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5:07:58

问题学生论文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排斥与歧视,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伤害,总感觉低人一等,特别是和班级中的好学生在一起,往往会自惭形秽。他们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被老师重视,却总是适得其反,被认为是故意捣蛋,久而久之,心灰意冷、我行我素、自暴自弃。而过度自卑、自傲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戒备、对立的情绪;对集体疏远,怀疑老师的真诚爱护和关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的理解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才可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才可以使浪子回头。如果老师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多考虑他们的感受,让他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融于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摒弃所有顾虑,努力学习。

二、学会发现,挖掘问题学生的优点

在许多人心目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是老师的掌上明珠,而那些思想行为差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是反面教材,时常得不到老师的“爱”,时常受到同学的冷落、讥笑。事实上,人无完人,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只不过问题学生的缺点明显,而优点较难表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要求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观察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被大量消极因素掩盖的长处,要及时捕捉。“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教师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后,还应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与上进心得到强化,从而激起学习斗志,鼓足前进勇气。相信只要细心观察,最终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三、学会赞扬,树立问题学生的信心

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就像阳光,有了阳光的沐浴,学生才会成长得更快、更健康。罗曼•罗兰曾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问题学生有比优秀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哪怕是表面看来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学生,都有一颗十分敏感脆弱的心。他们确实缺乏自信心,他们经历了太多失败。需要教师多准备一些让人受之无愧的“高帽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信心。让他们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还要努力创设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哪怕是学习上有小小的进步,思想上有小小的转变,也应该及时表扬,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喜悦,从而扬起不断奋进的风帆。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好孩子身上有缺点,坏孩子身上有优点,区分好孩子、坏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呢?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但有一点要记住:不要简单化、公式化。所以教师一定要用心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他自己,每个孩子都有可圈可点的优点。赏识教育是让老师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每一位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老师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老师和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老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总之,问题学生并非天生,教师应相信后天教育的力量,坚持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正面诱导,以理服人。教师只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再加上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就可以令所谓的问题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和教育学家霍德华•加德纳在他的《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书中说:“一种人类的智能,必定伴随着一组解决问题的技巧,使人能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如果需要的话,还使人创造出有效的产品……”[2]771999年,他又出版了《重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Reframed:MultipleIntelligencesforthe21stCentury)一书。书中提出了智能的更精确的定义:“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3]27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具体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些潜能能否被激活,取决于人类个体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取决于那种文化背景所提供的机会是否允许,还取决于人类个体在他本人、家庭、老师和其他人影响下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3]27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所包含的多种智力与其所在群体的总体平均数或者与其自身的智力平均数相比,高于“平均数+标准差”的智力就可以称为优势智力,低于“平均数-标准差”的就是弱势智力。每一个人的智力结构中都有3—4项智力可以称为优势或者弱势智力[4]1。

二、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寻求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分数轻心理”的现象告诉我们,教育观念是产生“问题学生”的祸首之一。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能组成结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聪明的,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促进其各种智能发展,不应人为制造“问题学生”。加德纳认为虽然每个个体都具有多种智能,但不同个体拥有的智能的量是不同的。在具体教育情境中表现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教育应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树立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对待“问题学生”,教育者要看到的是“学生”,而非“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所以并不存在“优生”“差生”之分。教学中教师应理解包容“问题学生”,公平的爱护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

2.转换教育方式(1)因材管理。传统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处于青春期且自尊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叛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使问题恶化。因此,教师要多研究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平时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举动,了解其性格特征及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因材管理,这对于转化“问题学生”极为重要。①为“问题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优势智能的平台。教师应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学习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智力竞赛、文艺活动等。“问题学生”通过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可以感受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感受被尊重的快乐。这样有助于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减轻其自卑感。②利用优势智能发展弱势智能。首先,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其次,帮助“问题学生”分析其在优势智能中所具有的特点,引导“问题学生”把在从事优势智能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和意志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这样就能利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进而促进“问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德育优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不少学校中存在着“重分数轻心理”、学校德育流于形式的现象。学校政策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则不被重视,还有可能受到同学或老师的讽刺嘲笑,长此以往的冷落,会使他们变得孤僻、自卑。一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没有了追求上进的动力,学生便会自甘堕落,慢慢地演变成“问题学生”。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中应当德育优先,教会“问题学生”做人。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要使“问题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师眼中没有“优生”“差生”之分,有的只是人格魅力高下的人。不管学习成绩好与坏,只要道德修养好,教师平等的喜欢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品德会让人终身受益。这样就把“问题学生”的注意力由单纯的学习转移到个人行为修养的培养上来。(3)自我管理。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能有效的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因此,引导“问题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对此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问题学生”自觉理性的控制自我行为,冷静的处理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教会“问题学生”自省,教师自己就要对“问题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应该包容“问题学生”所犯的错误,理解“问题学生”的心情。然后,引导“问题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3.优化教学方式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往的教学强调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有厌学、逃学的现象,进而逐渐演变成“问题学生”。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达到这一目标。提高目标就是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发展目标则是引导学生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目标[6]170。只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2)提供灵活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仅来源于课本,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筛选适合学生学习的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资料,进行整理,精心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到所选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3)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各种方法优化配置,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比如进行小组讨论,分组比赛,辩论,利用网络视频辅助教学等等。(4)作业布置多样化。授课结束后,教师应设计众多的、有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可以设计基础作业和附加作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情况下,可以选做附加作业中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完成基础作业即可。这样既能减轻学习困难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

4.在学校体制中应设专职人员负责对学生“指导”针对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同步统一的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独特性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预防和转化“问题学生”,就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进行指导。“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形成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在英语国家,采取指导概念,以指导代替训育。指导作为独立教育职能,定义为:为了个人的幸福和社会效益,在每个人努力发现、发展各自潜力的整个时期对其援助的过程。”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成分,是班主任工作的范畴,这里就出现了问题。首先,班主任工作繁琐,根本无暇顾及各个学生的指导;其次,班主任自身尚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识。由此,形成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切中时弊,在学校体制中应设专职人员负责对学生的“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问题学生”,我们会发现,“问题学生”并非无可救药,他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只是这些亮光不同于正常学生而已。他们渴望被关注,被重视,渴望被爱。而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带上一副多元智能的眼镜”,去欣赏“问题学生”。正如带刺的玫瑰,我们不会因为它的刺而不去欣赏它的美。用心地呵护,假以时日,他们必不再是烦扰我们的负担,而会开出灿烂的花朵,成为靓丽的风景。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职高学生素质良芬不齐,所有职校必须正视问题学生的管理。本文从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因入手,提出了问题学生转化和管理的对策。

