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9 23:03:31

新能源建设

新能源建设篇1

摘 要:新能源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农村新能源建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认真探讨农村新能源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的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新能源;建设;节能减排;意义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48

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涵盖包括农业在内的诸多领域。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研究,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保护农村生态意义重大。

1 农村新能源建设对节能减排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由此也带来了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各种恶劣气候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号召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做好农村新能源建设不仅对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且能很好的促进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对促进节能减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促进清洁优质能源的供应

农村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诸如家畜家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具有较高的可利用价值。在农村稳步推进新能源建设,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尤其注重普及太阳能、生物能源利用知识,建设相关的能源运用设施,在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使村民用上清洁优质的能源。例如,部分农村利用家畜家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得了良好节能减排效果。

1.2 可有效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部分农村不注重对新能源的利用,焚烧秸秆、人畜粪便随意堆放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污染。而注重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尤其发酵人畜粪便,在利用产生沼气能源的同时,能够除去粪便中的有害病菌。另外,积极推广生物质炉,减少焚烧造成的能源浪费的同时,有效降低因此给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

1.3 促进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农村中加强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可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例如,利用人畜粪便发酵后的沼液、沼渣不仅可以重新喂养家畜家禽,而且还能用作肥料,实现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沼气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问题分析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无论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还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实现并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激励机制落实困难

众所周知,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需要相关政策、激励机制支撑,为推动农村新能源发展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制定促进农村新能源发展的相关举措。然而受各种综合因素影响,实际落实时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利用的太阳能产品并未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更是如此。这种激励机制落实性差,无法很好的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2.2 新能源开发投资少

农村新能源的开发需大量资金投入,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周期较长,产品的商业化进程缓慢,长期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工作缓慢。另外,新能源开发完成后,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宣传、培训等工作,见到成效的时间较为漫长,一定程度上阻碍新能源开发在农村区域的推广。

3 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优化对策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现实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实施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结合辖区农村新能源利用状况,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优化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3.1 认真落实相关激励机制

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实现需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以及新能源产品提供商的积极性,尤其围绕国家出台的政策,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完善与落实相关激励机制。

加强国家新能源利用政策的学习。国家出台的新能源利用政策,高瞻远瞩,是对能源利用的长远规划,因此,要求基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政策精神,为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更好的实施,制定相关对策,尤其在可行性上加以充分论证。分析激励机制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农村调查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状况,掌握一手资料,及时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农村新能源建设工作会议,分析农村新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鼓励各负责人积极发言,找到阻碍农村新能源推进工作的因素,加强对后期工作的科学部署。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相关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关系着村民及新能源产品提供商的切身利益,因此,应与其他部门积极协调,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制定完善的补贴方案,明确补贴政策实施的主要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确定补贴政策监督目标,定期召开农村新能源补贴落实总结会议,督促相关责任人认真落实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村新能源建设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3.2 增加农村新能源的开发投入

为促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家应重视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村新能源利用不断提供新的技术,以满足农村各种新能源利用率。

增加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国家相关部门在全面部署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应付出实际行动,成立专门的农村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拨付专门款项支持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增加农村新能源利用宣传投入。为提高农村村民利用农村新能源意识,做好新能源宣传工作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新能源利用的重大意义,积极配合新能源的推广。

3.3 注重农村新能源建设人才培养

毋庸置疑,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需要人才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做好新能源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为新能源在农村中的普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成立专门的新能源建设工作小组。相关部门应以村为单位,组织村中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成立新能源建设工作小组,定期下派专业技术人员为其进行新能源利用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新能源运用技术,以点带面,逐渐在整个村中推广新能源建设工作。同时,还可定期评选出村中新能源利用先进个人,给以相关的表彰,调动农村新能源利用工作积极性;加强新能源建设人才的引进。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农村新能源建设人才的引进,通过严格的选拔、培训,使其掌握农村新能源利用的专业知识,定期下派到各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解决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现。

4 结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对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与节能减排的意义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农村新能源建设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尤其可为农村提供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减少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存在激励机制落实不足、新能源开发投入少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实际,从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倪慎军,张国强,王海兵,罗诗峰,于乐.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8(4):22-26.

[2]李玉贵.浅析现阶段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及节能减排[J].科技与企业,2014(22):75.

