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编制与教学案教学

时间:2022-09-13 01:57:37

教学案编制与教学案教学

摘 要: 现下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问题,而新课改中的某些课型又存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低效率现象。本文所述的教学案教学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积极性,即保证了学生的快乐学习,又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教学案 制作 使用 思考

从前,有只小猫很贪玩,猫妈妈担心它的未来生活,手把手教它钓鱼,但小猫只喜欢抓蝴蝶,猫妈妈去世后,小猫天天饿得喵喵叫。大猫A瞧他可怜,每天送他1条小鱼,可怜的小猫每天都把大猫的到来视为节日。可是大猫一天天老去,再也没有能力供养小猫了,小猫又恢复了饥饿的日子……又一只大猫B对小猫的遭遇深感同情,鉴于前一只大猫失败的教训,这只大猫思来想去,决定改变方式――欢天喜地去取鱼的小猫见到的是大猫送来的鱼竿和饵料。大猫告诉它,有了这些就有了用之不竭的鱼,将信将疑的小猫在大猫的引导下果然拥有了终身的食物……

反观小猫的变化:其一,在学抓鱼之前,只要有吃的,小猫就不会很关注生活技巧的学习,但当生活告诉他需要技巧时,他还是很乐意去钻研的;其二,大猫A送小猫鱼的行动不能保证其食物的充足,只有在后来大猫B对它进行捕鱼训练后,一切才发生了改变。反思这一切,我们要带领学生取得历史学习的丰硕成果,相对应的策略就是首先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然后才是学习技巧问题。通过几年尝试,我找到了利用教学案进行教学、达到以上效果的一些方法。

一、教学案是什么

教学案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要求,编制的教师用于教学、学生用于助学的方案,称之为“教学案”,它是在传统教案基础上的再发展。

传统教案教学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关注教师如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应付考试,也就是猫妈妈的“教”。结果学生容易被动学习,痛苦时高喊:“有趣的历史和无趣的历史课。”新课改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过程忽视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表现“轰轰烈烈”,轮到考试又死路一条――这是让“小猫自己琢磨如何去钓鱼”,其结果当然是几条小猫主导课堂,而其他小猫免不了饿死的下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人,让学生乐意参与课堂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采用教学案教学取代教案教学,让学生先根据教学案进行预习,了解教师教学的意图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这就等于送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鱼竿”,最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效率化的双赢局面。

二、怎么做教学案

用教学案取代教案的目的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我校教学案包含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梳理,以便于学生的预习;还有师生交流的一块,要求学生写还有哪些困惑?得到些什么?以便于教师收集学生困惑,教学时更有的放矢。

“教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和分层教学的原则,从知识、能力到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学习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我校的“教学案”编制涵盖如下内容。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

这一学习条目我们以知识框架为载体,以学生自学填空重要知识为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单元、这一课知识的基本认识。例如:

从以上条目中,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对明太祖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基本了解,从而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当然,以上知识框架应该是建立在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和线索下的一个子目录,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完成这一课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的填空后(例上表)就有在课堂“夸夸其谈”的资本了,沉闷的课堂因此有了生气;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的课堂也有了“质量”,学生拥有这样的教学案就相当于小猫拥有了老猫送的“鱼竿”,能自己去钓鱼一样。

(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我们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学生个体自学完成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填空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写出自己的学习困惑,然后学习小组在课前讨论本小组的问题,解答不了的带到课堂与老师和其他学习小组共同解答。因此,我们在教学案中设计了“我的问题”和“我们的问题”两个子目录的留白,供学习小组使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学生释疑解惑是老师的责任,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疑惑,这能反映出他们预习过程中的思考,而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又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它对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很有好处。这种讨论往往会在潜意识中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更加认真,以便于在课堂讨论中占到上风,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更易取得成效。教师在课堂教学讨论环节解答的问题随着学生能力提高而逐步减少,客观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老师的问题

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难以对线索的把握做到准确、清晰,老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指导。在这一栏目,教师根据历年经验,把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线索加以阐释,也可以用问题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以达到学生思维层次提高的目的。

