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及评估范文

时间:2023-05-09 17:58:05

风险分析及评估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1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地上定着物,它是实物、权益、区位三者的综合体,有土地、建筑物、房地产联合体三种存在形态。如果按照开发程度来划分,房地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地:是指不具有城市基础配套实施的土地,如荒地、农地。

2、毛地:是指具有一定城市基础设施,但尚未完成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土地。

3、熟地:是指具有较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且土地平整,能直接在其上进行房屋建设的土地。

4、在建工程 是指地上建筑物已开始建设但尚未完成,或已建成但尚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不具备使用条件的房地产。该房地产不一定是正在建设,也可能停工了多年。

5、现房(含土地):是指地上建筑物已建成,可直接使用的房地产,它可能是新的,也可能是旧的。

二、常用的评估土地及在建工程的方法介绍

1、剩余法:也叫假设开发法、倒算法,是在估算未来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建筑物建造费用和与建筑物建造、租售有关的专业费、利息、利润、税收等费用后,以价格余额来确定估价对象土地价格的一种估价方法。剩余法公式:地价=销售收入-销售税费-建筑安装费用-管理费用-利息-税费-利润-购买该宗地应支付的税费。

2、成本法:就是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以及建筑成本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税金来推算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成本法公式:地价=土地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已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利息+利润+税费。此方法适用于土地及在建工程评估。

3、市场比较法:是将估价对象与在估价时点近期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作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以此求取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及在建工程评估。

三、在建工程的评估技术思路及特例情况处理

在建工程泛指处于建设过程中、尚未完成并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一般把是否进行了整体竣工验收作为界定的主要依据。在建工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工程量尚未完成,因而体现在建筑物实体形态不完全,不具备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的条件,以及不能马上实现其涉及用途等诸多特征。作为房地产的一种类型,在建工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停工项目;第二类是竣工项目;第三类是施工项目。就抵押贷款而言,在建工程完工的程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其抵押评估基本思路可分类为三种情况考虑:①停工的或者正在施工、尚未通过完成主体工程的在建工程,一般采用成本法,以取得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以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加上利息、利润等加总积算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公式:在建工程价值=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进行测算,投入的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按照开发商提供的预算价格或者按照建筑工程实际进度确定,利息按当前利率计算;②正在施工的已完成主体工程,但尚未通过竣工验收的在建工程,可以综合考虑以下两种方法确定其评估价格。一种是采用成本法,以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以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加上利息、利润等加总积算用成本法进行评估,这种情况下利润取值与市场正常利润相当。另一种是采用剩余法,公式:V=A-(B+C+D+E+F),V—在建工程价值;A—续建完成后的不动产价值(指该工程按设计标准完工后的市场可以接受的销售价格,常用市场比较法取得,不能接委托方制定的预售价格);B—续建成本(土建工程费用、设施设备及安装费用、内外装修工程费用、专业费及不可预见费);C—投资利息;D—税金;E—续建投资利润;F—租售费用。采用剩余法进行评估事宜慎重;③以通过竣工验收,尚未领取房地产证的在建工程。采用市场比较法较为合适,类似于市场商品房的评估。

四、土地及在建工程风险点分析

土地及在建工程用于抵押除了有评估方法运用的风险(方法不同一般得出的结果不同),还有以下几个风险点:

1、企业风险:开发商、建筑承包商是否是合法企业,有无经营能力,企业的资质、信誉以及开发能力能否满足项目的要求。

2、法律手续: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法律手续是否齐全,包括土地的取得是否合法、项目开发是否遵循土地规划和建筑规划的要求,另外,还要注意在建工程抵押前是否已办理预售,是否存在商品房预售抵押(主要是对内部预售而国土局未备案者更要注意)

3、资金风险:开发商的融资能力能否满足项目开发的需要,建筑企业的工程款的支付情况,是否有违规的使用工程款造成项目无法进行的情况。

4、质量风险:项目的质量是项目的灵魂,项目的质量出现问题,容易引起许多法律的纠纷,造成项目无法进行(注意考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信度)。

5、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主要是项目成本的控制、施工的进度控制和项目的质量控制,完善的项目管理能够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证项目的施工进度按照预期完成并保证项目的质量达到规范要求,避免不必要纠纷。

