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4 09:50:21

风险质量管理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风险识别;风险点;电力物资

把质量作为“百年大计”一直是电力企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资质量控制要覆盖设计、生产、检验、交付等全过程,对电网的建设水平提升有重要意义。采用风险管理相关方法,能使公司在物资质量控制过程中预先收集相关风险因素,并对风险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评估,从而制订出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来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和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针对质量管理业务,重点从设备监造、设备材料抽检方面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参考历史数据和案例对质量风险点进行了分类分级,分析了风险来源,制订了合理的措施和制度保障质量。这些工作有助于公司对电力物资质量保障提供事前的预防方法和采取内部控制措施。

1电力物资质量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防控措施的依据。风险来源于不同的方面,有的源于工作细则制订的不够细致,有的源于业务执行规范性不足,有的源于业务人员的疏忽,有的源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到位。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层面上对物资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识别。风险识别需要确定风险事件、识别风险因素、初步判定风险后果,本文采用调研问询、参考历史数据等风险识别技术,对产品质量管理环节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建立风险点清单后,进一步对识别出来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采用鱼骨图等方法从影响风险形成的人员、设备、技术、管理、环境、信息等方面分析风险的原因。主要工作流程为:①基于业务流程,对质量管理涵盖的各流程进行梳理,识别风险相关业务。②针对风险相关流程,梳理并分析流程内涉及风险的步骤及节点。③针对流程每个阶段及具体节点识别风险点,即产生风险的具体业务行为或业务行为方式。依据业务行为是否造成腐败、公司项目施工进度受阻、项目质量出现问题以及管理水平不佳等,将风险进一步划分为法律风险、廉洁风险、管理风险。④邀请业务专家依据风险造成的后果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各个风险点进行评价,将风险点划分为重大风险、中等风险和一般风险三类。

2电力物资质量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风险防范策略主要包括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两类。风险事前控制即事前预防,以期在业务开展前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主动避规,主要以教育培训和业务研讨的方式展开,主要方式包括积极开展风险培训教育,增强风险意识;定期开展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契约精神;定期开展企业通用制度、操作规范、业务流程的培训;适当地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交流活动,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相关规定的宣传,提升供应商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风险事中控制措施是预防风险的核心环节,通过在质量管理业务过程中建立起自查自纠和风险告知等方式,对业务人员的行为、业务规范落实过程进行动态提示,以尽早遏制风险。这些措施构成了工作人员在执行业务操作时的规范指导。《重大风险岗位提示卡》以卡的形式对质量管理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分工、涉及风险点、风险防控措施进行了确定。该卡应分发给岗位责任人,并贴于明显处,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岗位责任人应严格按照该卡进行业务操作。《物资抽检重大风险点防控手册》针对“抽检计划信息泄露风险”“抽样,取样、送样规范性风险”“抽检质量问题处理”三个重大风险点,引入随机抽检和双盲样等机制,并对取样、送样环节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此环节的廉洁风险和法律风险。

3结束语

本文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对电力物资质量管理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针对重大风险、中等风险和一般风险的影响范围与后果,制订了“三卡一册”的风险防控措施体系,完善了目前电力物资质量管理的业务规范,有助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物资质量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郝泽军,陆颖.电力企业供应链风险防控及措施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12).

[2]李成,马波涛,刘晓龙.电网物资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7(18).

[3]李军博,李轶文,张旭.电网物资质量监督管理的逆向改进提升[J].科技与创新,2017(17).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信用文化、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贷款定价、贷款损失预测、贷款组合管理及贷款监督,其中银行信用文化是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基础。

1.信用文化。信用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贷款哲学和政策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贷款员的培训等。信用文化是影响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风险等级评定制度。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风险等级评定可用于贷款定价、贷款损失准备、贷款监督等,它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3.贷款定价。风险评级的扩展是将其与贷款定价相联系。国际上许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定价模型,模型中综合包括了预期的贷款盈利率、资本充足度、资产回报率、产权回报率及风险调节率。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评估客户的盈利能力来确定贷款的最佳定价结构。此法称作客户利润分析法(customerprofitabilityanalysis)。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

4.贷款损失的预测。预期的贷款损失是提供贷款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由预期内损失和预期外损失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历史资料统计计算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的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信用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过低、贷款对象过度集中于某一两个行业、区域和少数借款者等,都会导致预期外损失的发生。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企业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

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把健全的风险评级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损失准备预测,并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

5.贷款组合管理。贷款组合管理的目标是将贷款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项目上,以防止同类企业过度借款,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储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场风险多样化,并降低银行利润的不稳定性。自从马可维茨提出资产选择理论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已在金融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商业银行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日益重视贷款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6.贷款监督。贷款监督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企业的经营管理,定期检查其财务报表,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有时,信用审查还可使银行重新考虑贷款定价。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皆有发生。

三、商业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以实施的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信贷管理机制。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等。

