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7 16:51:40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系统分析与设计;双向驱动;案例教学法;实践能力

0.引言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软件工程的专业骨干课程,该课程面向已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软件开发基本技术的高年级学生,因此该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该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序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同时培养比代码编写人员更高层次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人员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应用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类课程、程序设计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讲授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工具,为软件工程开发高级类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的主要先修专业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Web程序设计基础、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Java EE架构与程序设计/.Net架构与程序设计、高级C#开发技术/移动开发技术等。后续或同步开设的课程有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Web软件应用案例分析等。

1.课程特点与问题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课程,学生在理解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解决具体问题方面感到困难。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较强。该课程主要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具备对中小型系统进行需求收集、分析、规约、建模、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

(2)理论性较高。虽然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但是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软件系统需求、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规律、原则、模式等知识。

(3)理论不成熟。软件工程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总体来说,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仍然不系统、不完备,其正确性、有效性仍然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在理论不成熟的领域,经验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经验知识传授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师带徒”,但当前大学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这是培养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面临的难题。

(4)抽象性较强。系统分析与设计完全是基于概念基础上的逻辑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这些逻辑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从无到有的抽象创造过程,是完全在逻辑空间中的演化。软件系统逻辑模型的复杂度往往较高,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又是一个长期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过程。

(5)综合能力培养。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既包括理论知识、方法、技术、工具等工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包括交流、沟通、演讲、辩论、写作、创新等文科方面的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文科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这些能力对需求的收集、确认、规约以及设计方案的讲解、交流、说服显得特别重要。这一特点常常被忽略,一些教师经常误认为学生学会面向对象、面向过程的方法以及UML、数据流图、ER图,就学会了系统分析与设计。

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实践不能验证和提升理论;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以及在何种场景中运用理论;学生掌握了工具的使用,但不知道怎么用工具解决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不能独立地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案例引导教学法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以致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鸿沟,经常出现学生已经掌握理论原理,但不能在合适的场景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分析与设计问题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课程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先给出实际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在案例中植入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讲解案例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引出相关知识,然后再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案例引导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理论知识适用于何种场景以及解决何种问题,从而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案例引导教学法由“案例引导-理论讲解-案例剖析-项目实践-项目评讲”五步构成。案例引导教学法的第一步即在进行理论讲解之前先讲解案例,在案例中植入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讲解案例时明确提出这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步就是正式讲解理论,系统讲解理论中的概念、方法、原理、规则、约束,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步――案例剖析;案例剖析需要学生结合理论深入地剖析案例,讲解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且把理论知识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泛化,即讲解理论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优缺点等。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参与项目实践,真正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的实际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于实践教学的方法参考下一节的“五步实践教学法”)。

案例引导教学法实际上坚持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原则以及“思维培养、知识传授、技术训练、工具指导、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给学生授课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有软件项目开发背景,亲自参与过软件项目开发(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至少全程主持或参与过3个以上的软件开发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将理论知识融入真实的案例,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讲解,不仅要讲透理论知识的原理,还要讲解理论知识的使用场景、使用方法以及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3.五步实践教学法

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的特点是验证性实验较少,主要是分析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目标是训练学生使用软件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分析和解决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过程相比实验结果更重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与课程同步的分阶段项目实验和独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同步的分阶段项目实验主要分为4类实验:软件系统业务背景与需求理解、系统业务建模、系统需求分析与需求表示、系统设计与设计规约。这4类实验基于同一个领域背景,针对开发同一个软件系统过程中的各个子问题进行能力训练。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各个知识点进行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无从下手,不知道系统分析应该从何开始,过程如何展开,结果如何表示,设计方案如何形成、选择和评价。我们针对此问题提出五步实践教学法。在五步实践教学法中,每一类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实验要求、教师示范、学生实验、教师考核和评讲。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先以实验的部分内容作为示例,向学生示范实验的具体过程和主要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如果存在共性问题,就进行集中讲解。

