律性,但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本文意图从此角度作些理论思考。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模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人对网络热情的持续升温以及网络问题的日愈多元化、复杂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理论涵容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等诸多缺失。人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否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度过,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进而影响物质文明的建设。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人所共识。

1、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现实性方面,总结起来,莫过于强调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内化是关键,是外化的基础。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的理论基础是观念形态的人,而非现实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主张将人放到社会实践中进行分析,他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 在这里,人的现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是出于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的个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它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该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2]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一切以现实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理论构建依据。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其理论起点亦应在此。因为网络问题的最终归结,不论它形式上多么变化多端,仍然要靠现实的、社会的人。人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然要考虑进表面上隐藏而实质上支撑此类问题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的因素。诚如上述,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主要在于实现其理论基础从观念形态的人向现实的、社会的人的转变。

2、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受教育者自身的自省、自习、自度等内化过程,方法上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简单生硬,僵化陈旧,缺乏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全面、合理把握;忽略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对个人成长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在新时代新问题下,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理所应然。

网络空间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延伸,网络问题的本原在于现实社会生活,因为网络问题背后的操纵手,乃是活生生的现实人。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客观上必然要求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网络是科技进步的标志,但“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代价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乎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面对层出不穷的种种网络新问题,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来审视它,以新的方法来改造它。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由于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的主体能动性,仅仅将之作为一个简单的受教客体,将教育主体所希望的、或者统治阶级所希冀的道德规范采取“灌”、“输”的手段强加于受教育者,一方面可能导致对教育对象个人行为干预过多而严重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则导致其产生某些逆反心理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

3、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乃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先忧天下,后乐天下”的整体主义思想。这种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它都激励和团结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同患难,共甘苦。但是,既然人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那么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伟大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有思想和判断的自由,每一个人应当是“他自己思想的主人”。他说:“思想分歧矛盾的人,若强迫他们只按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是不会没有可悲的结果的。就是极有经验的人也不知道怎么缄口如瓶,更不用说一般大众了。”[4]

综上,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要求在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我们既不能摒弃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或集体主义,同时亦不能单讲个人主义。因为单一的集体主义不利于个体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完全的个人主义则是利己主义。最好的切中点,则是“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从集体和集体利益中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价值追求,而个人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又必须同时维护集体的利益。”[5]具体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我们仍然需要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时注重把握这一原则。

二、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问题、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同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看到引起问题产生的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网络问题的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人际交往及社会文化特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和网络化发展特点及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看到,网络问题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一类,属于特殊;解决这一特殊问题,得借助于一般社会问题的方法论,这是找共性。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单一的个性所蒙蔽眼睛,更不能只注重这些问题的共性而采用一般的、泛泛的方法。如果我们混淆于一般与特殊之间,将一般问题特殊化或者将特殊问题一般化,无疑于都会陷于思想工作方法简单僵化的境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和发生着巨大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断科学化、现代化。因此,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时时兼顾一般与特殊,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方法保证。

三、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指“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评判的一项活动。”[6]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导向性、客观性、相对性等特点,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起到及时的调控作用和诊断反馈作用,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客观上也需要构筑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因为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本身而言,也就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可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得失成败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可以说,二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

1、以党性原则为指针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纵然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即使网络空间鱼目混杂,清浊难辩,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征,在于紧紧围绕党的宗旨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西方品德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将个人利益紧密结合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之中。基于此,在评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我们要在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上反映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这就是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要坚持的党性原则。以党性原则为指针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有利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纠偏作用。

2、以客观原则为准绳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对这一过程的客观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这就要求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必须要坚持客观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情感。因此,以客观原则为准绳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就必然要求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将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将统一的规格要求与特殊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广泛接受群众意见,在兼听中求得真实,获得客观。

