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2 07:33:28

问题教学法论文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1

以我校药学院2007级药学专业1班为对照班,以2班为实验班,每班人数各40人。

1.1教学方法实验班选用崔福德主编的全国高等教学药学专业第7版规划教材《药剂学》中固体制剂(8学时)作为这次PBL教学法尝试的内容,学生每10人分为1个组,每组1名教师,共4组、4名教师。首先由4名导师共同组织提出问题,然后由各位教师提前1个月布置给学生,实施PBL教学法;对照班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法,教材、大纲内容与实验班相同。

1.2教学过程对照班的学生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将该章的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信息中获取知识。实验班的教学中,首先由4名指导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协商、组织并共同提出本章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并将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问题:(1)固体制剂的共性是什么;(2)简述倍散的混合方法;(3)片剂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4)片剂的崩解机制及常用辅料。第二部分问题:(1)说明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应用价值;(2)说明片剂制备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防止措施;(3)简述粉末直接压片法的应用前景;(4)说明制备片剂和胶囊剂的异同。第一部分问题要求4组学生都必须解决。每个组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二部分问题中,学生每个组针对性的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具体操作方法:(1)各个组抽签决定解决第二部分里的问题;(2)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每个组针对所抽到的第二部分里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做讲授的课件,准备10min的讲课内容。(3)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学习,最后选出二个优秀小组,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1.3教学评价和效果

1.3.1以无记名的方式对2007级药学专业两个班的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发放问卷80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大于7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1.3.2由4名教师共同出一份小结测试题,在两个班都结束本章内容学习后同时进行测试。结果,对照班中成绩54~88分,平均成绩78.3分;实验班中成绩67~94分,平均成绩86.5分。由此可见,PBL教学法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2讨论

PBL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和本章知识测试成绩来看,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改变了以往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情况,让学生有机会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积极应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2.1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可以与教师提问交流,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查资料和讨论等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增加了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又提高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影响学生的性格及其行为。

2.2PBL教学法对师生的要求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能力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学生从准备回答问题的资料开始就要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找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2.3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PBL教学占用大量教师资源,教学过程耗时长,教师很辛苦。学生需查阅大量资料,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增加了学习负担;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缺少接受新方法的能力。因此实施PBL教学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2-01

问题有助于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热情地探索语文学科的奥秘,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灵活地设置问题。首先,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不能随意提问,而应当抓住主要内容。例如《观潮》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潮水的波澜壮阔。因此,学生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一定对潮水有了更深的印象,现在你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谈心目中的潮水。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要点进行思考,然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巩固学到的新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教学《神笔马良》这篇文章时,教师让学生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之后再进行提问,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良有神奇的画笔,可以为老百姓造福。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促使学生借助语文课程的学习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将提问式教学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

二、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质疑。通常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效,即教师使用该教学法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即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与反思。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直截了当地对学生说:“看了文章的题目,同学们觉得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的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想:“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是不是有非常多的鸟?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自主探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一些主要的情境、词和句等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讲授《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火烧云形成全过程的紧张情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产生想要了解火烧云的迫切心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对火烧云的形成过程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教学方式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找到答案。

三、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问题式教学法,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思考,能够用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打雷下雨的情景吗?当你们问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告诉你的?”“你们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听到老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想象雷雨发生的情景,思考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就可以对课文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雷雨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问题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问题,显而易见,最后也应将问题当作终点。要精心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通过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或小组讨论获得答案。在课外,学生不但要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还应主动拓展知识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巧妙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注重问题式教学的延伸。要着重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壮成.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小学语文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1).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3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规范:

首先,道德与法律联系密切,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性。

其次,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受到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以及法律自身条件的约束外,还必然要受到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

最后,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取向,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法律背离了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将失去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

(二)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关系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

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成熟,法制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有其必然的联系,但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违法问题。综观在校大学生发生的不同方面的违法问题,一方面是其本身道德素质低下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意识的不足和淡薄造成的。

2.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基于上述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道德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制社会的需要。

二、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二)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造成终身的遗憾。

三、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社科部、学工处、德育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三)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四)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惟一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并未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三)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五、结语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特别是德育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06,(4).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4

