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8 10:57:35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1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小学语文教学中,组词练习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无论课内课外作业、复习资料和试卷上都经常出现“组词”一类的命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了解字义,发展语言和思维。

近日,有机会翻阅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本,发现组词的要求有不妥之处,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凡课本上出现的生字全部组词,甚至每字组词3—5个;有的教师对一些构词能力极差或不能拆开构词的连绵词如“葡萄”、“蝴蝶”等也作同样要求;有的学生组词时竟盲目照抄字典、词典,如作业本上出现了“风尘、风水、风采”一类词语。对此,本人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组词练习的目的无疑是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词义,为运用打基础,而教小学生掌握词义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教授著《儿童心理学》P344)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中。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他们所认识的概念往往是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对词概念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风尘、风水、风采”是高一级抽象词语,他们不但难以理解,也许老师讲给他们听也是听不懂的。因此,教小学生组词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他们掌握可能掌握的概念。低年级学生对词概念的理解受词概念本身所包含的直观特征所支配,主要依靠感性表象来理解词的概念。如一年级学生用“水”组词时,组出了“水田、河水、kāi(开)水、r&egrave;(热)水”等词,这是切合实际的,但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组出“水b&egrave;ng(泵)”一类词。学生没见过“水泵”,就难以建立“水泵”的概念。尽管教师的语言直观(生动的描述)或图片、标本、幻灯等手段能帮助学生理解“水泵”的概念,而学生自己组词就没有这些条件。所以,教师教学生自己组词时,必须全面考虑。儿童认识客观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事物的外表到事物的本质。教小学生掌握词义,也应遵循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对词概念理解的程度如何,既决定词概念本身的难易程度,又决定思维对象与学生生活经验的一致性。因此,在组词练习中,只能由日常生活概念到社会政治生活概念,由物质概念到精神概念,由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教学生掌握词义,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以上说明,把小学生当作成人,要求他们组那么多词,教他们掌握过多过深的概念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规律的。

二我们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本身不表示念什么声音,语言的音节,要看它作为一个词或同别的音节组成一个词是什么意义,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而,单字与其它字组合可组成很多不同意义的词字义也随着不同。

而在这“很多不同意义的词”中,有的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相一致的,有的是学生不可能接触、认识或难于理解的,因此,小学生组词切不可硬组滥组、漫无边际、多多益善。教师要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组词练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究竟如何掌握这个尺度,可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词语以理解书本上的词语为主研究资料表明:小学阶段最初书面言语的词量少于口头言语的词量。初入学儿童已在生活经验中掌握了大量口头词汇和语言,理想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大量内容应该是这些词汇和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果脱离课文,反而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变成新的因素了,学生要重新建立概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既不理解,又费时费力。前面所述“风采、风尘、风水”一类词语既脱离了课本,又脱离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宜成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组词内容。所以,为了让学生把书面形式的词汇和语言与已有的熟悉事物联系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应以学习书本上出现的词语为主。

2、教师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接通所学生字与口头语言中已掌握的词语的联系如教“黄”字时,教师先以具体标本或实物让学生认识“黄花菜”,并掌握“黄”的概念,了解它的种类:“浅黄、深黄、金黄”等。而“黄瓜、黄豆、黄牛、黄土”等词语是学生生活经验中熟悉的事物和口语中已掌握的概念,但与“黄”色的“黄”联系不上来,一经老师指出,学生就豁然明白,啊,原来这么多词语中的“黄”就是“黄花菜”的“黄”,这样不但明白了词义,而且接通了生字与口语中已掌握的词语的联系。

3、利用所学生字与学过的熟字组词也便于学生理解“往”字,有“去、向、过去的”意思,学生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组成“往东、往西、来往、往日、往事、往常”等词语,这些词语学生口头能说,而且“东、西、来、日、事、常”都是熟字。如果在课堂上由不同学生提出,教师稍加解释,6个新词一下子为全班学生所接受。

