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9 11:05:37

风险应急管理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1篇

简单而言,风险值得便是当物体受到诸如损坏、伤害或者攻击之后的一种特性。随着研究的深入,风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金融学以及灾害学等领域中。总的来说,现阶段风险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一些灾害事故在某一区域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定义为风险;第二,对于某些突发事故的事前预测和事后检验也是风险;第三,风险愈高,某一区域的危害愈大,反之则依然;第四,区域特点、风险评价预测和突发事故特点构成了风险;第五,风险往往是用作损害程度的衡量手段。所以,在煤矿应急管理过程中,风险是煤矿生产和煤矿应急关机各个环节和阶段的可控因素。而将风险纳入煤矿应急管理领域当中,则是为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自然破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可能。

2煤矿应急管理的策略和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2.1煤矿应急管理的策略

为了更好应对煤矿生产中极易出现的突发安全事故,煤矿应急管理中构建法律法规体系是相当基础的策略。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法律法规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应急管理的安全法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煤矿应急管理的安全法规,切实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进行。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能凭借着相应法律法规健全自身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更好的保障了财产和人身安全。在制定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还需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从根本上保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在煤矿应急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保障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广大煤矿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应急管理需求,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考核等,确保广大应急管理人员能够在培训过程中深化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断强化自身应急意识。这样在正儿八经的应急管理过程中就具备了应急管理意识,构建了应急管理氛围,充分提升了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人员的总体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煤矿企业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通讯也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应急管理的保障。所以,加强应急通讯体系的建设就成为煤矿应急管理过程中最为紧迫和必要的任务。而且应急通讯有着不确定性、有限性、难获性和时效性,迅速掌握应急管理信息实施应急管理通讯更是尤为重要。煤矿企业应当从煤矿应急管理信息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信息检索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有信息手段,确保应急管理中的相关信息和突发事故信息能够迅速、高效和实时进行收集、分析、判断和处理,进而有效提升煤矿应急管理的能力。具体来说,煤矿企业可以从应急预警系统的建设、应急通讯以及应急通信协调机制的构建、信息和通讯管理制度的落实等方面进行应急通信系统的体系建设。最后,煤矿应急管理策略中必备的就是应急救援的加强。这是因为煤矿突发事故往往具备不确定性、严重性、突发性以及偶然性特点,给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应急救援工作就应当坚持统一指挥和积极预防,尽量将煤矿企业生产区域类的救援资源和社会救援资源有机结合,进而将事故风险和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具体来说,煤矿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应急管理救援工作的训练和演习,并且长期性和经常性针对不同突发事故进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相应突发事故应有不同的应急救援方案,在详细评估、演练和再进行修改,以确保最终的应急救援方案能够得到完善。与此同时,应急救援队伍必须配备专业的救护小组,针对煤矿企业生产特点学习有毒气体知识、熟悉煤矿重点防护部位等,同时配备各种救援和救护设备,一旦突发事故出现,及时进行救援。

2.2煤矿应急管理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煤矿应急管理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是为了更好开展煤矿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因此,在煤矿应急管理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性、可行性、显著性、系统性、简明性、可比性以及定性和定量相互结合的七项原则。这样,煤矿应急管理的风险评价体系便能充分立足于煤矿生产和突发事故实际,结合突发事故的复杂性进行大量指标选取,进而针对不同突发事故和应急管理内容进行多方位、全角度的选取和评价。这样才能构建有效的煤矿应急管理分享评价体系。具体来说,煤矿应急管理的风险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庞杂多样,所以很难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选用单一或者多个指标进行说明。因此,这就需要针对煤矿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易发生突发事故情况和应急管理工作等构建一个以人、物、环境等为主的风险评价体系。通常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内容涉及诸如紧急疏散措施、人员身体状况、人员心理状况、党员布局结果等19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来说,人为因素包括了身体和心理状况、专业素养、现状指挥状况、安全意识和年龄和工龄等;环境因素包涵了煤层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物资和设备等因素又包涵了应急通信设备、事故检测和预警设备、个人防护装备、救援物资、采煤设备等;管理因素包涵了紧急疏散措施、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法规和对策、应急分工和指挥等。

3结束语

煤矿经济管理是将煤矿工作人员、煤矿生产环境、管理因素、煤矿涉及的各项事务都进行了融合,这就使得煤矿应急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应急管理更为紧迫。所以,只有不断优化和加强煤矿经济管理策略,构架煤矿风险评价体系,才能为往后煤矿企业的应急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风险;应急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消费量迅速增长,并显示出增长的巨大潜力。管道是运输天然气的主要方式,伴随着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也呈迅速增长态势。由于天然气管道具有高能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链长面广、环境复杂等特点,天然气管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破裂、泄露等问题,造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对天然气管道进行风险分析和应急管理非常必要。

1天然气管道风险特点

天然气管道运输的主要介质是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也包括少量丙烷、乙烷、氮气等,天然气管道运输事故主要形式为爆炸和火灾,天然气管道运输存在以下风险特点。一是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天然气属于易爆易燃气体,遇点火源将会发生火灾或爆炸。二是事故范围广泛。天然气泄漏以后,会随着风向迅速扩散,可燃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容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火源即可燃烧和爆炸,导致大范围人员伤亡。三是管道穿越区复杂。天然气管道穿越的区域一般都是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复杂的区域,对管道的防腐和抗震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2天然气管道风险分析