6、销售风险:项目的销售是否具备合法的手续。

7、市场风险:项目在前期预测、定位上的估计不足,使得项目在竣工后出现竞争过大,同类物业在市场上同时存在,功能上无优势,产生较大的市场风险。

8、盈利风险:项目是否盈利是决定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项目能否盈利,除了销售、成本、质量、管理等因素影响外,还包括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影响,因此,前期预测对降低项目盈利风险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2

风险分析管理部门

新西兰农林部(MAF)是新西兰风险分析的主要管理部门,风险分析一般由MAF或MAF所管理的外部咨询机构来承担。在风险分析实施过程中,新西兰成立专门的风险分析项目管理组负责,该小组由项目管理者、项目团队组成。项目管理者在风险分析中的职责是:进行内部联络、公布利益相关者对风险分析的咨询、收集利益相关者提交的反馈意见、出具风险分析报告;由项目团队具体实施风险分析工作等。风险分析报告的初稿完成后,需要争取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评议,评议的时间一般是6周,之后也要对所有提出的评议意见进行分析。完整的风险分析报告通过项目组、工作组以及外部顾问的认可,并考虑了各个利害关系方的意见后公开风险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风险分析范围

新西兰的风险分析主要集中在有机体或病害、物品或商品、传播途径、运输工具等。对进口货物的风险分析主要是指对进入到新西兰的有关物品、运输工具等所携带的有机体、病害进行分析。物品可能是一系列的商品或单一商品;有害生物可能是一种或多种。

风险分析框架

新西兰风险分析框架是依据现有的国际标准OIE(国际兽疫局)和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框架制定的,并在某些方面对这些标准进行了扩展。风险分析框架包括:危害确定(Hazard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风险交流和记录(Risk Communication and Documentation)。

危害确定是风险评估之前必须的首要步骤,确定可能或潜在可能传入新西兰的、与传播途径有关的商品、有机体或病害所造成的风险。在确定危害之前,需要收集和记录大量正确的信息。危害确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与特定有机体或病害传入的风险分析;与传播途径的风险;审议或修订了措施和政策的风险分析。

在风险评估步骤中,风险分析专家对新西兰境内潜在危害的进入、暴露和定殖可能性以及对环境、经济和人类造成的健康影响进行评估,目的是确定代表不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的危害。风险评估包括四个步骤:进入可能性评估、暴露和定殖可能性的评估、结果的评估、风险估计。

风险管理是指有效地管理商品或有机体所带来的风险,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交流是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将风险信息和风险结果双向、多边交换和传达,主要是指有关贸易部门与贸易部门的交流。

风险分析的方法

新西兰的风险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实际中还会用到半定量方法。定性分析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常常会加入专家的一些观点。半定量方法是指对定性的程度给予部分量化,但所给出的数字与可能性或结果的实际状况不一定能构成准确的关系。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会有一定的主观性,必须记录所有的信息、数据、假设、未知因素、方法和结果,所有的讨论和结论必须合理和合乎逻辑。

我国加入WTO 后,PRA 在保护我国农业免受外来危险有害生物的入侵及促进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已相继完成了多个风险分析项目。但是由于我国风险分析起步较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风险分析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学习先进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的风险分析方法和程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标准的风险分析程序和体系,完善风险分析工作程序和运行。同时,也需要建立与维护风险分析相关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交流与互动,逐步实现风险分析进展透明化,实现全系统资源共享。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3

项目均符合要求,说明在具备各系统要素,严格执行相关工艺规程和操作程序等情况下,某胶囊生产工艺对已识别和分析的风险提出并执行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有效的降低和避免了风险、使其达到可接受水平,因此胶囊的外包装生产工艺具有合理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依据生产工艺能够生产出质量稳定、均一且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本例通过风险分析,确认了外包装工序的验证范围,减小了盲目性,提高验证效率,成为过程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有利工具。

