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6 20:57:00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1

关键词: 工程施工;科学;施工计划管理;研究

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来组织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管理制度,公路施工企业的工程计划管理是企业平衡劳动、调配材料、调度设备、筹备资金等计划管理的基础。搞好施工企业的计划管理有利于领导部门合理布置人力、物力、财力,指导施工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广大职工明确目标,更好地发挥主动精神,有利于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工程计划管理也是企业本身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竞争能力满足建设方提

出的工期、质量、费用等要求。

近年来工程计划管理面临着很大挑战,有些项目因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征地、拆迁工作等不能按计划完成,致使个别标段施工进度严重滞后,建设方的中、长期计划得不到落实,施工企业也是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不仅相关方蒙受很大经济损失,而且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由此就公路施工企业而言搞好工程计划管理及时调整计划战略,既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建设方的进度要求,又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管理有其多变性特点,当施工单位按承包合同组织进场施工后,由于征地、拆迁的影响、施工条件的变化、设计的修改、工程变更以及业主、监理对工程工期的要求等不可预见因素较多,这就造成施工企业的施工计划的多变性。因此,编制施工计划除了要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外,还要迅速收集和分析变化的信息,及时调整计划,以便适应随时变化的新情况。计划管理在执行中调整的必要性: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编制的计划,施工计划都只是一种设想文件,当工程施工计划交付实施之后,通常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计划实施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一个比较好的计划,因为考虑施工条件和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比较切合实际与周到,执行起来与实际出入

较少。但再好的施工计划方案,由于在施工过程中资源的供应、工艺方法和气候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随机变化,必然造成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进度总计划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发挥计划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及时、有效地调整施工计划是必须的。也就是计划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计划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是绝对的,只有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才能使计划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计划控制的原则:施工计划管理分为质量、工期、成本和安全四大目标体系,四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辩证统一。而其中工期目标在保证其他目标前提下,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因此,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决定着管理目标的成败。工程施工计划的调整:在工程施工进度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符,即出现进度偏差时,计划人员必须认真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进度调整措施,以确保总体计划的实现。具体调整过程为以下几方面。

(1)分析产生进度偏差的原因。计划人员通常根据所收集的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来发现进度偏差,了解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提前还是落后,深入现场,进行调查,以查明原因。对于出现重大偏差的项目,计划人员必须汇报给主观领导,有企业的主观领导与业主沟通,作出重大计划的调整方案;同时对该项目的人员、材料、设备、资金等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分析偏差对后续工作的影响。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产生偏差时,在作必要的调整之前,需要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例如对那些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对总工期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

(3)确定影响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限制条件。在分析了对后续工作的影响之后,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此时应首先确定进度可调整的范围,以及总工期允许调整的范围。

(4)采取计划调整措施。相关方为保证调整后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以保证最终任务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的计划管理的关键应搞好里程碑事件的管理。发生里程碑事件的原因除一些自然灾害影响施工计划落实以外,一般为征地、拆迁及变更问题的影响。合同规定该问题一般由业主负责解决,但由于一些沿线的乡镇、村委会、通讯、电力部门等对赔偿问题与业主意见不一致,造成问题复杂化,致使

这些问题迟迟不解决。作为施工企业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而不能一味的等靠,甚至不与业主沟通随意撤出。如此不仅影响本单位形象,也给解决问题增加难度。

二、施工计划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工程建设中,有时会出现施工时间超过期限,耗费资金超过预算,造成企业亏损,所建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说,人们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认识到,只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之初,就针对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认真制订完成工程项目的实施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以此计划来指导、检查和调节具体的施工活动,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发挥施工计划的作用,每一具体计划都应认真制订、实施和调整。工程性质规模、工期要求。了解施工条件和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情况。

(二)均衡、科学地安排计划

综合平衡是计划管理的核心,也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搞好施工任务与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供应之间的平衡,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

(三)积极可行,留有余地

所谓积极,就是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运用各种技术组织措施,使计划指标具有先进性。所谓可行,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计划的可行性,使计划留有充分余地,防止指标过高而挫伤执行者的积极性。

(四)计划指标要明确具体

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年度计划要保证合同工期的要求;季度计划要保证年度计划的完成;月份计划要保证季度计划的完成;避免各类计划之间的脱节。

