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调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2 08:58:11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1

其实讨论这个问题可以用各种视角,实然的,应然的,超然的。笔者曾经写过一点超然的东西,虽然被批得厉害,也还是硬着头皮接着拿出来。可以算是空中楼阁,但想远点并没有大的坏处。

试论民事、行政公诉的自由裁量权

虽然关于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诉的合法性倍受争议,笔者还是进行了模拟操作。为了避免民事、行政公诉权的不当行使,必须坚持切实代表公益和最有利于维护公益的原则。在刑事公诉中,公益原则通过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即是否立案、批捕、起诉、撤诉、抗诉的决定得以体现。在社会契约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环境下,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公诉中的自由裁量权作为检察权功能系统中降低环境复杂性的自我调节机制十分必要而且有效。

1、受理和立案。国外检察机关干预民事、行政诉讼中的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必要型和特定型两种。前者如英国[1]和美国,[2]后者如德国与法国。[3]关于我国民事、行政公诉的案件范围,较原则性的界定是:(1)侵犯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的事件,或者更确切地表述即国有资产流失案件;(2)公害案件,即直接造成不特定大多数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环境污染事件;(3)其它公共利益和公共设施受到损害的案件;(4)没有起诉主体的民事案件。[4]有学者将其中行政公诉案件概括为:行政行为违法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又无人起诉的案件,主要包括:(1)行政决定违法,并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没有具体行政相对人的;(2)行政决定有利于行政相对人,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对人不起诉的。如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等损害公共利益,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只给予较轻处罚的,等等;(3)行政机关不作为损害公共利益;(4)人民检察院认为应当提起诉讼的其它案件。[5]也有学者提出针对垄断等经济违法行为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思路。[6]

笔者认为,对公诉案件的管辖、受理、立案等制度应当坚持主动介入与被动受理相结合,但必须从严把握。可以采取有限必要模式,即大致确定几类典型案件,并赋予检察机关依据利益衡量进行自由裁量的自由权。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原告抽象原则。如前文所述,仅在缺乏具体原告即原告为国家的情况下才行使公诉权。这里存在三种类型:一是缺乏与诉讼标的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具体原告;二是虽有个体原告但共同原告为不特定大多数人又无法采取集团诉讼的;三是原本可以作为原告的直接利益关系人因与被告存在不正当利益关系而恶意放弃诉讼权利,应当作为共同被告的。对于原告与被告相比处于明显弱势的,通过经济、舆论和法律上的援助可以得到均衡,采取公诉的方式有破坏平等之嫌和角色尴尬之忧。(2)专门授权原则。即如果是权力机关交办或经报请权力机关审批同意的涉及公益的民事、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应当受理并竭尽全力将之提起公诉。因为此时检察机关当然地取得资格,而人大授权的强制性事实上注入了支撑民事、行政公诉功能顺利运行的能量。(3)可执行原则。即可以预见通过公诉并经判决确认后,最终可以实际执行,包括责任人得以追究,损失得到挽回等。如果只是为了讨个说法,即便有强化公益观念的重大贡献或者具有其它重大精神利益,确有官方表态的必要,通过舆论支持或法学研讨即可实现,不必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4)重大公益原则。即只对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公诉。这主要基于实现“分配正义”的考虑。[7](5)最后与最佳救济原则。即其它可以替代的非诉解决方法已经用尽,公诉成为唯一且必要的救济途径;或者在众多的冲突解决方案中,公诉是最佳选择。(6)刑事附带优先原则。即尽可能以刑事公诉为优先考量主导调查的方向,并在刑事公诉中注意发现需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专门提起民事、行政公诉的案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附带民事诉讼”。

[8]例如,从国有资产流失事件中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经立案侦查终结并审查起诉后,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实现民事公诉之功能。

2、批准调查。民事、行政公诉的证据规则与刑事公诉存在明显区别。民事公诉中如环境公害案件等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行政诉讼也强调举证责任倒置。但是如果过分地依赖这些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可能增加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败诉的风险。而如果过分地动用职权调查取证则由于现行法的支撑不足可能对商业秘密和名誉权等民事权利构成侵犯,增加败诉时的责任承担。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公诉案件的取证工作应当坚持有限调查原则,进行严格的审批。此外,应当充分利用刑事侦查进行适当的扩充取证,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和方式之内。

3、不起诉。参照刑事公诉中的不起诉规定,检察机关应当对受理的民事、行政公诉案件享有不起诉的自由裁量权。不起诉的类型同样有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三种。绝对不起诉适用情形有:(1)立案后经调查确实不存在损害公益事实的;(2)责任人死亡,责任单位已被撤销、解散或宣告破产,无权利义务承担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3)存在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责事由的;(4)超过追诉时效的;(5)其它情形。相对不起诉适用于:(1)损害结果不大且已经挽回或纠正的;(2)已经因同一事实被追究且责任相当的;(3)其它非诉救济手段正在进行且基本有效的;(4)发现存在具体原告可以采取自诉的;(5)其它情形。存疑不起诉的条件是:(1)经必要充分地调查,损害事实仍无法认定的;(2)经必要充分地调查,证明损害事实与行为人因果关系的证据不足以保证胜诉的。如果属于超越级别管辖和适用专属管辖的,应当中止审查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受理,不适用不起诉。如果审查过程中有具体原告就同一事实向法院自诉的,也应当中止审查。不起诉自由裁量权的作用在于确保公诉质量,将败诉可能降到最低。

4、撤诉。提起公诉后判决以前,检察机关发现存在不起诉事或者根据庭审调查情况推定可能败诉的,经征求合议庭意见后,可以要求撤回起诉。需要变更诉求的,可以建议合议庭延期审理并及时补充或修正,不必撤诉。

