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5:57:49

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1

关键词:解决问题;情景教学;多元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数学是一门基础类学科,小学数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数学水平,因此要格外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本文笔者将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入手,具体提供两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情景教学法解决数学问题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渲染或者是道具辅助的方式,使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解决问题中,能够使原本刻板的问题轻松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迅速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小册教材中,关于统计方面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用视频的方式播放一段半分钟的公交录像,并提出问题:在一整段路程中有多少人上车、多少人下车?公交一共停了几站?相信一遍录像结束后,学生都有自己的困惑,就是录像播放的速度过快,自己难以完成三种数据的统计。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再观看录像的机会,并且要求学生想办法解决三种数据统计的难题。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法解决数学问题

所谓多元化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多种因素进行教学,将自己扮演成多种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一方面要维持整个课堂的秩序,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这就是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师亦友,有着多重身份。

无论是情景教学法还是多元化教学法,都是解决数学问题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果,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

希望日后能够被更多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邢艳春.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6(7):116.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2

关键词:问题解决 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解题模式模仿轻自主探究方法,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数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便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好奇、质疑批判和独立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提升。我们的教学不应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而是应重视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因此,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在这种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法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提出和理论基础

1.“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正式提出“问题解决”的观念。但是什么是“问题解决”法?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研究机构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阐释。

(1)美国的贝格教授认为:“教授数学的真正理由是因为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授数学要有利于解决各种问题,学习怎样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这是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学习目的的观点。

(2) 英国教育家柯可可劳夫特认为:“应当在教学形式中增加讨论、研究问题解决和探索等形式。”这是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的观点。

(3)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对“问题解决”的意义作了如下说明:“问题解决不仅是数学课程的一项目标,还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这是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数学教学手段的观点。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可知,问题解决就是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自己的数学观念;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取和构造数学,而不是机械地复述数学。

2.“问题解决”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问题教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所创立。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基础之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冯・格拉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3)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出发点和驱动力。因此,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法在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法的特点是: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是其核心,培养创新能力是最终的目的。“问题解决”法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问题生于情境,要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问题信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问题情境的材料背景,必须是科学的、自然的、可信的,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必须富有探究性,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逐步发现、形成问题。要想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理解问题情境,掌握其提供的信息,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因此,要启发学生弄清问题的条件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包括罗列明显的条件和解题目标,也包括挖掘隐含条件、理清条件和目标的等价形式、分析多条件或多目标间的层次关系,使问题的结构脉络简约、清晰,并将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3.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实现解题方案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根据教学需要,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引导他们从以下几点去探索一条有效的解题途径和一个合适的解题方法:(1)所面临的问题能否归结为某种已经熟悉其解法的类型?(2)根据问题特点,应向哪种类型靠拢?(3)直接归结为某种类型有困难时,如何变化问题形式,促使其实现转化?(4)转化过程中,遇到障碍,缺少某些条件时,如何搭桥铺路,使问题归结为自己熟悉其解法的类型?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和经验,弄清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最后,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解答问题并进行解题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4.解决问题后的评价与反思: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反思。教师要对学生的解题途径、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进行理性评价,对学生的正确解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纠正和点拨,并由此归纳出可行有效的解题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归纳解题方法和总结解题经验,从而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形成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使我们紧密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给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数学教育的理论・问题・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孝斌,康纪权.试论“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的关系[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2006,(5).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3

虽然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内容上相比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部入手,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入手,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问题 解决 方法

素质教育推行到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所要讲授新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却做不到这些。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很明确,自己想要讲什么,想要教会学生什么,都会明确记录下来,并且认真按照执行,以为这样就行了。殊不知,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等;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体来讲,教师只是教给了学生关于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停地说教,几乎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为了教而教,为了板书而板书,为了上课而上课,就是没有为了学生。一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反而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不准确的,没有根据学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载体,时时处处想到学生,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标。