2风险评估在某片剂产品压片工艺的应用

本次验证需对物料震动分层、各冲头填充均匀度、粘冲及裂片问题进行验证,其余问题不验证,但采取一定措施。

3风险管理在空调净化系统确认中的应用

3.1空调净化系统风险分析与参数的确立——风险失效模式分析评估表FMEA,见附表8。通过以上风险失效模式分析,为了降低空调净化系统运行风险,必须进行系统净化性能、高效过滤器检漏、空调机组和风管的密封性、照度、风量、噪声、压差、温湿度等项目的检测。

3.2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厂房设施验证小组对此套空调净化系统进行系统净化性能、高效过滤器检漏、空调机组和风管的密封性、照度、风量、噪声、压差、温度、相对湿度等项目的确认,在满足验证标准后,通过设计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及性能确认,证明XX车间洁净厂房及空调净化系统设计安装满足GMP及URS要求,能够正常运行,提供符合D级要求的洁净环境。

3.3风险的回顾:通过确认及日常监控,可降低各级风险等级和发生频率,风险因素可接受。

4风险分析在设备确认中的应用

通过风险分析确认设备确认项目,加强针对性,减小盲目性,提高验证效率,如胶囊充填机的确认。某全自动硬胶囊充填机是设备迁移,从甲处移到乙处,在设备安装确认前进行风险评估,确认其风险因素,评估风险得分并提出预防措施,对措施进行风险再评估,确保降低风险同时不产生新的风险。见附表9。

5总结

通过风险分析,可以找到控制点,确定验证的范围,假如项目有10个验证点,风险分析后5个验证点的风险可以接收,故只需要进行另外5点的项目即可保证验证质量。且通过风险分析,将验证关注重点放在降低那些风险值大的风险点,将大大提高验证的效率,有助于降低验证成本,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主动运用风险分析的主动性。验证阶段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回顾,确定验证项目,工艺验证确定工艺当中对药品产生影响的关键步骤,清洁验证确定最难清洁部位,设备设施验证确定关键验证项目,做好风险评估,将加快验证进度、促进验证水平的提高,对于人员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4

[关键词] 协议风险分析 协议风险计算

一、引言

当前计算机网络广泛使用的是TCP/IP协议族,此协议设计的前提是网络是可信的,网络服务添加的前提是网络是可达的。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出来的网络协议本身就没有考虑其安全性,而且协议也是软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有通常软件所固有的漏洞缺陷。因此协议存在脆弱性是必然的。信息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而信息的传输是依靠协议来实现的,所以对协议的攻击与防范成为信息战中作战双方关注的重点。协议风险评估也就成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

二、协议风险分析

协议的不安全及对协议的不正确处理是目前安全漏洞经常出现的问题,此外,在网络攻击中攻击者往往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对网络协议的攻击上,因此,网络风险分析的的主要任务是协议风险的分析。进行协议风险分析时我们首先要理顺协议风险要素之间的关系。

网络安全的任务就是要保障网络的基本功能,实现各种安全需求。网络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协议安全需求,协议安全服务对协议提出了安全需求。为满足协议安全需求,就必须对协议的攻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协议脆弱性暴露了协议的风险,协议风险的存在导致了协议的安全需求。对网络协议攻击又引发了协议威胁、增加了协议风险,从而导至了新的安全需求。对协议攻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能降低协议风险,满足协议安全需求,实现协议安全服务。任何防范措施都是针对某种或某些风险来操作的,它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而且在达到防范目的的同时还会引发新的安全风险。因此风险是绝对的,通常所说的没有风险的安全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是指风险被控制在其风险可以被接收的范围之内的情形。在进行协议风险分析后,网络安全中与协议安全相关地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

三、网络协议风险综合计算模型――多种方法加权计算

风险计算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在进行网络协议风险分析后,根据网络协议本身特性及风险评估理论,选取恰当的风险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风险计算方法的选取时,采用多种风险计算方法加权综合的策略。它是多种风险分析方法的组合,每种方法分别设定权值。权值的确定是根据该方法对评估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由专家给出,或通过经验获得。基于上述思想,在对网络协议进行风险评估时根据网络协议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技术评估方法来实现。基于网络协议的风险评估示计算如图2。

四、协议风险评估流程

按照风险评估原理和方法,在对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后,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计算,最后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对协议风险评估可以按照图3所示模型进行。

