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设计课程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7 11:23:05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1

关键词:品牌形象设计;虚拟命题

品牌形象设计(CIS设计)是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全面了解品牌形象设计系统基本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设计训练让学生掌握品牌形象设计的特点和应用要求。由于品牌形象设计在国内的发展较短,课程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重表现轻策划

在国内的高等院校中,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分布在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品牌形象设计的课程设置上,侧重品牌策划的内容,品牌设计课程内容以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为重点,开设的课程分别有《企业形象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等。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设置上是重视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然而对于品牌策划和品牌定位没有要求,在教材上,目前可以使用的教材多以侧重视觉识别表现的《企业形象设计》教材为主,此类教材大多由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视觉识别部分的表现方式与技巧等内容组成,内容较繁冗,缺少新意,更缺少品牌形象策划、定位等内容。这样的设置会让学生在没有形象策划和定位的指导下孤立得思考视觉识别系统的项目,缺乏形象定位的约束整个设计会缺少系统性。

二、师资缺乏实践经验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在教学上,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是由老师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再由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践训练,而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具有品牌形象设计经验的老师较少,在国内,由于品牌形象设计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相对规范的系统,国内部分企业大多以借鉴成熟品牌系统形成自我形象,本门课程教学也一直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目前的师资许多也是由学校到学校的角色转换型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来授课,在实践训练中按自我意识进行评价。教师过多的依赖教材和参考资料来诠释课程知识点,无法引导学生系统性学习,缺乏实战经验就缺乏对品牌的整体策划能力,缺乏商业化的设计思维,缺少商业化的设计表现方法和缺少对材料和工艺应用的把握能力,以及与客户沟通的技巧。

三、虚拟命题训练存在局限性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在学生实践训练中,选题形式由任课老师自己选定或由学生自由选择,选择方向以虚拟自主创业的品牌为主。虚拟的命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脱离了商业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学生可以发挥想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品牌或领域进行策划和设计,利于市场调研和品牌策划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但是,由于设计有异与绘画创作,品牌形象的设计,应该依托设计策划和设计定位,这些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需要在纵观商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需要联系客户的需求,不能靠主观的审美喜好,主观的设计臆断来进行设计,长期依照主观意识来进行的设计训练,会导致学生缺乏整体的市场意识,缺乏设计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容易让学生形成闭门造车的设计观念,形成自我认可的设计思维。

四、学生在设计表现中缺乏创新思维和整体的表现意识

品牌形象设计的基础系统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标志、标准字、标准色、标准组合、象征图形和辅助图形。整个系统应该按照品牌形象定位来进行视觉设计表现。学生在进行基础系统设计的时候,容易孤立的思考问题,会在毫无形象定位的意识下,依靠主观审美,先完成了标志设计,再进行标准字的设计,两者之间却存在风格差异;在标准色的设计时,会用主观喜好来选择颜色而不是从品牌形象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现;在标准组合的设计中,组合的形式多依靠模板的指引,套用固定的组合形式缺乏实际需求。如,甲学生选择的是某教育培训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在标志设计时,采用卡通风格的阳光、画笔等元素进行表现,在风格表现上体现了艺术培训的主旨形象,而在进行标准字设计的时候,却选用书法字体进行表现,卡通的图形元素和传统的书法字体在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会形成定位混乱的视觉印象。在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中应用系统范围广泛,项目众多,包含办公事务用品,环境标示系统、广告宣传系统、交通工具系统、员工服饰系统等。学生在进行这项设计的时候,套用模板的情况会大于从品牌应用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系统来进行表现。套用模板的情况只加深学生依照模板的常规形式,将基础系统的内容进行强行使用。在使用模板参考时,学生还存在多套模板共同使用的痕迹,缺乏整体的设计思维。如,乙同学选题是餐饮品牌的视觉系统设计,在应该系统中,过于强调办公事务用品的项目,而忽略了员工服饰设计、碗碟、筷套茶杯勺等品类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旭.CI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8).

[2]王犹建.企业形象设计[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

[3]杨仁敏.CIS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4]张笑.微媒体时代“轻奢餐”品牌传播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8).

[5]沈婷.以品牌策划奠基形象设计的基础—品牌策划及教学研究[J].美术学报.2011(7).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2

长期以来,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将美容、发型、化妆、服饰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同等比例部分,力求培养真正全面的人才。但是,一方面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条件、实训实习模式等并不能完全达到对应要求;另一方面,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从早期的美容美发行业到现在的时尚产业、婚庆产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与整合中,且不同区域间的格局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化妆品制造与销售份额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浙江省的影视基地带动影视形象设计产业链独具特色,江苏省的婚庆产业市场成为全国第二大市场。忽略行业的区域发展差异性,统一设置的“一把抓”和培养“面面俱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的具体情形。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意义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涉及三个重要元素“,‘岗’指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课’指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证’指获取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即三个重要元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即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将本专业课程内容与所要求取得的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三元素相互协调且互为贯通的课程体系。在整合该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设置各课程门类时,必须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岗位需要以及相关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要求,实现三元素之间的有效对接和全面融通,使相关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最终让学生在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十分契合国务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改革原则,是切实“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1.建立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以行业市场需求为调节机制的课程开发体系。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且差异性十分明显。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行业市场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统筹开发和就业渠道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办学初期借鉴了北京、四川等地的化妆学校的课程,主要设置了美容护肤、发型设计、新娘化妆、影视化妆等,但由于常州乃至江苏省与北京、四川的行业市场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民用市场,而不是影视、明星的特定形象设计,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学生影视化妆等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在本区域经济圈就业后,所学影视化妆等课程的内容几乎无用武之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我校重新审视常州市乃至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速在全国位居前列的优势,对区域婚庆、美容市场进行调研论证,与省、市婚庆行业协会、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瞄准行业市场,紧贴婚纱影楼、化妆品公司、美容机构对化妆师以及美容导师的旺盛需求,开发与企业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相衔接,更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麦可思公司针对我校2009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对口率达85%,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2.3%,且该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与就业竞争力指数均位居学院30多个专业之首。

