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8 08:23:04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

物流外包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各种潜在风险。而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风险识别是指通过调查与分析来识别物流外包面临风险的存在;风险分析就是通过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具有的性质。由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及风险识别的主观性两者之间的差异,使正确识别和分析风险成为风险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是一项连续性工作,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成员企业的变动等都能改变物流外包内外风险的性质和来源,如果没有连续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就难以发现物流外包面临的潜在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只有感知风险的存在,才能进行风险分析,而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对感知风险的认识,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

二、物流外包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对于风险管理者来说,凭借其经验和一般知识便能识别和分析常见风险。但对于新的、潜在的风险,其识别和分析难度较大,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必要时还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识别与分析。一般来讲,企业风险识别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借助企业外部力量,利用保险公司及相关的咨询机构、学术团体提供的信息资料识别与分析风险;二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利用企业内部信息来识别和分析风险。

物流外包是由生产方、销售方之外的第三方综合性物流企业运行,物流外包企业的赢利活动和经营环境决定了其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现在主要应用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企业风险问卷法、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等。

1、企业风险问卷法。企业需要把物流业务外包的辐射范围扩大,处理的对象为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商品;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功能既要包括需要经验和实力的运输、包装、加工、分拣等基本功能,又要包括需要智慧和远见的物流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增值。这些都导致了物流外包风险的广泛存在,还可能错综复杂;但是,专职的风险管理者由于其业务知识、精力所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物流外包的所有风险。这时,企业风险问卷法就显示出优越性。

企业风险问卷又称为风险因素分析调查表。企业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来设计问卷,并送给负责物流外包的各类人员去填写,由他们回答本次外包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一般说来,负责物流外包的基层员工亲自参与到物流外包业务运作的各环节,他们熟悉物流外包作业的细节情况,对瓶颈作业最为了解;而负责物流外包的管理人员,从宏观上把握物流外包业务开展和资金运作情况。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为风险管理者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细节的、有关局部的信息,又能帮助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者从宏观整体上来系统地识别风险,准确地分析各类风险。

2、环境分析法。环境分析法是一种识别特定企业风险的方法。企业风险管理者通过分析企业内外环境条件对物流外包经营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以发现风险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损失。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的变化、资金来源、竞争者、政府管理者等方面的情况;企业的内部环境则包括其生产条件、技术水准、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

在对各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考虑的是它们相互联系的特征及这些联系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稳定程度对物流外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结构,以及一旦因素发生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就能发现面临的风险和潜在损失。

3、财务报表法。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因为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资金流上,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作为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工具。

与企业自营物流不同的是,物流外包的运作目标就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向企业提供快捷、满意的物流服务,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因此,作为一个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微观经济组织,物流外包的风险管理者也可以使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来识别和分析其物流外包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4、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是利用以往的损失统计记录识别将来可能重复出现的类似损失。由于这种方法只能发现与已发生过的损失有关的某些风险,因此和其他方法相比,所能揭示的风险也许会少些,但这种方法能够识别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某些风险。此法同样可用于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在有足够数量的以往损失统计数据时,风险管理者还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损失与成本预测。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种风险识别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以及物流外包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识别不仅仅是某种方法的简单应用,而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根据具体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多种方法搭配使用。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2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绿色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设项目施工是一个复杂的人类活动过程,其一般经历的时间周期较长,消耗的资源和能源非常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显着,所以,全面认识和恰当评价建设项目施工给环境、资源和能源所造成的绿色风险,既是防治环境污染、减缓资源和能源耗竭速度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概述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概念风险一般指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针对地球这个自组织系统而言,系统内的任何人类活动,只要超过一定程度,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及所依赖的物质基础(资源和能源)都会产生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其影响的结果也是一分为二的,可能造福,也可能为害,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危害性的,所有这些负面影响出现的可能性即为风险。绿色风险区别于其它风险的地方在于绿色的概念,绿色概念是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息息相关,绿色概念即“3R”概念,亦即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能源消耗。所以,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定义为: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即“3R”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亦即建筑项目施工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符合一般的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绿色风险的分类、绿色风险源的识别、绿色风险分析、绿色风险控制。

1、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类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分类是绿色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人们系统地识别绿色风险存在源,并最终按类别形成一份合理的绿色风险清单的过程。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分类见图1所示。

2、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识别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识别就是找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源之所在和引起绿色风险的的各种因素。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识别途径有两种:

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对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进行识别。