新能源建设篇2

摘 要:在对深圳市水源保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圳市水源供应存在的安全隐患。供水安全的主要隐患包括水资源短缺、应急体系尚未建立、供水网络尚不完善,另外,水源调度仍较为粗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深圳市;水源;保障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2284 (2009) 1020053202 0 引 言 深圳市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70 %左右的水源来自东江引水,一旦东江取水受阻,深圳市供水无法保障,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按照“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理念,深圳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水源的安全供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影响,世界各地遭受极端异常天气的概率大大增加,2008 年初我国遭遇的几十年不遇的罕见冰雪天气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连同连续干旱、松花江污染事件和北江污染事件的发生,都给深圳市水源供给保障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如何提高深圳市水源安全保障程度,成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要务。1 深圳市水源保障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1. 1 水源保障能力现状 深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 51 亿m3 ,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40 m3 ,仅为全国的1/ 11 ,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全市虽建有104 座供水水库,但库容相对较小,仅仅5. 5 亿m3 ,供水能力2. 46 亿m3 / a (97 %保证率) ;由于水库供水量有限,城市供水主要依靠东江境外水,引水指标为16. 63 亿m3 / a 。 为了合理分配和调度全市水源,深圳市兴建东深供水工程、东部供水水源工程两大境外水工程从东江取水,通过境内15 条输配水支线,联通18 座调蓄水库,形成“长藤结瓜、分片调蓄、互相调剂”的水源网络,将东江原水和本地水进行统一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 1. 2 水源保障存在主要问题 (1) 本地水资源短缺,供水以境外水为主且水源相对单一,供水风险过高。深圳市本地水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全市用水需求,供水主要依靠东江境外水,境外水占全市总供水的比重从2000 年的40 %增加到2007 年的74 %。根据深圳市相关规划,未来全市用水中境外水的比重将更大,深圳市对境外引水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由于东江径流年内、年际分布极为不均,且有遭遇特枯年、连续枯水年及水污染等水危机的可能,因此深圳市水源保障能力容易受到东江来水状况的影响。一旦东江取水受限,深圳市供水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2) 储备水源及应急体系尚未建成,全市抗击东江遭遇水污染等水危机的能力较弱。尽管深圳市为了提高应对东江流域特枯年份、连续枯水年和水污染等水危机情况下的抗御能力,已经积极开展了储备水源工程的建设,并规划扩建铁岗水库、新建公明供水调蓄工程、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及海湾水库工程等4 大储备水源工程。但目前储备水源体系尚未建成,一旦东江遭遇水污染等水危机事件,全市仅能依靠本地供水水库蓄水量根本无法满足应急供水要求,全市应对东江遭遇水污染等水危机事件的能力较差。 (3) 供水网络体系局部不完备,区域性水源紧缺矛盾仍然较突出。尽管全市已经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原水供应网络,但由于部分原水输配支线规划、建设的相对滞后,全市,主要是龙岗区、宝安区局部地区尚未为原水供水网络完全覆盖。由于东江原水无法引入,区域性水源紧缺矛盾仍然较突出。 (4) 水源调度和供水方式较为粗放。目前,全市共有104座供水水库,已建及在建的原水输配水工程多达15 条之多,这些水源工程分属市、区及街道等不同级别的单位管理,水源统一调度难度较大,目前仅限于局部区域的水源调配。此外,尽管全市原水供应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缺乏科学协调配置机制及信息化建设,还无法根据各片区供用水情况对水源进行实时统一调度。 2 深圳市提高水源保障对策措施 为确保全市“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实现国际化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深圳市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水源,将水源保障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全面规划合理配置,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水源保障。 2. 1

新能源建设篇3

保定经过多年的探索,抓住当下世界范围内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我国转变增长方式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新能源产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以新能源产业为主打造新的工业化体系和增长方式。保定新能源基地的建设产业集群优势已经显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关于城市整体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联动问题。保定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尝试新能源产业及其园区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保定实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保定模式的探索在于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时代一致;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变革必须是反映实际的。保定经过多年的探索,自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今后城市和地区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字:新能源产业 经济发展 保定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日渐短缺,发展新能源经济、走低碳化道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共识。而产业建设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势必受到新能源经济的重要影响。

一、保定新能源建设的现状

2006年,保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电谷”的发展目标,打造以光伏、风力发电、节能设备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制造业集群。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社会发展方面,保定全面推进“太阳能之城”建设。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保定市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通过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居住社区改造等7个方面应用太阳能产品,每年可节电1900万度,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2008和2009年,保定市被国家科技部分别命名为“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和“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而现阶段,保定又制定低碳城市和产业的发展道路,这是在现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新能源产业的再一次深入和发掘。