职高学生的管理是所有职业高中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如何加强职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管理效能,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在作积极的探索。本文试图从职高问题学生德育管理的角度提出加强职高学生管理的一点粗浅想法。

一、职高问题学生心理特征

(一)是自信心严重受挫。

一般说来,职高学生中成绩和表现都相对较差,他们在以前的学生生涯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生活中都不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因此,他们在学校里都是经常遭批评受冷落的对象。长期在那样的氛围中生活,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得不到同学的尊重,得不到家长的关爱,他们对学习和各种活动都失去了兴趣,自信心严重受到挫伤。其实,这些学生虽然成绩不怎么样,某些方面可能很有潜能,但由于自信心的严重不足,他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不会去争取机会表现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失去了正常的表现欲望甚至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欲望,最后导致个性上的自我封闭和能力上的停滞不前。

(二)是自尊心特别强烈。

职高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在个性上的敏感和脆弱,而问题学生的特殊身份又使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一般意义上所谓的自尊心强烈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但如果表现不当,就会带来负面效果。对于问题学生而言,尚未定型的个性品质和受到压抑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强烈的自尊心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以退为攻,以表面的麻木不仁和万事无所谓的姿态来掩饰自己的心理;一是以攻为守,以一副神圣不可侵犯以及一触即发的姿态来掩饰自己的心理。从后果上分析,前者主要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后者则有时候会危及他人的身心健康,两者同样不容忽视。这种强烈而又脆弱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发生过激行为。

(三)是上进心明显缺乏。

上进心是指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心理特征。学生有了强烈的上进心,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由于缺乏上进心,大多数的职高问题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性,对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挨时间;思想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不少人开始追求享乐,爱慕虚荣,行为上出现偏差,甚至背离了正常的社会道德规范。据某市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该校学生中,对人生信条认识模糊或持消极态度的同学占74%,对社会主义的将来信心不足的同学占66%,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占24%,认为政治书上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行的学生占52%。

(四)是自律性十分薄弱。

所谓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自律使人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动机。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由于受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问题学生的自律能力往往表现得令人担优。从职业高中学生违法违纪情况分析,绝大部分事件都发生在他们“无人看管”的前提下,或者是晚上放学以后,或者是星期天休息时间,有的甚至是逃学期间。由于长期以来养成了“他律”的环境和心理依赖习惯,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他们就会表现得很放纵,甚至不计后果。由于自律能力的薄弱,职高学生的犯罪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在校生,据某市2004年上半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市2003年在校生犯罪人数共24人,其中职高学生有12人,占50%。

“人之初,性本善”,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和其他优秀的孩子一样也曾经积极向上,十分可爱。形成以上这些心理上的特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共性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是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个性习惯和意志品行。问题学生的家庭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类:单亲家庭、穷困家庭、富裕家庭。单亲家庭带给孩子的阴影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情况下,这些孩子往往比较偏激,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如果这些家庭没有能够很好地关爱和教育孩子,成为问题学生的可能性比较大。穷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部分家长自身心理上产生了许多缺陷,教育孩子简单粗暴从而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这部分学生容易形成“仇视”心理,对社会和生活严重不满,性格上有“畸形”形象。富裕家庭是指经济条件明显优越于周围人群的家庭,即所谓的“老板”家庭。这些家庭因为有钱,所以常常用钱去满足孩子的欲望,去解决孩子制造的“麻烦”,尤其是一些家长素质不高的家庭,自以为有钱很了不起,用金钱去培养孩子的优越感,常常“溺爱”自己的孩子,最终导致这些孩子“有钱无恐”无法无天。

2.是学校的影响。从童年时代到青少年时代,人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环境对人的成长同样不容忽视。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把分数看成是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并据此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受忽视甚至受歧视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些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校风也诱发了部分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另外,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也导致部分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在接轨社会方面有待进一步努力,因此,在许多人眼里,职业高中是低人一等的学校,以为进这样的学校不会学到什么知识,只是为了度过三年时间。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念,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正确的定位,最终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3.是社会的影响。虽然学生一直都生活在象牙塔中,但是社会对他们的渗透仍是无处不在。首先是影视作品的影响。打开电视机,我们看得最多的不是卿卿我我的言情片,就是你死我活的武打片,还有一些尔虞我诈的商业片。虽然公开播映的这些片子主题都是健康的,但其中一些情节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看了之后,他们会有意识地去模仿,导致早恋、打架斗殴、抢劫等情况在学校里不断出现。其次是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其中许多低级趣味的内容深深地伤害了喜欢猎奇而又缺乏“慎独’能力的未成年人。再次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带来的影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群体性的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多元化现象,不少青少年的耻辱标准明显错位,他们对犯罪的耻辱感越来越淡化,认为老实本分等于无能、不守法的富人比守法的穷人更受人尊重等等。

二、德育管理对策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作为教育机构,职业学校不应该忽视和回避这些问题的存在,而应该想方设法寻找对策措施,切实提高职业高中的道德管理水平。

(一)构建网络,尽力优化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

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那么,优化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人手。

1.要抓好学校的主阵地建设。学校德育教育要不断改进方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对于问题学生,教师首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不能歧视或者讨厌他们,更不能掩饰问题避重就轻,抱着眼不见为净的心态,而应该在充满爱心的前提下,以教育和挽救为目的,经常主动地与他们谈心交心,提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问题学生出现了违纪违规行为,学校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处分甚至清除出校,把包袱推向社会。问题学生有了进步,学校更应该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用荣誉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学校德育教育还要不断改革内容。职高学生已进人青年时期,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因此,光靠死板的书本知识已经很难对他们起理想的教育作用,对于问题学生,更应该采用参观、访问、听讲座、看警示片、看宣传片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生动的教育,让他们从活生生的事实中得到感悟。

2.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宣传辅助工作。学校一般每年都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虽然职高学生家长们与会的热情没有普高那么高,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是一样的,因此,家长会一直以来都得到社会的支持。2004年12月,嗓州市职技校召开的家长会,到会人数超过总数的60%,其中一些班级甚至超过了,充分说明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一般说法,职高问题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家长更愿意配合学校共同寸勿子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对于问题学生,学校应该建立一对一的家校联系制度,发现间题双方及时沟通,共同探讨对策。另外,学校还要承担对部分家长的说服教育工作。部分间题学生的家长素质比较低,学校应该委婉地指出他们的行为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帮他们改进原来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努力为间题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环境。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净化文化环境。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现在,各级宣传部门都在积极贯彻和落实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意的精神食粮。有关执法部门正在切实担当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责,深人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文化产品;在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整治,实行网吧实名登记制度,严厉查处违法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尤其加大了对“黑网吧”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距离学校不足200米的娱乐场所的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所有这些,都为学校加强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洁净的空间。其次,还要重视文化设施对学生道德的影响作用,不定期地带学生到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场所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益。