3、以历史原则为基准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以历史原则为基准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就是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评估必须将现在与过去的情况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决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现状,审视过去,预测将来。坚持历史原则,就是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评估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从中找出评估对象与社会历史条件间的内在联系。网络虽然是社会新生事物,但产生网络问题的思想根源,却有其固有的历史继承性。对产生网络思想问题追本溯源并分析其思想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合理地评估这些问题,从而根据历史经验制定出有效的评估指标系统。

参考文献:

[1] [2]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年,第237,341页。

[3]《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79页。

[4]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第270页。

[5] 刘金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团结出版社 2007年,第159页。

教育思想体系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现状;类型;结构

在没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前,我一直认为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错误地把范畴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学习之后,我才知道范畴指的是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领域的范畴。我们通常认识某一事物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帮助我们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认识。也可以说范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成果,是帮助后人认识事物的阶梯。通过这些阶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楚我们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像骨架一样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这一学科能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样,对于本门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标志。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形式,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二者有“点面关系”。之所以说二者是点面关系,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其实就是本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来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形式。只是概念上的反映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受教者在概念之间不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正好解决了这一需要,他把各个独立的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思维形式,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追逐本门学科。可能此时有人会质疑,既然规律更全面更稳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规律去替代范畴。我觉得这种质疑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却不是准确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没有范畴,根本就谈不上学科的规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机结合才能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类型结构的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门学科的范畴体系。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实在在的基础以及具体的环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联系所规定的内在的属性、特点、功能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阶段性、历史性、价值性、层次性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对应的,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是立体的,比如“优秀―中间―后”,还有可能是综合性的,通过范畴之间的联系来及时发现某种规律,比如行为受思想支配、行为表现思想等。可以看出这种范畴划分的标准是范畴性质和状态的差异性。

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范畴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层次是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范畴划分为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以及低层次的具体范畴。高层次的基本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学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领域中各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一共有八对。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揭示学科内某些规律,又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比如说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价值。低层次的具体范畴是指那些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并且可以反映学科内许多具体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意思是说同一范畴在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划分标准下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中的不同类别和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低层次范畴是基础,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又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教育思想体系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技工院校;督促指导;自我管理;自身优势

技工院校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存在较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从加强管理、加入教学成分等“硬性操作”方面入手,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要与一些软性的方法结合,取长补短。例如,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又或者是对日常管理准则进行规范,从学生自我管理的角度进行。只有从多个角度和方面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思想渗透,才能真正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才有利于完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一、班主任要发挥监督引导作用,在行为上进行理性指导

身教胜于言传,班主任应减少空洞的大道理说教,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表率,用行动来引导学生,使其在道德思想上有所领悟,进而在行动上能够自我修正。针对较难管理的学生,要避免产生矛盾冲突,应给予更多的爱和耐心,用行动引导学生做出改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正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综合评价学生,更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任课教师参与的民主选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打分评价,从而全面考察衡量学生。要注意对思想道德发生明显变化的学生的引导,不能只注重成绩评价。要从思想道德和学习情况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让学生从“做人”开始,从思想道德开始。

二、要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在理论上进行理性指导

德育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德育教学不能只是生硬地传授基本理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来、贴近学生”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创新,将教材中的知识通俗易懂地解释给学生听,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一些误解和错误的认识,要及时纠正,防止对道德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长篇大论只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通过背诵教材来应付考试的现状也不是应有的德育状态。要将这些“大道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和具体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不仅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更要对其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评价,建立更加系统的思想道德教学体系,从知识到实际行为能够实现统一。在课堂中,应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锻炼、行为训练、规范制约、评价激励等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并多用理解、赞美等肯定性的语言来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实践上进行具体指导

在校实习期间,要让学生提前感受实际工作氛围和了解工作环境。同时,在技术实践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与职业道德有关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师可设置一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主动接受比自己原有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在培养的过程中,举办技能比赛也是职业道德的有效学习途径,通过比赛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注意职业道德的养成,充分体会“天生我才必有用”。在组织学生进入工厂实习时,要有意识地对安排学生进行岗前学习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同时要安排教师讲授岗前教育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些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并且要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和实践。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养成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道德品质,为其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监督能力,在行为上进行自我指导