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工作中,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以人作为设计呈现的载体,服务性与实践性是其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区别于其他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核心岗位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设计与操作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严格的个人仪表、服务礼仪与动作规范、安全卫生处理等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因此,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针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能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一线人才。具体而言,应该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领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以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建立课证融合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发展初期,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仅美容师、美发师,而受当时行业发展的影响,这两种职业由于社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较低,加之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局限在美容、发型方面,无法代表和体现人物形象设计涵盖的确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方面遇到障碍,无法深入推进。近年来,随着行业市场发展进程不断规模化与国际化,行业形象快速转型与提升,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推出的“时尚创意会”“时尚中国”等系列化妆与形象设计师电视大奖赛,使得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新兴时尚职业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从职业资格认证的规范与质量提升层面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的大力推动也使得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新兴职业工种成为具有含金量和竞争力的就业砝码,得到了市场的宠爱。基于这样的发展转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要跟进发展,参照新兴的形象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其相关要求内容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一边完成学历学习,还可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将岗位需求的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的全部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中,充分考虑课程与这些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关联度,针对有关证书的鉴定考核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与具体的岗位资格要求相一致,以考取该职业资格证书代替课程考核,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相认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使学生真正具备就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江苏省在2010年出台了新兴职业工种——化妆师的职业资格鉴定统考标准以及要求,同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即在江苏省率先进行了化妆师职业资格的鉴定,参考一次性通过率达90%。根据我校对企业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高,持有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富有就业竞争优势,发展前景更加广阔。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经历初级阶段的个别院校的开创性时期、中级阶段的探索性成长,目前已进入理性思考时期。到2014年,全国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110所,专业方向也从最初的美容美发,扩展到化妆造型、形象策划等多个方向。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现有市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动力,势必要求课程体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构建“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岗、课、证”三元素共融贯通,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0 前言

企业的识别系统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首先是理念识别系统,其次是行为识别系统,最后是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研究的对象就是上述识别系统的三个构成部分。[1]艺术设计专业的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的,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的复杂以及前卫,正是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的初期阶段,社会经济体制最为主要的就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市场竞争力非常的小。同时,企业形象设计课程首先涉及的不是企业,而是作为高校专业课程执行。企业的识别在缺乏竞争的市场中显得高瞻远瞩,具有非常显著的前卫性。所以,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实际情况,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初步尝试。

1 改革课程的名称

改革课程的名称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课程名称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第一,大部分课程名称设置过于空泛,对于相关专业来说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际研究方向,没有明确其实际学习方向。同时,其他非艺术类专业也有着差不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学专业、市场营销学专业等。这就说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是一项多学科知识结构集成的课程,涉及很多个学科知识、明确的专业方向,同时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如果我们还是立足于视觉艺术表现这一个方面来实施课程教学工作,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提出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设置艺术设计学科课程名的时候,需要坚持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这一个重要的条件以及原则。

第二,在分析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设计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课程名称设置小而片面,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以及设计对象没有进行全面的解释以及表述。在此之前,在品牌建立过程中,企业是非常单一的,一般情况下,很少存在拥有多个独立品牌形象的企业,同时,那部分跨行业做多品牌的企业数量更少。大部分企业选取自己的产品作为企业的名字,如太阳神、麦当劳等。[2]在上述基础上完成的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工作,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企业以及产品品牌视觉系统的全面覆盖,且实现品牌形象跟企业形象的一致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品牌形象所发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直接跟消费者发生关系,深入人心。想要在实际工作中占领大量的市场份额,同时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大部分企业选择更新经营模式,完成多个独立品牌的构建以及拥有,完成多品牌战略工作。不管是哪一个独立的品牌,都可以按照需要完成独立视觉形象系统的有效构建。例如,腾讯公司旗下的互联网产品、宝洁公司旗下的洗护品牌产品等。[3]上述类型的企业旗下有很多的独立产品,同时还树立了大量的独立品牌形象。分析设计专业课程,发现企业的视觉系统设计跟产品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之间针对的对象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如果只是分析品牌形象设计,而独立完成新课开设,那么就会存在明显的不科学性;如果将其进行统一命名,也存在歧义。目前,大部分非企业可以实现视觉形象系统的有效设计,其中大部分会跟相关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区别于商业化的企业属性,对其进行企业的定义是不合理的。所以,企业形象设计作为课程名称的话,是非常片面的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2 改革任课教师的教学模式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详细如下所示:之前企业形象策划授课老师基本就是在学校上课,没有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入企业当中,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其教学内容不够充实,过于片面,没有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其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其矛盾和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授课教师与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交流。带领学生亲自深入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让学生参观该企业的现代农业销售商城,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校企双方就进一步开展合作事宜进行了友好商谈,达成了共识,让学生与授课老师对该企业的企业形象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改良设计。改革教学模式,真正让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不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企业形象策划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为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改革课程开设针对的对象