(1)工艺站场危险因素运行中的压缩机会受到振动、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设备故障。安装质量、材料质量也会影响管道安全。如密封和焊接设备主体、法兰等不合格。管道中过滤设备堵塞,天然气排放不及时,导致憋压出现泄漏事故。清理管道时,如果操作不恰当或仪表失灵,就有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天然气管道运输中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是关键设备,如果出现误动,会导致天然气泄漏。变电站设备如果出现短路、接地失效、过载等问题,可引发火灾事故。(2)输气管道危险因素腐蚀会导致严重破坏管道外壁厚度,十分容易出现爆炸、变形、腐蚀穿孔现象,天然气管道运输中腐蚀失效是主要问题。依据不同作用位置可以把腐蚀分为外腐蚀和内腐蚀两种。一般情况下内腐蚀多于外腐蚀。内腐蚀主要包括应力腐蚀、化学腐蚀等。基本上都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出现内腐蚀,严重破坏管道,应力腐蚀具备更高的风险。外腐蚀实际上是管道外面防腐层被破坏,往往会受到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类型,微生物等影响。材料以及焊接缺陷会严重危害管道运输安全。不仅包括工艺问题,也包括焊接质量,此外人员失误也会影响运输安全。(3)第三方破坏第三方破坏主要是指建筑施工、开采矿山等活动损伤管道。施工周围存在天然气管道时,可能破坏管道基础,促使管道变形。甚至在工程施工实施挖掘活动时,可能会直接破坏管道。

3天然气管道风险应急管理

(1)消除风险消除风险主要就是降低风险给人员带来的影响,并且有效降低管道潜在风险,属于长期管理的过程。依据风险特点来分析、识别以及评价管道风险,尽可能控制频率高、危险大的风险。分析管道风险的时候相关人员应该定期管理和识别管道,评估管道风险给附近人员造成的影响,及时修复或者更换管道。(2)准备应急计划准备应急计划实际上包括准备、计划、评价以及评估四个阶段。准备应急计划需要识别风险类型,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然后确定应急水平。对于运输易燃、易爆、有毒介质,并且大于300mm管道直径、高于200km距离的管道,一般属于重大危险源,此时需要建立应急预案。计划过程中要识别现有应急预案与天然气管道应急反应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实施改进、修补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不但需要检测是否有效,也需要确保操作人员可以合理高效实施操作,不符合需求的应急预案需要重新计划。准备应急计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现场条件、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以制定新的应急预案、配置新的应急资源。(3)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阶段实际上是发生管道灾害以后,快速救助现场人员。应急中心应该合理协调相关部门、参与人员、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等,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目标的应急方案,提供应急资源,保证最短时间内完成救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效率、速度会影响到人员伤害程度与事故范围。(4)恢复阶段在完成现场救助以后,需要及时恢复现场。恢复阶段可能在事故开始后很短时间就进入,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与应急反应阶段之间并无明显界线,需要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功能划分。恢复阶段主要包括人员安置、治疗受伤人员、评估损害、维修设备以及设施重建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是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必须系统地对其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天然气管道的风险分析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应急管理来减少事故的影响。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保障天然气管道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少杰.油气管道安全管理问题及加强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4).

[2]傅维禄.天然气管道风险影响因素及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12).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京长江隧道;风险防范;应急管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ident real-tim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nanjing Yangtze river tunnel risk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as the background, the river on a large tunnel risk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Combining with the 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introducing safety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nanjing Yangtze river tunnel; Risk preven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交通方式已经很难承受急速增长的交通压力。公路隧道有着交通运行能力大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部分。其中,大型跨江隧道正在悄然兴起,武汉、南京、上海长江隧道及青岛胶州湾隧道已于近年投入运营。

南京长江隧道为国内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长江隧道,经济成本巨大,社会效益显著。由于其结构特殊及地理、水文情况复杂[1],南京长江隧道的日常营运情况不同于一般的地下隧道,面临着水流压力、渗透危险及消防救援等复杂问题,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如何有效预防风险,做好应急管理,保证安全运营是隧道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工程背景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总长5853米,按6车道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80km/h,采用“左汊盾构隧道+右汊桥梁”方案,隧道工程结构设计寿命100年,火灾规模防范设计等级为中型,总投资额约46亿。

南京长江隧道是世界上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之一,安装有数量众多、技术复杂的机电设备。配置了收费系统、监控系统、供配电系统工程、照明控制系统、紧急电话及广播系统、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通风系统、交通检测和信号系统及救援疏散系统。各系统之间有自动联动机制,可在事故发生时候自行启动,进行事故报警并切换至应急状态。

3事故灾害特点

南京长江隧道地处长江水下60余米,结构特殊,系统复杂,受河床冲涮影响较大。由于隧道内部空间相对封闭,一旦发生事故,难以及时被发现或定位,加之地下空间能见度低,难于救援及疏散[2]。特别是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火灾事故。隧道内部狭小的空间阻碍了烟雾及热量的扩散,导致火灾时能见度降低、温度飙升、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烟雾和有毒气体沿隧道体快速蔓延,扑救援救困难。且隧道内部管片被高温损坏后不能修复,可能造成结构性损伤。事故后果极具灾难性,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及生命财产损失。

4 安全风险管理

4.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要对面临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认识、判断, 并分析其性质。首先应收集资料、估计风险的形势、判断出直接或潜在的风险[3]。其次,确定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及发生时的状况条件。接下来,对分析风险的特征进行分类,结合南京长江隧道自身特点,可分为如下四类:

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由洪涝、地震及其他因素造成工程主体结构破坏、附属设施损坏、人员伤亡和大面积停电等事件;

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行驶的汽车追尾、撞壁和翻车等交通事故,因非自然灾害因素造成的结构坍塌,车辆自燃、电气设备火灾以及与隧道配套建设的加油站等发生火灾爆炸,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危险化学品的泄漏及车辆坠江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

公共卫生类: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生化、毒气和放射性污染等造成的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社会安全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群体性治安等事件。

4.2风险评价

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事件的后果进行评价,为安全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2.1评价的内容和主要依据为交通部颁《公路桥梁养护规范》(2004)和建设部颁《城市桥梁养护》、《公路隧道养护规范》,南京市颁《南京市桥隧管理条例》等技术规程和有关的设计规范要求。评估按性质初步可划分为四方面内容:

整体状态评价:

主要评价隧道及附属桥梁各主要构件的承载能力、构件应力、构件刚度、结构性损伤、主要构件承载能力的弱化以及功能性的退化等。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指结构应能承受正常运营各种荷载及外部变形等的作用,在偶然事件发生后,能保证整体稳定性不致发生坍塌等结构性损伤。安全性评估指主要针对主要构件的承载能力、构件应力、构件刚度、结构性损伤等进行评估。

耐久性评价:

耐久性指结构在正常维护下随时间变化仍能满足预定功能要求。耐久性评估指主要针对各主要构件的耐久性损伤(如:混凝土裂缝及腐蚀、氯离子含量、混凝土保护层损伤及碳化深度、构件的疲劳损伤、钢构件的锈蚀等)进行评估。

适用性评价:

适用性指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如不发生影响正常使用的过大变形等。适用性评估即功能性评估,主要针对功能性损伤进行评估。

4.2.2 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属于有序多类别评价问题,而随机性则是其本质特性[4]。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层次划分结构的要求和影响隧道运营安全的诸多影响因素,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并确定因素的权重大小,建立多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使用多级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系统风险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层次分明,每一指标所属的下级指标数量较少,避免各子指标的权重差别不明显,同时将人为的主观因素限制在单一的很小的范围内,使主、客观因素的差异大为减小,从而保证了评判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隧道使用中的管理或决策提供有效可行的依据[5]。

4.3风险处理

经过风险识别、评价之后,应结合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进行处置,具体措施有:

(1)抓好制度建设,应急管理常态化

1)制定应急预案

隧道开通之初即编制了企业版应急预案,涵盖各类风险源控制共12项。在冬季冰雪天气、防汛及交通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处理中过程中进行了更贴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的修改完善。今年制定的长江隧道应急预案已被纳入南京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了更高层次的资源与技术保证。

2)编制安全运营规范

进一步完善相关单位在营运阶段的安全责任、义务及管理办法。同时应组织专家对水底隧道工程营运阶段安全管理的全面研究,制定完整的安全运营管理规范,使营运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统一可循的标准。并结合隧道日常运行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量化体系,把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形成量化考核指标。

3)指定落实应急演练制度

根据隧道实际情况,主管部门每月组织一次小型消防演练,每年组织一次防汛和除雪除冰演练,及时培训,按时演练,不断总结提高,成效显著。目前,南京市长江桥梁隧道管理条例已于10月1日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关于隧道应急演练的组织机制与流程,将极大推动长江隧道应急演练工作更好的开展。

(2)加大合理安全投入,规范应急保障

长江隧道安全资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预算内的应急物资及设备的购买和安全专项投入,比如购置了性能优良的扫雪车,完善了隧道工作井的监控系统,达到了全线无盲点监控安保要求,在危险路段设置了隔离护栏、震荡带和警示标志等等,为了保证工程结构安全稳定,从施工阶段到运营期,开展了隧道变形、桥梁位移、河床监测、管片健康体监测等专项工程监测项目。

(3)积极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应急设施设备检查日常化

消防设施的专项检查每月开展一次,通过专项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和奖罚,非常有成效,后来讲活动逐步推广到供配电、监控、通讯等各个系统专项检查,对于隐患排查,防范风险起到了很大作用。

(4)摸清突发事件的规律,应急管理重点突出季节化

隧道管养是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冬季防冰雪,夏季防汛,高温季节性防车辆自燃等等,根据季节性规律有计划的开展相关工作。

(5)加强各单位团结,突出应急管理一体化

突发事件的处理涉及到路政、交警、管养单位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应急预案和演练过程中着重突出协同作业,体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处置,明确职责、规范有序的应急处理原则。

(6)加强培训力度,实行培训专业化

随着应急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对管理者的培训也受到重视。对员工进行实施大面积常识性的科普培训例如面向公众的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灭火器的使用、火场中的自救技能等。对管理团队进行协作、交流沟通、决策等团队决策培训,以期 锻炼决策能力和例证关键操作准则;增加决策和判断的经验;提高决策团队理解和识别潜在问题的能力;锻炼决策、沟通、状态识别、压力管理和联合作业等非专业技能[6]。

5 结语

为保证大型跨江隧道安全运行可靠性,本文以系统安全及风险理论的技术基础,结合南京长江隧道的特点,建立隧道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对减少大型跨江隧道事故的发生及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从而指导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保证良好的隧道营运环境,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萌.万里长江底一条巨龙伏[J].中国科技奖励,2010(6): 72~73.

[2] 梁平,兰馨,龙新峰.公路隧道火灾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33):1~6.

[3] 杨廷钟.公路工程风险管理系统[J].华东公路,1992(4):73~77.

[4] 张进春,吴超.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南大学,2011(6): 1719~1724.

[5] 王明贤,张莉莉,李俊.层次分析法在应急救援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6):86~88.

[6] 祁明亮,池宏,赵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006(4):35~45.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信心,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消除区域金融安全隐患,稳定我县经济金融形势,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设立县企业应急风险基金(以下简称应急风险基金)。

第二条应急风险基金是由县财政局牵头设立(可吸收县域内企业协会、商会、民间资本入股),用于经县政府批准扶持的符合条件的专门用于企业贷款资金调头的专项基金,应急风险基金首期本金为2000万元,以后待条件成熟再适时增资。

第二章适用对象及条件

第三条应急风险基金适用对象为在县境内注册设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符合我县产业政策的企业。

第四条申请应急风险基金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县产业鼓励发展范围;

(二)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5%;近三年平均税收不低于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三)企业符合贷款条件,银行同意继续发放贷款并同意签订四方协议。

(四)企业应有相应的反担保或抵押措施。

(五)特殊问题实行“一事一议”。

第三章应急风险基金的申报及运作

第五条应急风险基金由县财政局(金融办)负责管理,在银行开设“县企业应急风险基金”帐户,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第六条企业需填写应急风险基金申报表并附近三年经税务部门确认的纳税证明,向县金融办提出申请,县金融办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后,与相关单位签订协议。如无异议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如有异议在7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意见给申报企业。

