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大学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都开设有《风险建模与分析》等相关课程,本文对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国防采办大学[1-4]等教育研究机构所开设的同类课程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1]:《工程风险分析》(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A)与《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B)。其中,《工程风险分析课》主要讲授工程系统中风险管理决策的相关技术方法,内容包括:技术、人、环境方面的权衡分析,决策分析的元素,概论风险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事故后果的经济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在航天系统、核电工厂、医疗系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案例实证研究。而《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是在学生先修《工程风险分析课》(MS&E250A)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指导学生个体或成立小组,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抽象、建模风险管理问题,通过风险评估、沟通和管理三个阶段,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学生需要做口头陈述和完成报告,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概论工具解决风险和不确定决策问题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这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相互支撑,从课程代码上也可以明显看出,MS&E250A是MS&E250B的先修课程。MS&E250A特别注重风险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通过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等基本模型与方法为载体,阐释风险分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展开;而MS&E250B在250A基础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某具体背景问题,建立小组,分工收集材料、建模、计算,并完成陈述报告和答辩,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研究精神的锻炼。
(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工程管理》(ProjectManagement,代码1.040/1.401)课程,其中包括专门几节内容讲授“风险分析-风险与不确定下的决策”,主要包括五部分:风险与不确定定义,风险偏好、态度和效用,决策树分析;涉及效用函数、风险评估、跟踪和控制,风险层次化建模、风险结构分解、风险矩阵等分析工具,风险预算、风险预防措施、风险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计划制定的方法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知名工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其核心课程《工程管理》中特别注重“风险分析与决策”的讲授,将风险分析作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其内容设置上,主要结合决策分析理论,将风险与不确定、偏好、效用、决策树等决策分析方法融入到风险分析中,并通过风险措施、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方法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可见,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2]开设了《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Riskmodeling,assessment,andmanagement)课程,主要讲解等级全息建模、决策树、多目标权衡分析、风险过滤排序与管理、极端事件风险管理、多目标风险影响分析、多目标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并结合复杂系统协同风险建模、国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软件系统等领域的风险建模与分析开展案例研讨。此课程的负责人是Y.Y.Haimes教授,他是国际风险分析与多目标决策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常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很多著名的风险分析方法都是他提出并推广的,比如HHM、RFRM、MRIA等,这些方法现已被美国国防部、NASA等机构采纳。可见,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建模、计算、决策的方法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改进以解决新的更复杂的系统风险问题。
(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Univ.)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为研究生开设了《风险、效能与决策分析》(Risk,PerformanceandDecisionAnalysis)课程[3],作者在留学期间曾全程跟听了本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多准则决策与风险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方向,包括四个专题,10次课,每次3个小时,主要内容有:风险、决策树分析和效用概念,效用理论与贝叶斯决策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中的效能评估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与偏好建模,过程与集成方法,集成方法、工具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和基本模型、方法、工具与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以及在商业和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此课程的特点如下:一是将风险基本理论与决策技术有机结合,注重风险应对的科学决策,如DTA、MCDA等;二是注重数据分析处理与不确定性推理算法的讲授,包括DEA和ER等;三是将优化技术引入风险分析,建立风险优化的模型与算法,比如MOLP等。此外,作者还调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美国国防采办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开设的相关课程,结合上述四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现状,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注重基础理论。各高校或机构都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讲授,几乎都涉及不确定性建模、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等基础知识点,可见打好基础,是灵活运用技术工具的基石。(2)联系决策分析。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比如MIT讲偏好、效用、决策树,Virginia讲MTOA,MU讲DTA、UT、MCDA等。(3)通过数据说话。风险分析的结果结论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定量化数据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运用。比如MU讲数据包络分析DEA、Virginia讲多目标统计分析MSM等等。(4)学术研究引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风险分析学术研究扩展了风险方法库,风险管理的实践需要促进了风险分析学术领域的研究。(5)注重实践能力。各高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讲授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前沿文献、发现问题并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比如Stanford专门开设MS&E250B的实践课。
二、《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
通过对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调研及特点分析,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对《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一点思考。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学员,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包括数学知识、计算知识、查找阅读文献能力等。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致如下目标:(1)培养学员在工程项目研究中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的意识。针对管理学领域中研究对象复杂性和随机性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有效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在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员在其研究领域中积极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意识。(2)增强学员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学习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等管理环节的地位作用、关联关系和研究热点,增强学员在理论探索和科研项目研究中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风险分析与管理》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其重要环节是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优化、组合,难点在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此,提出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三步:(1)讲———讲概念、讲理论、讲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授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化四阶段及其相互关系。(2)学———学方法、学技术、学工具。学的主体是学生,学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中的经典方法;同时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实现初步的模型求解与运算。(3)做———做练习、做案例、做研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和“学”最终要落到“做”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简单示例;能够围绕某背景案例,实现从风险识别、建模、分析到求解的全过程求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最后,能够在案例中捕捉到问题,查找文献,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完成“做研究”,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从教学内容来看