4、选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给以肯定,也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组词的范围,应该大量是属于上述类型的。这样教学生组词,才能克服随意性,使组词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三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组词练习,还需要考虑汉语词汇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语素的构词能力有强有弱。如用“水”构成的词就很多,《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150个合成词开头的语素是“水”的,如“水泵、水汽、水表……”等,还有许多个合成词末尾的语素是“水”的,如“潮水、茶水、洪水……”诸如“风、云、地、大……”等,基本词汇同样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为全民所共同理解。但是,不是任何一个词都具有“水”等词那样强的构词能力,有的强,有的弱,少数的更弱,个别的几乎没有什么构词能力,例如“我、你、他”的构词能力就很弱。有的词既不能拆开来讲,更不能拆开构词,如“萝卜”、“蜘蛛”、“蝌蚪”这类词,教师就要强调这些词的整体意义,既不能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拆开来组词。教师应根据词汇特点进行教学,不断丰富学生词汇,发展学生语言,开拓学生的智力。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2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提出是受 “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尤其20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这种新的作文理念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拨开云雾以还其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庐山真面目。

(二) “新概念语文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提出这种教法并非全盘否定过去教学法中的优质成份。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学中目中无人。具体而言就是“三化”,即: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八股化,口语教学沙漠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养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写作特点。教师总是要将教参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移植到媒体――黑板上,再让学生输入到自己的在脑中,最终传送到试卷上。

作文教学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们就很快从中发现了一种高考作文结构律这东西,即 “引、议、联、结”。作文教学很少或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发展。

口语教学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培养学生的口才,以至于学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讲两分钟的话,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不能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三)理论依据这种教法有其理论作为它的支撑点。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主体性是人的属性,人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传统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活动(教学)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教师从机械搬运教参中解放出来,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碎学习的奴隶的枷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扶助者和导引者,而非某次考试的牺牲者。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见前)

(二)成功性原则

“新”教学法是一种没有挫败的教育,只有暂时过不了的语文关口。

(三)自我教育发展性原则

受教育主体从自在到自由发展过程。在高一主要是自在发展,高二则由自在发展过渡到自由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

“新”教学法强调在尽可能多的语言、人文环境中和谐发展自己。

(五)新异性原则教学中极力渲染教与学的个性化的东西。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八观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学观

1、以语文习得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重感性语料的习得,重语料习得的运用,轻繁琐的字词句段解析。讲授“含意”的实验,让学生补充作文题上“生活是”,结果受试班能用技巧含意的远远多于控制班。

2、以教会学生自学语文为主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为主的教学理论。

3、以生活为语文学习场的教学概念;

4、以“感”、“读”、“述”、“悟”为主模式的学习语文的教学理论;

5、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发现式教学理论;

6、以学生参与教材内容选择的互动性的教学理论;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阅读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每期开校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互荐名著,以至读典成风,如《红楼梦》热,《水浒》热。

2、由被动选择阅读语材料发展到主动自择语料。新教材尽管有两本,尽管有七十来万字,但仍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选择,于我有用者,取之;无用者,弃之,学生主动选择讲解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教师主动选择书卷气浓郁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这种种做法弥补了教材过分稳定带来的弊端,引入活水,共兴语文是师生最大的心愿。

3、阅读教学从繁的语料分析中解放出来,走向重鉴赏重感悟的感性语料积累阶段。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它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我们都为力主学生复活其 “临场感”,感受作品的美感,接受作品的独特感,积淀作品的语感。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作文观

1、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出空题目,大题目,远离学生生活的题目,尽管高考有所谓考查想象力的题目,我们弃之不用。如上期的生活作文训练系列,则由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知生活构成。

2、重体验的作文训练观。生活是作文之源,善于体验,才有妙文的可能,因此,我们带学生访谈了股民,冬游了凉帽山。学生有了体验,为文言之有物了。

3、文白整合观。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语体文的写作,也重文言的写作训练。在学《劝学》后,我们要求用文言表述自己的求学经,在游凉帽山以后,用三百字的文言写感受。尽管学生的表述不乏幼稚可笑,如:三百字用了二十五个“之”的,但克服了用文言表述的心理障碍。

(四)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口语训练

1、口语与书面语同等重要。生活不仅需要书面的表达,也少不了口头的表达,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口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语。因此口语也应该称为“课”。

2、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成语述猜游戏。

3、挖掘教材中口语素材。

4、创造口语运用的情景。

(五)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燃烧的;