第七条应急风险基金采取有偿使用方式,申报企业需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支付应急风险基金使用费,所得各项收益计入应急风险基金本金进行滚存使用。

第八条对未按协议规定期限给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县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转移该银行的财政性存款。

第九条优先支持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优先支持在县内银行贷款的企业。

第十条由县内企业协会、商会推荐的企业,其调头资金由协会、商会按1︰1比例和政府风险基金同步到位。

第十一条单个企业调头资金为企业当期还贷资金的5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特殊情况提请县政府“一事一议”。

第十二条县金融办由专人负责资金借出、回收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风险基金的安全良性使用。

第四章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应急风险基金所得收益包括调头资金使用费收入、各项存款利息收入。应急风险基金收益全部用于充实基金池,待达到一定规模后,经县政府批准用于弥补银行发生的贷款呆账损失。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战略风险; 应急管理;房地产企业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strategic ris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of research. And therefore, it will be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and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effective emergency measures.

Keywords: strategic risk; Emergency management; Real estate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企业战略风险的分类

战略风险这一概念在管理领域最早由Kenneth.R. Andrews 在1971 年提出。它包括战略自身的风险( Risk of the Strategy) 和战略性风险( StrategicRisk) 。战略自身的风险是指战略活动自身的风险,是指制定、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中战略偏离实际目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几率; 战略性的风险是指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业绩的因素。根据以上观点,周阳敏将企业的战略风险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 第二类是指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 第三类则是指企业整体的、全局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引起的风险。

本文主要以战略风险三种类型划分的观点来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因此,也将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包括战略管理行为人失误的风险和战略管理部门失误的风险; 第二类是指房地产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即战略管理配套管理失误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销售风险等; 第三类则是指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引起的战略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如下:

1. 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条件评价。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环境等; 企业内部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资源情况、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结构和竞争能力等。通过环境分析,企业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环境的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战略风险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2. 战略风险识别

对风险正确地识别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基础。目前战略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定性的识别。如头脑风暴法、事故树法以及环境扫描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识别出企业的战略风险。

3.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识别出战略风险后,我们便可以通过预警指标来对其进行监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目标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易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指标体系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重点预警指标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企业所面临战略风险的真实情况。

4. 战略风险评价

战略风险评价是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指在战略风险识别和战略风险衡量的基础上,把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战略风险的影响,并对战略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战略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得出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和发生频率,然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甚至消除风险。

5. 建立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

最后一步是建立企业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战略风险的出现且应对不当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对策所致。无论是前期的预警方法、预警手段以及预警原则等,还是企业实施预警管理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需要企业认真收集、制定和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通过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实施,房地产企业便可以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早期对战略风险进行监测和预控,减少和控制引发战略风险的诱因,例如通过培训提高战略管理行为人的素质和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及积极应对企业的管理周期等; 而且,在战略风险发生后,房地产企业也可以根据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中相应的对策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房地产企业的应急管理

引起的战略风险与一般的战略风险都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在其表现特征上,所引起的战略风险有着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对于一般的战略风险,如果采用科学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可以事先发现的; 其次,在其损害程度上,引起的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比较大,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而一般的战略风险则可能只是企业某一职能管理部门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战略风险,损害程度比较小。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的两类战略风险的管理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有很多种,如赵伟鹏等( 2001)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秦启文等( 2004)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综上所述,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是指从房地产的开发开始到房屋的销售,再到最后的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由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企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其次,对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从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中可知,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房地产的开发过程,房屋的销售过程和物业管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归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购买土地时政府政策突然改变、建筑过程中突然发现断层、开发过程中资金链突然断裂等; 第二类是房屋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因房屋质量不合格出现的大规模退件等; 第三类是物业管理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房屋发生大面积的火灾、业主贵重物品被盗等。

最后,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危机的发展,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应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从而能够使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甚至还有可能转“危”为“机”。

四、结语

房地产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行业。房地产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战略风险,如果稍有不慎,企业便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和处于极度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企业要想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战略风险的管理,提高战略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enneth. R. Andrews[M]. 公司战略的概念,1971.

[2]李杰群,赵庆. 企业战略风险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10.

[3]周阳敏. 企业战略危机的预警与应急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李明.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突发中断;风险评估;虚拟应急管理

一、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运营是大势所趋,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依赖程度的增加,损失风险也越来越大。制造供应链往往包含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任何一个企业成员发生中断,都会在整个运营网络中迅速传递,对企业的短期甚至长期的经营效益造成影响。

Fujimoto从产品设计实现角度看工厂制造链和供应链:制造流程是通过员工劳动,创造有增值的设计信息和并将其转换成能交付给客户的产品,包括了生产,采购,工艺开发,产品开发和销售。含核心技术的设计信息可以包括:机械产品的模具,化工产品的特殊配方,电脑控制模块的编程软件等。Lawrence和Lorsch和Galbraith描述,信息开放的环境下,企业在计划减少确定性的同时,试图建立某种信息处理能力来抵御不确定性。一个企业核心的有增值的设计信息是最需要保持稳定的部分,即核心技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核心技术需要设立“边界环绕单元”,就像建立在稳定核心和不确定环境之间的缓冲地带。现代的制造企业正在重视这种核心-边界观点,就像制定“持续运营计划”来解决运营中断的问题。Lambert和Cooper认为供应链可以定义为一个保护核心技术不受环境影响,使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流,物流,现金流高效流动,确保有增值的设计信息的实现,最终配送给客户的运营系统。供应链中断事件使核心技术无法进行制造实现,并暂时性地中断了有增值的设计信息对客户的最终实现的流程。供应链中断的2个实质性影响:(1)原来稳定运行的核心技术成为影响制造流程的可转移性最重要的因素;(2)用来保护核心技术的边界围绕单元现在需要保护整个系统的持续性。

