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6 10:59:03

教学改革理论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应用型;教学改革;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16-02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由部分省属本科院校与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联合试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学校为实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已与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配合学校发展战略,作者对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做了一些研究。

二、“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1.学时偏少。目前本校理论力学课时由64学时缩减至48学时,理论力学包含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部分,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繁重,且课程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课外自主学习主动性不高,48课时不能让学生对理论力学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难以适应后续课程对基础力学知识的要求。

2.理论力学课程知识体系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理论力学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它是社会生产和科学实践长期发展的产物,其知识体系相对成熟。教材中用于推导公式的力学模型一般为理想化、满足假定条件的,难以将这种抽象的模型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这种模型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理论力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性作为直观的判断,从而直接导致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只有理论课程,并无实验。这让理论力学的学习抽象而不直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认识,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困难增大。

三、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转变教学思路,适应学时改革要求。随着学校办学目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学校各专业依照本专业特点修改修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增加了对学生应用技能提高所需学习的课程,这导致部分学科的学分、学时的相应减少。因此,一些课程学时大为精简。作为土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力学》教学课时也大为压缩。如果因为学时的减少而采取对课程内容简单的压缩,难免使学生知识不成体系,不能满足后续课程的要求。既达不到应用型技能的提高,也失去本该有的知识结构。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采取积极的方法,改革教学方式,做到基础理论要精练、深化,工程应用要结合专业特色并适当拓宽。

改变传统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数学工具,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讲授方法。对于静力学的讲授,传统教学方式是先学习特殊情况即汇交力系、力偶系、平行力系再到一般力系。可以利用矢量代数工具,从最一般的力系开始阐述简化、平衡这一主干内容,然后,再将问题特殊化,即得到平面汇交力系、力偶系、平行力系的简化结果和平衡方程。最后,辅之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例题,加深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并弄清楚四种力系间的联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实施现代化教学。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给力学的发展以及力学教学的发展都带来意义长远的进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利用成熟的商业软件,比如MATLAB,实施现代化教学。

MATLAB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其计算和绘图功能强大,入门简单、容易上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Matlab可视化界面,利用Matlab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技术,对运动学、动力学问题进行过程分析,并将结果以曲线、动画等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数值实验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以此克服教学过程缺少实验的矛盾,提高同学对力学问题的直观感受。使“理论力学”的教学更加生动、充满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

四、结语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理论力学》教学过程存在一些困难,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需要优化调整。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引入商业计算软件比如MATLAB,能使理论力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有效。通过优化知识体系结构及合理引入计算机辅助手段,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力学教学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尚玫,梅凤翔.理论力学可视化教学与Matlab/Simulink[J].力学与实践,2010,(32):72-76.

[2]敖文刚,李勤,王歆.基于Matlab的理论力学计算机辅助教学[J].力学与实践,2013,(35):83-86.

[3]李琳.平底顶杆凸轮机构的Matlab动画编程[J].力学与实践,2005,(27):74-76.

[4]敖文刚,敖文芳.运用Matlab对运动学、动力学问题进行过程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36-40.

[5]王清,龚长青.Matlab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9):200-203.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前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课程。为了保障政治教育与时代同步,因此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针对政治教学改革应有其针对性,牢牢抓住以下几点可以使政治教育改革获得良好的成效。

1.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

只有充分的把握住教育环节的重要因素,就可以发现政治教育环节中存在的缺陷,有利于进行教学改革。

1.1 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优秀的教学材料

如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缺乏新意老套,并对书中的政治论点或观点缺少有力的事实材料证明或证明观点不明确。将政治教育混杂在其他学科里,忽视了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影响了教学质量。

1.2 教学者本身的教学素质低

教授人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差,无法做到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的熟练和灵活运用,一旦教学过程发生新情况不能解决。与部分教师不能神队学习者的自身政治素质和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忽视了对学员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创造性的发挥。

还有一种教育者本身缺乏应有的素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者对于学员严格要求其道德素质,但自身却犯着严重的言行分裂。教职人员中出现大量的学术腐败的案例。

教育人员的责任心差,在现今经济发展条件下,教师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向利益转变。教育者在研究课题、争取岗位等大量的利益活动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对于教学方法和学员的研究逐渐减少,并忽视了原有的教学目的。

1.3 学员的学习动机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人们较注重物质享受,有较强的功利心。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想在人们心中蔓延,认为政治思想是可有可无的,人们不断地追求物质利益来满足其生存与享受的心里,将精神文明弃之角落。

2.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世界信息的共享性为我们的思想政治的论证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1 精心准备课堂资料,简单扼要的阐述教学问题。

鼓励引导学员参加教学研讨的兴趣,充分点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进行解决,切实围绕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为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2.2 重视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工具的缺陷显露了出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逐渐落伍,教学节奏慢、工作效率低,所传授的知识有限,一般情况是教职人员,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的陈述半天而学员却相顾茫然,不知所云。而思想政治课上所讲的大概内容又多为抽象的概念或远离,通常都是难以直接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因此,想得到一个好效果,仅有多媒体的的预言新国是仅仅不够的,需要采用高科技现代数学手段,通过一些数学物理等现代电子仪器,将抽象的理论尽量以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员们。

