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30 21:02:45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1

1.1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不够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题,将重点仍然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教师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经验,学会模仿;而不是采取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案例中归纳到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2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的讲解,不同知识点的方法、公式多,又比较相似,让学生容易记混淆。不同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相互割裂,不容易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1.3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成本会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采取填鸭式讲授法教学,教师满足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学会编制和计算成本表格,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记录和流转程序以及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表间的结转关系无法有一个直观了解,对实际中的成本核算流程缺乏感性认识。

1.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成本会计的实训课程,但由于实训课程是在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而且主要是以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为主,让学生通过成本会计核算软件来进行实训,学生很难区分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也不容易理解生产中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步法等的计算。成本会计实训课时较少,学生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大量的成本会计仿真实训。面对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多个料、工、费项目,需要通过不同的成本核算表格以及不同的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满足于能按时对照实训答案完成实训,导致学生的账证意识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费用分配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成本计算单和相关成本账簿之间的结转对应关系;更无法对实际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对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职能的训练更是缺失。综上,笔者试图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尝试重组课程内容,将按照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与步骤展开的课堂理论知识串联起来,使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生在仿真实训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

2《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的思路

2.1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将《成本会计》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合理创设六大学习情境: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按照从单项到综合的方式排列六大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再将学习情境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并根据每项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案例和单元实训。积极注意调查学生的反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进。

2.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条件,机动灵活地运用比如模拟仿真教学法、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务有机结合。比如,在讲授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时,鉴于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已学习过有关内容,笔者在课堂上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先给学生用挂图展示职工薪酬核算的业务处理流程,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成本核算项目小组,直接给出仿真模拟企业的职工工资凭条、职工薪酬汇总表、计提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汇总表等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自己为企业编制企业职工薪酬分配表。学生根据下达的工作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是教材),按照岗位进行核算,完成相关成本单的计算,同时完成相关账务处理。

2.3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时间,并在教学实施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边讲边练教学法,模仿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给学生分配相应的成本会计核算角色,布置成本核算任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相互讨论,进而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成本会计属于内部会计,设计企业的商业机密较多,学生很难找到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只能以校内实训为主。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参照成本会计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三个层面的实训。

(1)“单项手工实训”。

根据成本会计不同的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核算任务,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分发记账凭证和成本费用账页,教师在讲授完理论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随堂进行单项实训。

(2)“综合手工实训”。

将三个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两个辅助成本核算方法———分类法、定额法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会计报表”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企业模拟仿真实训”。

“企业模拟仿真实训”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实训软件来进行成本核算电算化实训。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成本会计岗位职责将学生分成组,分阶段规定实训任务,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并分阶段检查学生的实训效果,解答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开发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研发教学课件时要突出各成本核算流程的整体性,对成本核算流程可设计一些动画,以增强趣味性;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Excel软件设计成本核算计算模板;利用班级QQ群以及微信等现代通信设施与学生在课下保持联系,增进师生互动。

3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

笔者在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2011级、2012级学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实施了接近2年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实践效果的反馈,笔者重新构建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计了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撰写了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标准;制作了精美的PPT教学课件;并对所有成本会计学习情境编制了Excel成本核算模板;编写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成本会计实务教材与习题册,该教材在使用中获得了学生的好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也提高了教师的执教水平和学生的技能。2013年和2014年,笔者连续两年担任指导教师,带领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和2012级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各四名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在2013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并荣获成本岗位二等奖;在2014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总分第二,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在该次大赛中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

4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一系列还需要在未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如何将学生运用Excel编制成本计算表和成本报表的技能与成本会计课程常态教学相融合?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于成本会计案例的编写水平;减少理论教学实践不等于降低理论教学质量,如何做到在课时不变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调整到最优?如何更好地对学生的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进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效率。这些都是笔者在未来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做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当今高职教学普遍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理念。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尝试将理论融于实践、课堂融于实践的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是学习落实教育部关于“若干意见”的精神,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探讨与实施理论与实践有机相互融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在真实环境里,教师讲述理论的同时,讲解实践操作、工艺和技巧等。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动手操作及亲身体验,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集中讲授,分别指导。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锻炼,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