二、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可行性评估

1、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建设的优势评估

第一,经济发展政策和相关资金的保驾护航

政策和资金主要来自国际上对于清洁生产的倡导而形成的相关法案和保定市政府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和大量资金投入。保定市以“中国电谷”为首的新能源产业建设符合和这两点。从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开始,随着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这些都将成为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

第二,相关经济基础雄厚和技术创新潜力充足。

保定高新区产业集群优势已经显现,这为保定市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创造了巨大优势。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电谷拥有5家部级、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140 个,取得新能源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80 项、科研成果300 多项、专利450 项。目前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储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其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约有36家左右,比例约占全部企业的1/6,这是一个产业能够进行良性发展的黄金比例。

第三,社会和民众的支持

保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在社会范围内运行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社会和民众的支持。保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清洁生产和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保定民众的共识和共同愿望,这是具备普遍社会基础的前提。

2、保定建设新能源基地的难点解析

第一,区位劣势。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三角地带,目前还仅是一个中小城市,其空中和海上交通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京、津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不如二城市高,市内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及二者完备。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者在京津冀等地区的投资会当首选京津两地,并且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都被吸收到以上两个地区,制约了我市自身的发展。

第二,技术壁垒。

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建设,虽然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在新能源技术革命和低碳技术领域内的垄断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低碳产业成本上升、市场发育受阻,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在人才资源上,保定市虽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在内的十几所高等院校,但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的侧重点而言,大都专业都是文史性质、农业生物和其他理工类学科,这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远不足以为新能源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三、从保定实际出发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保定模式”

保定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要建立保定独特的发展模式即“保定模式”。“保定模式”就是保定依靠自身的新能源产业为动力推动其他工业做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寻找和发展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确保社会良性运行,达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保定模式”的发展之路即走新能源之路,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作为新能源产业,依托模式的良好的外部性从而达到带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革命的目的,是与当下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一致的。

2、建设新能源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用以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的大幅提升。而保定作为中小城市,必须首先与世界经济形势保持一致,与中国经济发展共脉。

3、对保定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展望。

第一,加强政策调节,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新能源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性财税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新型能源项目和产品;同时,也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来制约“高碳”行为,健全奖罚政策,强化激励和约束共同作用。

第二,重视新能源产业建设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新能源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例如:开发使用后易于回收再生的产品、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技术。

第三,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在企业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激发创新潜能,促使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创新。也可通过产业链进行传递和推广,在其交流互动中激发技术知识的累积和交互扩散,提升集群整个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

新能源建设篇4

关键词 农村;新能源;沼气;山西晋中;榆次区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45-02

2006年以来,农村新能源,尤其是沼气建设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各项政策支持农村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为使农民能够尽快脱贫致富,国家各级财政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来扶持农村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榆次区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榆次区主要以沼气、太阳能、高效生物质炉和吊炕建设项目为主,其中沼气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1年,全区共建成了户用沼气13 776户、小型沼气项目6处、大中型沼气项目3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93个。该文着重以张庆乡王郝村大型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建设项目为例,分析榆次区农村新能源建设的经验,以为未来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提供参考。

1 王郝村大型沼气建设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都将农作物的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点开发的农业资源,利用途径主要集中在能源、饲料和肥料3个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秸秆资源,但是我国的秸秆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大量的秸秆被浪费,甚至由于人们的露天燃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进一步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既符合资源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也能够为农民节省一定的能源支出,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7]。

王郝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是传统的粮食作物生长区,有农户507户,人口2 065人,全村现有耕地逾166.67 hm2,以种植玉米、高粱为主,这2种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年产秸秆逾1 300 t。秸秆除少量用作青贮饲料外,最多只能利用300 t左右,大量秸秆资源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由于露天焚烧和随意堆放,还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交通事故,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用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丰富的秸秆资源完全能够保证沼气站原料的正常供应,并且随着项目的进行,可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秸秆的利用量,为冬季农户供暖提供绿色能源—沼气,改善农民的用能品质,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8]。

1.2 项目概况

项目完成后,建成容积500 m3的沼气池1座,300 m3的双膜干式储气柜1座,容积为100 m3的出料池1座,还包括加工车间、储存间、进料间等,占地面积5 000 m2。通过厌氧消化技术将农作物秸秆在发酵池中转化成沼气,日消耗生物质秸秆1.3 t,年消耗各类农作物秸秆467.6 t,提供热能生活用能18 720 kJ/m3,年产固体沼肥133.6 t,沼渣沼液可全部用于村中166.67 hm2大田和蔬菜。