(二)创设载体,努力转化问题学生的注意重点。

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特殊学生特殊对待。对于间题学生,应该创设载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实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1.可以尝试创造性教育方式。问题学生在班级里是落后生,对班级的纪律、学习氛围等带来负面影响。对这些学生来说,学习专业和技能已经不是主要的,关键还在于教他们如何做人。因此,可以大胆尝试把全校同年段的问题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进行管理,设立一个创造教育实验班,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特殊的课程.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德育上。等到他们的思想面貌有明显改善之后,再按照专业把他们分到不同的班级里去。这一点,安徽省合肥市职业教育中心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把人学时成绩与品德操行都差或比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成立一个创造教育实验班,但是对学生声明,创造教育实验班是学校的“荣誉班”,是通过全面分析挑选出来的,被认为是潜在智力很大,最有发展前途的班级。于是同学们感到身价百倍,十分高兴,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振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其结果收到明显的发展效果,不仅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优秀率占75%以上,而且全班同学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创造力得到大大发展,同学们先后提出创造发明设想l800多项,参加市、省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获一、二、三等奖的就有12项,并有三项获国家专利,一项获国家铜牌。这个班还被评为校市级先进集体、市级优秀团支部。

2、应该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社团是校园内的第二课堂,可以锻炼和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自我肯定的需求。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的一些很有可能有某一方面的才能或者潜能,比如书法、绘画、讲演、音乐、体育等,学校应该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然后再一一加以指导,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当代青少年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活动,如溜冰、钓鱼、摄影等,有意组织问题学生参加,或者事先对问题学生进行培训,再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参加比赛,为他们争取获奖的机会。这样,问题学生不仅会感到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更有机会享受到获奖带来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从而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扬长避短,不断提升问题学生的自我感觉。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基于工读学校的特殊性,纪律必须先行,是生存条件与发展保障。纪律主导一向是工读学校的传统,但学校毕竟是学校,育人是终极目标,文化必然要成为主导,为此,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构建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一个首要,二大仪式,三大举措,四大文化”建设,力争把工读学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为引领“问题学生”走进文明的和谐校园。

工读学校是专门招收有违法、轻微犯罪行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招收13-18岁的未成年人。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如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屡教不改;吸食、注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进入工读学校就读。

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纪律是制度化的、规范化、外显于行为、注重训练性,是低层次的需要,是应该贯穿于工读教育的整个过程。而文化则是非制度化的、非强制性的、内化为行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工读学校纪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为了“问题孩子”长远的发展和他们的一生奠基应该是所有工读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工读学校,没有纪律的文化发展是危险的,就像没有堤坝的河水是非常危险的一样,但纪律归根到底还是为文化育人服务的。在保障所有人的纪律的基础上,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应该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有充满文化情境的校园环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湿、需要有优秀教师的特殊关爱与守护、需要优质学校文化情境的濡染和滋养。

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就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的概念就达310多种。因此,对待学校文化的概念还是“人者见仁,智见见智”。笔者认为的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中大部分人在组织中表现出的做事态度和处世态度,是经过内化后的行为的体现,不是说的文化,而是做的文化,是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的文化,只有行为中体现的文化才是真实可靠的。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现实中工读学校是一块相对比较贫瘠的土地,但这里依然需要有一份在贫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怀,为了丰富工读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工读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工读学校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特对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一、一个首要:营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

营造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应该是充满绿化、美化、人文化、书香味和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处角落、每一颗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点缀他们、用诗意去装饰他们、用童心去布置他们,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并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为此,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让学校成为“问题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家园。这应该是每一个追寻教育理想的工读老师和校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校园电子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濡染为例。校园广播可以播放乐海听音、每日天气、童话精选、放飞祝福、自救有道、健康宝典、公民教育等内容。“乐海听音”则是为每日播放经典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与熏陶;“每日天气”即天气预报,并对学生着衣、自我保护等给与适当的建议;“童话精选”主要挑选童话中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名篇,让“问题孩子”耳边萦绕着、弥漫着童话的声音。“自救有道”向学生讲授安全与自救知识,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健康宝典”主要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以贴近“问题学生”生活知识为主。“公民教育”则包括公德、公益、公共事务参与、公民人格完善等,可以播报德育常规、公益知识、礼仪、世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而学校电子屏幕也可以不定时文化节日(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历史及节日的庆贺方式等)、今日历史(历史上的今天),标兵(活动标兵、劳动标兵、学习标兵、军训标兵)生日祝福(教职工与学生)等。

文化的本质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熏陶或陶冶,来启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这些资讯与“问题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亦熨烫人心,可以让我们的“问题学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真情和被尊重的感受,而校园也因此被氤氲着一股清幽厚重的文化气息。

二、二大仪式:营造工读教育圣洁的宗教情怀

1、静坐与鞠躬仪式

对于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来说,大多具有好强、好动、好冲动的个性特质,他们心情复杂,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容易为小事而大动干戈,兵戎相见。静坐仪式可以让他们在某一时间段保持静坐状态,凝神聚气,使得心情平静、心平气和,从而暂时摆脱尘世间各种纷繁复杂的念头与欲望的困扰,进入一种恬淡的境界,也让他们从中学会冷静、学会忏悔,从而达到养生、静心、静性之功效。而鞠躬表达的则是一种卑己尊人的情怀,可以为“问题学生”养成基于平等和尊重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提供最根本的情感支撑。是一种以行为训练为主的养成教育,鞠躬同时也创设一个认同的日常文化情境,让“问题学生”置身其间,就可以产生耳濡目染的道德影响,促进其常规的内化和行为的养成,

2、世界和平祈祷仪式

每天我们的世界都会发生很多的灾难,应该让我们的“问题学生”了解这些灾难和灾难所带来的痛苦。世界和平祈祷仪式就是让我们的“问题学生”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为本国和异国的不幸默哀、祈祷。祈祷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在低沉的安魂曲中,“问题学生”门整齐的排列在操场上,静默肃立,他们紧闭双眼,鞠起双手,放在胸口,默默祈祷。黄色的寄托的是无尽的哀思,摇曳的蜡烛传递着无限的悲悯。