在上述教学目的和过程的指导下,参考国内外相关高校和机构的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我们的实际,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实践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形成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和灵活运用技术方法的基石,风险分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基本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改进实践,工程实践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源泉。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学理论,学好理论用于实践。二是系统性。风险分析管理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为主线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涉及到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对应讲授一到两种经典方法,使得整个课程学习成体系。三是时代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中,要紧跟时展,多选多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及工程建设中的出现的事件、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中,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风险分析方法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一改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面,大量引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国际研究最新成果,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四是综合性。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与决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从上述国外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应当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概念、理论、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解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员掌握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重要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热点;领会风险分析与管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基本概念与定义,了解本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本过程包括: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了解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过程,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基本阶段以及相互关系。二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技术、工具。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应对,每个阶段有其特有的技术方法支持,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在风险识别阶段主要设置风险识别一般方法、情景分析法、级层次建模方法HHM等内容;在风险分析阶段主要设置风险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风险故障树分析,风险过滤、排序技术(RFRM)等内容;在风险评估阶段主要设置风险矩阵评估法,贝叶斯风险评估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学习并掌握风险矩阵评估、贝叶斯风险评估及其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等内容;在风险应对阶段主要设置风险应对的概念与措施,风险监控过程,多目标风险管理方法等内容。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风险分析处理模型与技术,并提高其自我学习新方法的能力。
(四)从教学方法来看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我们急需创新教学模式。(1)通过阅读汇报深入掌握基本技术方法模型。根据学员研究领域,从国外高水平顶级杂志上选取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方法文献,由学生组成3-5人小组,通过任务分工,阅读、研讨、实验,并对其他小组学生进行陈述,讲解方法、思路及其优缺点,接受提问并答辩。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深入教学目的。(2)通过案例与研讨式教学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组织中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入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能力。同时,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斯坦福和弗吉尼亚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本校从事科研攻关任务的实际,我们可以围绕以下案例进行研讨:大型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软件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航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装备采办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反恐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研讨,掌握所学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三、总结
自“9•11”事件以来,以美国政府、学术组织、军队以及商业公司为首的研究机构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力度,一改过去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技术路线,形成了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定量模型与计算方法为主的问题分析、建模、求解框架。同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从事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风险管理的学科建设、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本文从风险分析与管理国际研究前沿进展入手,通过对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调查比较,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本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课程框架,以保障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建立 税收风险 分析识别 体系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科学实施风险管理目标规划、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提高税收遵从度,防范和降低税收流失风险。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科学、准确,风险应对控制才有针对性和具有效率。
所谓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在涉税信息数据采集的基础上,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有效运用税收风险特征库技术,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识别算法及量化管理模型对潜在的税收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寻找税收风险可能发生的区域、行业、纳税人、具体的税收风险发生环节和税收风险点的管理过程,为有效实施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具体指向。
一、建立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层级体系
(一)建立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系统
1、建立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系统,主要分析研究国家或地区税收增长变动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包括构建宏观税收风险分析指标,分析经济增长与相应的税收增长之间的协调一致关系,通过宏观实际的税收增长识别相应的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税收缺口,从宏观层面关注税收风险发生的主要区域、行业、纳税人群体及具体的风险事项等,为宏观税收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微观风险分析识别提供导向和指引。
2、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系统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通过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税收遵从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税收收入的增长变动趋势,分析发现税收遵从变化的早期迹象、原因及变化趋势。如:增值税税收收入和GDP的比较分析,如果GDP增长速度比增值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更快,可能意味着税收遵从缺口在扩大,税收流失风险在增加;如果两者是同方向、同幅度变化趋势,则反映税收遵从发展趋势是良性互动的。第二,从宏观上对税收纳税能力和实际征收进行比较,测算征收率,分析识别征收率不足的地区及行业,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挖掘税收征管潜力,提高征收率,防范税收流失风险。如:在成品油生产批发和零售产业链中,通过对所有成品油生产企业的产量和库存进行汇总,测算销售量,结合市场价格,与各成品油零售企业的销售额进行对比,可以识别成品油零售企业是否足额申报纳税,那些地区、那些纳税人没有足额申报纳税,采取有效措施堵塞税收流失漏洞,防范税收流失风险。第三,建立税收制度和政策的风险分析识别系统,可以发现现有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会带来哪些税收流失的风险漏洞,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新的税收立法或规章制度的执行将会产生哪些政策性税收遵从风险等,那些需要进一步配套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法律,哪些需要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辅导等。
(二)建立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系统
1、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处于宏观和微观两者之间的中观层面,是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开展和实施。
2、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发现的税收风险较大的行业,通过行业税负、税收贡献率、行业税收弹性系数等税收风险指标,进一步分析研究行业税收增长变动与行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寻找税收与经济之间缺口较大的风险企业,查找企业的具体税收风险源、风险点的分析识别过程,在税收风险识别体系中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微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有机结合与过渡。
(三)建立微观税收风险分析识系统
1、微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以纳税人为对象,以主要税种为研究内容,以反映税收经济关系规律为核心。
2、微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在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基础上开展和实施。根据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找到的税收与经济之间缺口较大的风险企业,进一步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涉税风险的调查了解,构建微观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及数据挖掘等智能工具,推算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与纳税人申报的税收收入进行对比,测算具体的税收申报差异,对纳税人税收遵从风险的进一步深入分析识别,查找纳税人的税收风险源、风险发生的环节及具体的税收风险点,进而总结和提炼微观税收风险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提高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和提高纳税人的申报质量,提高税收遵从,降低税收流失风险。