(1)改变现在工商、农业信贷分口管理的模式为“审、贷、查”相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成立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稽核等信贷管理机构,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和权限。贷款调查主要是对借款单位、担保单位的法人资格和法人代表的合法性、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进行调查,对借款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贷款用途及使用效益进行调查。贷款审查主要是对调查情况特别是核定的风险度进行核实,对贷款的类别、金额、期限、利率、方式以及是否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情况进行审查。贷款审批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是负责根据贷款调查和核实的情况,决定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贷款稽核主要是对发生的每笔贷款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提请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解决。

(2)信贷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信贷管理的各个部门都要对信贷质量和自己的信贷行为负责,实行贷款逐级审批责任制,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各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迅速转移下一个部门,并不得影响和干扰下一个部门的业务。贷款质量出现问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属于哪一个部门的责任,由哪一下部门承担,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失察责任。

(3)建立信贷管理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各个部门,是以审批人为核心的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贷款管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审批人负责,每个部门都要建立第一责任人。明确各部门第一责任人职责权限,本部门第一责任人对信贷管理中的问题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

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极大化、金融风险极小化而努力工作。

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要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

3.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及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对企业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所导致的问题贷款的可能出现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减少或避免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是就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诸多项目进行打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值,并确定其风险级别,进而确定其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等。

4.实施贷款定价管理。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央行应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和收贷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

5.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财务制度的企业违约分析模型和破产预测模型,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监测,建立贷款企业资料数据库,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预报。

6.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法,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贷款组合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采纳的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良好的贷款组合是广泛分散的组合,应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企业发展及银行利益等多方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如“一揽子贷款证券化”、“贷款直接转让”、“浮动利率票据”、“双重贷币贷款”等。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1.1血液标本采集的正确性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如果受血者血液标本采集这个关键控制点发生错误,输血安全的各项防范措施都将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医务工作人员在抽取血液前须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并与输血申请单及患者的有关资料核对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液标本,同时在血样管上注明患者姓名、住院号、采血时间,条件较好的医院在血样管上贴上患者条形码并注明患者姓名等信息。最后由采血库和受血者(家属)在申请单上签字确认后连同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送至输血科(血库)并履行签字手续,不可由闲杂人员代替送标本,确保受血者身份相符,严把受血者标本采集关。

1.2输血申请单填写的完整性是安全输血的基础

输血申请单是输血前检查受血者的资料凭证,是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了解受血者接受输血临床资料的关键控制点。填写时应资料齐全,对于资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尤其是缺乏输血史、妊娠史和申请医师未签全名的申请单,要严格执行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退回制度,由申请医师按要求逐项填写完整后返回输血科(血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受血者临床资料齐全、准确,严把临床输血申请关。

1.3严格审核、签收和保存血液标本是安全输血的保证

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接收献血者、受血者标本是确保试验标本准确的关键控制点。在接收受血者血液标本之前必须确认血标本管上的标识(条形码)与输血申请单上的资料(条形码)完全一致后才可签收。如对患者身份或血标本的标识有疑问时,一定要按前述流程重新采集标本,不得采取其他任何方式擅自修改错误的标签或输血申请单。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必须从与血袋相连的塑料管中获得,在获取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时,应仔细核对与血袋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确保献血者、受血者血液标本来源的正确性,严把血液标本正确关。配血用的血液标本的代表性是确保交叉配血试验正确性的关键控制点。配血用血液标本一般要求每次输血前采集新鲜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的标本不能重复使用;储存的血液标本用于交叉配血试验,只有保存3d内有效。配血的血液标本不能产生溶血现象,一旦出现溶血标本,应重新采集血液标本。若无未溶血标本时,应选用抗球蛋白或其他有指示系统检测IgG类抗体的敏感方式配血。交叉配血后必须经过审核(复核)后方可签发报告单,2人操作时相互审核,1人操作时自己审核[2],确保交叉配血试验关键控制点的正确性,严把配血结果正确关。受血者、献血者血液标本封存是输血前检查举证的关键控制点。每次输血后,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必须密封在(4±2)℃至少保留7d,以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进行复查和寻找原因,为输血前检查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和司法举证提供实物依据,严把受血者、献血者血液标本封存关。

2重视血型的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工作

原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已明确规定对受血者和供血者必须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受血者Rh(D)血型[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2]。