目前,课程开设面对的专业学生范围还是相对比较狭窄的,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是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对象。[4]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无视觉形象统一这一个重要的概念,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规范性以及整体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促使企业形象设计课程面向艺术设计的专业学生,分析该范围学生的特征,对其实施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这样一来,在单位做工装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要求,同时还可以掌握视觉识别系统的统一规范,进而发挥最大作用。

4 改革课程的联系性以及课程的系统性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与本学科中其他课程的关系没有被进一步明确,同时其没有实现进一步的规范化及系统化。另外,企业形象设计课程跟其他课程的开设也没有被进一步明确,缺乏规范化及系统化。上述存在的问题会对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开展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设计技能及设计知识,对学生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合理地完成设计内容的全面考虑,提升学生统一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同时,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本质上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是一门专业课程。所以,使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跟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系统、紧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是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之处。

5 结束语

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不足之处,辩证分析其优点及缺点,找到最佳的方法,促使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有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审视效果,做好教学理论的改革,促使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指向进一步明确,促使其涉及的内容更加充实以及丰富,跟社会实践接轨,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轲.浅谈艺术设计专业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5(02):150.

[2] 刘妤.艺术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1(04):72-73.

[3] 曹大勇,陈鸣.实践先导依托“项目工作室制”重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微[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60-62.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4

软件工程类课程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组成设计、算法设计、控制设计、数据传输设计等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在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排错等不同阶段的设计思想与能力,课程涉及的语法繁多、技术复杂,软件建模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建模是以模型化的方法描述软件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结构关系”的过程。对建模直观的理解就是用形式化的图形或语言抽象地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既包括对事物组成结构和相互关系的静态描述,也包括对事物与外部交互机制以及事物内部组件运行机制的内在描述。建模是对软件系统的高度抽象,在软件开发中有两个作用:一是模型可以帮助预测到后续系统真正实现后的结果;二是建模可以指导后续系统的真正实现。因此建模是软件开发中分析和设计的重要部分,可以更好地衔接从需求到实现的各个环节。以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技术为例,“面向对象”是一种认知工程学方法论,旨在使计算机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和处理问题。“一切皆为对象”是对“面向对象”思想的经典描述。“面向对象”以其更加接近人类思维方式的特点成为当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并且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相应地,作为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Java、C#程序设计等)和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在整个计算机课程中占据了大量课时,地位也非常重要[1]。对面向对象课程的掌握和理解将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面向对象建模具有统一的建模语言(UML),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最终实现阶段,现已扩展出一整套面向对象系统的统一开发过程(UP)[2]。这就要求在软件开发的所有阶段,都应用统一的表示法。面向对象建模有助于软件系统开发者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缩减开发时间和人力成本,增加软件的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面向对象建模法可以凸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越性。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面向对象教学中,程序设计课程是先行课程,这种“编码先行策略”的优势在于学生对程序编写先有了直观了解,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学生过分专注于编程语言,系统开发也偏重于代码的实现,这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倒退——过度重视实现机制,而不是它们所支持的面向对象思维过程。在早期编程语言学习阶段,教师对统一建模语言并不进行强化和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对建模理解有偏差,养成了不良的思维和编码习惯,后期再次学习的时候反而更加困难。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面向对象学习的早期阶段就建立面向对象建模的概念?如何将面向对象编程能力培养与建模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如何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与建模类课程的前后衔接与贯通?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建模类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建模课程面临的问题

2.1庞大的知识体系面临有限的授课学时建模渗透在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包括应用领域专家交流阶段、企业级建模应用阶段、编写文档阶段以及程序设计阶段。面向对象建模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3个部分:面向对象建模概念表示法、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实现。UML统一建模语言作为软件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课程学时设定为32学时,因学时限制,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大幅度缩减。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授课只能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讲授其中的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只能作概念性介绍。

2.2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缺少实践环节支持在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逐一讲解类建模、状态建模和交互建模。这3种建模方法又包含类图、包图、状态图、用例图、顺序图等共13种建模图的具体表示法,这部分教学占据了90%以上的课堂时间。这门课程并未配机房练习环节,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对每种图的画法及变化逐一讲解。这些理论性内容较为枯燥,不如软件代码那么具体可运行,也没有实际系统作为支撑和辅助手段,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对软件工程建模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阶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3编程课程与建模课程的设置缺乏衔接软件工程将软件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测试5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本科生教学中出现的先后时间也有差异。以面向对象技术为例,其核心课程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建模。通常,编码语言类课程相对开设较早,建模类课程开课较晚,导致理论与实践缺乏衔接。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面向对象类课程开课时间见表1。从表1中看出,编程课程、建模课程及实践课程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编程语言学习阶段重视编码与系统的实现,建模学习阶段重视建模方法的介绍和讲解,学生往往到了做毕业设计阶段依然没有从头至尾完整地经历过一次面向对象开发的全过程,既没有对开发过程的宏观认识,也没有对具体细节间的衔接性把握。这种教学的“时差性”导致许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往往先用编程语言把系统实现出一个大概,然后修修补补,再做逆向工程,绘制建模图,因此常常出现需求与设计对应不上,设计与实现对应不上的补丁式本科毕业论文,究其根本,还是建模方法教学与系统实现教学脱节造成的。