二、教学方法不正确

教师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要研究教的问题,而不是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是一种学生吸收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但是现在的很多教师只是强调课堂教学的外化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是不同步的,他们心里想到了却不见得能够说出来;明明自己会做但不一定能够讲解得出来,而教师偏偏要花大把的时间在给学生讲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学会的知识用在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可很多教师还是要把时间放在几道抽象的应用题上,让学生算来算去,结果却因此打消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设置教学环节,无须学生太多的考虑。但实际上,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工具。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应用题时,时常会把解决应用题所用到的知识提前给学生准备好,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不利于学习和提高。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教学软件不断引入教学,本应该给教师的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但很多教师盲目追求所谓的“新颖”“时尚”,过多地使用教学设备,甚至滥用,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减少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教学的好方法,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呢?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研究: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真正的教育目标。观念决定行为。当今世界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也不可能全部学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生存理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己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生气;就不会为了单方面追求形式完美而设计课堂效果;就不会为了片面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进行“应试教育”。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出现生机和活力,焕发新的青春。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以评价教师的成果。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教师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认为如果这样,那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恰恰反映出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课题,我们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总之,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收获实效。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4

关键词:思维品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②”。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语文问题解决的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1)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阶段;(2)识别问题和筛选问题阶段;(3)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反过来,语文教师在处理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又包括:(1)问题的探索性原则;(2)问题的诱发性原则;(3)问题的适应性原则;(4)问题的民主性原则。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设置情景,提出疑问,引发思考。(2)结合情景,边读边思,讨论交流。(3)情景突破,解决疑难,强化新知。(4)练习巩固,提升能力,形成新疑。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较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之环。第二环: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之环。第三环: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之环。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错误”又形成了新的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这往往是走向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为了操作,我们进一步明细化“六步”,即:第一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第二步:问题定向,明确目标;第三步:自主探究,设计方案;第四步:合作研讨,解决问题;第五步:交流展示,反馈检验;第六步:巩固提高、拓展延伸。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三、实施语文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意义

奥苏贝尔在谈到问题解决教学时说道:“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③。”

第一、语文问题解决过程应天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存在三者孰轻孰重或顾此失彼的问题。

第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或者说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

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不是学科知识的体系,而是问题解决的需要。

四、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的培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语文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心理气氛,以便于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桥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问题去,始终保持一个“有问题”的头脑,思考的头脑,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注意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我们语文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实施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4)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对话”、“互动”的场所已是共识。 “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仅仅能提出问题并不是不是问题式探究学习的目的,相反我们要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善于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而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始终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实践。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东.试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3(4):114-117.

[2]耿士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学周刊,2012(3):88-89.

[3]张熊飞.诱思教学导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

注解

①刘文东.试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3(4):114-117.

②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杂志,2010(7):194.

③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40-660.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科理论性较深的问题

物理教学的特殊性在于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物理科目自身又是注重实验性理论总结的,学生在初始接触到此科目时较容易产生兴趣,但是随着理论深度的增加,过度理论灌输会产生一定的乏味感,如果课堂实验无法缓和,就会导致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都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学习兴趣逐渐消磨。长此以往,学生对科目的学习欲望越来越低,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2.物理教学中的内容偏多的问题

物理区别于其他理科科目,其具有较为灵活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许多相关科目的知识,例如数学、化学等相关科目的知识,因此物理学科本身具有了较为繁多的学习内容,所以在老师对于科目知识的传授上通常需要较多的进行科目间的串联,还需要讲解各种类型的解决方案,目前学生面对复杂多样的解题方式和技巧,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对于学生的学习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物理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物理教学的单一是因为学科中理论的理解较为困难,就简单的对比高中物理和数学的教材来看,数学教材中的理论、公式等都会有很长的篇幅进行解释,而物理教材中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多为文字性的例证或者实验案例,这样的例子对于学生理解上的帮助并不明显。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大都属于个人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课程授课流程也都趋于个人习惯和经验,这种方式对于新课改下教学要求的满足并不明显。