(五)突出重点

一般工程应受重点工程的制约;附属工程应受主体工程的制约;单位工程计划应受项目总进度计划的制约。

(六)计划的内容及要求

项目经理部计划人员应依据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和甲方的有关要求,以及施工的客观条件,负责编制所辖工程项目的月份施工计划和季度、年度建议施工计划,内容要准确、完整,分清投资和建安数量,如有变更的项目,合同数量有变化的要及时做好调整。应根据所施工的工程项目按章、节进行编制施工计划,章、节内容包括主要施工项目的数量、产值(土石方、桥、隧、涵要进行折合),最后以书面的形式对所施工的项目进行形象说明,特别应提出本期计划中按合同工期即将完工的项目。概况总结上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未完成的项目要分析出原因,以便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并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和技术措施。

三、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2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DOI] 10.13939/ki.zgsc.2015.03.74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科技计划项目也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载体,有效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完整客观地记录了科学计划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如何开展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

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简介

1.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相关概念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指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的科技项目在立项、实施、结题验收或成果转化全过程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件。

1.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特点

1.2.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相关定义可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由科技计划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是对整个科学计划项目执行过程的完整记录,也是一切有关项目的信息来源。科技计划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科技计划档案来提供准确、清晰的参考信息,有助于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管理、监测、执行等任务。

1.2.2 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参考依据,承载着大量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中技术研究者研究开发出的科学技术和研究经验等宝贵科技信息资源。而科技创新是一种基于原本科技水平的向上突破,所以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为科技研究人员提供大量他们所需科技信息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1.2.3 科技进步的永久性价值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简单的来讲就是国家所拥有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资产,承载了大量核心技术内容,从另一层面上来看还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记录,保存着对国家科技进步的永久性价值。

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

2.1 关于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尚未确立一个专门的管理体系,主要是对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的参考。具体表现为一个“三个计划+两个建设”体系,其中“三个计划”指的是“基础研究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两个建设”指的是“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以下是对各个计划与建设的功能解释:

(1)基础研究计划。其中包含了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攀登计划等分支计划内容。主要由科技研究人员自由选择研究问题,另外,开展重点基础问题研究时要以国家目标为方向。

(2)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前瞻性、战略性高科技问题。

(3)科技支撑计划。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两大需求角度出发,以解决社会中公益性技术问题,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主要执行方向,有效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

(4)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重点科学计划提供能力和科技基础工作方面的支持。

(5)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该建设计划以开发科技型企业和环境建设为主,深化国家重点产业、科技兴贸和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等工作,将发展重点偏向于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打造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建设氛围。

以上每种计划都有专属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档案管理要求。例如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其管理方法就分为分级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并且对不同的档案管理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

2.2 关于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实行横向分散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其中,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取决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实施单独或联合归口管理。例如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分别将管理任务分给科技部系统的三个单位;在归口管理单位设立负责档案收集管理的工作岗位。

2.3 档案管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受到项目规模、性质、内容、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

第一,国家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概念还不够明确,对项目档案来源的解释尚不统一,同时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所以在管理对象、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

第二,档案管理中的归档工作不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问题越来越突出,一大原因在于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专业工作人员。其次在于科技研究人员只注重科研的成败,忽视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导致档案管理员无法将科研成果及时、完整地归档。

第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落后。受管理体系不健全、对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等原因,致使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局限于传统模式下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管。对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大量项目档案资源没有实现信息化,逐渐拉大了与时展水平的距离,严重减弱了项目档案管理的发展势头。

3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对策

3.1 建立完整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

国家与政府应该建立适合科技计划管理实际状况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从规范制度、组织结构和工作体系等方面深入加强管理体系的功能,将其融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项任务中。

3.2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需要针对项目承担单位以及科研人员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培训,使其明确自身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加强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体现工作的系统性。同时,重点针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需要项目承担单位经常开办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培训,使档案管理部门逐渐成为一支具备高业务水平、档案管理技术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

3.3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随着世界逐渐深入信息化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不再只提供纸质档案,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电子文档。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迈向信息化模式,极大加快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总之,推进建设创新型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研究,而只有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为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深入分析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寻找出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对策,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为我国科技进步注入动力,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小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研究[C]. 北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子项目学术研讨会,2006(12).