实践教学按照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将4~6名学生分为一组并设立小组长,学生以某种实际角色参与到项目中,小组长(作为项目经理)直接向教师汇报项目进展(包括组员的完成情况),教师通过随机抽取组员询问的方式,考查小组长汇报情况的真实性。教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实践成果的考核主要分为3个部分:文档质量、答辩情况、过程参与积极性(成绩主要由小组长分级评价给出)。

4.结语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3

课程的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经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基础是案例集的总分析报告。在平时的相关课程中,一般都是内容单一、篇幅短的小案例分析,学生从未接触到百页左右的围绕该企业的案例集,如何把一个个小案例分析串联、集成为一个总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尚属首次。为此,让学生把各案例中企业各方面的背景、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再从经营战略、业务运作、管理与技术手段、所需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层撰写,形成较系统的总分析报告。物流方案设计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个个解决方案的堆砌,系统性差,方案不能前后呼应甚至矛盾,缺乏一个空出的主题与明显的逻辑主线。为此,让学生单独把各式各样章节的摘要写出来,并把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图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哪些章节是重复的或不需要的、哪此内容是缺少的或不足的,经过几轮反复练习,使学生基本做到主题相对明确、逻辑较一致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对物流解决方案的要求是作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案例的覆盖面从80%下降到40%,使学生较易抓住关键,提炼企业面临的本质性的独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出物流解决方案。 小结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审计案例库;案例教学资料室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率先推出并运用案例教学法。我国许多高校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也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勤动手勤思考的职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在审计课程中已经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总体而言,我国审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尚处于模仿和试验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在当前的审计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授审计课程的教师仍需就案例教学法进行大量研究和实践,以提升案例教学的运用效果,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的审计人才。在本文中,笔者就审计案例教学法谈几点个人的经验与体会。

一、组建审计案例库

(一)当前审计案例存在的问题

运用审计案例教学法,首要前提是必须要有好的审计案例。但当前我国案例教学中运用的审计案例还很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案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相脱节

目前许多审计案例是由教师自己“创造”出来的。由于教师主观上想采用案例教学法,又苦于没有案例,而且教师缺乏审计工作经验。因此,只好闭门造车,凭着自己的理论知识,在会计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审计案例。这种案例往往太过于理论化,与审计实际工作严重脱节。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不能迅速上岗。

2 大多数案例过于简单,缺乏综合性

由于许多案例的设计,只是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个重点或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而设计的,因此案例过于简单,学生往往一阅读完案例,基本就可猜测到答案,无须经过详细的分析和认真的思考,这种案例无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审计工作只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运用到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需要经过复杂的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结论。因此,缺乏综合性,过于简单的审计案例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

3 审计案例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审计教学离不开审计教材,采用案例教学法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概念和掌握审计理论。案例必须要反映一定的审计理论,学生必须运用审计理论才能对案例进行分析。但当前许多审计案例只是会计纠错题的翻版,与审计理论相脱节,学生不需掌握多少审计知识,也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无法促进审计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另外也很难找到与整个审计教材内容相配套的综合案例。

(二)案例的设计及审计案例库的组建方法

由于审计案例的以上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及效果。因此,尽快设计出好的案例和组建大量的审计案例库是目前提升审计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审计案例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及几个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审计案例必须来源于审计实践,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同时要能反映审计理论,以促进学生在了解审计实务的同时学好审计理论。(2)典型性原则。审计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反映社会经济中的典型问题,针对中国当前的热点会计与审计问题而设计,这样的案例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终身受用的效果。(3)实用性原则。审计案例必须适用于教学的需要,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如审计案例要能引人深思,启迪思想,答案不能唯一,能与教材内容一致,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并用大小合适。能在一两节课内完成案例分析等。审计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审计案例,组建审计案例库是进行审计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库的组建方法:(1)教师参与并深入审计实务工作,从审计实务工作中搜集资料,编成案例。(2)从国内外的审计书籍中寻找案例。但要注意国外的案例有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要排除,而国内的案例有些过时的也要排除。(3)开展校际交流,教师之间相互交换案例。(4)寻求审计实务工作者的帮助,共同研究编制案例。(5)从报纸、网络、影视等资料寻找一些社会经济案件,编成案例。

