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及其运用范文

时间:2023-10-22 01:48:55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1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德育;德育方法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其一,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德育教育新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每年需要就业的应届学生人数使得就业率掺杂了“水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匹配等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而应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其二,高校改革过程中德育教育萌生新问题。虽然高校扩招规模加大,但是也不能只顾数量而不保质量,所以,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的学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各高校均加大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例如,学校的德育教育思想、德育工作者的环境、德育工作受教育的主题及德育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使得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二)高校德育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而且导致各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等在世界范围内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再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入发展,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日用品到高科技,西方各种无形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国,致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的德育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我国国情的变化。我国已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上来,但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进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条件。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违反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也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这些无疑对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高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党风及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因为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对学校小环境中的德育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理论灌输法的运用。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些思想不可能在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里自发产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需要通过传统的理论灌输法,让青少年学生去认知、学习并接受新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疏导教育法的运用。疏导教育法主要是指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既不堵塞言路,又善于疏通和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开内心的疑问,主动向德育教师寻求解决方法。剖析自己出现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变。第三,典型教育法的运用。典型选择准确与否关乎典型作用的推广和发挥效果。德育教育要努力找到时代需求与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宣传典型,引导大学生学先进、当先进,最终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四,激励教育法的运用。激励教育法的目的是发挥青年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并通过内化的方法让自己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表扬、奖励、评比、示范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激励教育法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五,自我教育法的运用。自我教育法指学生在教师的客观指导下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该方法是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完善自己。当学生能从自己的内心真正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加以吸收时,这种良好的行为就会变成持久的习惯,并转化成良好的品质。

三、结语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本身的功能,很多学校忽略了教育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所以,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秦正修.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困惑及新思路[J].焦作大学学报,2006(4):92-94.

[3]徐金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2):44-47.

[4]李志远,项慧新.浅谈高校德育工作[J].唐山学院学报,2005,18(2):80-81.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

体育教师无论作为教育教学体系内的工作者,还是社会最活跃的一种职业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其可以持续发展的力量、空间与方向,对教育教学和社会道德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运用现有教师教育和培养的体制与机制、学校教育资源、校本培训方式与师德队伍建设方案、经验等,能更为有效地推动体育教师在岗位中、学科教学中切实地发展自己的职业道德。

1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体现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表现之一,是其在具体的工作及其业余时间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和创新。

1.1岗位性规范

体育教师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岗位工作需要,通过自己的工作践行和个人创新去体现自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从高校教师工作的实际而言,岗位有两种类型。一是课堂教学岗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敬业、专业与精业工作,不仅对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知识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通过教师自己的榜样性的表率,为学生们树立学习和进步的目标,如在教学中对身体出现异常状况学生的亲切关照等。二是教科研岗位。包括教师备课、教研活动、科研活动与其他关于教学的活动等,既有个人独立的活动,也有教研组、学科组与课题组等团队性的活动等。这是他们上好课、做好学术研究与开展课程教学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如教师把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等。

1.2规则性规范

对体育教师而言,能体现职业道德的规则有两种:教育法规和学校纪律性规则。遵守国家、省市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学校内的相关纪律等,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之一。他们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教育教学行为,他们都需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活动,让自己做好学生遵纪守法表率。体育竞技的各种规则,这是对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职业道德,他们只有在特定的规则内,才能真正地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充分认识个人的专业技术技能等。教师通过自己对规则的尊重与忠诚,能充分体现自己对专业的敬重,让自己充满敬畏的心理去严谨、认真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1.3创新性规范

在全国教改的大背景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是教改推进和能否成功的关键。结合个人专业实际和教育教学的学科实际,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是教师职业创新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包括教育教学技术、环节、内容优化与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等,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表现。在当前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以有效课堂的创设为基本载体。例如在某个项目的体育教学借鉴或融入其他项目的技术技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或兴趣激活作用等。另一方面是其他方面的专项创新,包括器材创新、规则创新、新项目研发与场地运用的创新等,通过这些创新能极大地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精业精神,不仅充分地体现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也发挥了自己不断提高的服务教学能力。

2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发展路径

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的发展,既需要专门与专业的师德教育,也需要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训练、体验和感悟。

2.1校本教育

高校积极开发学校和体育院系内的师德教育资源,让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地学习和运用校园文化、校内的师生道德典型等资源,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和自我提升的师德教育过程。实效的校本教育操作方式有两种:校园文化校本教材编写与教学运用。高校运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及其写作人才资源,去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教材,运用适当的形式对教师开展教育,是立足学校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最佳方式之一。根据当前的实际,主要是免费发放给教师或者作为学校图书馆书籍资料,让教师自由地根据需要去阅读,使学校师生正能量典型事迹校本专著不断丰富与运用。高校师生较多,每年都会有各种典型的正能量事迹发生,同时有具有典型正能量精神的人物被挖掘,学校通过编写专门的教材或专著等,对此类事迹进行宣传,弘扬人物精神,在引导他们开展自觉个人比对中,寻找差距与发现问题,能起到切实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会让教师的思想受到触动、灵魂得到升华、政治信念更加坚定。