[2]周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研究[C]. 北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子项目学术研讨会,2006(12).

[3]毛羽丰.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3).

[4]张爱霞,沈玉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5]韩馨叶.基于信息时代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J].中国市场,2013(4).

[6] 麻夸吉.论档案工作的作用与价值[J].中国市场,2014(9).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3

关键词:科技计划 信用管理 体系建设 困境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311 文献标识码:A

为加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严肃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提高科技计划参与和执行主体的诚信水平,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国家科技部先后出台《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部署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为做好科技信用管理工作,贵州省对科研人员、评审专家、项目承担单位实行黑名单制度,做了大量约束性工作,规范管理。但由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市场不景气、承担单位内部人员调动频繁、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黑名单制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亟需寻求新的突破性研究,营造良好的科技计划管理、评价、执行环境。

一、科技信用管理概述

(一)概念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是指科技行政部门对有关单位、个人在参与和执行科技计划项目中`行承诺、履行义务、奉行准则的诚信程度进行客观记录、公正评价,并做出相应行政处置的行为。

(二)国内外科技信用管理情况

国外研究现状。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科技信用评价管理方式,由此看来科技信用管理需结合本国国情来制定相应办法。美国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回溯法、定性法(如专家评价法)、定量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瑞典采用项目事中评价方式,也称“先建后补”;加拿大采用项目进行中、项目完成后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科技动态管理。以美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从科技政策、科技活动、科技项目、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五方面较为全面综合地对科研情况进行评价;澳大利亚、韩国主要是对科技政策、科技活动、科技项目方面对科研情况进行评价;瑞典和新西兰等国家对科技项目评价则只侧重对科技项目本身或是科技活动进行评价。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指出,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贯穿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要在科技管理的立项、预算、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建立信用管理机制,评价对象包括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以期更好地解决我国科技信用缺失的问题。李小燕认为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级指标,并赋予各项指标标准值,信用评估分值,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活动产出、科研道德,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个人信用,项目评审专家的综合能力、个人信用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徐华认为科技管理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政务公开及管理规范、人力资源素质、咨询专家数据库、科研项目管理、不良信用记录等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科技管理者的信用评价模型。

二、贵州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有力的政策保障。2015年,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印发《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从十个方面全面推进全省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此《方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贵州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及其任务分工,推进贵州省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而制订。《方案》从建立科技(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建立重大科技(知识产权)依法决策制度、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守信践诺机制、制定专利违法行为失信标准、加强科技(专利)中介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和管理、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守信主体激励和失信主体惩戒制度等十个方面,对全省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谋划,明确了各个方面信用建设的具体内容、责任单位及其完成时限。

“黑名单制度”与信息化管理结合。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建立“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电子监察系统”,采用黑名单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及其所系项目、项目评审专家进行诚信备案,建立贵州省科技信用信息数据库,对进入黑名单系统的企业将受到三年内不得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处罚。同时,针对知识产权诚信方面,充分利用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信息平台,加大对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评级和评级结果推介制度,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这些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研造假行为,对规范科研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不足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贵州省对于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定性考核,即对查实造假的项目,认定为科研失信,予以备案。其次,对于科研诚信考核主体也只涉及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评审专家,对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部门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评审专家信用考核没有与科研项目形成责任连带效应等。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没有形成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中介服务机构、项目管理部门 “五位一体”的局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及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对失信人员未形成威慑力。目前,贵州尚未形成省、市、县联动齐抓科技信用管理格局,这便助长了存有侥幸心理的违规企业顶风作案,套取国家财政资金,影响政府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这类事件贵州并非个例,全国很多省也存在类似情况。此外,对于失信项目负责人的处罚,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目前一些科研失信的项目负责人换了“一张皮”(指更换项目申报主体单位)后,依然活跃在科技计划项目的舞台上。这是对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诚信制度的一种藐视。