二、审计案例教学的设计

(一)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交叉进行的设计

讲授教学是指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审计理论知识,对审计概念、理论、原理、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而案例教学是指主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教师进行引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审计实务工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两者各有优点,不可相互替代。那种全面否定讲授教学,认为只要案例教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在审计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两者的关系,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应做到合理安排,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一般而言,教师应先进行讲授教学,让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再开展案例教学,学生才可运用审计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应交叉进行,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

(二)案例教学与其他实践教学的关系

审计实践教学中包括审计实验教学和审计社会实践。审计案例教学不同于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它们对于学生学习审计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均有作用,但它们又各有优点,相互之间不可完全替代。在审计教学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也不能完全排除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作为教师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与试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采用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中,适当安排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是有必要的。

对于讲授教学、案例教学、其他实践教学的设计应在寒假或暑假备课时作好,审计教师应从整体上来进行设计,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审计案例教学的步骤一般包括:动员学生、布置案例、学生个人分析、分组讨论、课堂辩论、教师讲评和撰写报告等。

(一)动员学生

教师在准备采用案例教学法前,应先发动学生,讲明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指明案例教学的步骤及在每一步骤中学生应怎么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案例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在初次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做好动员工作。当然,如果已经成功实施了多次案例教学,学生已适应和习惯案例教学程序,那么动员工作就没必要了。

(二)布置案例

教师应提前把审计案例印发给学生,包括案例背景资料,案例的主要分析内容

以及教师提的问题,以便于学生提前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案例的大小等因素确定提前的时间,一般而言,应至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案例。

(三)学生个人分析案例

在正式上案例课之前,学生应仔细阅读案例,运用所学审计理论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审计案例,回答案例问题。这一过程一般应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无法直接分析出来并获得问题的答案,就应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寻求答案,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去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独立分析完后,应写出个人的分析报告或问题答案。

(四)分组讨论

在学生个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对案例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更加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一般应有固定性,使每组内的学生相互熟悉和了解,也容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小组讨论和下一步的课堂辩论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情感基础。当然也可以将具有同一观点的学生分为一个组,这样使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识,并便于下一步的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可以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前进行。

(五)课堂辩论

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对案例已有比较全面的分析。这时再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辩论。首先应由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本组讨论后形成的主要观点。然后针对各组的不同观点由学生展开自由辩论。教师不应参与辩论,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维持好辩论秩序,让持各种观点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要控制好辩论的热度。既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参与辩论,又要注意防止学生过于争强好胜、蛮不讲理,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论的方向,防止钻牛角尖,适时地进行提问和制止一些明显的偏离主题的辩论。

(六)教师讲评

在课堂辩论中,各种观点已表达清楚后,课堂辩论就基本结束,这时就由教师来进行讲评。讲评时要针对学生辩论的不同观点和论证做出不同的评价。对于正确的观点,应进行表扬;对于有争论的观点,应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从更深层次来进行分析。教师的讲评有时不必给出标准答案,讲评后可再进一步提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有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七)撰写报告

在经过课堂辩论及教师讲评后,学生应再次整理自己的思路,应对这些案例有了全面的深层次的理解,在些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有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

四、审计案例教学的优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继续努力加以改进。如何优化审计案例教学?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一)建设案例室

目前的审计案例教学大多仍在传统的教室中进行,但教室的设备及布局只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教学,不大适用于案例教学,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建设专门适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室是有必要的。首先,案例室要有多媒体设备,便于案例的展示。例如凭证、账簿或图表的展示,要有话筒便于开展辩论;其次,案例室的桌椅应分几片,便于各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案例室中间有演讲台,各组应相向而坐,从而便于发言和开展辩论。如果由于条件所限暂时不能建立案例室的学校,在上案例课时,可在原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增添设备或改变教室布局,形成临时案例室。