2.2继续教育

从继续教育的管理、组织和考核形式上,其是官方运用体制与机制的控制性去强制推动教师开展终身学习,以提高师德和个人业务素质的重要路径。结合目前的实践,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必须且与时俱进开展的内容,开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专门的师德教材教育。每个年度或每个继续教育期限内,教育主管部门都会组织编写和运用具有时代性的师德教材,对每个院系的教师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既可以是专门的教师讲课,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自由探讨活动。意在调动继续教育学习教师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以相关教材为基本依托的情况下,更多地运用教材之外的案例与观点,展开具有切实性的教育活动。二是教育教学技术教材的渗透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对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技术开展专业培训的教育模式,是立足专业与学科实际作出切实探索的终身教育路径。此类教材对教师职业过程、职业效果、职业方法、职业理想与职业实践的反思和切实性总结,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也职业道德发挥的积极成果之一。

2.3师德建设

高校开展师德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须内容,更是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重要载体。这是把行政管理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其中,师德建设的制度、内容、体系与方式,具有鲜明的行政规定性;师德建设的效果、师德实践与师德的发展,又与个人的努力和践行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有两种开展模式,一是组织性师德建设工作。这种组织是以学校或院系为主要单位形式,学校往往通过制定全校宏观性的师德建设方案、中长期规划与每年度甚至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为主,其具体的实施一般以教师所在的院系为主,另外学校的党委、团委与专职的思政工作部门(校党委组织部或宣传部等),他们通过制定年度或学期实施细则,并具体按照职能实际去执行的师德教育方式。如院系每周的思想政治学习或例会等,都是集中高效的教师师德建设路径。二是个人性师德建设。这是教师根据学校或院系统一安排开展独立学习的形式。教师根据学校编写校本师德教材开展学习和读书笔记撰写活动,个人按照学校总的要求自觉地运用网络、学校图书馆资料与其他方面的渠道开展的学习活动。如运用学校网站的师德栏目、教师资源网站与教育部网站等上面的资源,让自己在对更多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的阅读和思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2.4学历教育

对高校教师而言,开展学历提高教育是他们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从开卷有益以及学历提高带来的个人素质全面提高的视角,学历教育具有较为系统且不断强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提升作用,目前有两种学历教育形式。一是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历提高教育。主要是指硕士与博士学历提升的教育形式,通过这种学历提升的个人追求,他们会在系统的学习中从更加精深与专业的角度,使自己的职业道德得到专业性提升的全面支持和内驱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会立足自身的教育教学,做出更多的深入性尤其是反思性的思考,让自己从专业的技术技能、竞技规则等加强个人的师德建设,使自己以更强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专业敏感,把师德与职业、专业统一起来。二是体育教师非体育专业的第三专业学历教育。体育教师为了拓宽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知识视野,开展跨专业的学历学习或学历提高学习,能让他们以更全面、更高与更前瞻知识视界,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尤其结合个人的实际去开展教育教学与相关教科研的创新等活动。

3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发展的制度思考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化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灵魂工程,既需要学校结合学校实际作出灵活机动的变化,也需要院系和教师个人根绝个人的实际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其中,国家、省市与教育主管部门创设法制环境和完善体制与机制,是保障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科学发展的环境。

3.1相关法律运用

运用法律去规范、指导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日常的教育工作,是保障体育教师队伍及其职业道德科学提升的基础。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实际,主要是指三类法律法规的运用。第一类:教育法类。主要包括《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与《职业教育法》等基础性的法律,他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奖惩措施与内容等,都具有较为详细地规定和指导。第二类:教育法规类。主要是指在上述基本的教育法的指导下,进一步出台的具有实施指导作用的细则,如《学位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通过这些条例或办法的运用,能以较强的操作性去推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和日常教育活动。第三类: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行政规定类。这类主要体现在专门的师德修养规定,既有专门的师德规定,也有根据新时期发生的各种事件等,而做出的临时性的相关补充规定等,对相关的教育法和条例等作出灵活、机动的完善。其中,以地方省市与学校的规定为主,这些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定切实把师德建设转化为具有切实操作性的管理活动和建设活动等。另外,各种赛事项目的竞技规则等,也是具有科学性、严格性以及操作性的对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性的具体规定。这些具有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对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既形成了不同层次严格要求的规定,也以非常全面的体系形成了指导网络。