高职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开发制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场地和资源;加强建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师资队伍等。围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1、开发制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标准。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

2、组织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教材。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3、探索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场地。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4、加强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要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的专职课程教师和兼职教师。要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电气系按照高职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标准,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学团队教师自行开发设计制作实验、实训装置200多台(件),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教学团队教师结合专业需要与特点,编写实践教材和讲义,将最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及时编入教材中,供学生学习与参考;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奖;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实环境下得到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宏.谈高职教学创新职教论坛2003.(10)

[2] 都本伟.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丽能. 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4] 訾贵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 各界2007.8

[5] 訾贵昌. 自行研制教学实训装置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高职学报 2008.3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3

一 课程创建缘由

媒介文化评论原称“中国电视文化评论”。创建之初衷是基于中国电视面对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中国电视作为第一媒体继续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动力。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我们发现这一文化问题不仅存在于电视文化中,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同样需要文化自省和文化转型,于是课程与时俱进,于2010年更名为媒介文化评论,朝着更纵深的传媒领域延伸。

二 创新培养目标

媒介文化评论的

关键词是“媒介文化”和“评论”,这就决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先进的现代文化观念,使学生在审视当代各种媒介产品、媒介现象时,具有现代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敏感,具有现代的文化质疑精神和文化批判精神;对我国传媒事业具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化观念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渗透在各种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与此相关,还要按照文化评论员的要求培养三种能力:文字评论能力、口头评论能力和把媒介文化评论作成视频节目的能力。我们期望在传媒大学生群体中成长出一批未来的媒介文化评论员,为传媒文化传播功能的优化和强化作出贡献。

三 教学方法改革

媒介文化评论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三性”,即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一个基本点是颠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做,教师引;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以学生的实践成果为教学质量鉴定标准”的现代教学模式。学期末,衡量学生成绩的不是试卷纸,而是学生写作的评论文章、当堂进行的口头评论和策划的文化评论视频节目。

1 与社会媒介现象保持同步,展开文化评论教学

为了体现本门课程的现实性,评论对象的选取是与时俱进的。如2007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叫停《第一次心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大的文化决策,便以这个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文化反思,在广电总局进行两次“限娱令”后也立即展开了文化评论;十七大报告学习的热潮中,我们选取纪录片《大国崛起》、政论片《复兴之路》为评论单元,从整体历史文化的角度强化对十七大精神的文化理解和认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感动中国”也是文化评论的对象;近年来,评论的单元扩展到电影《小时代》、新媒体产品微博、微信文化的探讨,保持课程与社会媒介现象的同步。

2 展开以师生互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

各单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写好评论文章。教师的引导有两个要点:一是控制学生进行评论的视角,不要游离于文化视角之外;二是启发学生发掘媒介现象的文化本质。 课堂上主要展开口头评论,进行思想的碰撞。课堂评论过程中教师引导的关键点为:以同学们不同的观点进行穿插,激发学生交互提问和辩论的热情,避免冷场,以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

课后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批改学生评论文章,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性的评语和客观评分,并在单元最后一次课上进行单元小结。单元小结是教师展示引导作用的“重头戏”,这里不仅要根据学生作业梳理出学生在该单元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还需要将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经验与教训上升到文化理论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和历届学生的评论比较,帮同学们打开更广阔的思路,并引导学生懂得:一个文化评论员需要有终身扩大知识领域的自觉。小结后,教师鼓励学生对总结提出异议,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每学期学生需要进行约四个单元的文化评论,各单元进行评论的成绩的均分为该学年的总分。优秀作品由教师推荐媒体公开发表。也就是说,课程没有期末考试,却在过程控制中时时进行考试。