2、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

3、每个学生都可以过语文关。

(六)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材观

1、补充经典文化;

2、补充地方文化;

3、补充时尚文化;

4、学生自编名著互荐集。

(七)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观

1、走近经典课,习《声律启蒙》,诵儒家经典,背唐宋名作,研宋元妙文,论明清章回,究外国名著。

2、时文开讲课。每周一节时文开讲课,时文内容选自《十月》、《收获》、《当代》、《新华文摘》等,要求选文要有浓郁“书卷气”。

3、口语训练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4、交际训练课。到华西证券射洪营业部与股民交谈,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研读《成都商报》上的股评文章,采访股民,并学会从课堂外获知练能。

6、学月教学法切磋课。每学月或讲学法,或研究教法

(八)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评估观

1、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不能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其学科学业成就进行评估,因此我们以学生自评为主,自评的依据是教材的要求和大纲的要求。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3

一、正确理解,抓准关键词

数学概念须经过教师用数学语言确切地表示,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而数学语言自由运用单位是数学名词术语,运用它时,一定要准确。因为每个数学名词术语表达一个概念,具有确定的意义,不像一般的语言,可能一词多义,数学名词术语往往只有一个意义,运用不当,就会发生歧义。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题中数量关系里的单位“1”和挝弧1”的量是两个不同的数学名词术语,有的学生习惯说单位“1”或习惯说单位“1”的量而把两者混淆不清,因而造成思维上的障碍,通过口头语言科学地、正确地把两者表达清楚,运用准确,理解透彻,思维也就通达了。显而易见,正确理解、准确表达数学名词术语等关键词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方法适宜,找准切入口

通过实践,我发现:概念教学不仅与教师是否科学地教直接相关,还与如何找准有效学习的切入口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从以下两方面去着手实施教学:

(一)科学为先,方法适宜

概念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感觉味如嚼蜡。如,一位教师教学直线、线段的认识时,只是演示、解释性地讲解,学生一节课下来记住了一些话,也记住了几个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多时日,学生对这些概念就模糊不清了。我们改成采用边让学生跟着动手画直线、线段边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直线的特点,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不知不觉中牢牢建立了正确的概念,内化成为自己脑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建立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变式的作用,抓住本质性问题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性,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地教学。

1.抓住概念的本质性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本质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现实反映。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数学中的各种数和形的概念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关对象的本质属性在脑中的反映。其中,形的概念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最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关于形的概念教学,可以重点抓住头脑中的定势作用,采用直观演示,进行变式练习,破坏定势在脑中的负效应。例如,教学梯形这一概念,揭示了梯形这一概念后,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指出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梯形?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分析,更加清楚地发现了而且区分出梯形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加深对本质属性的掌握。

2.充分运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形象性地学习

根据小学生生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借助实物或模型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因而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初次出现的概念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使这一概念直观形象地在学生头脑中正确建立。

3.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性

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数学概念之间也不例外。因此,教学概念时,我非常注意研究新学概念与已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概念,达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既复习旧知又掌握新知的目的。例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后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先让学生回忆说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然后请学生尝试找出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最后合作交流、汇报结果,归纳得出方法,说出与旧知的不同。像这样由此推彼的概念还有很多,都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性来掌握它们。

(二)训练有素,精准表述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当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成后,继续使用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可以起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牢固掌握的作用。我在实验研究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应用概念时注意了以下几点,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学习形式多样化

(1)把各个概念变成各种题型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同一概念又运用不同的题型变换练习。

(2)变换概念的叙述方式,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例如,3?+2这道题,既让学生在情景中去理解掌握乘加的运算顺序,还让学生通过读式题,在用文字表述式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运算顺序的概念。

(3)解题计算。让学生提高通过解题和计算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掌握概念。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表述计算的公式,促进学生对几何图形概念的牢固建立。

(4)改正错误,勇于表达错因与改正的思考过程。在学生概念形成阶段,出示一些学生出现错误的概念,让其找出错因,写出正确概念,在改错活动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勇于表达错因与改正的思考过程,既深化理解了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

2.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练习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4

一、通过典型丰富的具体实例,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入概念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题1 某村有耕地200 ,人口数量 逐年发生变化,该村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 以人口数量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 某市距省城248 ,汽车由该市驶往省城,汽车行驶全程所需的时间 与行驶的平均速度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3 当电压 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 与电阻的阻值 有怎样的关系?