3.2学校制度补充

学校或院系制定与实施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师德制度,是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和环境,目前主要有三种制度。第一种,职业道德管理类制度。主要是指根据学校特情规范体育教师,从岗位、专业、教科研与师生关系等方面,规定体育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各种制度,以权威的行政强制性推动体育教师积极地与主动地开展学习和不断的提升活动。第二种,奖惩制度。这是引导性的制度,运用奖励的积极暗示与惩戒的警示教育方式,让体育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对各种结果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并根据对各种结果的预测,针对自己可能暴露的问题或缺陷,从个人职业道德的层面加强针对性的学习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第三种,学习与考核制度。包括业务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思想理论学习与典型职业道德事迹的学习等,采取学生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与管理层评价等多层次和视角的评价,以追求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科学与切实的评价,以真实地反应教师的动态发展整体教师队伍职业道德与个体职业道德。

4结语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化发展,是教育法及其细化的法规政策、国家教育体制和制度、学校具体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经过团队努力、个人努力和成长的综合性成果。因此,规范化的路径表现为遵纪守法、酝酿和迸发正能量的有章可循的基本方式,既有前人典型事迹的榜样引领,也有不断提炼和总结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专业理论,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发展创建更加充满灵性、亲情和温暖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超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8(3):44-45.

[2]王志祥.体育教师整体功能特点解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3-144.

[3]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4]李荣华,陈锦宣.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11-13.

[5]赵丹.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待的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43-45.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单调,空洞的说教常常让学生不易接受,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更新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我们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改进各个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对中学生的德育,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动态展示

研究表明,相比于静态的教学模式,动态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课本知识。例如,讲世界各国的文化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各国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增加了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老师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逼真的图画、形象的声音,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引起中学生思想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讲“唱响自信之歌”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颂祖国的歌曲,也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思想品德老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方面、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和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的表象联系起来,促进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其教学模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4

[关键词]动商;德育;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11 ― 03

长时间以来,智商被认为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却忽视了身体素质的培养,体育人也一度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象征。然而,事实证明,人类不能否认大脑与身体之间的天然联系,要拥有才气纵横的健康头脑,最绿色、经济、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脑体和脑力,这种身体运动的能力和特质便是动商,因此,动商是智商的前提,并促进智商的发展。当然,动商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促进智商的提高,动商也具一定的德育价值:通过运动所获得的健康体魄来可以表达对前途和生命的关怀,通过身体参与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体验,能够形成理解、参与、团结、拼搏、合作、秩序等积极的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规范。

一、动商与德育价值的概念阐释

(一)动商的概念

在2012年,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滑25年大背景之下,“动商”作为一个人类社会中历史悠久且永恒存在的“新”概念被提出。动商(Motor Quotient),即运动商数,包括个体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活动的特质和能力,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通俗来讲,就是指人的运动潜能、运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

“动商可以用来表示个体综合运动能力的高低,但并不表示个体运动竞技能力高低。”①竞技体育不是体育的唯一,也不是发展体育运动的最根本的目的,体育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热爱运动、会科学运动的人。而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人便是动商高的人。然而,忽略更为大众化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生及社会人员动商普遍低,导致的结果便是国民身体素质整体下滑,身体长时间的亚健康状态间接导致国民整体素质的下滑。无论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还是在《体育之研究》中曾写道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都道出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都反映了动商对于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性。纵观近年来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等,除了作为展示体育竞技水平的舞台之外,更传递着一种精神和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一种推动文明的巨大动力。其中,运动所能激发并传递的人文社会价值,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二)德育及德育价值

德育,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心理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品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广义上的德育,覆盖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等多方面,是指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施加的影响,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等。

对于德育价值,应先了解价值的概念。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在《德育价值论》一书中,将德育价值含义界定为:“德育价值是社会即价值主体对培育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在德育即价值客体所具有的培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功能属性上的对象化反映。”②

二、动商的德育价值

动商的德育价值即指动商的提高能满足价值主体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且培养动商具有提高价值主体思想政治道德的属性。王宗平教授指出,“培养动商的人文社会价值在于,通过身体活动中的各种体验,形成参与、理解、友谊、团结、拼搏、合作、包容等积极的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规范。”①在此,着重对动商的德育价值进行说明。

(一)认识价值

培养动商的首要德育价值为认识价值。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出发,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即人类认识世界主要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且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日本学者江刺幸政也曾指出,“身体运动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无论是教育者所讲的运动还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都需要一种能力去完成,这种能力便是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即动商。因此,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实践过程中均不能避之动商而不谈。动商的培养,有助于人类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从德育价值角度讲,动商的德育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社会的认识。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发展。在现代语言中,社会有时候可以是国家代名词,尽管社会与国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或者作为社会的国家,需要被人们认识,一方面,认识社会有助于社会管理,有助于国家意志的实现,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培养、提高动商,加强实践,可以使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国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阶段,认识基本国情和国家基本制度,让人们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等,更加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阶段,从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体、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动商的培养,对于人类认识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是对人的认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对人的认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教育人的需要的认识、对管理人的需要的认识、对发展人的需要的认识等。培养动商,有助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获取对自我认识,对他人的认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人对人的理解、尊重、合作与竞争等,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此外,从人的发展发展的角度讲,人的目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动商,作为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势必在人类自身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进步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精神价值