3 以文化讲座扩大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为体现课程开放性,避免一言堂,本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进行讲座,旨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传媒业界前沿动态。邀请来的讲座专家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先生、凤凰卫视策划人胡野秋先生、安徽卫视导演耿小强先生、南京电视台主持人方方先生、滁州日报副总编王清先生等,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系列如“视听快餐与艺术规律”“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谈话类节目的文化内涵”“综艺节目是化妆成魔鬼的天使”“当代中国电视剧文化内涵评析”等文化讲座。

4 开放对外合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本课程一直致力于构建教学网络。如与安徽电视台就《新安大讲堂》《旧闻新说》节目探讨合作,与《安徽电视节目报》约定供稿等,为学生评论实践提供更多校外平台。

四 初步的收获

1 学生开始树立整体的文化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整体的先进的文化观念,是他们发现媒介产品的问题、从文化视角进行评论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建立了整体文化的参照系后,学生才有能力对各种文化问题保持敏感,并发现症结之所在,以作出针对性的深刻批评。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化观念各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在纪录片单元,通过对《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各文化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核心文化的变迁、改革的分析,学生对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加深了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学生的朴素表达是:“如今看电视,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觉”;“看到媒介产品,不由自主开始了评论”。

2 实践推动了学生自知之明的提升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也就是回答教师的问题,参与讨论,很难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所谓的“听十次不如做一次”正是此意。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改变,“学生做,教师引”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自己的书写,自己策划文化评论的视频节目,能够更深切地发现文化理论的准备、各种知识的积累以及表达能力的欠缺,由此自觉地产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这是进一步丰富自已,提高自己的心理前提。

3 促进教师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提高:进一步树立了关注前沿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媒介文化评论关注的是当下的媒介产品的文化问题,面对的是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鲜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关注前沿、关注学生作为一种基本的自觉,而不能只是埋头做自己的学问,教师要通过研究把最前沿的信息引进课堂,把有针对性的理念与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专注和研究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我们的一个深切的体会是:我讲你听易,你做我教难。

4 媒介文化评论教材出版

媒介文化评论课程在课程创建七年后编写出了课程教材,成为教改的初步成果。与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本教材致力于对媒介文化现象提出多元的学术思考,除收录本教学小组三位教师对于媒介文化评论的理解之外,还收录了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多元看法,这是一本不下任何定论的教材,仅提供供学界、业界讨论的范本。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实践篇,收录了教学小组教师撰写发表的文化评论文章,给予学生理论探讨外的实践范本。通过课程互动教学,辅以教材,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文化评论的认知,更好地指导实践。

5 参与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下,本课程围绕“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新危机”这一主题,集合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思考,决定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出合理使用新媒体的倡议。

通过我院部分学生的思考、讨论、撰写、组合,外加多位教授、学者的整理与思考,《给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一封信》在互联网上与全国大学生见面了,该信提出“度”为核心的解决办法,号召高校大学生正确对待新媒体,不做“低头族”;号召让新媒体扬长避短,以利于新公民的健康成长、以利于新媒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正能量。倡议发出后,在互联网上被同学们积极转发,最终该信被财经网转发,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同时提升了师生对接社会文化现象的自觉。

五 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 学生常有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首先,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整体文化观念还未建立,文化知识的积累还较薄弱,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第三,学生感觉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产生学习上的焦虑。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程中我们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辅导:一是做专题的讲座,从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补课”。二是做课程的小结,在剖析的过程中将整体的文化观念、先进的文化观念不断地进行巩固加深。三是作业的详细批改和教学示范。

2 学风问题

教书育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育人的意识、没有良好的学风,教学效果的追求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以培养具有先进文化观念的现代人、培养专业媒介文化评论员的课程,我们更加注重现代知识人和现代文明人培养的结合。但不容回避,学风问题是当前高校的普遍问题。

针对学风问题,本课程追求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抓好学风建设联系起来,不容许负面的学习风气在课堂蔓延。此外,抓好学风的前提是教风的不断优化,保持和改善教师应有的形象和素养,才能潜移默化地获取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4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管路拆卸 实施 考核