由上述三个问题得到三个关系式: , , .三个关系式中都有两个变量和一个常量,并且两个变量的乘积始终等于常量,三个关系式具有共同的形式 ( 为常数,且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 为常数,且 )叫做反比例函数。通过典型丰富的具体实例,展示了反比例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使学生理解如何用反比例函数来刻画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模型,构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概念----生成概念

角平分线和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的概念:

角平分线: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是角内部的一条射线,它把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而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它是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的一部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醒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数学语言作为表达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它包含多种形式,如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其特点是准确、简明、严谨,正因如此,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也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概念,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准确的、严密的数学概念,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熏陶。

三、以实例为载体,分析概念中关键词的含义-----辨析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这个概念中,学生应把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部分:(1)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3)整式方程。学生在明确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后,可以通过一组实例,在实例中分析概念中关键词的含义。例如给出下面一个练习:判断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 ;(2) ;(3) ;

(4) ;(5) ;(6) .

以实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辨析概念,可以达到分清概念的目的。

四、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精致概念

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在三角形内切圆的学习时,学生最容易把三角形内切圆与三角形外接圆混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呢?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完成如下表格:

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比两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学习某个概念时,将与之相关的概念建立联系,其实质是对所学概念的拓展,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的“深加工”,其过程完成了对“概念要素”的具体界定,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对概念的细节把握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从而强化概念,达到精致概念的效果。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5

【关键词】文本特征 功能 《新标准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50-02

《新标准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共同研发的最新大学英语教材,于2008年在全国多所院校试用,并在大学英语教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与先前的大学英语教材相比,不难发现这套教材有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在版式设计上色彩明快、构图新颖、画面生动。这些不同于标准字体和字号,并有着如标题、副标题、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文本特征,作为阅读的辅助手段,有自身独到的价值。充分利用文本特征可以帮助教师改进阅读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提升阅读效果。

一 文本特征的功能

文本特征是指在阅读教学的文本材料中,不同于标准字体和字号的文本,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如标题、小标题、图表、插图等。美国英语阅读研究专家Field.M.L在《Text Featur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一书中写道:“在阅读前,可以利用文本特征的各种形式如标题、副标题、图表进行预测活动、激活已有背景知识、突出中心思想。在阅读中,可以利用文本特征,比如图表的采用可以使阅读材料更具视觉效果,把有关内容按序排列可起总结或强调作用,而把文本特征的各形式综合在一起可以增强整体阅读理解。在阅读后,文本特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二 教材文本特征的分类

翻开该教材,会发现文本特征无处不在,以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5为例,整单元中使用照片插图9幅,不同颜色字体12种,表格12个。其巧妙的文字配图、独特的字体、明快的色彩无疑会激起和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具体分析,教材中的文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类中:

1.彩色方框

该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类学习策略的培养。以词汇学习策略为例,用彩色方框表示“一般要求”词汇,即学生需掌握词义、形式及用法,活学活用。用透明方框和斜体分别表示可联想扩展的词汇,可以通过语境猜测大致词义,不强求掌握。另外,在彩色方框中用黑体加粗的词汇是高频词汇和常用搭配,要求学生掌握。这种分层要求、多种呈现方式有效结合的编排可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此外,每篇课文配有“Language and culture”专栏,在彩色表格中醒目地标注,提示文中的重要语言和文化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2.概念图

J.D.Novak(1984)把概念图定义为:“作为可视化的教学手段,概念图组织和表征知识,以图的形式来显化抽象的思维、逻辑、方法和概念,强调了以一个主要概念为核心的各个概念/命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教师用书中大量利用概念图的形象性、直观性、层次性等特点,将它引入到阅读或写作教学中。如在第一册教师用书的55页,编者强调指出利用视觉手段的概念图可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从而在语篇层面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以“快餐”(fast meals)为例,用图表形式比较“商业快餐”(commercial fast food)与“街头小吃”(street food),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概念图,并学习“对比”(contrasts)等写作技巧。结合单元课文的话语模式特点,用概念图的形式分析文章语篇结构,直观明了,鼓励学以致用,教师可复印后发给学生。