2.1认真做好ABO血型的定型工作

常规实行ABO血型正反定型,确保ABO血型定型正确是避免交叉配血试验差错的关键控制点。ABO血型抗原、抗A(或)抗B有规则地存在于正常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浆)中,其他血型抗体均属于不规则血型抗体,ABO血型的正反定型是采取同一原理,不同的侧面来验证检测结果是否一致,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质量控制作用。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时,必须查找原因,切不可单纯依据正定型或反定型单方面结果判定ABO血型,做到ABO血型定型准确无误,确保ABO血型定型关。在血型鉴定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导致结果错误,常见的人为因素有:①试剂储存不恰当,导致血清效价下降,甚至失效或使用过程中细菌污染等;②操作错误如试剂或标本加错或比例不当,离心速度控制出现问题等。客观因素有:①抗体效价低(如老年人、婴幼儿、低Ig血症等),存在不规则抗体等;②因某种疾病如白血病患者导致红细胞抗原减弱,抗原变异,或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产生类B抗原等[1,3]。因此,单纯依靠正定型或者反定型并不能正确地鉴定所有ABO血型。反定型在常规ABO血型鉴定中是发现ABO亚型的最有效方法,由于ABO亚型红细胞上抗原减弱常可导致血型鉴定错误,因此,可采用吸收、放散及其他敏感试验来确证ABO亚型。

2.2认真做好Rh血型的定型工作

在输血工作中,Rh(D)因子检测关键控制点的正确性在保证阴性受血者输入Rh(D)阴性血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女性受血者的输血中尤为重要,若将Rh(D)阳性血液输给了Rh(D)阴性的女孩或生育期妇女,通常会使她们产生Rh(D)抗体。该抗D属于IgG类免疫抗体,在以后孕育Rh(D)阳性胎儿妊娠中IgG类抗D可通过胎盘屏障或破坏胎儿红细胞,从而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症,甚至导致习惯性流产或免疫性不孕症而遗憾终生,因此,应实施常规Rh(D)定型,严把Rh(D)定型正确关。

2.3认真做好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工作

重视血型抗体筛查,坚持不规则血型抗体的常规筛查与确证,杜绝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明确规定遇有下列情况时,必须进行抗体筛查: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2]。如抗体筛查阳性,缺乏谱细胞鉴定其特异性时,可送至有条件的采供血机构或医学实验室进行鉴定。受血者血型抗体筛查是检出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避免盲目配血、提高安全输血水平的关键控制点。在检测过程中,为保证实验质量和提高血型抗体的检测灵敏度,要求尽可能选择红细胞上含更多血型抗原的试剂细胞,通常选用的试剂细胞上常见血型抗原有D、C、E、c、e、M、N、S、s、P1、Lea、Leb、K、k、FYa、FYb、JKa、JKb等。如果选用的单一的红细胞试剂其相关抗原谱系达不到质量要求,容易导致不规则抗体漏检。因此,应常规实行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严把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漏检关。

3重视血液的交叉配血试验工作

3.1认真做好血液的交叉配合试验

输血前检查必须严格交叉配合试验,该试验既是输血前程序中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控制点。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有盐水法、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等,其中盐水法只能检出ABO、P、MN、I和Lewis等系统的抗体,而不能检出Rh、Kid-dt和Duffy等系统的抗体,实际应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局限性。因此,交叉配合试验要求既能检出IgM抗体,又能检出IgG类抗体的方法,或者采取二相反应介质做交叉配血试验。正确选用交叉配合试验方法,严把交叉配合试验方法选择关。

3.2检出IgG类血型抗体的常用方法

能够检出IgG类血型抗体的方法有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Polybrene)法和微柱凝胶法等[4-7],它们在检测不规则抗体方面的优劣各有不同:①酶法虽对不规则抗体较敏感,但能破坏某些血型系统的抗原结构和性质,且酶不便保存,影响在抗体检测中的应用;②抗球蛋白法是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可靠方法,但操作程序并非简便易行,只适用于为择期输血患者的首选配血方法;③凝聚胺法对除Kell系统外的大多数血型系统抗体敏感度高,对Rh系统抗体特别敏感,且操作简便、快速,加之中国人几乎100%为K抗原阴性,通常不考虑抗Kell;④微柱凝胶法通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克服了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的繁琐费时的缺点,具有不需洗涤、简便快捷、易于标准化、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容易掌握等特点。因此,我国应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等进行交叉配合,可达到交叉配合结果正确可靠的目的。

4切实做好输血风险的控制工作

原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一个规范性的文件,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规范中的各项条款,科学合理地开展与输血相关的各项检测、输血安全管理以及输血风险的控制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规范输血前检查应遵守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8]:①坚持以顾客(受血者)为关注焦点,不断满足顾客(受血者)的需求;②坚持领导者(首次接诊者或科室领导)的领导作用,创造员工(实验室工作人员)实现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坚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④坚持过程方法的管理,统一实验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⑤坚持系统程序方法的管理,统一实验工艺流程,不断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⑥坚持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不断引进科学技术,改进试验方法,提高输血前检查结果的正确性;⑦坚持基本事实的决策方法,充公利用统计数据和信息分析进行有效决策;⑧坚持与供方(受血者)相互依存的互利关系,树立实验室形象,提高受血者输血治疗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寻找和控制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9-10]。总之,输血前检查结果的正确性,是临床输血工作中杜绝免疫性不良反应、提高输血治疗效果、防范输血风险的唯一有效途径。只有对所有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遵守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坚持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输血安全系数,从而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1.1内在风险因素

