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4 13:13:56

德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1

关键词:道德教育;“和”;解决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51-0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今天我们学习发扬其中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结合传统道德规范中“和”的思想谈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

一、传统道德教育中“和”的本义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律和声”,《多方》有“自作不知,尔惟和哉”、“不克敬于和”等记载,可见已将“和”作为一种和谐安定的状态,也是天下太平的体现。《辞源》注释:“和,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中庸》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和的本义为协调和谐,适度之义。

“和”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意思有二,一是做出的行为符合规范、节度。这最初来自音乐。如别人唱歌你来打拍子,正好和上,是为中节;发而皆中节,就叫和。就行为来说,符合了规范的要求,就是和。二是指多种不同的成分、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关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当然,和不是盲目附和,也不是不分是非,更不是无原则的苟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就是此意。在行为处事上,孔子认为和是允许有矛盾、有意见的,但只要能够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之下达到统一和和谐即可。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和是一种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在精神。“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即可说明这一点。

二、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和”因素

1.道德教育规范不“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效果不明显,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不是恰如其分的,内容不具体、不适当,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行为目标不“和”,这使得他们感到很隔膜很遥远,于是对待教育就无动于衷,德育自然就流于形式了。

2.道德教育知行不“和”。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中,家长、老师长期以来偏重于知识道理的教育灌输,忽视行为实践的落实,忽视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如在学校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往往是“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知行不统一;还有很多家庭,把孩子供奉成小皇帝,霸气十足,自私任性非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脾气使性子,更不用说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了。

3.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不“和”。在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中家庭、学校、社会往往是不沟通、不联系、不协调、不配合,三教不“和”。我们知道,和对于音乐来说,各种乐器和曲调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清浊如果能够和,就会奏出美妙的乐章。和对于做饭来说,各种佐料配合得好,就会做出美味佳肴。那么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够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解决矛盾和斗争方法不“和”。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父子之间、家庭学校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和斗争问题,这时双方往往不能和谐统一,拿不出可行的方法来解决,结果矛盾还是矛盾,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三、运用“和”法进行道德教育

以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究其原因就是不 “和”,因此我们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就要落实和法思想进行道德教育,具体如下:

1.“和”的德育内容要适当、具体、生活化。落实道德教育就要从“天上”降到“人间”,回到现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在“和”字上下工夫,做文章。比如尊敬老师可具体规定为见到老师问好、上课注意听老师讲课、不说话、不做小动作等。从最起码的、最容易的入手,寻找德育目标与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和道德进步,从身边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2.“和”的德育实践活动要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行统一的过程。道德教育要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离不开人们的道德实践,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因此,家长和学校要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和谐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比如学校可组织学生到法院考察,体验公民的责任;到革命纪念地扫墓,提升爱国情感;到敬老院帮老人干活,培养爱心等。

3.“和”的德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三教过程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学校要主动和经常性地与社会保持联系,共同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如学雷锋运动等;家庭也要紧密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家庭形成其乐融融的和睦团结氛围,父母起模范作用,上孝父母,下爱子女,善待兄弟姐妹,感染孩子,切实落实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学校可建立德育网络,表扬有爱心、善贡献的感人事迹,鼓励团结互助、爱集体、舍己为人的行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4.“和”为解决矛盾冲突的主要手段。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矛盾,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看待和解决,首先家长和老师要以礼来约束自己,节制自己的性情,不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不蔑视学生,一视同仁,真诚和蔼地对待学生;其次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来解决矛盾。按照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在尊重孩子的思想同时再循循善诱,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矛盾和对立,达到和谐;而且还有利于教育的继续。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小学体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小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教师的个人形象中的教育时机

1.教师的仪表。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要从教师形象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在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教师的语言。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但切忌低级趣味。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3.教师的态度。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更不侮辱谩骂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对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组织中的教育时机

1.课前准备。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差。除认真备课外,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与学习习惯。