中图分类号:G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3-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领域目前最急需的是综合素质高、职业理论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在与: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操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树立职业意识,并培养其职业能力。为了提高我学院的办学质量,响应国家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的[2006]16号《教育部关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我学院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积极学习并有计划开展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中《管路的拆卸与安装》实训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取得显著教学成果。本人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在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一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及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结合起来,主张的是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要求以“做”为中心,一切教学都应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即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能力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学以致用,调动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教学环境企业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场所一般选在实习工厂、实训室和一体化教室中进行,这些教学场所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为学生进入企业做好有效的铺垫,可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

4.需要“双师型+学习型教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会讲理论和原理,而且要会实际操作,否则教师就不能指导学生的“学”和“做”,教师只有主动下企业实践,主动去了解企业的动态及发展前景、行业标准和用人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管路的拆卸与安装》中的实施

《管路的拆卸与安装》课程,目的在与实践学习后,使学生能够识别化工管路装置的组成部分,掌握各部分的用途;能够对流体装置中泵进行正确、规范的开、停车操作;能按行业标准、规范进行化工管路的拆卸与安装,并掌握管路水压试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够对化工管路进行正常的维护;能够对管路中截止阀、闸板阀等进行填料的更换;能够熟悉化工工艺岗位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在《管路的拆卸与安装》中的具体实施如下:

1、以情景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针对本课程的内容及学习目标,调研开发出与企业实践中相似的六个工作情景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书,并完成任务。

2、模拟企业工作现场,进行角色的转换

模拟化工企业工作现场,进行实训室与工艺操作车间,学生与工人的角色转换。在学习过程中,某些环节完全可执行企业标准模式,如:分小组合作,班前会制度,安全教育学习等。

3、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为幕后“导演”,学生为主要“演员”,教师除必要的理论讲解与操作演示外,均由学生独立或团队完成相应的情景任务。如:工艺管路的巡检,阀门填料的更换及阀门垫片的手工制作等为独立完成任务,而化工管路的拆卸,化工管路的安装及管路的试压为团队合作任务。

4、合理、有效、公正的考核

为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素养及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兴趣,制定合理、有效、公正的考核方式。综合成绩应该由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构成,并要突出实践学习过程在教学考核中的地位,因此过程考核成绩占70%,理论结业成绩占30%。

三、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1、改变传统教材模式,调研企业工况及用人现状及企业发展前景,以情景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使知R模块化,既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形成完美知识链;又能加以巩固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快速成长,以满足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师作为“导演”,要做大量的幕后工作。如:调研后工作情景的设定,知识点的排序,工作页、工作任务及考核标准的制定,教学环节的组织、教案的编写、课件和微课的制作等,使“教”“学”“做”顺利有序进行,以达到相应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是教学实施的准则之一,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灵活多变,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制定合理、公平、有效的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行之有效奖惩制度,既有信服度,又有利于增强团队间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公平、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既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觉,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奖惩制度的制定要基于校规校纪的范畴,有助于课堂环节的实施,而对于过程性考核,要遵循行业标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5、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好的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双师型”教师不仅是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而且有着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成长成才。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机会和条件对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使理论和实习两种教学能力在有机结合中取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师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种能力共同提升、齐头并进,提供了最佳途径。二是“双师型”教师对培养“双学型”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双师型”教师可以在培养“双学型”学生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成为“双学型”人才。

6、需要社会及学院的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前景的分析,企业工况及用人现状的调研,绝非某一教师一己之力完成,它需要专业人士、企业专家及校方等的多方合作。一体化教学硬、软件设施的完善,则需要学院的统筹规划。教师的企业实践学习、沟通交流学习,需要校方与企业、校方与校方的沟通与联系。

结束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管路的拆卸与安装》实训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也巩固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了良好职业素养,为后继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及学院给予的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学习,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融理论知识的学习于工作过程之中,围绕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取理论知识。其改革的关键点是以“行动”作为教学进程的导向,理论知识围绕行动展开。围绕这一核心内容,一体化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教学场所和条件、师资队伍和方法、教学评价和考核等一系列改革。通过对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以厘清教师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实培养对社会有用、好用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专业课程改革、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一体化教学研究现状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热点,包括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都在探讨一体化教学,国内关于一体化教学的文献也很多。很多学者都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的层面深入研究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学者们对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提出的整体目标看法是统一的,即改变过往单向的“灌输”教学文化,融理论于实践,融教、学、做于一体,融实训室与课室为一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参与意识,最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在工作中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4)”。就职业教育领域而言,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类:

(一)对德国“双元制”的研究

目前,全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看示范院校,示范院校的改革学德国。德国的“双元制”是职业教育课题研究不可回避的主要内容,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溯源离不开“双元制”。国内主要的代表性的研究有:

蒋洪平(2007)对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就是跨职业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是培养学生跨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采用“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

王广峰(2008)从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德国双元制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重点分析了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不足,提出了实践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如“生产认识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工程应用模块-技术创新模块”模式,同时他也提出了专业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训教师的一体化观点。

罗国玺、李富香(2005)结合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重点分析了教材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对我们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对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研究

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有较大的差异,新加坡学习“双元制”的做法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有更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更多的院校自发地开展了向新加坡的学习,尤其是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的学习。

王水云、徐爱胜、张丽丽(2007)在分析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后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设计出符合技能教学需要的企业环境,归纳出它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二是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现场教学方法,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三是培养专业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厂”模式的适应性,确立新型的角色关系;四是开发符合“教学工厂”需求的校本课程。

陈海滨、樊健(2004)在分析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后,提出将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工厂合为一体,并且尽量按工业布局设置教学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提倡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单强(2009)以S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NYP教学工厂理念在国内高职院校的运用情况,在分析了引入独立法人企业在学校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因企业追逐利润而学校注重教学功能由此引发的矛盾。

(三)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

在学习德国、新加坡的基础上,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大家普遍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似乎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1、一体化教学的逻辑起点

曹义忠、王素英、张风玉(2008)分析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他们认为,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构建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必然,而构建这一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资格项目的规划。职业资格项目规划对教材的重新编写、人力资源重新配置、课程重新设置、实习内容构建等一列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

毛爱武(2008)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

2、一体化教学的原则

邓唯一(2007)指出要做好理实一体化应注意实践教学活动的选取与制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擅长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李俊秀(2008)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出发,通过职业分析,提出职业导向式的一体化教学原则,指出实施一体化教学应做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案例化、实践教学步进化、考核方式多样化。

凌云、肖伸平、王兵(2008)认为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应该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实训基地、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重视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3、一体化教学的形式

施元中(2003)介绍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形成教学案,它能集中体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者和学生的思维,做到一堂课上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它主要包括学生预习、发现目标、研究内容、运用知识、总结评价这样五个基本环节。

范国辉、朱吉顶、翁梅(2007)从实践层面出发提出了“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即教师首先讲授理论课,然后带领学生到实训中心或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接下来带着实际课题进行调研,最后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创作。

史家迎(2009)认为一体化教学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使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他认为一体化教学的内容包括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教学评估。

4、一体化教学的局限

王媛(2006)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一体化教学目前存在的局限:一是在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上;二是在地点和时间和安排上;三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

三、国内一体化教学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一)国内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理论研究薄弱,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完整的理论。虽然说目前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献比较多,但所论述的问题有比较大的重叠,且不够深入,未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

第二,从笔者搜索到的众多文献来看,理论探讨远远多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这些文章虽然也不乏作者的思考和建议,但是,总体上看,这些文章没有作者自身的实践基础,基本上停留在“思考”的层面。

第三,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关于实践层面的研究多局限于操作经验的介绍,基本上处于“一事一议”、“就事论事”的阶段。虽然不同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缺少对一体化教学系统的思考,没有将一体化教学所需要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系统化的筹划和分析,也没有系统的改革实践作为基础,没能给出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结论。

第四,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估体系还有待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否真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多少能力,这些还有待于检验,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检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目前还没有人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评估体系。

(二)进一步研究设想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我们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及企业深度参与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应该培养具备什么样能力的人才,从而确定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引下,我们再来全方位探讨如何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探讨必须建立在系统的实践基础上,例如,可以借鉴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对比实验研究方法,选择不同专业学生做试点,全面评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和推广的可能性,并给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广峰.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6).