通过祈祷仪式可以起到忏悔、静性、对比、感化、重塑的作用,能够让“问题学生”意识到“过去的我”,并主动把“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对比,达到自我感化、重塑新我之功效。并且其圣洁的宗教情怀本身就是对“问题少年”复杂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治疗,置身之中“问题学生”内心的温暖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对问题学生的精神重塑具有很好的功效。

三大举措:打造工读学校高贵的大学气质

1、讲普通话,用文明语

工读学生使用方言讲粗话,脏话,开口就出,非常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使用普通话爆粗口就比较困难。坚持普通话,有助于降低“问题学生”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机率。再次,“讲普通话,用文明”也是时代对当代青少年的要求,问题学生大多处于少年期,早日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孩子将来融入现代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第二课堂:系列主题讲座

工读学校有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力争把第二课堂做大、做强、品位做高。如举办名校研究生义务系列讲座,可以聘请高校中儿童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律、

社会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生或者老师给我们的“问题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普及性义务系列讲座,还可以请回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我与母校”的故事、家长的诉述故事等教育讲座。坚持下去,第二课堂系列主题讲座,就会形成工读学校的一种文化传统,开拓了“问题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工读学校的大学气质,也为学校常规教学注入一种新的元素。与此同时,讲座人员他们的榜样示范对我们的“问题学生”本身也具有一种耳濡目染的作用,这种教育是一种活生生的真教育。

3、品牌特色:经典电影欣赏

好的影片就如一颗幸福的种子,一旦扎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工读学校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段,组织所有班级统一观看经典影片赏析,可以是一周一次,立志把“经典电影赏析”做成工读学校的一个品牌特色,对所有“问题学生”和教师进行文化濡染。好的影片能够触动孩子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在“欢笑”和“眼泪”中接受一点一滴的教育与感化,为此,电影主题的选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可以选择“当幸福在敲门”和“小孩不笨”等励志电影和亲子电影、此外还应该考虑影片观看的后续性,如可以通过写日记、写观后感或者教师的讲解等形式来深化对影片的思考,来强化影片的观看效果。

四、四大文化:创设富有文化情境的工读校园

1、班级文化:文化情境下道德熏陶

正如约瑟夫?弗莱彻(josephfletcher)说:“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哪里就有真正的伦理学” 。构建班级主题文化就是根据文化情境来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经验的教育资源,使得有限的教育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学生道德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激励道德凝聚功能。

在环境布置板块,可以通过主题情境(如亲情节,游戏节,童话节)来布置班级环境和学校廊道等;在活动板块以综合课程整合为目的,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板块,将语文、科学、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进行综合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分析时,要渗透和倡导建构主义情景认知论,探索和尝试文化情景教学模式,促进工读教师的专业成长。

班级主题文化应在确保学科文化情境课程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围绕人文、艺术、体育、健康等文化主题,以德育为主导、以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及至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性教育周、文化节活动。

2、节日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濡染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与传说,工读学校可以利用节日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让儿童沉浸于经过优化的节日文化情境之中,其具有接通历史、感受民俗、体验生存、回归传统、宣泄情感、凝聚精神、寄托幽思等丰富的道德濡染效用”例如,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清明节祭奠追思、重阳登高敬老、元旦节迎新汇演;三八妇女节忆母亲、五一节劳动技能展示、六一节童声献母亲、七一节颂党歌咏比赛、八一节革命影片联播、教师节老师我想对您说、国庆节理想前途教育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使得学生在集体聚会和庄严活动中增加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加强了特定节日文化对学生的道德濡染。

3、阅读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积淀

朱永新教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吟诗可以怡情,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的“问题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文学作品的,为此,发动班级的集体力量,共建工读班级的“图书角”,为问题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激发读书兴趣,还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读书意识,让他们在书香班级中接受书香的点滴濡染。

4、教师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

工读学校常常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通过班主任老师来选择值班老师,各班级执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班级间缺乏沟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良性竞争,长期下去,各班级犹如“一方诸侯”,从而容易故步自封而导致职业倦怠,逐渐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为此,工读学校应该改变这样一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创设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培养文化型教师,激发工读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工读教师主动的去自我实现。

文化人心中最大的快慰莫过于有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机缘与舞台,学校可以举行“相约星期二”等教师文化沙龙,让工读教师参与到文化交流、经验体会、反思个案、教育心得、教育小故事等的交流中来,鼓励教师多阅读,多参加各级论文大赛,多积极。其次,可以让教师参与工读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深入研究“问题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以主题、专题的形式编写适合“问题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如编写《工读学生文化读本》《工读学生亲情读本》《工读学生交友读本》《工读学生励志故事读本》《工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浪子回头金不换——工读学生特别报道》《工读学生文明礼仪读本》《工读学生法律法规知识普及读本》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内容贴近工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问题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符合工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上措施只为建构有品位、有内涵、有文化情境的工读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努力尝试,一种理想追寻,而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大家的一份苦心经营。目的只为让我们的“问题孩子”能够置身于充满文化和宗教般情怀的学校氛围里,接受濡染、接受熏陶、接受改造。再加上工读集体的信念、人与人之间温暖与真情、以及对明日之希望,我相信他们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会快乐的,应该是乐于主动去重塑新我的。总之,构建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是要把工读学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为引领“问题学生”走进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鞠青著:《中国工读教报育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秦超著:《工读学生教育转化的探索》,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4]石军:文化情境下学校公民教育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学;问题学生;转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34-02

一、洛阳市旭升中学的概况与产生“问题学生”的分析

1、洛阳市旭升中学的概况。洛阳市旭升中学,是原洛阳市工读学校,是市教育局领导下的一所全日制封闭型、寄宿制公办初级中学,旨在教育挽救心理、行为偏常、严重违纪的青少年。工读学校的职能是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弥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工程;维护普通中学教学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在长期实践中,本校坚持“立足教育,正确疏导,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方针,努力贯彻“进得来,留得住,教育好,转化快”的指导思想。曾先后荣获市级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

2、对“问题学生”的分析。“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由于家长、学生、学校、社会四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心理产生了抗性。所以想根治问题学生得从多方面入手,要了解清楚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不能盲目的去教育。

(1)对“问题学生”的不良表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①家庭原因居首位。本校学生大多来自洛阳市周边县镇、部分学生来自市区。他们中大部分成长于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再婚后重新组建家庭,有的父母亲常年在外务工,父母的文化水平大多是小初中文化。总之这类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长期处于疏于管理或无能力管理的状态。

②与学生自身的自我意识、辨别是非能力和自律性有关。学生从小没有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良好的教育,加上自身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没有自律性。在社会中喜欢结交不好的朋友,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主要表现为厌学沉迷网络,不遵守纪律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性格也大多自卑、冷漠、偏激等。