3.照片、漫画式插图

教材中插图与文字相互照应、图文并茂,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已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单元的课文出现之前,都有整版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幅照片出现,进入语篇文本学习前,教师不妨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能对课文提供直观线索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的推测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力。此外,漫画以幽默轻松的手法传达大量信息,在口语练习栏目“Talking points”中频繁出现,它可帮助学生消除口头表达时的紧张情绪,同时在多种色彩精美、字体生动的文字提示下,轻松进行语言交流。

三 教材文本特征的应用

文本特征作为阅读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阅读资源,是深刻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技能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充分利用文本特征,优化教学设计。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中不仅应涵盖文章中的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点的习得,还应更多关注各种阅读微技能和策略的掌握及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通过文本特征对文本主旨、要点、结构、故事发展、语言特点等进行预测、判断、总结、评价等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应成为教师在设置阅读教学目标中的必要内容,从而更合理地优化教学目标。

2.辅助各环节阅读活动的有效实施

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文本特征以促进阅读活动的有效实施。如在阅读开始前,利用文本特征的各种形式如标题、副标题、图表等进行预测活动、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突出中心思想。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Family affairs》为例,在读前,利用文章上方的一个家庭在餐厅的聚餐照片,引导学生比较与自己家庭的异同点,从而引出本单元关于家庭价值观、父子亲情等主题。接着,可利用彩色图表中的文中关键句开展“寻读”活动,这些关键句按时间顺序揭示故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训练学生的预测及快速阅读技能。在阅读过程中可采用图表或概念图梳理文章脉络,使阅读材料更具视觉效果。把有关内容按序排列或进行要点归纳、主题概括可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帮助学生理解语块意义和话语模式,归纳语篇标志词,体会文章的衔接与连贯。阅读后文本特征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中心大意的理解,降低口语和写作输出时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使用语言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讨论等拓展性任务。

3.维持学生阅读兴趣、降低畏难情绪

文本特征虽然不是阅读的主要目标,但作为材料的辅助手段和阅读的有效工具,具备简洁、明了、概括性强、视觉效果明显等优点。读者可以利用它联结已有知识建构新的图式,当这种知识结构被激活时,其中的知识可以被提取,并帮助读者做出预测和推断,使阅读充满悬念、趣味性和挑战性,从而降低阅读时的心理焦虑和畏难情绪,帮助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特征,挖掘教材各层面的内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利用文本特征,提高阅读理解和赏析技能,真正用好教材。

参考文献

[1]Field.M.L. Text Featur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J.D.Novak. Learning how to learn[M]. London: G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3]〔英〕Simon Greenall、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6

从课文知识点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即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选取教材知识点。四种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相同的知识点: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内容标准“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相契合。但四种版本的教材在知识点选取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侧重于阐述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知识,关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鲁教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带而过,而对人口移动的效应却笔墨特别多,这样做就有主次不分、偏题之嫌,进而导致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不是特别高。而湘教版用于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的篇幅较少,重点阐述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了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从课文素材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丰富性。各版本的素材都很丰富,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分别选取了7个、10个、11个、7个素材(例子或案例),其中中图版的最丰富,达11个之多。丰富的素材有力地诠释与印证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除了丰富性之外,各版本教材还注意素材选取的时代性。如四个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我国的“民工流”这一素材,紧跟社会生活的前进步伐,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最新变化。

二、课文内容组织的比较

从课文的编排顺序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既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从知道什么到理解为什么。从课文的弹性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因为它们都安排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版安排有“案例”栏目:“美国的人口迁移”,湘教版安排有“阅读”栏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迁移,为了远离旱灾”、“三峡工程大移民”、“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中图版安排有“阅读”栏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鲁教版安排有“知识窗”栏目:“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外籍劳工”、“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巴西的足球文化”。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既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层次和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课文表述的比较