二、建立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
应该在总局、省局和市局分层级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集中开展专业化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发挥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税收收入能力研讨会”参会外方专家介绍,税收风险管理实践成功的国家一般都设置专门的遵从风险分析机构,实行集中统一分析,开展专业化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的纳税遵从估算项目(TCMP ,The Taxpayer Compliance Measurement Program )和国民调查项目(NRP,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等。
(二)明确管理职责体系,选聘专门的税收风险分析人才
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应用经济学、税收学、会计学、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税收经济模型、税收政策、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技术,所以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应逐步建立由行业税收管理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国际税收管理专家以及会计师、律师等各种专门人才组成的税收风险分析专业化团队,明确从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样本选取、指标构建、参数设置、算法选择、模型构建、风险处理信息反馈、参数及模型修正等方面管理职责,采用专门的风险分析识别技术和方法,把典型案例、数据模型、专业分析识别算法和技术等应用到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中,开展专业化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提高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对专门税收风险分析岗位人员的开发培训、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能级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和激励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税收风险分析人才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税收风险分析识别运行体系
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涉及不同管理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应该按照从宏观到行业再到微观纳税人的思路建立至上而下逐级开展、层层深入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发现和识别真正的税收风险源,风险易发地区、行业、纳税人及具体环节,找到关键的税收风险点,经风险测度评价、工作任务推送至相应的税收风险应对部门;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反馈及绩效考核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监控运行管理体系。
(一)自上而下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运行系统
1、总局、省局、市局风险分析监控机构开展不同层面的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重点是查找税收风险发生的区域和行业。
2、通过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查找所属行业的风险纳税人的具体数量、结构及分布状况。
3、通过微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查找风险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税收风险易发环节及具体的税收风险点,根据税收风险指标的实际偏差等综合打分、积分,根据风险分值的高低排序确定纳税人的风险等级,进而提出风险应对控制策略的建议方案逐级推送到风险评估、稽查等部门,指导实施差别化的税收风险应对处理、控制和排查。
(二)自下而上的逐级分析识别、应对处理、改进完善的运行系统
自下而上法逐级分析识别、应对处理、绩效考评 改进完善的运行体系
1、自下而上逐级分析识别运行系统,是基层风险应对部门的管理人员根据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分析识别后推送的风险应对任务,对风险等级较高的纳税人逐级开展案头审核分析识别、应对处理、绩效反馈、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管理过程。
2、基层风险应对管理人员自下而上逐级开展案头审核分析识别,根据税务部门掌握的纳税人税收申报数据和税收专项调查、检查等数据以及其他政府、专业机构采集的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等有关方法及有关参数,测算纳税人申报期一定生产经营条件下潜在纳税能力,进而推算纳税人的税收收入能力,再根据纳税人申报的税收收入与推算的税收收入对比,估算税收差异,采取税务约谈、实地核查、税务稽查等方式审核调查或检查,并进行相应税收差异调整及处罚的税收执法过程,促进纳税人依法如实申报纳税。
3、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并逐级反馈绩效,开展绩效考核;一方面监督考核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及应对的绩效成果,另一方面,重新修正、调整完善有关风险分析识别模型及有关参数,促进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质效进入螺旋式改进的良性循环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1]胡云松.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税务研究2006,(12):69-71
[2]赵连文.构建我国税收风险识别方法休系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2,(9):77-80
【关键词】社会事业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方法与实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我国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正处于社会矛盾的易发期和高发期。重大社会事业领域作为社会稳定风险高发区,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社会矛盾突出、风险不确定因素多、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随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推进,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亟需建立一套系统、高效、可行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价体系。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体系的构建。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关于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办法的法规和文件,但这些法规文件规定的过于笼统,不便于具体操作。正是基于上述风险分析方法实践方面的需要,本文专门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作一些研究和探索,作为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方法的一种尝试。
一、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范围
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是指关系社会公共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在建、拟建公用事业项目,并且符合地方政府关于重大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要求的项目,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旅游、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设施和社会领域产业项目。
二、开展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1.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事关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加强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和预警,有助于全面排查掌握影响发展与稳定的各类隐患因素,有利于标本兼治综合推进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
2.是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民为本,深入广泛地体察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是提高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掌握各类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手段。在那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切实抓好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判定和预警,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三、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特点
1.公众诉求日益多样化
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利益相关方诉求与项目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涉及利益相关方广、社会影响大、社会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民众的诉求心态更加复杂多变,诉求导向也更加多元化。部分群体除表达物质利益诉求外,一些权利的诉求、安全的诉求也被激活,呈现出物质利益诉求、权利诉求与安全诉求相互交织的态势。
2.分析范围及调查内容广泛
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布范围广,涵盖了项目前期、建设期和运营期全过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内容包括项目合法性、社会环境、征地拆迁、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安全控制、经济利益等方面。这些风险既关联项目本身、相关利益群体,又涉及社会及环境容纳问题,风险分析内容广泛,而且需要搜集大量的基础资料,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
3.分析指标多样复杂
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指标繁多,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按量化性质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按重要性分为约束性(绝对性)指标和参考性(相对性)指标,还可按时间发展分为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这些指标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机构认真加以选择和确定。
四、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方法
本文以投资10亿元的“某国家考古遗址旅游公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为例阐述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方法。分析流程:成立项目小组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风险等级评价提出分析结论及建议。
1.风险调查
(1)风险调查内容。根据项目的实际,结合项目建设方案,运用适用的方法,深入开展风险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项目的合法性;项目所在地周边的自然环境现状、社会环境状况以及项目实施可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利益相关者态度;当地政府、社会组织态度;媒体态度;同类项目曾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等。(2)风险调查范围。根据项目风险调查内容结果,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查范围,见表1。