③学校重智轻德和部分教师的教育不当。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摇篮,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而现在的学校评判老师的业绩就是看学生的分数。这些“问题学生”在以前的学校往往成绩差,品德不端正,老师对他们极少关注,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冷嘲热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长期的不关注不鼓励冷漠对待“问题学生”,使他们在原学校感受不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重视和关爱。

④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强国,手机大国,我国的无线网络信号也已经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县乡镇。学生通过电脑、手机来了解世界成为常态化。而现在不健康的网络坏境,威胁着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缺少自我认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看到许多暴力、色情、不健康的内容,影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制定出转化“问题学生”的引导策略

①家校合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性,家长要与学校多沟通,对孩子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家庭教育是关乎学生成才的重要一环,而我校的学生家长往往不重视学生的教育,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机会,通过建立微信家长群、QQ家长群使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还会为家长定期开展如何教育孩子的专题讲座。诸如此类的活动实现了家庭和学校的无缝连接。

②社会应该积极宣扬倡导正能量。成年人有责任和义务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新闻传播的速度非常惊人。不管是充满正能量的新闻还是负面新闻,都以秒速在进行快速传播。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作为成人我们应该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多报道一些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正能量的新闻,多传播有正能量的信息。在公共空间里要给未成年人做好榜样,让社会这个大染缸,早日变得干净透明。

二、对“问题学生”转化的实施方案

1、坚持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核心。洛阳市旭升中学的办学模式是全封闭、小班教学。由于此种特殊性,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坚守岗位、乐于奉献,昼夜同学生实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活动,始终把学生控制在视线可见范围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走上正确轨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坚持心里辅导,心理中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根据地。“问题学生”想要转化,必须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找出形成“问题的原因,教师才能开出“良方”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统观本校的“问题学生”发现他们的“问题”具有共性,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的追踪,班主任对心理老师的反馈意见,家长的电话咨询,心理老师会记录变更学生的心理过程,学校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探讨行之有效的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和步骤,帮助班主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

三、结语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从“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如何用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对待问题学生,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转化、用细心激励,最终使“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心理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关注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关注的时候,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帮助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缺失,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春雨润物细无声,要用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对待问题学生,要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转化、用细心激励,心中有问题学生,但眼中千万不要有问题学生,不少问题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品德、行为、心理问题。要有的放矢地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善于了解“问题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习惯,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在应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班主任应大胆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多教师对品德问题学生的主要印象是“坏”,笔者认为,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是难免的。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少犯错误,这是为人的准则。”对待“问题学生”,我们更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改掉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养成的坏习惯。唯有宽容,耐心等待,他们身上的“问题”才能逐步改正,直至问题彻底解决。特别是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呵护。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班同学主动捐款,其中有一名叫王洋的问题学生,平时经常迟到,学习不认真,还经常去网吧,就是这样一名学生,把父母给他过生日买礼物的5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师生为之震撼。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咨询室。人们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家庭贫困、教育方法不当等。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在好奇心、表现欲的驱使下导致的行为过失,一些家长普遍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多缺失:从小过于溺爱,事事顺着孩子心意,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导致孩子缺乏沟通交往能力,内向自卑,缺乏抗挫折能力。一些家长、教师,往往用成年人的眼光、心理、思维方式等教育孩子,不能蹲下来与孩子沟通交流,做知心朋友,探究孩子的心理需求。

实行赏识教育,要赏识一个人,必须接受一个人,对学生也是如此,但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喜欢那些学习好、听话的学生,而对纪律松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比较不喜欢,并常常横加指责。使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成为让学校、老师都头疼的学生。我班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差,考试经常不及格,纪律意识淡薄,老师曾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就这样一个学生,在参加学校春季运动会时,一人夺得男子100米、200米、1500米冠军,并打破了两项校运会记录,为本班获得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抓住这件事,在班里大力表扬了他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从此我发现这个学生变了,迟到、早退少了,作业认真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了。我时常到教室转转,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适时拿起表扬的武器。后来他对我说:“老师对我的帮助,鼓励使我有了进步,以后不能再给您添麻烦了。”由此我体会到,每个人都不会自甘落后,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耐心、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赏识不等于骄纵,无原则的赏识就是骄纵,是教育中的大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给我班的“问题学生”每人配备了读书笔记本,要求到阅览室阅读学习,每周写读书笔记不少于300字,我则一有时间就批阅他们的笔记,逐一写上批语,以鼓励学生的学习,联络师生感情。现在,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静悄悄的阅览室里,一边读,一边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心灵感悟,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之中。学生们读后离开了阅览室,而我还在批阅着他们的读书笔记,如:

王伟:你的字写得比以前好看了,体会言简意赅、读之令人回味。

刘国栋:你记的笔记和你的为人一样踏实、认真,一丝不苟。

张利红:你的文字功底越来越深厚了,继续努力,会受益终生的。

学生读了老师的批阅后,也会在后面缀上一段话,类似于“谢谢老师,我会更努力的!”、“老师您辛苦了!”等等。读书活动,不仅给师生搭建起了提升自我、升华境界的平台,也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搭建起沟通心灵、交流思想的桥梁。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问题学生 成因现象 转化策略

据调查,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一个共同的现象—‘三多一高”,即违纪学生多、不想学习的人多、迷恋上网的人多、退学率高。笔者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同时,存在这一现象的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点:思想上不要求上进、生活上懒懒散散、学习随心所欲。这部分问题学生能否成功的转化,将会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

(一)社会成因。科技的突飞猛进,全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获取新信息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再加上层出不穷的不良书籍、音像制品,以及各种游戏等,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些分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此走了危险的道路,荒废了学业。

另外,我国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远不如普高,再加上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状况等一系列因素,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极易产生前途迷茫的心态,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二)家庭原因。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予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结构、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存在着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较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残缺家庭。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不完整的家庭数最越来越多。

第二、家长素养偏低。父母的教养方式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第三、“留守孩子”增多。许多家长因忙于外地务工、经商或学习,孩子只得留在家里由祖父母代管。而这些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只能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而无法对留守孩子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进行良好的引导,这是造成了“留守孩子”学习困难、行为散漫、品德不良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原。职业学校与普高相比,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并逐步实现了学分制,但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刻板,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使成绩落后的学生长期在心理上背负沉重的包袱,凶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另外,有些老师是为了评定职称或升职才做班主任,并非热爱本职工作,这就导致了一部分班主任事业心不强、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个别班主任缺乏应有的公平意识,想方设法“驱逐”后进生,使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四)自身原因。除了以上提剑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素外,问题学生的形成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包括意志、个性、情感和认知等方面。

