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7:40

问题启发式教学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1

一、启发的原型

所谓启发原型,就是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中待学知识的生长点。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内化、领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新的教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材料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必须分清哪些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新知识的相关材料(即启发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学。

比如概念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教材抽象概括而成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从这些学生已知的实际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入手,去其表象、存其精髓,逐步形成概念。如平行线的概念,可先例举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日常生活中诸多不相交线的实例,找出它们的共性,使学生形成初步映象后,再抽象成两条直线,由相交时逐渐移动一直线变成不相交,从而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

再如解题教学中,由于其关键是解(证)题思路的探寻过程,而思路的寻求过程经常表现为:“从已知、结论或是图形方面看,过去有没有做命题?”等。这里的“类似的题目”、“更容易、更直观的命题”就是此时的启发原型,教师要善于把待解(证)之题与这些启发原型沟通起来。这样,解题思路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楚、由分散到聚合的过程,思路的获得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定理时(新教材已改为公理),教材中的证法是:如图所示,把ABC拼在AˊBˊCˊ上,使最长的边BC和BˊCˊ重合,并且使点A和Aˊ在BˊCˊ边的两旁,连结AˊA,……(下略)如果教师如上机械讲解,学生会问:“为什么要拼在一起,为什么连结AˊA?教师是怎样想到的?”这些正是学生的困惑所在,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充其量只学会了本题的具体解法,而不会举一反三,同时教师也失去了一次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好机会。而教学中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两次原型启发,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其过程如下:

(1)第一次抽取原型

教师:过去学过如此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它们与本题的已知条件有何不同?

学生:学过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等。它们的条件中均有一个或二个角相等,而本题条件是三边对应相等。……噢!应先证角相等。(通过原型启发。把思路定向为“证角相等”,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第一次飞跃。)

(2)第二次抽取原型

教师:如何证角相等呢?过去学过什么方法?

学生:利用平行线;利用全等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

教师:本题应该用哪种方法呢?

(学生思考后,容易排除平行线法。经过教师点拨,亦可排除全等三角形法,最终将思路集中在“利用等腰三角形”上。)

教师:图形中并没有等腰三角形,怎么办呢?……,要找等腰三角形,应应有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两条相等的线段(腰),而本题条件中相等线段却分散在两个三角形中,……。

(至此,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想到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教师只要通过指导,使其思路更加完善即可,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说启发是成功的;如果此时学生还不能自己得出“拼图”的思路,而是由教师自己给出拼法,也应该说达到了启发的目的。因为经过这样的安排,学生的思维经历了领悟的过程,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拼”,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要“拼”,做到了知其法、明其理,这也正是启发式的目的之所在。)

二、启发的时机

关于启发的时机,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意思是说,只有在学生思考不出而产生烦闷心情时,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才予以启发。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把握时机。如上例证明边边边定理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虽明白题意而又不知如何下手时,抽取第一个启发原型,从而把思路定向为“证角相等”;当学生在分析中不知用何法证角相等,出现第二次思维困惑时,再次抽取启发原型。将思路定向为“利用等腰三角形”;当学生不知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出现等三次思维障碍时,教师又通过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及时诱导、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拼在一块”上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要创造时机。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在启发原型的基础上,及时创设愤悱情境,营造良好的启发态势,使学生在似知非知、欲懂非懂的情境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去。

如在讲授“拆添项法分解因式”时,先出示一题x6-1,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得到两种结果:

x6-1=(x3)2-1=(x-1)(x+1)=(x2-x+1)(x2+x+1)

x6-1=(x3)2-1=(x-1)(x+1)(x4+x2+1)

教师有意安排两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分析:两名同学公式的运用都准确无误,怎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由于学生都亲自解答过,此时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焦点立刻集中在“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上,使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愤悱心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启发契机。

三、启发的力度

关于启发的力度,古人也早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示之始而正之于终”,意思就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提醒学生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教学的一开始,教师诱导、提示,学生尝试并得到一些结果时,教师再予以指正。

如前述“拆添项法分解因式”一例,当学生已猜想到x4+x2+1可继续分解时,如果教师直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探求分解方法,即使点明要拆添项,大部分学生可能还会无从下手。这又是启发不力的一个例子。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又不会感到高不可攀。其过程是先引导学生用多项式的乘法计算(x2-x+1)(x2+x+1)来检验猜想。由于计算过程中合并掉的各项明示了分解x4+x2+1时应拆或应添的项,检验后学生再自我尝试分解就不是十分困难的了。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2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学生离开学校后能继续学习,保持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逐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有效开展启发式教学,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呢?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1.预设启境

