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程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5 08:59:58

教学课程规划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村镇规划作为一门规划类的专业方向课,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将具有典型性的村镇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3结论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中能运用课程的理论知识确定各项工程系统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关知识形成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决策。

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乡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系统性

各工程系统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课程内容囊括了从宏观的资源平衡、总量预测到微观的管网计算,是一个工程系统从构建到建设使用的所有知识。授课时应系统的介绍各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性

课程主要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有其独自的技术特点。城乡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少,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教学改革以后,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是32课时,这个课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远远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不能介绍课程的所有内容,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于展开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内容多,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突出重点。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课程的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对上课内容进行优化,目前城乡规划在工程系统的专业规划领域涉及的深度主要是指导后续是专项设计,上课内容应突出系统性,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各工程系统的在各层次规划中的深度。

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课程中相关管网水力计算,可以利用规划设计软件进行复杂的管网水力计算,将各管网计算内容采用上机操作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网布置与计算的过程,了解相关软件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情况,能操作相关软件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

3.3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各专项工程系统规划的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介绍在规划阶段怎样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来组织各专业工程;该课程广泛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重点强化城市规划专业必须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知识介绍。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1.1 专业性

城市工程系统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这八项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的,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城市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1.2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的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1.3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1.4 内容广

本课程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课程内容即有各专项工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也有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统一布局、整体协调的内容;即要考虑各专业工程的设施、管线的统一安排,还需考虑这些工程设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评估。

1.5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本课程是安排在第六学期和《城市规划原理》同时开设,而《城市规划原理》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平行开设这两门课程,学生对城市规划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和深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工程系统的深度把握感觉吃力。

另外,本课程目前是设置的理论教学课程,学时是48课时,在有限的学时里,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少量的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大,在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时,学生仍不能较好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规划工作,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 课程设置调整

本课程在开设时间上最好能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城市规划原理一后,并在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之前,使学生在一定的规划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在城市规划各层次设计之间将城市规划涉及的工程系统学习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课程设计。

另外,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依靠的理论课程的讲授,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难于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及其专业工程规划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实用设计方法与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不能较好的规划工程系统所涉及的内容。课程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来强化学生对专业工程规划的实用设计方法,并适当的增加课时。如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是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教材对第一版的教材进行了删减,将涉及管线计算的部分删去了,这是因为同济大学对本课程已经进行了教学改革,将本课程分常态基础课和动态深化课,各36课时,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讲授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划方法,实践课将理论知识深化并进行实际的设计练习,该教材适用于常态基础课。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能简明、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应增加相关设施的图片,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增加教学效果。

3.3 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实际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各专项工程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课程课件制作时,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结合学院的防灾研究所、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制作,使课程在专业领域能向更深层次延伸,利于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戴慎志主编,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2-02

0引言

“旅游规划学”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成长最快、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这门课程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规划及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等意义重大。

伴随着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专家学者纷纷置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群检测搜索了多篇“旅游规划学”教改论文。其中,杨朗探讨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全方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广宏强调了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重要性;吴艳茹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赵媛分析了如何在该门课中展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郑辽吉指出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郭海燕等强调应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出规划人才。以上研究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借鉴。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现状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5年开设本科专业,2012年初成立旅游管理系,设置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方向)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700余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学”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在第7学期开设,32个学时。

近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承担了多项与旅游规划和开发相关的省、市级课题,如2006年辽宁省林业厅的自然保护区规划项目“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大连市发改委的区域规划项目“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大连市台盟市委的派专题立项课题“建设大连国家海洋公园研究”,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以及20余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项目策划等工作。大量的旅游开发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根本的发展方向。(2)旅游管理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发展潜力巨大。教师教科研成果丰富,获批省市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公开6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余部。(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高优良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学院内建有调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导游实验室、茶艺实验室以及会展实验室、装潢艺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学院5800余平方米的酒店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