(3)风险调查方式与方法。风险调查的方式有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项目采用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的风险调查方式。风险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项目小组进行了广泛调查,充分收集各方意见和诉求,对前置文件、合法性文件资料的采集采用文献法,对社会环境调查组合应用公示公告、问卷法、走访座谈、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和方法。
2.风险识别
在项目风险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利益相关者不理解、不认同、不满意、不支持等方面,或在日后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情形,全面、全程查找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识别一般选用对照表法、专家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案例参考法、项目类比法等方法。项目采用对照表法识别项目的特征风险因素(对照表省略)。通过对照表法,对项目风险因素和社会互适性因素进行了仔细识别和分析,归纳出了项目4个主要风险因素,见表2。
3.风险估计
(1)风险估计方法。风险估计一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逐一对风险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估计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选取的维度通常包括:可能产生风险的项目阶段、地域、群体以及风险的成因、影响表现、影响程度等特性。主要风险因素的估计,可对风险概率、影响程度和风险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判,也可根据专家经验确定。根据风险程度进行排序,揭示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2)项目主要风险因素及其风险程度。
1)社会稳定风险单因素分析(见表3)
2)主要风险因素程度汇总(见表4)
4.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项目实施可能引发的风险,根据项目建设特点,针对主要风险因素,提出综合性和专项性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见表5。
5.风险等级
(1)主要因素风险变化情况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成果预测措施前后每一个主要风险因素可能引发风险的变化趋势和结果,见表6。
(2)风险指数计算。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指数计算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选用专家直观判定法、专家打分法确定措施后每个主要风险因素风险权重。项目风险指数计算见表7。
(3)风险等级评判标准。参照国内部分地区的做法与经验,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符合行业实际的风险等级评判标准,见表8。
(4)项目等级综合评判。经过采取一系列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后,项目4个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中,有2个较小、2个微小,项目措施后综合风险指数为0.1。对照表8,综合判断项目措施后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等级(C级)。
6.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
(1)风险分析结论。1)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被征地农民就业及生活风险、土地房屋征收补偿标准风险、水土流失风险、噪声和振动影响风险。2)项目措施后综合风险指数为0.1,综合判断项目措施后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等级。(2)风险分析建议。1)针对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和拆迁安置落实的问题,尽快提出修订方案。2)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对某一风险防范化解措施的偏好等,以最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力求取得最佳的实际效果。
五、结束语
以上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方法适用于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风险调查、识别、估计、防范以及风险等级确定,同时也可适用于其他项目领域。一般来说,在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中,社会稳定风险一般不涉及严重污染、民族矛盾等问题,主要集中在规划和审批程序、征地拆迁、生态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在风险识别、估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具体项目时间紧迫性、影响范围大小、项目风险调查难易度等特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当前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方法综合运用,得出客观、科学、可靠的分析成果,不仅为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阶段提供直接依据,而且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建一.《公共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03月
作者简介
关键词:风险分析;突发事件;公共卫生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已接近发达地区水平,但是由于目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形势多变,突发事件频发,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重的冲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浙江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浙江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阻碍。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1],将继续加大对人口与健康领域的支持力度。浙江省科技"十二五"规划中叶明确指出:在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要把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放在重要位置。
1风险分析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的危害所产生或将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客观判断与分析,有助于及早识别公共卫生危害,提供卫生应急决策依据。风险评估包括三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其中,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一环和核心内容[2]。
2风险分析方法
按分析目的、数据输入与结果输出类型的不同,可将风险分析技术分为定性、半定量及定量技术三大类。
2.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三类方法中原理与操作较简易,但无法给出定量结果的一类分析方法。
2.1.1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以团队操作为基础的,系统性、前瞻性地识别失效模式和机制,预测其影响的技术。基本原理是以失效模式为起点,着眼于整个流程,对全部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地分析,通过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发生率和可检度进行综合评估与指标的量化,明确高风险的失效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措施,从而实现减小风险或消除至可接受水平的目的[3]。该方法的优点是对潜在风险源进行辨识后可实现及时预防,消除危害后果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对于单个风险源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缺点是由于主要是以基于小组的模式开展评价工作,因此工作小组成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失效模式是方法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然而实际上难以认识全部的失效模式并开展评价;此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基于流程的一个前瞻性分析,随着流程和具体步骤的增加,若开始分析时缺乏对流程的准确描述,则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2.1.2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一种系统的、前瞻性及预防性的技术,通过测量并监控那些应处于规定限制内的具体特征来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以及过程的安全性。HACCP最早主要用于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危害进行安全控制,是作为控制食源性疾患最为有效的措施,也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现在已广泛应用到其他行业,诸如制药、化学、汽车等。以食品安全分析为例,其基本原理是系统分析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具体危害,明确控制措施,并通多对潜在危害进行风险控制,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4]。优点在于其可通过对整个流程和关键点的控制,起到对风险危害的预防作用。缺点是只能对系统流程内的潜在风险源进行分析。
2.1.3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HAZOP)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过程,用于明确可能偏离预期绩效的偏差,并可评估偏离的危害度。最早使用于化工行业工艺过程的危险性分析。该方法以系统工程为基础,通过引导词和标准格式来寻找工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偏差,辨识那些可能由于装置、设备等个别引发的潜在危险,从而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大小制定相应对策[5]。优点是分析针对的是工艺流程等状态参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可以对人为因素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缺点是主要依赖于工作小组会议讨论的人工分析方式进行风险分析,效率较低;分析时,若无合适的节点、参数和引导词,则无法较好地开展HAZOP风险分析。
2.2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技术结合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特点,输出以定量结果为主。
2.2.1保护层分析法 保护层分析法(the layer of protection analysis method,LOPA)是一种特殊事件树形式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评估现有的保护层的可靠性,确定其消除或降低风险的能力[6]。其基本原理是构建保护层,通过对每一保护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将所有保护层联合作用下的事故风险与风险可容忍标准比较,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保护层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优点是作为一种较为快速的半定量风险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评估潜在事故发生的频率,确认保护层的有效性,为合理制定和分类风险缩减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该方法与HAZOP比较不过分依赖于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能相对客观合理地进行风险分析。缺点是该方法本身无法对潜在风险源进行辨识,也无法寻找事故场景,因此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此外,该方法尚缺乏对人因、环境及管理等其他因素影响的分析。