(一)提出问题

教师在对教学大纲总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上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创设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创设提问是最关键的环节,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大纲中的重点提问,把重点问题解决了,教学一般重点也就掌握了,也就是先难后易的过程。

2.使基础生物化学知识与实际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形成创设的问题必须呈现与日常的相关情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例如提问“为什么吃糖也会长胖?”“长跑锻炼之后为什么腿会酸?”“酸奶是不是往牛奶里面添加了酸就变成了酸奶?”“为什么饿了就感到头晕眼花?”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二)自学思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营造开放、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题,不再仅仅在课堂中机械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样就有效地降低了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所造成的教学缺陷。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注,对不理解的内容以“打问号”形式进行标注。同时,教师要课堂上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遇到的障碍,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遇到有难点的章节,比如“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链”,设置小组讨论,以4人对坐为宜。小组内互相提问并互相解答疑问,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

(三)充分解疑

这一阶段以教师解答学生疑问为主。解答学生所提的所有问题,一方面联系现实生活着的例子,丰富课堂信息。如讲到酶原激活的时候以自身胃没有被自身胃蛋白酶溶解为例;另一方面,教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总结收尾

教师以提问已经解决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确保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点。

二、问题式考核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模式上,笔试成绩占主要部分,而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以及课后作业成绩等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死记硬背生物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采取随堂提问的方式,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一方面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晓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通过随堂提问的检查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生物化学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

问题式教学法是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思维和能力水平。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让《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推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更好地发展。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5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成为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具体方法。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疑问。例如:当老师要讲解《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学生会提出问题:1月份北半球处于冬天,此时地球离太阳最远,那么怎么会过近日点呢?第二,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到老师要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当前许多国家缺水的状况,让学生们明白这一内容的重要性。第三,根据当地环境的变化提出相关问题。近几年来,水灾、地震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这些地质灾害会引发学生思考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

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结出来,并且按照课程的具体标准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学生要具备严密的思维,从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是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丰富以及生动。当学生在思考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在的学习发生了矛盾,问题就应运而生。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自然灾害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会思考这些地质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呢?

(二)观察地图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学科中,地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地图将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以及空间结构表现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比如:行星风系是比较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果学生能够看懂示意图就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教师要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思考:高空会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会形成什么气压?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行星风系的形成过程。

(三)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调查、实验等提出新问题。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季风气候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冬季、夏季吹什么风呢?我国冬季、夏季的气温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思考之后老师鼓励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老师再对季风气候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好教学问题,有时教师会根据教学情境来提出相关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联的问题;第二,要不断明确问题,将问题的实质点明,帮助学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第一,对于那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的问题。有一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能独立解决这一问题,此时就可以采用这一种方法。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具有创造性,教师要赞扬该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解决以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反,如果教师一味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这就会打击学生信心,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变换条件来引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天气系统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将北半球的气旋特点总结出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南半球的气旋特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新知识,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教材中的问题,并且要鼓励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地理素养的提高。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教学思维 教学方法 选择 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方法本身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常看到很多文章对一些教学方法予以褒贬,似乎总要把一些教学方法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单纯就方法而论方法的优劣,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方法只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们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使用者有怎样的教学思维?又会在什么情境中去运用?

语文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教语文教学思维支配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较多运用“讲授法”和“串讲法”

教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以传递固有的知识体系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便于“教”。正是基于此,教语文教学思维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串讲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而串讲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一种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也是“讲”,但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讲授法和串讲法本身各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如果在教语文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整节课都滔滔不绝的“讲”,单一去运用这两者中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了“满堂灌”的泥淖之中。

2.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讨论法的运用分析

随着课改推进,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变式。譬如,时下很多教师采用的讨论法。讨论法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但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对讨论法的运用却常常走样。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讨论课,一节课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少则几次讨论,多则十几次,小组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给出“权威”答案,然后宣布整个讨论结束。

这种模式的讨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因为不论学生怎么讨论交流,教师最终所给的结论才是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其二讨论过程机械,教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开始了,而不论学生是否思考好,交流好,教师设置的时间一到,学生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这种讨论法只是为了把教师要讲给学生的问题,换了个形式去“灌”给学生。与讨论法的宗旨不相符合,学生讨论不是为了能动的去探究和钻研他们觉得有疑难和有碰撞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新的程序。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比满堂灌的讲授法有了进步,实际可能还不如讲授法,因为讨论本身是无效的,只是浪费了教学时间。