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产生的时候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表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地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境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捕捉启发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动,课堂气氛会不断活跃,这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

例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小三角板,进行互相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我同时告诉大家,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

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一些教师只结合教材,判断课后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再怎么样合并同类项。实际上,我在讲完同类项知识时,是这样提问启发学生:生活中大家看到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情形?60人与20元为什么不能加在一起?60元与20元为什么能够相加?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加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从中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将学生的课桌横竖对齐,任意指定一排为横轴,一列为纵轴。让学生认识象限,说出各自的坐标。找出对称的朋友,这样的教学活跃了课堂,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不断分析、不断解决,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寓于身边,加以分析、解决。

三、训练多样化,一题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1.游戏中学习知识,突破难点,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训练学生的互动,在读完多项式升降幂排列后,完成游戏:将事先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写在一块硬纸板上,抽几名学生上讲台一人一张面向其余同学,再抽_名学生上来指挥,使他们手中的单项式组成这个多项式,按某字母升幂排列,这样做,学生兴趣浓,交换某些项时,符号也随之交换,因为符号是学生易错的地方,再抽一名学生把这个结果记在黑板上面,老师评价。然后再抽一组同学按此游戏方式完成降幂排列。这样在游戏中既学习了知识,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既训练了学生的胆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3

这些年的历史课堂教学,我在摸索中前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就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相比,其特点是把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思考及主动实践。因此启发式教学比注入式教学更富有吸引力,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贯穿在施教的整体过程。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问题要适中

古希腊教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历史学科本来就是枯燥无味,如何在这一堆无聊的文字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能集中到课堂上来,便是这堂课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设置问题,便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也是启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开始。在教学内容过渡时,设置的问题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在小结时设置的问题应是前后两节课的关联点,或是对本节课的总结性语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的脉络。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互动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人本身,既导致教师失去了教学的激情,也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仍然有不少的学生习惯于上课只听老师讲,不插嘴,不讨论,只管作笔记,下课背书,整个课堂很是沉闷。这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适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既要对教师的教进行改革,也要对学生的学进行改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互动。

教师改变观念、放下架子是创造民主环境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微笑,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创建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学生才敢发言、敢讨论,争相回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曾在这样的班级上课:屡次提出问题,多数同学都静静地听,对我的问题却表示沉默,既不回答也不讨论,而经常参与讨论的却是所谓的“差生”、颇为调皮捣蛋的那类学生,他们总爱把问题扯到无关的内容,惹得班级哄堂大笑,课堂秩序极为混乱,教学任务也不能顺利完成。对此,在课后,我找他们谈心,一方面肯定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批评他们的顽皮性,并且和他们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使他们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几堂课中,我发现他们仍然爱把话题扯远,却也会围着问题转。受他们的影响,我也会把知识面拓展开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课堂由无序变有序,由沉闷转为活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我经常会穿插些乡土历史知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这类方法,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拓展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又能密切学生和家庭的联系,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认为历史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学生自己去探索,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通过讨论来解决、来完成教学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面上看是在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际上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仅在学习的方法上而且在对知识的理解方面容易走向偏岔。因此,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课堂教育过程操作策略全书》。

[2]《中国教育大辞典》(节选)。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4

关键词: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实践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最为显著的特点,每个专业的学生在3年的时间内要修完30个学科,每个学科设置成16个问题,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就要解决这16个问题,每个学期为16周,每周解决1个问题,每个学期完成5个学科。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笔者学校借鉴这一教学经验,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进行了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尝试。

一、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进行问题启发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是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认知房地产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对房地产开发有一个框架和整体上的认知。一般情况下,这门课程会安排在大一,作为各门专业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目前,在高职教学中运用得较多的有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先导性课程,同时又涵盖了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用这两种方法教学,将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面临大量的未知知识,从而使完成任务和项目变得不现实,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相比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问题启发式教学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环节主要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因此,我们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运用该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房地产行业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业的基本理论和工作内容进行深刻的认知,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因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有必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只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尝试和挑战。

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通过对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分析,笔者学校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改革,实施的具体环节如下。

1.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以问题来统领该门课程

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计划课时为72学时,笔者将该门课程设计成8个真实的问题:

(1)房地产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开发是怎样的关系?

(2)房地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政府如何干预房地产市场?

(3)在房地产开发各个阶段,政府如何实现监管审批?

(4)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案是什么,如何做好此项工作的资料搜集?

(5)房地产开发商如何获得开发用地?

(6)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有哪些?

(7)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内容有哪些?