3.思想政治改革的具体方式

3.1 趋近生活

往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直存在过分注重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实效差性的论证,进而忽视了生活与理论之间,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运用与提炼过程,造成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现实,与学员的实际思想的分离,致使学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找不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看不见理论对生活的的意义。

3.2 教职人员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支撑教学。

简直人员教授的知识应事先将其读懂研究透彻,做到自身对其所讲内容分有深刻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心得,只有用心做的才会收到学员的认可。说服学员接受、打动学员,做到将科学知识真正的传授给学员。

3.3 提高学员素质的实践性

由于我国现阶段使用技能性人才的严重缺乏,学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在我国人员择业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要求我们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改革,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计划当中,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实践项目和实践方式。利用社会教育的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争取打造一个具有活力并拥有广阔空间的学习环境,将学员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为适应社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4 建立科学化的考评

学员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对学员思想教育的学习成效进行检查的重要途径,同时考评制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大难题。因此,对学员进行综合能力考评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3.5 改变对人态度

教师作为施教者往往以居高临下,一副真理拥有者的姿态,以绝对的话语权掌控着课堂,学员永远是渺小的存在,在课堂上是不具有话语权的,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创立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显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又以改革关键。

3.6 改变传统的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方式有违基本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以学员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与以摒弃。采用师生双方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对学员采取及时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不是让学员被动的接受,囫囵吞枣一样的塞给学员,并组织学员积极发表观点,师生双方应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

4.优化思想政治教师团队。

将学员管理工作和其管理的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可以借助思想政治课对学员进行管理和教育,利用自身宽阔的思想理论的广阔视野,有效开展学员的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避免了由于就事论事,使其身陷个别事务当中。

结束语:

政治教育的教学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地步,我国刚迎来了祖国60岁的华诞,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需要更多的具有长远眼光和巨大的胸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我国能否在这个阶段快速发展起来,主要取决我们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为我国提供合格的接班人,政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也是只管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雷声主编.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晓君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随着人们的营养与保健意识加强,食品和健康的关系尤为重要,不但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也是普通大众关注焦点。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边缘科学,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在促进健康和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社会性。为此培养优秀专业营养人才,改善与提高人们营养、健康水平是社会发展必然。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升本专业考查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课程组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探索。

一、梳理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按照教学大纲和保证课程连贯性要求,食品营养学安排在专业基础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之后,《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三门课程内容均涉及六大营养素内容,如果每课程都分别详细讲授会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增加教师备课负担。为此,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研讨,加强课程间的融合、交叉、衔接,减少重复。对涉及重复交叉内容,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如《食品生物化学》可以侧重讲授六大营养素的结构,《食品化学》讲授其化学性质及在食品中应用,《食品营养学》讲授其生理功能、食物来源、需要量和缺乏与过量导致的相关疾病等方面。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内容进行传授,使知识点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营造了全新的学习氛围。

二、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多采用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却忽视了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纯粹的传授与被接受的关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教为学服务。在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PBL等教学方式。如讲解营养素时候,可以设置“抗氧化的维生素有哪些?”“出现营养性贫血和哪些营养素相关呢”“出现口角炎只与维生素B2有关吗?”“为什么说营养性肥胖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还尝试PBL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推举1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分工,课下通过教材、文献和互联网等媒介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相互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教学效果更加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课件上插入蛋白质缺乏时,“阜阳奶粉事件”视频、图片;矿物质缺乏时,佝偻病、骨质疏松、大骨节病、克山病图片;维生素缺乏时,干眼病、坏血病、地图舌图片;这样的多媒体中图形并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提高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习印象。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学生满意度大大提高。

三、改革考核制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营养学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力度,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减少期末考试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对考试模式采取全程评价,由传统模式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实验课成绩(10%)、平时成绩(15%)和考勤(5%)改为课堂表现出勤占考核成绩的10%、阶段性学习测验占考核成绩的25%、教学实践占考核成绩的10%、其他形式(PBL教学中表现)占总成绩25%、终结性考核占考核成绩的30%。课堂表现以课堂发言、讨论占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阶段性学习测验,考核学生对阶段所学内容中应知应会的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情况;PBL教学法考核学生查阅文献、整理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结性考核主要以主观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和应用,课本中则无现成答案可寻,需临场总结、归纳。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允许考生携带相关书籍和纸质资料,但不得使用电子设备、不得与其他同学协商。这种综合考核方式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通过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的改革与探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能够成为优秀专业营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宁,张平安,赵秋艳,乔明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2,(8):38-39.

[2]李星科,张华.《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181-183.

[3]刘.PBL教学方法在功能性食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4):103-104.

[4]王晓波,梁小红,刘冬英.《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4):734-736.