2.调动队伍。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教育。

3.分组教学。在分组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良好作用和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必须反对对别人的缺点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的不良习惯。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的前要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一实事求是,在规则上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耐久跑教学。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跳跃障碍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在纵箱分腿腾越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可他们就是不敢过箱。在跳跃练习中过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还可以把横杆升起不少,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有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

4.球类项目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球场上一定要强调全局观点,强调集体力量,强调互相配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技术好的学生更要热情帮助技术较差的同伴。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对手的犯规动作,不应计较,更不能采取报复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与错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德育和美育;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8-01

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术和欣赏能力,而且更能够促进良好的各育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其他各育密不可分,成为统一的整体。从各方面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是用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和优良的品质。德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智、体、美、劳诸方面健康发展。对各育的全面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1.审美教育,增强爱国热情

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对知识和美的认识的选择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进行系统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美术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要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主要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通过对美术渊源的了解和对美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在绘画方面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发明的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更加热爱祖国的先进文化遗产。掌握知识,用美好的心灵和涵养去认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处理生活,对付人生。使其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养成一种健全的人格。激励和鼓舞他们去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完美。

2.美术史的教育.唤起学习欲望

中国绘画,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陶冶,儒、道释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渗透。博大精深。与其他各类艺术长期共存,互相发展,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在祖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画来教育和宣传,使他们得到启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表现事物所特有的线的魔力,并用其线来传达信息和审美感受,来充实自己的生命力,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欲望。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运用中国所特有的这种艺术语言,来表述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通过教育过程,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坚持精神

我们生活在祖国繁荣,国家昌盛,经济腾飞,文化争荣的大好局面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路线的指引下。生活的空间处处都有美的事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培养训练才能逐渐得到,逐渐增强的。美术也并非是一门浮浅的学科,而也具有自身的高深性。必须得负出艰辛的劳动。非下苦功不行。它里面所存在的一种认识和方法与其他各育相同,非常高深。既能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启发和教育,能动的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画的气并在严格的基本训练中,培养坚持精神,增强勇气,甚至锻炼出会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冲破障碍的刚毅品质。并通过美术欣赏课的介绍,更能够把人带到作品那种高雅的艺术之美中,感化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在这种美的陶冶下感悟艺术的高深境界。因为美术作品是历史上或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和审美意识的结晶,是对美事物和形式的探求和向往,也是人类认识和探求的结晶。通过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认为的善恶和美丑,以此来净化心灵,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激感,陶冶情操及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使其学生在思想感情精神上产生共鸣,激发前进的思想。

4.学习作品背景,塑造美好心灵

青少年学生爱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通过欣赏,讲述艺术家的艺术和人品及历程,塑造美的心灵。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美术作品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再现,同时也凝聚着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凝聚着艺术家个人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己的知识层次、、风俗习惯等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情感、个人风格是艺术家主客观的统一体,可以引导学生既学习艺术又学习画家的为人处世,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心灵。

5.开展各种活动,增强竞争意识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4

关键词:现代化教;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2002年2月,同志针对中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时说: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2006年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现在许多学校对德育工作已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及新课标教育理念,必须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一、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地位不高

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社会上功利主义造成德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2.德育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

在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经常用政治课代替。德育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上,内容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不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没有满足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要。另外,德育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中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德育方式简单灌输、途径单一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曾有报道:在某班开展的学雷锋会上,孩子们讲得热泪盈眶,可会后没人擦桌子;某校的献爱心活动,孩子们喜滋滋地把金额大的钱换成小的,比赛谁献的次数多。这无疑是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讽刺。简单、单向、缺乏学生积极参与的灌输教育是教条教育,没给孩子留下主动思考、选择与行动的空间。真正的德育教育是要求学生学会一种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的不足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至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已被忽视了,这种满足于只抓外部行为而忽视内在思想情感培养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5.德育定位追求名利、缺乏实效