依靠对各种绿色风险事件的统计、资料经验和绿色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绿色风险的损害情况,以及有规律的损害风险。绿色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有: 预计危险分析、危险及操作性分析(HAZOP)、事件树分析和事故树分析(FTA)等。本文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建筑项目施工的绿色风险, 如图2所示。工程技术人员在利用此图进行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识别时,只需要对绿色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绘制成图表,有利于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动态管理。

二、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析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进行绿色风险的分类和识别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进行绿色风险的分析。由于产生绿色风险的风险源不同,故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定性分析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定性分析是评价已识别的绿色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根据绿色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对绿色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利用随机决策树和层次分析法可对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进行定性分析。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为式中,R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值;P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发生的概率;E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后果。

绿色风险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的主要依据是:绿色风险管理计划;已识别的绿色风险;绿色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范围与后果;假定的条件;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层次分析法主要是确定绿色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绿色风险的定性分析时,要注意那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并对这些绿色风险因素进行再次细化分析,以达到绿色风险分析的最佳效果。通过对图2的分析可知:由建筑材料引起的风险因子既有环境风险因子,又有资源风险因子和能源风险因子。所以,施工中所用建筑材料是引起绿色风险的一个主要风险源,应着重对其引起的绿色风险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建筑项目施工的绿色风险。

三、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定量分析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其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模糊数学法、统计概率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在定量分析法中找出绿色风险源,能够量化的绿色风险对其量化,不能量化的绿色风险对其分类列表,利用统计概率的方法进行分析。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可以按照场地平整——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建筑项目的集成路线对其各步的绿色风险源列表汇总,最后找出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绿色风险出现的概率及其所反映出来的趋势。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控制绿色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使风险事件不发生或在发生时减小损失,绿色风险控制的方式有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绿色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绿色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例如在项目施工中审慎使用高耗能、高耗资和高污染的建筑材料等。

绿色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绿色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项目施工中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绿色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项目施工中建筑垃圾的处理、施工扬尘、施工扰民等。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体制建立的关键措施面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可能遇到的“绿色壁垒”,笔者认为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绿色风险管理非常有必要,而建立绿色风险管理体制的关键措施在于以下几点:

国家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并配以相应的实施和鼓励措施。例如:加强建筑企业的绿色认证工作,鼓励建筑企业走减物质化生产的道路,对实施绿色风险管理效果显着的建筑企业实行奖励等。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风险管理制度,加强绿色风险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资源和能源危机意识,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鉴于绿色风险的不确定性,应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对各种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总结出绿色风险发生的规律,并对绿色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为绿色风险的处理提供合理的方案。

鼓励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对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开发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的集成软件。

四、结束语:

阐述了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概念,简述了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的内容,给出了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体制建立的关键措施,可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析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3

方法是可以较好的实现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风险控制与管理 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项目的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海洋工程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在海洋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使用有效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控尤为重要。本文以荔湾3-1项目为例,结合本项目的特点,阐述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0.项目概述和风险特点

南海深水天然气工程荔湾3-1项目是中国目前最大、水深最深的海上气田,位于南海东部海域珠江口盆地,距香港东南约 250公里,水深约1350米至 1500米。在190米水深处建设一座约30000吨的导管架和约32000吨的中心平台,通过6"海底管线连接1350米至1500米水深处的海底采油设施,通过30"海底管线将天然气输送至位于珠海高栏岛的陆地终端。本项目的开发示意图如下:

图1:荔湾3-1项目开发示意图

1.项目风险分析

根据上述项目的特点,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项目的风险分析评估分为五个步骤:

1)风险管理过程启动

首先是建立项目风险评估的总体框架,为后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设计应对措施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包括建立项目风险评估团队,识别风险评估指标以及定义风险可能性与后果尺度等内容。

表3 :项目风险可能性尺度表

2)风险识别

本项目利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团队集中讨论、历史数据分析、访谈、行业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建立风险清单。本项目风险清单的建立结合了本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的一些典型风险,并借鉴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通过全面的风险识别供识别出项目风险约400条。

3)风险分析

在风险识别之后,项目团队对识别出的风险事项进行风险分析。本项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其中定性风险分析方法采用风险因素取值评定法和风险矩阵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

本项目定性风险分析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和准则,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通过采用邀请相关人员召开会议或进行访谈等方式对风险进行评估。项目组根据自身习惯和情况,确定哪种风险概率和后果的组合可被评定为哪种风险等级,如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颜色,进行排序,最后将识别出的各种风险纳入风险矩阵中。本项目结合了国际最佳实践的做法后采用5×5矩阵,并将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别为:关键风险、 重大风险、中等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具体划分如表 6 所示:

表6:风险等级划分表

本项目的定量风险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进行分析,其中进度风险分析采用 PDM 进度计划作为模型,成本风险分析采用 WBS 作为模型。因费用分析为公司保密内容不便叙述,图2为项目进度定量分析的风险因素龙卷风图。

图2:项目风险因素龙卷风图

4)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措施采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担四种策略。本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识别主要由项目团队各专业相关人员进行,部分借助专家来完成。本项目主要采用项目团队集中讨论、访谈各专业相关人员及外部咨询专家、行业调研方法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在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之后,对采取应对措施后的残余风险进行分析,如果残余风险仍然不可接受,则需要重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最终保证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 最后,在确定了风险应对措施和残余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将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责任部门或人员,以及残余风险描述,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存档。

2.项目风险控制与管理

项目的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为风险的监测、控制和执行,将分析评估出的项目风险和应对措施真正贯彻执行下去,使风险管理融入到项目日常运作流程中,形成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针对风险的变化性在项目全生命周期里持续对项目工作进行监督以及寻找新风险和变化的风险。为此,本项目引入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管理过程和动态管理,达到顺利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的风险管理流程

图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

工程项目的风险种类复杂、风险影响程度各异,并且可能互相转化。因此,项目风险必须按照紧急程度、影响程度进行细分,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风险应对,形成梯度管理。如果采用手工管理,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不利于风险跟踪和责任落实。采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后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a)有利于梯度控制――分类检索方便

利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后,风险管理工作可以轻松实现大量风险的评估、量化、分类及应对监控。

b)便于风险跟踪和预警提示――风险提示清晰

风险应对的关键是重点风险控制措施及时有效,提示风险不被遗忘。由于本项目的施工地点分散、人员不集中,如果手工操作,要做到对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及时反馈将比较困难。提示性风险就更容易被忽视,“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沟通便捷、自动提示作用。

c)有利于责任落实――公开透明

由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开放性和共享性,本项目把风险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保证了风险管理的时效性,风险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全员参与,为此引入“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后项目组全体员工根据职责和分工划分为四种角色:风险登记人、风险责任人、风险审核人、风险人,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如下:

图4: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界面

3.结束语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 风险 识别 矩阵 方法

一、引言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风险管理者首要的或许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是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对风险进行系统、连续地辨认和鉴定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辫认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并确定各种风险的性质。只有通过风险识别发现项目隐含的各种潜在风险,才有可能进行风险度量、评价并选择最适当的风险管理对策,避免被动自留风险而给项目带来损失。

早期的风险识别主要是依靠风险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经验进行。1978年,Boehm认为依照风险源清单( Risk Checklist),可发现项目中大多数严重的风险因素。1993年,Marcin等提出了“基于分类的风险辨识”思想。1995年,Haimes等提出了“层次全息模型(HHM)”风险辨识思想。2001年,Schmidt等认为有效的风险因素序列有助于项目管理者把握风险的本质和类型。

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静态的风险识别方法,如财务报表分析法、分类结构法、风险源清单、风险档案表、条件――转换――后果(Condition- Transition- Consequence)图等;二是动态风险识别方法,如流程分析法、阶段风险报告法等。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通过权衡风险辨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辨识方法。

项目活动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在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着同一类别特征的风险,比如因人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但其质和量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在项目实施的同一阶段也可能同时存在,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与项目活动实施不同阶段动态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同时对项目活动各类风险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均能够进行系统识别的结构化方法。

二、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原理

1.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与流程分析法

分类结构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按照某种特征,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对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系统归类的风险识别方法。运用该方法时首先要确定风险的类别特征,并对其进行清楚的界定;然后,要制定项目风险清单或风险档案表。本方法以风险的聚类性与复合性特征为基础,符合风险识别的分类分层识别原则。

流程分析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图展示项目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对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逐一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等确定项目风险的一种方法。这种风险识别方法基于风险的动态性特征,符合持续动态识别的原则。

以上两种风险识别方法易受风险源请单和风险档案表的影响,可能误导管理人员只注重风险源请单或风险档案表中的潜在问题,从而忽视了检查表以外风险的存在,使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不足,以至留下隐患。

2.风险矩阵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矩阵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风险(风险集)进行系统识别并对项目风险(风险集)重要性进行评估,以便采取有效改进策略的一套系统性、预防性的结构方法。这种方法是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 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于1995年4 月提出的。1996年以来,ESC的大量项目都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为了改进风险矩阵方法的应用,美国的MITRE公司还开发了一套风险矩阵应用软件,能够自动交叉检查风险矩阵所分析出的风险等级。在ESC所提出的风险矩阵中,风险矩阵的栏目包括需求栏、技术栏、风险栏(risks)、风险影响栏、风险概率栏以及风险等级栏等。