2 王郝村大型沼气建设项目的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并达产后,每日用于炊事的沼气600 m3,可解决全村507户村民的炊事用能,用于沼气生产维持发酵温度所需加热用沼气50 m3,年产沼气23.73万m3,按沼气销售1.5元/m3计算,年收益为35.6万元,年利用各类生物质农作物秸秆467.6 t,按秸秆40元/t计算,年均成本1.87万元,扣除人工和维修费用等,每年纯利润22.3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7.2%。主要经济指标较好,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

2.2 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

一是为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秸秆资源浪费问题找到了一条科学的出路,农村的环境卫生也将因此而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将原来乱丢弃的秸秆变成了能源和资源。二是沼气的使用促进农户能源结构调整,增加生物质清洁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减少煤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用能品质和生活质量[9]。三是由于使用沼渣、沼液,可大大改善土壤的颗粒结构,从而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同时农作物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口感较好,且化学污染少。四是项目实施后,秸秆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供农户使用,减少了农户用能费用,并且沼肥施用到农田,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

3 制约沼气项目发展的因素

结合王郝村大型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建设项目,目前在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3.1 建设沼气项目的技工数量不足,素质偏低

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的沼气技工,但是由于沼气技工的学历普遍偏低,对于进一步理解沼气建设的相关技术,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10]。尤其像王郝村大型沼气建设项目,出现的一些运行原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具有更高学历的技工才能掌握相关知识。

3.2 农业部门建设沼气项目的工作经费偏少

目前,各级财政的拨款主要用于支付农户补贴,而农业部门从业人员的相关经费却无法得到保证。农业部门人员从项目登记、申报到建池的质量监管、验收等工作量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部门却没有相关的经费支持,因此,开展这些工作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在王郝村大型沼气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只能尽量克服困难,在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的条件下,这些工作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3.3 补贴标准低,群众建池的积极性不高

王郝村大型沼气建设项目的建设工期比较长,而原材料和工人的劳务费在这段时间内却上涨较快,项目资金不足,只能靠村委加大投资来完成[11]。这样的情况在目前的沼气项目建设过程中非常普遍,由于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建设沼气池是以增收为目的的,而建设过程中却需要农民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农民的建池积极性不高。

4 对沼气项目建设的建议

一是举办更多、更高层次的沼气技工培训,以解决目前技工数量、质量双不足的问题;二是提高广大沼气建设从业工作人员的待遇。这可以让沼气技工有继续学习的经济支持和学习热情;三是对沼气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实施动态管理。在沼气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应当对原材料、工人费用等进行一个较长期的预测,这样可以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建设资金不足,影响项目建设的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希望工程[12]。广大从业人员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来完成这项服务于人民的工程,为榆次区的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为榆次区的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参考文献

[1] 刘艳凤,贾文昌.沼气——农村新能源开发的有效途径[J].吉林农业,2011(10):51.

[2] 郝莉娟.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农村新能源建设浅谈[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2(3):37-39.

[3] 聂伟,杨海荣.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应多策并举[J].云南农业,2011(3):46-47.

[4] 朱梅梅,黄霞.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新模式[J].中国科技投资,2012(2):42-46.

[5] 陈红娥,宋斌.农村新能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1):49-50.

[6] 孙振锋,贾海燕.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1):68-70.

[7] 曲春凤.关于发展农村新能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J].现代农业,2007(12):71-73.

[8] 李伟.关于新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7(9):107-108.

[9] 王斌.天津: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天津科技,2007(2):10-11.

[10] 王金秋.开发农村新能源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J].垦殖与稻作,2005(2):61-62.

[11] 曹俊堂,毛红荣.开发农村新能源建设文明新农村[J].山西农业,2001(7):41-42.

新能源建设篇5

【关键词】创新 高等教育 人力资源 建设

一、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战略资源,成为所有社会组织实力的标志和竞争力的源泉,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如何创新高等教育,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就成为关系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课题。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的一贯主张和重大战略部署。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00年,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文莱年会上指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张。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第一次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2006年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可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其次,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资源,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资源。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可能依靠掠夺别国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来实现,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开发和掘取自然资源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正如人力资本经典理论学家舒尔茨所说:“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要由人类的智力发展来决定。”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教育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列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积极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兴、人力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到了知识经济的今天,国家和组织竞争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水平。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谁就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处于领先。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

二、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虽然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人力资源投资不足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需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我国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非洲的乌干达。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200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 41.3%,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至于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只有 13%的入学率,属于欠发达国家。