2、罗国玺,李富香.德国赛德尔“双元制”教学模式与教材特色[J].交通职业教育,2005(3).

3、蒋洪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J].职业时空,2007(19).

4、王水云,徐爱胜,张丽丽.NYP教学工厂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5、陈海滨,樊健.NYP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J].职教通讯,2004(6).

6、单强.“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S学院案例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6).

7、曹义忠,王素英,张风玉.职业资格项目规划:高职院校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J].教育与职业,2008(5).

8、毛爱武.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9、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10、李俊秀.职业导向式一体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11、凌云,肖伸平,王兵.双证融通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J].职业时空,2008(9).

12、施元中.谈“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13、范国辉,朱吉顶,翁梅.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14、史家迎.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15、王媛.谈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 四步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直线下降,学生文化基础很差。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上高中参加高考是孩子更好的出路,宁愿花大钱千军万马地去挤独木桥,也不愿把孩子送进中等职业学校,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在他们眼中不是正规学校,学生毕业后没有好的出路。

二是学校教育效果问题。目前不少中等职业类学校,不能让学生学到应该学到的本领,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些学校三年制的学生在校读一年多,最多读二年就送出去进行所谓的顶岗实习,适应不了企业岗位的需求。而且在校学习期间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是照本宣科,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因此,培养学生的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和家长感觉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学不到要学的知识。由此造成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招到好的生源更困难。

面对这样的群体,只有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教学目标。

1.学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

不少学生表示,“有些课教师讲的太空洞了,我们想学也学不下去,也学不好。我们想掌握一技之长,用于今后的成长和就业”。

2.教师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恰恰能适合这些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学到“实用”的技能和“够用”的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及时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理想的理实一体化模式

1.基本要求

(1)对师资的要求。目前“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在学识水平上不仅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和扎实的技术实践能力,且能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能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对教学场所和设备的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室。理实一体化教室是这样的:教室就是实习实训室,实习实训室就是教室。学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是在同一个地方完成的。如德国模式的理实一体教室是这样的:实训实验设备摆在教室内的两旁或四周,中间是黑板、多媒体、幻灯机、讲台、课桌。他们是小班化教学,每班不超过15人。

(3)对教材的要求。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技术教材。它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为一体。通俗地讲,就是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个项目中的工作任务,用到了哪些知识,就学哪些知识,用不到的暂时就不去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如果不学习,这项任务就难以完成。

(4)对课程安排形式上的要求。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交融、有机结合。教师在需要讲一些必要的理论的时候,就集中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间,用多媒体、挂图、实物边展示边讲解;需要示范的时候,教师就现场示范;需要实习实训时学生立刻就地实训,如在实训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教师就集中讲解,展示或示范。教师在“教中做,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就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很多,比如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客户订单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等。

笔者就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引导文教学法”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1)引导文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法,它属于行动导向法中的一种。所谓“关键能力”就是基本生存能力、基本发展能力,职业性和跨学科的能力,可归纳为组织能力、自主性和责任感、交往和合作能力、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欧盟委员认为每个关键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这几个因素。

这种教学法,就是借助专门教学文件即引导文,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它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位咨询师,不主动干涉学生的学习活动。它是项目教学法在现代教学中的发展和完善。

(2)引导文教学法的六个步骤。引导文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分为六个步骤,故又称为六级教学法。

第一步,收集信息。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文件,抓住材料提供的核心问题,明确项目任务的内容,及完成任务的相关要求,即明确了要“做什么”。明确了要“做什么”之后,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广泛地收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为下一步做充分的准备。

比如:电子班的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个电风扇的自然风控制器。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市场已有各种自然风控制器资料。还要查阅单相交流电动机知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知识,计算机绘图知识。为下一步制订工作计划做准备。