3.教语文教学思维下问答法的运用与分析

问答法本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语文教学思维下,很多教师把问答法当作辅助自己“讲”的一个手段,如:提问本身并不是为了辩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问答往往造成了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问题本身却被忽略和掩盖。

4.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总体特征

纵观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呈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方法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侧重于教师的“教”;

其二,因“教”定法,任何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与“讲”,重方法的形式,而忽视方法的内在功用。

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选择灵活

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便于“学”。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而定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法等等教学方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种教学思维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前提下来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趋向是: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有利于老师明确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自学式和自悟式”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预习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中的运用与分析

预习法是语文学习中自学式学习方法,学生从朴素的阅读文本开始,教师从研究学生学情,诱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着手。预习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引导学生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感知,自主的去学习,并力求使自主阅读和自觉感知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书千法,以读为本”,学生不阅读,没有自觉自主的学习,仅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作为的。基于此,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预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依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进行进一步的学法指导,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中把握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求知方向,从而顺向引导,引导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更理性的求知动机。

3.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有很大不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和调控者,而绝不仅仅是问题答案的终结者。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学”,所以,讨论应该建立在沉心静气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出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独立的阅读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审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修正个体对相应知识的认知,锻炼了个体的思维品质。

4.问答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动机。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问题要根据学生学情相机提出,且问题要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推动学生进一步去“学”,使他们“学”得更为深入。提出的问题要适度而且有渐进性,使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学激发热情,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质询法;辩论;课堂提问;语文教学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艺术化教学之中,困扰语文学生如何学习高中语文的首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对于课堂问题以及所学内容缺乏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厌烦了课堂教学的方式,这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语文课堂的辩论和提问所致。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积极地培养语文学习者浓厚的学习语文兴趣。只有充分地激发和培养出了学习者的对语文艺术化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动力。《学习的革命》中说道:“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炬”。本文通过着眼于实际的课堂教学,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例,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课堂辩论提问语文艺术教育优化的策略,即用课堂辩论的“质询法”指导课堂教学的实践。通过语文教师提出具体实际应用的艺术教育理论、原则、方法,研究其可行性,并通过立足于课堂辩论教学实例提出艺术教育优化的策略,试图使学生找到了语文艺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活水。

一、在语文教育中应用质询法的理论

综合考量“质询法”和课堂提问之后就会发现,可供使用的理论从心理学到教育学,甚至还可以借鉴新课程标准摸索在语文教育中应用质询法的理论。

(一)建构主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性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思维形式由再现性和重复性逐渐走向创造性;更体现在他们的思维形式从具体逐步走向概念化和辩证化。这也说明了在小学和高中阶段,这一特殊学段的大部分学生已经由最初的可以形象思维走向了概念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另一方面又在时刻警惕我们,如果没有在这一特殊的阶段成功地培养这一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和深度理解形象思考的能力,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和伤害。因此加强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提问的辩证思维程度有亟不可待的意义和特殊性。

(二)合作学习

通常而言,合作在课程学习当中的“合作”实际上具有两个历史文化层面的重要含义:一是合作为在课程实施时的有效合作;二为在共同思想学习方法与学生共享的信息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合作。这就是辩论式的教学对于具有良性教学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因为在任何一个好的班级,学生的水平都可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怎样合作才能使这些班级中的学习活动水平暂时参差不齐的同学之间能够在一起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和探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问题。通过“质询法”,教师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课堂中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活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和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中能够与别人共同讨论和探究这些老师向他们提出的教学问题。

(三)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调适学习方法,以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师必须优化课堂回答学生提问的方法并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针对教学文本中所提出的具有重要教学指导意义、有深刻教学见解的基础性问题,为完满地完成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供的服务。在优化课堂回答学生提问的方法中借鉴了具有较强辩证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质询法"优化课堂教师的提问迫在眉睫。

二、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质询法的原则

将“质询法”用在课堂提问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综合素养,最终营造多方互动,积极提问的学习氛围。但是教师需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尽力达成思维共鸣,促成质询主题多元化。