[5]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112-114.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4篇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3.从以授课为己任转变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存在、变化及规律,结合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史和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自然和高科技中的广泛应用,进行科学思维和品质的教育。

4.从教学目的是“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识论,以本学科为主干,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探究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总之,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我们必须彻底克服传统的“重授予,轻自学”、“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轻非智力”、“重应试,轻素质”、“重终端,轻过程”、“重单科,轻综合”等观念和做法。

二、在教育观念素质化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现状并不完全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改革的实际仍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强化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强化设疑,设问研究,抓好过程教学

要实现教学过程优质化,必须强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分解、设疑、设问和联系的研究。因为,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任何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可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呈现出来。教师在编拟自学思考题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练习讲评教学中的设疑、设问,可不断地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之于科学认识探究的方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切实编拟设计好本学科、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问题,包含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小综合。然后,立足本学科,跨入外学科(一门、两门或多门),以本课时知识的切入点、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编拟设计综合性适度的问题。如果本课时教学内容并不存在跨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和关联性,或者从某一层面或角度切入难度过大,就应放弃或暂时放弃这种跨学科综合设问、设疑的编拟设置,以免影响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强化本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同时,抓好整体教学

所谓整体教育,就是反映学科素质形成的教学或相关学科综合素质形成的教学。伴随着高考对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体教学的探讨也必须逐步深入。在学科增多、学时减少、学业减负、综合素质增强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整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素质化。

(1)要以素质、能力形成为出发点,加强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改革的研究。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本学科的双基和能力,力求每个环节做到少而精。搞好单元整体教学,把握学科本身独特性的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性知识网络化和学习、认识方法科学化。克服过去常规教学中重知识面、死记硬背,轻学能、搞题海和脱离实际的做法。

(2)强化各学科协同教学研究,抓好整体教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是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如出现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是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到学科内容部分的关系,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组建精干的“综合科目”教研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及其特征的。一方面可从知识结合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从综合能力试测题编制方面进行研究,还可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3)组织部分尖子生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关注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网络联系,而且可强化学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还有利于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动全体学生的作用,让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强化学科共性研究,抓好实验教学

各学科的结构、功能是不同的,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有其特殊性,有不能互代的一面,但还有相互渗透、切入、存异求同的一面。我们在立足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强化学科共性的研究,以便逐步实现教学过程高效化,或不久的将来为“综合课程”的编辑工作起到铺路石子的作用。理、化、生理科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化研究。

(1)学科知识和表达形式的结合点的主要表现:

①物质的微粒结构。如分子运动论、原子及原子核结构等知识三科都有不同的形式的表达。

②概念与规律的结合。三科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密度、比热、功和能等;三科也有一些普遍适用,只不过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表达形式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

③问题处理的结合。三科对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借助模型、图表等,对规律用语言描述、表格、公式和图示的表达等等。

(2)物、化、生三科综合考试命题的三维构架,也为学科素质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教学模式。因教学过程和测试命题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知识网络,形成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综合能力。

①可首先从相应学科知识或再次相关学科知识网络出发,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一个问题立足某学科或多学科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设问、设疑或取材作为自学思考和测试命题的知识背景。

②可以广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健康、环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态的材料为背景,从认识角度和探究解决方法的层面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

(3)理、化、生三科都是实验科学,立足实验探究方法的结合,抓好实验教学。

“科学起源于实验”。实验是科学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事物存在、变化及创造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使学生“一通百通”,终身受益。

①开足教材全部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练习机会。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严格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

②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强化实验思维的力度。

探索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的设计,恰当地选择仪器和器材,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和正确的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后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明确的解释、结论或评价。

③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完成实验习题是高层次实验能力素质的展示。学生通过对已知和未知知识的分析,对比、综合等思维加工,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④适度开展课题型实验,强化科学素质和学科素质的养成。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57-02

一、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将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理论力学是我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学生第一次用高等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一门理论物理课程。多年来,理论力学的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教材的内容和知识更新很少。[1]此外,教材中所举的例题和习题也是理想化、抽象化的力学模型,很少引入贴近现实生活的背景知识,这种现状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脱离实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力学分为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两部分。牛顿力学部分是从牛顿力学出发建立起来的完整的经典体系,其大部分物理内容与普通力学相同,且二者重复的内容多,重复的程度高,这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习兴趣锐减。内容重复还会造成学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2]

目前,我校教学改革强调知识面的拓宽和交叉学科的增加。理论力学作为基础课程,课时已被大幅压缩,只有36学时。在教学要求基本不变,学生基础下滑的情况下,用较少的时间讲授全部内容,确实加大了教学难度。[3]同样,学生也面临着学习难度增大的问题。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会大众的“手机病”不可避免地传染给学生。看手机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如何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教师迫切的愿望。

二、理论力学的改革方向

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做出努力。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理论力学课程改革的总原则和方向。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已远远落后于时展的需要。从知识能力型教育转化为素质型教育,这是当代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又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单纯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在理论力学教学中不能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以育人为宗旨,在精神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渗透到理论力学的教学中。其次,在传承知识同时,要兼顾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方式的教学,侧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学生数学知识和技巧的要求。

(二)加快地方院校理论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几十年来,尽管做过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但原有模式的束缚和指导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近几年来,“新课改”搞得红红火火,但主要在中小学改革实施,大学的教学内容本质上没有改变。[5]理论力学课程也不例外,也存在其内容知识更新少,对学生吸引力减弱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理论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避免低效率的重复学习,加大理论力学中更加生活化、现代化的内容的讲授,比如要简化弱化教材前三章的教学,强化新知识和分析力学的教学。针对地方院校的学生,没有必要给他们传授过多过难的脱离实际的知识,而忽视其素养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力学中学生感到疑惑的内容,比如刚体力系的简化问题、刚体力的做功问题,教学过程要具体详细,也可以进行专题讲授,解决学生的困惑。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大学,使用的教材和重点大学一样。但是地方院校与重点大学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有很大不同,如若完全照搬重点大学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让学生一味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上,地方院校必须有别于重点大学,教学方法上要有灵活性,教学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教学内容也要做适当地调整和删减。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索,课堂教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力学与普通力学的知识内容重复率高,在新知识新内容少的情况下,只能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应尽量在PPT课件设计上多花工夫,利用多媒体知识容量大、直观性强、新颖生动的特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应用新方法、新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学生备课讲课、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第一章质点动力学