在学校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监督能力,这样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将来为自己的工作行为负责。从生理年龄上来说,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较小,更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培养其自我管理监督的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从成立学习小组、班委成员、校内学生会开始。特别是班委成员,对学生有直接的日常管理作用,更具监督效果。在实践中可采用轮流制,每周由学生举荐更换一次班委成员。例如,笔者任教班级在一次班委推选会上,班级同学推选了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同学担任班委,推荐理由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当过班委的同学了”“不相信他能做好”,面对这样的言论,笔者及时对这位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并加以鼓励。结果,那一周他不仅表现很好,而且还有效“震慑”了班内其他成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笔者对其进行了表扬,而他也通过这次担任班委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严格要求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得越来越好,所以足见自我管理的魅力。学生为了更好地管理他人,便会更好地要求自己,这样反而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好,得到教师的表扬之后,就更加有信心变得优秀,这就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监督能力方面逐渐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培养自信和自尊

人们常常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这使得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表现出没有自信,不了解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导致其对自己及学习的要求越来越低,表现得不思进取。在这种思维下,很难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对这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信和自尊。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这推进了社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需求。所以,只要是优秀的人才,都能够有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但是,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多元化的,不仅仅需要有较高的技术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只有先成为一个“人”,才能成为“人才”。所以技工院校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针对目前社会对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树立自尊和自信,也为了周围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进而去拼搏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综上所述,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需要从班主任、德育教师、职业实践以及自我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师要借助学校具有影响力的管理体系和活动安排,与学校教育统一战线,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霞.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2]张影红.努力构建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J].四川劳动保障,2012(9).

[3]邓宇凡.技工院校体育分方向选课体系构建新探[J].运动,2013(10).

教育思想体系篇6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行一知一行;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其职业教育理论尤为突出,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主要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从启蒙到发展、从提倡到亲为、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了从“行”到“知”的艰难探索历程,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一、“行——知——行”——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论

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既有前人和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影响,又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遂改名“知行”。1914年到美国留学,师承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认识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17年陶行知先生学成回国,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逐渐认识到王阳明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陶行知先生针对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了《行知行》一文,对行与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将时名“知行”易名“行知”。1936年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又更进一步说明:“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清楚地指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进一步去指导实践这一唯物辨证的关系。至此,陶行知先生为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寻求到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他的认识论公式就是“行——知——行”,即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生利为主义——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

1918年,陶行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文章开宗明义,“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主义始”。换句话说,就是要首先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和“培养目标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彰显其自身的特殊性。“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主义”就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够为人民群众“生利”的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核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他认为职业教育师资首先必须有“生利之经验”,也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本领;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常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学识;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学法”,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生利教授法。二是必要的教学设备。“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三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坚持“按事施教”,课程安排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利”能力为标准。执行自易至难、从简人繁原则,学成一事,再学一事,“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块化课程。四是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生源。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择业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标准有二,日才能、日兴味。学生应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同时也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职业。“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之,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哉!”

陶行知先生对生利主义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意义,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职业教育的设备和课程设置等,涉及了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手段、实施内容等职业教育要件。因此,生利为主义应为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以生利为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效,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行知先生认为“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如果把三者分离开来“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既要劳力也要劳心,“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手脑联盟,用大脑来指挥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因此,他提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如果手脑并用,那么“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

陶行知先生总结的“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法从方法论上丰富了职业教育思想。这一教学法的认识论基础就是“行——知——行”,突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

教育思想体系篇7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学特点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道德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既要育体,又要育情,更要育心”。因此,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修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为教师必须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明确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转变与特点,谈谈粗浅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