2.2.2 FN曲线 一种利用FN曲线图进行风险分析的方法。其通过区域来表示风险,并可进行风险比较,可用于系统或过程设计以及现有系统的管理。如在评价地址灾害风险性时,FN曲线通过将地址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其累计概率点以对数坐标系统表示,以此表达社会可接受风险的标准[7]。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事故规模的分布状况,利用事故后果(如伤亡人数)与事件发生的频率(即发生的可能性)绘制FN曲线图。从FN曲线图可以引出系统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判定标准。优点是考虑了风险分析中的事件后果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两大方面,结果简单明了,易理解和易操作。缺点是仅仅只考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两方面,而缺乏对人因、环境、管理等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此外,一般主要以死亡率等简单指标作为事件后果严重性的主要体现。
2.2.3模糊神经网络 模糊神经网络是一类自适应的模式识别技术,可通过自身的学习机制主动学习,利用现状信息,对来自不同状态的信息逐一进行训练而形成映射关系。而其中的模糊神经网络则是基于最大最小等简单运算来实现知识的模糊推理的神经网络[8]。作为一种多属性的评价方法,其隶属函数权重的设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是一类定性和定量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优点是有机结合了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各自优势,能够通过模拟人的经验来对风险进行推理和判断,实现定量化处理模糊信息的目的。且具备较高的容错性和模型表达力。缺点是模糊规则的设定、隶属函数的选择、网络结构的设计等完全依赖于建模者的经验知识和能力。
2.2.4 Bow-tie法 一种简单的图形描述方式,分析了风险从危险发展到后果的各类路径,并可审核风险控制措施。可将其视为分析事项起因的故障树和分析后果的事件树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体[9]。作为一种结构化方法,其具备了可视化的特点,因此也便于交流和理解。Bow-tie图中心是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左侧是成因(即故障树)及预防措施,右侧是可能的后果(即事件树)和减缓后果措施。也因图形形状被称为领结图或蝴蝶图。优点是该技术将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都在图形中完整的体现出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此外,图形直观易理解。缺点是只能考虑环节事件的工作或失效两种状态,不能考虑多态间的假设推理关系。
2.3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对资料与资源的要求较高,输出以定量结果为主。
2.3.1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被观测数据,因而其包含了系统结构特征及运行规律等潜在信息,可以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来认识系统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对系统重新设计和改造以使其按照新的结构运行等目的。而时间序列分析就是一种根据动态数据揭示系统动态结构和规律的统计方法。优点是可以依靠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后期变化趋势的预测。也可以进行两个指标见关联性的分析[10]。缺点是只是针对一个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因此无法对综合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需与其他风险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2.3.2向量自回归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 model)是一系列时间序列回归的集合[11]。某一时序的数据变化常常不是单因素的作用结果,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类型上有单变量向量自回归和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优点是时间序列只能分析一个指标,而VAR实际上是多个指标的融合,即可实现多元时间序列的分析,适用于对多种有相关关系的不同类别时序的模型计算。缺点是VAR模型对于原始数据的分布有严格要求,如必须是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误差的条件均值为零,随机向量必须为遍历平稳过程,且不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等。模型分析和预测的准确定和可靠性受原始数据影响较大。此外,通常需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使用,以规避方法本身的缺陷。
2.3.3信息扩散理论 信息扩散理论是一类模糊数学处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本进行集值化处理,以弥补信息的不足,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只有一个观测值的样本变成一个模糊集,然后通过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来弥补小样本的信息不足问题,从而使信息最大化,得到小概率事件的致险程度,提高了系统的风险识别精度[12]。较常用的模型有正态扩散模型。优点是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意义明确,适用于样本数据少而无法使用传统概率统计方法的情况。缺点是由于仅使用一类指标的单观测值进行模糊处理,因此对事件的风险分析不全面,未能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一定缺陷。需与其他风险分析方法综合使用。
2.3.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地理信息处理与分析工具,GIS技术在风险分析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本身作为一个技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了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为与地理有关的研究和决策服务提供了计算机技术支持[13,14]。优点是作为一类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了数据提取和处理分析的效率。结果结合地理信息,在空间分析上具备很强的优势。缺点是作为一类辅助决策技术和展示技术,其使用还需与其他风险分析技术与方法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3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基于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等,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在风险分析中的适用性普遍优于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可行性方面,定性分析方法相较于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对资源的需求最低,但在结果的不确定性程度上普遍高于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各方法在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的应用中均各自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适用事件类型。如GIS在突发事件风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较广,均适合传染病、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风险分析。除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方法较适用于食物中毒与食品安全事件及职业病与职业危害的风险分析,时间序列和向量自回归模型较适合传染病风险分析外,其余方法均适用于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
综述,应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目的,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具体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如是对事故灾难或自然灾难进行风险分析,则可依据所需资料高低和对输出结果的不确定要求的高低,选择合适的定性、半定量或定量分析方法。如是对食品生产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则可选择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方法。若是对传染病进行风险分析,则也可根据对输入和输出的要求,选择如时间序列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和GIS。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S].2006(9).
[2]24353-2009 GT: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
[3]Varzakas TH.Application of ISO22000,failure mode,and effect analysis(FMEA)cause and effect diagrams and pareto in conjunction with HACCP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processing of pastry products[J].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11,51(8):762-782.
[4]Kok MS.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ISO 22000/HACCP)in the Turkish poultry industry:a comparison based on enterprise size[J].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09,72(10):2221-2225.
[5]Dunjo J,Fthenakis V,Vilchez JA,et al.Hazard and operability(HAZOP)analysis.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3(1-3):19-32.
[6]Gowland R.The accident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industries(ARAMIS)/layer of protection analysis(LOPA)methodology:a step forward towards convergent practices in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2006,130(3):307-310.
[7]陈伟,许强.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J].灾害学2012,27(1):23-27.
[8]Ushida Y,Kato R,Niwa K,et binational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dentified by fuzzy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of health-check data[J].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2012,12:80.
[9]Mokhtari K,Ren J,Roberts C,Wang J.Application of a generic bow-tie based risk analysis framework on risk management of sea ports and offshore terminal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92(2):465-475.
[10]Katsouyanni K,Touloumi G,Spix C,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ambient sulphur dioxide and particulate matter on mortality in 12 European cities:results from time series data from the APHEA project.Air Pollution and Health:a European Approach[J].Bmj,1997,314(7095):1658-1663.