二、 供应链脆弱性识别和评估

面对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即脆弱性进行正确识别。在供应链中断发生时,才能正确应用应急策略。以下将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从四个标准用来评估供应链的脆弱性:

(1)供应的集中度。某些零部件的独家供货供应商是供应链中断后的薄弱环节。比如中日合资的汽车制造商的供应商“钻石结构”:一级配套供应商的零部件采购相对分散,二级配套供应商的零部件采购则高度集中。如果这些不可替代的二级甚至更低级别的配套供应商是因为他们技术上的优势,那么装配制造商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保持这种采购结构来保证供应链的竞争力。同时他们还是需要考虑针对这些关键供应商制定应急策略来尽量减少供应链中断损失。

(2)供应商的可见性。复杂的产品通常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一部汽车大约需要30 000种零件。在二级甚至三级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处的小零件的供应状态对于主机厂来说,在中断前后很难短时间内甄别影响程度,即供应链低级别的供应商处可见性很低。其他还有部分易耗品,象剂,催化剂等在零部件制造过程中被经常使用,同样这部分易耗品不可见程度高。这是因为易耗品通常都不存在于工程物料清单中。为了识别易耗品的供应链,采购企业,装配制造商都必须从供应商的制造物料清单中提供和分享该类信息。比较工程物料清单,制造物料清单通常还包括设施,设备和易耗品信息。汽车行业的产品是非常复杂的装配产品,这些多级供应商的不同物料清单的数据收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些相对不可见零件是采购高度集中化的,或者不可替代的,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为整个供应链的薄弱环节。

(3)设计信息的可替代性。如制动零件,电脑控制模块等,这些高度客户定制化的低替代性的零部件,会有很高的供应中断风险。客户定制化设计或者供应商定制工艺流程的零部件,很难切换成标准化零件,并且切换供应商。汽车企业更加倾向于定制化零件,来体现其产品设计上的竞争优势,并且产品经常整合了大量的定制化零件。定制化零件要求更强的供应链的整合协调能力。但该类企业能够通过复杂的供应链整合和协调,享有在设计成本的优势,和产品提前期的相对优势。而高度整合的产品结构,一旦中断事件发生,就会成为供应链的薄弱环节。

(4)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中断发生后,能否将设计信息从现有特定的制造流程中移除,然后转移到替代流程上。可转移性是判断虚拟应急策略是否应该实施的一个标准。如果是机械产品,流程殊的工具和模具相对比较容易地从关停的机器上卸下并转移到其他正常运行的制造流程上去。在这个条件下,设计信息(模具和工具)相对容易转移。如果是化学产品,用到相对定制化的设备和特殊配方时,设备的设计信息或者配方可以转移到另一家工厂,在异地的工厂设备上需要完成配方调试工作。这种调试在一定的提前期内是可能的,产品的核心设计信息也是可以转移的。

三、 虚拟应急管理

1. 虚拟应急管理原理。我们去供应链中断风险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该地区的供应商物料流是持续的,但部分或者全部生产线停止运行。如图2里,这种供应链中断,可以看做是制造企业设计信息增值流的中断。所以对于被破坏的供应链应急措施就是将中断环节通过原定途径或者其他替代途径进行修复。图1中4种应急措施,每个(1),(2),(3),(4)是突发中断前采取的措施,(1'),(2'),(3'),(4')是突发中断后可采取的应急措施。

一些流程导向的企业会认为供应链中断是减少累计不必要库存的一个机会,如(1')。一些公司生产高端产品可能选择在中断发生后不标准化零件,如(2')。比起以产品设备的形式备份核心设计信息,企业不如以电子化或者其他虚拟方式做设计信息的备份。如(3')。比起备份整条生产线,企业不如对如何迅速在破坏的流程点或者替代生产线上设计信息流恢复进行能力建设,如(4')。

在考虑实施应急管理的同时,能使供应链能在成本和效率的具备竞争力。因此,应急策略实施的必要程度,修复的目标提前期,国内市场的增长和规模,全球化竞争的程度,库存和设备的存量价值,以及潜在呆滞报废成本,都是在实施应急策略前需要综合衡量的要素。(3')和(4')的虚拟应急策略的应用可以更多的满足上述企业要求。

应用虚拟应急管理,在没有维护多条备份生产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中断事件期间,保持一定的供应水平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企业此时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工厂内选择等待生产线恢复,还是将关键信息转移到备用生产线至生产线恢复。

企业在正常状态下,维持在不同的生产线上生产不同的产品,并备份各生产线的设计信息,企业有1条生产线和1条虚拟生产线可以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果是备份生产线,企业有2条生产线,其产能利用率会比较低。比较备份生产线,备份设计信息建立虚拟生产线在成本上有很大的节省。虚拟应急过程只是需要地将关键设计准确地转移到可替代生产线上运行生产,提高了供应链的竞争性,但需要企业具备较强制造能力建设上的投入。总的来说,虚拟应急策略的应用大致步骤为:①在正常供应时,选择合适生产线设置来最大化竞争力;②如果其中1条生产线中断,迅速收集中断状态,库存和需求信息;③如果预计能在目标时间内重启,就开始等待;④如果不能及时重启,将备份设计信息从关停的生产线转移到可替代生产线;当关停生产线重启时,再将受影响的产品生产转移回去。

举例说明,假设公司生产2种产品,在2条生产线上,I和II。可能的产线设置是:①2条专用线;②1条专用线和1条通用线(a线用于生产I,b线可用于生产I和II;③2条通用线(a线可用于生产I和II,b线可用于生产I和II)。比较企业如果将a线和b线都建立备份生产线,那么就是4条生产线,而应用虚拟应急管理时,我们只需要提高生产线的修复能力和生产线的设计信息可转移的制造能力。如果仅有一条生产线被要求满足某种特定产品的全球化需求,那么备份整条生产线和相关设备是一笔很大的固定投资。所以如果能够避免这笔固定投资,将能大大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虚拟应急管理的应用将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2. 虚拟应急管理策略。