5、上诉和抗诉。不服未生效一审裁判的上诉参照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的上诉规定。出席二审法庭支持公诉的公诉人应由上级检察机关重新委派主诉检察官担任。不服生效裁判的抗诉参照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中的抗诉规定,但抗诉时效为两年,且仅以一次为限。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2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学习型工作任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59-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危机公关的凸显,环境公关越发引起社会的重视,城市公关成为亮点,奥运会、世博会促使别具潜力的中国公关呈井喷式发展。然而,中国专业的公关人才依然匮乏。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公关人才,是高校公关教学的一大难题。公共关系学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较为务虚,本课程教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实现务虚的知识转化为务实的技能,如何使得理论更好地切合实践,使得所学知识最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公共关系实践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在多年的公关教学探索,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关人才的高效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等为目标,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任务设计是关键,它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这里的“任务”不是实际工作任务的照搬,而是学习型工作任务,即既忠实于实际公关岗位工作任务,又符合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的现实情况的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任务,并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掌握公关知识和公关技能,改变以前公关课程学习与实际公关工作脱节的尴尬局面。

二、公共关系学学习型工作任务设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根据公关员岗位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公关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构公共关系实务教学内容为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众关系处理,公共关系广告和宣传,组织形象塑造,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谈判。在这八项实践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模拟工作过程、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努力做到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掌握公关技能。

根据重构的八项公关实务知识单元,结合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十项学习型工作任务:

学习型任务一:公关调查。把学生分成5~8人的小组,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类型的组织,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选择综合型企业、连锁超市、商场等社会组织调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选择房地产开发、物业、中介等企业调查,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组织,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相应的工作技能,以利于实现与后期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再通过访谈、自编问卷等调查形式,亲自去组织调查,收集一手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形成公关调查报告,发现社会组织存在的公共关系问题。

学习型任务二:公关策划。按任务一中的小组分配和调查中发现组织存在的公关问题,做改进组织形象方案策划,如××公司旧形象改造公关策划书。

学习型任务三:公关活动的实施。按照任务二中的公关策划方案,实施公关专题活动。因为公关专题活动的策划、实施、评估是公关员的必备工作技能,要重点训练。常见的公关专题活动有赞助活动、庆典活动、新闻会、展览会、联谊活动、开放参观活动等。如果能与企业合作参与实施更好,这样就保证了实际公关工作的完整性、连续性。如果不能,就考虑借助学校平台的替代方案。我们学校有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或协会,每周都有协会或社团开展活动。开公共关系学课程伊始,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某一协会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共同策划、实施后期的活动。例如:利用每年的校运会,与体育协会合作策划、实施校运会开、闭幕式,与营销协会合作策划、实施展览会;与院办、学生会合作策划、实施开学(毕业)典礼;在暑期招生时期,与招生就业办、新闻中心合作策划、实施新闻会、开放参观校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蕴涵着公关调查、策划、实施、评估的实际公关工作程序、公关传播、形象塑造、迎送礼仪等公关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组织、策划、实施、表达、社交、应变等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

学习型任务四:公关评估。以公共关系小组为单位,由课任教师和小组长组成公关评估专家组,以汇报会的形式,对公关调查、策划、实施环节进行评估答辩,总结经验教训。

学习型任务五:公众关系处理。设计协调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客户关系等情景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处理。如设计肯德基顾客争座位情景任务,让学生分别扮演女顾客、男顾客、围观消费者、餐厅经理(公关协调人员),考察学生的公众关系处理技能。

学习型任务六:公共关系广告和宣传。制作学校招生广告和宣传片,开展“发生在我身边的公关事件” 公关演讲等活动。

学习型工作任务七:组织形象塑造。以小组为单位,为所在班级、学校或某个组织设计MI、BI和VI。

学习型任务八: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以新近发生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汶川”地震等危机事件为例,如果你是三鹿集团或中国政府,你怎样处理目前的公关危机,并说明可行性。

学习型任务九:公共关系礼仪。组织学生服务“东盟”博览会,举办“校园形象大使比赛”、“招聘会”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公关礼仪技能。

学习型任务十:公共关系谈判。设计多个谈判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成谈判双方,在商务谈判室进行模拟谈判。

三、公共关系学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实施

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实施环节,我们主要从任务的实施步骤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谈。步骤是完成任务的保障,方法是途径,这两个方面是实现公关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我们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程序展开,即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如公关调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资讯阶段是明确学习任务:以访谈、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某组织存在的公共关系问题并形成公关调查报告;计划阶段是分组5~8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制订工作计划;决策阶段是小组充分讨论后制订工作计划;实施阶段是收集调查问卷的编写规范、访谈要求和被调查组织的相关信息,各小组自编一份不少于18题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并亲自去被调查组织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形成公关调查报告;检查阶段是组长配合教师检查,教师可讲解编写问卷和调查期间的相关知识和注意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评估阶段各小组长集中介绍本组工作情况及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的可行性和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每个小组成员汇报其公关调查中的心得体会,组间互相提问和评论,老师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提问和点评。此工作程序,保证了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学生既学到了公关调查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其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了其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文书撰写等公关技能。

高效完成十项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与评估、公共关系广告和宣传应用的实战演练法,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工作零距离对接;公众关系处理和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应用的是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公共关系谈判应用的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Clark,Scarino和Bmwnell研究指出:“任务”是由四部分组成,即目的、背景、过程和产出,其中“背景”可能是真实的、模拟的,也可能是想象的,涉及社会问题,例如地点、参与人及其关系,时间以及其他重要方面。因此,实战演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都是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高效教法。

四、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多年实施任务驱动型公关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学生真正投入任务驱动教学中,且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掌握公关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设计任务是关键。“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每项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注意高职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同时要多与公关一线工作人员及行业专家交流,研读分析相关资料,结合学校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条件等,设计出既能训练公关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操作性的任务。

2.教师的引导作用要贯穿整个任务实施过程。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无处不在,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价值和心理引导。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能及时给予具体的帮助。如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完成计划的制订与论证,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等等。

3.课程考核方案要适应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和技能,但要通过获得课程学分的形式体现,所以学生往往会很关心课程的考核形式,考核方案的设计也是影响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伊始,就要清楚告诉学生本课程的考核方案是基于任务完成质量设计的,这样对学生积极完成任务起到引导作用。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考核方案设计应包括两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如完成学习型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任务参与度、团队合作意识等,占30%;基于工作结果的考核,即完成每项任务的书面文书等,如学习型工作任务一和二的公关调查问卷、公关调查报告、公关策划书等,占70%。基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核,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贾志浩,朱海萍.基于任务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网络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3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B/S 无线通信技术 现场调查处置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52-02