就西药制剂的用药原理来说,每种西药制剂都具有不同的药用原理,每种西药制剂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相克问题,西药制剂之间具有相冲性,这就是西药制剂的内在风险。虽然,很多的人都明白西药制剂之间存在这种相克性和相冲性的风险因素,但是这种风险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因素是西药制剂本身所具有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风险。因此,在临床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种风险性降到最低,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来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从而保障西药制剂使用的安全。同时,临床上应用西药制剂时,应该通过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要确保临床医生与药房人员充分沟通,使之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使得临床应用时尽可能的确保药物不良作用达到最小,而治疗作用达到最大。

1.2外在风险因素

外在风险因素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说外在风险因素是影响西药制剂质量的主要方面,因此,要注重对外在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西药制剂的应用质量。而外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就我国目前各大中医院的西药制剂室来说,其在设计上都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很多的西药制剂室在规格上并不符合使用的要求,针对西药制剂室的布局来说,其在工艺、功能以及总体的布局上都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且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进行建设,这就使得西药制剂室的整体建设并不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这样就会为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而影响到西药制剂的研究质量。其次,我国的西药制剂普遍存在标准不同意的问题。国家对西药制剂生产的强制标准为《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但是相同的西药制剂,其制备工艺、生产条件、检验标准等都不相同,因此这些规范中也存在着西药制剂相同,但是标准不同。再次,管理不规范。目前国内对于西药制剂的管理所遵循的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各个级别的医院对于此规范的理解程度不一、执行力度不同,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关键工作制度缺失、配制时操作规范不严谨、配制记录不及时、留样观察执行不彻底、生产设备维护不按时、称量器具定期检定记录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等。然后,技术力量薄弱。西药制剂专业人员缺乏是国内各级医院药剂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现实反应出的问题多样,如:药剂人员配制技能较差,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专业培训与进修不充分,学术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少。最后,生产设备较为落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一整套可靠、稳定、先进的生产设备。医院西药制剂普遍存在着但是数量偏小,故通过规模化的自动化药物生产设备生产的可能性极小。

2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

2.1遵守质量控制各项标准

要想有效的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高效的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就需要我国的各大医院以及各项卫生组织机构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西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来降低西药制剂的质量风险,并且要积极向同行业先进者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质量,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要全面、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医药政策的变化,根据药品生产标准来进行西药制剂的研究,对于国外西药制剂的研究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将其融合到我国的西药制剂研究中,从而提高我国西药制剂的研究质量,以保障我国西药制剂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可以顺利的实施。

2.2制定规范化的综合管理体系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有关药品制剂生产质量管理的条例,在进行西药制剂研究和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药品制剂质量管理体系来对药品质量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保障西药制剂研究的质量。一般来说,在对西药制剂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西药制剂的质量,这些风险因素会使得西药制剂的安全性降低,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对西药制剂研究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出现风险因素较多的卫生岗位要注意实施岗位责任制度,从而降低岗位风险。同时,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把职责落实到实处,形成严格质量管理体系,进而能保证质量水平的稳定,减少质量隐患。

2.3提高制剂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西药制剂人员的技术水平是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医院药剂科要通过进修学习、学术交流、轮训培养、在岗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制剂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使得制剂人员专业知识能得到不断强化和更新,进而能使其主动实施各项质量管理制度。药房人员能有效辨别西药制剂潜在的质量风险,并能及时处理,显著降低发生的事故及差错的几率,确保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监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的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对西药制剂的质量进行高效的管理,就需要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西药制剂药理以及用药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有效的了解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因素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规范西药制剂的用药行为,在发现风险问题时,能够对风险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用药事故的发生,以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2-02

风险管理指的是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如何将风险消除或者是降至最低程度的管理过程[1]。因此,在护理工作当中,积极推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避免风险或者是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1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1患者因素。在临床科室当中,有的科室患者会经常涉及到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例如心血管内、肝胆外科等科室。在这些科室当中,患者的病情较重,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同时这些患者还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官功能不全,这些基础的危险因素增加了护理的难度,是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当中护理风险比较高的科室。患者疾病种类比较多,病情比较严重,而且并发症也比较多,患者猝死的几率比较高。而当患者死亡的时候,患者家属此时烦躁不安,极易与护士发生矛盾产生较大的冲突。

1.2护士因素。

1.2.1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护理队伍当中,职称低、护龄短、年龄小的护士占据绝大多数,导致护士的整体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在工作当中,一些护士对患者病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理解不深,对于抢救流程不太熟识,对于急危重病患者或者是复杂的疾病观察不够仔细,在护理当中有时候出现没有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而耽误治疗,甚至有些护士的护理操作技术比较差,会出现配错药输错液的情况,非常容易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导致一些医护纠纷的发生。在治疗过程当中,当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护士与医生对病情预测结果不相符,造成家属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怀疑护士的所采取的护理行为,导致纠纷的发生。