一、转变体育教育教学的观念

(一)体育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仅靠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指导,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仅靠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全是封闭的、被动的。它强调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体育教学程式化、成人化、训练化,学生成了教学的被动体,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这一观念上来;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教学向心理、道德、社会的全面体育教学观转变。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跨世纪人才需要的基本条件,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培养拼搏进取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胜利的良好心态,而且能锻炼对竞争失败者后果的承受力;体育能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且能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切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受教育者必备的身心素质,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跨世纪人才需要的基本条件。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与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实践性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直接参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以其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一项身心活动。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特点。作为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长跑可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跳箱、跳马、跨栏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各种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结合奥运精神和当年“女排精神”提高学生的斗志,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实践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的“育人”特点与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二)体育教学的及时性

体育教学内容多且广泛,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并且离开了教室的限制,处在活跃的运动中,其思想品德、优弱点和作风内在的世界状态较易在言行上表露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坚定、急躁;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进、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因势利导,及时进行表扬或指出不足,不失掉任何良好的教育机会。

(三)体育教学的多样性

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既有精神上的,又有心理上的;既有其生物性的,又有物质性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而且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不同的环节,特别是竞赛中,必须承受相应的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以及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下才能达到最后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各种运动的自如性。使之达到即可育体,又可育人的目的。

(四)体育教学的交往性

在体育教学中,交往性表现较为突出,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需要,担任某种角色,并按照既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正当的体育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训练与比赛中,要求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虚心向对方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树立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体育教学的竞争性

按照课的任务及要达到的目标,提出将要达到的练习次数、组数、效果或成功率,来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力争上游。教师还应注意把水平相当的学生作为对手,比着学习、练习或比赛,充分体现出体育的竞争性。因为体育的竞争性反映出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以形成朝气蓬勃、人人争先的良好学风。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力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学生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馁,发扬坚忍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六)体育教学的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与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如集合、整队、队列队形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道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对侵害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与精神,提倡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七)体育教学的长期性

体育课是多层次、多因素、多变化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复杂的教学过程。课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件和机会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坚持长期不懈地抓。因为我们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教育要从量变到质变。许多情况下,只想通过一次两次的帮助教育,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多见的。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长期不懈的耐心说服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勤于钻研,努力实践,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才能教学相长;同时利用体育课特有的教育特性,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我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从“育人”的目标出发,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纪小红.浅谈高校体育文化特征与功能[J].体育学刊.1999(1).

教育思想体系篇8

论文摘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应当积极探讨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等方面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新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探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时代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对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学者和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在哲学、社会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尼葛洛庞帝、埃瑟·戴森、曼纽尔·卡斯特、迈克尔·海姆等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社会“范式”转型等角度,分别就“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社会”和“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作用作了颇具影响力的描述和分析。尼葛洛庞帝认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_1戴森通俗地把互联网比喻为:“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潜在的家。……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卡斯特将“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概括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海姆将网络视为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模拟的环境和一个虚拟实在的世界,并认为其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人工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等特性:。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还着重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心行为特征的影响作了描述。例如,唐·泰普斯科特把伴随电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称为“网络世代”,并通过访谈调查方法,从文化和人格两个相关的层面论述了“网络世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化上,“网络世代”主要包括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情绪及智力的开放、包容性创新、早熟等特征,而在人格上,“网络世代”则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等特征。P.W allace通俗地描绘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心理、面具和伪装心理、团体动力、攻击心理和性心理、人际吸引心理、利他心理等,探讨了人们的互联网心理发展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金伯利·s·扬在其《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一书中,则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研究了“因特网瘾”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和表现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康复策略。