近几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各级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调查方法存在着手写文书效率低、耗费时间长、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力信息技术支持的弊端,给突发事件的分析、判断、控制带来困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使用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快速调查,并即时将调查信息传送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化、移动化、快速化的发展方向。

1 系统分析

1.1 背景

2003年席卷全国的SARS;2005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出现的甲型H1N1、H7N9禽流感以及2014年西非国家的埃博拉出血热等疫情,由于其高感染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社会上人心惶惶。这些疫情所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直接对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伤害,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的属性,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最少的资源投入,快速、有效地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1.2 现状

传统的调查方法,当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卫生应急人员携带设备和调查表单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判断事件性质、类型,填写调查记录、采集样品、填写样品采集单,提出防控建议,回来以后还要书写调查报告递交上级行政部门。在这一过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主要依赖卫生应急人员对事件的认识和卫生应急准备的熟悉程度。不同的事件需要填写不同的调查表单、采集不同的样品、给出不同的防控建议。其中,手写的方式不但效率低,没有统一规范的书写格式,完全依靠卫生应急人员的调查经验和文字表达方式,不但给阅读造成困难,还不便于统计分析。而书写调查报告更是只能依靠回忆或是翻阅调查表等方式来完成,大大地降低了报告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卫生应急人员业务能力、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速度和质量,成为阻碍科学、规范、高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瓶颈。

目前,国内虽然已有通过3G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便携式设备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相关报道,但大都停留在基本的信息汇总功能上,现场调查信息化方面还没有有效突破。而通过移动便携设备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定制调查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文件输出的方法在国内文献检索中均未见述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而且,经过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等地疾病预防控制的专家论证,一致认为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技术研究开发突发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处置系统,使用预先设计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有利于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流行病学数据现场收集与即时传输,改变了传统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更加快捷和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1.3 需求

(1)现场调查处置及其相关资料利用移动终端录入、输出、查询全部在现场完成,信息能够实时上传。

(2)现场调查处置与应急指挥中心互动,能够得到领导、专家的决策支持。

(3)拥有信息资源支撑,即时查阅相关技术方案、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等。

(4)具有智能化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分布一目了然。

(5)基于Web浏览器,移动设备操作简单方便,界面美观大方,便于系统的维护、升级和推广、应用。

(6)需要良好的扩展性、通用性,为与其他网络数据平台的对接和扩展系统提供条件。

(7)系统设定相应的账号和使用安全访问方式。同时,当不可预测的原因造成数据丢失,数据库有备份和还原功能。

2 技术背景

2.1 B/S架构模式

将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上,系统的安装、修改、升级全部在服务器端解决,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用户仅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使用,降低系统升级、维护和工作量。

2.2 MVC框架模式

用一种业务逻辑、数据、界面显示分离的方法组织代码,将业务逻辑聚集到一个部件里面,在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面及用户交互的同时,无需重新编写业务逻辑,使系统具良好的移植性、拓展性,方便用于嵌套其他软件系统与其他系统做接口,对于系统性能和功能的拓展更具有优势。

2.3 PHP语言

是一种用于服务器端执行程序解释的脚本语言,消耗系统资源少,程序开发快,实用性强,在服务器一端被解释、执行并转变成普通的HTML页面内容,传送给浏览器一端,完成复杂的需求功能。

2.4 MySQL数据库系统

是一个多用户、多线程的SQL数据库,由一个服务器守护程序mysqld和很多不同的客户程序和库组成,拥有体积小、速度快、灵活性高等特点。

2.5 VPN专网公网多网网关安全技术

考虑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的敏感性,为了避免非授权用户接触这些数据,系统服务器使用专网专用的VPN网关技术,在移动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为防止数据在公网泄露,对移动设备的访问参数权限进行严格筛选,凡没有给出专网访问权限的访问指令,均可被防火墙拦截不能进入VPN专网。

2.6 地理位置定位技术

显示事发地点的详情和备注信息。基于地理位置显示,不同的时间标注不同的图标,由此可在地图中将不同时间类型的突发事件显现出来。地图定位包含事件定位、详情介绍、线路导航等功能。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要

系统主要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置的一系列操作并贯穿始终。当接报人员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记录接报信息并通过web端将调查任务通过短信平台分配给相应调查人员。调查人员接到任务后,使用平板移动设备登录系统,查看详细情况,系统会根据任务中的事发地址,通过系统内的卫星地图进行定位导航,给出最佳路线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调查人员根据不同的事件类型,调出预先设计的调查表、采样表等表单进行录入、现场录像、采集相应的样品,现场通过蓝牙便携式打印机即时输出调查记录、防控建议、消毒方案、调查报告等现场处置文件。遇到特殊情况,调查人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调阅系统预存的技术方案、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等参考资料,可以和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获得指令。整个调查过程与初步结论等现场数据通过3G网络实时传送到系统数据库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直观地了解突发事件罹患人群的三间分布情况。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事件接报模块:接报人员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录入事件编码、事件名称、事发地点、发生事件、发病数、接报部门、接报人、报告来源等信息,并自动生成一个调查任务。

(2)任务管理模块:记录任务事件名称、任务者和接收者,调查人员、可以查看任务的进行时、完成时的不同状态,方便管理人员考核、追责、效果评价。

(3)调查方案模板:不同事件类型拥有不同的调查方案、调查表单和调查报告模板,方便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处置。

(4)事件调查模块:调查人员接到任务后,携带移动设备来到事发现场,根据事件性质,调出相应的调查表单进行向导式的现况调查、个案调查、对照组调查、样品采集、拍摄现场照片、录像等。

(5)现场处置模块:完成事件调查后,根据现场调查信息自动生成对应的调查报告,包括防控建议、消毒指南、健康教育、应急接种、调查小结等,可以查看和下载,并通过蓝牙便携式打印机现场打印输出。

(6)事件统计模块:根据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地区、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图表、曲线、折线图等方式显示出来。使得更加直观、全面,并可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数据发挥最大的作用,得到准确的结论。

(7)参考资料模块:调查人员在开展现场调查过程中需要相关资料的时候,可以在现场实时查看,包括法律法规、工作规范、诊断标准、技术方案等参考资料。

(8)导航定位模块:使用内置的地图进行搜索导航,帮助调查人员尽快到达事发地点,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描述、存储。

(9)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分为账户管理、字典管理、角色管理、密码管理、查看登陆日志等。