(1)提高供应商的可见性。供应的集中化取决于产品或者流程的高技术程度和供应商的能力;设计信息的可替代性取决于产品的结构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所以要改变供应的集中度比例和零件设计的客户化程度对于大型活动引起的中断时间中断来讲,不是最适用的有成本和效率竞争力优势的应急策略;而供应商的可见性和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可以通过技术上的提高来进行改进。因此,有效虚拟应急管理的应用可以大幅避免为减轻供应的集中度和设计信息可替代性而付出的高昂成本和供应链冗余。

当发生中断事件时,需要协调供应链上的各级别的零件供应商,积极地提供相关信息,并支持他们迅速采取合适的应急措施,并在这个从上到下的网络中及时传递。所以在合同条款中有明确要求在发生中断事件情况下,主机厂可以要求各级供应商提供制造信息和状态(比如 EBOM),确保虚拟应急策略实施的正确对象。

(2)提高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普通的机械产品对于制造企业来讲,相对容易将定制化的设计信息(模具,夹具和NC 切割程序)从关停的生产线转移到非定制化生产线,然后调试定制化的模具,工夹具和程序以及设备,完成试生产。在高端化工行业,近似的设计信息的转移和调试,是可行的。在这个行业通常都是使用定制化的产品配方,利用通用设备进行大规模量产的模式。而有些行业,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相对受限,制造商只能等待关停的生产线重启活着寻找完全的外包供应商,那需要更多的应急时间。

将设计信息转移到可替代的生产线上,这条生产线可以是企业自己所有,或者相关企业,或者是外协供应商。以化工制造行业为例,在2个星期~3个星期的目标时间内,要保证至少一条临时替代生产线来完成设计信息流的转移。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利润状况,市场竞争环境,设备的贷款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等待原有生产线重启或是建立一条全新的生产线。备份设计信息的单位成本较低,而当生产设备的添置成本非常高昂时复制生产线将会是额外增加平均的固定成本。

为了保证虚拟应急管理的可操作性,需要应用一些在采购合同和制造路径上的调整。比如:虚拟应急条款应加入到和客户的采购合同当中去。这样的条款可以包括以下:①提前设计备用生产线,满足主要生产线发生中断应急需求;②描述备用生产线的设置流程,保证在目标的提前期内恢复生产;③执行阶段性的应急演练,确保在目标的提前期内恢复生产;④确保受中断影响的供应商向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及时反映情况,其中包括直接客户和最终产品制造商,以便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应急帮助和支持。

有了这样的识别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应急条款,那么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和供应商的可见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使企业能够采取虚拟应急策略,在目标时间内完成一条可替代的设计信息流的实现路径。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这样的应急策略可以和其他传统策略混合使用,比如,增加库存,使用标准化零件,建立备用生产线,转移生产中心等,加强整个供应链成本和效率的竞争力。

四、 结论

主要研究了面对制造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虚拟应急管理。首先提出识别并评估供应链的脆弱性即薄弱环节,从供应集中化,供应商可见性,设计信息替代性,和设计信息可转移性4各方面来衡量。然后,提出虚拟应急策略及案例模型,使企业能用较低的单位成本和较短的应急提前期内迅速恢复生产,可以避免为减轻供应集中化和设计信息替代性的脆弱性风险儿大量增加的成本和供应链冗余,并提出虚拟应急管理策略,提高供应商的可见性和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为了确保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和迅速转移关键设计信息到可替代生产线的可操作性,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就要签订虚拟应急管理条款和进行应急演练,使突发事件后快速重建的能力能得到有效保证。说明了实施虚拟应急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在供应链成本和效率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Sawik, T., Joint supplier selection and scheduling of customer orders under disruption risks: Single vs.dual sourcing.Omega,2014,(43): 83-95.

2. Lewis, B.M., et al., Managing Inventor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Facing Port-of-Entry Disruption Risks.Transportation Science,2013,47(2):162-180.

3. Sheffi, 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2001,12(2):1-11.

4. Fujimoto, T., Architecture-based comparative advantage-a design information view of manufacturing.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2007,4(1):55-112.

5. Lawrence, P.R., J.W.Lorsch, and J.S.Garrison,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Manag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Boston,1967.

6. Whybark, C.D., Issues in managing disaster relief invento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8(1-2):228-235.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号:11036 YZ2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急运作管理和鲁棒计划”(项目号:70732003)。

作者简介:陈俊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静,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张以彬,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08-01

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应急预案是在国家卫生部、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所造成的风险而制定的有效措施和处理流程。我院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旨在通过模拟现场实地训练,培训及提高护士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帮助护理人员增强责任感,掌握相关急救知识,提高其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为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分4个病区,现有病床265张;护士92人,学历:本科10人,大专68人,中专14人;职称: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5人,护士65人。科室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小组,由总护士长担任组长,病区护士长担任组员。

2 方法

2.1 培训方法

2.2.1 以往由病区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进行授课来巩固理论知识护士往往专科护理知识累积量不够,因此,要求护士在掌握急救流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2.2.2 改变惯有护理晨会学习模式:在既往科室晨会中,常用学习方法是:提问作答总结方式,我科在原有晨会提问基础上,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

2.2.3 情景模拟式培训: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让被训练者按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2]。在每月的业务培训中,由高年资护师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进行应急病例病情描述,要求培训对象不仅要正确评估,并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结束后指导老师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

2.2.4 情景模拟式考核: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考核时间、地点、形式及内容,原则上演练时间选择在下午,此时是治疗护理相对较少的时段;选择风险隐患易发的患者,每周针对本病区1例危重患者组织1次应急预案为主题的情景考核。考核开始后,让家属按铃告知护士患者突发的风险情况,由专人记录演练过程及所用时间,观察护士对患者突发病情的处理能力与速度。通过考核,使护士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由此所获得的知识是在思考、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来,记忆牢固。