(二)建设案例教学资料室

审计案例教学资料室应类似于阅览室。审计案例教学资料室应包括国内外各个层次、各个观点、各种主要资料和文献。资料不要求多,但要求全面,有典型性、代表性,是一个专门用于学生查取审计资料的小资料室。资料室内有桌椅,学生可坐下来阅读,资料室内的资料应不允许外借。这样的资料室比图书馆更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1 资料具有专业性,便于学生查找。

图书馆资料太多,不便于查找,而资料室的资料是全部与审计有关的,可以迅速查找到所需资料。

2 便于进行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可同时进入资料室,一边查找资料,一边进行讨论。由于资料是不允许外借的,所以资料室内的同学才有共同的时间,共同的地点进行讨论,而在图书馆这是无法实现的。

3 有利于搜集和补充案例资料

教师可在审计案例资料室内搜集和补充案例资料。如新收集的审计案例可放入其中,再如上一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报告可放入其中,便于下一届学生参考。也可将教师对审计案例教学运用的心得体会放入其中,便于新教师学习和掌握审计案例教学法。

(三)增加教师的审计实践经验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实践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计算机教学法是在系统分析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计算机课程中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主题和要素,有针对性地在这些主题上嵌入生动的案例,并通过系统的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最终能够将理论和现实案例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好的个案材料,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法的应用

教师作为导学者,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提出建设性的学习方法。案例计算机教学法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把应用的关键放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深刻理解所教授计算机课程的理论体系,并精准地把握计算机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二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丰富的案例有机地整合入理论体系的计算机教学,并将两者和谐搭配,做到生动有趣但不流于形式,通过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

在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上,我们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趣”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提高对教师授课的浓厚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施案例计算机教学法过程中,我们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变,具体说,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和步骤。

2.1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计算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需要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计算机教学材料和计算机教学活动方案。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在实现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计算机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计算机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计算机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计算机教学反思、计算机教学资源链接等内容。

2.2案例的选取。案例计算机教学法中的“案例”是案例计算机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些案例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并能产生启发和共鸣的话题。案例可以有多种形态,比如:生活案例、理论案例、时尚话题案例、互动案例、博客案例、故事案例等。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案例库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生活进行大量的积累。

2.3案例与教学主题的有机结合。通过将所设定的案例有机嵌入主题,形成两者的天然整合和衔接,构成有机融合的整体,并且合理布控,设定好计算机教学时限和节奏,使课堂上能够将计算机教学主题借助嵌入式案例发挥到极致,并活跃课堂气氛,将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活泼,做到不拘泥、不枯燥。

2.4精心设计案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必须知道,学生现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达到何种程度。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案例要有典型性,所选案例要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够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二是案例要有代表性,要切合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必须能驾驭案例。教师要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能一一应对。

2.5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讨论,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讨论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进行分析和判断,开拓思路,积极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2.6学结和评价。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不必拘泥于程序化的评价结果,要从不同角度和结果来评价,作为最终评价者,教师要做到全面、准确、合理、有效。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到学生互评,通过相互交流,揭示出案例中隐藏的知识与技能点,并能够取长补短,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加全面。

2.7拓展学习。随着学生逐步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任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继续学习、拓展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对先前的案例进行加工,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留给学生做为课后作业来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并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计算机教学反思