1.2.2法律意识淡薄。大部分护士比较重视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忽视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护理工作当中对自己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明确,不及时履行告知的义务,对于护理记录也没有做到准确客观地记载,随意涂改或者是填写病历,造成病历失去了应用的真实性。

1.2.3沟通不力。在护理在护理过程当中,患者病情出现变化的时候护士没有及时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或者是在进行解释的时候言语生硬,缺乏技巧,或者不够细致耐心,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极不满意。同时,还存在医护沟通也不足,在向患者告知病情的时候医护人员之间说法不一致,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不信任,怀疑护士的所采取的护理行为,不让护士实施护理行为,导致纠纷的发生。

1.2.4管理不力。规章制度不完善,实施细则缺如,护士的职责界限不清楚;护士对相关的制度不够熟悉,无法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采取正确地护理行为,例如一些新毕业的护士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便进入到护理一线当中,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同时,随着一些护理新理念不断在临床护理当中得到应用,但是对于相关的培训工作却没有及时跟上,使一些护士缺乏一些预见性。

2规避护理风险对策

2.1提高法律意识。在护理工作当中,一旦出现医护纠纷事件,既给医院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医院的声誉受到损害;也给护士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以及经济损失,对前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护士的法律意识,医院要不断组织安排护士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的观念,在发生医护纠纷的时候,护士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一些合法权益。同时,由于护理不当所引发的医护纠纷也不在少数,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比便于在护理工作当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最大程度降低医护纠纷的发生率。

2.2加强培训。根据护士的实际工作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来不断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对于一些刚毕业的护士或者是护龄较短的护士,让她们多参与临床护理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给她们讲课,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在临床当中,由于患者家属希望患者能够健康出院,所以对于医院治疗的效果往往抱有较大的期待,希望患者能够恢复至病前的状态,于是当治疗效果没有达到患者家属期盼的效果的时候,一些患者对此无法理解,此时患者家属比较容易与护士发生冲突。因此,也要加强她们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训,掌握沟通技巧。同时,例如肝胆外科护士她们要经常接触一些乙型肝炎以及丙型肝炎患者体液或者是血液,这就大大提高了职业暴露的几率[2]。因此,在对护士进行培训的时候,还要做好职业暴露教育,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她们在接触患者的体液或者是血液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认真执行,同时管理人员要对她们定期进行抽查。

2.3提高责任心,加强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大部分的护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某些问题会进行反复地询问。对于这种情况,护士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做到有问有答,而且还要百答不厌。第一,医护沟通也属于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来充分发挥药效的。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治疗问题,站在护士的角度来讲是重复地进行回答,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却是第一次接触。这就需要我们护士要耐着性子进行回答,详细讲解患者及其家属不明白的地方,使他们消除心中的疑惑,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第二,当患者来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不少患者有恐惧害怕的不良情绪,此时护士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为患者服务,通过详细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治疗条件等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第三,通过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病情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的时候积极他们会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促进快速康复。

3讨论

在医院的护理工作当中充满了较多的风险因素,有来自于患者方面的,也有来自于护士自身方面的,如果不及时消除风险的话,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给医院以及护士给来损害。通过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等措施,加强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吉华,李慧丽,李兰,郑永华.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临床,2011,15(05):306-308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前言

构成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外包产品质量管理。近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产品的外包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频繁发生的外包产品质量问题,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天事业的发展[1]。

一、航天产品外包过程存在的质量管理风险

(一)部分供方没有根据航天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模式

部分供方在对航天产品的研制任务进行承担时,只是利用项目组的形式进行,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严重缺乏供方的相关职能部门,这就导致研发活动主要是流于形式,对其进行敷衍[2]。同时部分供方的研发队伍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因此其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人员不足或者变动,而且具有较长的研发周期是航天产品的特点,但是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供方自身的习惯,在管理过程中误将系统外产品当做横向产品,从而使严格控制质量的程度大大降低。这些问题都会使研发的航天产品具有较低的质量和较差的可靠性。

(二)任务双方没有明确产品的需求

任务双方没有明确产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任务方没有对供方及时传递相关的产品质量的管理要求。对任务技术指标过于重视,忽视管理方面等是任务方主要传递给供方关于研制产品的任务要求内容,因此供方根据得到的相关内容对相关产品进行研发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对产品的功能达标过于重视,而对质量管理却进行了忽视[3]。2.供方粗略的策划航天产品的质量。由于供方没有足够重视和了解航天产品的质量管理,所以供方在策划产品的过程中,没有保障航天产品极强的可行性和针对性的要求,从而使供方用广泛的管理体系管理航天产品的质量,而且对于特殊性产品的相关要求也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对于航天产品质量的相关要求,在策划外包产品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清晰和有效的展示,从而使其实际工作难以落实,只是流于形式。