一个强大的民族,首先其精神必须是蓬勃向上的,而身体必须是强健的。精神是支撑人的行为的动力源泉,一定的道德精神往往成为一定道德行为的风向标。“现代的体育教育过程,决不是单纯向下一代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简单过程,而是通过这一过程来逐步实现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素质的新定位、定向和定型。”②因此,动商的提高过程,是一个生理、心理、精神素质提高的过程,培养动商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包括:

第一,坚韧不拔的意志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体育运动或者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人类往往需要一种能够克服自身生理功能上惰性或者疲惫的一种力量,从而达到自身理想、预期目标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平衡。在这一个充满各种主观或者非主观困难的过程中,意志力与精神充当着重要角色。提高运动能力,从而增强抗压能力,是一个培养意志力的和方法。动商的提高则有利于人们在运动或生活中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现代体育中,不允许存在任何弄虚作假,违背体育道德精神的行为及举动,在公平公正的大环境之下,这些不正当的行为都将遭到社会的反对及唾弃。热爱运动,提高动商,在运动过程中自觉树立公平公正理念,对于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有重要作用。

(三)秩序价值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以及任何地方都不能没有秩序。没有秩序,日常生活将混乱不堪,国家政权不能稳定。对于维护秩序来说,通常有两种手段,第一种为通过强制手段,第二种是通过教育手段。强制手段主要是面对社会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一些人,而教育这一手段往往面向大众。单就强制与教育两者间成本与效果讲,教育或者说德育更是比强制、压服更经济、有效。那么动商的秩序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平竞争。以竞技体育为例,竞技体育一方面让观众尽情享受到赛场上运动员的精彩搏杀,另一方面又能让观众体会到比赛的公平与公正。可以说,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之灵魂。然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社会体育乃至社会生活,都建立于规则之上的,均有其秩序,都离不开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体育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商业活动中人们所尊崇的最高法则。”③以崇尚公平竞争理念的体育所传递的道德精神,正在被整个社会所尊崇。动商的培养,动商的提高,都有利于人树立规则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中便包括平等与公正。无论是在体育范畴中,还是在其领域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树立竞争意识,维护公平正义是必要的。

第二,协同合作。在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包括一场足球比赛、一场接力比赛或是一场游戏,都无时不刻体现着合作意识。在合作意识之外,还有互相鼓励、谅解、包容与支持等因素,这些因素都能促进人的身心更加健全,。动商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协调合作的观念,促使人格更加完善,素质更加全面,更好适应时展需求。

第三,规范意识。规范意识的加强,不仅需要理性层面的规范意识,还需要实践层面对规范意识的培养。提高动商,增强运动能力,在运动中提升规范意识,遵守规范,有利于提高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形成道德观念、道德意志。

(四)发展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是目前社会现实生活中使用较广泛的理论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状态的理想化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目标。而正是这一目标的存在,以及这一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才促使我们可以向这一目标方向不断努力。而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最基础内涵,其中“体”是指人的身体。它是人的德与智的物质承担着。他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绝不是有没有、身体如何、行与不行的意义,它不仅影响德与智的发展,而且其自身也是一发展指标。“优先培养动商、打好身体基础,可以成为智商、情商发展的保障。”①由此可见,培养动商,打造良好的身体基础,是德与智发展的根基。

除此之外,培养动商其德育价值还具有协调价值,包括对利益的协调、人格的协调、心理的协调等。

三、动商培养过程中的德育

动商本身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然而在动商的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坚持德育原则,贯穿德育内容,促进动商的德育价值的实现。

(一)动商培养过程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动商培养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和主体地位,应该受到充分的关注。所以,在体育教育中,要维护学生民主、平等的权利,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彻底发挥其主动性,自觉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保证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不代表要抹杀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引导作用。

差异性原则。要注重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是不同与其他人的个体,体育运动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不一,教育者应坚持差异性原则,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基本素质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品质;

系统性原则。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内容的渗透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制定系统的教育方案,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更加深刻。

实践性原则。实践是将理论原理反馈到生活实际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在将德育内容融入动商培养的过程中,更应该时刻以实践为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只有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实情况,才能将道德观念真正植根于中学生的内心,从而将道德标准外化为行为准则。