经过案例式计算机教学后,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获取计算机教学信息,对计算机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不适当的案例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得计算机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这就是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教育反思。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计算机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通过嵌入式计算机教学反思实现对计算机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嵌入式计算机教学水平。计算机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搭建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作,教学相长, 学生通过案例计算机教学,真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验证了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宏光.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田.高等教育信息,2011,4.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6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税收筹划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税收筹划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其必然性。但由于案例教学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对税收筹划课堂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课前准备、案例引入、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和深化归纳或演绎一般理论与知识等五个方面入手,对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进行课堂设计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来实现税收筹划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知识教学的有效融合。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税收筹划作为一门凸现现实应用性的新兴边缘学科,做好税收筹划课程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是提高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在税收筹划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机构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或个人涉税事项的预先安排,实现合理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一种自主理财行为。税收筹划课程是财政、税收、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之一,其所具备的以下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采用有其必然性。

(一)实践性强。税收筹划课程是指导纳税人如何在合法前提下降低自身税负的课程,与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教学目的并不是停留在教会学生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而是侧重于活学活用,即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案例,注重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性高。税收筹划课程知识点多,内容丰富且繁杂,需要综合运用税收制度、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法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枯燥地讲解,不但学生不能接受,浪费课上宝贵时间,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内容更新频繁。税收筹划课程的基础是现行税制。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税收制度是高度动态变化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最新税收制度,以及制度对企业与个人的影响。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理的课堂设计是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税收筹划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税收筹划实践在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远离税收筹划实践的高校课堂中,能将实践与相关理论很好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方式的采用、发展与完善。

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活动中虽可发挥其注重税收筹划实践和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涉税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缺陷。由于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有限的案例进行,而不是通过理论推导与演绎进行知识传授,所以学生往往会发生知识的“过度化概括”这一问题,而学生又不自知。所谓案例教学的“过度化概括”是指学生通过某一或某几个有吸引力的案例对概念或者原理做出概括,这种通过个别案例概括的知识在整体知识框架中不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往往发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狭窄概括,甚至错误认识。

在税收筹划教学实践中,由于案例教学固有的容易使学生发生“过度化概括”的缺陷,对税收筹划课堂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将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税收筹划教学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三、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具体实施

从税收筹划教学实践看,传统的理论讲解或许对于知识的概括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感性认识也并不强,而利用税收筹划实践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经典案例和各国的实践案例,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的合理设计。

(一)注重课前准备工作。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领导案例讨论过程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还要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就必须要细化。同时,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活跃思维极有可能提出各种棘手的问题,因此无论多么细化的准备工作都不为过。

一般说,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分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教师的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熟悉案例,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2、判断所选案例是只存在一种分析方法还是存在其他的分析方法。如果只有一种分析方法,那么就可以依此方法组织教学;如果不只一种,就应该设计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案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3、预先估计一下课堂上是否能够展开真正的讨论或者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现象。如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展开讨论,就要从案例中的某些材料出发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就要想办法扭转,扮演起与学生观点相对立的角色。4、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预设引导案例讨论的问题和课堂规划,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如果案例对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就要设计较多的问题加以引导:如果不是太复杂,就要更多地督促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参与。5、根据上述准备,写出简单的组织教学的教案。这类教案与一般教案不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打算如何组织教学,设计了哪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等。学生的准备工作是由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求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仅要对案例提出个人的分析意见而且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老师和同学,所以课前的思考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提前阅读案例材料,而且要根据即将学习的税收筹划的理论和概念构建自己的案例分析思路,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二)精化案例引入方式。案例的引入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鉴于税收筹划的经典案例较多,所以在挑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之后,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引入目前实践活动中的新设案例,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设计新的案例,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是通过向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呈现案例;教师或学生用语言描述案例等方式展示案例。案例在引入时,教师应在教学中尽可能详尽地分析案例所处的经济环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同时还要介绍本次案例讨论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将本案例的预设框架作简单的介绍,以免学生在案例讨论的环节上离题太远,以免案例讨论目标的迷失和讨论时间的失控。

案例教学的采用使得课堂教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环境的差距,精心设计的案例特别有助于这一特点的发挥。所以,借助税收筹划理论的实践运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案例,对案例进行整理与规划,甚至对案例进行必要的修改,凸现每一个案例的特点,以便其更能反映某一知识点的运用,便于课堂教学的使用。