4.初高中理论知识过渡的问题

初高中物理理论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由于初高中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差别,初中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物理学科中对于知识点的概念内容设置的较为浅显易懂,而高中的课程为了逐渐接近并与大学相应的知识理论做好衔接,因此在其知识点的分布上往往比较密集,而且内容深度也有所加大,对于理论的总结和归纳更为精简,学生在理解上很容易出现差错,或者难以理解相关的理论内容。而且初中阶段较多的实验内容在高中阶段较难实现,这是因为高中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深化使得课堂实验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得物理这类需要借助实验观察来进行分析的科目课堂效果不理想。

5.新型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未随教材的改革而创新的问题

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是一种要求全面能力提升、思维张力加强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而物理学科由于自身的理性概念内容较多,本身对于扩展思维的培养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授课方法并没有随着理念变革发生大幅的变化,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依然在各地流行,学生很难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二、相应的解决方法

1.通过整理知识点来解决理论性过深的问题

教师对于知识点进行更为详尽的罗列和联系,只有教师将课程内容的理解到位之后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具体在进行知识点的理顺和整理时,需要注重对课程重点难点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对于章节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对于课堂教学中需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流程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理顺知识内容。

2.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解决内容偏多的问题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高中物理的内容偏多主要表现为知识点涉及的科目多,需要联系的内容多,知识构架较为复杂,这个问题仅靠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关键还是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努力,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要很扎实。但是跨科目的知识运用并不会像直接在本科目中应用那样方便,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能够让教师的经验和学生中一些合理的方法得到快速的传递,从而降低知识内容过多所带来的不便,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3.应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解决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主要在于课堂教授方式要脱离传统的简单理论灌输,只有脱离这种传统方式的束缚才能更好的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学中较多的加入了课堂实验,而高中课程中的实验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增加课堂实验的次数,并将知识点融入到课堂实验中去,这样就能够改善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造成的疲劳心理。也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主动的问题创设、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路选择判断等,来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避免单一理论的灌输,从而很好地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压力和厌学问题。

4.通过改善教学方法解决知识过渡的问题

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个人能力,据此来寻找一种能够适应学生平均水平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知识过渡中的理解能力差异,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化理解的自觉性,对新型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速度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因为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师必须准确掌握教学问题的切入点,采用循序渐进和引导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缓和学生在知识深化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5.通过优化实验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通过增加课堂实验,并将概念理论同步融入进实验当中,以提高教学效果。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增加实验内容是较为关键的问题。具体应用时可以采取小组分配的形式来进行实验,对于小组内部进行相应的分工,部分成员进行实验操作,部分成员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然后全组结合课本理论讨论,分析实验先后步骤和结果数据,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小组进行相应的过程审查,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总结

纵观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出发点还在于教师方面,只有教师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身能力,注重对新时期教育目标的理解,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述胜,刘继青.中国现代课程改革的文化问题[J].江苏教育,2009.

[2]龚彦琴.新教学观下的中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目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如今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教学形式生搬硬套,此种说教式的方式导致课堂气氛非常枯燥沉闷。教师常用树榜样、抓典型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够重视。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对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没有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仅仅是根据自己的以往教学经验开展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2.教师对学生活动缺乏理解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讲,重点在于引导小学生能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以此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但是,现如今很多教师过于盲目地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导致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出效果。

3.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重视不够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同学校的教材版本具有差异性,但是教学内容差距不大,教学宗旨肯定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道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情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教学,以此产生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1.丰富课堂参与的形式,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

在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而学生需要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在体验中获得成长,获取收获。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活动中,在已知知识的情况下促进思维发展,形成充分的情感认同。