二、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表现

(一)学习表现。职校生的入学成绩大多是处于中下等,学习成绩不良也是问题学生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多数问题学生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做作业、缺乏应有的压力和动力,学习习惯非常不好,发展到最后就厌学、直至逃学。

(二)行为表现。问题学生大都伴随有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吃苦耐劳。女同学主要体现在:该穿的校服不穿、该戴的胸卡不戴,喜欢穿奇装异服、赶时髦;男同学主要体现在:抽烟酗酒、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欺负弱小;他们还往往沉迷于网吧、喜欢标新立异,缺乏自我约束力。

(三)品德表现。问题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大多缺乏文明修养、道德意识不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极其淡薄。价值观也发生了扭曲,轻“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重“个体价值”和“物质价值”,有的学生甚至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四)心理表现。由于大多数学生有低人一等的心态,这就使他们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家庭残缺等因素就会导致他们意志消沉、缺乏自信和耐挫力,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变得非常情绪化,容易出现高度兴奋、激动或极端的愤怒、悲观,对他人和事物态度冷淡、漠不关心。

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

(一)摸情况、找问题。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寒”,要想成功地将这些学生转化也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是学习差还是品行差?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还是各方面都差?其次,在摸清了这些情况之后,将他们按照不同的标志进行归类,有的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是心理问题、有的是学习特别差、有的是双差生或三差生。

(二)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找到了学生的问题所在,接下来就应该仔细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教育。教育还得有“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教育策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以诚相待,取得信任,寻找心理突破口。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问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3.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督促问题学生健康成长。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问题学生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些学生人数不多,影响却不小。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教育转化他们。问题学生对教师大都有或强或弱的逆反心理。因此,要转化问题学生,就必须先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道德品行、学习成绩都暂时落后或缺点较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职校是有一定数量的,造成的影响也不小。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班级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问题学生除少数是由于智力、生理或性格有缺陷,大多数问题学生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应该是可以转化的。问题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教师大都有或强或弱的逆反心理。(注:这并不是说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因此。转化问题学生就必须先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的与对方要求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产生逆反心理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从主观上看。问题学生大部分是在初中或高中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逆反心理的。职校学习过程中又受到更多的教育和批评,从而更加强化其逆反心理。从客观上看。教师教育失误也是问题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问题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的评价。

二、消除逆反心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在思想上,教师要树立尊重和平等对待问题学生的意识。首先要树立尊重问题学生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Ill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就问题学生而言,由于其自尊心很强,又极其敏感。尊重的需要就更加强烈。但由于问题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教师容易忽视对他们的尊重,还可能有“他们也配我尊重?”的认识。例如,以前班上有一名叫程功的学生,由于他各门功课成绩都比较落后,经常被一些老师揶揄:“你也配叫程功,我看你还是叫失败吧”。弄的学生经常面红耳赤。这就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次要树立平等对待问题学生的意识。第一,教师要意识到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问题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第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要平等,一视同仁。出于常情,教币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容易忽视问题学生,在教育手段上也大相径庭。在办公室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几个老师一起“围攻”(指批评教育)一个学生,惟恐一人的教育力量不够。齐心协力想把他“翕下”。这个学生十有八九是一个问题学生。而对于好学生,老师经常是细声细语、和蔼可亲。如此巨大的反差怎能不激起问题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在评价上,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基本价值取向。日这就要求教师评价学生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看分数,应该看到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事实上,每个问题学生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长处,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不轻易放过他们一丝一毫的进步,而且还要点击和放大他们的进步,增强信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上例中程功这个学生有个闪光点就是他制图课的成绩不错,而且达到了一定水平。我在教育的过程中就淋漓尽致地运用他的这一闪光点。渐渐地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三)在批评教育或谈话时,教师要就事论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要就事论事,切忌揭短。’学生做了错事或犯了错误,教师不应该“揪老帐”,更不应该老帐新帐一起算”。其次,要晓之以理,把道理讲透,以理服人。错误的思想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战胜它,心灵中的黑暗要用光明去驱除它。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曲直,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问题学生的特点,并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第三,要动之以情,做到以情育情。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曾提出这样的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言语+38%音调+55%情感。可见,教师在批评教育问题学生时,更是要和他们交流感情。运用细腻的感情、友善的态度、亲切的语音语调,就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情境.从而消除畏惧、紧张、逆反的心理,感化他们。一次在新接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他在一年级时因一件小事就叫了另外几个学生打了我所任教班级的一个学生。可见,这学生不一般。为了教育转化他,我主动找他谈话,告诉他:“以前的行为是一种青少年的冲动行为,改正了就是好的。以前的你已成为过去,我看到的是你现在的进步。”一句简单的话,消除了他认为会给他“穿小鞋”的顾虑。在以后的两年中,他基本上能接受我对他的教育,身上的陋习一扫而光。

三、消除逆反心理对转化问题学生的作用

(一)消除了逆反心理,能增强教师的感染力,使教师的要求自觉转化为问题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币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币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其载体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手段、方法、态度等。毫无疑问,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可以按照预期目的去实现教育教学要求,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和吸取课堂知识,而且当提出希望或要求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感到教师的亲切,因而比较容易与教师配合,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并制定出自己前进的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记得有这么一个姓李的学生,他在语文、英语方面极其落后。其它功课也不怎么样。但在期中考试时数学取得了100分。有些教师却当着他的面说:“他也能考100分。怎么可能?是不是搞错了?”为此他很生气,我就开导他:“那些老师的说法是从反面角度刺激你,希望你在其它方面也要做的比较好。是一种用心良苦的激将法”。不仅如此,我还经常鼓勋和表扬他,并告诉他:“数学考了100分,这是你刻苦努力取得的,也证明你是有能力的。希望你保持优点,其它方面也会好起来的。”所以他比较愿意接受我对他的教育和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以较好的成绩毕业,并顺利地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问题学生” 成因 心理问题 培养习惯

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滞于较低层次裹足不前、思想品德上存在较大缺陷、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这类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我们常常称其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究这类学生的成因和心理问题,以塑造他们的心灵、转变他们的思想,正视他们身上存在的主观的、客观的、内在的、外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挖掘问题,对症下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1.“单亲家庭”因素。“单亲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尤为凸显。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的累赘,在经济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诿。

2.“过失家庭”因素。指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生活作风不良,因犯罪而被判刑。这些家庭由于一方的服刑,会带来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孩子被迫交予祖父母或成了孤儿,往往成为“问题学生”,沉默寡言,敌视社会,是非观混乱,远离同学。