在国内,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矛盾及其社会影响、网络环境下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个层面:一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文化开展的相关研究。如曾同屏等人研究了赛博空间的文化蕴义,指:“因特网的革命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从技术层面上导致了赛博空间的出现,而更在于从社会文化和交往上看它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空间,使得信息方式和虚拟实践成为人类的重要实践形式。”鲍宗豪往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信息网络的文化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网络促进了全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化语言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并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六大革命。同时,国内众多的学者、专家,还从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了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从同内相关文献来看,最为全面的当属谢海光联合全国19所大学完成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该课题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建议。三是来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围诸多文化事业单位网站、高校网站,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同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上述相关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和实践奠立了较好的基础,体现在:(1)它们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材料;(2)它们对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思想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应当“进网络”和如何“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进这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存在的不足方面之一是:这些研究和实践,突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实践性,然而,尚未上升到教育理论的层面,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理论原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审视。也就是说,如何系统地提炼和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有效地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将成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胡锦涛在沦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以说,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积极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借鉴同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规律性问题做出系统的解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构架

网络是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的空间或领域,是技术一工具与人、社会群体和组织互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属人的性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同时又是一种不同于现文社会的“虚拟实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们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冈此具有共同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者的不同点在于:它所面临的是新的“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中具有特定心理行为规律的人,尤其是伴随电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世代”。所以,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结合网络文化发展的态势和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点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系统地概括、提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原理,以达到服务于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目的。诚如江泽民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以上述研究方法为引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契合,我们初步提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构架的模块如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地位和功能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理的研究,首先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紧密围绕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基本任务,厘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需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成等不同层面,阐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于网络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保障和导向、整合和渗透、控制、调节和转化等社会功能。同时,需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既包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直接的思想理论依据,又包括要以教育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乃至网络技术原理等作为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对象和载体研究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会因“数字化生存”而消解,它们必然影响到网络社会的建构;同时,虚拟社会又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超时空性、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可以放大或缩小现实社会的某些因素和人的某些行为心理特征。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环境的变化,从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从虚拟社会中各种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特性等不同层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变化及其作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需要深入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一青年网民的行为心理,探寻他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揭示他们的网络行为方式,以利于指导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调动教育对象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在积极性或主动性。信息网络作为“第四媒介”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媒介和途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凯文·凯利曾对“网络化逻辑”(ne工working logic)的性质作了生动的描述:“原子是过去式了,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动态的网络……。原子代表了干净的简单特质,网络则引导了复杂性的散乱力量……。网络是惟一能够没有偏见而发展,不经引导而学习的组织。其他的形态均限制了可能性。网络的群集四周都是边缘,因此,无论你由哪个方向接近,都是开放性的。事实上,网络是能够称得上具有结构的组织里最不具结构的组织……。事实上,各种纷杂多样的成分,也只有在网络里才能够维持一致性。信息网络结构的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自组织性、去中心化等逻辑特性,不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传播载体、途径,更为深刻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单向教育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媒介、途径乃至教育模式的研究无疑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原则和规律研究一

网络文化的特性深刻地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社会文化整体的角度看,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虚拟性、交互性、创新性构成了信息时代的行为文化的新方式,开放性、自治性、自律性凸显为信息时代制度文化的特色,信息交流自由、平等、共享的理念正逐渐演化为信息时代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网络文化的这些特点,赋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开放性、自主性、平等性、交互性、全时性等;同时,也要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政治性、引导性、民主性、渗透性、生动性、安全性等主要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这在网络社会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网络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经验来看,现实与虚拟、一元与多元、自由与规制、遵从与失范、民主与集中、崇高与庸俗等等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网络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双重影响,正确地解决和处理这些矛盾,兴网络之利,去网络之弊,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依据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首先必须贯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主导的教育内容,但是,在网络这一新的文化环境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复制这些教育内容,而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探讨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宁化、网络化的规律性,并且着重加强网络观教育、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在方法和艺术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既要运用传统的理论交流教育、榜样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教育方法,更需要探索网络互动交流、网上引导、网络群体组织教育、网民自我教育、网络内外教育统一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既包括各种传统的文化教育艺术,义需要探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艺术。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培养研究

面临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新任务,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着重网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途径与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丁作者素质的自我养成等问题,以推动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和评估研究

上一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下一篇:海洋污染治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