(三)质量管理风险受到供方分散性的影响

供方对较少的航天产品成本风险进行承担。在对航天产品进行研发的过程中,供方的基础设备要完善、对特殊的管理要求进行明确和严格执行以及对合格的人才队伍进行培养等这些要求是由航天产品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长的研发周期和较高的成本投入等特点决定的[4]。如,某单位的电装生产线的防静电和清洁度等方面的基础设备与航天生产产品的要求不一致,这时就需要供方对基础设备进行升级,使其与实际的生产需求相符合,这个过程中的资金都是由供方出资的。

二、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的解决对策

(一)对供方的入场资质进行明确

任务方要从以下几点对供方的入场资质进行明确:1.要利用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对整机研发单位和拟承制产品进行相关的认证;2.要利用国防武器装备保密资格方式对整体研制单位、级别和拟承担任务密级契合度进行认证;3.要根据任务的最低要求对外包供方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生产能力进行检测,淘汰不合格的供方。供方准入的要求要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通用要求和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中的具体规定相一致。

(二)对产品的策划进行注重

在验证产品样机以后,要同时验证供方研发产品的水平和保证质量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工作步骤减少,使工作进度大大加快。而且,要在合同中添加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的相关文本,同时要让供方准确的得知,让供方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根据合同进行[5]。对供方的质量监管主要是在策划产品的阶段,要对供方质量监管的加强发挥促进作用,使其对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能够严格执行,将质量问题在研制产品以前进行有效的避免。

(三)任务双方的沟通要加强

对于供方的质量会议要及时召开,及时分析研发产品的质量状况,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在研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要鼓励和支持优秀的供方,这样可以对其它供方的质量管理工作发挥激励作用。另外,质量管理的相关培训工作要定期开展,使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对研发产品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使双方之间的沟通大大加强。

任务双方要对快速传递信息系统进行建立和完善。首先任务双方样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确定,如项目的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以及计划和技术的负责人等;其次要将相关的信息要求传递给已经确定的相关工作人员,这样可以使传递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大大提高,使研发产品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工作得到增强。

(四)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

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1.要奖钇兰畚优秀的供方,主要的奖励措施有优先选用、优先付款以及对预付款比例进行提高等;惩罚评价为落后的供方,惩罚的措施主要有任务量的安排进行减少以及对预付款比例进行降低等。2.要将质量保证金在合同中进行明确,质量保证金的范围包括任务提出方因外包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质量损失费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外包过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对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如部分供方没有根据航天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模式、监督供方的方法单一以及任务双方没有明确产品的需求等,根据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即对供方的入场资质进行明确、任务双方加强沟通以及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航天产品外包过程的质量,从而可以促进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峰,于玮.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及控制措施[J].质量与可靠性,2016,2(1):39-41.

[2]阎妍.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控制[J].质量与可靠性,2016,4(4):24-27.

[3]刘乐萍.浅谈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及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7(5):133-134.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7篇

药品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持续存在于药品的整个研发与生产周期;在新药品的研发阶段需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在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对药品的研发是否符合相关药品要求及法律规定进行审核,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对药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危害及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将其风险性降至最低。新药品的生产过程,是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估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中,需对药品的超标情况、生产过程、生产控制措施等进行辨识,保证所有流入市场中的药品都是安全的。在新药品的研发过程中,需对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其相关参数不能满足药品质量要求,需进行变更与调整,若出现药品的变更,应在原始数据资料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对新药品的相关参数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对最新的信息及数据重新实施风险评估。失败模式分析(FMEA)是药品风险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工具,能有效实现药品设计及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中潜在失败的分析,并在现有的经验、历史数据及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潜在失败进行风险值确定,在实际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风险管理及评估的主要流程

2.1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

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审查及沟通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流程。药品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对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任何一种药物风险评估工作中,既要对发生率、可逆性、持续性、严重性等风险的具体特征进行研究,又要对该药品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利益进行分析研究;但开展药品风险评估工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药品与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际药品风险评估工作中,可将其划分为3个步骤: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价;在药品风险评估工作中,应着重关注的问题有药品可能导致失败的后果、失败的概率及不良反应的原因等,要保证药品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建立一支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在风险评估的风险识别阶段,需进行大量文献及资料的查阅,以便有效地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参考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如果仅靠企业内部有限的技术资料及理论水平,很难对药品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若借鉴与参考对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可相对弥补企业内部的缺陷;②参考相关领域的中外理论分析。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药品理论分析对于药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生产过程中一些关键生产工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药品的生产质量,使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风险识别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中外理论分析予以综合考虑;③药品历史数据的识别工作。在药品的历史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数据对于现行的药品生产来说也存在较大风险;④依据产品的控制指标进行风险的识别。在药品质量的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可通过相关的控制目标,应用倒推的方式,找到对药品质量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风险因素;⑤依据生产者及客户关心的指标进行风险的识别。一种新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或客户会着重关注药品的某一项指标,在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也可将其作为药品质量控制风险。