五、总结

为了规避风险,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合适的安全策略,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为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所提出的协议风险评估,为网络管理人员更好地制定安全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Bedford T, Cooke R. Probabilistic Risk Analys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Peltier T R.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nalysis[M]. Auerbach Publishtions, 2001

[3]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4]宋如顺:基于SSE-CMM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2~14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5

[关键词]: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been explain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for mater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projects , and also has been introduced someth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on assessments processes. Then it has been put forward some appropriate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Mater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projects;Risk evalu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矛盾逐渐高发起来。目前的社会矛盾覆盖的领域广泛、涉及的门类众多,未来有进一步加剧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比较受关注的方面有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劳动就业、劳资纠纷、生态环境、分配不公等。从社会稳定风险定义出发,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是指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时存在的对社会和群众生产与生活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1]。

一般来说,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地方政府对于投资项目产生的外部性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努力让其影响朝着正的外部性方向发展,在不损害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尽量降低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从而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本文阐述了在实际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

二、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根源是决策机制的不够科学、不够完善而产生的,近年来,我国各地因重大项目建设导致的社会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如2004年330万千瓦的瀑布沟水电站因移民问题处理不善而导致的群体性械斗事件、2005年国华定州电厂灰场工程因征地补偿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导致的恶性械斗袭击事件、2006-2009年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未能广泛征求民意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四川省什邡市钼铜项目因群众担心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及近期陆续出现各地群众由于担心PX项目的污染问题而导致该类项目陷入了“落地难”的困境[2]。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部署,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将陆续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工作。由于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是一项新的业务,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共探讨:

1.部分项目的项目单位未委托有相应类别资质的单位编写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有些项目单位自己简单的编写了项目的社会稳定分析报告。由于站在立场不同,项目单位往往会隐瞒一些事实,努力避开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造成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失实”,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埋下了社会风险隐患。

部分编制单位角色不清,在没有受到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委托的情况下,错误的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编制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识别不够全面,有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仅对环境风险及征地拆迁进行了识别,忽视了选址、土地利用、移民安置、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产生的风险。

风险调查方式过于单一。部分编制单位仅仅采取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并且调查对象过于单一,真正的利益相关者没有调查清楚。此外,部分报告全盘引用环评报告中公众参与调查的内容,忽视了该调查仅仅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项目是否可行,实际上是不够全面的,需要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编制单位进行其他风险因素的补充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风险分析方法过于简单,有些报告仅仅定性的分析了可能产生的风险,没有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去分析社会稳定风险。部分风险分析报告措施过于宽泛,可实施程度不高。

部分风险分析报告没有给出风险分析结论,无法判断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后是否属于低风险,是否处于可控范围内,导致项目审批或核准无据可依。

风险评估报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评估单位缺少对项目的详细补充调查,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影响风险评估的结论,另外一方面评估方法还存在着单一性,比如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分析、层次分析法”等在目前的评估报告鲜有见到。

三、完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策略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主要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建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编制单位由有相应行业的工程咨询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完成,而不是有项目业主自身完成,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工程咨询行业“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防止走过场。

关于风险识别,建议从规划选址、征地拆迁补偿、工程施工组织、生态环境、项目管理、经济社会、安全卫生等多方面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调查应列出调查者的组成人群及名单、问卷的问题及调查结果统计,复核调查范围是否全面,是否调查了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不利影响者的态度以及当地政府、专家和社会组织态度,应对调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召开座谈会和听证会。

风险估计应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风险措施应更加具体全面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对于低风险的重大项目,根据分析出来的风险隐患、风险范围和可控程度,提出化解矛盾问题的对策措施、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策略

1.建议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委托实施主体时优先考虑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利用其丰富的项目前期工作经验把好项目的“稳评”关。

2.在完成评估报告之前应提供项目前置性文件,即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及环评等。项目的规划、土地、环评等手续如已完成的,其结论可以直接引用。

3.认真审阅由项目各编制单位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认真审阅拟建项目前期审批相关文件(含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及环评等前置性文件),如有可能,地方发展改革委在制定社会风险评估细则时相应要求国土、住建、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在前置性文件审批过程中增加社会风险评价,以便于提前介入并提前掌控风险。