(8)房地产开发商资金筹措的渠道有哪些?

2.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置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情境

在该门课程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问题(2)为例,针对“政府如何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设置真实事件操作如下。教师在资料准备时,提取最近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如“国五条”),让学生分析在这些政策中如何运用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地价政策、税收政策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这些政策会对房地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完成基本概念的认知,包括房地产一级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房地产三级市场、房地产供给与需求、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第二步是分析,学生在认知了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加工,分析在现实问题中具体采用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对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对房地产各级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教学环节的实施

(1)分组。通过分组学习,实现问题启发式教学所强调的协作学习。为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在本门课程开始前,教师需进行学生分组,每组成员4~5人。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学生好、中、差水平的搭配,让先进影响后进。

(2)“一天解决一问题”教学环节的展开。问题启发式教学需要采用集中排课法,即一周中需集中一天进行同门课程的编排,一天解决一个问题,亦即实现“一天一题”。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72个学时安排在9天,每周安排1天,每天解决1个问题,1天作为机动。

①第一阶段,每一轮会议和第一次自由讨论或独立探索。每天教学活动开始时,由教师召开第一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主要解决的问题为:教师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拟定和分配实际任务,会议时间一般为1小时。

会议一完,进入自由讨论时段或独立探索。学生在各自的组内进行独立的探索,或发挥群策群力的精神,完成以下任务:搜寻和阅读资料,开始建构初步的解题方案,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核心议题。自由讨论时段一般为1~2小时。

以第二个问题的教学开展为例。教师在第一轮会议中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问题。准备“国五条”或“国六条”方案,然后针对“国五条”问题:“国五条”分别运用了哪些土地供应政策、金融政策、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地价政策、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供需,以及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充分了解问题后,学习小组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小组分工。

在第一轮会议完成后的自由讨论或独立探索时间,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集中讨论或分开学习。在该阶段,学生要自己阅读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教材,也可来源于图书馆资料或网络。学生收集和阅读理解问题的相关资料,形成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认知,如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概念,以及网络上收集到的市场反馈信息或言论。

在完成该阶段的任务时,教师要随时了解小组讨论的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该阶段中的疑问。

②第二阶段,第二轮会议和第二次自由讨论,准备演示PPT。在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自由讨论或自由讨论的自主学习后,进入第二轮会议。第二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集中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难题,协助学生制定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会议之后,进入自由讨论时段,该段时间为2~2.5小时。学生继续在所属的组内探讨问题,阅读和剖析资料,在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制定更精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准备演示内容。

③第三阶段,第三次会议。在该阶段,学生和教师交流,演示研究成果,并进行答辩,学生观摩并通过提问了解其他组如何制订解决方案。教师进行探究和给予评价。若需要,教师可提供额外资料。

(3)课后完善及补充阶段。一天的学习后,还有一些环节及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及细化,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进行,最后提交成果,教师给予反馈。

(4)教学评价。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法下的教学评价方法作出改进。根据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评价方法为:小组成员互评占10%,成果质量占50%,成果汇报占15%,过程控制占10%,课后改进占15%。

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体会

1.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先难后易的过程

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实行问题启发式教学,在8大问题的解决中,前两个问题的实施是最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在大一开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很少,相关概念难以准确把握。针对该种情况,教师可在第二阶段的会议中增加基本概念与知识的集中讲解时间,从而纠正在第一阶段自由讨论中学生所出现的理解上的偏差。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大多首次接触小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还不默契,容易造成有些学生的任务很重,而有些学生偷懒甚至不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搭便车”的情况。针对该种情况,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分工与学习进程要进行更为紧密的监督与跟踪指导。因此,在前两个问题的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更仔细的指导,尽量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兴趣。随着对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学生逐步掌握了房地产行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前期的相互了解和调整,小组协助学习也变得更加有效,因而后面6个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将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

2.课后的完善和补充阶段尤为重要

在完成第三阶段的PPT汇报后,学生还应根据老师的意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包括完成学习日志,总结学习的收获和感悟。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不尽完善,课后的完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充知识量,形成更好的解答问题的角度,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应对学生改善后的方案或学习日志提出及时的评价,维持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很多学生课后完善的PPT,不管是PPT的编排,还是解答问题的角度和表述,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问题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收获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1.收获

在问题启发教学方法下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形成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同时要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学生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可行的办法。这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在该种教学方法下,强调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去完成任务,符合房地产经纪和策划职业需团队分工协作的真实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

2.问题

(1)充足的信息资源。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下,教师需要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需要学校有充足的资料或信息资源,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时查阅资料的需要。特别是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还应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真实案例资料。