3渐进式教学的内容

渐进式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主体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不同个体自身随时间周期推移的不断发展过程,以及学习内容随着时间周期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习内容和个体自身学习时间的不断演化,使教育不断地接近最终培养目标。国内大学本科生软件工程教学一般是以编程语言教学为重点开展的,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软件编码技能,以便在工程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在编程语言教学方面,增量式、互动式、开放式等教学手段都会得到灵活运用。事实上,软件工程建模思想本身是独立于编程语言的。以面向对象开发为例,面向对象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软件编码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面向对象建模能力和软件设计领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具备实际编码能力,同时也对软件系统的宏观设计与模块设计有把控能力。如果把编程语言教学比作一座建筑的施工,那么建模教学就是建筑的构思和设计的蓝图,因此,本科生软件工程教学要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来强化建模对编程的指导作用。要实现“模型反映需求”“建模协助设计”“模型指导编程”的面向对象统一开发过程,必须对面向对象建模的教学内容进行渐进式调整。

4实施

4.1面向对象建模教学的内容分解为了强化建模对系统开发的指导意义,实现面向对象统一开发过程,我们对面向对象建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阶段式分解,将面向对象建模课程分解为建模入门、建模基础、建模提高、综合强化和实践应用5个阶段。教学内容以培养面向对象思想为主线,以实现面向对象开发为目的,以编程语言教学、建模语言教学、实践应用教学为载体,在整个软件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中由浅入深逐步强化建模知识,最终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程度。(1)建模入门阶段引导学生以面向对象的思想形成最基本的抽象化建模思维。该阶段的建模教学以“单独类”的设计为中心,包括类的“属性”、类的“操作”的图形表示法及意义,介绍抽象、封装、多态的思想,介绍类的“继承”关系。(2)建模基础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向对象建模的认识。该阶段的建模教学以“类的关系”为中心,内容包括类的关联、继承、依赖,强化以面向对象的思想对系统进行静态建模。(3)建模提高阶段要求学生以面向对象的思想综合分析需求。该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突出类的“状态”和“对象交互”,介绍类的状态分析、用例分析以及顺序图和活动图的表示法,强化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系统进行动态建模。(4)在综合强化阶段,建模教学以系统分析设计为中心,全面整合系统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的方法,讲解系统领域分析、应用分析、高级类建模知识,强化整套UML图形表示法和建模方法。(5)实践应用阶段。带领学生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完成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编程,并对学生UML制图的精细化、准确化进行全面验收。

4.2渐进式面向对象建模教学我们将5门面向对象类课程(含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进行联系贯通,形成渐进式面向对象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面向对象称为“线状知识”,沿着系统实现和系统设计两个方向展开。早期的C++教学是以系统实现为重点,同时也发展一部分系统设计;上升期的Java和C#教学需要兼顾系统实现和系统设计,双向发展;成熟期的UML教学是以系统设计为重点,同时整合系统实现;最后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阶段,完成面向对象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

4.3教学视频库的建设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在大专院校已经开设了较长时间,教材、学习参考书、电子课件和教学案例已经基本建设完毕。渐进式教学需要低年级本科生尽早接触面向对象建模知识,因此,我们将教学视频库的建设放到了首要位置。视频库建成后,学生可以尽早观看视频,自主学习UML建模的初期知识点,再到中后期的课堂中灵活运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建模课程的知识,又不增加低年级课程授课教师的负担。教学视频可以分为“微课”和“屏幕录像课件”两种。“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教育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屏幕录像课件”是指通过教师授课的语音信息、板书记录呈现的视频课件。屏幕录像课件通过电脑录屏软件记录教师在授课时对电子课件操作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等手段记录教师的板书书写过程,还可以同期录制教师上课的声音,随后将声音与图像合二为一,形成立体的视频课件。屏幕录像因为不需要微课的摄影机、摄影棚等设备,成为一种方便的电子视频课件的制作方法。“微课”和“屏幕录像课件”选用的知识点应在2~7分钟内讲解清楚,如果时间太长,学习者注意力容易分散,太短则会造成知识点讲解不充分或教学节奏过快,影响教学效果。短时间教学视频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按知识点划分成5~10分钟左右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制作成一个课件。知识点的选择、排序等是对教学内容的精细加工,这要求分析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学习目标、学习特征、学习环境等因素。制作高质量的5分钟教学视频需要专业的团队,该团队应该包括优秀的一线教师、教学设计专家、教学媒体制作专家等,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UML知识体系的特点就是单元性强,包括3类共计13种不同类型的建模图,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模式。

5结语

软件工程建模类课程渐进式教学改革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软件工程教育模式。该模式依托学院现有的面向对象类课程体系,以良好的教学团队为研究基础,以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课程为改革中心,实现了“以编程逐步渗透建模思想,以建模思想指导程序设计”“全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对教学体系进行迭代优化,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5

在多媒体制作领域中,设计创意强调用新的想法,吸引或者帮助学习者自主的展开课程内容学习。这就要求课件制作者有不断创新,不安于现状的设计思想和能力,且在设计的风格上以及表现形式上区别与常人。在课件设计创作过程中,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向外扩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想象出与众不同的思路,使课件设计创作的课件从外在界面到课程内容设置、编排对学习者都具备更高的吸引力。