在教育思想上,教育部门及其领导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采用考分制,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好坏。在这种导向下,德育的定位只是教师教、学生考,在教学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数,不是教给学生道德的理念。学生只是简单的记诵,把提高分数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1.加强师德建设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榜样是无穷的。如何切实、适时地开展师德建设,我有几点建议。制定师德建设计划,如把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道德行为问题列为重点整改内容;建立相应监督机制,定期举办师德评优活动,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师德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如心理辅导,专家座谈,下乡助教,文娱活动等。

2.德育教育思想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形势和教育对象的研究。一是根据社会形势确立德育内容,找准影响中学生思想的热点及敏感点,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二是适应学生需求搞教育。中学阶段,学生思想求上进,精神求充实的欲望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他们的需求,及时主动地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上。三是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搞教育。

3.德育教育遵循稳妥恰当原则

对学生教育要自然贴切,不留一点斧凿形迹。表扬要恰如其

分,批评人不能过头,切忌急风暴雨整人压人,而应用“润物细无声”的态度和热情去感动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正确地影响别人。在教师恰当稳妥的教育中,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

4.传播载体从单一模式向立体转变

在现代化教育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要树立时空观。如形成多样化德育教材,以书本为主,辅之声像、计算机软件、实物教材等;要探索多样化德育形式,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辅之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参观调研等形式;要确立多样化的德育课堂,以教学课堂为主,辅之以网络电教课堂、社会课堂、文化和科技活动课堂等;要运用多样化的德育资源,特别要重视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教育网络化

学校在组织好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人员、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水

平,使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终达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目的。

6.借鉴别国德育教育模式

美国中学用于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方法分成三部分,即价值澄清、行为修正和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价值澄清的关键是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做不同选择的后果和意义,提供他们思考价值的机会。行为修正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修正过程要求学校和父母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行为一致。发展道德认识能力,主要是教授道德推理,重点是围绕着各种道德规范讨论学校环境里产生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模式使美国近30年来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在现代化教育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实事求是地加强德育教育并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5

关键词:德育;技工教育;地位;作用

德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个院校开始重视德育,并且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在技工教育中,应该弄清楚技工教育的教学目的,以及德育与其他技工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德育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德育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

德育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在技工教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首先,德育是技工教育的首要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目的培养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对技工教育加大实施力度。目前的教育方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这种为了单独的选拔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方法,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和健康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智力,也需要品德,只有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才能增强学生提高自己全面素质的动力,让自己成为社会的有价值的优秀人才。

其次,德育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会面临很多未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可以促进体育、美育和劳育。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德育的问题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也提高的,未知的问题也会无形当中解决。德育在技工教育中就好像是春风化雨润无声般,起到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德育可以让学生不惧困难,不断向前,提高自己的毅力,增强自信心。当学生对德育的教育感到迷惑时,也需要认清它在教育中的地位,持之以恒地面对问题和挑战。

2 德育在技工教育中的作用

技工教育中,德育不仅是技工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全面提高技工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技工教育的开展上,推动技工教育的健康发展。

首先,德育规定技工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技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有用人才,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品行恶劣的人,及时他有足够的才华和谋略,我们也很难认为他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我们在社会上经常会被很多平凡而动人的事迹所感动,是因为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的闪烁着光芒。所以,德育在技工教育中起到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社会需要有技术的人才,但是更需要有技术且品行端正的人才。