比如,在《可爱的家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秀美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四季”等三个小主题,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环境、家乡的气候,层层深人,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乡。在了解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同时,渗透着一种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验,使他们逐渐形成这种认识,教师不要把这种思想告诉学生,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收集一些家乡景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在将各种资料整理、实现自我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格式的家乡文化宣传片。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亲自参与和体会中,逐渐形成对于家乡浓厚的情感。并且有效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共赢的效果。学生从小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品质。

2._放教材,活用教材

小学生在面对客观事物时,接受能力还不够完善。基于此种情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到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特殊性和新颖性,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不难发现,在教材中包含了数量丰富、形式多样的图片,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教师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告诉学生一些尝试和道理。可以说,实现教材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

小学生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成,所以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为了确保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落实《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等方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小学生思想品德必将逐渐提升,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非短时间能够取得成效,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指导小学生屡次出现的坏习惯、坏行为,充分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颜肇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8):75.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7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常用简易模型来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文章分析了模型建构、模型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模型方法;小学科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70-02

作者简介:裴毓华,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儿童卫生学。

我国2001年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科学探究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制作简易模型,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美国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中小学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2013年美国最新的《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更新为“科学与实践”,其中将开发和利用模型列为“科学与实践”八个环节中的第二个环节,模型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在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促进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一、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抽象化,二是具体化。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原型出发,根据某一特定目的,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另一方面,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

用模型方法探究科学问题,遵从实物到理想化模型,从实验到理论的过程,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使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归类分析;根据同种模型把相关的知识连接起来,使零散的知识变成“模块”,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利用模型将抽象科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利于学生认识科学现象,并利用模型解释相关科学问题。小学科学可以构建或利用如下模型:昆虫模型、动植物器官模型、人体各器官、系统模型、火山、地球内部圈层模型、八大行星模型、地球模型、物质构成结构模型、物质三态变化的微观模型等。用实物的形式制作出各种模型可以将科学原型形象、简约地表现出来,有利于抓住本质特征;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2D或3D的图像进行设计模型及演示,有效地避免实物模型带来的大小、视觉、色彩等对教学不利的因素。

二、科学模型方法教学的具体实施

进行科学模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建立模型,怎样建立模型,模型运用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检验和完善模型。简言之,既要教模型的知识,又要教模型的方法。以“呼吸”一节课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包括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和吸过程中各呼吸器官的功能和变化。其中,口和鼻是参与呼吸的重要器官是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体验呼吸来唤起;呼吸过程中参与器官是本节课的重点,咽、气管、肺、膈也是参与呼吸的重要器官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通过挂图或人体内部器官彩图等实物模型的形式认识;呼吸过程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在呼和吸过程中,胸腔和腹部的变化情况是学习的重点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可以构建人体呼吸的模型。下面谈谈“呼吸”一节使用模型方法的教学环节。

1.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提出疑问和确定构建模型的对象。通过观察挂图或人体内部器官彩图等实物模型的形式认识人体内部器官,并确定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接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呼吸过程中,人体吸入的空气进入肺后,人体胸腔和腹部的大小变化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用手分别放在胸腔和腹部,体验呼和吸过程中,胸腔大小的变化,进而确定构建呼吸模型的核心结构。明确问题:呼和吸的过程中,人体胸腔和腹部的大小变化是怎样的?肺的变化是怎样的?

2.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选择建构模型的材料。在学生认识人体内部结构图中参与呼吸的器官后,根据各器官的特征,引导学生采用钟罩(可用塑料瓶替代)、气球、Y形玻璃管、橡皮膜等材料模拟人体各呼吸器官,并通过相似类比各人体器官和各材料的特征,明确模型中Y形玻璃管对应气管,气球对应肺,钟罩对应胸腔,橡皮膜对应膈的关系,具体模型见图1。

3.分析研究对象与材料间的关系,建立相应模型。选择模拟材料后,根据人体内部器官结构图和人体呼吸动画模型,建构人体呼吸模型,见图1。并将图A、图B和吸呼过程对应,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呼和吸过程中胸腔大小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4.运用所建模型解释现象。呼吸模型构建后,就可以根据模型的操作,观察和分析人体呼和吸过程中肺的变化、胸腔和腹部的收缩或扩张的原因;最后,运用模型解释为什么呼吸时,胸腔和腹部感觉在运动,并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