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科研诚信“最后一公里”难以突破。政府政策好,还须宣传好,才能发挥好政策的最大效应。据调查,贵州出台一系列的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管理政策,并实施强有力的黑名单制度,但企业和科研人员知晓率并不高,这就反映出从政府到科研人员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导致企业财务数据造假、申报资料造假、知识产权造假等事件屡禁不止,科研失信举报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目前电子监察系统记录数据为14条,涉及企业审计报告造假13家,发票造假1家,审计报告涉事率达92.8%,企业失信也成为科研失信的重灾区。

三、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党的十以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一度成为“科技最强音”,政府多次在重要大会及政策文件中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就是需要政府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型,管理好科技计划事前、事中、事后三大环节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对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公正性,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科技计划主体的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良性的经济秩序,推动有序的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可靠的生活秩序,形成健康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积极创建信用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现阶段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三)推进依法行政,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基础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严肃科技计划管理,贯彻落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时刻牢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的重要论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保障,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里,唱好“贵州好声音”。

四、构建贵州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贵州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基本框架

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是发挥信用管理机制作用的重要保障。信用管理基本框架由规范的组织结构、清晰的管理流程、有力的政策保障措施共同构建,见图1。

由框架图显示,首先是确定对整个科技信用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科研征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监督考核执行部门。对于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系统与科技计划业务管理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作用,数据互联互通,即信用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记录结果,将作用于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强行限制失信个人或单位进行项目申报;信用管理系统分别与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中介服务机构、项目评审专家、项目管理部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每个主体对信用管理系统有监督的权利,同样也是被监督者。项目管理部门对评审专家有考核评价的权利,对项目管理系统、中介服务机构有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而项目管理系统又对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有约束和服务的功能。总体来看,整个信用管理框架构成了一个生态圈,彼此既独立又统一。

(二)建立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五位一体”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五位一体”考核指标体系,必须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中介服务机构、项目管理部门的角色分类,并确定考核指标:

项目承担单位。主要是项目申报主体,也是信用管理考核的重点。对它的考核主要指申报阶段、中期检查、后期验收三个阶段。申报阶段考察申报书、财务审计报告(或财务报表)、知识产权、生产规模、资质条件、技术参数等是否真实;中期检查阶段主要是考察项目执行情况,看是否严格按照课题任务书所设置指标进行,同时对科研经费进行抽查;后期验收阶段考核指标包含是否按时验收、逾期时间、项目验收指标完成情况、项目验收材料是否存在造假(包含专项审计报告、知识产权、论文著作、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等)。

项目负责人。主要是科研项目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这一角色对项目是否顺利实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项目负责人的征信考核一是连带责任考核,二是个人征信考核。连带责任考核指项目承担单位信用考核结果的反作用,单位征信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个人项目申报;个人征信考核主要对个人承担科研项目的结题率、经费使用合理性、科研经费使用率、个人廉洁情况、学术能力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

项目评审专家。即项目立项的评价者,由相关领域学术能力较高的科技人才构成,从省科技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具体信用考核指标有出席情况、客观公正性、是否早退、学术能力、领域熟悉程度、组织管理能力、会场o律、专家遇利害关系是否回避、不良记录情况等,定性和定量进行考核。

中介服务机构。即项目申报过程中,受项目承担单位委托,协助编制项目申报书或出具《财务审计报告》《科技查新报告》《专利评价报告》等科技服务的机构。其考核指标主要指是否单方面或受企业委托对《财务审计报告》《科技查新报告》《专利评价报告》、银行对账单、社会信用报告、知识产权等材料进行造假以满足申报要求,采用定性考核法进行考核。

项目管理部门。即具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的组织和管理机关。对于其信用考核主要是指对其公职人员信用考核,具体考核指标主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由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进行反评价。

(三)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各项奖惩配套保障机制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科技计划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急需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奖惩制度,有助于树立科研征信的权威。要树立权威,必须要做到有奖有罚。对信用良好者,在参与科技活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对科研失信者,将严格管理程序,深入调查确保定性结果公平公正,确认失信事实后,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予以曝光,并报上一级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自行备案);其次,将失信指标记录在信用管理系统,做到信息互通,终生连带。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政策宣传普及

加强政策普及,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政策宣传系列活动,可以通过每年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专题培训会,项目申报前在项目管理系统中提交“征信明白卡”“征信明白卡”包含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的征信考核指标及惩罚方式,使申报主体在知晓政策的情况下,提交申报材料,这为后期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扫清障碍。