(二)丰富完善动商培养过程中的德育内容

学校体育曾一度被忽视,现今,随着认识的深入,国家对于学校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正努力改变学生不敢动、不想动、不爱动的现状。当然,体育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去把每个人培养成为优秀的竞技运动者,不是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成绩,而是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运动、会科学运动的人。而培养动商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人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能够挖掘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热爱运动,享有运动所能给予的人类全方位提高,从而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动商其德育价值的实现仍需要教育工作者将德育内容贯通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做人方面的教育。体育教学,并不局限于教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往往认为,体育就是单纯的运动。在社会体育里,人们也往往忽视运动对于人格塑造以及培养的作用。然而,通过运动所获得的健康体魄可以表达对前途和生命的关怀,学会关心他人和关心社会,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

其次,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教育。体育运动中,集体项目往往能够让人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集体项目,如球赛,游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团结协作,要比孤军奋战成功机会大很多。例如:2015年2月27日,国务院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饱受诟病的足球运动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又将校园足球作为足球改革之重要环节,给长期陷入困境的校园体育以及足球运动注入活力。足球运动,需要一种合作意识,越擅长合作,取得的成功几率就越大。这种集体活动,对于培养合作精神,树立团结意识,有很大意义。

再次,奋斗精神教育。在动商培养中,通过体育教学,讲述一些艰苦奋斗的事例,比如,同志的动商极高,终身热爱体育锻炼,他通过刻苦锻炼,强健身体,培养了超人的意志、勇气和胆略,为将来奋斗做好了体质及心里上的准备。在体育运动项目安排中,如耐力跑,就可以激发学生奋斗精神。

四、结语

探讨动商与德育的相关性,以及动商所能带来的德育价值,并不意味着动商与德育存在正相关,例如,动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我们发现,生活中不乏动商高的典范犯着道德水平低下的错误。因为,影响道德水平的因素本就是多方面的,如文化、社会制度、人的作用等等。动商也不仅仅包含着德育价值,它也对智力、审美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都具有积极影响。动商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脚,作为智商及情商发展的保障,无论动商本身,还是动商所能带来的德育价值,又或者其他人文社会价值,都应该被发现,被思考。

〔参 考 文 献〕

〔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王宗平等,张怡.动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1(04).

〔4〕王宗平.不可忽视的动商〔J〕.中国科学报,2014.

〔5〕陈文卿.论体育的德育价值〔J〕.娄底师专学报,2002,(04).

〔6〕黄蓉,杨柳.体育德育过程中的人格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2006,26.

〔7〕彭蕾.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2.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5

【关键词】网络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一、网络德育方案的制定

网络德育方案包括确立网络德育目标,制定网络德育计划。确定网络德育目标是网络德育过程的起点。网络德育目标是网络德育中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指针,是调节、控制和评估网络德育的依据,也是受教育者的努力方向。网络德育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对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趋势的正确反映基础上。这就要求网络德育的教育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求和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弄清两者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运动的趋势。网络德育计划是网络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网络德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网络德育计划,通常包括确定网络德育内容、选择网络德育方法和安排网络德育过程的程序等。制定的网络德育计划要有针对性、预见性和弹性。

二、网络德育的实施

第一,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在网络德育过程中,主客体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对网络德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重大。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关系会使教育者在一种轻松的网络交往氛围中更自如地开展工作,其所传授的道德观念、规范更易为受教育者所信赖、所接受。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关系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形成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需求和信任、尊重教育者的态度。有了这种需求和态度,受教育者就可能更顺利地接受德育目标,更自觉地接受教育影响。为此,良好的网络德育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育者必须树立新形象,通过网络,应该塑造一种对人切实关心、循循善诱、解决问题的形象,让网络德育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脑中、心中。

第二,把握知、情、信、意、行的矛盾运动。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一般是由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构成。由于网络虚拟性、网络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在很多时候,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发展水平上也是不完全平衡的,这就构成了诸因素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才需要坚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促使受教育者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成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受教育者完成从思想品德认知到品德行为的转化,是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任务。

三、网络德育的评估

网络德育的评估是检验网络德育指导思想是否得到充分贯彻,网络德育的特征及内容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网络德育方式方法是否有效,进而网络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是网络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网络德育评估必须依据网络德育指导思想和内容的规定,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网络德育的现状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从而纠正网络德育过程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偏差。它是网络德育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标志着一个具体的网络德育过程的结束,而且为新一个网络德育过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四、网络德育的内容

网络德育的内容是网络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网络德育的内容是根据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网民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根据网络的特点,我们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把网络德育的内容分为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国情教育等等内容。

(一)网络思想教育

在网络世界里,各种思想五花八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让人们眼花缭乱。西方资本主义更是利用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进行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企图借此摧毁社会主义的网络阵地,腐蚀我国学生网民的精神支柱,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网络思想教育主要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着重解决学生网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网络思想教育的核心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网民的头脑,指导学生网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着力于促进学生网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导和推动他们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网络政治观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来完全控制的局面,使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舆论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地增强。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变得既隐蔽化又复杂化,各种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在此自己的政治观念,形成网络信息多样化的态势,加强网络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开展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以解决学生网民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问题,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在面临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思想冲击的时候,学生网民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分清政治是非、才能够解决他们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问题。