(10)数据库安全模块:为数据库设定相应的账号和访问权限,根据不同的角色对数据库有不同的访问权限。数据每隔一段时间便自动备份到云端,用户也可自行备份,当数据因误操作或是硬件问题导致丢失时,便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一键恢复到上一次备份的状态。

(11)短信平台模块:在调查任务调查员时,通过系统的短信平台自动发送短信给相应的调查人员,通知其查看系统任务并立即执行。

(12)多系统接入模块:系统预留功能接口和服务接口,方便与其他网络数据管理平台对接,增强系统的应用性和扩展性。

(13)系统登录模块:通过登录进入主界面,界面功能根据角色而定,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功能、权限。

4 推广应用

本系统作为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由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组成科研团队合作开发,2014年取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给出了“系统研发具有理念创新先进性、专业化业务管理科学性和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鉴定意见”。同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其适用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广大基层卫生应急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5 结语

本系统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和卫生应急人员的应急处置工具,为基层科学、规范、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宽广,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将有力推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国家突发公共时间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力条例[S].

[3] 公共产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11)[S].

[4] 黄亚兰,李锋平,刘江艺.泉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9):721-722.

[5] 宁宁,吴群红,尚积伟.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演练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5):351-353.

[6] 黄亚兰,李锋平,刘江艺.泉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9):762-765.

[7] (美)Larry Ullman,著.深入理解PHP:高级技巧、面向对象与核心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 (澳)威利,(澳)汤姆森,著,php和mysql web开发[M].4版.武欣,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9] 王志刚,江友华.MySQL高效编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0] 查理斯・贝尔.高可用MySQL:构建健壮的数据中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1] (美)弗瑞曼,著.精通 MVC4[M].李萍,徐燕萍,林逸,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4

为深入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84号)及市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蚌政〔**〕32号),进一步做好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完善“一案三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为目标,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防范和应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和谐怀远建设。

二、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以及社区、村委会、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要依据《怀远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编制符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各类预案,并高度重视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公共活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年年底前,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完成部门和专项预案的编制,各基层单位要结合实际编制相关预案,县所属国有企业原则上全面完成相关预案的编制,并将其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做好各级各类预案的衔接、修订和完善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覆盖各乡镇、各部门、各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县级和各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新体制。抓好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强化各专项指挥机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推进应急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完善。

四、建立风险隐患排查和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制度。建立风险隐患的排查、登记、整改和动态监管制度,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层层建立排查责任制。各基层单位是风险隐患识别、排查、评估和整改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单位风险隐患的日常排查和整改工作。各乡镇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风险隐患的调查、登记、评估、检查、控制和监管工作。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本系统和跨乡镇行政区域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监管工作。要适时组织并全面完成各类风险隐患的排查工作,建立动态的风险隐患监控管理系统,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监督排查工作。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五、严格信息报告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政府是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报告相关类别信息。较大或者由一般可能引发为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乡镇政府和部门要立即处置并及时报告县政府。有关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向县政府报告信息原则上在1小时以内,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立即如实向县政府报告,同时向相关部门和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及时通报;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向市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信息。对于个别情况特殊难以在事发后1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的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报告县政府,并书面说明原因。要在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重点基层单位建立信息直报点,并探索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拓宽信息报告渠道,通过接报系统掌握综合敏感信息。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迟报、漏报以及瞒报、谎报造成损失或重大影响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规范应急处置程序。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事发地乡镇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统一负责应急处置工作,有关情况要及时报告县政府。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事发地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立即组织先期处置,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有关情况要及时报告县政府;同时,按照《怀远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关规定,报经县政府批准后,启动相应等级应急预案,其中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经市政府批准启动本级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消除后,必须按启动应急预案的程序经批准后宣布应急结束。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按照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做好信息工作;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七、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和统计分析。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制度。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作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加强案例库建设。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民政、安全监管、卫生和公安部门,分别负责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年实现统计信息年度报告,2008年实现季度、月度报告。

八、构建全县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政府系统现有网络资源,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规范,整合各专业应急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要积极筹备,尽快组织实施县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划和完善各专业应急指挥平台功能;要尽快推进乡镇、部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按照省、市政府部署,加快开展县级应急指挥平台方案设计和论证,加强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的联网;要加强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

九、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与公安消防及武警、、预备役民兵等骨干队伍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其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各类应急抢险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设并强化1-2支专业救援队伍。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组建县应急救援专家组。各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鼓励和引导有技术专长的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招募、培训、演练和管理。

十、强化各类应急物资管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物资普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类应急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我县实际分类别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县和乡镇两级专项物资储备库,并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加强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应急处置需要。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运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

十一、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县、乡二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对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及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要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十二、突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基层的各项基础应急工作,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为重点,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加强基层应急投入,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县民政局、农委、经委、教育局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的实施意见,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加强社区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企业安全生产考核和强化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全县建设“四进”的试点、示范点8-10个,并积极推广扩大。

十三、抓好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要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党校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应急管理的工作水平和处置能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的培训,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并学习借鉴外地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县应急管理工作水平。要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编制各类预案简本,在县政府网站上开设应急管理专门栏目,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新闻媒体要无偿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处置的公益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在校学生安全教育,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5

一、基层院检察公共关系分析

检察机关形象就是检察机关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综合反映,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形象的认识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行为层面的,一是精神层面的,其中行为层面是精神层面的基础,而检察行为的核心使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活动。

检察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外部公众而非检察机关内部。从检察公信力评价主体的维度分析,检察公共关系(以基层院为例)范围列表如下:

通过以上列表,不难看出,检察公信力是一种互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检察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程度。从本质上来说,检察公共关系带有组织调适性质的管理职能。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有计划地通过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检察公共关系,有助于提升检察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公共关系建设中的障碍因素

近年来,随着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及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社会影响力逐步攀升,监督的权威性不断增强,有利于公共关系建设和执法公信力良性提升。但当前,检察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执法不到位的情形时有发生,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参次不齐等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从而使人民满意度未达到理想程度,也成了公共关系建设的障碍因素。