2、人口多,国民素质整体不高

我国虽然有13多亿人口,但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中国仅为日本的9%、美国的11%、俄罗斯的13%、加拿大的14%,甚至只有韩国的21%;从“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绝对人数看,中国为57.9万,只有美国的一半(115.7万),少于日本(63.0万);从技术工人的构成看,《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占50%,初级占15%。而在中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在国民平均教育水平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文盲率一般为总人口的5%以下,中国文盲半文盲率则为12%(青壮年文盲2000万)/青年受高等教育比例,发达国家在30%以上,美国高达70%,而中国仅为3%。中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在城市为10年,农村为7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只是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人才更为短缺。这种人力资源状况,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拓型经营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而素质较低的各类人员则供大于求。人才的地区分布不合理,优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省市。各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从内地涌向沿海地区,高级人才东部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明显不足。人才的行业分布也不合理。我国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IT产业汇集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人才。而处于第一产业的农业,却人才稀少。

4.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为一部分人才找不到工作,或因“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此外,资源配置不合理还表现为人才使用的高消费。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都要求招纳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毕业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在发达地区出现人才高消费,而落后地区则人才资源严重短缺,从而造成发达地区的人才配置剩余,而落后地区的人才配置不足。

5、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主渠道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周济答教育报记者问时讲到: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仍然薄弱,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教育培养人才只重视知识专业化、精细化而轻视知识交叉化、综合化,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失衡,专业化人才多,综合化通才少,特别是管理层和决策支撑层,知识结构主要侧重某一专业;众多人士的社会科学功底和人文情怀不够深厚,这严重损伤了人的健康、缜密和人性化的思维能力,降低了人的综合分析、判断水平,遇到重大事情和复杂情况,许多决策者和支持决策的专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力全面说明、完整解释、科学辨别和决断,影响科学决策。因此,这样的人力资源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现状表明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创新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对策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高等教育创新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高等教育创新又是培养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阵地。创新高等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1、办学过程要主动开放

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途径。高校的教育、教学要与社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建设与社会的“零距离,无障碍对接”。要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兄弟院校进行多机制、多模式的合作办学,实现多形式、多层面的开放培养、开放教学;要加强学术、管理交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机制;通过组织对外职业培训、高端培训、认证培训及各类考试,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本科生联合培养、留学生互派、学术骨干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做好外籍教师招聘。

2、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设置学科专业

当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形势既为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需要紧跟形势,立足校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部署,强化特色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如坐落在我省冀东经济区的核心区域的高校应密切关注区域内曹妃甸工程建设。据统计,企业所需人才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港口、航运等方面。其中,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冶金钢铁、化工、电力、建筑、机械制造等方面。考虑到曹妃甸未来发展建设,包括近海岸工程、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物流、电力、建筑、金融、投资管理等与曹妃甸工业区相关联、相配套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是曹妃甸将来发展所需要的。为此,各高校应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超前、科学设置相关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储备。

3、建立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创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订单培养、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具体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实践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打破知识系统型的课程体系,创建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本着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

4、强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

“走出去”就是要让老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政府、企业、公司等一线,到现实的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请进来”就是请官员、专家、经理、技师等来校言传身教,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使学生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与经验中获得直观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生产生活实践进行,有效避免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高校应该专门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考评、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将其转化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式,并在相关专业大力推广,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符合度。

5、提高教师素质,激发创新活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创新是关键,因为高校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没有一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培养一支贴近实践、长于科研的教师队伍,带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是高等教育创新的有力支撑。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中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本途径,以提高科研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为增长点,健全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措施,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创新学术团队。面对地方需求,学校要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教师深入实践学习、调查、研究创造条件,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和实用性。面对理论发展,要不断完善教师知识更新工作。根据学科特色,实行定点培养,有计划、多形式、分期分批开展教师知识更新,采用国内访问学者、单科进修、研修、学术交流、假期举办高层次专题讲习班、研讨班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完成知识的更新。在学术团队建设上,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加大政策和经费扶持力度,打造优秀学术团队,努力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发挥共生和辐射效应,以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使优秀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通过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6、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准确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2005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还未能达到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后劲。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7、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人才市场发展的水平越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因此,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各类人才市场,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良好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人才的配置机制。要放开对人才市场的各种限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用人单位和市场 “双向”选择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合理流动,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人力资源布局的不合理问题,才能使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桂朝明:人才强国的战略阶段解析[J]. 理论 前沿, 2004(2): 52-55.