3 效果

3.1 构筑主动护理平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巩固了护士的专科急救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模拟演练,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全体护士参与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得护理人员在有关护理理论和技术、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呈报制度的相关内容及国家重大法律、法规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3.2 增强了护士面对应激源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在需要急救的应急事件中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惊慌,甚至不知所措,定期的情景模拟式培训可为今后类似的情景处理积累经验,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一定的操作流程,并在演练中逐步锻炼了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适应力,保证了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稳定性发挥[3]。

3.3 保证医疗环境安全,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 随着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做好护理安全工作以外,对住院期间影响患者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得当。

参考文献

[1] 魏杰,吴健.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西北学学报,2006,36(3):13~19.122

[2] 庹焱,陶红,朱大乔,等.计算机辅助训练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697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输气站场;风险;应急管理

0.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膨胀导致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人们在能源的使用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天然气的出现和使用不仅缓解了能源枯竭的现状,并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它还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1. 天然输气站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其中的输气站场的安全生产和运作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但是在天然气输气站场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操作不当,管理不善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天然气输气站场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对其正常运作造成了威胁。其中有如下问题:

输气站场地在开始设计初由于设计理念以及以往的技术发展水平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状况,造成施工建设出现了问题,例如输气站场的布局没有考虑到城市建筑规划的长期发展,将场地建设在待开发区,因此几年之后居民逐渐落户,输气站场就会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威胁。以往的天然气站场中的设备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在发展过程中有些设备技术,如:快开盲板对过滤分离器的控制技术,如今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这些产品的性能不能满足如今的需求。针对输气站场的较易发生的火灾灾害,场内一般会配备灭火消防器材,但是因为长期没有使用,或者是没有得到常规性的检修,因此这些设备会出现老化,在遇到火灾状况时,会造成危险。

由于天然气公司是近些年内投入运营的,因此在管理制度制定方面还没有完善,操作规章制度也是在试行阶段,在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下对天然气输气站场的风险评估管理以及风险应急处理措施计划就不够详细,这也给输气站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另外因为缺乏安全措施和体系,当输气站场发生危险时会给人员和公共财物造成极大的损害[1]。

天然气公司招聘的工作人员多是高等学校毕业学生,对于实际的天然气输气站场中的操作知识不够了解,因此比较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引发危险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危险情况下的应急指导,在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无法排除故障,也无法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所以在公司招聘新员工后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训练和应急措施训练。天然气公司的检修人员对控制输气站场的风险控制有很大的作用,对设备的周期性检修和故障排除能力是检修人员的工作。但是很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对于新设备中新问题处理能力差,也有天然气公司对这部分工作人员数量工作内容设置不合理的情况,这都导致了输气站场存在风险性。

2. 天然气输气站场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价的方法种类有很多,在我国运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是定性评价法[2]。定性评价法主要评价的对象是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工作人员其中还包括生产所处的环境等导致风险发生的宏观因素。定性评价法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因此其方法也是较为科学的体系。其中有:安全情况检查表法、专家探测观察指导法、实际生产中危险形势法以及故障发生后的后果评定,另外还涉及生产可操作性的研究评定。

这种评定方法中根据设定的监测对象细化监测内容,将测得的内容进行打分,根据之前制定的分数标准,可以划定测得的该系统安全等级。参照评定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积极控制。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而且比较容易被掌握使用。但是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限于人们的水平,在制作监测细则制定时往往会忽略重要的因素,并且在评定过程中也会受到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影响,导致评定结果不够客观,从而影响到应急措施的采取。

3. 天然输气站场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的应用得当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应急管理措施只要建立在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结果的科学系统分析上,针对问题的预防以及发生后控制事故大形势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手段[3]。

天然气泄漏是天然气输气站场中易发性的问题,气体泄漏之后容易造成人员中毒以及发生场内爆炸,因此对于天然气泄漏的情况应该做好应急处理。造成天然气泄漏的主要原因 有:管道设备穿孔破裂和密封失效。

在泄漏时被及时发现且没有发生火灾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应该关闭供气阀门并动员工作人员关闭火种;根据可燃气体泄漏报警仪器测定天然气泄漏浓度以及泄漏位置,做好标识,并拉好警备线,避免误入;及时报警;消防车赶到时,禁止消防汽车进入天然气扩散区域,消防人员的动作要谨慎,主要在上风向的安全地带对可能会发生的着火爆炸工作做好准备;在天然气扩散中可能会遇到的火源处,布置好水枪,应对火灾问题;抢修人员及时赶到现场,戴好防毒面具对设施故障进行排除并及时修复。

天然气输送站场发生意外停电会对生产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要加强停电应急管理措施实施。停电发生时要紧急启动预案,立即报告领导,启动备用电源给站内供电。减压站由备用电源向场内核心部门输电,其中包括消防仪器表、紧急照明设备、消防设备等,使供电能够保持3小时以上的核心设备工作。另外要加紧电源恢复工作和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尽快恢复运营。

4. 结语

将天然气推广到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使用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工程。但是人们在享受天然气带来便利的同时,天然气输气站场存在的风险隐患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因此加大对输气站场的风险评估,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朱智钊.浅谈安全评价[J].四川兵工学报.2011(3)

[2]施林圆,郑洁,李晶.四川输气站场风险评价研究[J].天然气工业.2010(11)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8-02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形成安全预防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风险管理的应用将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全面、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企业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及事故调查体系。