[11]吕新业.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中国食物安全预警.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early-warning system based on vector autoregression(VAR)model 2013,29(11):286-292.
[12]金旭,廖善刚.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评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90-195.
[13]Vu VH,Le XQ,Pham NH,Hens L.Application of GIS and modelling i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r urban road mobility[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20(8):5138-5149.
电力能源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从特大型企业的生产到普通居民生活都离不开电能,因此,电力能源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电能借助电网将电能进行分级传输,这中间会有电压等级的变化、输电线路的长短、电磁上相互连接相互耦合等一系列变化或转换,而这些变化随时都是出现问题的关键点,而问题的出现都会威胁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控制隐患的发生是电力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发生于1990年华北大面积污闪事故,造成了800MW的电荷损失以及177.1T/kWh的电量耗损。综合上述情况,对基层县供电企业推行相关的安全风险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安全风险分析的现状
安全风险分析指的是按照相关的管理方法与规定,详细而具体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到存在于系统中的危险元素、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带给整个供电企业的损失程度一个详细的评估,从而再制定有效措施预防系统安全运行的方案,做到预防于未然。安全风险分析最早源于美国推行的保险行业中,随着在二战后的化工企业中出现愈来愈多的人身事故,为了降低相关的企业损失,企业开始控制危险源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安全风险评价分析由美国道化学公司提出,并在该公司的向后十年中不断得到升级与完善,最终提高了安全风险分析的准确度。随着风险分析的推出,愈来愈多的企业单位开始采纳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属于自身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在各个企业的发展中,该体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与升级,达到了评价分析更加准确详细的水平。我国在安全风险分析方面也始终保持着钻研的态度,在1981年时,国内劳动人事部首次开展安全评价的研究工作标志着安全风险分析在我国的起步。总之,安全风险分析在国外与始终受到专家们的重点关注,安全风险体系始终处于完善与升级当中。
3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在供电企业安全分析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其方法也在逐步得到提高与改进。结合如今的发展情况,基层县供电企业安全分析方法经常用于应用当中的主要有:
3.1综合模糊评价
具体操作时,先建立评价对象相关的指标与模糊数学模型,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通过参照各个相关的因素,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进合理的划分,最终得出科学性的结论。模糊综合评判容易掌握,主要在多因素的繁琐方面有着较好的评价效果,也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有着较广的适应范围。
3.2以灰色系统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灰色系统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出不同的信息,内部特性已知的信息系统属于白色系统,完全未知信息系统属于黑色系统。系统的灰色范围不仅仅包括了模糊与随机性,这两种不确定性以外属性也属于系统的灰色,以此理论为基础,灰色系统分析方法能够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值得信赖。
4安全分析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基层县供电企业安全风险分析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只在物的指标方面下工夫,不重视软的指标的管理上,企业每每提及安全的因素,总会出现设备配置以及质量等方面的东西,在软因素方面,只能看到思想意识淡薄之类的言辞。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一旦安全制度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相关的安全问题。②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人是企业之本”,人为是避免安全事故出现的最基本元素,只有供电企业中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出人这个因素的全方面作用,才能在安全风险分析中更好地进行相应工作。③安全风险方法并不是所有企业单位都能适用,伴随着安全风险分析重要性的传播,愈来愈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但是结合每个供电企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采用同一个安全分析法,每个企业单位只有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安全分析方法,才能够在企业安全风险降低方面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供电企业需要做好供电方面的工作,做好相应的供电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输送去各个单位所需要的电量,而且也是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应对如何解决掉输送电量的期间出现的各种完全问题,基层县供电企业通过有效的努力和考核最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安全风险分析找出供电企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供出相应的有效预防方案与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供电企业的供电工作得以正常运行,最终提供给各大型企业需求的电量以及给千家万户普通居民提供必需的生活用电,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及稳定发展。
【关键词】 岩土工程;风险分析;应用
0.引言
岩土工程在施工中面临着地质结构、岩石结构等不可控因素,还包括人为因素等不确定的因素,建设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里的风险主要指的是岩土工程没有按照规定的工期完成相应的工作量的一种概率[1]。当前在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中,可靠度风险理论是一种常用的理论,被广泛用在工程建设、区域规划等项目中。因此要确保施工安全,就有必要在施工之前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风险分析系统就是一项针对工程风险分析的系统化的理论,对于工程风险分析,保障施工安全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1.岩土工程概述
岩土工程是综合地质学、岩石力学、土力学的一种土木工程建设方法,它的研究方向是岩体与土体,具体涉及到土方边坡、地下工程和地基等。与一般工程不同,岩土工程需要考虑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条件,这主要是有岩土的复杂性决定的[2]。具体说来,沿途材料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性质上具有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特点;同时他的不稳定性还表现在力学方面的非线性。总的来说,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岩土工程的判定理论不统一,二是不同环境下的岩土评判指标不一致,三是岩土工程受力荷载情况难以测量。
岩土体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地质原因造成的,岩土体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在分布上不均匀,这就造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在对岩土体进行相关测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也导致了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岩土工程受力荷载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复杂,测量难度大。在对岩土工程进行测量评估时,测量评价的指标过少,对真实的岩土环境不能真实模拟,导致在辨识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上效率不高。
2.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相关指标
2.1岩土工程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就是在工程施工之前工程使用单位对工程的整体要求,施工单位根据要求作出的总体设计规划。在岩土工程的风险分析过程中,设计参数是一个重要的分析指标,通过对相关参数的检验,可以有效检验出工程是否符合建筑要求,是否存在风险因素[3]。岩土工程设计参数检验主要是通过拟合度检验实现的,拟合度检验是通过设定规定范围内的变量,以此为基础检验设计参数的准确性。
2.2岩土工程安全参数