以上发展成绩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课程教学尚存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的特殊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该门课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建筑、交通、生态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分析与预测、主题形象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营销、图件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规划学知识体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各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该门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学缘结构科学、学科互补。专业背景涉及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规划学、文化学、心理学、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学模型构建等学科。毕业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师资可以胜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然而,教师们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较少,旅游规划实务经验匮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教学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很多“985”、“211”高校配备了3D乃至4D的虚拟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或旅游规划与景观实验室等。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目前尚属于空白,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尚未展开。同时,学院还缺少制图实验室,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多为文科生,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较为困难。毕业生大多仅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写文本初稿的基础工作,不能画图甚至不识图。

由于承担的规划项目少,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参与规划的机会更少,即便能够参与,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场调研、资源调查或文本初稿撰写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够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往往也只能以校园或附近公园作为实例进行项目设计和空间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实践教学仅仅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内,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经费限制,在景区参观学习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小。

2.3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

旅游规划除了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外,图件制作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总规基础上进行的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均需要进行包括建筑风格、材质用料、色彩样式、高度、竖向、容积率、建筑密度、红紫线宽度等一系列规划,需要开设多门专业制图软件及相关课程。旅游管理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时可以考虑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上课程。

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很多知识点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涵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分区与布局、旅游产品创意与规划、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规划图制作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

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加强与大连市各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包括: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东鸡冠山景区、世界和平公园、白玉山景区等等,力争将这些景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调研的实习基地。此外,还可以开展野外教学,将课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利于大家对旅游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领悟,同时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的成就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实际上,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规划项目当中去,这对其专业能力的增长是最为有效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近些年才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师们能够主持或参与高档次、大手笔的规划项目的机会还比较少。鉴于此,教师们尚需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争取各级规划项目,以期为学生提供珍贵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一次旅游规划的实践。

3.2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尚属空白。学院亟需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凭借4D技术完成旅游区的虚拟现实化。通过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各级别规划的经典案例;对虚拟的待开发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辅助设施规划等规划实务训练;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学习制作旅游规划的相关图件,以达到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规划图件绘制能力这一目标。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室及未来拟建的旅游规划实验室,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适当配以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可结合旅游项目策划的几种方法相应地引入国内外经典策划案例。此外,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可以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创意的方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探讨。

3.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对于其他课程,“旅游规划学”是有一定技术含量、体现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尤其是创意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能够进行旅游规划的创意、写文本,还能够制作PPT,能够设计基本的规划图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专业应适时适量开设与旅游规划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制图软件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旅游学、地图学、遥感与测绘、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AutoCAD、Freehand、Mapinfo、Photoshop等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出策划、写文本,又可以制作规划图件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旅游规划界最新动态及兴起的规划手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助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专题讲座,拓宽任课教师与学生们的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旅游规划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提高景区参观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机会;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与研究,2010,24:85.

[2]杨朗.“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10):254.

[3]李广宏.“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2):119.

[4]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6.

[5]赵媛.“旅游规划”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2):125.

[6]郑辽吉.“旅游规划学”教学中的工具使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04.

[7]郭海燕,冯晓华,天振江.对“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142.

[8]娄思元.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旅游教育管理,2011,(3):68-69.

[9]胡炜霞.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中游戏法的必要性及运用探析[J].高教论坛,2011,(3):36-38.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5篇

1.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规划类课程针对教师、学生不同主体在课程体系内上下游支撑规划课程的衔接及教师准备上出现了以下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完善实践环节。①不同授课教师分开讲授制图技术与专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脱节,课程安排上前后学期未实现有序衔接。学生学习过程感觉过于空洞和抽象,应用制图工具的能力和积极性不够,专业课实验教学应用制图软件的效果很难保证。②传统专业教学设置学科门槛,教师长期从事分科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独立胜任规划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工作。教师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机制不健全,需要学校给予教师授课形式的更大自。③综合类规划课程实验缺乏教师协同教学。开发综合实验离不开教师们的配合完成。实验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多专业教师合作实现,通过教学项目单元设计,强化不同专业规划与制图课程教师沟通,构建实现合作的教学辅助平台。