3.“留守孩子”因素。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留守孩子没有良好的引导,也可能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出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的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等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造成了“留守孩子”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4.“不当家庭教育”因素。首先,家庭父母双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恳踏实,且有一番成绩,也看重孩子的成长。但长期以来,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过失,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在所难免,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其次,父母“不当行为”暗示,如偷税漏税、行贿受贿、公车私用、蔑视老师等,使学生造成价值观错位。

二、“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他同学的优点对比,心理失去平衡,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兴趣挫伤,产生恶性循环。这样的学生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滞,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入境,学习效率低。他们将精力转移到关注和谈论歌星、球星、网络游戏,与同学的交往或发型服饰等方面,来体现自我的存在。

2.戒备心理。“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和冷遇,他们的一些优点也不被他人欣赏和重视,加之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看不起自己,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而且一旦他们出现误差,极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属于自己,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因此,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是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

3.逆反心理。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出了问题不教育,而拿处分压制,即使教育也是大道理或训斥,这造成学生形成畏惧、恐慌等不正常心态,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事,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4.厌学心理。“问题学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拖堂,不满教师长期超负荷的作业、考试,怀恨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罚作业等。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使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厌恶学习,有的甚至因无法摆脱而悲观绝望,走上弃学、出走乃至轻生的道路。记得有位学生写道:“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从中可略见一斑。

5.道德认识不明确。青年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期,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稳固的理想、道德和信念,缺乏道德评价能力,还不能真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有意无意间做出违背道德的错事来,若对这些错误行为不及时纠正,可能诱发其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三、培养“问题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

1.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教师要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一,转变观念。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学生”,就不能转化“问题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措施就难以奏效。要消除对“优等生”和“问题学生”在认识上的差距,防止对“优等生”“问题学生”“同案”教育行为上的差距。犯同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对“优等生”给面子,教育方法是和风细雨式的,态度是宽容的,要求是恳切的;而对“问题学生”的批语是暴风骤雨式的,态度严厉而令人生畏,要求过于苛刻,不切实际。教师对所有学生,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应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一体。

第二,转变角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角色转为与学生完全平等的知己式的辅导员和朋友角色。由对“问题学生”的单纯说教转化为“问题学生”工程的设计师,创造环境、条件,精心设计方案,全过程管理,以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重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培养“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固然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事实上,“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真正的主力军是任课教师,主阵地是课堂。一天6~8节课,学生绝大部分在校时间是与任课教师进行直接的教学活动、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少得多。必须充分认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作用。课内问题由任课教师负责,谁碰上问题谁负责,管教管导。

第四,处理好两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培养求知品质与求知能力的关系。对“问题学生”进行功课补习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求知品质培养,注重“志”教,激发“问题学生”的志向。二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学法指导的关系。不但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重视家长在“问题学生”转化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链条中最初和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具有启蒙性、导向性和直接性等特点。转化和矫正“问题学生”,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第一,达成共识。“问题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当今一些家长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家长只要不让孩子冻着、饿着就行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家庭教育以社会为背景,以家长为教师,以孩子为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是一种互教、互学、互为影响的过程,但家长始终是主要的方面。家长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还是长期深刻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对培养孩子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占主导地位。《中国母亲》一书记载了一大批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为革命先锋、国家栋梁的事例,十分感人。同样,社会生活中不乏家庭纵容、引诱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反面教材。事实充分说明,身教重于言教。

第二,加强指导。定期召开“问题学生”家长座谈会。讲道理、摆事实、找原因,寻差距、求方法、促提高,与家长签订育人责任书,明确家长职责。要求家长在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对行为规范的养成加强监督。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实践上、行动上,要督促子女在校、在家、在社会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事,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再实践,以养成良好习惯。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问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全校的希望工程来抓,学校成立转化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全校各类人员共同架设起转化的桥梁,齐抓共管,不留死角。落实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与“问题学生”结对帮扶,对重点“问题学生”组成帮教小组进行帮教。

第一,做好检查、督促、指导和总结工作。制订结对帮扶计划,计划要具体实在,包括“问题学生”现状、培养目标、帮教步骤、帮教措施与建议、帮教效果等,并由教导处存档。

第二,填写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每周至少帮扶一次并做好记录,两周后把登记表交各年级组组长保存,年级组长做好具体督察工作。

第三,设立“问题学生”转化专项奖。每学期进行考核,考核以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为依据,结合“问题学生”平时表现做综合考核。发现典型,及时总结,对转化培养工作表现突出的结对帮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讲究方法,逐渐养成。让“问题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培养,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有一定的方法。

第一,期望法。就是教师真诚地期望“问题学生”改掉某种习惯,养成某种习惯,并使期望变成现实。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实质上就是一种爱,它被学生体验到,学生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并与老师达到一种默契。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宜太高,应面对现实,将榜样和竞赛对手区别开来。注重量变,因为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培养良好的习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问题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出现反复时不能失去信心。

第二,激励法。就是激发“问题学生”的动机,使“问题学生”产生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要用两只眼睛看问题学生。一只“眼睛”看缺点,另一只“眼睛”看优点;一只眼睛戴着透视镜,透析学生存在的缺点深层的根源,另一只眼睛要载着“显微镜”,细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只“眼睛”要透着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学生”存在的缺点,不夸大、不缩小,另一只“眼睛”要充满热情,用全面发展眼光看待学生。从他们每个微小的“闪光点”中,挖掘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改过,一步一步养成良好习惯。多鼓励,少训斥。经常运用赞许、表扬、奖励等形式,及时肯定学生已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以促进其巩固。实践证明,激励能满足“问题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成功和社会赞美的心理需要,在“问题学生”的心目中掀起感情“涟漪”,从而促使“问题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

第三,模仿法。就是给“问题学生”指定某种正确的操作程式,让其按照实施。在教育教学中,要长期坚持给“问题学生”指定每堂课、每天、每周应做的几件事,养成习惯。经过长期定式培养,就会形成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觉地做到这一切,包含着长期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不需要他人的指定、督促。行为活动成为一种近乎潜意识的行为,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