(三)网络法制教育

网路法制教育是对学生网民进行约束、提高他律的必要手段。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网络化的出现及其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介入和深刻影响,突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主被动关系。受教育者在接受和信息方面有很大的自。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间的交流变得相当便利,舆论导向的控制也更加复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法制教育引入网络,尤其是引入德育网站,这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本质要求。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德育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德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场景的虚拟性等特征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充分保证,加强网路德育教学和网路德育建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培新.论网络德育观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2]蔡丽华.试论网络德育过程及其规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5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6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足坛所发生的事件,如腐败问题、踢假球、欠薪等,更有甚者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之间的犯规,所引起的恶性斗殴,不断地制约着足球这项世界第一大运动的发展。但这些问题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长期积累最终爆发形成的结果。然而这一现象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中国足协、各俱乐部管理层、各个省市队,裁判员、教练员、观众以及运动员自身修养等。在缺乏严厉的法律机制和长效的道德管理模式制约的同时,本文从足球运动员自身素养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体育素养,以促进中国足球向良性发展。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体育人文素养体育道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迁,体育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在社会各领域中,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然而,纵观体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竞技运动带来的并不都是令人可喜的一面,人类在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的出现了腐败,骚乱,甚至战争等令人吃惊的丑恶现象。在全球的大范围下,中国体育事业多年来畸形过快的发展,各种不道德的体育行为不但对成人社会构成恶劣的影响,而且对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间接地形成了对社会其他领域的矛盾。通过从当前中国足球运动员的各种道德危机以及如何培养足球运动员的体育素质,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中国足球向良性发展。

一、当前中国足球运动员的道德危机

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各领域也得到的一定的发展。体育也逐步成为国民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而足球运动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运动,它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科技技术不断渗透的过程中,足球运动也伴随着出现了如腐败问题、兴奋剂、消极比赛、假球现象、青少年虚假资格等等非体育道德行为。根据查阅的资料,产生的机制是由于长期以来未能建立健全的法律制约机制、缺乏长效的体育道德管理模式和相应的监管机制,加上部分运动员的道德素质不高,体育道德危机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缺乏强有力的共同道德基础作为支撑。体育就势必驶入不正常的轨道,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1]。

(一)法律制约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体育事业改革仍处于整改转型阶段,旧的体制仍未完全退出,新的体制还没完全建立,因此,竞技体育法制建设还不是很健全、规范。在足球比赛中,教练员或运动员采取的非体育道德行为,以及裁判员进行的错误判罚从而导致比赛不受控制,这些种种都应该遭受现场以及赛后的追加处罚。然而在《体育法》中虽已经制定了竞技体育的专门条文,但没有严格的执法和仲裁,其针对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实用性还不是很完善,使得追加处罚落实不到位,甚至处罚过轻,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在缺乏良好公正的径赛环境下,就无法维持和建立人人恪守的竞赛秩序,更不可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平稳发展。

(二)长期缺乏长效的道德管理模式和相应的监管机制

现今的中国竞技体育体制还不完整,对于赛场上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的非体育道德行为的监管还不到位,对长期积累在体育界内的恶疾的处理方式并不能立竿见影,虽然处理了足协主要官员的腐败打假,这些官员干部的下马也缓和了体育界歪风邪气的增长,但是形成长效的道德管理模式和相应的监管机制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任何运动项目的发展都依赖于整个国家体育体制的整改,为了健康和谐的体育环境,还需建立起长效的道德管理模式和相应的监管机制。

(三)部分运动员的道德素质不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单有科学教育,“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种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业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2]。

旧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重技能,轻文化,使得运动员过多的进行身体训练,从而轻视了对文化的教育。正因为足球运动员的职业关系,他们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导致了整个训练队伍总体文化素质不高。纵观全球足坛,无论名气多大的球员,都曾在球场内外给球迷或多或少的留下不好的一面,虽不全是道德问题,但基本都归因于文化素养不高。因此,只有加强运动员的道德素质,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打下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从而使其自觉地遵守运动员的各项道德规范,不管在球场内外都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从体育、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权衡都是最大的赢家。所以,文化道德素质的不高所造成了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因,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不能把运动员都训练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更应该使其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二、如何培养足球运动员的体育素养

(一)体育素养的界定

关于体育素养的概念,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李平等人认为,体育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深浅、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体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体育道德是灵魂,体育意识是动力[3]。薛岚、王章明等人认为,体育素养是指人们平时所具备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思想的水平。由于现在体育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若干运动项目的范畴,对体育的人士也提高到具体操作的层面之上,因此,也必须从更多的角度、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体育。曾旭升和金卫星认为体育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体育方面的修养。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育素养的培养应以终身体育理念为核心,同时侧重于技战术意识、体育道德以及个人身心健康所需具备的有关体育方面的修养[4]。