(一)注重营造学习氛围

为了使个性化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上,而且同时还要能够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是应该要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更重要的还是应该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说得出这一分析结果的原因和理由,使得学生的讨论和思维过程能够在教师课堂上的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质询法”就是提倡用类比和形象渲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构造提问情境,方便了评委的理解。同样的,当一个学生的问题突然提出来而学生不知道从哪个的角度进行回答时,教师就会觉得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类似的提问情境来帮助评委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教学有效性。正如美国著名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专家布卢姆所认为的那样,学生应该充分掌握认知目标和行为、控制情绪和情感两方面的能力,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达成学习的真正目的。这样通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为学生设置了提问的思维环境,就使得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感情和心理认知两方面为每个学生量身搭建了一个可以向学生知识的高峰进行冲刺的“梯子”,从而有效地使整个过程从课堂上的教师答问过程都转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形成思维共鸣

思维共鸣指的是教师的思维结构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思维由教师思维所引导,所产生的双向思维过程,由此产生一个提出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的思维模式。在课堂提问中引入“质询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和同学的思维产生共鸣,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更高的阶段。师生就在质询中将思维共鸣进行到了极致。(三)质询主体多元化课堂教学中首次引进“质询法”这一项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单方面知识灌输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主导课堂。在课堂辩论之中就应该有这样的要求,质询并不只是存在于课堂辩论对立的双方,它可以存在于同一辩论主持方的一二三四和台上的辩手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一二三四辩手和台下的评委之间,甚至可以存在于每个一二三四辩手对自己的一次思维的拷问之中,它通过双向的质询和课堂学生多向质询的方式来达到这一不可思议的课堂辩论成果。同样的,“质询法”也应用在了课堂的提问中,教师也可以同时进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学生的多向质询交流,师生共同提问,共同研讨,达到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最大化。课堂教师只有通过"质询法"与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思维的共鸣,养成课堂学生自觉接受质疑的无限辩论思维和意识,在这样的质疑、解疑的无限思维循环中,学生和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思维的无限发展和自我完善。

三、在语文教育中应用质询法的方法

将系统的辩论理论加诸于高中生是不现实的,课堂非辩坛,面对的也是学生而不是辩手,教师仍需要摆正位置,谨记方法。

(一)把握关键的质询契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自己现有的课堂教学知识与水平,要达到引导学生同时借助于他人的启发与心理帮助所能达到的一种较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跟高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抓住关键时机对解决学生的问题进行关键性的点拨。“点拨”二字,“点”就是指点,给教师和学生某种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进行有效的阅读与逻辑思考;“拨”就是引导学生提出富有启发子性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在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解决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关键性的“点拨”,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束缚,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获得一种更新更高的知识与发展。

(二)利用暗喻与类比提问

“质询法”中有两种基本策略,一是用新的观点解决老旧的问题;二是对陌生的课堂和学习氛围的重新设计,使学生对此充分适应并尽快熟悉,通过熟练性地运用直接的暗喻和类比进行提问的方法来更好地达到目的。二是所谓的暗喻,就是利用两个相关的概念,利用其中一个对另一个学生不熟悉的概念进行阐释。三是所谓直接的暗喻或类比,就两个真实客体或两个真实概念的简单进行比较,这种简单比较的实际作用只是把真实的课题或模拟问题中一个情境的观念或条件与另一个问题情境条件中的观念或条件互相比较或者调换,以表现一种对一个情境中的观念或问题的看法。这两类观念或方法的运用更好地进入真实的课堂,就是如何通过直接的暗喻和类比进行提问来对一个学生直接提出具体的问题,同时如何引导其他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教师也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与自己原有的心理学知识、生活的经验相对应的联系,将相同的或相近的心理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勾勒表现出心理学生活的情境,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原有所学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提出心理质疑,在激烈的对比中不断使学生发现了问题、学会了思考,完善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结构。