其次,德育在技工教育中起到导向作用,技工教育中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道德品质都尚未成型,可塑性强。同时,他们因为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良好的品德教育可能关系到他们的一生的发展。在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中,要让他们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行事,与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不能与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那样很容易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迷失方向。学校的技工教育依靠德育,德育不仅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道德品质抵制外界的不良习气,让学生能够对家人、对社会等方面施以正面影响,让学生自己充满正能量,树立远大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再次,德育决定着技工教育的性质。在技工教育中,学生的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此时需要通过德育对青年人进行教育和培养,而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都应该重视德育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然要重视社会主义的学生素质培养,技工教育中,德育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德育的全面实施才能让教育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这种优化教育课堂的形式对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技工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技之长,步入到社会之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只专注学生的技术培养而忽略了德育,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不能够对学习科学文化,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更自觉的态度,和更深入的体会。如果是被动去学习技术,而不是主动的提高自己,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像完成任务一样,很多学生会感觉到在学校学习有压力,出现不安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的不利。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健康发展,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现在的社会发展道路上,需要把科学文化和思想修养统一起来,才能让自身成长得更快,才能不断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处在青年的学生不但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身心的发展,身为社会的栋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教育是有多样性的,在很多方面都要不断的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德育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排在首要位置,只有明确了德育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才能够让德育发挥作用,让学校、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必要性,德育课的教学才能得到多方面的重视。还需要弄清楚德育在技工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德育的作用在教学当中得到发挥。德育的作用是特殊而重要的,只有德育课被得到广泛的重视,才能够让德育的特殊功能在技工教育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慧媚. 现代技工教育文化建设透视:问题与对策――基于广州市技工院校考察[J]. 职教通讯,2013(07):20-23+31.

[2] 梅亚萍. 发展性德育目标:构建德育工作体系的关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91-93.

[3] 孙兴伟. 坚持技工教育发展方向 提升技工院校办学实力 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 中国培训,2015(02):62.

[4] 陈爱华. 呈现技工教育特色 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的解读与思考[J]. 中国培训,2014(05):32-33.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6

近年来,关于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广为关注与探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真知灼见,但大部分研究都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案例,如有的学生被认为品行良好,但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虽然心理素质好,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左膀右臂,少了一条,人就会失去平衡。鉴于此,本论文在实践中探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为高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思路,提高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理论源泉

中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尽管它们同属于大德育(广义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在内容、方式方法、出发点、直接目标、角色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二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简而言之,即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意“以心育德”和“以德养心”,为新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实践探索

1.聚焦内容创新的切入点:主题呈现。要使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有机结合,各学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在最佳结合点上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如责任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责任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促进的结合点。可以提出分阶段的研究主题,建立并落实研究制度。

2.回应活动创新的融合点:载体搭建。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活动有5种。①军训。通过队列训练既练“形”,更练“神”。体魄更强健,意志更顽强。军训虽然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却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军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②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③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在无形中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同学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放松和分享。④社团建设。社团活动对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展示学生风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中逐步锻炼出来的自主管理也为学生的阳光人格奠定了有益的基础。自主管理、自觉参与又反过来推动着社团发展,滋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⑤走进社区。如走进敬老院,学生每次从敬老院回来,感触都很深刻,他们明白该如何与老人相处,也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和家人之间的这份亲情,这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凸显课程创新的活化点:学科渗透。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中,更多的是要在欣赏课中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情感熏陶,让欣赏课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突出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在美术中,抽象的审美对象形与色的真、善、美与情感、道德品质的真善美相一致。

4.强化方法创新的突破点:多样互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倾听、自由讨论、鼓励,会谈、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等等。这些方法注重宣泄和暗示,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道德教育的实践锻炼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通,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可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三、展望

心理健康理念的倡导在现实、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必须和可行的。针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笔者认为是两者交集中的融合,而非两者是完全的合一。他们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无法替代任何一方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避免道德教育问题心育化、心育问题道德教育化,否则会得不偿失。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永恒课题,我们将沿着德心结合的方向继续探索,紧跟时代脉搏,将此精神传承与发扬。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批准号为:C-a/2011/0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7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学生群体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风气逐渐显现出来,有些学生甚至藐视道德、无视法律,过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置之脑后,学生法律素养以及道德水平令人担忧。整个教育行业的法治教育体制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只是发现问题再进行补救。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法治教育 整合 对策

在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在中职院校德育课程中实施法治教育,要运用综合性方法、思想性内容、素质性目标以及德育性性质。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的整合创新,必须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保证现实和理想高度统一。下面笔者就对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一、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全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学生在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进行专业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包括法律知识。如果中职学校的德育和法治教育相脱离,那么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知识也会分离,这样便无法形成系统概念,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和法律素质。将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必须要有一体化课程,这样才有利于全面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应将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纪律管理、制度管理等,对德育和法治教育不断强化,使学生耳濡目染,提升教育效果。