2.2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

药品质量风险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后,需进行风险控制工作,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中,即:①评估相关制药企业能否接受所识别出的风险水平,若能接受就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②若制药企业不能接受所识别出的风险水平,需采取相关的措施以降低风险或消除风险;③要能够处理好风险、资源及利益几个方面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资源投入力度越大药品的风险就会越低,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平衡各方面的关系[2]。

2.3药品质量的风险审查

药品质量风险审查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药品的风险是否可以应用相关的技术降低到最小范围,并对其风险控制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在药品质量风险审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审查制度,保证的药品质量能够满足相关的指标要求。

2.4药品质量的风险沟通

在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审查等流程完成后,应开展药品质量风险的沟通工作,可保证制药企业能够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识别情况、风险分析报告、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对药品质量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了解,企业中的内部组织风险管理小组需要就以上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并将识别结果以文件的形式进行规范化记录,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防止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药品质量风险的增加,若在风险评估工作中发现新偏差未出现在风险控制范围内,需及时对其进行重新评估[3]。

3结束语

药品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其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管理内容及管理流程进行简单分析,对于药品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8篇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信用文化、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贷款定价、贷款损失预测、贷款组合管理及贷款监督,其中银行信用文化是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基础。

1.信用文化。信用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贷款哲学和政策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贷款员的培训等。信用文化是影响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风险等级评定制度。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风险等级评定可用于贷款定价、贷款损失准备、贷款监督等,它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3.贷款定价。风险评级的扩展是将其与贷款定价相联系。国际上许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定价模型,模型中综合包括了预期的贷款盈利率、资本充足度、资产回报率、产权回报率及风险调节率。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评估客户的盈利能力来确定贷款的最佳定价结构。此法称作客户利润分析法(customerprofitabilityanalysis)。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

4.贷款损失的预测。预期的贷款损失是提供贷款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由预期内损失和预期外损失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历史资料统计计算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的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信用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过低、贷款对象过度集中于某一两个行业、区域和少数借款者等,都会导致预期外损失的发生。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企业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

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把健全的风险评级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损失准备预测,并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

5.贷款组合管理。贷款组合管理的目标是将贷款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项目上,以防止同类企业过度借款,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储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场风险多样化,并降低银行利润的不稳定性。自从马可维茨提出资产选择理论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已在金融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商业银行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日益重视贷款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6.贷款监督。贷款监督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企业的经营管理,定期检查其财务报表,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有时,信用审查还可使银行重新考虑贷款定价。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皆有发生。

三、商业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以实施的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信贷管理机制。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等。

(1)改变现在工商、农业信贷分口管理的模式为“审、贷、查”相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成立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稽核等信贷管理机构,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和权限。贷款调查主要是对借款单位、担保单位的法人资格和法人代表的合法性、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进行调查,对借款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贷款用途及使用效益进行调查。贷款审查主要是对调查情况特别是核定的风险度进行核实,对贷款的类别、金额、期限、利率、方式以及是否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情况进行审查。贷款审批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是负责根据贷款调查和核实的情况,决定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贷款稽核主要是对发生的每笔贷款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提请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解决。

(2)信贷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信贷管理的各个部门都要对信贷质量和自己的信贷行为负责,实行贷款逐级审批责任制,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各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迅速转移下一个部门,并不得影响和干扰下一个部门的业务。贷款质量出现问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属于哪一个部门的责任,由哪一下部门承担,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失察责任。

(3)建立信贷管理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各个部门,是以审批人为核心的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贷款管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审批人负责,每个部门都要建立第一责任人。明确各部门第一责任人职责权限,本部门第一责任人对信贷管理中的问题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

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极大化、金融风险极小化而努力工作。

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要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

3.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及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对企业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所导致的问题贷款的可能出现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减少或避免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是就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诸多项目进行打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值,并确定其风险级别,进而确定其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等。

4.实施贷款定价管理。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央行应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和收贷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

5.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财务制度的企业违约分析模型和破产预测模型,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监测,建立贷款企业资料数据库,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预报。

6.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法,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贷款组合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采纳的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良好的贷款组合是广泛分散的组合,应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企业发展及银行利益等多方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如“一揽子贷款证券化”、“贷款直接转让”、“浮动利率票据”、“双重贷币贷款”等。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91-02

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医院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保障,与临床护理质量?工作人员的素质?医院的环境等内容息息相关?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能够更好的开展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活动,对于综合护理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次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以医院为管理单位,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从而全面提升临床护理综合管理质量,希望能够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为本次临床护理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对这个时间所收治的1000例患者作为临床护理研究的对象,以医院为管理单位,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在此基础上,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000例患者作为临床护理质量对比的对象,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从而全面提升临床护理综合管理质量?

1.2 风险管理办法

1.2.1 成立风险控制小组

医院可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小组,对医院护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问题进行研究,建立护士长?组长以及小组成员三层管理结构,完善临床护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1]?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对风险控制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细致划分,密切关注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及时查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2.2 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分类

(1)管理因素

对临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存在风险的内容进行识别?判断,才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风险,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2]?