运动学部分的教学应侧重于复习性、总结性讲授,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学时间,进行短学时教学。笔者在运动学教学中以概念教学为突破口,形成概念、模型、工具、物理量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运动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笔者通过“运动”引出“质点”的概念;通过“相对”引出“参考系”的概念;经过 “位置的量化”引入“坐标系”等方法,使教学按照概念的自然顺序一个个展开,这样能节省时间,教学效果好。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是第一章的重点,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牛顿第二定律是核心定律,学生在受力分析时容易出错,要提醒学生仔细认真。教师也可借此教导学生:做人要有责任心,做事要讲方法、讲原则,否则容易造成责任事故。本章其他内容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再用讨论课的形式进行补充。

(二)第二章的质点组力学

重点是要求学生对本章的三大定理进行推导,通过推导理解定理的基础和本源,理解定理的创新在何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推导训练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正确应用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往往比较隐蔽、抽象,不易直接观察,难以把握。适当的推导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变质量物体的运动方程是本章的重点,以前学生很少碰到变质量问题,因此对于这样的新知识、新内容,要详细讲解,通过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第三章的刚体力学

大部分内容与普通力学重复,重复会使学生厌烦,让学生有消极情绪。如何讲好新内容,是教学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先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内容,然后教师再讲解。本章从刚体力系的简化方法着手,把简化方法直接用于刚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即质心运动定理和绕质心的转动定理上,直奔刚体力学的核心内容,力产生线加速度,力矩产生角加速度。在动力学熟练之后,再进行刚体力系的做功问题和能量问题的教学。最后,把刚体的碰撞问题作为综合性内容进行总结性探讨。通过刚体的完全弹性碰撞例题,把力学中的三大守恒定律的应用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换一种视角,重新看待刚体力学的内容。

(四)第四章转动参考系

在讲解好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大补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比如用本章所学的科里奥利力的知识解释铁路的磨损问题、河岸的冲刷问题、水流的漩涡和热带气旋等问题,还可以介绍利用科里奥利力的原理设计的质量流量计和陀螺仪。在讲解傅科摆时,笔者补充了广州大学城科技馆的内容。广州大学城科技馆被称为世界展示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科普教育场馆,从远处望去,它仿佛一艘正待启航的航空母舰,总建筑面积达13.75万平方米,场馆总投资19亿元。通过科技馆的几张照片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之后再讲科技馆中的傅科摆,建造傅科摆的目的,以及傅科摆的力学原理。补充这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理论力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四、结语

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改革可以从小处着手,从局部做起。教学改革要及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与教材相比课堂教学的变化和新意,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或补充或修正。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周衍柏.理论力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辛志遐,郎丰饶.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3):109-111.

[3] 艾薇,侯作富,周思柱,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9(31):75-77.

[4] 王如鹏.以生为本: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48-150.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理论力学课程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工科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以伽利略和牛顿总结的基本定律为基础,系统介绍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属于古典力学的范畴,其研究方法是从实践出发,经过抽象化,综合、归纳,建立公理,再应用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而得到定理和结论,形成理论体系,然后再通过实践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是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理论知识,同时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它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并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理论力学课程学习现状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需要及有利于毕业后的择业,学生还需获得普通话、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一些上岗证书,导致有关课程增加,理论力学课时不断减少,学生课后用于该课程的学习时间也大为减少。这些因素给理论力学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和障碍。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进一步深化理论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提高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为此,本文从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几个方面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影响展开探讨。

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许多课程的学时数都进行了大幅压缩。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力学》目前是48学时,学时减少,教学内容又不能简单缩减,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理解和消化,必须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首先,理论力学是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可以有不同的侧重,讲授时注意突出重点。对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是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理论知识,因此宜精讲静力学全部及运动学、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做到基础理论精练、深化,工程应用结合土木工程的专业特点并适当进行拓宽。例如,在静力学部分,可以引入专题,讨论建筑物所承受载荷的类型及载荷简化,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介绍约束类型的时候,有些约束在土木工程中找不到它们的原型,但可根据其约束特点将土木工程结构中的实际约束抽象为理论力学中的理想约束类型,例如可以选择分析房梁、屋架、桥梁等结构的受力情况来讨论实际约束的简化情况,从而得到力学计算模型。在动力学部分,重点介绍虚位移原理以及达朗伯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对实际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力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力学教材大都比较注重自身的系统性,因此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普通物理重复。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凡是与普通物理学中重复的地方,对公式不再推导,可以直接给出结论,而省出的时间用于难点和重点的学习。例如,动力学的三个基本定理的推导部分与普通物理学课程中的力学部分相重复,在授课时基本可以略讲。另外,教师讲解的应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所在,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或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学并将其联系到主干内容上。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对理论力学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授课方式。多媒体授课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引入大量的动画、工程实例等,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在理论力学教学时,针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强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时间。实践证明:省略大量繁杂的理念推导过程,把时间用于案例教学上,更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真正把所学应用于工程实际。