此外,中职院校还要注重建立起德育环境的法治保障体系。在建设中职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过程中,彻底转变道德代替法律的思想,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实现法治化,有制可循、有法可依地开展德育工作,注重养成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有利于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开展,需要借助很多教育资源。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是指,在实际开展德育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财力、物力、师资力量等。人们将教育资源分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这两个主要方面,硬件资源是教师在开展德育和法治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活动设备,软件资源是指教师在开展德育和法治教育过程中自身具备的信息资料、教育经验等。

在传统的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和法治教育是分开实施教学的,教师队伍也是分开的,这样需要消耗中职学校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而将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不仅可以降低中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成本,更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集中起来,将经费更多地运用到整合完成的德育和法治教育之中,进而可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可以达到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目标和预期效果,还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不仅要从内容方面进行整合,还要保证其形式方面的整合,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授课等各个环节和方面,都要实施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保证中职学校的资源合二为一,德育和法治教育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个体。

二、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对策

1.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思想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而以人为本中的人便是现实中的人。基于此,教师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这个教育对象为本,否则就无法实施以人为本的战略。想要将法治教育和德育整合在一起,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对学生的主体思想进行培养。主体思想不仅指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还指学生在群体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主体意识表现为自我决策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在传统中职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学生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中职教育的管理者以及教育者的任务,仅仅是保证中职学校正常运转,这样便与教育根本宗旨相背离。因此,在新时代和新背景中,学生主体思想的培养十分重要。主体思想和主体意识强的学生,其自我管理能力很强,而创业意识、成功意识、创新能力、自强和自立意识均在自我管理能力范畴中。在整个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将学生实际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鼓励学生对例行教育进行接受,帮助学生经过自身的思考和实践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并且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决策和选择负责。

2.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即便是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的教育,仍然有犯罪的学生出现。这些犯罪的学生可以对我们日常教育的内容倒背如流,但是他们仍然会做出犯罪决定和犯罪行为。原因就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甚至压制学生的个体和个性发展,剥夺了学生自由的权利。很多学校会认为,鼓励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会导致学校无法管理,进而增加学校的教育难度。这种思想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错误理解,这样的思想将个性发展绝对化看待。如果长久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就会很差。当然,我们所鼓励的个性是指学生好的个性,而非我行我素的个性。

想要将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有效整合,就必须对学生个性发展进行关注,单一道德案例的教育或者法律案例的说教并不能够教育学生。中职学校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整合,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尊重并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具有低劣和良好的分别,很多学生都能够实现自身个性的良好发展,这也得益于学生的老师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父母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老师善于对他们的个性潜能进行挖掘,进而加以培养。而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或学习中的某一个方面有特长,便可以获得很强的成就感。有些学生擅长主持,教师便鼓励他们参与到学校或社会各项演出、文艺活动的主持之中;有些学生擅长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向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投稿,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长篇小说;有些学生喜欢发明创造,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有效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

3.制定教育规划

要保证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效果,并不能单纯对学生实施统一式规划,必须要将学校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整合作为一项统一系统工程来实施规划,对年级、院校和地区实施层次分明、清晰的教育规划工作,在制定教育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量身定做教育规划。

例如,可以为低年级学生增加生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使低年级学生远离考试的压力,教会他们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教授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还要融入基本人文法律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对学校规章制度逐渐掌握,尤其是学校的法治性以及强制性规章、规范和制度,使学生可以对中职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为高年级学生实施统一的规划,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法律教育。由于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法治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多犯罪都发生在更高年级和更高学历学生身上。因此,要在高年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融入基本的刑法、民法知识,还要为其引进一些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可以抵制社会和身边的各种诱惑,可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思考和解决。

统筹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立体的整合模型,对不同层次教育目标进行确定,再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对教育规划、教育调整、教育内容进行选择,使其更加完善,进而逐渐达到教育目标。