项目风险是指某些不利事件对项目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或可能遭受的损失。在风险矩阵中,风险是指采用的技术或工程过程不能满足项目需要的概率。风险矩阵识别项目风险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考察项目需求与技术可能这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来分析辨识项目是否存在风险,如果可采用技术不存在或不够成熟,从而不能满足需求则表明项目在这有方面存在风险。需求栏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高级操作要求和项目管理需求,前者如项目操作要求文件,后者如项目管理指南中所列出的需求方面。技术栏列出了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可以采用的技术。

风险矩阵通过对项目需求栏与技术栏的比较来确定项目活动是否存在风险。但如何确定项目需求和项目技术,对于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大量的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正因为如此,风险矩阵目前多用于工程技术类项目的管理,因为这类项目的需求与技术比较容易判断。

3.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

通过对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流程分析法以及风险矩阵方法的分析,根据项目实施风险的特征以及风险识别的要求,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方法的原理可以这样进行描述:首先,对原始风险矩阵风险识别的部分进行重新构造,即风险矩阵中的项目需求栏作为矩阵的列向量,风险矩阵中的项目技术栏作为矩阵的行向量。然后,风险矩阵的列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时间维度即不同实施阶段表示,风险矩阵的行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类别特征表示。这样,行向量与列向量的交叉之处就是不同的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产生的具体风险项。

这种风险识别矩阵主要考察项目实施的进程阶段与项目风险的类别特征两个维度,以此为基础来辩识项目实施的某阶段是否存在某种特征的风险,从而能够系统、持续地对不同类别的项目风险项进行动态识别。另外,由于项目风险识别的流程分析法与分类结构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因而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风险识别矩阵见表1。

表1 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表

另外,利用矩阵分解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将项目实施阶段和风险特征进一步进行细分,可以深度挖掘不同层面的风险项。比如,对阶段1进一步细分为阶段11、阶段12、阶段13等,将风险特征A进一步细分为风险特征A1、风险特征A2、风险特征A3等,按照风险识别矩阵的原理,可以构造一个子矩阵,利用这个子矩阵能够对深一层次的风险项进行挖掘,这也是风险矩阵识别方法的又一大优势。风险识别子矩阵见表2。

表2 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子矩阵表

三、项目风险识别矩阵的运用

1.运用风险识别矩阵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当依据下列的程序进行。

(1)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的任务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专家小组由管理咨询专家、项目实施单位相关人员和项目服务提供方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人数一般为10人~12人,为了便于做出决策,以11人为最佳。

(2)提出初步风险清单。由专家小组成员分别单独就每一个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以每个专家识别出的风险项为基础,再结合相关研究资料或其它类似项目的实践信息,按照风险项不重复的原则整理成初步风险源清单。

(3)确定项目风险源。基于初步风险源清单,按照专家意见法的原理,进一步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当多位专家(6位)认为某风险项存在时,即确定该风险项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

2.按照上述风险识别程序,以人员特征为例,运用风险识别矩阵对人的因素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引起的风险项进行识别,形成如下的风险源清单: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项:决策者素质风险、管理者经验风险、信息管理能力风险等。

(2)项目合作联盟建立阶段风险项:信息收集能力风险、服务提供商选择风险、沟通风险、价格谈判风险、合同条款风险等。

(3)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项:服务提供人员素质风险、服务接受者的素质风险、项目活动管理者的素质风险、领导支持风险、沟通风险等。

(4)项目总结评估阶段的风险项:领导重视风险、评估者的素质风险、信息收集风险、员工支持风险等。

四、结束语

项目风险管理是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手段。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对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研究重视不够。本文以流程分析和分类结构法为基础,对原始风险矩阵进行适当改造,提出基于项目实施进程和风险类别特征的项目风险矩阵识别思想和方法,运用该方法能够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持续的动态识别,比较好的解决了项目风险识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启超等:风险矩阵方法与应用评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1月:89-94

[2]洪锡熙:风险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8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风险识别;承包商

一般来说,公路建设项目都具有工程规模大、工期长、造价高的特点,并且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承受各种风险,尤其是项目承包商承受着各种挑战,需要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显然,风险管理是公路工程项目承包商必须要重视的一些艰巨任务。风险管理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风险识别。对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而言,对公路施工中存在的风险种类和性质进行辨别就是我们行业中所讲的承包商风险识别。更直白地讲,所谓的承包商的风险识别就是要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加以判别,并反复比较各种因素,所以说是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推测各种倾向和趋势并做出判断,还要评估建设项目的各种内外因素及其变量。故而,必须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完成公路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识别。