1多媒体课件界面创意

界面是学习者与课件信息沟通的渠道,界面设计的目的是使用,要求设计简洁明了,使学习者能方便地进行操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帮助。一个有创意的画面设计应能给人带来心智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界面的创意体现在形象直观、启发联想、画面独特等几个方面,下面进行分别讨论。

1.1形象直观

多媒体课件与传统书本教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将书本上枯燥的内容进行趣味设计,并且还可以把抽象的概念通过图像具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多媒体课件的创作过程中,不是简单书上文本内容的复制,而是要将一些书本上无法表现的内容、实际教学中无法演示的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便于学习者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平常我们要解释诸如天空、太阳、环保这种概念的时候,用直观的图片更容易帮助学习者的理解。

1.2启发联想

启发联想是人脑的一种逻辑性与形象性相互作用以后,可以达到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但是它会因为人们知识经验的积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当人们看到某一画面时,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联想和回忆某些与此画面相关的事物,并自发地将眼前的画面与过去的视觉经验联系到一起,形成新的情感或思想观念。比如同样看到红色,小朋友就容易联想到花朵、红领巾、红旗等,而如果是一个士兵它可能会联想到站在、鲜血等与之前完全相反的东西或者换面,所以启发运用启发联系,一定要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后,才可以合理的利用,要不可能会达到反效果。启发联想的这种特性运用到多媒体教学软件创意过程中,目的是将学习都以往的知识经验与现有的画面相联系,引申出画面新的含义,有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1.3画面独特

设计的创意首先应该对学习者习以为常的方式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式。一个多媒体课件作品的与众不同,即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风格,甚至不同的节奏都可以吸引学习者的上学,引起学习者的好奇。但是独特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受到内容和视觉审美的严格制约,或者说围绕主题开展;独特的目的不是脱离教学内容,而是站在另一个新的角度更贴近教学内容,帮助学者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这个新的角度就是我们应当选择的视频和审美角度,也是我们创作多媒体课件的出发点。换句话说,当教材内容确定之后,如何选择表现形式,选择什么表现形式更符合教学内容。选择艺术的、美的表现形式意味着我们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并尽可能多地收集视觉素材,按照素材与素材之间内在的和外在的、逻辑的和形式的联系进行整理归纳,为教材的表现做准备。视觉素材必须能正确、完整地提示教材的内容,能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内容。因此,对于以视觉为主的多媒体教材而言,一段文字、一个概念也许有多种视觉表现形式,但如果有一种形式既能充分提示主题内容,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这种表现形式就值得我们寻找和探索。

2多媒体课件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否成功,设计非常关键,一味地照搬课本内容和教学环节,一味追求高新技术,把课件搞成素材展示,都是不正确的。界面设计,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界面的设计,与其说是属于计算机操作领域范畴,不如将其视为艺术及认知领域更为贴切。好的画面设计,不仅能帮助学习这更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融入到课件学习当中去,而且还能更有效的刺激感官和大脑,很快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是计算机知识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它不仅要求有较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较高审美观点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当今社会,一直都在提倡“人性化”或“以人为本”。特别在教育这一过程当中,是要教授者好学习者共同来完成的过程,所以要调动学习者更好的配合教授者的进度,一个好的人性化的界面设计是必须的。按照这一观点,多媒体课件界面的设计应该是,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以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情感及学习习惯,不仅重视界面上知识信息的传递,而且重视营造人性化的界面环境。对于多媒体课件,成功的人性化界面设计,可以使学习者完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讲授模式还是自主学习模式,都应该遵循“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按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和审美习惯来设计界面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检验界面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为了设计出人性化的画面,首先要明确“以用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此外还要认真研究一些画面设计的技巧,包括呈现、操作等方面应遵循的规则。下面就介绍一下界面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2.1操持界面的统一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6

关键词 “三大构成”;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4-02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JIANG Yan-j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思维的启蒙,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备基础的专业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三大构成”的讲授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素质的目标。

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现存问题

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协调

我国现有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参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响,虽经多次改版,但沿用内容陈旧,年份久远。总体内容繁多且与其他课程重叠性大[1],而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消化。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现该课程总学时为56个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各占24学时。教学内容分为5章,涵盖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园林设计基本构成要素、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的表现技法、园林构成与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和理论。相对应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时为7次,每次4学时,不足以让学生通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使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

1.2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自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传入后,逐渐形成现行于我国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2],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基础知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以最大篇幅讲授园林设计与构成,其教学内容更似于生硬结合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所谓的“构成”缺乏对本专业的针对性。单纯的构成理论教学枯燥呆板,使学习晦涩难懂,学生仅停留于教条式的效仿,对形式美法则只能生搬硬套,无法产生与本专业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实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脱离

园林设计初步实验不乏线条练习、抄绘练习、园林表现技法练习(包括钢笔淡彩和水墨渲染练习)和小型园地的测绘与设计,实验目次较多而总学时数较少。其中针对“三大构成”的实验项目少、学时少,并且与实际设计关联性不大,难以达到更好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1.4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足

本专业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学说和园林植物学等知识缺失,对三维空间感、尺度无具象体验,从而对所学课程与园林专业联系感觉疏离;而“构成”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较难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并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发挥创作意识。