(二)采取体教结合的教育理念

全场90分钟的足球赛,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从个人的技、战术到整个球队之间的配合,在执行和贯彻上是相当复杂的,从天气、场地到对手、教练员、个人的技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影响。客观因素暂且不说,主体的主观因素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就是我国某些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低,这才是关键。因此,首先我们要加强对足球运动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其爱国主义、爱岗敬业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懂得作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职责。当代社会是由多元素文化集合而成,体育的发展也是经过数十年几代领导人,从最初的外交手段,渗透到经济领域,从而发展国力的,起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几代人。回归体育的本质是以健康第一为主,然而部分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对对手所采取的非体育道德行为,影响了观看比赛球迷的运动热情,更影响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学好比赛规则、裁判法的精神,接受职业道德。以往国与国之间的足球比赛,是以交流学习为主,比赛的主旨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场上的运动员大都尽力发挥自己及队伍的实力,真正做到了比赛的目的。但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各大联赛的足球比赛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为了赢球不惜一切,不管是战术的需要还是球队的利益,运动员都应该发挥出自身多年训练的水平以及对教练员所贯彻战术的理解来进行比赛,而不应该在球场上与对手发生争执做出非体育道德行为。

(三)提高裁判员与教练员的体育素养

裁判员在赛场上主要是公正执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需要”,违规执法、收取贿赂、参与体育腐败等等,球场外的因素不断干预影响裁判员的公正执裁,伴随而来的不止是球迷的嘘声,引起球员与教练员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不满情绪就爆发,加剧了球场上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发生,更甚者会导致整个社会对竞技体育失望,严重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的高低并不是最主要的,每一个球队所需要的教练员必须是一个公正执教,不干涉比赛、侵犯球员利益的人,其对运动员考察的是否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对球员在比赛过程中的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发生是有增无减。因此为人师者,必须以身作则。教练员在面对运动员除了日常的训练外,还应该组织球员集体阅读比赛战术以及道德礼仪、生活常识的书籍,增加知识之余还能陶冶球员的情操。此外,更重要的是教育球员如何做一名社会人。所以,还需要提高裁判员和教练员的道德素质,使他们树立道德义务和正确的荣誉观,对减少球员在赛场上的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发生他们任重道远。

三、结语

面对当前中国足球体育事业出现严重的体育道德危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足球赛场上,无论是裁判员、教练员或运动员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挫伤了球迷观众对足球运动的信任和热情,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在体育界中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其影响后备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职业足球运动的发展。对于在足球赛场上发生的各种丑恶现象,我们缺少的是严厉的法律机制和长效的道德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部分裁判员、教练员以及运动员道德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因此,为了中国的足球体育事业,针对裁判员、教练员以及足球运动员的体育道德问题,我们要不断完善法律机制,建立起长效的道德管理模式,提高运动员的道德修养,以杜绝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发生,确保中国足球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储涛.当代中国体育道德危机的发生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 龛中平,刘朝辉.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509.

[3] 李平,刘宇星,黄佑琴.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7

一、目标管理的含义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目标管理就是对工作目标的管理,具体指的是对于工作的既定目标的管理,在目标管理中要设置各种考核和奖励机制促进目标的高效实现。该目标既包括细化的小目标,也包括总体的大目标,管理者对工作制定一定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才能进行更好地管理。目标管理最早被广泛运用是在企业管理中,之后,由于其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超前性、对于工作成果的重视性以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性等特点,使得该管理方式逐渐推广,最终,在高校的各方面管理中也被广泛运用。

二、目标管理运用于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高校德育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德育工作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果能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高校的德育资源,并且合理的推进高校德育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讲,第一,目标管理可以明确德育的各个目标,可以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更强的方向性,有利于学校德育方式的制定与改善。第二,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师德育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可以调动学生德育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第三,目标管理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德育方式,发现学校德育的优势,使学校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探索出更多的德育方式以及途径,使德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与普及。

三、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高校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部分高校的实践中,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德育工作的改进与发展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前进脚步。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德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德育重视严重不足,只是一味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学生的评价都集中在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与提升。对于德育的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不到提高,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指导,最终导致一些学生表现出另类行为或者偏激行为。

2.学生的德育考核脱离德育主体

德育的主要目的使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学生对于道德观念的认知、体验、践行,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将课堂教学看作德育的主要工作,让学生学习了很多的道德理论,而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实践教学却存在很大的空白,在进行德育考核时,也只抓住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没有对于学生德育实践的考核。

3.对于德育的理解存在不足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偏向于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养成好的政治信仰,如何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而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规范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

4.德育的内容缺乏更新

很多高校的德育工作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使是进行了一定的更新,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一些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盛行。然而学校却不重视德育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多采用的是时间比较远的已经被使用过无数次的例子,对于学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与影响力,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5.德育目标定位不明确