1公路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识别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承包商对于公路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所进行的风险识别可以按照下述步骤来实施:(1)收集数据和信息资料。施工阶段的公路工程项目与其它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不只是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和项目本身的数据和信息资料息息相关。公路工程项目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承包商来讲在进行风险识别时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关于施工环境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资料。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中的数据和信息资料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社会环境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变化,都会对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二是以往的公路工程项目或与此相类似的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数据和信息资料。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识别来讲,这两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资料借鉴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对这些项目中风险事件的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后很有可能发现存在于当前项目施工中的风险因素。三是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设计及施工文件。其中公路工程的结构布置、形式以及尺寸,包括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质量标准等在设计文件中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工程的施工文件则对施工的方案、质量控制的要求以及工程验收的标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旦这些文件内容发生改变则都极可能产生风险,给承包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2)分析收集的资料,找出潜在的风险。首先承包商要收集好公路工程项目的数据和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从中寻找找施工中可能隐藏的大部分风险。此外,还必须进行关于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工程结构的不确定性分析和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等。通过实施上述的不确定性分析,从中可能发现那些存在于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由此进一步找出潜藏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因素。(3)确认公路工程项目的风险并进行归类。对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风险,一旦在初步找出后就需要对其做分析确认,评定是否还有遗漏的或重复的风险。对这些风险在确认无误后就要加以分类归档以便科学地进行管理。(4)对施工阶段的公路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编制风险识别报告。作为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识别的所作的总结,风险识别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已识别出的结果经常以风险清单的形式出现的风险。将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所面临的风险通过风险清单加以汇总并按类别加以排列。二是那些尚没有迹象表明将会发生的潜在风险。这属于承包商主观判断的风险。

2公路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识别存在的问题

鉴于工程项目承包中风险识别时需要对很多因素加以考虑,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存在部分难以定量描述的因素,这让风险识别的难度大大增加。所以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归结起来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工程项目的可靠性问题:是否有没能被发现或认识比较模糊的潜在风险因素。(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成本问题:虽然通过风险识别能对施工当中中的风险加以有效地识别,从而让承包商损失得以减少,获得更大效益,但往往进行这种风险管理的成本也比较大。从事风险识别研究到底需要承包商投入多少资金,必须开支的经费有哪些,而能够节约的费用又有哪些,这些都是承包商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成本和项目效益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长期的工程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公路工程的风险识别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必须明确风险识别的目的,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资料尽量只涉及和该工程项目有关的,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加以充分利用,力求达到能凭借尽量少的现象、信息和数据来阐明更多风险问题。摘要:本文阐述了公路工程承包商风险识别的过程,对承包商风险识别中存在的可靠性、风险管理成本、识别的偏差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常用的几种风险识别方法做了比较。关键词:公路工程;风险识别;承包商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6-1995(2017)31-0208-02(3)在风险识别中存在的偏差问题: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受限于承包商的知识局限和经验方面的不足,再加上公路工程项目所处的实际施工环境和条件制约,导致承包商在工程中对于遇到的风险事件不容易寻找到类似的事件来进行参照,缺乏相对准确的参考数据,有的参考资料和数据同工程实际状况出入较大。也就是说,承包商风险识别的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相比起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由此会导致承包商在风险事件处理方面存在误判和漏判等不良后果。

3公路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识别的方法

目前,风险识别的方法较多,每一种风险识别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为了便于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解,本章对常用的几种风险识别方法做了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上述评价方法,不论是德尔菲法,还是头脑风暴法,或者故障树分析法,在进行评价时都是基于进行了有关专家组的调查分析之后方能给出科学结论。站在承包商的角度来看,采用这类风险识别的方法,不但增加了运营成本,而且要想把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实施风险识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一般公路项目来讲,作为承包商也觉得不太现实,再加上风险识别都是来源于专家组这些调查人员的主观论断和个人偏好,难免有失公允。基于这方面的考量,核对表法算相对来讲,是更适合公路工程项目的承包商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

在医药生产领域,由于药品生产管理的不当所造成的药害事件频繁发生,它在给患者带来极大健康危害的同时,也给药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物料、设施、工艺、管理等多项因素都对药品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是药品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对于这些风险因素,制药企业如何采取更好的措施,有效防范药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药品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正逐步应用于医药领域,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生产者和一线操作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较片面,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已经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基于此,本文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阐释,以提高人们对生产过程中一些严重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工艺的风险识别程度,期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药品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概述及意义