从课文的表述形式看,除了正文外,四种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如人教版的“案例”栏目、湘教版的“阅读”栏目、中图版的“阅读”栏目以及鲁教版的“知识窗”栏目。不同的是,中图版安排了教学指导语———“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针对本节教材的具体内容,列出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做出提示。而其他三种版本未设计教学指导语,虽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但与中图版相比较仍显单调。从课文的表述方式看,四种版本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教材在讲述国际人口迁移时,人教版例举了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事例,湘教版例举出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以及当前在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工人的事例,中图版例举出新大陆发现后的欧洲殖民者迁移、非洲黑人迁移、亚洲劳工迁移和二战后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优秀人才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事例,鲁教版例举出近代从亚、欧、非向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二战后东欧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引起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引起的政治移民、非洲殖民者被遣返回国以及阿富汗、巴勒斯坦、波黑、中部非洲的难民迁移等事例。从课文导入方式看,中图版和鲁教版在课文开始前分别安排了“探索”栏目和“情境问题”栏目,给学生一个与教科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通过问题驱动构建学习探究的平台。人教版和湘教版未设计课文导入语,直接切入到正文,使教材缺乏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地理学著作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居住地发生变化和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所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定义也应该主要突出这两点。人教版在定义时强调了人口迁移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但没有指出它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概念表述还不全面。另外,在课文中第9页的“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中提到了“移动”一词,这里的“移动”应该和“迁移”是一个概念,一个范围。但这样的混用可能会让学生以为“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是一个概念,出现这种问题,体现了教材的不严谨。湘教版在定义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是属于“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也强调了居住地发生变化,但还说它是“空间流动行为”。显然,这里的“空间流动行为”即为“人口流动”。而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一组并列关系的概念,是范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湘教版在概念陈述上出现了包含关系上的逻辑错误。中图版的定义比较准确,但提到“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例如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显然,“人口迁移”是一种改变定居地的、相对永久的行为,所以不应该是“季节性”的,季节移动应该属于“人口流动”。这里的分类和前面的概念自相矛盾。鲁教版是四种版本中对这一概念表述最清楚准确的。但课文中将外籍劳工现象和我国的“民工流”作为人口流动例证似乎不妥,因为外籍劳工和我国的民工也相对长时期地离开了居住地,应该属于人口移动。从课文的原理表述看,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表述基本相同,都明确指出了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而鲁教版对此表述比较笼统,不易为学生掌握。

四、结语

综合以上对现行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三方面的比较可知,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系统设计方面各有特色、各有优劣。因此,在运用地理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地理教材“一纲多本”的优势,将四种版本综合使用,扬长避短,最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7

关键词:口译者;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82-02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内容可能涉及不同的政策、价值观、风俗、宗教、历史、礼仪等等。因此,即使是具备良好语言能力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政治制度、价值观、、风俗学,跨文化交际者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两种文化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免在这种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理解和处理方面的失误。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即作为非母语的或第二语言的外语交际能力。它绝不是只限于口头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而理所当然地包括书面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人们以前习惯上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只理解为前一种能力的说法或做法,是不完整的和有害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用所学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素养。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类

1.语言能力,掌握扎实、宽广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熟悉语言结构和语言单位所隐含的民族文化成分。

2.语用能力,能够识别所学语言文化特有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并能解释其功能;具备超越句子的语篇交际能力;懂得不同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和话语的使用方式;了解不同言语行为的民族文化定型,熟悉话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契约。

3.行为能力,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熟悉不同社会环境的言语行为习惯和方式,并能主动适应之。

二、口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口译的概念

口译又称传译,指的是把一种语言口头表达的信息和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出来。作为翻译的一种工作方式,口译理所当然的具有翻译的一般性质,也是语际信息交流的交际活动,是人类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媒介和桥梁。然而与笔译相比较,口译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口译是为想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交际的人们提供及时及地的便利。

(二)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口头翻译工作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首先,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现场气氛压力是口译工作的另一特点。译员的口译精神不可超脱现场气氛,更不应该凌驾于现场气氛之上。译员的口译神态应该是如实反映场景气氛的一面镜子。