2.综合实验对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的重要性。①规划类课程实验内容中采集数据和制图是我们数据分析的基础和成果体现,设计科学的综合实验项目及操作平台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规划类课程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习三种课时安排形式。课程理论授课针对性很强,但实验技能要求有相通之处,课程实验实践大量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专业制图软件等新技术的支撑。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利用所学的信息处理技术,假定一个规划设计问题并应用制图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最终解决问题。②实验形式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流程相近,构建统一的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专业规划课程内容存在差异性,但各专业之间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所有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成果主要是图件、数据图表和文档资料三大类型。规划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实验内容相通、教学方法类似的特点,应用实践技能要求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平台按照规划流程容易形成良好互动。③利用GIS制图技术等实验手段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我国,规划各类型成果的编制采用各自的技术手段,针对性很强。教师在规划资料的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从科研案例中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利用项目开发可以更科学地服务于学生科研训练。多位教师利用新技术处理数据和条件分析相关的图件提升了规划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能力。④其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计算机制图、专题制图、GIS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其应用教学成为培养高素质规划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GIS专业综合实习中,可适量融入规划课程案例与设计内容,规划图实例在挑选过程中紧密结合前期规划课程,将更多规划实例放入操作课程。

3.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议。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胜任不同专业的规划课程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要求。不同背景专业教师同时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科学高效的综合实验模式则是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现有实验项目基础上,构建开放式综合实验平台,最终实现规划设计类课程动态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目前本学院科研项目在编制资源环境规划、方案、报告时需要图件资料辅助,依托地信专业在土管、环科课程体系中加入制图技术课程。学院规划类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环境规划类:流域水生态分区与环境管理、基于GIS技术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综合环境敏感性分析;城镇规划类:城镇功能分区与城镇体系布局、城镇道路系统分析、绿地系统分析;土地资源规划类: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土地利用分区等。因此,利用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开发“资源环境规划类综合实验课程项目”,体现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由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二、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尝试

1.实验内容的设计。资环学院三个专业方向制图基础课程由于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各专业开设水平有差异,但配备专业课教师是共享的,在内容衔接上已向学生讲授《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等多种制图软件知识)。在综合实验课程实际制图过程中重点制作规划分析图件和各类规划图件。实验教学目标可有机地将制图与规划课程融合,例如在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中实验内容具体为:对城镇体系分层,以代码分层方法设计城镇体系划分架构。以县、乡(镇)、村为分层级别,构建12为代码,县6位,乡(镇)9位,村12位;以Google离线地图为底图,绘制县、乡(镇)、村图层,并将实地调查数据添加至各个图层。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对图层数据建立拓扑规则,检查错误,对遗漏、重叠等错误图层进行修改;制图,对图面进行整体布局设计,插入图名、比例尺、指北针、图例等内容。完成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实验课程内容要遵循规划编制的程序、步骤和内容,突出案例教学、项目模拟。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各种规划因素和原理、协调以上各要素规划用地布局,完成一副规划成果图,并独立撰写规划方案。

2.实验方法的分析。目前,规划课程传统的经典案例教学,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案例质量不高、师资教学案例缺乏斜接、学生主动性差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摄录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及各种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建设综合实验平台成为趋势。例如在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中,学院机房配装有SuperMapDeskpro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的电脑;已准备实验数据包含Google离线地图等。实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操作流程,将实际操作流程化展示;为学生讲解实例操作,让学生跟着操作并加以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流程,以实验结果成功显示为准。实验教学目标包括理解空间地理数据的分类和分级处理方法;设计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所需表达图层及各图层要素的数据属性;熟悉数据矢量化及分层数据结构设计;绘制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图。规划类综合实验的关键是对专题规划制图流程的展示,采用以学生操作学习为主,规划制图流程演示为辅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的演示技术,形成实验课程全新教学软件;同时开发教学案例素材库,提升教师现有的教学案例水平。

三、总结

通过基于课程群的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以呈现规划制图完整流程表现手法和大信息量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多个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验课程数据累计、实验内容建设及实验方法完善,让学生掌握制图技能,为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模块;构建多课程实验项目教学模式,增强专业与专业间的协作,创新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实验水平,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实现学校硬件与师资软件的共赢,真正实现学院制图与规划类课程实验实践目标,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满足用人单位对多专业综合知识和能力需求,意义重大。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1.引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1],生态环境规划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多数院校该专业开设的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多偏向理论分析,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影响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2)不注重与本课程有关课程的衔接;(3)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4)部分院校该课程主讲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2.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内容