4.现场踏勘及补充调查、广泛征求、充分听取意见。评估主体根据审阅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需要直接开展或要求项目单位开展补充民意调查,可通过公示、走访、座谈会、听证会,当面听取意见,客观真实反映广大群众意愿,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依据。

5.评估实施主体在广泛征求和准确掌握民意的基础上,应邀请委托单位、项目业主、相关专家(工程技术专家、项目施工组织专家、环保专家、维稳专家等)和各个职能部门代表(当地政府、规划、环保、国土等)参加会议,重点围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估论证。对风险分析篇章的内容和程序、评估的方法、识别的风险、反映的意见、提出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以及评判的等级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评估论证,核实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从而确定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处于高、中、低的哪个等级。

6.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评估主体根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的修编稿,编制评估报告,提出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上报项目委托单位,作为审批、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无风险、有较小风险、有较大风险和有重大风险的评估结论,做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建议[2]。对于风险较小或者没有风险的事项,应提出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将风险妥善控制在预测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完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把大量的社会稳定风险化解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变堵截为疏解,使各类矛盾化解在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内完成,进而从源头上减少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世新.从技术评估到工程的社会评价:兼论工程与技术的区别[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4-46.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6

1风险分析的柜架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系统化、规范化方法,旨在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参考。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风险分析定义为“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过程”。“危害”和“风险”是风险分析的2个基础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对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因素,风险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产生对健康不良作用和严重后果的概率函数。风险分析的内容具体为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进行鉴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风险的特征,在参考有关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与利益攸关者进行交流。风险分析框架(见图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更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风险评估

作为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对食品中各种危害的风险高低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规、标准和监督)的科学基础,也是风险交流的重要信息来源与依据。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与其他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贸易公平的相关因素,通过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会商,权衡各种备选政策措施的过程;其目标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指南和建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4风险交流

根据CAC的定义,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就危害、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在风险相关各方中(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业界、学术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相互交换或交流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进行风险交流的要素包括:风险的性质、利益的性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选择。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意见的传递及表现形式,也是风险管理的延伸。综上所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3部分相互依赖,并各有侧重,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且高度统一的连续、动态整体。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强调所引入的数据、模型、假设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是政府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的实用性;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关者之间交换意见的过程,强调在风险分析中的信息互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的步骤

CAC对风险评估的定义是“对特定时期内因对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对生命和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基本步骤(见图2)。具体为利用现有的资料,对食品中某种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鉴定、确认和定量。继危害识别之后,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并不固定;通常情况下,随着数据和假设的进一步完善,整个过程要不断重复,其中有些步骤也要重复进行。

2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风险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过程。识别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等。流行病研究资料是危害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最直接、确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贵且数据较难获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动物试验)往往是危害识别的主要依据。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评价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一般来讲,在此步骤应建立消费环节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与各种不良健康影响可能性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的资料类型包括动物毒性试验、临床人体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调查得到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数据来进行主要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模拟。合理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取决于可得的实验室数据(如剂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应测量终点等)和所采用的数学及统计学方法。通过剂量-反应模型分析,可获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荐量值,如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暂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PTDI)、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急性参考剂量(ARfD)等;与暴露评估结合还可以对危害因素的暴露边界值(MOE)急性估计,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风险/健康效应。

4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可能摄入和通过其他有关途径接触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暴露评估所需的基本数据为食品中微生物、化学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费量。根据所关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不同,膳食暴露评估可分为急性暴露评估和慢性暴露评估,对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评估通常是考虑慢性暴露(评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日暴露状况),对于某些污染物、农残和兽残等则还要考虑急性暴露(主要针对24h内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比较膳食暴露结果和相应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导值,可确定该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评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费当时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费量,通常针对一种受污染食品的单一暴露。在消费过程中各类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甚至是存放时间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会增加评估的复杂性。