(三)优化课堂实施方法。提问是案例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案例和进行创造性思维,也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进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等进行“微观调控”;二是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相关的税收法规、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就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问的内容应该对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趣味性和预见性,要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2、提问的结构应该具有关联性。案例教学的提问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课堂提问,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够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链”。3、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通过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方式,将案例教学引向深入。

围绕案例的各种提问在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对课堂内容的组织上,而且在学生讨论发生过度发散的问题时,提问还可以发挥促使讨论回归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相关理论的作用。

(四)强化案例讨论效果。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从实践中看,案例教学这些功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案例讨论的深入而展开,所以强化案例讨论在案例教学中举足轻重。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

1、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和见解,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找出关键论点,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考虑备选的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决定采取的措施。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2、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把握讨论应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围绕税收筹划这一主题,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同时,应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不同税种之间的相互影响,防止出现不同税种此消彼长,降低税收筹划效果的情况。

在这两个阶段的讨论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讨论的方向而不是内容本身。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要在案例讨论时插入“专家”的建议或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表达各种观点和想法。学生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看法、知识和经验来评价和分析案例。在讨论中要强调讨论语言的术语化、讨论形式的文明化和讨论方法的灵活化,有效地将案例分析融入讨论过程中,达到通过讨论加深理解程度、增强分析能力的目的。

(五)深化归纳或演绎一般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归纳或演绎理论知识的阶段,这使得案例教学回归到教学的基本层面上来了。在这个阶段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一是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税收筹划规律或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并点明这一理论或知识点在税收筹划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对该理论要进行详实地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演绎对一般知识做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二是对学生在讨论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

四、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要求

完善的课堂设计是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为使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尽善尽美,必须使整个课堂设计满足以下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某些局限性,但传统教学连贯性强,对于税收筹划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来源于/

(二)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税收学和财务管理学的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或在实际经济部门,如工商企业、税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建立一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三)税收筹划案例教学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填鸭式”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而当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防火墙”,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影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分析视野。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启发者,其角色定位是引领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难题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完成向社会提供“学以致用”的高等教育最终产品的教学改革目标。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7

1.案例教学法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原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及自身的特点,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重要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法始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由于19世纪在哈佛商学院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一种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2],20世纪初,案例教学被运用于商业与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完善与丰富,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把案例教学运用计算机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案例教学法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Visual FoxPro案例教学法研究

2.1案例教学的设计

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进行案例教学前,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取案例,案例要从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拓展性。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教学大纲课时要求的限制和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因素,教学上选取四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为小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熟悉Visual FoxPro的开发环境及相关基础知识;第二个案例难度加大,即对Visual FoxPro的一些控件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其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第三、四个案例是综合案例,相对较大,包含的内容较多,旨在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分析编程能力。通过以上案例的讲解、拓展及模仿学习,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熟悉及掌握程序开发的流程,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等,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2案例教学的实施

本次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为案例分析法,也叫案例讨论法[3],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在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知识及背景后,全班学生分组,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引入第一个案例,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讲解让学生立即模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熟悉编程环境和一些常用基本控件,同时通过简单案例引入事件的概念和一些编程必备的概念及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第二个案例:编程实现如何求分段函数、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求阶乘、打印图形、判断素数、数组排序等常用算法。此案例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难度有所加大;最后引入第三、第四个案例:设计一个简易常用数学表的表单并求出所有素数,此案例为综合案例,难度较大,是对前面各个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让学生逐步领会和掌握编程的基本思路和开发一个程序的完整步骤。这样将每一阶段分为一个或者多个案例活动,合理安排、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及在同组同学的讨论及分析下,在具体案例的实践和启发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和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知识,学会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在全体的相互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和研究。

在每个案例结束后,学生要撰写案例学习总结报告,并全体讨论,包括是否达到案例学习的目的、对所选案例进行优劣分析、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及收获体会。