合适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首先,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学院和学科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突出所办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制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调查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及时完善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及学生就业后所需的实践技能,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至少应达到以下目标:通过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后,要进行教学内容优化。生态环境规划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选择、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等。教学内容优化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要求,优化设计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既要满足规划知识和理论的方面需要,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因此,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注重将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整体性等特点,从而为培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1)课程基础实践。如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

(2)课程认知实践。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等。

(3)课程技术实践。主要包括以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

(4)综合应用实践。如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另外,鼓励和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如: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参与《信阳市环境规划》与《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3.注重与本课程有关的基础课程的衔接

由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环境、生态、经济、统计、数学、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因此,在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之前,学生应学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概论》、《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软件应用)等课程,并且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目前,有些院校上述课程没有开出,就直接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必定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上述部分课程在生态环境课程中作用如表1所示。

4.加强实习场所的建设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原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现有实习基地(主要指实验室与实习单位)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习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本课程应具备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为该课程的实践实习和生产、科研提供保障,并为当地企事业提供服务。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硬件设备、场所的多功能化、规范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实现讲、演、练、教、学、一体化。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校外基地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双方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调动协作单位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院可与多个科研单位或企业联合共同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科研等活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实习教学计划,联合指导实习教学,联合考查实习质量。

目前,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有:城乡规划实验室、环境分析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地图遥感实验室、标本模型陈列室等[2]。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有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见表2。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3]。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该专业与该课程师资明显不足,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学术梯队不合理、学缘结构不合理,甚至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这些因素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专业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可以通过国内构建的专业交流平台或者到国外大学进修学习,加快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更新,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苏华,王义民,余斌.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创新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6):32-34.

[3]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7):73-74.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与河南教科所项目(2009-JKGHAG-06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村镇规划 农村区域发展 模块化教学

城乡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为缩小我国城乡间发展差距,解决农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教育部与1999年设立了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主要是指在城乡差距越来越扩大的背景下,依据农村区域的资源(人力、自然、社会、经济资源)潜力,确定综合发展目标并形成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农村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该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从事农村地区的规划与设计,成为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由此,在建筑规划类专业中开设的村镇规划课程,被引入到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成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开设该专业的各类院校中,特别是财经类专业院校,由于缺少城乡规划类学科的支撑,无法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因此,对于财经类高校中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如何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如何在现有教学体系下开展村镇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应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1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 1998年教育部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荻设置的一个专业。根据相关专业网站的不完全统计(表1),我国高校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校有32所,其中农业类院校15所,财经类院校7所,其他类院校10所。

由于各大高校增设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的背景不同, 以及高校自身的软硬件设施存在差距, 各大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 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实践体系, 使得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在全国有不同的版本。

农业类院校依托其农学的深厚底蕴,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以西南地区某农业类大学为例,其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置在农学院中,与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等本科专业在同一学院。学校培养出来的农区发人才,农业种植基础知识扎实,成为不可多得的农村技术型人才。财经类院校的农区发专业多设置在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以华北地区某财经院校为例,该校农区发专业与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共同设立在经济学院,主干课程除财经类基础课程外,还有农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市场营销,资源环境经济学等课程。所培养的学生经济学基础较为扎实,主要从事企业经营管理。

表1:全国开设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基本情况

根据搜狐网、新浪网等对全国高校专业的统计,并对数据进行验证,剔除错误数据

2村镇规划课程开设情况

村镇规划最早在各大高校以选修或必修课的形式作为城乡规划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自2008年我国颁布了《城乡规划法》以来,村镇规划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逐步得到重视,也是我国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型也体现了村镇规划与建设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在与城市、乡村、区域发展相关的专业中,均涉及村镇规划知识。对于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来说,村镇规划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在我国乡村地区科学管理相对滞后的背景下,该课程让学生了解实现农村地区综合管理的手段之一、村镇规划是如何编制、实施及监督管理的过程。主要内容涉及我国村镇地区土地利用、资源开发、村镇体系规划、道路交通、居民点等诸多方面专项规划现实问题。