2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设计离不开平面形态组合、园林空间的营造和园林色彩运用,“三大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须强化“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基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为核心,减少与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概括与后续课程连接的知识点,做到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如可省却园林制图常识的详细讲授,而改为在实验项目操作中要求学生体现对园林制图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承上;浓缩中外园林史章节内容,改为结合经典案例的介绍与学习,了解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园林代表流派,为大二将学习的园林史作铺垫,以启下;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可与同一学期开设的园林手绘实训课程并行,以课程间的合作实验项目训练巩固对园林表现技法的掌握,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园林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以及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点,可结合实际案例讲学,避免理论说教,并注意引导与后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的联系。调整后的课时安排,可用于对“三大构成”与园林关联性的教学讲授、讨论和课堂练习,调整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2.2 实验内容与专业应用的接轨

课程实验是园林设计初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实验设计,使理论和实验在教学中能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论和方法技巧。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园林专业在实验设计上应更注重理论与专业的结合,理论转化在专业上的应用。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以致学生思维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轻立意,缺乏创造性意识[3]。“三大构成”中的造型理论应该在课程实验中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形式训练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设计中应重现包豪斯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启发意义。

在平面构成实验设计中,借助骨格对成形的辅助作用,结合小型的校园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练习,训练学生平面图形组合能力和专业平面图构图思维。此实验被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表达学生创作立意的平面图形变化,一个是切实的方案设计,二者必须有创作关联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创作平面构成设计作业时,先对场地进行了解与分析,2个部分的创作在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这种训练避免了“三大构成”纯粹图形训练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4]。

立体构成实验常常以制作二点五维构成模型入手,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练习体、块形体的形态组合。在本门园林设计初步立体构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园林空间构成的认识和对尺度的把握。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创作中式园林局部景观模型。白墙为实,窗洞为虚,白墙为纸,前景为画。在此实验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材料的运用,模型的构思,还需要对传统中式造园美学有基本理解,对园林空间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学会园林空间的虚实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变化。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中体验材料的特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

色彩构成实验在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感、色彩面积和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园林景观中对植物色彩的运用。以色彩构成中“空间混合”的知识点来设计色彩构成实验,要求学生对以色彩的“空间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经典园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色彩构成与关系。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色彩分析,总结色彩在园林空间内的应用,分析色彩在人视野中所占面积与比例、色彩在园林中呈现的形状与肌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体验优秀园林设计师通过用色、配色营造特定空间氛围。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

园林设计初步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其设计意识,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使用案例教学法直观且快速地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知识点;结合课堂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理论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在实验前使用体验学习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事前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应不拘泥,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以手写板辅助教学重现并提升传统板书的直观、快捷、清晰的表达效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如QQ、微信及移动政务系统,定时更新教学信息,进行提问答疑与分组交流,加强师生课后的互动。

2.4 评价体系的丰富与优化

鉴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园林设计初步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核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体现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的6个实验项目构成,共占据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3 教学改革的试行成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个教学班同学表达对抽象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转变了过往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园林设计思维模式,并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多个实操的实验项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统筹能力;方案汇报的形式加强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在进入大二的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园林设计初步的专业基础训练能较好地将“三大构成”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图纸表达、方案汇报、综合方案设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5-7]。

4 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学生迈向专业学习的奠基石,是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思维的重要课程。而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构成表现能力,使之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向专业设计表达过渡,“三大构成”必然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的重要部分。针对现今“三大构成”在专业课程上的不适应,需要重组理论教学的内容构成,不断创新实验设计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制,使课程目的更明确,才能加强抽象造型理论与园林专业的关联性,并较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4]。

5 参考文献

[1] 刘滨宜.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2]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9):146,148.

[3] 杨慧丹.包豪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选择性误读[J].创意与设计,2015(2):89-91.

[4]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

[6] 杨艺红,夏云.《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16):8777-8778.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7

摘 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设计草图应该说是应用最广泛的手绘表现图,也是高校手绘表达课程训练课题之一。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当下高校课程改革和施教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对其本质特征和表现方法内容给予了阐述,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对设计草图表现训练课程设置、表现方法、训练方法等内容都有明确的论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产品设计专业设计手绘表现课程设置和技法训练方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研究思路。

关键词:设计草图;草图表现特征;训练要点;技法要求

引言

在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产品设计表现课程的改革与研究,随着课改的推进逐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对其课程中包含的设计草图的基本特征与表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逐渐成为产品设计表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并被列入到产品设计表现课程群系建设当中。设计草图是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设计构想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图形语言的主要表达手段之一。其具有快速性、概括性、记录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捕捉设计灵感和表现设计构思方面,发挥着其他表现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产品设计草图相关问题

1.1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关于设计草图表现方法的课程设定,多数情况下,是含在设计速写或手绘技法课程之中的,但从其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也可以单独设置课程,因为有其独立设置课程的依据,主要体现在设计草图表现的实际应用方面。设计草图绘制方法虽然说有其设计速写和效果图课程所涉猎到的内容和关联性,但其所涉及到的自身内容还是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许多高校出于总体课时要求,没有将其列入到课程之中,即使列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也是一带而过,不作为主要训练课题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时,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经常出现不知如何更好地运用所学手绘表现方法去表达创意灵感和设计构思,这就说明,草图表现技法训练的必要性和作用,也说明了课程设置的脱节性较为严重。