5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这3个步骤的结果,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对于有阈值的化学物,人群危险性取决于暴露量与ADI、PTDI、PTWI等测量值的比;对于没有阈值的化学物则需要计算人群危险性,即评价根据摄入量估计出所增加的癌症病例数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构成危险)或不可接受的(构成危险)。微生物的风险估计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种致病菌的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也可以表述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风险的累计频数分布、目标人群每年发生的风险、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对风险等。风险特征描述还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实验(如人体试验)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确定国际食品安全监管优先领域、评估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并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信息。例如,对各种危害因素的评估得出的健康指导值是作为制定食品标准安全指标限值的依据,CAC明确规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标准时必须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WHO的SPS协议也规定,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另外,把风险评估和经济学评估结合起来可确立用于决策的单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将评估结果、健康影响、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单位(如美元、伤残调整寿命年或质量调整寿命年),以便于对风险管理者决策产生的后果进行更真实的描述。

国内外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1国际及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正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营养素补充剂等均已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国际专家组织。虽然尚未有专门开展营养素评估的机构,但在2005年日内瓦会议上CAC通过了《建立营养素和相关物质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模型》,标志着以科学为基础,制定营养素及相关物质安全摄入量上限工作的开始。各个组织所开展过的评估工作及其工作报告可在其官方网站进行浏览。即使国际组织已经对多种危害因素进行了评估,但鉴于国民健康状况、生产加工工艺及食品消费模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需要开展本国的风险评估工作,才能制定适合国情、保障国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管理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先进国家与地区都已设置了专门的评估机构(见表2)。美国是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国家之一,可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几个部门。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我国于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引入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的概念,并确立其法律地位。其实在2009年以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当中已经开始了风险分析方法的应用,卫生部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建设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网;在各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也已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如对苏丹红(2005年)、丙烯酰胺(2005年)、三聚氰胺(2008年)等危害因素的评估。然而同国际,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评估起步较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卫生部下属个别单位自发地在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处理中开展一些风险评估工作,而缺乏全国性的制度、体系、专业队伍和计划,技术水平也十分有限。自实施《食品安全法》以来,这方面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年底由卫生行部组织成立了由42位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2011年10月13号,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评估中心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主动研究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趋势和规律,业务技术部门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交流、风险预警、食品安全标准、参比实验室、数据信息分析等单元。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长期以来缺乏专业技术机构的空白。目前评估中心正在实施的优先评估项目包括:铝、反式脂肪酸、重金属铅、镉的膳食暴露评估。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7

研制和操作各个阶段的管理决策,决策问题包括设计替换、危害优化和减少风险方案的选择;②必须针对各个项目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风险分析方法,灵活、综合使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③先用定性分析方法(如危险分析、FMEA),在定性方法不能精确描述风险时再用定量风险分析方法;④必须逐步采用新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并与旧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对比,然后进行综合评价。所使用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⑤应跟踪、评价和记录各种减少风险的方案,如果实践证明这种方案不可行,应采用其它风险减少效果好的方案,应收集各种元件每次风险分析数据供下次使用。

欧洲空间局(ESA)的风险管理

因此,ESA在标准中(PSS-O1-401)规定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应说明用于风险评价的数据源的主、客观性,并加以分类。用于风险评价的数据源有:①专家经验数据(完全主观的);②相似工程中获得的数据(部分主观);③从过去产品中得来的数据,如通用零件数据(客观);④直接从相关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客观)。同时还应考虑如下因素,鉴别所用数据的可信度:①专家的数量与类型;②试运行数;③与系统正常使用有关的数据量。应规定一个可接受的最小数据置信水平,由此来决定哪些数据可用于分析,应使用所有的可接受数据(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应考虑独立的风险参数和主、客观数据的置信水平,应给出分析结果数据的置信水平及其主、客观性质。ESA还制定了降低风险的准则:①在保证系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合理和符合实际地减少风险;②系统风险不应超过由相应系统环境引起的风险。项目经理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降低风险措施[9]。