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回答,开展讨论,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己解答。尤其是在例题和习题的讲解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出问题,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这样既能让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上课的进度,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即主体作用,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具体措施可以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着手。

五、结束语

总之,鉴于目前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的目标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理论力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实践完善的过程,不仅需要广大力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授课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还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购置必要的教学与实验器材,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1.石家庄经济学院;2.中国兵器工业北方勘察设计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享荣,张雷.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

[2]吴云芳,张祥东,邹昭文,程光均.《理论力学》土木工程现代技术[J].高等建筑教育,2007.5.16.

[3]王强劲,徐兆娟.《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4.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韩宪军(1975-),男,山东邹城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钦亭(1973-),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2008JG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66-02

“理论力学”是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土木和采矿类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力学类技术基础课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岩石力学”、“边坡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其特点是理论体系系统性强、逻辑严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多而复杂。从教学效果来看,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度较大,甚至成了所谓的“魔鬼课程”,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本课程“理论易懂,习题难做”、[1]“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挂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提高“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以“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对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的有关思考和取得的成效加以整理。

一、讲好绪论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学习的内容。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理论力学课的学习采取敬而远之、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最最关键的一点,是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作为“理论力学”的第一堂课——绪论,除了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计划等基本内容必须交待清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便为课程后续具体内容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理论力学绪论的讲授过程中,提供了许多生活和工程中的例子,如高空走钢丝、花样滑冰、计算机硬盘转速、落体偏东、塔吊配重、三峡大坝、拉线轮、猫旋理论等,[2]对其中蕴含的力学概念和力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二、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

“理论力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繁杂,根据理论力学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如下有益的尝试:

1.与大学物理力学部分的衔接处理

现有的“理论力学”教学内容与“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存在着不少重复部分,[3]这种现象在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中都有所涉及,如运动学中质点的运动方程、轨迹方程的确定,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和刚体的简单运动,动力学中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三大基本定理等内容,对于这些重复内容采取了简化处理,仅作必要的回顾和强调。而对于大学物理中没有涉及到内容,比如运动学中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以及动力学中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质心运动定理等,作为理论力学的新内容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新内容的讲授上面。

2.强调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

就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而言,前后知识点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1]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在静力学环节中所学习的物体(或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画法,贯穿整个理论力学始终,应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开始觉得受力分析部分在中学物理中已经学过,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以至于一开始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后面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最基本的物体或系统中的某一部件的受力分析往往会出现不知从何做起而无所适从的现象,更谈不上画受力图进行后续计算了。为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强调和说明,就近几学期的反映来看,成效显著。

又如,讲授平面任意力系简化时,突出强调了主矢和主矩的概念,并对这两个概念在物体或物体系统的运动与动力学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给予预先说明;在讨论刚体的定轴转动知识时,强调其中涉及的重要公式,特别是速度和加速度这些表征运动强弱的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和有关几何量之间的关系。等到后面动力学内容讲解时,多数同学能够把前后知识点顺利地建立联系,为问题的后续分析和最终解决提供了保证。

三、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事实证明,教学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正确与否,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事半而功倍;相反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在“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了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讲评式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自从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率先使用以来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目前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讲授内容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教师教学环节多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气可言,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这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潮流格格不入。[4]“理论力学”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程中选用一些经典的工程实例,结合工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从力学层面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引出其中所涉及的力学概念以及蕴含的力学原理,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认知,进而对所涉及的力学知识有所理解、认识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平面力学知识时,以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塔吊为切入点,借助工程图片、动画等素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启发引导学生与老师一起分析在塔吊工作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外力,然后以塔吊为分析对象,讨论其工作中的平衡问题,确定塔吊所需配重的合理范围。

又如在讲授理论力学中“力线平移定理”知识时,先采用启发式方式要求学生一起回顾前面有关章节中讲授过的“力的可传性原理”,它是讨论一个力沿其作用线方向在刚体上移动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这样一个性质的;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个力在它作用的刚体上进行侧向平移后的作用效应是否会改变的问题,也就是作用效果否会变,如果不变,为什么?如果改变,将会怎样改变?如何利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和处理这一问题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通过尝试发现,大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最后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大家逐渐掀开“力线平移定理”的神秘面纱。接下来,老师进一步结合乒乓球运动中的旋风球、工业厂房里的吊车梁以及生活中钉钉子等问题举例说明该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这样一来,大家的理解和接受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基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案例教学法,直观性强,整个学习过程是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展开的,这种氛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在互动交流中产生知识和思想的碰撞,进而提炼出所讨论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2.讲评式教学法

任何一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不应该采取一以贯之的教学方式,否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很难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也不例外,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所谓的讲评式教学法。