从课时设定的角度来看,草图表现方法的课时训练存在严重的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其课题训练内容,用设计速写训练替代设计草图训练时有发生,令人不免有些遗憾。有人提出只要学好了手绘设计表达的课程,就可以自然能够画好设计草图,没有必要学习草图的绘制方法,持有此观点的人,有其合理的理由,但相对于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有效衔接与相互支撑作用不能忽视,特别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其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构建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学完前期专业基础知识后进入到后期专业设计时,就会遇到把抽象的设计灵感和构思如何转化为具象的图示来展现产品设计形态等特征的实际问题,在应用所学的设计速写和效果图的知识方面,更多的是技法问题,很少涉及到与设计相关的其他表达方式问题,所有学生在此过程中,不适应这种实际应用转化过程,从而就会阻碍构思拓展的流畅性及设计灵感的快速捕捉。至此设计草图的课时应体现在手绘表达训练课程之中,并相应加大训练课题的研究,同时,提倡在手绘表现课程体系构建中加入设计草图表现方法类课程来充实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完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

1.2产品设计草图类别

产品设计草图类别我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记录性草图,另一类是研究性草图。

记录性草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快速灵活,手法多变,以记录的形式表示创意灵感和设计构想过程。此类草图多数情况下是设计师自己初始构思阶段的“图示笔记”,不受表现手段的制约,随心所欲,它可以是一种符号,也可以是一个概略的局部形象等,正是这种在头脑构想支配下徒手勾画的记忆图示符号,带有其潦草、随性、涂抹、反复等不确定性,所反映出来的图形、线条、色彩都具有记录性主要特征。

研究性草图的特点。主要特点反映在草图的设计推敲方面,此类草图不是单一的草图图形,而是包含了构思方案设计过程的推敲图,可以说是构思过程的组合图形演示。此类草图表现手段不限,方法多样灵活,有概括性还有局部细节的刻画性,可以说涵盖了设计所有思考过程和图形表达过程。除了表达设计之外,此类图,还能够反映出设计师的个人审美取向、绘图能力、个性风格等方面的情况。

1.3产品设计草图特征与表现方法

产品设计草图特征基本体现在产品形态的高度概括性,绘制时间的快捷性,表现手段的个性化、风格化等几个方面。这些特征也是设计草图区别于其他类效果图较为显著的地方,正是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整合速写特点,优化设计速写的表现手段,为其表现方法拓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并发挥指导性作用。

目前设计草图表现方法,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线条表现方法、色彩表现方法;按其使用绘制工具可以分为铅笔草图表现方法、钢笔草图表现方法、彩色铅笔表现方法、马克笔表现方法、综合表现方法等。草图表现方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划分与要求,只要能够以图像的形式表达出设计的构思,就算达到了草图的目的。正是由于产品设草图在表达设计构想方面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及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为其带来了无尽的研究空间。

研究设计草图表现方法,不能够只停留在技法层面上研究,应从本质上来研究草图表现源头与发展趋势。设计草图它是表达设计构想、设计灵感、设计推演过程或设计调整过程的记录方式,是以一种形象的符号方式去体现草图的特性。这种形象化方式的记录,不是单一只面对设计者本人,也要面对客户,也就是说,设计草图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一种设计延伸的起始点。它虽然多数以草图的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草图表现反映了设计师的个人修为、审美取向、绘图技巧、设计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虽然寥寥几笔,但也能够看出笔力后面设计师的修养和功力。

2产品设计草图训练方法构想

产品设计草图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手绘表达方法训练课题之一,在产品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值得重视起来。多数情况下设计草图的课程内容设置在产品设计速写和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课程之中,但作为手绘能力的训练,也可以独立设课。

2.1课程设定的合理性有助于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草图设计课程安排要趋于合理。设计速写、设计手绘表现课程中应设置一定比例的设计草图训练课题,并贯穿于设计表达手绘课程之中,单独设定课程或分阶段逐级设定课题都可行,设定课程时还要考虑训练课题的衔接性、递进性的问题。草图训练课题设定要遵循设计表达的应用要求。

在具体的草图训练课题设定方面,要考虑课题训练的应用要求。特别是在产品设计表现的后期阶段,要体现出产品设计表达的完整性。其中包括:产品整体形态特征、局部形态特征、结构方式、组合方式、构思推演过程、色彩倾向、表现手段、技法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草图训练课程后期所达到的目的,这也是产品设计过程所应有的环节。如果训练课题偏离了设计应用的要求,只能是单纯的技巧训练,达不到设计草图应有的实质目的。

2.2草图表现方法基本要求

2.2.1草图表现技法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草图表现技法训练实施方面,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有关技法内容和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线条表现。要求线条的流畅性、线条的多样性、透视的准确性,并能够看出徒手勾画能力与个性。要体现出形体结构和基本的形态特征,主体图形要清晰,虽然草图表达可以体现随意性,但要能够看清图面所记录的设计思维过程及重点部位节点构想等内容。

(2)色彩表现。草图表现,对色彩要求不是很严格,但色彩的作用是线条所不能够替代的,草图表现对色彩而言,重点是标记性的色彩,即色彩要有提示性色彩倾向,并能够标记产品部分色彩及材料性质特征。色彩不要求涂满图形,但要求重点部位的施色以标识产品整体彩色倾向和局部材质颜色为主。