3.结语

与传统程序设计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法不仅是教师过多的讲授理论,不再是学生简单的复制与重复教师所讲内容,而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组学习,以案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及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提高综合素质;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知识面,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教学相长。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案例型课型;《会计岗位实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35-01

所谓的案例,其实就是一份详细的档案文字,数据材料。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之传家宝,也是闻名于世的哈佛模式,哈佛把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的各门课程。

案例教学正在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新宠”,它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案例教学是实践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产生,为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开辟出的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它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和学习共同体的创立于案例教学这一西方的“舶来品”,从理论来源、具体操作和实施、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案例的编制以及其评价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深化人们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在开展教师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思考,为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一种极具价值、值得借鉴的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一、案例教学的理论溯源

案例教学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被作为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培训的基础。是广泛地被运用于MBA的教学之中。有人作过统计,美国500家最大的财团的决策经理中,三分之二的哈佛商学院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它独具特色的“案例教学”。后来,案例教学逐渐地被运用到教育中来,包括学科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能力的学习方式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曾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案例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实际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案例教学的新近升温

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结构功能主义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案例教学在美国教师教育中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作者们开始探究案例教学在教师准备中的价值。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这,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新的视野教育中,许多大学建立起了案例教学的网站,举办过案例教学的比赛,还开始于教师教育的在线教学案例。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现任院长对案例教学也推崇备至。对案例教学的不断增长的兴趣更是来自于人们对作为与抽象和概括相对立的模式及其价值日益欣赏。美国学者西奥多·可瓦尔斯基在谈到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上的运用时指出,如果教育作为一种真正的专业,其从业者必须具备:(1)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2)履行管理职责所要求的专门技能;(3)能力——教育从业者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在理论反思、哲学探究等方面得到彻底的实践,并且在管理和技能实践领域作好充分准备。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想从这方面据以研究,案例型课型在高职《会计岗位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一)《会计岗位实务》案例设计与加工整理:案例设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在设计《会计岗位实务》案例教学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会计岗位实务》课程的教学重点:如出纳岗位、结算业务岗位、资产岗位、职工薪酬岗位、税务岗位、财务成果岗位、总账与报表等几个岗位进行设计,以不脱离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内容服务为原则。

2、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案例

相对来说,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比较薄弱。在设计设计案例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可以接受的层面,案例不要太大和过于繁琐。一般情况下,在各章理论教学中应尽量多引入例证,在各章之后设计相对小型的单元案例,在整个教学内容完毕后设计个综合性的案例。

3、案例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一般情况下,要紧紧围绕企业、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来设计案例。

4、教师要对所采集的案例进行加工整理,符合高职特色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在对所采集的案例进行加工整理时要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各种题型。加工与整理案例的水平与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会计岗位实务》案例分析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预习

为了搞好案例分析,使学生准备的更加充分,通常提前一周或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与分析材料准备工作。

2、选择案例课组织方法

为了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必须认真考虑案例课的组织方法问题,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案例课程组织方法有:个人发言,教师总结;小组讨论,重点发言,教师总结;正反两方面辩论,教师总结;学生以作业形式完成案例分析,教师评阅与总结。案例上网,学生回交;教师点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大家讨论,教师点评。

3、指明案例分析重点:

为了一个综合性的《会计岗位实务》案例,通常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为了使学生能够抓住主要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案例分析的重点,便于节约时间,解决重点问题。

4、有效激发学生案例分析的兴趣: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教师可将其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前提。

5、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化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总结;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也应对案例报告进行评价,并据以报告对学生案例分析成绩进行评定。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会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1)准备工作

在已建立的会计案例库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根据教学进度而定)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的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案例和一些参考文献,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并写出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报告。

(2)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各树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把会计案例用于具体的实验

首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首先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帐本、报表等实验工具,使得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得以重演,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综合治理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