(一)执法大环境导致不信任情绪泛化

历史上我国法律底蕴相对不足,多数公众对法治和司法的认知十分有限,对法律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难以形成对司法过程与结果的客观理性评价,加之法律成本相对高昂,实践中,许多人在选择权利救济途径时,不愿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要么抓住检察机关以维稳为大局的心态,通过上访、缠访使问题得到解决。尤其是社会面临信用危机的情况下,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情绪很容易泛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进而动摇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即使检察机关对案件依法作出了相应的处理,但由于非法律工作者的不理解,对司法的认知不足,当事人往往产生执法不公的主观判断,导致检察执法公信力下降。

(二)部分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差,执法观念落后

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办案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社会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少数执法人员知识不全面、职业技能匮乏,违规司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职业品德缺失,对法律少有敬畏之心,该管的不去管,不该管的乱管;官本位思想严重,对群众缺乏感情,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在基层检察院中尤为明显。个体观念、能力、素质又关系到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形象,致使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三)执法程序透明度不高,检务公开不及时

客观上说,实践中法治宣传的空泛和非专业化使检察职责、办案程序宣传不到位,没有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资源等有效渠道正面发散;社会调研方面做得极为不够,大大影响了检察执法规范化,损害检察执法公信力。我院在开展“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温暖”过程中,问卷调查,30%以上被访者不知检察院是干什么的,这是触目惊心的(相反对法院的职责却较为清楚)。主观上讲,我们的自侦工作一向是神秘的,或以保密为托词拒绝向群众公开本应公开查看的信息。这就给群众认为检察机关“潜规则”、“暗箱操作”埋下心理芥蒂。检察实务公共关系处理滞后的现实状况已影响了检察执法规范化,损害检察执法公信力。

三、完善公共关系构建提升检察公信力

检察公信力的基础是良好的检察工作业绩,除了检察人员保持和提升良好的法律品质,依法履职,规范执法的同时,还要跨越公共关系建设中的障碍因素,这些都要通过完善公共关系建设来得以实现。检察机关公共关系建设,是指检察机关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以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为目标,建立和谐信任的社会公众关系。进而达到让公众了解、理解、支持检察工作,从而提升检察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路径:

(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有条件的检察机关可以成立临时性或常设性的机构——检察公共关系办公室,将新闻发言人、专职宣传员等作为公关人员囊括其中,实现检察公共关系人员的专职化;

(二)开展公共关系调查

公共关系调查研究是反映公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希望和要求的过程,也是调查人员向公众介绍检察机关基本情况,使公众进一步了解检察工作的过程。每年定期罗列两大公关课题:一是检察机关形象年度调查,对上一年度的检察机关形象按地域展开系统调查,为检察机关领导制定下一年度公关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检察工作效果年度调查,重点是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情况进行年度调查,便于决策层、管理层根据公众反馈结果制定下一年度检察工作计划和检察工作长远规则;平时根据情况不定期开展民意测验或重点和典型调查,来了解民意,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关策划。

(三)公共关系实施

公共关系实施是依据已审定的公共关系方案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它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最复杂、最多变、最难以把握的环节,它将最终决定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检察机关应在依托检察公众和检察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各项公关活动:(1)征询型公共关系活动。实质上是公关调查的具体化,是以信息咨询和采集为主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2)宣传型公共关系活动。这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公众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3)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检察机关利用举办各种社会型、公益性活动开展公共关系工作。(4)防御型公共关系活动是指检察机关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监督,善于发现检察工作和检察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预见问题、及早制定出防治措施,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5)矫正型公共关系活动。是检察机关遇到风险或安全事故、公共关系严重失调,组织形象发生严重损害时所采用的一种公共活动模式。其特点是三个“及时”,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及时改善不良现象。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6

最高人民检察院为推进司法改革,进一步体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在这几年的检察改革中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积极推行检察引导侦查的工作机制。各级检察机关逐步在办案实践中总结、摸索新的工作方法,即鉴于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目的的一致性,双方应该在共同追诉刑事犯罪的前提下加强证据收集上的配合,形成合力,从而在侦监、公诉工作中广泛开展检察引导侦查工作,并在刑事追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当前的工作实践中,其具体作法是:

①是检警双方定期与不定期地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提高办案水平和证据意识,协调解决刑事诉讼中出现的问题。即与公安机关的各个办案具体部门如刑警大队、经侦大队、派出所及法制办公室召开联席会议,就办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复杂、疑难的个案进行讨论和研究,交流意见和看法,妥善解决分歧,统一思想认识,达成共识,从而建立与侦查机关的良好、合理关系,另外,就某些案件在庭审中辨护方的意见及法院裁判的意见从法理到司法实践作出分析说明,并点评承办部门在办案中的成功作法或者尚需改进之处,从而引导侦查人员以庭审要求正确对待办案中证据收集工作,更好地辅助检察机关共同顺利完成追诉犯罪的任务。

②重视大要案的亲赴现场,强调对犯罪实况的亲历性与直观性,并适时开展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目前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已经从象征性地莅临作案现场及参与重大案件讨论发展到共同参与勘查犯罪现场和引导侦查人员调查取证的方面。凡辖区内发生的杀人、伤害致死、重大抢劫、投毒、放火、爆炸、劫持绑架人质、重特大恶性事故等案件,案发后,公安机关均及时通知检察机关出席现场,检察机关立即派员到场,了解案情,参与公安机关的勘验、检查,帮助分析案情,研究侦查方向,完善侦查方案,从与审判角度,指导侦查人员收集、固定各种证据。

③通过制作补充侦查提纲及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督导侦查机关完善证据体系,进一步引导其侦查取证工作。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侦查机关犯罪证据收集不及时、准确、完整,将难以达到指控犯罪的目的。因此,检察机关因就案件的侦查方向、取证标准、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实践中,除了通过提前介入,及时审查案件材料,分析判断证据以外,就必需加强与改进上述“两书”的制作,即立足于和审判对证据的要求,详细罗列并阐释侦查机关在侦查中必须继续查证的犯罪事实及证据,同时就补侦的每一个项目分析论证其侦查目的、侦查方向、证据的规格及其标准,以利于侦查机关及时补充、完善证据体系,引导侦查机关完成侦查阶段的查证工作。采用文字阐述及说明,强化针对性、说理性,不仅将引导侦查落实在了实处并有利于个案的刑事追诉,而且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和进一步规范调查取证工作,使检警真正从根本上形成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合力,从而彰显出检察引导侦查的目标与价值,突出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