(2)合理的师生配比。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既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检测、了解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其次,应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由直接传授知识转变为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通过对话帮助学生分析所面对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非常了解每阶段学生完成任务及讨论的进度,及时解决在该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老师还要对课后任务改进和完善给出具体的、持续的指导。因此,在该种教学方法下,教师的工作量远大于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工作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以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为例,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从而有条件实行小班教学,保障教学效果。

(3)教材建设。传统的教材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授,学生以听为主,而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需要有全新的教材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而目前适应的教师教材和学生学材无疑是最为缺乏的。

参考文献:

[1]郑深.建构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崔景贵.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2(9).

[3]李丽君.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成人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6).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5

历史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最早体现在我国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中,这是对启发式教学原则最早的阐述,指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对我国几千年启发式教学起了引导作用。然而在这中学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误区,比如仅是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等,这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涵义和历史渊源

启发式教学是引导、激发、启示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正面启发、情景启发、类比启发、发问式启发等方式,通过这些启发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中外古代教育历史中,“启发”一词最早被提出,源于《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对启发式教学最早的解释,大概含义是在学生想而不懂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并且举一反三,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了。这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实质就是启发和举一反三。

国外教育史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萌芽源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问答、辩论、谈话等方式进行,在学生答错问题时进一步暗示学生,使学生自主寻求答案,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这种方式主要是激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1.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往往只是注重引导学生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找到这类问题的答案,这就不能培养学生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只会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分析这一类问题,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无所适从。

2.启发式教学就是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在中学历史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老师提问学生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这完全混淆了“启发”和“”的含义,这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原有的问题,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不能促进学生思考,也就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启发,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后由老师总结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问题答案让学生记下,这从根本上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掌握老师的教学规律后往往会不认真回答问题,只是在等待老师的答案,不利于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和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被动接受历史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历史,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意识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往往会提出一些新的历史观点,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本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老师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策略

1.正面启发和类比启发相结合

正面启发和类比启发都是老师常用的启发方式,正面启发主要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类比启发主要是通过类似历史事件找出异同点。比如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参战国、条约、影响,类比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全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掌握好课堂的关键点,能够在关键点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发问,使学生能够和老师产生一定的共鸣,这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加强情境启发方式的运用

情境启发是老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丰富的语言和课外活动。烘托出学生学习历史的环境氛围,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记忆,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比如在讲时,可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观看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整个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历史画面历历在目,从而加强学生对的记忆,也使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受到教育。

3.观察启发和扩散启发相结合

观察启发和扩散启发是启发式教学的两种重要的启发方式,观察启发是通过学生对电影、历史模型等的观察形成对历史的形象思维,扩散启发是让学生以某个历史知识点为核心多角度发散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观察启发和扩散启发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记忆,而且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层层深入,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驾驭历史思维。比如通过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和视频,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会联想到鸦片战争,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会爆发吗?从而引出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就从更高的层次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整套的历史思维结构。

五、总结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要着眼于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历史的能力,因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防止陷入启发式教学的误区,要加强正面启发、类比启发、情境启发、扩散启发等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玄娥.历史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4).

[2]章银杰.中学历史启发式教学常见误区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9).

[3]邹建国.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刘克玲.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9,(36).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 启发式、 教学设计、 情境、 力度、 启发教学、启而得法、 启而得发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形式,它的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样一种有序发展的进程,不仅使学科知识得到系统完整的传授,也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已不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技巧,而是在建构主义学习下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总的指导思想。只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激情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精神,都可以视为启发式教学。

一、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随着建构主义的流行,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这个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向,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误区1.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把启发式教学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试”而来,认为既然是“式”,那就一定是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一种看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我们知道,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需要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的。而启发式的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并培养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知道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由于在一种思想的指导下,会产生种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所以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具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能是形式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发现法、自学法、演示法、观察法)来进行教学,只要行之有效,体现启发,诱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启发式教学。

误区2. “问答式”就是“启发式”

“问答式”或“谈话法”、“提问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最早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一个比喻,他将教师比喻为产婆,意即产婆自己不生孩子却可以帮助他人生产出新的生命。他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他所谓的“产婆术”,即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正反两反面的问题,不断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澄清对事物的理解,得到正确的答案。他创造的“产婆术”,直到今天仍被中西方教育界推崇备至。于是有的教师就错误的认为,启发式教学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一上课就连珠炮似地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好不啊?”等等。