所谓岩土工程的安全参数,就是指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一些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的能力。由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岩土工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有岩土体本身的因素,也有评价分析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因而在施工过程中,既会受到岩土体特征的影响,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这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安全防护措施,以防范因岩土体自身和评价分析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安全威胁,减少工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保障工程的安全性。
3.岩土工程风险分析方法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施工评判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传统上采用的是定值论[4]。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安全系数的方法,即分析岩土工程中的安全系数,衡量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施工难度的加大和施工技术要求的提高,这种方法逐渐不能满足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要求,因而有必要采取一种更加合适的风险分析方法。
3.1变异岩体量化风险分析法
3σ法则下的误差传播函数法主要是针对变异岩土体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函数分析,通过函数模型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施工地的地质水文状况,有利于岩土工程的风险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岩土体中的一些复杂状况作出分析,通过概率统计和空间结构模型对岩体的变异情况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从而判断岩体中的风险因素,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
3.2地下工程风险分析方法
地下工程以其施工位置的独特性,往往在施工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风险程度也比较大,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通过参数反演和模型识别等方法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数据,帮助判断地下工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减小地下工程的风险。有关研究人员提出以有限元研究岩土工程的特点,从而找出一个可靠度比较高的施工方式,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是以有限元节点信息当作功能函数,当输入不同的参数时,计算工程在进行锚固和没有锚固的情况下的破坏率,以此推断不同的风险。
4.岩土工程风险设计方法
当前,岩土工程的风险设计方法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类型,主要设计标准是以规范的、公认的惯例;另一种是研究工程的潜在风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实现风险设计的目标。这种方法主要是分析风险的可靠性,以实现风险的可控。岩土工程施工条件较为复杂,在具体的施工环境中还要以实际情况为基准,不可以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套用,综合分析岩土体的本身状况、力学特性,充分利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等方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一般而言,风险分析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一是广泛搜集有用信息,确定工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二是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模拟,对风险作出大致的评判;三是在此基础上搜集信息,对参数进行修正,做出决策。
5.岩土工程风险分析应用
岩土工程的风险应用是施工过程中有效规避风险、保证施工安全、实现经济效益的施工举措。在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设计的模型与实际结果差距较大,针对实际工程的数据也有限,因此在风险分析中主要是以概率的形式出现,通过对风险概率的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决策指导。岩土工程风险分析是对工程中不期望出现的事故进行分析评定,判断这种事件出现的概率,分析它出现之后的结果,因而在风险分析之中考虑的风险因素必须全面。全面完整的风险分析应综合考虑工程中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并针对性的做好防范的措施。风险分析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做一预期,是工程设计要求的体现。
6.结语
岩土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在施工中面临诸多的风险因素,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要对工程风险作分析。文章认为,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在岩土风险工程分析中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可以有效增加风险分析的有效性,为岩土工程施工决策做依据。
参考文献
[1]师旭超. 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J]. 铜业工程,2011,(3):12-15.
[2]栗心辉.可靠度分析方法计算强夯影响深度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7):33-34.
[3]刘春原, 阎澍旺. 岩土参数随机场特性及线性预测[J].岩土工程学报, 2012, 24(5): 588-591.
方法是可以较好的实现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风险控制与管理 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项目的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海洋工程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在海洋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使用有效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控尤为重要。本文以荔湾3-1项目为例,结合本项目的特点,阐述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0.项目概述和风险特点
南海深水天然气工程荔湾3-1项目是中国目前最大、水深最深的海上气田,位于南海东部海域珠江口盆地,距香港东南约 250公里,水深约1350米至 1500米。在190米水深处建设一座约30000吨的导管架和约32000吨的中心平台,通过6"海底管线连接1350米至1500米水深处的海底采油设施,通过30"海底管线将天然气输送至位于珠海高栏岛的陆地终端。本项目的开发示意图如下:
图1:荔湾3-1项目开发示意图
1.项目风险分析
根据上述项目的特点,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项目的风险分析评估分为五个步骤:
1)风险管理过程启动
首先是建立项目风险评估的总体框架,为后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设计应对措施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包括建立项目风险评估团队,识别风险评估指标以及定义风险可能性与后果尺度等内容。
表3 :项目风险可能性尺度表
2)风险识别
本项目利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团队集中讨论、历史数据分析、访谈、行业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建立风险清单。本项目风险清单的建立结合了本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的一些典型风险,并借鉴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通过全面的风险识别供识别出项目风险约400条。
3)风险分析
在风险识别之后,项目团队对识别出的风险事项进行风险分析。本项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其中定性风险分析方法采用风险因素取值评定法和风险矩阵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
本项目定性风险分析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和准则,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通过采用邀请相关人员召开会议或进行访谈等方式对风险进行评估。项目组根据自身习惯和情况,确定哪种风险概率和后果的组合可被评定为哪种风险等级,如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颜色,进行排序,最后将识别出的各种风险纳入风险矩阵中。本项目结合了国际最佳实践的做法后采用5×5矩阵,并将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别为:关键风险、 重大风险、中等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具体划分如表 6 所示:
表6:风险等级划分表
本项目的定量风险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进行分析,其中进度风险分析采用 PDM 进度计划作为模型,成本风险分析采用 WBS 作为模型。因费用分析为公司保密内容不便叙述,图2为项目进度定量分析的风险因素龙卷风图。
图2:项目风险因素龙卷风图