(四)分层次反馈训练

分层次反馈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栏目分为课前和课堂训练两部分,原则上,课堂训练的题目难度和灵活度要大于前者,以适应课堂教学后学生思维层次提高的需要。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有差异,我们在设计训练题时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另外,对部分优秀学生的反馈则以能力训练的形式进行,设计一道能力题让他们花几分钟折腾,探索的过程对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折腾不出来就放到课后进行探究,这就等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课后“抓蝴蝶”的游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怎么用教学案

(一)教学案要早准备早分发

因为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学生需要有一个预习――合作探讨――自我思考的过程,所以通常要在上完课后即把下一课时的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以便于学生有使用学案、精心准备的充足时间,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二)教学案教学的过程

1.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部分的检查。

这一部分的检查应与教师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的讲解做适当批注。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反思,做到教与学互动,提升课堂效率;而对学生批注中的一些独特见解、疑惑、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也可以加以引导和推广,这对被表扬者和其他学生是一种巨大的促动。

2.对“小组讨论”和“老师的问题”的组织教学。

这部分的教学要先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老师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条理性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解析、质疑,此过程中的老师灵感也可以设计成各种辅助问题与学生交流,这一步骤往往是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开发的高潮,往往会带动课堂朝高潮发展。但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有时完不成,我们就应留到课后继续讨论。学生有了兴趣,往往会主动进行课外钻研:查找参考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撰写小论文等,这样的学习就有了可持续的动能。

3.对“分层次反馈训练”的使用。

此栏目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训练题包括简单的反馈题、能力训练题等,它们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检查预习效果,加深并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二部分带有创新、提高和挑战自我的性质,适合部分高端学生的挑选使用。通过这一类题目,可以充分调动部分学有余力学生自我钻研的积极性,从而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当然,为了促进学生可持续动力的发展,教师还要给这部分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演讲、辩论、黑板报或墙壁展示相关场景的图片、历史小报等――顺势而为: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是历史课充满魅力的奥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教学案教学的再思考

1.新的教法――不是“要我学”,是“我要学”。

猫妈妈教小猫钓鱼时,小猫总是想去抓蝴蝶而没有真的用心去学。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良好愿望――“孩子会跟我学的”强加给学生。问题是很多“小猫”不是从老师的教案设计的角度去学“老师认为的重点”。因此,很多老师会采用强制性的提问方式解决,岂不知,我们的课成了“无趣的历史课”。我们设想:要是我们把“钓鱼”的过程也变成“抓蝴蝶”的过程,孩子们还会在上课时思维跑去“抓蝴蝶”吗?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后,有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教学案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了上课堂――准备不好,在课堂上可能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希望课堂上受人尊重的动机就促使学生努力做好准备;而自我思维、创新成果受人赞许的喜悦也会让他们觉察到自我实现的乐趣,这一乐趣会让他们把“钻研”当成“抓蝴蝶”的过程。这样,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动力就出现了。

2.教学案让“五严”禁令下的课堂“增效”而不“增负”。

我们现在的历史课时还是未参加中考前的每周2课时,作为中考科目后要挤时间讲练习、进行相关检测,很多教师面对变化手忙脚乱。我从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途径;学生学习应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中得到启发,以教学案教学应对这一变化,学生借助“教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概括技巧,简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教师先做教学案的范本,随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不断调整,一本“教学案”,实际是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教学案编制和使用过程中的磨合会融洽师生关系,这对以后的历史教和学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己去钓鱼了,有时甚至会创新方法,这还用担心他没“鱼”吃去逼迫他学习吗?

3.教学案教学需要辅助措施――我的角落设置。

任何教学方式时间长了都会出现审美疲劳,学生长时间先学再上课的模式会让一部分对自己要求不太严格的学生不期望学业引入注目,而寻找搞怪等方式赚取眼球,如何改变这一弊端?偶尔读到“视网膜效应”的一篇文章,说一个人拥有了一件自己得意的东西,就会特别留意并以为别人也会留意这件东西,于是我让学生在教室墙壁四周承包一块“我的角落”作为展示自我形象的宣传地,没想到学生还真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这居然成为历史学习持续动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激发起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学习的道路,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送“渔”,让他们乐在其中,比送“鱼”令其被动学习强多了。

参考文献:

[1]韩永昌主编.选自《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0.

[2]选自《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1:2.

基金项目:南京市高淳县个人课题《“视网膜效应”在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经费支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下一篇:以素质教育观念引领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