药品生产风险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危害的所有因素以及其危害程度的组合.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别和处理,以最低的成本将风险所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小,它属于一种高效的、科学的管理办法,其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损失.在现代药品生产领域,有效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更好的预测,避免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在药品风险管理工作中,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以及分布的基本情况,进行所监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指出的是,药品监管机构对于整个药品生产过程的熟知程度直接影响各项风险因素的准确确定,因此,监管机构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专家监督管理队伍[1].风险管理是目前药品制造企业质量控制系统自我完善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产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明确风险因素,识别风险级别,有效提高药品生产的规范化程度和工作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物料、设备、环境等风险因素对于药品质量的影响.实施风险管理工作能有效避免由风险因素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名誉等方面的损失,促使整个药品生产过程高效和稳定运行,进而对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提供帮助.

2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系统地使用所有信息(包括历史数据、理论分析、现有的判断结论)来寻找和识别整个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风险或问题的潜在根源.风险识别就是要确定可能会出的差错和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风险因子有很多,比如工作人员、物料、生产设备、设施和生产环境等.对于药品监管机构而言,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采取的比较常用的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流程图法等,但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地将药品生产环节中的所有风险因素识别出来,所以,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药品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相应的识别工作.另外,由于药品质量风险识别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间断的重复过程,因此并非只通过几次简单的分析和调查就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其存在的许多风险因素均需要经过反复的识别才能确定.

2.2风险分析和评估

风险识别工作结束后,生产环节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隐患就基本确定下来,此时就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判断,并与给定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风险分析评估工作针对具体的风险因素,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危害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为药品生产企业更好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提供依据.药品生产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目的是,以药品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为基础,对存在风险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找到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对于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析和评估而言,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评估结果的质量.风险分析评估结果可以是风险的定量评价,也可以是定性描述.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可以用概率表示,进行定性评估时可以用“高”“中”“低”表示,也可以用“计分”的方式来进一步限定风险排列的顺序.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有统计(包括鱼骨图、检查列表和流程图)、事先危害分析、风险排列计分过滤、失败模式效果分析(FMEA)、危害分析、主要控制点(HACCP)及基础危害分析.

2.3风险应对

[2]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防范和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手段.现阶段,比较常用的风险应对处理手段主要有以下内容:(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之后,得知这种风险存在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又不存在一种能预防和降低其危害程度的有效方法或措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放弃的处理方式.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主要是当自身不愿承受风险因素所导致的损失和危害时,主动将风险因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转交于第三方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措施.风险转移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保险或者合同,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将风险损失的法律责任或财务损失转交于第三方机构或个人.(3)风险预防风险预防主要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有效防范措施的应用,而实现的一种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重要举措.风险预防工作并不能够将风险完全消除,只是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4)风险抑制风险抑制是针对风险事件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件损害程度和危害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风险抑制不会影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和范围.(5)风险自留针对一些风险事件,短期内还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或所采取的风险应对费用本身已经严重超出风险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时,企业一般自己承担损失,这即风险自留.

3药品生产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现阶段,对风险管理工作,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其自身也存在着风险意识缺乏以及对风险管理基本工作流程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也就难免出现管理片面化的现象.如,目前多数的制药企业在生产环节,往往片面地注重对风险的监控和应对,而欠缺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而且针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也存在单一化特点,不能很好地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工作.另外,药品生产企业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培训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控性、系统性及前瞻性[3].(2)对物料供应商的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更多的药品生产企业重视的是包括人员操作的规范性、质量保障能力的有效性、生产设备的完好性等在内的内部管理工作,而对一系列的外部工作,如物料采购、内包材料等相关生产原辅料的风险管控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生产企业对于物料供应商资质缺少严格的认定和评估,对于各种材料也缺乏针对性的检查、验收体系等,这些因素都将对后期生产药品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3)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虽然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应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但更多地是根据现有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来确定风险的应对措施,而缺乏对风险因素的深入调研.与此同时,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过于单一,风险指标一成不变,这也直接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进而可能对风险隐患的发现及识别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4强化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举措

(1)强化生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工作并非只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全体员工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针对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风险培训工作,具体培训内容应该涵盖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实践应用等.企业高层管理者还应适时出国考察,参与管理层交流等,以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4].(2)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管理体系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要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到涵盖物料采购、检验、成品贮存以及运输等环节,加强对物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检查和评估;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另外,还需要针对风险因子,进行信息化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3)不断推进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时更新要对相应的风险管理要求和标准进行更新和调整,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完成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上交管理者,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和灵活性.(4)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由于风险具有可变性,药品质量监管机构也难以对其发展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而且风险的应对措施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因此,需要监管机构强化信息反馈机制建设,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同时设立相应的风险信息反馈表,深入到生产企业搜集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的各类风险信息,结合相关信息对风险决策进行反思,并及时对风险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另外,要加强对已发风险事件情况的有效反馈,为下一阶段的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6].