加强政策普及,还需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制作政策宣传片、媒体报道、微信公众号、QQ工作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途径让政策走出办公室,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在全省构建人人是宣传员、人人是监督员的良好氛围。

(五)省、市、县三级联动保障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实施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保障机制,旨在科技系统建立科研失信“零容忍”制度。一旦出现科研失信,相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五年内将不得再承担省、市、县科技计划项目,此项指标参照社会个人征信制度执行,不同的是科研征信没有失信基础数,科研征信只有“零”失信,因为科研失信有可能导致国家财政经费的大量流失,关系重大。此外,根据《贵州省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修订)》(黔科通z2015{188号),项目评审专家出现失信的,将被清除专家库,不得参与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结合三级联动实施,制约专家失信行为。通过建立这样的征信信息互通机制,科研征信直接影响申报人及其单位切身利益,对提升贵州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水平切实提供了保障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宇山,熊小满,吕亮雯.广东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框架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6(06):01- 04

[2] 李小燕;广西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07):31- 34

[3] 国家科技部.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J].科技资讯. 2004(112- 114)

[4] 任惠萍.吉林省科技信用管理模式研究[D]. 吉林大W,2007(35- 42)

[5] 徐华.中国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研究进展[J].科学与管理,2008, 28(4):9- 12.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4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资源的支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早已演变为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我国各省也将科学技术放在本地区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由此可见,在新一轮竞争中,谁的科技优势越明显,准确把握机遇,谁就能有所作为,赢得竞争中的主动权,所以科技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科技计划项目的概念

在2001年1月20日,科学技术部颁的第五号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单位或者个人承担的,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形式与定义

所谓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指科技项目在立项、实施、结题验收或者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需要进行归档保存的各种类型、载体的文件,其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内,且研究经费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所形成的领域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而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体现出来;此外,在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过程中,直接形成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其为原始记录且具备相当的保存价值。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

第一,档案管理要服务于科技项目管理与监督服务。在科技管理过程中,项目档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项目档案的管理也逐渐成为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必要条件。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项目负责单位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责任。按照合同内容由科技主管部门提出项目档案管理要求,而项目负责单位则据合同条款如期、保质的完成项目研发工作,并且将科技主管部门提交完整的项目档案文件。

第二,对项目执行加以规范以项目档案为客观依据。按照项目的运作规律,通常采用项目责任人制进行项目管理,即在项目档案形成、积累以及归档的全过程中,该负责任担负主要的领导责任。整个项目的研发过程均是通过项目档案完整、忠实地记录下来,根据档案可以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了解,项目档案的科学性、严肃性也得到了保证。在执行项目过程中,要保证各种原始记录的配套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并将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三,项目档案要具备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相关规定中有明确要求,各类国家科技计划所建立的数据库要具备兼容性,实现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最大化共享。项目档案是项目执行单位记录相关项目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要求其具备资源共享性。要实现这些信息资源的共享,转化为科技成果,为全社会利用,前提就是项目档案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项目档案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项目档案的形成过程对应了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项目各队均会形成对应的文件,由此可见项目档案是计划项目立项、检查以及验收等研究活动的重要标志。项目档案属于科研过程的软成果,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估要以项目档案为依据和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目档案的重要性与科研活动的硬成功作用相当。项目档案管理是科学计划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委派专职、专业的人员与机构进行实施,以保证其科学性。项目管理也是科技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与重要内容,只有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充分认识到科技实践、发展、再实践、再发展的科学规律,对项目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保证科技计划项目整体的有效性。

第二,项目档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由于计划项目的执行单位不仅限于属地单位,因此无法适用原有的档案管理属地化模式,从而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盲点或者空白。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档案管理,就要彻底改变这种属地管理模式,采用履行合同的新模式,档案管理的实施对象确定为项目执行单位。这种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考虑项目执行单位的行政关系与隶属关系,使得项目执行单位与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合而为一,这样就不存在固有的领导关系,而属地内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也更加明确,与项目档案管理的客观要求也相符。