口译的另一特征是个体性操作,译责重大。译员属单打一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信息交流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口译的又一特点。坐在翻译席上的译员,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既是一名精通语言的专家,同时又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三)口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并深入了解文化间的不同,人们才可以可以更好地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一个口译者要想得出高水平的译文,他就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与口译之间密切的关系,并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口译是快速的双语交际过程。译员作为帮助他人跨越两种语言文化鸿沟,达成理解沟通的中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译员承担着语言转换和文化协调的双重职责,不仅要在言行上遵循特定文化的规约,还要尽力去预防、阻止和消除服务对象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习俗而可能出现的文化摩擦和交际障碍,帮助双方达成跨文化理解。因此,好的译员首先必须是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译员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树立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口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口译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口译者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大量例证说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为了使口译者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和谐而富有成效,口译者就必须具备双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这更加明确了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口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具体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体现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语用能力体现在文化、国情、措辞领域;行为能力体现在副语方面。

(一)语言能力

对语言本身的掌握程度(собственно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уровень),指在掌握正确发音和相应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对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通常体现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举语言的变通表述能力(способность к перифразированию)一例来解释。一般来说,掌握所学语言的变通表述手段越多,其语言能力就越强。比如:

工厂十分重视树立企业的良好声誉,把人的精湛业务水平和全厂的团结稳定作为成功的最好保障。

Фабрика придает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 высо-кой репутации предприятия,все время рассматривает м-обильность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считая высокую квалификацию техперсонала стабильность коллектива лучшей гарантией успеха.

“十分重视树立”除придает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外,还可译为уделяет большое вима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о-бращает большое внимание на укрепление;уделяет большое внима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

(二)语用能力

对语境的掌握程度(ситуативныймуровень),能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话语形式。言语行为通常要受到说者、听者、话题、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交际地点、交际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种语境因素的转换都会导致言语行为的变化。比如:

我谨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体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向新闻界,向一直关心、支持、帮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Разрешите мне от имени всего инженерно-технтческого персонала и ученых,участвующия в Программе пилотир-уемых космических полетов Китая,выразить сердечную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ям прессы и друзьям за внимание,поддержку и помощь,которые были неизменно оказаны П-рограмме пилотируемых космических полетоыв Китая.

“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工程”一词不宜译为объект或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根据词义译为прогрвмма或проект为好。其它的例子有:安居工程-Программа экономичного и удоб-ногожилия;“菜篮子”工程-Программа овощной корзины;希望工程-Программа Надежда ;幸福工程-Проект Счастие等。

(三)行为能力

对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ый уровень)。主要指掌握语言及非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点。举词语的非概念义素(непонятийные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доли слова)一例,即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伴随意义。如желтый一词在俄语语言意识(русское 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中,有желтый-“工贼”,желтыйпрофсоюз-“出卖工人利益的工会”,желтая пресса-“无原则的刊物”等义素特征,含有贬义的色彩;розовый一词有розовая надежда-“美好的希望”,розовый день-“美妙的日子”等义素特征。在很多情况下,语言中许多词语的文化背景意义或伴随意义的褒贬色彩是不明显的,非母语者对此往往很难察觉和掌握。比如:

Студенты только в сессию становятся желтыми,а в обычные дни-ничего,розовыми.

大学生考试期间“苦一点”,平时都无所谓,一派轻松愉快的样子。

四、结语

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活动,口译拥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口译员所面对的不仅是两种语言,而是两种文化,没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他就不能胜任之间的工作。要尽可能的广泛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多大额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技巧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省。

参考文献

[1]朱曼达.实战俄语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

[2]任文.交替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陈洁.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72.

[6]陈洁.俄汉口译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7]丛亚平,张永全.俄汉口译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40.

[8]王立刚,彭甄.俄汉-汉俄高级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0.

[9]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27.

教学口语的概念和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48-02

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细胞,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是建立数学性质、法则、公式、定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计算、判断、证明等的依据和培养学生良好能力的素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只要学过,学生极少算错3×3=9,但犯32=6这一错误的却绝不是个例,甚至还有32=5,原因是他不明白32表示什么。又如学生都会算40+50=90,但如果换成“已知α、β互为余角,α=40°,求β”,有些学生就做不下去了,因为他们不明白什么是“互余”。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源于概念不清,学生对概念理不清,不但逻辑思维变差,在计算、推理、证明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忽视数学概念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停留在机械背诵层面。有的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认为学数学就是学解题,把学解题的重要前提――熟悉、理解数学概念忽视了,结果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最终形成怕数学、厌数学的心理。