而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国内一些中小学生平均每堂课的有效问答只占了65%,这说明课堂教学中尚有近一半提问是无效的。亚里士多德硕果:“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产生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巧设问题,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而简单、肤浅的是或非的一问一答,是豪无启发性实质意义的教学方式,并无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总之,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

二、科学课堂内启发式教学的设计

1.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性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教师在授课中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什么知识是学生应了解的,什么是应理解、掌握的,这一切必须让学生明确,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才能把知识理解得 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学过程中问题很多,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加以启发,只要找出教学中学生最易发生疑惑的问题及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加以引导、启发,其它"枝节"就可以迎刃而解,学生也就会顺藤摸瓜,触类旁通了。

2. 启发式教学的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启发式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训练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成了当务之急。因 此,教师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当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些学生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应予以恰当的 方式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莫大的作用。教师切不可指责、讽刺,这将遏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启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巧设情境,善用原型,抓住时机,把握力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启发教学,才可以称之为“启而得法”,从而收到“启而得发”之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世界书局印行。

[2]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3] 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3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启发式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19-0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具体而言,初中历史启发式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启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种种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启发,包括正问启发和反问启发两种方式。正问启发又是最常见的启发模式,指的是老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关键点或者过渡处,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把握问题的深度和难易程度,并能引起师生共鸣,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相关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中国为什么会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违背社会主义路线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改革开放是对党和国家以前错误的更正,是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结论。教师不仅可以从正面提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的反面或者其他角度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这就是反向提问。

二、观察启发

观察启发指的是利用图片、幻灯片、实物或者录像等富有表现性和感染力的形式,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下进行逻辑性思考。观察启发的方式很多,效果也比较明显。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相关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例如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反映当时情形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即抗战期间日寇的凶残和野蛮,两国军事和国力的巨大差距,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取得最后胜利等众多问题。

三、情境启发

情境启发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讲解、、恽代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时候,可以用饱含感情、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贵精神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推理启发

推理启发指教师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中国明朝初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相关课程的时候,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判断启发

判断启发指学生根据史实对学生进行点拨,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的高度上去,进而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对与错。例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对中国现代史的深刻总结,是一大科学论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结论,可以向学生提问: ①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②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剧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通过诱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判断启发,加深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六、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也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启发式教学方式,指的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比方说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将两次国共合作进行比较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进而把握二者的不同特点、作用和结果;将中国明清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会发展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难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立华.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问题启发式教学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启发式;课堂教学;应用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索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1]。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不仅要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启发式教学是实现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论语・述而》中提出的经典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之后宋代的朱熹把其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从此可看出孔子用寥寥数字,精辟地概括出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义;启发的时机是“愤悱”之时,即学生达到思维激活、情感亢奋的心理状态;启发的核心是开启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思路,经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启发的目标是举一反三,其中举一反三可以说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原型 [2]。“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与课文有关的启发性问题来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将学生被动的知识学习变为主动的能力学习,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3]。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圆满解决问题。所以,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条件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启发式教学实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及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常常随着对教师的感情而转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普遍的、稳定的和持久的爱,师生之问应互相尊重,对教学工作认真、亲切、关怀爱护学生的教师,学生们自然会萌生出对老师的亲近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更易于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待,更乐于接受来自于教师的教育要求和人格影响。这样,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就易于做到问题问得适时、适人,学生回答踊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启发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好的启发式教学是教师能以最少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使学生享受到探求知识成功的愉快,增强学习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钻教材,在启发的方法上下工夫,合理运用启发的方法,这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视听启发方法

视听启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这样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使英语中许多模糊不清的、抽象难解的概念明朗化,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真实的、准确的、自然的英语,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连贯表达思想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视听启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如眼、耳、口等),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视听的同时,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摄取信息,教学效果良好。

(二)设疑启发方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贵有疑”,培养学生善疑好问,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问题情景的理论,环境的异常、缺失、奇特、变化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探索的渴望与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启发方法

讨论启发就是指教师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活动。活动内容与原文有关系,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延伸或发展。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来自由地表达思想。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课堂活动。

四、总结

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个性的学习策略,这些是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成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单一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不仅能把分散的、零星的语言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巩固并增强记忆,完善并发展智力,而且能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知识的深度,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搞好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甘民.回归孔子―欧美启发式教学发展的终极归宿[[J].比较教育研究,2006 (3):19-22.

[3] 孙令恒.英语启发式教学浅议[J].科教文汇,2007.1

作者简介:龚琛琛,女,安徽肥东人,炮兵学院外语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教育训练学

上一篇:建筑智能化技术范文 下一篇:现场监理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