第四,活动法。就是开展各项活动,让“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露一手,树立“问题学生”的威信,增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扬“善”勿惩“恶”。摒弃对待“问题学生”只有谈话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重视对“问题学生”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喜欢自我表现是青年的心理特征之一,“问题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抓住表现欲望强烈这一特点,予以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或班级集体活动中,为他们制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意安排他们回答问题,去完成某项任务,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为集体争得荣誉后的喜悦心情。在此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个性差异,引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合本人实际的奋斗目标,使他们的好胜心理,从情感、意志到行为都以目标调控。平时开展篮球、乒乓球、校园歌曲、游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问题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个性和特长得到提高。相信通过各种方法的正确引导,“问题学生”必然会逐渐地从“歧途”走向正路,变消极的“出风头”为积极的行为表现,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策略方法 健康成长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学生的素质关系着祖国的兴衰。因此,培养学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问题学生,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为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极具可塑性,所以,只要找准策略和方法,一定可以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添砖铺瓦。

一、“问题学生”的特征

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他们有着以下的共同点:(1)上课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课上不是讲话就是睡觉,严重到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2)作业基本不完成,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3)晚上在宿舍不能按时休息,几个同学聊天到深夜,白天精神状态不好;(4)夜不归宿,经常通宵上网或打游戏;(5)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交往,经常吸烟喝酒打架闹事;(6)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行为习惯差。

二、老师克服的心理障碍

(一)厌弃心理。“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老师的教导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些老师就会把这些学生当成包袱,甚至希望他们早点被学校开除。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校的生命在于学生,没有学生就不存在学校,所以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学生。并且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针对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方法都可能不一样,所以要求每位老师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找到引导他们的方法。

(二)定型心理。心理学上有“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即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以往的差的表现给学生定型,任何时候都用同一种眼光看待学生,致使学生“破罐子破摔。殊不知,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用积极的思想影响他们,引导他们积极上进,在表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提出改正一些缺点的要求,使他们树立“我也很优秀”的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急噪心理。对于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但他们仍我行我素,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当老师得知他们犯同样错误的时候,更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否则,老师会失去耐心,揭老底、算总帐,全盘否定他们的进步,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和老师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以致前功尽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问题学生”的转换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工作。

(四)偏见心理。当班主任老师发现班级里一些不良现象时,首先想到的是哪几个“问题学生”所为。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工作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不给“问题学生”进取的机会和承认、改正的机会,并且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老师和他们的距离更远,更不容易接受教育。

三、问题学生的策略与方法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援助转化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情感熏陶、行为引导。对学校而言,转化问题学生是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教育难度大,工作漫长复杂,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以下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同行们分享。

1、和“问题学生”交朋友。“问题学生”因为常常位于后进,一般来说,他们得不到关爱,任课老师不愿理,成绩好的学生厌恶,家长动不动就会斥责,所以他们容易走上厌学、孤僻、叛逆与反抗的道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首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予他们全心的呵护、理解、信任和关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及他们的过去,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谈话,帮他们剖析自抛自弃的原因和后果,用爱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掌握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气质类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他们,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之主动接受教育。

2、挖掘“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问题学生”虽然是后进生,但他们身上也有长处和积极因素。有些“问题学生”放任自己的行为,满不在乎的欺侮弱小者,一味胡来,不讲道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具有一种优秀的能力。他们勇敢、有决断力,并拥有统帅部下的领导能力。运动能力也很优秀,还富有冒险精神。老师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优点,而只注意到其表面上的问题行为。要想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找出这些优点来,使之得到很好的发展。我班的一个问题生名叫李强,他是一名单亲家庭孩子,个子高大,身体强壮,性格倔强,顶撞老师,上课睡觉、自习吵闹,学习更是一塌糊涂,但他爱好体育,非常爱打篮球而且组织能力比较强。我就抓住他的这一特长,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并推荐他参加了校篮球队,结果他进步神速,我让他担任我班篮球队长,结果他带领我班选手跟其他班打比赛,屡战屡胜,打得很漂亮,其他班都很佩服。利用这个契机,我在班里当众表扬了他,我发现,这个平时桀骜不驯的学生竟然羞涩的低下了头。课后我主动找他谈心,他说我是第一个表扬他的老师,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表现,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的乖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他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劳动积极。

3、了解问题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问题学生”表扬和肯定。“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是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严声厉色的批评换成和风细雨的说教,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溢着期待和希望。

4、消除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叛逆的学生,必然是在某一方面受到过严厉的指责与嘲笑,因而“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久而久之,便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总是很没有面子。只有真正了解叛逆学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寻找到解决的方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5、做好家访工作。叶圣陶曾说过:“学生不光在学校中受教育,在学校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问题学生问题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有许多与家庭情况有关。

6、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公平、公正、正确地看待“问题学生”,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对学生不挑肥拣瘦,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是我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最佳策略。最后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学习了,其他学生难倒还会不行动吗?

7、给予适当的任务,促其成长。给予任务、让他们具有完成任务的充实感,这个方法对那些不跟别人合作、不合群的“问题学生”很有效。很多孩子不爱说话,也不愿跟老师说话,对这种学生,要尽量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机会与老师接触,通过完成工作,使他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自己与他人同样收到承认,从而鼓起干劲来。

8、引导问题学生做好自评,积极转化自己。让问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问题。给那些冒冒失失的、对自己缺乏控制的以及感情、欲望过于冲动的问题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比如,以“给自己的信”的形式,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写信,就是一种教育效果很好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要比老师从正面要求学生做出检查,作用更大、更深。

9、塑造问题学生健全人格,奠定他们成长基石。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问题学生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他们成长的基石。(1)、正确的是非观念;(2)、科学的人生观;(3)、认真负责的生活、学习态度;(4)、热情、开朗、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5)、宽容、大方、奋发向上的良好心态;(6)、爱心、孝心、感恩之心。

10、教师要修内功固本强基,创造教育的契机。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重点在学校关键在教师。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是问题学生转化工作能否顺利完成最有力的保障。然而,在转化问题学生的问题上,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外,还应该充分把握好教育的契机,等待机会,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只有积极主动出击,努力创造教育的契机,才能有效促进问题学生的迅速转化。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1)、努力学习,开拓视野,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2)、积极交流、讨论,集思广益;(3)、善于思考、认真总结,推陈出新;(4)、重视德育科研,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努力创造教育的契机。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教育任重道远、贵在坚持,不管问题学生有怎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理性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用我们的爱心、智慧、责任善待每一个学生。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应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成为金子的。也许有些学生是暂时的问题生,需要我们用心把自己变成“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锁,以心换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使每一个问题学生健康成长。爱是教育的灵魂,我们要牢记爱是教育的主旋律,让我们用爱和赏识真诚地对待每一个“问题学生”,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宽容、多一分信赖、多一分鼓励,多一分等待,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教育基础知识,成都时代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3月1日

[2] 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浙江教育版社,1993年10月1版.

[3]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 版.

上一篇:两型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