村镇规划课程本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又对建筑、规划的专业基础要求很高。因此,学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村镇规划课程的模式。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表2),除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外,有管理学类中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代码:120302),城市管理(专业代码:120405),以及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代码:070503)三个专业涉及城乡规划类课程。城市管理专业在一些有特色的财经类高校中存在,而农学类高校多有地学背景专业。这两类专业的存在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村镇规划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村镇规划类的课程涉及一个系列的课程,前期应学习城市规划原理基础课,在学习完村镇规划理论课后,应学习CAD或arcgis制图课程,最后,还应有一个农村实地调查的规划实践。在农学类高校或者有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专业师资较多,教师的经验较为丰富,这类课程日常教学均较好开展。而在财经类院校,由于缺少相关专业师资的支持,村镇规划类课程很难全面开展,仅设置村镇规划一门课,这就对该课程的讲授提出了挑战。面对不熟悉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的财经类学生,如何让其懂得村镇规划的核心内容,如何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表2:农村区域发展及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列表

3模块化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课程体系介绍

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的具体情况为例,探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新疆财经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下属于经济学院,课程以经济类核心课程和农村技术经济学课程为主。村镇规划课设置在大三下学期,2学分,周课时为2节。由于新疆财经大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没有城市管理或城乡规划类专业,该课程师资较为缺乏。在乡村规划类课程中,仅设置村镇规划一门课程,既没有前期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也没有后期的村庄调查实践与制图方法课的学习。在2个学时的课程中,让以经济类课程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有一定难度。这要求在财经类高校中,村镇规划课程教学手段必须改革,不能照搬工科类和农学类高校的经验。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体系。首先,从教材使用角度。村镇规划课程教材国内较少,多采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金兆森老师主编的《村镇规划》一书作为教材。该教材按照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进行编排,每章内容中介绍关于建筑、交通、绿化、居住区的相关基础知识。该书适合已有城乡规划基础知识的学生开展村镇规划学习。对于没有城乡规划基础的财经类学生来说,直接讲解村镇规划内容他们有些难以理解。国内教材中暂无能够替代该教材的书籍,因此,笔者仍旧使用该教材,只是在教学中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采取“先规划基础知识,后村镇规划教学”的模式调整整门课的课程大纲。

其次,从教学内容角度。笔者尝试将主要教学内容按模块切割,每个模块含理论讲解和实践作业两部分。整体分为9个小模块(表3),一共包含四个课后小作业和最后村庄调查实践作业。对于理论讲解,重点讲授城乡规划的核心理论和管理方法,并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法让学生加强掌握。对于每个实践环节,都会使用一到二个课时在课堂中亲自指导学生制图或社会调查方法,保障实践作业的有效性。通过理论学习加学生亲自实践体会的方式完成城乡划知识的传授。具体课程体系参见下表:

表3:村镇规划课程教学体系

3.2改革效果

通过二轮授课实践,发现模块化教学在实践中是基本成功的,具有以下优点:

3.2.1改变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符合专业要求

财经类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规划类教师不足,相关专业缺少对其先修课程的教学支持,村镇规划课程新的教学内容既承担村镇规划相关知识的讲解,也承担了城乡规划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将两者融入一门课程,是在现实条件下唯一可行办法,有利于财经类高校学生理解村镇规划的核心内容。

3.2.2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知识接受习惯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如今社会多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接受扁平化信息,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也更喜欢“短平快”的知识,因此,将整体教学分割为多个模块,各个模块相对独立,是适应学生接受知识的一种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

3.2.3适应专业实践性要求,教学过程管理得到加强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非常重视实践性,村镇规划课程模块化改革有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模块设置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期末成绩考核之中,既提高学生对实践作业的重视程度,又加强了课程的过程管理,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

4总结

本文针对我国财经类高校中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村镇规划课程师资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特点,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财经类高校在缺少相关专业支持情况下如何开展村镇规划课程教学的问题,同时能够适应学生知识接受习惯,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教学改革中仍有不足,例如,由于课程实践环节的增加,仅由一名老师负责该课程会增加很多工作量,也不符合实践环节师资最高不超过1:10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实践环节指导学生的效率,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姜绍静,姜玉香.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村镇规划》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5).