第二步,制订计划。工作计划是工作前的思考。要考虑完成任务所有的相关工作步骤和所需的工具、设备和材料等物质条件。制订工作计划分这样几步。

①设计分析:根据设计要求找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②方案构思: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思考挖掘创造潜力,提出多种设想。

③方案呈现:在方案构思阶段,设想很可能在形象上是模糊的、零散的,所以还要对这些设想进行综合化、具体化,以呈现出多个具体的、完整的设计方案。

第三步,方案决策。小组成员共同对小组所做的工作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重新修订的过程。教师此时也要参与进来,起一个咨询师的作用。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电风扇的自然风控制器”这个课题,根据一定设计要求和一定的设计原则,小组讨论,对方案进行筛选,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这就是方案决策。

第四步,方案实施。小组成员各自开始进行准备工作,然后按照决策的工作计划,付诸实施。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电风扇的自然风控制器”这个课题,根据决策的方案,先要绘制原理图,应用电路仿真软件在电脑上仿真,仿真成功再进行实物制作。

第五步,检查成果。引导文中一般都设计有检查表,学生能在上面了解到,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要付出什么努力,达到什么标准。这将使他们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并及时纠正错误和改善质量。

第六步,评估反馈。这是引导文教学的收尾阶段,评价形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参与态度,收集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议是否有新意。

(作者单位:王慎南,江苏工贸技师学院;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7

我读过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二卷)及《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本书,听过丁老师解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材的报告,参加过丁老师主持的乌海市海勃湾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现场会,邀请丁老师到喀喇沁旗做过“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讲座。通过学习和体验,特别是结合自己从事过的语文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我以为孙志毅同志概括的这三点,恰恰明晰了教研员的职责所在和素养追求。丁老师在40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成功地践行了这些职责,为内蒙古的语文教育事业乃至全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了厚重的教研素养。从这点上说,他为语文教研员乃至各科教研员,为学校负责教学研究的同志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以为丁老师的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第三,务实的教育科研精神。丁老师设计并主持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堪称课}研究的典范。在假科研、假课题依然严重地败坏着教育科研名声的今天,丁老师及其团队务实的科研精神尤显珍贵。“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以“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为出发点,形成了“由一个目标,一个基本框架和四个结合组成的”实验构想。这个构想针对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而生成,以包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观在内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广大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若干实验学校的鼎力支持为基础。实验研究从1995年秋季开始,首轮实验就有9个盟市、2个企业的20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参与,实验班学生达到了3833名。这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群众基础牢固、实验方案翔实可行的课题。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假课题都缺失的一点,就是课题具有实在的完整的过程,有真实的科学成果。所谓“实在”,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从方案研制到建立组织,从教师培训到典型引路,从教材研究到教法应用,从日常教学到定期研讨,都留下了深深的跋涉足迹。这些足迹,在当年的实验骨干丛智芳、韩中凌等许多老师发表的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所谓“完整”,就是从课题研究构想起步,遵循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在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聚焦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改革考查办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拿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所谓成果的“真实”与“科学”,都是在“实在”与“完整”基础上的水到渠成。《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报告》《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两份文件真实地记录了课题研究的事与行,科学地分析了课题研究的知与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若干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纲要(试行)》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反映了课题研究在不同阶段上及时跟进的专业引领作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成果,《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有更多的文章佐证,恕不赘言。我这里想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重塑教育科研正面形象上的示范意义。

第四,对常规教学的密切关注与及时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教研员引领教学的主要方式。丁老师的突出之处是能够从个别案例中发现倾向性和共性的问题,能够着眼全区学科教学的发展来思考问题,能够以全国小语教学为背景提出指导意见。如从1993年开始,他连续5年跟踪撰写了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包括六年制六年级)各年级语文教学要点,就教材的使用给老师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需要有五年总体规划,需要对教材和大纲的深入研读,需要恒心和毅力。还有《对小学语文教改使用的几点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教学的几个问题》等都体现了他对教学的密切关注和及时指导。还有,他发表过大量的“课堂教学纪实与评析”,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丁老师对课堂的一往情深,对教师的真心实意,对教学的真知灼见。另外,他还经常与一线教师保持通信,或主动交流思想,或回答老师们的提问,内容涉及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等,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他都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做平易晓畅的谈话。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书收到了20封通信,读过便可体会他希望教师发展,希望教学进步的拳拳之心。他用实践启示我们:教研员和教学管理干部在深入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准确地提炼思想,要在个性指导的过程中升华普适性的主张,要在务实地化解眼前矛盾的过程中形成前瞻性的思想。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规律