(2)护士水平

护士水平能够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是护理质量中的重要风险问题之一?一些护士会存在专业技术水平较差,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临床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3)患者行为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努力的工作,需要患者的支持和配合,但是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性,也为护理风险的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3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指导,使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素质?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家培训会?专业课程讲座以及职业能力指导等活动,为护理人员讲解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制定护士相关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学习计划?

(2)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医院可以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技能考核活动,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定期检验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效果,并适当借助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表现较差以及职业能力较差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和惩罚?

(3)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控

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和防范对策,从而依照计划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建立适当的护理质量监控管理体制,使医院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循序渐进的开展,保证每日一检查?每周一点评,全面提升护理综合质量,降低临床护理管理的风险?

1.3 效果评价

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基础护理合格率等进行检验,对期间住院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层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主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P

2. 结果

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4.5%,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5%?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之前,患者的满意率为75.6%,基础护理合格率为63%?

3. 讨论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临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存在风险的内容进行识别,判断,才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风险,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

临床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对护理风险进行管理和改善等方式开展?医院可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小组,对医院护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问题进行研究,建立护士长?组长以及小组成员三层管理结构,完善临床护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对风险控制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细致划分,密切关注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可以结合医院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能力,开展一系列的护理管理工作?医院可以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技能考核活动,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定期检验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效果,并适当借助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表现较差以及职业能力较差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和惩罚?

在本次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中,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4.5%,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5%?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之前,患者的满意率为75.6%,基础护理合格率为63%?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综合质量,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具体积极的影响,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会接,杜立,陈彩玲,崔欣,等.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0-91.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急诊科;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risk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cluding: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ing staff and risk consciousness, setting up a risk management team, improve emergency careproced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ndardization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rules and regulations.Resul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system, emergency patients satisfaction for nursing work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are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P < 0.01). Conclusion The risk assessment can improve thequality of emergency nursing care,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accid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Nursing quality;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value

风险管理是指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一系列管理办法来减少事故的发生率[1]。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负担最重的科室。而且就诊于急诊科的患者大多是急重症,因此也是医疗事故的高发科室。研究表明,采取风险评估在急诊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急诊科实施风险评估,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患者平均76230次/年。急诊科配备床位20张,其中专业抢救床位3张,留观床位17张,输液位置10个。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共 19名,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0.2±7.2)岁。工龄1~24年,平均工作年限为(9.5±3.4)年。其中本科毕业人数2人,大专毕业人数11人,中专毕业人数6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8名,护士2名。接受过急诊专科护理培训5名,参加过ICU专科培训1名。

1.2方法

1.2.1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行政的法律、法规和护理操作规范,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急诊护理工作较病房护理工作不同,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性质对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靠专业的培训以及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得以提升。我院急诊科对于不同资历的护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①刚参加工作的新护士主要培养其分诊技巧、静脉输液、常见急诊的处置、各种仪器使用等基本技能;②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主要培训危重、创伤患者的评估、常见急症急救程序、护理程序的应用、急诊护理文件书写等技能;③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要求掌握一定的护理管理技巧、应急反应能力,不仅要做到基础护理技能扎实,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临危不乱。

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选举成立。主要工作是对易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药物的错用、抽血、导管脱落等问题。不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就急救器械及物品管理、危重患者抢救质量管理、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护理记录、交班检查,护患纠纷、投诉处理等问题进行考核。将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培训,严重者暂时停职接受学习培训。

1.2.3完善急诊抢救护理的流程 当护理工作多、任务重时,建立护理流程是避免工作失误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往往没有时间去思考,因此护理流程格外重要。我院急诊科将急诊病区与抢救病区分开,抢救病区内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待命。当病区严重的患者就诊后,评估患者病情后即送入抢救区,第一时间接受抢救,挽救患者生命。

1.2.4按照标准化原则制订相应规章制度 根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我院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急诊服务制度、危重患者转运制度、重患者转科交接班制度、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等。所有科室人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如有触犯则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

2 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后,急诊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P

3 讨论

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是指着重于关注护理工作的质量,采取一系列管理制度来提高护理质量[3]。风险评估正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避免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发生[4,5]。

本文通过四方面风险评估措施来研究其作用。根据结果可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是风险评估的基础,无论多么完美的制度都需要工作人员去执行。风险管理小组是科室内部的监管组织,只有监督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在管理小组的督促下,我科护士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风险评估可以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华.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56-57.

[2]Hayashi M,MoriY,NogamiK.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 occurence of inner myometrial laceration causing massive postpartum hemorrhage[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12,10(02):99-106.

[3]杨艳青,谭春兴,吴木富,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15,22(8):177-179.

[4]芦良花,陈凤侠,藏舒亭.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8, 21(2):242-243.

上一篇:最新审计法范文 下一篇:微观经济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