[2]李培根:中国需要大量基层创新人才 高校需多创造条件中国教育报2007-12-07.

[3]夏鲁惠:构建生态良好的区域高教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教育报2007-08-03.

新能源建设篇6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常规能源的缺失及生态环境破坏给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发展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现状,本文认为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强推行低碳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以及推进农村四大清洁工程对农村能源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换给农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农业本身也加重了这种危害的蔓延,在加速气候变暖的排放源中农业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一方面,根据统计数据发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占比高达14.6%,农业排放主要包括焚烧秸秆、毁林排放CO2、森林草地耕地化(CH4、N2O、CO2)、人类化石燃料以及养殖出牧业(反刍动物、CH4)等为主要排放的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说明了我国农村能源结构存在一定缺失。

另一方面,工业“三废”、农药以及施肥等因素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根据统计数据发现目前遭到污染的耕地高达1128万hm2,我国境内已有22%的耕地都存在著不同程度污染的现象,安全用水未能得到保障的农村人口已达到4.31亿人口[1]。

上述原因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给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优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加速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形成了安全隐患。

2 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措施

2.1 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强推行低碳能源

在加强农村低碳能源建设中应充分利用风能、生物能以及太阳等再生新能源来替换旧能源对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创建节水、节地以及节肥的循环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降低碳排放量,积极提倡具有较强保护性的少耕、免耕的耕作措施,促进植被将土壤的碳汇。此外,政府应加强扶持力度,提升民众低碳消费意识,实现碳的综合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节约能源意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低碳能源充分符合了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原则,对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行低碳农业政策过程中,应加强各级农业产生管理加强低碳意识的培养,制定测土配方施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CO2、N2O以及CH4的排放量。在全面实行低碳农业一系列工作中主要包括测土配方,对氮肥等农用品的使用比例进行严格控制,提升农民环保意识与农肥施用水平;加强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建设并提升建设水平,并将其作为节能减排的功能示范区;推进农业土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加强农作制度模式的创新工作,建立农牧循环的种养模式,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针对畜禽排泄物建立综合治理措施,并将其加入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中,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的提升;针对农业污染治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示范区或农业示范基地,改善农业污染局面。

沅江市赤山岛西畔山洲的农业基地可作为全国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的参考。西畔山农业基地在10年里,所有农户利用振频杀虫灯、植物源生物制剂以及石灰等绿色能源来治理虫害,将菜饼等有机物作为农用肥料,在农田耕种过程中都未使用化学农药、肥料以及除草剂等对土壤造成危害的物质。该基地总面积达95.2hm2,有机转换认证面积达到145hm2,属于我国较早的农业认证示范基地,生产了大量的黄花、茶叶以及柑橘等有机食品,并有93个品种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有机认证,其有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2]。

2.2 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初期阶段,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能源紧张是其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我国发改委针对我国2004-2020年能源发展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全国能源总体消耗比例中农村高达45%。如不加强新能源利用方式的开发,则农村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化害为利以及清洁能源的目的,清洁能源的持续供应对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发展建设中,沼气能源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并具备原料易取、经济性较高以及设备建设的优势,沼气经过发酵后所的沉渣与料液中具有充足的营养,可用来当作农用废料,同时该能源可将农村秸秆充分利用,建立“三相内循环沼气池”,通过该沼气池100kg秸秆生成沼气燃烧时,可达到45kg标准煤、15kg液化气的功能,该项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沼气技术的壁垒,同时促进了产气效率有效提升且使用方法便捷,对农民发展经济具有积极作用[3]。

沅江市在农村能源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清洁能源,万子湖村全面安装太阳能路灯,城乡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已达到4.17万户,建设农村沼气池投入千万资金建池2万余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沼气实现照明、做饭,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同时该地针对能源利用建立了长效机制,成立了农村再生能源服务中心,各乡镇共分布了30多个沼气服务站,形成了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服务中心,建立了农民技术人员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为农村沼气池的后续服务提供保障。

2.3 推进农村四大清洁工程、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开展“四大清洁工程”是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用水安全,其主要是针对水源、能源、田园以及家园进行清洁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该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管理水源清洁工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同时针对污水处理制定对应的生物处理方案;第二,加强能源清洁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是实行农村的“五改”工程即水、浴、厕、路以及栏(畜禽圈舍)的改造,以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第三,加强田园清洁治理工程,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实现统防统治的全面覆盖,科学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降低农药残留产生的危害;第四,加强监督家园清洁项目,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各地人口数量建立垃圾池与填埋场,同时配备相应的垃圾清运车辆和保洁人员,同引导人民开展绿化活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开展绿化项目。