我国航天试验的风险管理现状

正是由于风险意识薄弱,导致我国航天工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相对于国外航天工业发展较慢。我国目前对于航天风险越来越重视,对于国外航天领域比较关注。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介绍国外的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黄芬[11]在航天工业管理上发表了“国外大型航天工程的质量和风险管理经验”文章以及一些学者写出了有关可靠性与风险方面的著作[3,12-15],介绍了航天领域风险分析的一些方法研究。我国发射场风险分析现在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定性分析,缺乏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系统性。XX试验基地采用定性分析开展载人航天发射场可靠性安全性分析评价,针对载人航天发射场测发系统的危险源、危险时段和危险工序,按照风险评估方法,给出安全性评估结果,开始了我国航天发射场的风险评估进程。XX试验基地开展了发射场试验任务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采用故障树方法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方法进行了试验任务弹上某产品的风险分析、辨识以及评估。XX试验基地将风险管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任务前的风险预测和识别、风险排序及制定预防措施,任务中的风险跟踪控制和任务后的风险总结,系统地对每一次任务进行全程风险管理。近年来,风险分析(风险识别与评估)同样列为我国各类应用卫星、运载火箭和其他空间飞行器的概念研究和方案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评审项目。在新武器装备、战略导弹研制的可行性分析和方案认证时,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风险分析及评估篇8

关键词: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施工

引言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易受行政干扰和地质情况及天气等因素影响,施工场地狭窄、战线长而工期要求紧,施工难度大。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风险管理一般按照风险分析、预警、应对等过程进行,其中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过程,是风险管理中难点和重点。本文结合具体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案例简单介绍在施工阶段的风险分析方法。

一、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工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判断、系统归类,科学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例如,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如下分部工程,其中道路拓宽改造长度为1995.74m,规划红线宽度为70m,三层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设计为32cm二灰碎石,底基层为30cm石灰土;新建雨水管路一条,分四段设置,共计1721.5m;新建污水管路一条,设计管长1838m;新建电缆沟两条,沿道路两侧人行道下分别为1624m钢筋混凝土防水地沟和1386m砖砌体防水地沟(1.2×1.5m)。

某施工企业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该工程进行调研后,分析该工程风险因素并进行识别,建立工程风险表。

二、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分析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

本案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分析评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风险(R)不仅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P的函数,而且是风险事件所产生影响程度C的函数,可用函数表示为R=f(p,c)。

根据前例风险分析,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2.1评估并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Pf

该工程分析因素集为X,对应上述工程分析因素集中风险编号,给出工程风险指标因素权重集W。X={X1,X2,X3,X4,X5,X6,X7,X8,X9};W={0.050.150.150.20.150.050.050.050.15}。根据风险影响高低确定评估集标准隶属度μ={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并赋值为μ={0.1,0.3,0.5,0.7,0.9}。该企业组织专家及管理、技术人员共7人对该工程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模糊评估矩阵R则B=R·μT={0.50.50.58570.55710.38570.27140.18570.32860.6143}。则U=W·B=0.4886即风险发生概率(测评总分)Pf为0.4886。

2.2计算事件发生影响程度大小Cf对风险引起的后果大小一般从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四个方面着手,均用金额损失进行度量。则损失因素集S={进度质量成本安全}={S1S2S3S4}

本项目分部分项工程费用为6944.60万元,其中包括利润及管理费156.08万元。由于报价中已考虑材料市场风险因素,因此,按正常施工情况下,按156.08万元为最大风险损失值。则风险损失评估集标准隶属度μ={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对应损失金额(单位:万元)近似确定为{≤15,16~45,46~75,76~110,≥140},并给出工程风险损失因素权重集W={0.250.350.200.20}在此基础上形成模糊评估矩阵,并将各项估计值的平均值按最大风险损失值进行归一后,得到评估矩阵B.计算U=W·B=0.1946。即风险损失(测评总分)Cf为0.1946。:

2.3计算本项目风险度Rf如果用Pf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可由下式计算:Rf=Pf+Cf-Pf·Cf其中Pf和Cf分别是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的模糊综合隶属度集的总综合隶属度。本项目风险度Rf==0.59

三、结论

一般认为Rf大于0.7为高风险项目,小于0.3为低风险项目,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等风险项目。因此,根据计算,本项目应为中等风险项目。由于本工程存在场地狭窄、外部环境对施工干扰大、工程项目多、工期紧且跨冬雨季施工、施工人员多等不利因素,因此,将本项目评估为中等风险项目是合理的。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及评定结果,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相应风险管理计划,建立工程风险应对措施,适时动态地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确保工程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赟主编.《工程风险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上一篇:小学常规教育教案范文 下一篇:古代文学成就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