5结语

在药品生产领域,为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企业中.其成功实施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有良好的防范作用,对于药品质量的保证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景瑞.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监管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15(1):75-76.

[2]林琳.药品质量风险规制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11.

[3]马晓英,张嘉强.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30-31.

[4]梅源.注射剂质量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张昊.制药企业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政府规制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14.

[6]江春芳.我国药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16-02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供应链风险有以下特征:(1)互动博弈与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2)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3)传递性。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

供应链风险管理旨在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规避或消除风险,可定义为“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协作,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来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脆弱性。”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处理技术,确保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

二、供应链风险的辨析

风险辨析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它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它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过程。风险识别是指通过调查与分析来识别供应链面临风险的存在;风险分析就是通过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具有的性质。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而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对感知风险的认识,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

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工作就是通过调查了解识别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及其来源,并对其进行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其表现形式。主要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流程分析法、风险问卷法和财务报表法。

(1)情景分析法。常常以头脑风暴会议的形式,来发现一系列主要的与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相关的影响供应链表现的风险因素。(2)历史事件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风险事件来总结经险,进而识别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一般情况下,先收集一些产生不良后果的历史事件案例,然后分析总结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3)流程分析法。这种方法首先绘制出展现不同事业功能的供应链流程图,而且必需足够详尽包括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可供分析的供应链流程。这个流程图里的每一步都代表一个独立的事业流程,要弄清楚关于这个流程的细节,包括它的目的、如何进行、由谁来进行以及所以可能导致的失误。供应链流程图完成后,它就可以被用来分析并发现控制缺陷、潜在失效环节以及其他的薄弱环节。(4)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设计问卷,并送给供应链各组成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去填写,由他们回答本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5)财务报表法。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该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五种风险识别方法各自的适用性以及供应链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二是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大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从事经营和管理自力。供应链中的企业虽然是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

三、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环境风险分析,二是内部风险分析,三是整体运行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环境风险分析

供应链环境风险主要指由供应链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国际、国内经济政策、法律等因素。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一般企业风险形成的诸多环境因素,还包括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特殊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经营活动、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资金运动,是引发供应链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2)国内外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是指国际政治格局、金融次序和产业链结构等发生变化给供应链特别是跨国型的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国内经济环境是指如经济体制、行业政策、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的调整和变动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3)法律环境。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

(二)供应链内部风险分析

供应链内部风险是指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这一整体网链内部以及该网链中各个环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内部风险由包括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物流运作风险等,而每一个子风险组下又有一系列的具体风险。

经营决策风险即经营决策层风险,是供应链最高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经营管理的决策而产生的风险,包括:市场预测风险、经营及产品生产决策风险。

管理控制风险即管理控制层风险,是供应链的中间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节点之间选择、计划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风险,一般包括:采购过程中供应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分销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的销售商选择风险、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管理控制风险、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物流运作上表现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存货统一管理、联合计划。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生产过程、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合作”失误,这些“合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风险分析

供应链整体风险是指影响供应链整体运行的风险,主要由追逐盈利目标风险、供应链契约风险、信息处理风险和资金运行风险等构成。

利润是供应链各环节能够凝聚在一起的驱动力,在供应链的整合中,利益的协调要优先于信息的透明。在控制和整合供应链资源时,总能找到新利润增长点的环节往往能够成为“链主”。供应链各环节都希望成为供应链上的“链主”企业,在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速度。在那些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共赢”机制的供应链中,“链主”似乎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占用供应链中的资源,甚至可以占用、挤压乃至“盘剥”上下游资源。在供应链中当某一环节“独赢”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导致该供应链中某一个或某些“链节点”断裂,出现整个供应链崩溃的风险。

供应链契约是供应链各环节合作的基础。现在企业之间的契约形式一般是“委托”制,即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

供应链契约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契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种类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又可分为:事前不对称契约风险与事后不对称契约风险,即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又可分为: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与隐藏行为契约风险。