4)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措施采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担四种策略。本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识别主要由项目团队各专业相关人员进行,部分借助专家来完成。本项目主要采用项目团队集中讨论、访谈各专业相关人员及外部咨询专家、行业调研方法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在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之后,对采取应对措施后的残余风险进行分析,如果残余风险仍然不可接受,则需要重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最终保证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 最后,在确定了风险应对措施和残余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将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责任部门或人员,以及残余风险描述,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存档。
2.项目风险控制与管理
项目的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为风险的监测、控制和执行,将分析评估出的项目风险和应对措施真正贯彻执行下去,使风险管理融入到项目日常运作流程中,形成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针对风险的变化性在项目全生命周期里持续对项目工作进行监督以及寻找新风险和变化的风险。为此,本项目引入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管理过程和动态管理,达到顺利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的风险管理流程
图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
工程项目的风险种类复杂、风险影响程度各异,并且可能互相转化。因此,项目风险必须按照紧急程度、影响程度进行细分,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风险应对,形成梯度管理。如果采用手工管理,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不利于风险跟踪和责任落实。采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后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a)有利于梯度控制――分类检索方便
利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后,风险管理工作可以轻松实现大量风险的评估、量化、分类及应对监控。
b)便于风险跟踪和预警提示――风险提示清晰
风险应对的关键是重点风险控制措施及时有效,提示风险不被遗忘。由于本项目的施工地点分散、人员不集中,如果手工操作,要做到对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及时反馈将比较困难。提示性风险就更容易被忽视,“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沟通便捷、自动提示作用。
c)有利于责任落实――公开透明
由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开放性和共享性,本项目把风险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保证了风险管理的时效性,风险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全员参与,为此引入“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后项目组全体员工根据职责和分工划分为四种角色:风险登记人、风险责任人、风险审核人、风险人,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如下:
图4: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界面
3.结束语
【关键词】ICU护理;集中分析理论;护理风险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是一个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动态系统,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好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而集中分析是对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系统进行辩解认识。文章对ICU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了解护理风险、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从而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ICU现有床位50张,配备先进的诊疗、监测设备,主要收治多发性创伤、重症感染、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危重患者及围手术期危重患者。
1.2集对分析方法
1.2.1护理风险集对与联系度
集对分析理论将护理风险看作是一个确定与不确定的系统,从风险等级之间联系与转化的同一度、差异度和对立度3个方面进行分析。假设给定2个护理风险集合A和B,组成集对H=(A,B)。在分析护理风险大小时,对集对H的风险分析指标展开分析,共得到N个护理风险分析指标。其中有S个护理风险分析指标为集对H中的集合A和B共同所有,在P个护理风险分析指标上集合A和B相对立,在其余的F=N-P-S个护理风险分析指标上既不相对立,又不为这2个集合共同所有,称比值S/N为这2个集合在问题W下的护理风险分析指标系统同一度,简称同一度;F/N为这2个集合在问题W下的护理风险分析指标系统差异度,简称差异度;P/N为这2个集合在问题W下的护理风险分析指标系统对立度,简称对立度。
集对H=(A,B)的护理风险分析系统联系度为
μ=a+bi+cj (1)
式中,a=S/N(同一度);b=F/N(差异度);c=P/N(对立度);i为差异标记符号或相应系数,取值区间为[-1,1];j为对立标记符号或相应系数,规定取值为-1。如果考虑护理风险分析指标权重,则护理风险分析系统联系度为:
式中 为护理风险分析指标的权重,可由层次分析法确定。
1.2.2护理风险集对势
护理风险集对势主要是反映了2个护理风险集合的同异反联系程度。当联系度A+bi+cj中的C≠0时,称同一度a与对立度c的比值a/c为所论集对在指定问题背景下的集对势,记为SHI(H)=a/c,体现护理风险等级之间关系。其中,a/c>1为同势,即ICU护理风险处于“风险高”等级比处于“风险低”等级趋势大;a/c=1为均势,即ICU护理风险处于“风险高”等级与处于“风险低”等级趋势相同;a/c
1.2.3ICU护理风险分析步骤
1.2.3.1指标权重及专家权重
指标权重指每个指标对系统的贡献大小,专家权重是指由于专业、工作经验、职称、职务、评审档案等因素对打分的影响。指标权重与专家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
1.2.3.2 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等级
考虑到μ的取值范围为[-1,1],本文采用“均分原则”将其分成3级论域:“风险高”(0.33,1],“风险中等”(-0.33,0.33],“风险低”[-1,-0.33]。
1.2.3.3 ICU护理风险分析结果
考虑指标权重时,计算式为:
式中W为专家权重矩阵;R2为同异反三元分析矩阵,通过式(2)计算;E为联系分量矩阵。
二、结果
分析结果如下:①对i取值分析。由于i在区间[-1,1]不断变化,因此,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所属等级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当i=-1,j=-1时,即ICU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有所提高、填写护理记录更为认真等,得到μ=-0.48。因此,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处于“风险低”等级,即风险等级由“风险中等”转化为“风险低”;当i=1,j=-1时,即ICU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有所下降、操作态度变差等,得到μ=0.38,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处于“风险高”等级,即风险等级由“风险中等”转化为“风险高”。②集对势分析。针对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SHI(H)=0.84,可知ICU护理风险瞬时态势属于反势,即护理风险整体发展方向:向“风险低”等级转化较向“风险高”等级转化趋势大。
三、讨论
集对分析理论具有解决动态性问题、模糊性问题等优点,而ICU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技术、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多变性决定了其不是一个静态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本研究结合集对分析理论特点,从多个角度对ICU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获得了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属于各个风险等级的程度,合理、可行;针对ICU现场情况,聘请科室内护理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其护理风险分析系统进行现场评分,得到了ICU某一时刻护理风险联系度;根据联系度含义,结合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形可知,该系统有可能从等级“风险中等”转化为“风险低”,也有可能从等级“风险中等”转化为“风险高”。本文建立的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涉及多个指标,任一指标变化都会使取值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态势变化。
护理风险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ICU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利用集对分析理论能解决动态性问题的优势,以一定时期为周期进行ICU护理风险分析;根据风险等级高低,不断总结护理风险中存在的问题,为ICU提高护理水平、减少护理风险指明了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