第三,项目档案的质量要有所保证。要进一步落实档案管理责任制,使得项目档案的质量有所保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管理档案,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接受公众监督。要按照项目的实际进度进行检查、验收、监理与审计,并确认发明权与知识产权的归属,这些工作均要以项目档案作为凭证。其次,要保证项目执行者的合法权益。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发档案负有领导责任,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保证了得技计划研究活动可以按照规范建档,对研究过程、研发状况以及所得数据进行忠实的记录。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提供给监管方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这也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与义务。

第四,档案工作监管职能的强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科技主管部门与档案主管部门在监督、指导以及实施专业管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基于行政改革的角度,以社会专业资源为依托,提高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比如委托有专业资质的机构评估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或者引入专家机制,以保证档案管理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等。

参考文献:

1.刘春泽,宋宇.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若干问题的思考[J].社会,2011(10).

2.潘世萍,候希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发展及创新研究[J].中国档案,2011(11).

3.张爱霞,沈玉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5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第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第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第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第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厅条件财务处会同有关处室负责项目经费的决算核定,并对重大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估实施监督。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6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7

摘要: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湖北省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26

收稿日期:2017-07-27

0引言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在湖北省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项目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实施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和细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规范,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用。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绩效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1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

1.1湖北省科技计划专项分类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设置及各计划属性,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分为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专项4类。

(1)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应用基础方向、科学前沿开展的探索性和前瞻性研究项目,旨在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强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增强湖北省源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面上类项目、杰青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重点实验室项目。

(2)技术创新专项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旨在攻克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软科学研究类项目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主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旨在促进加强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4)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科技创新条件共享平台及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类型分类

根据项目是否产生现实的、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分类,科技计划项目又可分为基础研究项目类、技术开发项目类和科技支撑项目等类别。

(1)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主要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成果等为目标,支持发展科学知识的独创性基础研究项目。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2)技术开发类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为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改进,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

(3)科技支撑类项目主要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基地、营造良好环境等基本条件,主要支持为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等项目。

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分析

2.1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障绩效评价有序进行,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省财政厅2012年制定了《湖北省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实施、结果应用以及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2014年印发了《湖北省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操作指南》,有效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2016年就湖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暂行办法广泛征集意见。湖北省科技厅先后制订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湖北省科技计划相关管理规范(试行)》,并于2017年6月修订印发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申报受理、评审与立项、实施与检查、验收和监督进行了规范,明确了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配合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报告将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纳入承担单位的信用体系。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区域创新发展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同时,湖北省科技厅现已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管理,开通了“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等网络信息化,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2绩效评价方法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整体计划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如下两种:

2.2.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项目可持续影响等为定性评价,难以准确衡量。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把这些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清晰。

2.2.2指标评分法

按照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计划层面和项目评价结果,对各指标赋分并归总得出计划评价结果。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及时到位率、预算执行率等定量的指标可根据总体情况评分,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等定性指标则综合考虑总体情况评分和项目平均分两项得分,评分一般为两者平均分,此方法优点是比较直观,缺点是比较麻烦。

2.3绩效评价应用

2.3.1指标设计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及财政支出内容的特点,确定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结合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依照相关文件,湖北省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主要按照省财政部门的部署和绩效考核进行,分为项目目标、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4个一级指标。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开发类项目及科技支撑类项目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基本一致,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则根据绩效目标设定(见图1)。

2.3.2结果应用

参考国内外的做法,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绩效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对应分值区间为:优:评价得分≥85分;良:70分≤评价得分<85分;中:50分≤评价得分<70分;差:评价得分<50分。

3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建议

近年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要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现行评估指标忽视了不同项目的特殊性,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设置过于笼统,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应根据科技计划项目不同类别,针对性的细化指标,比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专项主要为基础性研究,其产出与效果的评价指标与其他专项应有所区分。同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行书面评价和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单位填报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

(2)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建立项目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反馈和报告制度,一定程度上公开绩效评估结果,加强公众对科技管理工作的了解和监督;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科技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加强整改,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实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网络化管理。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如可在“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中添加科技项目绩效管理模块,有利于项目单位在网络上填报信息,省市科技管理部门也可在线综合评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构建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收集、整理、分析各单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成果等项目全过程信息,建立一个科学可靠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从而保证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全面性与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2地方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

3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5).