沅江市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工程,首先,针对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开展40处安全饮水工程,改善了36万人的饮水质量,万子湖村解决用水安全投入了180万元资金建设农村自来水项目,三眼塘村针对污水处理建设了污水净化系统,同时加强河渠污染治理措施,改善水质问题;其次,新湾镇村建立了3万余座沼气池,200多户居民开展了改水、改路工程,427户完成了改浴、改厕工程,531户完成该栏工程,实现了人畜分离;再次,针对农村田园治理建立90个专业农药统治团队,并签约5万hm2农田面积,并建立了5个乡镇水稻测算区,根据实践评估,专业防治农田产量远高于农民自治农田产量;最后,全市农村乡镇建立6125座垃圾池与175处垃圾填埋场,73台垃圾清运车,613人保洁员,72%村农在闲置土地种植绿化[4]。根据该地实行节能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农村能源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3 结语

新能源建设篇7

财经界: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如何?

史立山: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呈跳跃式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各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明显增长,体现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还将显著上升,可再生能源将发挥调整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充分发挥水电在增加非化石能源供应的作用,按照集中与分散并重的原则,高度重视电网接入和电力市场消纳,继续推进网电规模化发展,提高网电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按照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太阳能的多元化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光伏电站,重点支持与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提高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和统筹各类生物能资源,合理选择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

按照2015年非化石能源达到能源消费11.4%的目标以及培育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如果说“十一五”是新能源发展的起步阶段,那么,新能源将在“十二五”走向大规模应用,并将更加重视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财经界:新能源的特点是什么,目前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评选有何现实的作用?

史立山:新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开发的优势。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分散,最好是分布式利用发电,过去各地很重视设备制造,也重视大型电站建设,对终端用户主场开拓不够,如果在开发各类发电大市场的同时,能对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者对一些有积极性的城市,或者有基础的一些城市,通过制定规划,选择几项优势技术,能够成规模的去推广应用,这样来探讨对新能源进行利用的模式,或者管理特点,对其他的地区起到示范作用。这就是我们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初衷。前两年的绿色能源示范县是从解决农村用能的角度进行的,现在是针对城市来做一些示范,提出这样的概念。这里没有非常严格的意义,任何一项技术,只要能形成规模,相对集中,能够起到示范效益的,大家都可以做,所以就提出至少有一两项技术形成规模。如形成上百万平米的热水器的利用、几万千瓦的光伏发电、大规模沼气利用和电动汽车等,如果实现这样的目标,每个城市都可以作为新能源示范城市来申请。但是现在有个难度就是没有政策,只是提出一个概念。首先鼓励各地进行规划,对自己城市的特点分析,到底哪些资源是有优势的,是太阳能好还是风能好,还是生物质的条件好,然后说具备这个条件。第二要有规模目标,不论是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还是电动汽车、沼气公交车等,都要有一定的规模。比如说燃料生物质颗粒燃料替代城市锅炉,一定要有规模,绝大部分锅炉都要燃烧生物能颗粒,而不是建了一台就可以了。第三,地方要有配套政策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有些需要资金支持,有些需要政策等保障,如城市锅炉要禁燃烧炭等,这需要地方提出方案,大家来讨论,在哪些地方具有示范的条件,所以希望各个地方能结合规划去考量,去实施。实际就是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需要各地创造性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

财经界: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目前对新能源示范城市有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史立山:现在各地都想要政策,希望国家有财政支持,但现在还没有。虽然没有政策,但是国家在倡导,有些地方就会重视,比如你们刚才介绍的云南楚雄市,他们非常重视新能源城市的创建,市长亲自抓,我看就很好。这样能源局和地方就互动起来了。虽然前期没有政策支持,也许随着发展,慢慢就会有政策,比如税收、企业投资等,逐步形成这个气候,这需要一个过程去积累能量。绿色能源示范县也是在公布了名单后跟财政部商量,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财经界:新能源示范城市对新能源产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史立山:新能源城市从长期来看是个发展方向。比如说这个城市将来就不烧煤了,用风电、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供暖,公交车用沼气来代替天然气。就当前来讲,核心是需要应用。如果所有的建筑,都用新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就增加了,部分新能源产业就能带动起来,新能源市场就兴旺了,新能源设备才会真正形成市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应用,你的设备将来去卖给谁呢?当下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困难,就是这个产业的市场基本都在国外,现在欧美经济危机,产品出不去,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如果中国城市的新能源市场真正建立起来了,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才会健康长久。

财经界:目前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史立山: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总体是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50%以上的城市都在做新能源产业,包括多晶硅的生产,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等等,但是推广应用做的不够。很多地方都去投资搞设备,进行零部件生产,单纯卖产品。但新能源应用却重视不够。如果这种趋势这样发展下去,新能源产业就无法真正形成和发展。

财经界:现在新能源的发展不均衡,如何有效合理的来推广分布式能源?