4.丰富授课内容和方式

在选用教材的过程中,除了要为学生选择基础法律知识的教材,还要为其增加专业法律知识的教材,适当减少道德理论说教,通过运用更多的案件、事件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使法律思维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现阶段,中职学校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注重为学生传授普及化、大众化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在制定教材和修改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使教材更加具有吸引力。除了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外,还要增加《刑法》《民法通则》等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法律常识的讲授。在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关注,坚持将学生实际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根本,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以及法治观念进行把握,还要对学生生活方式进行把握,对学生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在整合教材的时候,要注重对国家时事、百姓民生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学生的思想中融入集体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教师还要对教授方式进行改革。在整合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要转变德育为首、法治次之的思想,把德育和法治教育提升到均衡的地位。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接受知识的学生,都必须遵循法律原则以及法律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杜绝用道德替代法律。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组织小组讨论,运用时事辩论等方式,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集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道德案例和法律案例,并且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整理,进而合理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5.开展教师培训

在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师开展专业的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可以聘请法律方面的专家或具有专业经验的人士,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还可以组织其他学校的教师到自己学校来,或者请自己的教师到其他学校中去,互相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知识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队伍。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和国家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对国家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在创建浓厚的道德氛围的同时,还要提升法治教育的地位。偏离了法治教育的德育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而偏离了德育教育的法治教育同样寸步难行。正因如此,我们应该遵循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重要原则,明确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定位,在实践中积极、努力地探索,真正实现中职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席东梅.展现德育魅力 强化理想信念强化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教育——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等机构解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

[2]袁鹏.经典润泽心灵,诵读激发情感——让经典诵读社团活动成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文教资料,2015(3).

[3]印建清.基于“三贴近”原则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准备策略探析——以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4(36).

[4]张富明,辛潇静.构建美丽校园 实现德育环境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4(4).

[5]王福建.搭建风采活动展示平台 助力文明学生全面发展——山东省获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十年成就奖”[J].现代教育,2014(4).

[6]张捷树.服务终身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路径创新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德育和德育教育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诸方面相结合,形成全面教育体系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为此,根据教学实践,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是每个学生必备素质,也是人们对体育效果和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在学生的培养中注重道德品质教育,比单纯教给他们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方法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便负起社会责任,担起历史使命。中国传统道德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他们必定会想到国家、社会、教师、父母的培养之恩,勤奋学习,自觉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为今后的富国强民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体现“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有助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摆正在集体中的位置,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在体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才能使他们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风格情操和乐群合众的意识,以及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4.有助于培养一大批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学生,净化体育道德气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事业包括体育事业,总是要与物质利益挂钩,但不能因此而改变成追求世俗的荣誉、地位和财富的奴隶。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化的政治信念,全心全意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2.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中,很多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在讲授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时,可将其赋上军事色彩:把跳高模拟成战场上跨越铁丝网;将复习内容中的掷垒球模拟成"榴弹"投准,使整节课贯穿鲜明的爱军、爱国教育意义,这既可培养学生如叔叔般英勇顽强、艰苦拼搏的精神,又可避免大纲内容的单调乏味,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3.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使其及时评定课内各方面情况;进行队列队形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划一的操练动作更能陶冶学生美感;一些教材在教法上可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对某些教材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4.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1)队列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2)分组练习:通过以小组长或值日生轮流负责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3)教学比赛:通过如"比比哪组完成动作好的人数多"或小组接力比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耀感和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并可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4)课的小结: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培养学生学习先进和自我评价的习惯。(5)收放器材:通过启发学生主动收放器材和讲述器材的保养方法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5.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面。由于师生间有频密的交往,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所以教师的思想行为随时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课堂上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而教师自己却穿便装;教育学生要讲文明,而教师却满口粗话等,这样的言传身教能给予学生好的教育作用吗?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使学生们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自然而然地乐于接受和效法,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从各方面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

上一篇:绿色化学的核心范文 下一篇:妇产科绩效考核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