科研项目管理计划篇8

【关键词】目标管理法;科研项目;SMART原则

0.引言

项目管理在被正式定义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并执行了一些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大型项目,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罗马的尼姆水道等。现代项目管理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北极星导弹计划及阿波罗登月计划等国防和军工项目推动了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建筑工程及工业生产等行业则使项目管理有了突破性的成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管理领域,特别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科研项目工作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技术能力、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科研项目的特性分析

1.1 临时性

科研项目必须有明确的起止时间要求,即研究周期,当科研项目预期成果实现,或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终止时,项目就结束了。临时性并不意味周期短,研究周期的制定应当根据立项的输入材料如合同、市场需求等进行合理制定。

1.2不确定性

在立项阶段,科研项目的工作范围、进度计划、经费预算、人力资源等内容已经初步确定,但随着项目的向前实施,前期各种模糊的信息不断明确,预算、进度计划等可能会发生变更。

1.3独特性

科研项目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产物,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等。即便有同样的目标产物,不同的研究背景、实施过程、应用对象等都使每个科研项目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2.目标管理方法简介

目标管理法(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是由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被认为是德鲁克最重要、传播最广的理论。

目标管理法以目标的设置与分解、过程实施及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成员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精髓是:明确、一致的目标;可观察且可衡量的过程结果。MBO可应用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实施MBO应遵循SMART原则,所谓SMART即是: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Relevant--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Time-base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3.目标管理法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上述分析,科研项目可以理解为:在限定的时间、人力资源及经费预算完成既定任务目标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成果具有独特性。科研管理过程包括申请立项、过程管理、监督检查、成果鉴定、结题验收等方面。同时,从科研项目本身的特性可以得出,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能出现不能完成预期目标、经费预算超支、研究周期被动延长的情况。正确识别风险、合理规避风险可以节约成本支出、减少合同纠纷等。目标管理法则为科研项目提供了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手段,采取目标层层分解的方法,应用在科研项目过程控制的各个阶段,可降低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潜在风险。

3.1确定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的输入材料有:合同、任务下达书、客户需求等。输入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是成果的特征描述。在立项之前,应当通过专家来判断这些特征描述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等,待以上问题获得通过后才能批准立项,对应的输出材料是工作范围说明书,内容包括:明确的起止时间、具体的成果形式、可量化的技术指标。

3.2制定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的输入材料有:合同、任务下达数、客户需求、工作范围说明书等。进度计划是全周期的,根据任务细化程度一般分为一、二、三级计划,必要时可以再细分为四、五级计划等等,采用WBS、PERT和GANTT图方法,可用MS PROJECT软件进行编制,计划的制定由上往下,计划修订由下往上,上层计划是下层计划的约束条件,下层计划必须支持上层计划。

制定进度计划时要结合SMART原则,按以下步骤实施:(1)分层:根据科研项目的结构设置,建议按照“课题--任务--工作单元”的模式进行分解,并分解至无法分解的最小单元,按照从上到下顺序编制。(2)10个工作日: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分解单元的工期应控制在10个工作日。(3)责任到人: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分解单元要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如存在由多个个体共同承担的分解单元,应再次细分。(4)风险分解:任务分解过程中,对已识别的风险较大的工作,应进行再次细化分解,以便及时制定风险缓解及补救措施。(5)任务关联:在使用Project软件进行计划进度编制时,必须对任务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设置,同时要标示出里程碑事件,即关键节点。

3.3监督检查

工作范围及进度计划制定后,即进入实施阶段,作为科研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是过程监督检查,并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检查的输入材料有: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

定期检查制度。根据进度计划及工作范围说明书,定期对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协调公司资源予以解决,同时要编制检查报告,对各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并根据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考核。

3.4变更控制

变更可能造成研究周期延长、成本增加等风险。在实施变更前,应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说明变更理由,必须经专家审议,确保预期目标能够实现方能实施变更,同时必须根据变更内容对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等进行修正,并保留变更记录。

3.5课题验收

课题验收的输入材料有: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监督检查报告、变更记录等。在前面各个阶段,已明确了课题成果形式、数量、性能指标等具体内容,在验收时应由专家对这些内容进行验证,通过后即完成课题任务,在移交课题成果及资料后课题结束。

4.结论

上一篇:公共关系调查方案范文 下一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