讲评式教学法是主动式教学法的一种,[5]其大致过程如下:老师先选择适用于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提前通知学生做好预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上课时每小组推选一名本组中的优秀学生到讲学前就有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其余同学(含讲解者所在小组同学)可就刚才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或提出质疑,讲解者进行解答;如此类推,直到把所有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毕。最后老师就大家在讲解讨论过程中好的方面和出现的问题或不足进行必要的总结说明,和大家一起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当堂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比如工程中的摩擦问题和动量定理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在中学阶段和大学物理课程中就有所接触,为了检验大家的认知程度,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充并提高大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尝试将这两部分内容采用讲评式进行教学。也就是采取学生先课下阅读书本并搜集有关的知识点(如摩擦的概念和利弊、摩擦的分类性质、考虑摩擦时平衡问题求解等),在课堂上就各有关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学生讲解,师生点评”。通过多次实践发现这种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课堂氛围活跃,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所需课时大概减少一半左右,而学生取得的学习效果非常理想。当然,这一方法只能局限于知识较易于理解的章节,对于其他难度稍大的部分则不宜采用。

3.习题课教学法

习题课的教学在整个理论力学教学环节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理论力学”教学学时逐渐减少,在教学学时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为了完成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许多时候不得不放弃或消减原有的习题课课时,这对于理论力学教学工作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弥补因学时压缩、习题课课时消减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部分内容采取了讲评式教学方法,把节省下来的学时用于习题课教学。在布置习题时不但有选择地布置那些教材上提供的轮子、杆件等典型的传统题目,而且还适当补充一些有一定工程背景和源自生活的题目供大家选做。习题课的任务就是把大家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找出其中出错的原因,给予及时的纠正。习题课讲解时都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在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发,提倡一题多解,[5]力争做到讲一个会一个,变化一下条件或适当改变一下形式,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处理,即希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其他教学法

古人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死的”、具体的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会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杨振宁等人也曾指出“对学生来讲,会计算,能记住,考试考得不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思想方法”。[6]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应是“学会”多少知识,而应该是通过学习有关的课程知识,达到“会学”这一目的。“理论力学”的教学也要围绕着这一观点,教师应该明白教学过程是一个“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过程。为此整个教学过程要致力于学生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物体平衡分析问题时,有的同学对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方程的理论公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具体的问题就不知如何下手了。这点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在学习“弹性力学”的平衡微分方程和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等课程知识时,多处用到平面(或空间)平衡方程的列取问题,许多同学都无从下手,无所适从。这说明大家在学习力系平衡问题时,仅仅是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一些形式或一些方程,至于概念和方程所表达的物理含义许多同学只是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进而达到“会学”这种境界了。为此,笔者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公式等内容,结合工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入情入理、说理透彻、由浅入深,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入耳、入心,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公式的本质内涵之目的。比如在讲解前述物体的平衡问题时,应着重强调平衡的概念,并着重强调它在弹性力学、边坡工程等后续课程中的应用。

应当指出,教学方法的选取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学生灵活选用或交叉使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力学史内容,以力学小故事和力学发展及其前景展望为内容调动大家学好理论力学的热情。还可以采用Matlab、Maple等计算机模拟方法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进行编程处理,降低学习难度,以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3,7]

四、改革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考核对只是检验老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普遍摒弃了期末一套试题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8]现有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所占比重大概是3:7。我校目前也采用这种比例,不过为了培养大家的学习能力和工程素养,笔者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课程论文和教学意见建议反馈两部分内容,分值各占总成绩的5%。课程论文的撰写能够检验大家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本领。教学意见建议反馈,能够及时把本届学生在整个理论力学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教学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良好的建议及时反馈给老师,可对下一届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参考。

五、结论

“理论力学”教学成效如何,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浅见进行了总结,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对广大力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红岩,李冬梅,罗志华,等.“理论力学”课程内容的逻辑关联分析及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1):82-85.

[2]李享荣,张雷.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7-28.

[3]胡志娟.理论力学教学现代化探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3.

[4]罗平平,韩宪军.“地基处理与加固”课程教学技巧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07-108.

[5]袁健.理论力学的主动教学模式探讨[J].力学与实践,2006,28(1):76-77.

[6]韩小平,张劲夫,和兴锁.在新形势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1):83-85.

[7]孙海滨,宫衍香.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5):93-96.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8篇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土木、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力学概念和公式,进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公式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力学》教学过程,提高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达到《理论力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将在下文中展开阐述。

二、本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1.选定小组讨论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师在选定学生小组讨论内容前要准备充分,结合目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若教师选择小组讨论内容偏难,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目前《理论力学》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静力学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静力学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简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分析等内容。静力学部分选择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时,教师尽可能避开“力系的等效及简化”这部分内容,这是由于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较多,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内容包含的公式推导也较多,没有一定相关知识积累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在静力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一小节作为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这是因为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主要应用前面所学过的刚体系统的平衡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公式推导比较少。在学习过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完全可以将所学平衡问题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静定桁架分析和计算中去,所以静力学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是合适的。再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最好不要选择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关联不多,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新的知识点。此外,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也非常重要,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内容理论多、概念多,并且知识点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对于运动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点的速度合成知识为基础,是点的速度合成知识在刚体运动中的应用,所以选作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合适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质点系的动能与刚体的动能”这一节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且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所以比较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分组讨论。将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并至少提前一周将所讨论章节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准备所讨论章节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保证小组讨论过程的质量,可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在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前,要求组长制订小组讨论的详细计划,包括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以及每次讨论的主要问题等,这样便于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课余时间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师可要求组长提供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如小组讨论时的照片、讨论记录等。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讨论后学生要形成对所讨论章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环节完成后,针对讨论主题,小组要形成完备的PPT文件,并推选出小组讨论汇报人,以便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汇报讲解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学生汇报。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按照小组讨论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课堂汇报讲解环节。在学生课堂汇报讲解前,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后提交的PPT成果进行审查和把关。教师课前要与学生汇报人进行沟通和探讨,帮助学生汇报人理清思路,掌握学生课堂汇报讲解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上讲解和汇报的效率。