一、安全风险管理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工作组织,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评估及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实施工作,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及定期检测、评估、监控、整改记录。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为: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其中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是核心内容,也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1.安全风险培训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安全风险的全员参与,要立足班组、立足现场,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调度规程、防止电气误操作等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开展现场紧急救护、消防等基本安全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有关事故案例的剖析,从事故教训中发现薄弱点,提高风险意识,养成主动识别危害、控制危害、规避风险的习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有所侧重,在工作过程中检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安全风险辨识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生产运行实际,从电网设备、调度运行、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等生产运行的各个方面,全面查找电网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系统辨识电网安全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为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基础数据和资料。

3.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依据《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及辨识防范手册》,按照一定的周期和程序,开展查评工作;二是对已经掌握的风险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各层次的管理短板、薄弱环节和薄弱部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估:第一,生产运行环境。从设备危及人身安全、设备因素导致人为责任事故、运行和作业环境三个方面,评估生产运行环境中可能导致触电、高处坠落等人身伤害事故或误操作事故的风险,从而加强生产运行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第二,机具与防护。从安全工器具、专业机具和防护用品等方面评估机具与防护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定期维护、保管等是否符合管理要求,以及应用过程中是否正确规范等。第三,人员素质。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评估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风险,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现场管理。从作业组织、规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业过程安全控制措施、应急工作准备等方面评估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风险,加强企业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第五,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从安全责任制落实、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两措”管理等方面评估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4.安全风险控制

控制电网安全风险的目的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不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稳定破坏事故。为此,需要从单一事故方面加以控制,才能避免以上多重事故发生。

一是设备因素。需要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监视、巡视,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发现隐患和缺陷及时处理。需要加强对安全自动装置的检查、校验,低周减载容量应满足要求,确保安全自动装置正常投运。需要加强通信及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保证保护通道及通信畅通完好,自动化信号及采集数据正确,不影响电网事故正确处理。

二是人为因素。生产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反事故演习,提高防范电网风险的能力。调度运行人员根据系统负荷情况,合理安排系统运行方式,加强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继电保护人员需要确保设备主保护、无缺陷运行,确保整定正确;现场运行人员操作时需要认真核对现场设备状态,加强现场的操作监护,防止走错间隔、漏项及跳项操作。

三是天气及偶然因素。关注雷、雨、雪、雾、连续高温对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影响;定期对变电站周围的环境和输电线路进行检查与巡视,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做好消防设备的检查及机房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和重点部位的防火防爆工作,防止发生火灾、偷盗和人为破坏。

5.安全风险处理

针对风险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制度执行力不强、执行不规范等管理类缺陷,采用加强督促检查等手段纠正基层单位的工作偏差,保证制度一丝不苟地得到执行;针对具有一般风险的单位,采用“提示”(批评、评价意见等)的方法通报,提出整改要求;风险中等的,给予“警告”(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专项督查等)的处理,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到期验收。对于风险较高或已发生事故的单位,给予责任追究。

对于各种类型的风险处理,采用不同方式的响应进行整改。其中综合性的、重大的风险纳入公司级别的风险响应工作范畴,实施全面整改和隐患整治。

6.风险管理的考核与持续改进

把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定期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上进行专题汇报和布置,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考核中。安全风险管理小组要及时跟踪了解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分阶段对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及风险辨识、评估、控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二、应急管理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应与日常安全管理相结合,由事后单纯应急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应急处置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应对供电生产运行突发事件,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大面积停电事件,保障电力供应,应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部门、班组三级构成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电力调度机构作为电网事故的现场指挥中心,落实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投入,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上下互通、指挥有力的指挥体系。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以下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结合各自职责范围、安全和稳定工作实际及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一般划分为电网安全类、人身安全类、设备与设施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其中电网安全类包括电网调度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要变电站全停应急预案,重要客户停电应急预案。人身安全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设备与设施安全类包括电力设施大范围受损抢修应急预案、重特大火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类:突发应急预案。

基层供电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应符合如下要求:在机构设置、预案流程、职责划分等具体环节,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保证预案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符合国家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应符合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特点,编写格式规范、统一,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的框架内容。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进行预案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评审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署,同时报上级主管单位备案。

3.做好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工作管理,将应急预案纳入企业培训规划和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对各级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新上岗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开展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停电的能力,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开展社会停电应急联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

4.应急实施与评估

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对企业和社会有严重影响的稳定突发事故,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按预案规定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应急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接受应急领导,请求应急援助;做好信息对外工作,减少事件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其他行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服从地方政府的应急抢险指挥,组织开展应急救援,保证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置所需的电力供应,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电力供应。对每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相关防范措施进行评估,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事故调查应健全以下资料:即时报告记录;事故现场记录(含照片、录像、草图等)资料;调查组的调查资料;事故分析会议记录;提出的防范措施及落实情况资料;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文件;事故简报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等。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10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08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最集中、最活跃的核心地带,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涉及范围广泛,从2001年“9・11”世贸中心恐怖事件、2003年全球“非典”肆虐、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到2014年“马航370失联事件”、2015年元旦前夕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升级,造成了大量生命、财产损失以及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各类事故的升级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特大型建筑物、建筑群等,在公共安全的内涵、管理上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程度往往明显高于城市的其他区域,城市复杂建筑物、复杂区域一旦出现公共安全问题,后果和影响往往难以弥补。本文聚焦城市管理的热门话题,谈谈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2.通过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事件进行联动处理,用户可定义报警事件的级别、报警联动流程、报警事件处理流程、报警显示与提示信息等;当重要报警发生时,实现集中显示、报警定位、报警统一处理。

3.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规则,进行联动处理。根据相应设置及提示,引导操作人员的决定,并记录所有工作过程;可通过电子地图显示各类监测预警系统布置情况,自动记录各类事件,可在电子地图上直接进行相关操作,如在某区域广播。目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钢结构、屋面及幕墙等复杂系统率先应用基于BIM的运营管理系统,对建筑内各类复杂系统的运维计划进行智能化预警,确保人流密集的公共建筑的设施安全。

上一篇:劳动教育技术范文 下一篇:公用事业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