[2] 时慧娜.浅谈高校村镇规划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方案[J].大学教育,2013(9):58-59.

[3] 付翠莲,倪素红,李松.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79-82.

[4] 赵宇.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村镇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6,32(08):122.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育;改革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的课程,如何在机遇及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专业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力。

1园林规化设计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要研究一门课程,必须要把课程放在课程体系中进行研究。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技术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本院的园林技术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为,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助理及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人员。因而,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更多的职业技能及素养的培养责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本院分割为园林规划设计1、园林规划设计2两门课程,于第4学期,第5学期开设,前置课程有美术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从前置课程的设计上分析,美术基础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及抽象思维,为学生的设计思维打下较好的审美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等等为学生的图纸表达能力都进行良好的技能训练,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AUTOCAD运用与设计、SKETCHUP运用及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开设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只有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表达其设计思想。植物种植设计属于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前,学生通过这门课,对植物的种植、植物的属性已经掌握了很牢固的知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同步开设的课程分别有园林施工管理、园林概预算等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教师间能有效地配合,加强各们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强学生对园林项目工程各个方面工作的程序掌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所有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检视,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本身就已经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性质,因而它是毕业设计的一次提前的体验。综上所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的一门综合性及总结性的课程,其安排的授课时间、授课的秩序与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非常合理并具有逻辑性。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因此,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要符合职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将“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能成为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的施工图设计员、植物配置设计员及规划设计助理等。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以真实案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调研、前期分析及定位、功能与形式定位,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深化等构建教学内容。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师能力需要持续提升

大学教师是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新进教师为应届毕业生,对教学的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无暇顾及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更新,更无法到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学习,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上灵活植入企业实用技能,教师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条件去进行学习、转化。

3.2学生的制图标准不一

每一个课程都有相应的制图标准,但是这个标准目前由任课老师来制定,任课老师在缺乏生产经验或者长时间脱离社会生产的情况下,其标准或根据个人喜好,或者模仿业内某个企业,或者使用老旧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会使同一老师任教的同一课程作业混乱,还会让学生在面对社会工作时无所适从。学生的作业成果标准目前也存在以上的问题,虽然任课教师已经对作业成果的图纸内容及图纸质量有一定的规定及指引,但是这个标准如果不参照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学生会对方案的图纸表达缺乏全面性,及理解上的片面性。为缩短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期,教师应尽力促进制图标准的统一。

3.3重实践,轻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及重点,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实践而忽略素质培养,这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文文化的培养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给学生时间观念,给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职业道德标准,而这部分内容却恰恰是学生最缺乏,教育中最忽略,学生长久发展最需要。而人文文化培养的缺失,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思考,甚至经常出现“按照老师的想法,我来画图”的情况。更严重的是使学生缺乏社会责任,不探讨,不理解文化背景,不懂得如何去传承文化,直接把自己限定为绘图员,直接限定人生的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举措初探

4.1为教师搭建教学平台

课程的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应该以本课程为中心,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1)对本门课程的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教师进行整合,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连贯性,研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制定好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同时,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2)促进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分析园林公司的职业岗位,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环境等,分析整个园林行业的政策标准,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适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技能框架,并制定规划设计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3)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投身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第一线,参与实际项目实践的全过程,逐渐让项目进入教学中,教师作为校方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参与项目,配合企业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让学生更具有职业感。

4.2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作为教和学的标准

4.2.1图纸标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用图纸表达设计思想,图纸应该表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符合标准,不应以教师个人的标准为标准,应该以一线企业的行业标准为标准。一张符合园林公司要求的设计图,应该是设计内容符合甲方要求,同时也美观。地形、水体、建筑、铺装、园路、植物的表示方法和技巧,图纸绘制的线型等应引用企业的标准到教学中。把政府部门审核图纸的相关政策规范、技术指标融合到项目完成过程中,包括图纸所选用的图框等。