通过上述作法,检察机关提高了办案的质量与效率,并加强了诉讼监督,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检察引导侦查的工作实践也为调整检警关系提供了丰富而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司法现实状况,并考虑到历史传统,新型检警关系应当实行检察指导侦查取证的模式,同时强化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进行法律监督的职能,形成检察官控制侦查及指导刑事警察取证的类型。其主要特点在于刑事诉讼中调查取证活动的一体化、集约化,而不是检察机关替代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与公安局合二为一,其最大的积极意义是在确立检察机关诉前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兼顾扬长避短,因而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即一方面利用侦查机关的专业能力及刑侦技术,就查找犯罪线索、调查事实真象及追踪犯罪嫌疑人、抓捕罪犯以及审讯羁押发挥其长处,而由公安机关内部负责指挥与管理,检察机关仅保留随时知悉权及一般法律监督权,此外诸如政治保卫、治安防范及行政管理与处罚等,由于其与刑事诉讼并无直接关系,应当完全由行政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但另一方面,对于在查获犯罪嫌疑人的整个过程中,证据的甄别、分析和补充、固定以及强化与完善,构筑证据体系,形成强大的证明效力等则发挥检察官的长处,均以检察官的指示为依归,刑事警察的查证工作成为检察官审查工作的一部分,从而使检察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的活动有了充分的保障。这样,检警双方既各自职责分明、特色突出,又能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始终围绕着与审判服务,同时,检警关系也就突破了以往是两道工序的鸿沟,形成了由检警各自优势构成的合力,双方聚结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控方整体,有利于共同来完成刑事诉讼任务。因此,这种模式不失为是我国当前打击刑事犯罪及保障人权的一种最佳组合,也是体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更好地为“平安江苏”、“法制苏州”建设服务的有力措施。

因此,探索、尝试新型检警关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完善。为了保障及规范新型检警关系机制的正常运作,笔者认为,应相应地确立下列措施:

1、确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知悉权。即公安机关一经受理案件就必须同时向检察机关报送相关材料备案,具体来说就是公安机关就本辖区内重大治安事件、刑事发案情况以及侦破案件概况通过内部网络及时向检察机关公开,公安机关已决定立案侦查的案件则应书面通知检察机关备案待查。检察机关就辖区内的违法犯罪情况及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结合社情民意及群众的申诉控告,列出工作重点,根据案件性质或者所属地域指派主诉检察官负责,再由主诉检察官具体组织人员实施对侦查活动的全程监督与侦查指导。

2、确立检察官可以参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并且具有随时调阅案件卷宗的权利,即规定主诉检察官认为有必要,随时可以亲自或者指派事务检察官参与查勘、检验犯罪现场、询问有关证人、扣押物证、书证等侦查活动以及组织侦查人员对所办刑事案件的讨论,同时也有权随时调阅侦查卷宗,以审查侦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就所收集的证据提出进一步开展侦查取证的指示,公安机关应予接受和采纳。

3、明确公安机关刑事侦查人员在刑事诉讼的取证活动中处于主诉检察官的辅助地位。即主诉检察官可以要求侦查人员就有关案件侦查进展情况进行报告,可以亲临审讯现场,听取侦查人员的讯问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侦查人员对主诉检察官就固定新的证据或者进一步收集罪证等取证工作的指示必须服从,必要时,主诉检察官还可要求其出庭作证,以直接言词证据的形式提供给法庭,并让其接受询问和控辨双方的质证,以加强证据的证明效力。

4、确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监督处分权以及调查取证裁撤权,并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即对执法犯法、采用非法手段、途径收集证据的刑事警察,具有可以提出批评、警告、停止侦查、建议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的权力,同时对于刑事警察在侦查取证工作中无正当理由不听从主诉检察官指示、拖延懈怠、久侦不结或者擅作主张、贻误时机等行为,主诉检察官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负责人撤换侦查人员,造成一定后果的则有权直接提请主管部门予以惩戒,以保障主诉检察官对侦查取证的主导地位及其应有的权威。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7

[关键词]公检法;协同;制约;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37 — 02

协同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伊戈尔·安索夫,在欧洲和美国研究公司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战略要素之一提出的。〔1〕1970年,联邦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 Haken)在斯图加特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协同学一词,随后又多次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中系统、明确地予以表达,协同开始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研究视野。同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旨在“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政府改革运动。强调合作、协调、配合的协同理论,逐步成为公共管理领域寻求解释政府内外关系基本规律的工具之一,也逐步成为新公共管理改革路径选择的重要理论支撑。近些年,协同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内涵和外延也不断被丰富和拓宽,如“合作政府”、“整体性政府”、“协同治理”等概念的相继提出,无疑受到了协同理论的影响和启发,同时也为政府体制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借鉴思路。

一、协同理论与公检法协作制约模式的逻辑关联

我国《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对此作了同样的规定。在我国,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法院同属于司法机关,尽管职权分工不同(即“分工负责”的原则),但行使职权的目标和任务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追究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的途径正是要依靠三机关之间的上下衔接、协调一致,即“互相配合”。同时,三机关在实现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力量相加,更不是无原则的合作,而是通过诉讼职能的分工和程序上的设置,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即“互相制约”的原则),以及时纠正错误或防止发生错误,从而才能保证准确执行法律,做到不错不漏、不枉不纵。因此,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恰恰揭示了公安、法院和检察机关三机关的合力作用对实现司法职能的重要意义,这与协同理论所强调的“通过诸要素和子系统的合力作用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这一核心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公检法协作制约模式的现实解读

(一)当前我国检警协作制约模式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从组织系统的层面来看,公安机关隶属于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行使的是行政执法权;而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承担国家司法职能,行使国家司法权力,即国家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2〕从诉讼程序的层面来看,公安机关是侦查犯罪的主要力量,在法定的管辖范围内有权单独开始一切刑事犯罪的侦查活动,也有权决定侦查是否终结,以及撤销案件、释放犯罪嫌疑人等,可不受检察官的监督和约束,不受检察官的指挥和调遣;而检察机关不是侦查主体,没有侦查权,不参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只是在侦查阶段可以实行立案监督,在审查阶段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或自行侦查、作出或不的决定等;〔3〕但两者在职权行使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如检察机关的审查逮捕权,公安机关对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可以要求复议以及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提请复核;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还可以开展单向的监督。因此,我国的检警协作制约模式是建立在宪法规定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基础上,但又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为基础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模式。