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解决学生概念不清的问题,教师首先要重视概念的导入,注意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让学生从学习数学的源头――数学概念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乐学数学,爱学数学。笔者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如何导入数学概念。

一、定义型概念的引入

定义型的概念,在教材中有确切的含义限制着它的外延与内涵。比如锐角三角函数中“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A的正弦”“一般地,形如■(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等这些概念,已经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定,是公认的,就不用过多去解释为什么这样规定。这种概念在初中数学中比较多,应使用单刀直入式直接导入。为加深学生对这类型概念的印象,教师可在备课时收集此类概念产生的背景故事,用故事加深印象。

二、叙述型概念的导入

叙述型概念也称描述型概念,一般是指在教材中没有严格的定义,只用语言描述了其基本特征,比如“直线”是这样定义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人行横道线、都给人以直线的形象,而实际上的直线是两端都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又如“射线”的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这类概念,宜在唤起学生的充分想象的同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导入,必要时还应用辅助物加以演示加深理解。如教师在导入“射线”概念时,可用手电筒发出的光束来演示,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并掌握此概念的要点。

三、形成型概念的导入

形成型概念是指概念在产生的过程中,或存在某种逻辑推理过程,或存在实例加以印证。由于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有些数学概念就是由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则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而产生的,这类概念,可以通过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采用演示、计算、猜想、归纳等方法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实例或实物、模型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实物往往可以就地取材,如“圆”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一根绳子画圆,在体验画圆的过程中形成圆的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顶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圆。或者得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叫做圆”。又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就以在剧院找座位或在教室用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同学位置的方法进行导入,再如可利用铁轨、窗枝、电线等有平行特征的实物导入“平行线”概念等。创设情境导入数学概念,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演算推理导入。当通过计算、推理能够很好地揭示数与形的某些内在矛盾或本质属性时,计算推导是一个很好的导入方法。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平方差公式”“勾股定理”等概念就可以通过演算推理来导入。

3.由旧引新导入。数学有些概念承启性很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伸,导出新概念。如从“分数的性质”引伸出“分式的性质”、由四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再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通过原有概念导入新概念,只须抓住它们的本质特征作出简要说明,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新的概念。

从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导入方法,方法适当,效率才高,效果才有保证。如果教师不注意区别概念的类型,照本宣科导入,或片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处处从实际导入,就会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不但延误教学时间,而且课堂也会变得很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削弱教学效果。

概念的导入除了要注意区别不同的概念类型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结论及结论运用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教师在导入概念时要讲清、讲透,使学生理解透彻,真正弄懂概念。如“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对这个定义,除了要讲清“元”与“次”的含义外,还要重点强调“项”与“整式方程”,否则学生往往把“xy=10”“x+1/y=2”也认为是二元一次方程。又如“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其一般形式为ax2+bx+c=0(a≠0)。这个定义,除了要讲清“元”与“次”“整式方程”的含义外,还要特别强调“a≠0”这个条件,否则学生在解答“m取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7x+m2-1=0有一根为0”这一问题时,学生就会求出m=1或m=-1,而实际上m=1时方程不再是一元二次方程。

3.注意概念的文字语言表达与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的互相转化,进一步理解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如“a平行b”,可写成“a//b”,又如“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写成“若“ABC∽DEF,则AB/DE=AC/DF=BC/EF”。

4.注意概念的准确识记,通过识记来加深理解。教学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识记:(1)反复阅读、背诵,达到熟记程度,随时可脱口而出;(2)编顺口溜识记;(3)数形结合识记。

5.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体系,将所获得的每一个新概念及时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将新概念置于系统中,新旧概念才会融会贯通,学生才能理解此概念与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6.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大胆猜想,交流合作,勇于创新。

7.注意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如选择实例要具有代表性,引进概念要突出必要性,概括特点要重视准确性,区别概念要注意系统性,运用概念要具有针对性,巩固概念要做好及时性等。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师只要从概念的导入就开始有意识地做好学生的入门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夯实基础,定能助学生筑起学习上的万丈高楼。

上一篇:大学生投资理财方案范文 下一篇: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