(三)问题牵引的连贯性与梯度性

课堂上的提问最重要的连贯性就是对一个问题的设计,同样在课堂质询中,含蕴最深的也可能就是一个问题,“质询法”特别重视了问题的连贯性和问题的梯度性。在一个课堂上,这些问题的独特性都能够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或者是一种思维表达模式的迅速传递和发展起着一种不可难以置信的推动作用,能让课堂的学生如沐春风般的迅速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还可以能直接让他们自己迅速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教师迅速传递的知识和观点。为了突出课堂问题的梯度连贯性,教师在整个课堂上的提问中最忌讳的莫过于上一个的问题与其下一个的问题之间有很大的梯度跳跃性,学生难以理解老师的言外之意。因此应该特别注意课堂问题的设计呈现系列式,由一个系列的主问题贯穿其中,问题与下一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连贯性。这样可以通过问题连带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串联问题的情境,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阅读也一步步逐渐走向了问题的深入。为了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梯度性,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方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丰富的辩论经验,另辟蹊径,不用老套的所谓“将辩论带进学生课堂”而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将“质询法”和课堂提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水平。其中,教师必须有要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能将语文课堂变成辩论赛,也不能一味追问,最好能通过质询角色互换,来培养学生自问自答。不难想象,学生一旦学会教师所教授的,层层深入剖析文章的思维模式,对于学生的思考、阅读和写作答题将会有多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201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美〕布卢姆1986 《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沃斯1998 《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

董蓓菲2006 《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问题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 运用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以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它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 讨论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孟子说过:“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无法传导。要想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要在组织和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记忆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 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讨论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要动口,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选择说服别人的方法,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述为大家所理解和认同。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大庭广众下落落大方、从容不迫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自己,很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讨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着多向交流,这就充分训练了学生理解他人、陈述己见、与人沟通等协作技巧。在讨论中同学问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1 提倡预习,初步质疑。

对学生预习的步骤可提出以下要求:(1)总体浏览:(2)要点记忆;(3)初步质疑;(4)提出难点。

经过预习,学生会产生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难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必须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典型而恰当的疑难与问题,这是讨论式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2 “三轮”讨论。正确引导。

第一轮:泛谈式讨论。

这是在学生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问题,组内筛选后,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教师则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若干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

第二轮:探索式讨论。

在探索研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有些学生抓住一些枝节问题争论不休,教师要引导他们研讨关键问题;二是有些学生只谈现象,未看清本质,教师要引导他们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问题;三是有些学生在研讨时就事论事、流于浮表,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已学过并已掌握的理论或知识来分析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集体地探索研讨若干疑难与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领域,进而能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第三轮:交锋式讨论。

“交锋式讨论”其实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高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双方交锋会出现争执不下的场面,这是好事,创新的亮点也许就闪现于其间。不要只看重结论(有时双方交锋也未必有结论),更要看重讨论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这是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在交锋式讨论中,教师也可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有时也可对讨论的问题作一归纳或小结。

3 “三种开放”,激发兴趣。

“三种开放”是指:讨论内容的开放、讨论过程的开放、讨论空间的开放。

(1)讨论内容的开放

“讨论内容的开放”有两种含义:一是内容的丰富多彩,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还可涉及人文科学,应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二是问题源的多样性,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还可以来自社会。如学习《中国当代诗歌三首》时对朦胧诗、当代先锋诗的认识问题,如此开放的内容,势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讨论的气氛变得热烈,易于收到较好的效果。

(2)讨论过程的开放

讨论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而且是适时变化的。“讨论式教学法”应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要作为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课堂活动过程是可变的流程,有时出现的“节外生枝”乃属正常现象。但教师应掌握方向,使讨论始终纳入正确的轨道。在讨论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学生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客观发展。每堂课应该有对学生发展最低要求的限度,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跳一跳,方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有提高。

(3)讨论空间的开放

讨论空间可以由课堂内向课堂外,乃至学校外延伸,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这有利于他们语文能力和其他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教师对讨论进程的调控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往往千差万别,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这时就要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采用适当的策略,调控好讨论的进程,变“不利”为“有利”,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下去。

1 正向鼓励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讨论中,教师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以真诚唤起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如学生回答得不对时,应鼓励学生再读书,或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再思考。也可作适当点拨。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讨论才会热烈。

2 延迟结论法。

在讨论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大胆求异和争论。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切不可过早作结论,以免窒息学生刚刚萌芽出的思维火花。延迟下结论,可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引发更多的独特见解。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论辩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和思维障碍。

3 存疑探究法。

上一篇: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