(二)当前我国检法关系的现状分析

检察机关和法院之间的协作制约主要体现在审判程序中,检察机关通过行使公诉职能启动审判程序,并为法院的审判活动设定范围和对象;但是,法院是审判活动的主体,法院经过审判对检察机关的公诉活动构成一种检验,而只有法院经过审判之后做出的判决才是终局裁判。此外,我国法律还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法院开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审判的监督权,此时的检法关系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检察机关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具有引起法院对自己的有关行为或决定进行在审查的效力”。〔4〕

(三)现行公检法制约协作模式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的检警协作制约模式对于全面实现刑事司法的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实践运行的效果来看,实质上存在的警主检辅、侦查主导格局,有悖宪法原则;公诉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依附于侦查职能,检察机关的审查基本成为对公安机关侦查结论的确认和维护,〔5〕有悖宪法规定的分工负责、互相制约的原则;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制约功能难以落到实处;检察机关开展监督的效果不甚理想。对于检法协作制约模式,学界也持有不同观点甚至质疑。如有学者认为:检法之间的互相配合关系破坏了法官在刑事审判中的中立地位,加剧了诉讼中控辩双方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刑事诉讼的规律性以及检察机关和法院在诉讼中的权能属性,从而为刑事诉讼的科学运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6〕还有学者认为:控审关系或者说检法关系本质上应当是一种制约关系,强调检法之间的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打击犯罪,无疑将破坏这一关系的基础,使国家权力失去制约,并对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构成重大威胁。〔7〕

三、创新公检法协作制约模式的基本构想

着力于中国司法制度的历史背景,立足当前司法体系的现实背景,应该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一宪法原则的指导下,保留公检法三机关现有的职能分工,对其协作制约模式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促进三机关在实现刑事诉讼价值目标过程中的真正协同。

一是创新公检法的协作模式。公检法三机关的协作不是置法律规定和诉讼规则不顾,不是消除三机关各自的独立性和权力分工,也不是面对事实认定和证据采纳的质疑时共同商讨如何淡化甚至掩盖问题,更不是取消或限制检察机关的监督权,而应当把协作的重点放在消除分歧、增进共识、促进刑事案件依法正确处理等方面。要通过健全公检法“三长”联席会议、对口部门定期及时会晤联系、重要案件相互联系、重要会议相互参与等工作制度,建立与公安、法院的沟通协调长效机制,统一执法标准,系统研究存在的认识分歧,认真解决各个执法环节考评机制不协调的问题。对于疑难案件,坚持互相配合和依法制约并重,明确哪些案件和问题可以或不应通过协调解决,进一步细化、统一证据标准和认定错判的证明标准,切实防止在重大问题上任意违反法律原则,不能为了形成工作合力而互相妥协迁就,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刑事审判权、检察权。

资源共享是公检法协作模式的重要内容。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于前者,公检法三机关可以通过邮寄、建立局域网等形式或载体,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工作动态、收结案情况、调研、应用法学研究成果、疑难问题探讨、典型案例等有关情况和信息,实现司法信息、司法统计数据资源共享;对于后者,可以建立干部挂职交流制度,对三机关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中层领导、办案人员以及工作需要频繁接触的有关人员,在保留必要的业务骨干和保证正常用业务工作开展的前提下,由同级党委、人大负责,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本地本行政区域内进行轮岗交流。〔8〕

二是创新公检法的制约模式。检察机关对公安、法院的制约主要通过行使法律监督权来实现;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制约体现在其侦查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公诉活动的效果;法院对检察机关的制约则体现在审判程序中。当前,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的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切实转变监督观念,创新监督措施,改进监督方式,努力做到敢于监督、规范监督、理性监督。在监督方式上,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抗诉、纠正违法、检察建议、违法行为调查等监督手段,监督纠正有罪不究、裁判不公、超期羁押等违法行为。在监督重点上,坚持把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相结合,适时开展专项监督,集中监督纠正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坚持把日常监督与查办案件相结合,加强诉讼活动中渎职行为的法律监督,认真开展司法工作人员渎职违法行为调查工作,严肃查处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和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支持、配合的关系,促进检察监督与内部纠错机制相结合,完善与公安、法院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各级党委政法委员承担支持和监督政法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督促、推动大要案的查处,研究和协调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等职能。创新公检法协作制约模式,同样要创新政法委对政法机关的领导方式,应当把其职能定位于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对政治意识、政治路线、党的政策理解、执行方面的领导,而不能直接干预公检法机关具体的案件侦查、和审判等业务工作。〔9〕从体制的层面对政法委与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进行调整,或许应该是未来司法改革乃至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 考 文 献〕

〔1〕张创新,等. 协同执行:政府执行力提升的新路径〔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05).

〔2〕张文显. 法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9.

〔3〕袁劲秋. 我国检警关系的现状与重构〔J〕. 政法学刊,2002,(04).

〔4〕孙谦. 中国检察制度论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3.

〔5〕陈兴良. 警检关系的构造〔C〕//樊崇义. 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88.

〔6〕陈玉忠.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中检法关系的几个问题〔J〕. 河北法学,2005.7:85-86.

〔7〕谢佑平,等.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另论〔J〕. 法学论坛,2002,(04).