史立山:希望新能源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供热制冷。比如太阳能热水器供暖,像建筑物,学校医院都可以用太阳能热水器来提供热水,用地热取暖。比如说河北雄县,80%老百姓的供暖就是地热。

新能源建设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可再生能源 沼气工程 村镇规划 村庄绿化

1、新能源保障意义。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而农业是最大限度依赖于自然而又是人为强度控制的特殊生产部门,既是生态环境的受害者又是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由于中国对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在认识上的滞后,许多农业环境资源问题多年形成积重难返甚至恶性循环的局面,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调整好农业发展与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做好新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工作,保证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全国农村蓬勃发展。

2、农村能源现状。中国是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05年一次性生产总量达20.6亿tce,消费总量约22.2亿tce。据农业部统计,其中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8.70亿tce,占全国消费总量的34%。与2000年相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9.73%,年增长率为5.34%,呈稳步增长态势。

传统能源结构没有改变,仍以秸秆和薪柴等非产品的生物质能为主要燃料。优质能源比例低。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为539kgce,其中秸秆411kg,薪柴200kg,煤炭258kg,电力94kWh,沼气7.63m3。而2003年中国人均生活用能为149kgce(不含非商品能源),其中,煤炭63.4kg,电力173.7kWh,液化石油气10.0kg,天然气4.4m3,煤气10.2m3。与全国水平相比,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结构极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能源效率低,城乡差距较大。

现阶段,中国农村能源供需虽已基本得到了改善,但距离小康水平的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差异。落后的用能方式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室内外空气质量,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过度依赖秸秆、薪柴还造成森林等生态林草植被资源的破坏,严重危害生态环境。

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能源规划。

3.1农村现有设施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其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尤其是当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绿色产品,将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比起电热水器来,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清洁舒适的卫生环境,还能为中国节省大量电能。

太阳房,可以理解为建成能自动达到冬暖夏凉效果的房屋。其投资,仅在原建筑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增加10%~20%,而太阳能的利用率即可以达到60%~70%,也就是可以节约将近70%的采暖能耗,降低了农民供暖、空调降温的投资。所以太阳房技术较适合于在农村广泛推广。

3.2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与种养殖业相结合。“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技术于1996年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并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之一。蔬菜可以提前上市约40天,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瓜果畸形少,口感好,销售快,每组大棚一般年收入6000~10000元,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左右。将沼液消毒后作饲料添加剂喂猪,猪平均日增重0.7kg以上,最高可达0.77kg,提高了出栏率;从而便于农户抢占种养殖业市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长期使用沼肥,可使土壤疏松、结构优化,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3.3村庄绿化与单户垃圾处理相结合。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不仅城市垃圾越来越多,乡村的生活垃圾也是越来越多,对农村来说,生活垃圾的处理多采用堆弃方式,常造成街道脏乱恶臭。所以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垃圾资源化,还造成了二次污染。垃圾只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其有机物含量相当高,一般超过50%,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有机废弃物的蚯蚓堆制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生物处理技术,且对绝大多数有机废弃物有较强的分解作用。同时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并能有效除去或抑制堆置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因此利用蚯蚓处理家庭生活垃圾,不仅工艺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还可促进垃圾资源化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户家里制作两个约1立方米大小的蚯蚓垃圾处理箱,费用约为50元,每天可以处理垃圾1.5kg,产生蚯蚓粪0.9kg,蚯蚓粪氮、磷、钾含量齐全,并含有大量有机质、腐植酸物质,卫生、无异味、颗粒状、吸水、保水、透气性能强,是花卉、草坪极好的肥料,特别适合做庭院及村庄绿化肥料,提高植物栽培的成活率,维持生长旺盛期。所以在中国农村推行户用蚯蚓垃圾处理箱,经济合理操作简单,不仅一边处理垃圾,一边还可以为种植庭院蔬菜、花卉提供肥料,绿化村庄,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上一篇: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教师专项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