例如在静力学“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部分,我们安排每小组汇报讲解20分钟。这样按照我校一节课40分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学生汇报讲解的内容包括小组讨论中所形成的章节知识要点、例题及存在的难点等。

4.释疑点评。学生讲解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讲解章节内容释疑和点评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对所讨论章节知识点仍存有疑问,或是对所讨论知识点的重点归纳有所疏漏。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讲解汇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对于学生疏漏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部分的章节内容,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中发现,学生对零力杆的判定这一部分内容存有疑问,理解深度不够,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杆的判定问题。而零力杆的判定是进行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对于简化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计算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内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零力杆判定内容进行释疑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时点评。由于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讲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5.巩固、检查及考评。此环节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巩固、检查以课后作业为主。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统计对比发现,学生对于进行新的教学形式讲授的章节内容,即进行了“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教师释疑教学”环节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章节。同时,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学生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计入平时成绩。按照学校要求,《理论力学》课程最后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平时课程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平时小测试、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通过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学生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积极性,促使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 三、结语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动机、激励理论、高校教学改革

为提高高校办学层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关注教学改革的观点很多,例如有理论层面上从构建主义入手的思考,也有实践上产业化的探索,还有学术上发挥引领作用的倡导。但是从高校的最基本职能—教书育人的职能出发,高等教育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更多需要思考如何增强高校的服务功能,通过借鉴各学科的理论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学和管理学当中的激励理论,从学生本身的需要和特点出发,通过构建动机、激励动机,促进教学质量发展和高校职能的实现,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

一、基本理论阐释

1、动机理论

(1)动机和学习动机的科学内涵

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主体进行某种活动来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是人行为的推动力和引起的诱因。人的动机体系主要有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共同的作用而组成,对主体起着行为激发、行为定向和行为的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学不学、学什么、怎样学;喜欢学什么,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兴趣都和学习动机有关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内驱力主要由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两部分构成,学习动机的外部诱因有分数、考试压力、父母老师的评价、竞赛等等。[1]

(2)学习的动机的影响因素

学习动机一部分来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更多是后天习得的结果。研究认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强化、认知好奇心、归因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首先,对动机的强化就是在学生行为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上的增加。例如学生得到了奖学金就会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强化要遵循先有行为、后有强化的关系,要使学生认识到强化措施同他们学习行为的关系。

其次,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好奇、探索和学习行为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驱动力。教育者要善于发掘、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再次,归因是人们对行为及其结果的一种原因上的解释和推论。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学生会把学习成绩的好坏自己进行解释,有的归结为自己努力程度,有的归结为天资优劣,也有的归结为运气。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的归因进行了分类,其中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构成了四维归因模型。

最后,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人们对自己在某领域的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自我效能感会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选择活动、活动的努力程度、活动时的情绪状态和活动的结果。在人们自认为比较擅长的领域活动时,往往情绪积极、努力程度高、结果比较理想,也就是通常我们说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影响行为及其结果。

(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相关的动机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动机进行主动的激发。通过教学观念的革新和教学手段、途径的改革,不断寻找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例如,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杜绝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好奇心为目的,实施任务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施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互动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实施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正确归因。

2、激励理论

(1)激励的科学内涵

激励就是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具体来说,是运用特定的激励手段,调动人内部积极性的过程。当人们的心理受到激励时,人就会自觉主动地在思想和行动上努力进取,导致人们的行为效率提高。

(2)管理学中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形成对员工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明确组织目标,自觉为目标而努力,并维持该状态和行为,直到达到组织目标。[2]通过组织的绩效评价,员工的动机会得到强化,增加员工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如何激励学生

借鉴以上心理学和管理学当中关于动机和激励机制的相关理念,高校教学改革要从关注学生的客观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入手,遵循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多层次多角度探索和构建相应的动机强化机制和激励机制。例如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体系;又如改革学生的奖学金制度,促进奖学金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全方位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激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再如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传播新的教学理念,杜绝单一僵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不得不学”变为“乐于努力去学”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制定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励策略的选择,把握激励的分寸和原则,具体来说,要把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还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力求达到激励的全面效果。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氛围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一般内部激励是指主体内心形成的稳定的、持续的动机,外部激励时促使主体行为的而一些刺激因素。教育者激励学生时一般常用的都是外部激励手段,例如奖学金、荣誉称号、比赛结果等等,这些激励的效果都比较短暂。我们的激励工作应着眼长远,以内部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形成适当的学习策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从而形成学生内心的稳固的自信心体系,拥有长期的自我激励能力。物质激励一般都是比较吸引人的,有形的激励,能够更快起到很明显的激励效果,但是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和内心需求,着眼长远的激励效应,把物质和精神手段相结合,力求提高激励的层次,使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得益彰、互相促进。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满足,学生的努力得到及时的肯定,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群体的认可,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支持和信任,这样的激励是比较完善的、人性化的体系,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二、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则和要求