5.修正和完善模型。人体呼吸的模型已经确立,如果要分析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的呼吸,模型还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候就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学生认识到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三、科学模型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在模型教学中强调模型建构的方法。在科学模型教学中,要防止只粗略地介绍模型的知识而忽视模型方法。在教给方法和练习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一些需要建立模型的问题让学生探索。

2.应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模型应该突出原型的本质。应用信息技术制作科学模型可为科学模型方法的运用带来巨大变化,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从现存的生物延伸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全过程,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到物质的相互反应,从地球的运动到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发展演化等模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但由于制作上没有统一规范,一些计算机制作的模型外表看起来热闹,实则潦草粗糙,缺少推敲,甚至有科学性错误。因此,在制作计算机模型时一定要仔细慎重,重视科学性,发挥模型的功能,体现原型的本质特征。

3.防止将模型当做绝对真理或实物去认识和应用。模型是原型的一种抽象,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建立的,并不是原物本身。因此,运用生物模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条件或作必要的修正。例如,人体呼吸模型就不能适用于青蛙或鱼的呼吸,在分析肺的结构和作用时就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修正。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教师应有计划、有安排地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建构模型,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

参考文献:

[1]邢红军.论科学教育中的模型方法教育[J].教育研究,1997,(7).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8

【关键词】问题解决;高中数学;渗透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是采用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解决教学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书需要加强对问题解决法教学的学习,理解其本质,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概述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思想,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将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住处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谈论和分析。

宁波市的历年高考形式分析得出,数学考试开始重视对问题解决的考查,例如2012年的高考题:请你设计一个包装盒,如图所示,ABCD是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硬纸片,切去阴影部分所示的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沿虚线折起,使得 四个点重合于图中的点P,正好形成一个正四棱柱形状的包装盒,E、F在AB上是被切去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两个端点,设AE=FB=x cm

(1)若广告商要求包装盒侧面积S(cm )最大,试问x应取何值?

(2)若广告商要求包装盒容积V(cm )最大,试问x应取何值?并求出此时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

可见,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运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为了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需要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渗透问题解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在贪多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探索行为和思维的方向,帮助学习在正确的思维活动指导下进行学习,并教育学生对探索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例如通过上图,按照上述规律对自然数进行排列,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在数据中平移,恰好有九个数值被圈人其中,那么九个数的和可能是()

A 2097 B 2111 C 2012 D 2090

此题需要学生自主的探讨,看是无从下手,需要探求其中的规律,即被框住的数的规律,便可找出答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导并进行总结归纳

在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时,不仅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要先让学生了解题意以及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依据,然后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分析,通过对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谈论和比较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对宁波市历年的高考题的分析来看,对知识的考查呈现出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重点是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做到灵活处理,并且与生活的关系加强。例如在高考试题中,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苏南A地到宁波港的路程比原来缩短了12千米,在通车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行驶时间由原来的三时而是分到两个小时。求A地经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到宁波港的路程。可见,对知识考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加强了对知识的应用考查。因此教师要立足这一现实情况,加强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衔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情镜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深刻地明白,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片面地理解为每节课都得绞尽脑汁地引入问题情境,这样,就脱离了新课改的宗旨。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情境设置,加深学生对新的知识的理解,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要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意义相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化”情境,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的宗旨巧妙结合起来 ,在符合生活原则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考试已经不是单纯的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是重视对知识的利用的考查,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教学中加强对问题教学方法的渗透,通过问题的设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难题,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问题解决教学是顺应教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法,不断改进教学,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效的开展问题解决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红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l0(03)

[2]肖金枝.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l0-05

上一篇:数字经济相关知识范文 下一篇:老年慢性病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