〔8〕柴建国、王燕霞. 法检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 河北法学,2006,(08).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篇8

盗传必究

一、单选题

1.(

)是指发现、确认、描述风险,理清风险所属类别,分析风险转变为危机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研判定级高危风险,从而界定出公共危机的过程。

【答案】风险评估

2.风险控制的实质是捍卫(

),确保危机决策的全过程围绕风险准则来展开。

【答案】风险准则

3.(

)是指,对于严重违背风险准则的情况,采取规避的风控措施,避免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答案】风险规避

4.(

)是指,为应对常见灾种和频发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制定应急预案、设置应急机构、落实应急保障等方面所做的事前准备工作。

【答案】应急综合准备

5.危机决策以(

)为导向。

【答案】风险准则

6.(

)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依托和载体,是政府为完成法定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行政职能。

【答案】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

7.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后果不仅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还可能牵涉一定规模或范围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性

8.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难识别和难应对,进而导致危机突发和难防难控的局面。

【答案】突发性

9.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来源、发展、演变等多方面具有复杂的规律、特征、机理,这加大了公共危机防范和应对的难度。

【答案】复杂性

10.危机决策适用于(

)模型。

【答案】局限理性模型

11.(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降级、对冲等方法,来阻止危机爆发,减轻损害后果,提高应灾承受力,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环境。

【答案】风险干预

12.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核心。

【答案】定职能

13.危急界定的实质是(

)。

【答案】风险评估

14.(

)是指,决策者在有限的信息、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在监测风险、获取信息、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危机,并确定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答案】危机决策

15.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保障。

【答案】定编制

16.危急界定的核心是(

)。

【答案】分类分级

17.危机决策以(

)为基础。

【答案】信息系统

18.应急综合准备的(

)是指,落实用于满足公共危机管理和突发应急处置全流程工作顺利进行的人、物、技术、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性资源与支持。

【答案】全面保障

19.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依托。

【答案】定机构

20.(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可行且可控的消除方法,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局面。

【答案】风险消除

1.依据调查追责的客观原则,事故调查可以根据需要专门设置(

)的独立调查环节,对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形成补充和辅助,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

【答案】第三方专业机构

2.“舆论场”危机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

【答案】新闻

3.调查追责的(

)是指按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度规范,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依法依规严肃开展调查。

【答案】法制原则

4.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48

5.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涉及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快速反应、及时发生,最迟应该(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24

6.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新闻应根据危机事件类别来确定新闻部门,一般为此类危机事件的主管部门、机构或单位。

【答案】分类原则

7.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由相应层级的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负责,并采取相应级别的信息方案。

【答案】分级原则

8.(

)下的应急响应主要为地方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应急响应的指挥权属于事发当地政府。

【答案】联邦制

9.突发事件新闻的速度应达到:在准确的基础上(

)。

【答案】宜早不宜迟,宜多不宜少

10.(

)下的应急响应遵循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由属地政府兜底承担应急响应的具体职责,但中央政府的职能更大,一旦出现超越属地政府职权和能力范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响应的领导和指挥将上交,必要时移交到中央。

【答案】中央制

11.(

)是跨区域联动的基础。

【答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12.(

)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和决策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或危机监测信息,有关危机爆发的警报,以提醒相关主体开展提前或实时的应急响应,危机处置,安全防护,救援逃生等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答案】危机预警

13.(

)是指,现场应急结束后查明事件的原因、性质、经过、损失、影响等一系列情况的工作。

【答案】事后调查追责

14.调查追责的(

)是指,事故调查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公开透明,将调查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从而保障官方公信力,并在一定程度的减轻和缓解负面影响。

【答案】公正原则

15.突发事件新闻应遵循权威可靠的原则,权威可靠的第一个要求是确保新闻发言人具备“双重权威”,即行政权威和(

)。

【答案】专业权威

16.(

)是指,获得危机预警后,相关责任主体根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召集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调动属地应急物资和设备,采取专业应急处置措施,开展应急处突与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寻求利于最优势的应急资源来应对危机。

【答案】应急响应

17.在跨多个区域且应急处置较分散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采取(

)的模式进行现场指挥。

【答案】联合指挥

1.下列哪项不属于次生衍生灾害。(

【答案】灾民心理受伤

2.对灾区民众的(

)是指,对受灾民众在第一时间所开展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民众调整心态,适应灾后环境和灾后恢复工作。

【答案】心态调适

3.下列哪项不属于采用适时切割责任的方案进行复杂责任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的基本要求。(

【答案】“切割”事件结果

4.从整体层面而言,整体社会秩序能否支撑有效应急并快速恢复到灾前状态,是现场秩序管理的重要目标,简称为(

)。

【答案】整体可逆

5.下列不属于安置点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答案】灾民选取优先

6.全球化时代,某一公共危机事件易被与不同国情、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同类舆情事件形成对比式报道,并且此类对比呈现出碎片化、脱离时空的特征,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对比差距

7.心理疏导的(

),有助于了解灾区民众的内在想法,掌握其需要救助的心理症结,为实施正确的救助策略提供诊断基础。

【答案】倾听技术

8.针对舆情加工的“还原全貌”模型中,(

)是指还原事件全貌和整体情况,规避“选择性”报道,“碎片化”报道带来的“断章取义”问题。

【答案】整体还原法

9.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呈现出(

)的特征。

【答案】源头多、传播快、易获取

10.在舆情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倾向于大量报道同类事件,总结共同特征并探究深层原因,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同类合并

11.危机公关的(

)通常适用于造谣传谣的情况。

【答案】无责任的速战速决模式

12.维护良好的(

)秩序是灾后的首要问题。

【答案】救援救灾

1.(

)是负面影响的直接表现。

【答案】舆情

2.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对舆情整体状况、关键要素、负面影响风险等进行全面识别和充分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舆情管理工作。

【答案】舆情分析

3.(

)是指针对公共危机的舆情,做好其收集、会商、研判、评估、回应、引导、处置等一系列工作。

【答案】舆情管理

4.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等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来进行重建。

【答案】输血

5.以设置机构为核心的(

)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关键,逐步完善保障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实施的机构和人员。

【答案】“三定方案”

6.舆情相关的(

)是舆情画像的前提。

【答案】信息收集

7.(

)是指个人、组织、社区、社会等主体对于公共危机及其危害影响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

【答案】脆弱性

8.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接受其他地区或人员所提供的生产能力帮扶、发展能力支持,辅助自身创造价值和财富来进行重建。

【答案】造血

9.以(

)为核心的根源整治,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让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常态化。

【答案】制度整改

10.负面影响防范的关键是(

)。

【答案】舆情管理

11.(

)的舆情引导策略是指,相关主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正面引导媒体舆论和社会态度的工作,一般在常态时就应做好相关工作,危态时根据需要持续使用,从而有效改变舆论生态。

【答案】正面引导

12.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机制应是(

)模式,以地方为主体,形成以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为主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科学模式,各用所长、各尽其责、协同重建,既要强化地方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责任和能力,也应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上一篇:村委会委员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科研项目管理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