首先,高校教学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学的主体,教师教学活动中,是教的主体。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学习,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得不到关注和体现。高校教改要回归学生主体,把学生摆在教学改革的关键位置,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潜力的挖掘。

其次,高校教学改革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在职为主、校内为主”的原则,要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学校的院、系应根据教学计划以及学期工作计划,在教学第一线配备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参与到教学前沿阵地,担任主讲工作,严格实行任课教师审批制度,以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完成规定数额的教师工作量,各级职务教师都应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主讲教师在确定之后,任课期间不得随意变动,要保证相对的稳定性,通过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职务教师的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引导教学工作走向更加的规范和高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

5、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深化及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必由之路

随着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的逐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成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实行教学管理现代化已经势在必行。在高校范围内建立跨网段的一些网络设置,甚至于建立一些跨校区的校园网,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合,都是深化及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必由之路,由于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建有完善的基本信息库,对于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研究,都能够有效地实现全校培养管理全程网上监控,例如:统计在校生情况,超年限未毕业者统计等,毕业情况统计,成绩统计分析,根据培养的程序要求拓展建立起数据统计分析的决策,为高校领导阶层制定与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提供适当的参考依据。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信息化、规范化、网络化,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采用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软件,促进教学的发展。 为保证教学管理系统的顺畅,适应学分制的需要,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管理信息平台必须在各高校迅速的建设起来,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的有利条件,建立起命题与考试系统、学籍、成绩管理系统的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管理工作中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管理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客观不科学的的影响,从而达到更加的规范、更加的即时和高效化的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清楚的意识到,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计划、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一套操作性强,而且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的首要之选问题。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化及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实践之中不断寻找深化及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对策,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纪洪波.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高校英语;教学启示

引言:

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英语作为学习的重点学科,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良好的英语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我国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为了提高新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就应引进元认知理论。

1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1.1元认知理论的概念:

元认知理论的提出是在1976年由弗拉威尔教授提出的,它主要表达的是在认知上进行反省、反审以及超认知与后设认知。对于元认知来说,它表达的是学生自己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调节与反省的过程。对于元认知理论来说,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理论方法的利用对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弱,刚刚接触能力学习的学生起到重要的帮助[1]。它能够使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心理控制掌握主要的学习方式、思考出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学生在思维方向、行为方向以及掌握知识方向上的学习能力。

1.2元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元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种是在心理上的部分,一种是在实施过程中的部分。对于元认知理论的心理部分来说,也分为三种部分。首先是元认知理论的基本知识,它是自己在认知过程中对他人的表现和结果进行的分析基础理论;然后对元认知理论的个人体验,它是在对元认知理论基础知识认知上进行的实践探索,从而保证实际的情感过程;最后对元认知的监管过程,它是对自己在实践的体验中进行的记录与调节过程,是整个元认知理论在心理部分的重要环节。对于元认知理论的实施过程中的部分来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种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一种是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来说,为了保证英语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刻的认识;对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来说,它是保障认知理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有利支撑[2]。

2元认知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2.1提高学生的自身元认知知识:

提高学生在自身元认知理论的认识,首先,学生应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的学习环境,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能够提高知识能力的学习方法。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性格方向、学生不同的学习条件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学习对认知能力的理解,从而保证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一些大型的、国际组织的活动,将学生作为志愿者作为主要的服务人才,使他们在这种主要活动中能积极与各国人士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己对学习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2.2增加教学方式中的认知体验:

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元认知理论。在高校的英语课堂中增加学生对元认知理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学生在考试失败后产生的悲伤心理,一种是开始成功后产生的兴奋心理[3]。如果在考试后表现的是兴奋的、自信的心理,说明元认知体验的主动性比较高,如果在考试后表现的是悲伤的、迷茫的心理,说明元认知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效果,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给与正确的疏导和制定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学习英语歌曲、进行英语的演讲比赛等,在学习活动期间,针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要给与奖励,从而增加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认知体验,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给出一些建议,从而提高他们对认知知识的认识。

2.3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学生中的表现,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模式,然后根据制定好的教学模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并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制定出一些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找出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意识[4]。

2.4调节元认知的监控:

在元认知理论学习中还要增加对它的调节力度和监控力度。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进行监控,当学生在课堂分析问题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堂中相关的知识点记录下来,然后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监控。教师或校园的管理部门也要进行合理的监控,监控方式的形成不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还能在学习中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高校的英语课堂中,由于高校学生在思想上趋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生活与学习中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或创新,为了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积极的利用元认知理论的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问题想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积极的想法给予表扬和创新,对比较消极的想法给予有利的调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英语教学的学习方法。

结论:

在高校英语学习中,利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元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不仅是我国高校在教育中实施的主要平台,也是为发展其他学科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它不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教育质量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让.元认知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研究[J].校园英语,2015,11:39.

[2]李炯英.“整体语言法”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03:138-141.

[3]王希峰.元认知理论对高英语教学改革影响[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2:138.

[4]廖颖.高校外语教师元认知水平与其专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

上一篇:社会体育教育范文 下一篇:医学仿真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