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委托”契约关系中由于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风险。隐藏行为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败德行为产生的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制造商的潜在费用。

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信息失真,而产生的风险,包括信息可获性、信息完整性、信息可用性和信息关联性等风险。从产生风险的原因看,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可划分为:技术缺陷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供应链运作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经营生产过程中,资金流是从物流的末端用户端,经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一直流到供应商。资金流的畅通对供应链上各节点都至关重要,资金流在运行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一节点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受阻。

四、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营环境的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供应链层数的增加,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越来越多,供应链的结构日趋复杂,而供应链的复杂性导致供应链的风险。

要实现供应链高效安全地运作,就必须针对供应链内外潜在风险而实施恰当的战略和行动来减少或化解风险。如何更好的认识风险因素和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个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并识别归类供应链的风险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日进.供应链的合作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2]易海燕.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裴军.考虑风险控制的供应链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

[4]马丽娟.供应链风险研究概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风险;层次分析法

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而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又依托于各个项目活动的具体实现。因此,在现代管理科学领域中,项目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项目管理是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项目活动上,来达成解决项目的问题或达成项目的需求。随着全球信息的多元化多极化发展,在先进科技地推动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加大,项目风险管理将是企业生存和创造机遇的一大挑战。

一、项目风险管理特征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

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项目特点,因此,在项目管理中尤其是风险管理层面下,结合具体行业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以通信行业为例,通讯工程项目具有较为显著的行业特点:首先是市场是买方市场,设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而国内主要的电信网络运营商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长期处于买方垄断的地位,对于设备供应商而言将长期处于劣势,但供应商与运营商之间往往具有较为稳定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高了通信设备领域的进入壁垒;其次,通信领域的项目工程标的往往非常高,尤其是大型工程的设备项目,项目所需资金巨大,同时,工程还会牵涉到多家设备供应商以及客户内部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但各方都互不相属,因此,有效的管理对于减少资金和人力以及时间的浪费显得至关重要,一旦工程进度拖延必将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项目的风险容忍度较低,因为网络一旦发生故障必将对用户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影响面很广,一旦遭到大批用户的投诉,运营商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而运营商也将对设备供应商提出高额的索赔,事件的发生对公司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也将十分巨大。

由此可见,做好项目管理,一定要结合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才能有效地识别项目风险。不能及时地识别风险对企业而言无异于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从较为准确的意义上讲所谓管理包含领导、组织、用人、计划、控制等五项主要工作。

二、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通信行业风险较大的特点,本文将就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系统构建进行分析。

国内多数企业实施的项目风险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往往是仅仅凭借着管理者自身的经验以及对市场的判断,这样一种方式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难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新情况和规避新风险。缺失对风险管理过程模型的理性把握。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2000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正式把风险管理引入,成为其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模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即风险规划、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和风险监控,其中风险评估又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子步,而风险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此过程模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一不可,项目决策者应奉行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方可获得项目成功。

三、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系统的构建

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模型,将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科学化与系统化,这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全面考虑企业所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同时,对决策者经验的结合也十分重要。现代项目风险管理具有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特点。因此,根据以上的风险识别特点,本文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风险识别系统。

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项目实施者需要知道项目中的风险种类和重要程度。如果简单地使用德尔菲法或专家投票法,会使得风险识别结果对专家个人倾向和感情产生较大地依赖,同时,结果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展示路径可以依托层次分析法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由于层次分析法应用专家经验知识设置指标体系,用一致性检验判断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有效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因此为解决特定条件下大中型项目的多目标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思路。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问题。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和决策对象,并将它们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一)AHP下递阶层次构建

AHP要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1.目标层(最高层):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2.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

3.措施层(最底层):决策的备选方案,问题解决措施。

比如在通信行业中,AHP的目标层就是企业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种类及重要程度)。准则层中各个风险因素的寻找应当根据专家意见和国际经验进行确定,比如时间风险、成本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措施层是项目遇到风险后通常所能采取的措施,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的风险情况。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下的风险组合情况来选择最为适宜的针对措施。在系统下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

(二)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中的每个元素bij采用1-9标度方法给出:

表1 判断矩阵构造原理

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

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后,便可以用来求解权重。判断矩阵归一化后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结合专家对重要性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权重值即可针对特定项目得出对应的风险措施选择结果。

四、结论

项目风险管理需结合具体行业特征来分析。现代科技下对风险的识别应当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层次分析法为风险识别与评估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 洪志国,李焱,范植华等.层次分析法中高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的计算[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 ,12 :45O 47.

上一篇:网络安全事件定义范文 下一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