有了正确的德育目标,才能是德育工作有正确的方向,使得德育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部分高校在德育目标的设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如将德育定位过高,在讲课的时候,往往会进行片面化的大道理的讲解,让学生觉得无法触及;对于道德观念的可操作性定位不足,不能对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些学校的德育内容停留在道德规范等道德制度的学习上,没能对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或者对于德育的目标的设定过于单一,所有的德育内容都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四、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建议

1.明确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高校的工作繁杂多样,而且各个方面的联系非常紧密,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目标管理,其管理要与各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对于德育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设定的德育目标要符合学校德育的需求。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德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目标的设定,该目标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设置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研究调查,使其符合本校德育工作的进展。其次,在德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调整德育目标,保证德育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共进。例如,鉴于当前社会人们价值观念较大的差异性、极端性,以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高校德育的总目标可以以形成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然后根据本校各项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对总目标的偏重点进行调整,如学校员工管理中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个学院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情况等。

2.认真开展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的目标的开展应该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对其管理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进行。其开展首先要将德育工作的总目标细化,分解成各个小的目标,分派给不同的工作部门和个人,以便于目标的有效实施。然后,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探索出不同的实现方法、具体的策略。在目标实现方法的探索中一定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状况,找出本部门德育工作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策略。最后,要对各个部门的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策略进行综合探讨研究,使其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的目标开展工作可以从各个管理人员入手,如学校的员工管理层要提高学校教职工的总体道德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于师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各个学院的领导层要加强对于本院师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各个年级的辅导员要加强对于本年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各个代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等。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层层关联的目标设定,对于德育工作的实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3.有序进行德育目标实现策略的执行

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是否对于目标的实现策略进行了合理、有序的执行。在德育工作目标实现策略的执行过程中,先要做好执行前的准备工作,执行人员的安排、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执行场所、执行材料的安排等;然后要合理的进行策略的执行,要把握好执行的力度,能够自如调控策略的执行;之后就是要做好目标实现策略的监督工作,保证策略的执行按照正确的途径、正确的方式进行,对于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确保目标按时完成。德育目标实现策略的执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具体的执行一定要依照各个管理对象的特点,如对于教职工的素养的提升应该采用的是对于职称的变动,而不能对其进行说教,因为教职工都已经是成年人,有了很深的社会阅历,其道德观念很难在被教育的情况下改变,所以,以职称的变动能够更好地约束其行为。而对于学生,就可以举出一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其进行感化教育,再辅之以实践教学,效果会比较突出。

4.合理进行德育目标成果的评价

对于德育目标成果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客观公正的,要根据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要以德育工作的预期目标作为重要参考,对于各个部门目标的实现过程、实现方法、实现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状况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对于学校人员管理部门的目标成果的评价应该从教职工的平时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评价应该依据学校的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来进行评价;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笔试和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等。

五、结语

总之,将目标管理运用于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既打破了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又充分的利用了学校的资源,使得该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性。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者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调动其德育工作方式改革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其有效的提高了高校的德育建设。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47-01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果能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时,巧妙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渗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具体来说要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渗透,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加强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重视学生理想主义教育的渗透

根据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所囊括的几项主要内容可知,要加强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就必须要重视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开展理想教育有助于经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因此,理想教育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进行德育渗透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要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要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贯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体育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多种场合、多种时机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要注意关注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集体主义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意识,让学生能够自觉的、主动的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集体主义教育能够通过运动训练中的游戏合作等多种方式得以贯彻落实,是发挥运动训练德育功能的有效方式。

(四)要注意强化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渗透

纪律不但是教育的手段,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保障,也是德育教育的任务之一。体育任课教师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觉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积极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二、任课教师应注意以身作则、正确引导

体育任课教师是学生运动训练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任课教师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最终德育教育的成效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想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体育任课教师首先就要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除此之外,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成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运动训练中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采用耐心引导与启发的方式,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其次,任课教师对于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可有所偏颇,尽可能利用自身在运动训练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最后,体育任课教师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注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而且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习惯。通过换位思考,体育任课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学生则会更加珍惜任课教师的劳动成果,在实现德育教育目的的同时,还能够融洽师生关系。

三、注意德育教育在运动训练中渗透方法和渗透途径的多样性

体育活动灵活多样,通过体育运动训练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但更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要求和特点也不同,只要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时,注意运动项目、训练方法和训练途径的多样性,就能够对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素质的发展和德育教育的全面渗透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

例如:中长跑对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十分有效,因此就可以充分发挥中长跑运动的教育价值用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而足球、篮球等集体性较强的项目,则在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卓有成效,在开展运动训练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集体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进而起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运动训练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训练这种单一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采用体育竞赛、体育讲座或者利用多媒体来放映各种国际体育赛事等多种方式来开展,并可以借此对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普及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考核分配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