4.2.2素质标准。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不仅是职业能力的需求,更多的是职业素质的需求,例如吃苦耐劳,有时间观念,以集体利益为先,能否与同事进行良好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能否为公司进行保密等素质企业首先看中,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顺利运行的关键。

4.3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在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学校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忽视设计的相关文化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仅仅成为绘图员,缺乏人文素养,在这方面,企业难以通过培训使员工所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掺插历史文化教育。尤其在方案规划设计的调研阶段及方案设计初步阶段,应引导学生全面调研分析项目当地的文化特征及文化背景,了解人文历史、环境历史及当地文化的表达语汇,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具备文献查阅的能力,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掌握分析归类的方法,能基本模仿前人的语汇表达方法,做好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一个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

4.4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取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强调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技术标准和规范,学生在此技术基础上能适应不同企业的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应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的认证,参与考证,以社会的标准检测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该针对考证内容,划分不同的知识块面,再从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

讨会,南京:2009.

[4]张勇,赵雯.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第10篇

1.1学生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的相互协作有待提高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但是教学中又不允许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套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只好分工完成,在分工过程中,肯定有部分学生不能深入接触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尽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弥补,但毕竟有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做过。如何保证所有学生既能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又能掌握专业核心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2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实践性难以得到检验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SEI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同地方决策者、企业负责人等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深刻体会城市总体规划决策的形成背景。然而,交流沟通能力与背景知识掌握是经过社会长期实践才能获取的,学生不能在学校立即学得,也就难以检验。

1.3教学方式与方法尚需改进

目前,教学方式与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理论与设计衔接不畅。许多高校将城市总体规划理论课进行集中讲授,与相应的总体规划课程设计衔接不畅,无形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消化、吸收和运用,导致规划设计时无所适从。其二,教学方式单调,基本以“单兵作战式”、“师徒式”为主,学生多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意识不够。其三,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现状实践调查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1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基于应用型城市规划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应着重贯彻三个理念。其一,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应强调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为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其二,通过大量的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特色”教学求发展。因此,城市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可以归结为12个字即重基础、强技能、求特色、谋发展。

2.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规划始于问题,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必须设定特定的情境,对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而言,其情境就是城市场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必须是真题真做或者真题假做,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深入到城市中去,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思维方法。

2.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是政策选择的过程,解决同一问题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政策方案,也就是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可能存在若干个方案设计,所以指导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设计方案,避免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方案设计,以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激情。启发式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当明确的是,启发不只是来自于学生,也来自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4构筑团队教学的教学模式方法改革

团队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团队学习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线,以任务目标为使命,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法可以通过设计团队建立、制定团队考评规则、制订设计项目内容、设计项目探讨、设计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进行,强调团队的解决问题、专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

2.5采用渐进分工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必须合作完成,不可能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套规划设计成果。在分工过程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因此教学组织建议采用渐进分工方式。在调查城市现状后,首先集中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然后再分工编制各专项规划,最后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中,最初由2位学生合作完成一套用地规划草案,经过公开点评讨论,4位学生合作完成一套用地规划正草图,再经过公开讲评讨论,8位学生合作完成一套用地规划方案。通过渐进分工的教学方式,避免过早分工而造成的有些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用地规划的问题。同时,渐进分工教学组织方式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考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以后公正地评定成绩奠定了基础。

2.6加强课程设计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重点不在方案的好坏而重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只有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工作方法的掌握,不仅需要教师手把手地传授,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与沟通。这种互动式、交流式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方案构思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针对规划项目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抓住方案构思的要点将理论知识灵活加以运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与锻炼他们的规划设计能力,还可使学生之间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共同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实践教学必须立足专业所长,注重体现城市规划知识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体现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围绕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力求在本科教学阶段就能够满足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结合生产实践,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增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以增强学生城市规划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课程发展更趋合理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上一篇:文化策划范文 下一篇:城市土地规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