(3)图形表现。草图表现要体现产品立体形态特征的表达,要把产品整体形态和局部形态或结构形态表现清晰。草图表现除了我们熟知的立体形象特征以外,还包括产品形态特征的平面图形表达,平面图形的特点是没有透视感、空间感、立体感的图像。如产品的平面图形和立面图形等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是以符号形式出现的表达方式,这种以符号式图形表现的草图多应用于设计前期扑捉设计灵感之用,如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及不规则图形,并带明显的符号记录特点。

(4)其他元素表现。草图表现不是单一的产品自身形象的表达,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包括多种因素在其中,如一些符号索引、文字标题、注解说明、尺寸标注等,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可见的视觉元素之一,所以说这些元素的表现理应列入草图表现范畴之中并加以重视。

2.2.2草图表现训练内容

草图表现训练内容可以概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基础技能训练内容,二是应用技能训练内容。这两个内容可以根据课程设置不同来相应调整两者之间比例分配问题。

基础技能训练内容方面。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及目的来相应规划基础技能训练内容。如基本技能的线条训练课题,包括单线条的训练方法、直线训练方法、曲线训练方法、线的衔接转折、直曲过渡等线条训练方法以及各种排线方法。基本技能的色彩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彩色铅笔、马克笔等色彩训练方法。基本技能的综合表现训练方法,包括不同表现工具与材料的运用、表现手段等相关训练内容。这些基础性的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只能增量训练,不可以减量训练,要强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应用技能训练内容方面。在应用技能训练方面应考虑全面一些,要考虑草图表现的平面布局,如构图方式、图面的觉平衡感、完整性等方面的内容。要考虑产品图形特征,如产品形态特征、结构方式、色彩质感、比例尺度、组合方式以及个性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还要考虑其他元素对其图面效果的影响,如各种符号指示、导向索引、文字说明、标题设置等因素的表达。这些因素是应用技能训练不可回避的内容,实际上,应用技能训练是基础技能训练的补充过程和延续过程,要把此过程有机融入到基础训练当中方为上策。

3结语

产品设计草图特征决定了其表现方法的特点。设计草图的表现重在对创意的表达及设计过程的表现,它需要相关的技能作为辅助,来提升草图表达设计构想的能力,如透视学、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对这些基础能力的掌握也决定了草图表达的成效。我们研究草图特征目的是为寻求产品设计草图表现技法的多样性、拓展性,从而达到技法为设计所用,并服务于设计的要求。产品设计草图表现方法不是单一的技法研究所能够解决问题的,要考虑多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要把设计草图课程纳入到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去思考,其训练课题与方法才能够落到实处,才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孙虎鸣.工业设计手绘表现技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4.

[2]孙虎鸣.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09).

[3]孙虎鸣.对于高校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3(01).

[4]涂永祥.产品设计绘图―铅笔速写.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08).

[5]曹学会,袁和法,秦吉安.产品设计草图与马克笔技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4).

作者简介: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篇8

1.高等院校的大学教育中在形象设计教育课程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大学中已经出现了形象设计的本科专业,已经为社会和市场提供和培养了形象设计方面的人才然而,就这些学校的形象设计师资力量分析来看,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方面主要是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教学的主导,辅助以色彩学和人体工学的教学理论课程,但是形象设计专业还应包括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例如,化妆学,彩妆学,发型设计或者社交礼仪等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从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形象素质等。这一方面对我国很多大学来说,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力量是极为缺乏的。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形象设计教育问题严峻,急需一些具有显著作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高等院校的大学教育中在形象设计教育课程方面投人的资金和资源的短缺

很多学校对形象设计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对教育资源和教育资金的投人不够多,甚至直接剥夺了该项课程的预算将其投人到学校觉得更为重要的课程中去。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的支持,一些课程的教育内容就无法实施,例如,对彩妆教学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实际操作的演练,但是由于缺少课程资金教师无法准备必备的教学用具,从而导致无法安排操作课程,大大的降低了大学生形象设计教育课的效率。

二、提高大学生形象设计教育的措施

首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应对大学生形象设计课程的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大学形象设计教育其本质应在教育观念进行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无法满足单纯的物质追求,精神追求才是现今人们更加重视的,因而,形象设计教育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形象设计课程其主要作用是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技能、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要求、培养学生处娱乐之外的审美素养等。

高等院校应尽可能的保证形象设计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大学教育观念应随着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对传统的形象设计教育观念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应对更加残酷的竞争挑战,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形象设计教育机制,解决我国大学生形象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难题。其次.我国高等院校应在形象设计教育方面不断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

目前,我国已经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本科或者硕士等高学位的优秀知识人才,加人到大学形象设计教育的队伍中来,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形象设计教育带来了新鲜的理念和先进的理论及技术指导,为我国大学形象设计教育课程创新、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不仅能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培养大学生优良形象素质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是较为多元化的。

另外,高等院校还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形象设计文化的教育机制,从而有效的对形象设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旨在培养能够自主进行良好形象设计的优秀大学生。最后,学校应加大对形象设计教育的经费投人,建立一个资源使用监督管理制度,避免高校对教育经费进行挪用或者误用等。

三、总结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自身形象素质无法在竞争中能到工作的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形象设计教育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班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广告平面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