作者简介:欧阳建友(1973-),女,湖南邵阳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XJK011QZJ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76-02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将企业职业活动渗透到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学、做结合,学生手脑并用,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和企业职位的对接,体现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强调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概念性和原理性,具有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学习主客体一体化、教学手段一体化等五个特点。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培养或拥有一批具有“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是各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转变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具备“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的高职教师。

二、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构成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带有明显职业特点的一种心理特征。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的基础。它主要是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办学规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高职学生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设计中。

2.“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

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一体化”课程开发是各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各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能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进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构建课程体系实现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间的转换,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制订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思路,开发校本教材和教学项目的能力。教师既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排头兵,也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主要实施者,其“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体化”课程开发质量。

3.“一体化”教学实施能力

“一体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指教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能力、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力等。它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依赖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

4.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基本素质的核心,也是影响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它主要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体化”教学全过程中对自己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具有反思性等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控制与调节、教学活动的反馈与评价、教学活动后的反省。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境界”,主要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用新的方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教师能进行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解决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教师如果缺乏教学创新能力就不能成为与时俱进、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教师。高职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胜任高职教师岗位。

三、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规律

1.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时间规律

在一般意义上,年龄反映了一个人的生理成长、成熟和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加、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渐增强,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上岗后一两年是工作适应期,三至五年是成长加速期。对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就要紧紧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目的、分层次、计划性培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青年教师应主要以教师专业化有效培养为目标,实施“老带青”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青年教师企业职业经历培训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造,使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生产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胜任高职教师岗位;对中老年教师应主要以教师专业化成才培养为目标,中老年教师在多年的教学活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应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到生产科研中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生产科研中创新,将理论知识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渐成长为“行业专家”。

2.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个人特质规律

教师个人特质对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教师个人特质包括教师受教育的程度、教师工作经历、教师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态度、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等。通常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有企业工作经验,则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研究水平就越高,对专业的认识和实践的操作能力就越强,相应的教师教学能力就越强。对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要针对教师个人特质开展针对性、定向性、自我性培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深造;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现场进修学习;针对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教师培训模块,统筹规划,因才设向。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个人优势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培训模块,充分调动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自觉找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点,自觉进行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研究,实现教师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既保证教师个人成才又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3.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外部因素影响规律

教师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时代之中的社会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这些外部因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和制度无时无刻不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的个人发生着巨大影响。2006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这就促使高职专业教师提高其“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适应高职教师“双师”结构队伍建设要求,将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现阶段自己追求的目标,符合高职教育要求。

各高职院校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学校环境对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学校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保证和激励各高职院校教学教研活动顺利完成的首要条件。它既是各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外壳”,也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裁体,是各高职院校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是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经济保障、支撑。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制度与无形的价值的有机结合,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工作纪律、约定俗成的规范、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和传统等。它是各高职院校在制度产生和执行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是各高职院校维系正常教学活动秩序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机制。学校观念文化是各高职院校的灵魂所在,是各高职院校办学思想、育人特色、价值追求、生活信念、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各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营造“比学赶优”的学习氛围,形成“科教互促”的学术气氛,激励教师岗位成才、自觉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同时,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需要各方面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尤其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教师明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必要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提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夏素荣.浅析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18).

[2]岳夕茜.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J].教育与职业,2011,(17).

[3]樊泽恒.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选择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4]陈珊.探讨“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5]欧阳丽.一体化课程:特征与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6]颜学义,万忠保.职教专业课教师技能教学能力培训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7]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8]李娟,范保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9]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10]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7,(1).

上一篇:结构化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导学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