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5:30

新能源开发前景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1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开发 创新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既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景区已成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标志。

一、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景区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主要包括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现代人造景区:另一类是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它包括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博物馆。

旅游景区在体制结构上,主要以公有制为主。我国公有制旅游景区的比例在80%以上,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景区还承担着保护、科研等多种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但同时也说明我国旅游景区在体制上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也导致了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问题。从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益来看,绝大部分景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旅游景区的其他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而景区的管理成本又很高,负担也很重,因此造成了大多数景区经营效益不佳,或者说没有实现旅游景区的价值最大化,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体制复杂、管理政出多门

旅游景区的体制已经成为束缚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又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宗教、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分属几个部门管理,各部门承载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和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为了自身利益,景区开发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协同整体效应。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管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景区经营者就是景区建发者和上一级管理者。所以我们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

2.无序开发、建设重点不突出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在国家统一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受利益驱动,在景区内乱开发建设,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各地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

3.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由于受短期利益驱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利用资源,而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结果致使很多现有的旅游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一些投资开发者,忽视科学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大量建造游乐设施和不必要的建筑物,运营时过度接待旅游者,不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导致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过度利用而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所以,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开发建设景区,处理好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滞后

目前,在我国的旅游景区中普遍存在着产品老化、内容单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现象。而且,景区内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导致了旅游景区“新、奇、特”的丧失,使景区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景区经营发展中,专业化水平低,市场适应性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开发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要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创新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动力源,要打破常规的思路和科学的操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的规定。

1.理念创新

一个旅游景区经营效益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创造新品牌、深挖文化和形成特色。在开发理念上,应强化旅游景区的亮化、美化、洁化工程,使旅游景区开发有亮点、重点,并坚持自然和人文产品相融合,找准市场卖点、切入点。旅游景区开发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整合景区资源

旅游景区资源被引入到区域发展理念当中,同类资源广泛存在,把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的资源作为主体进行深度和广度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风景、文化、动物、植物、气候、历史遗迹等多种资源。使旅游者有了更多的对比和选择。避免了资源雷同和恶性竞争,推出更大、更响的品牌,扩大了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旅游吸引力。

(2)社区参与

景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为开发和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景区开发要从社区利益出发,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社区参与,使居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使居民具有“主人翁”的感觉,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主动积极的配合景区的开发,使景区开发得以顺利进行。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

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以“保护是开发的前提”的理念指导整个开发过程。立足保护自然、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确保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对原有景观的保护,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景区开发要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社区居民的利益,使景区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达到完整的统一,实现持续发展。

(4)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景区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谐更为重要,只有人与人之间达成内在的和谐,才能更好地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立足人际间的和谐,为游客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秩序,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出务实、和谐、协作的良好氛围。

(5)塑造特色品牌

景区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另外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树立“品牌”,提高景区的竞争力。

(6)引入私营资本

国家对旅游景区开发的拨款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私营资本的引入能缓解旅游景区开发中国家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我国旅游景区高品位、精品化的发展,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实现资本扩张、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机会。

2.体制创新

旅游景区体制创新是景区发展的保障。景区体制创新是指对景区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景区开发提供一个有利稳定的环境,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

(1)管理体制创新

景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在景区的开发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政府实行管理创新,加强宏观管理能力。对于景区来说,一是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三是搞好地区接待设施建设,增强对旅游者的接待能力;四是搞好交通建设,使旅游者进出方便。

(2)经营体制创新

旅游景区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景区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分割,使政府的监督权得到了有效落实,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了旅游景区的破坏。而且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可以激活旅游资源效应;同时还可以引入不同性质的资本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引进资金、吸收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解决了景区开发的资金问题。

3.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更高层次的市场营销活动,包括理念、领域、渠道、手段等方面的拓展,其目的是让更多的潜在顾客识别和认可景区,进而选择景区,并逐步建立起对景区的品牌忠诚。

(1)营销对象

景区必须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宣传促销独特销售点各异的项目或产品,此外,还应加大对三级客源市场及更远市场的深开发。

(2)营销内容

景区在营销内容上,一是要具有超前性,即应及时介绍新增项目或将要开展的节庆活动;二是要具有主题,即营销活动应体现景区的品牌形象,并突出旅游者的独特利益点;三是要具有扩展性,即景区要与周边景区协作,共同设计旅游线路,并开展联合促销,以增长整体旅游的吸引力。

(3)营销过程

根据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在渐降期,景区应适时推出新的项目或活动,同时增强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

(4)营销手段

重点放在高科技、活动组织和公共关系三种方式的合理运用上,如凭借Internet开展网络营销,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或采取回报社区的福利性措施。

4.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的创新,即产品的创造性开发和竞争性开发,创造需求,把潜在的东西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以创新带动需求,引导消费潮流。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景区的生命线,将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1)产品结构

主要是对现有旅游产品的补充即选择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原有产品的组合状况进行整合,加强度假、商务、会议、特种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完善产品的结构。

(2)产品内涵

产品性质应当是由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和资源的双向比较因素决定的,产品内涵的创新主要是对原有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开发新产品。

(3)产品功能

运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多角度的开发旅游景点和休闲活动的文化内涵,对某些特殊景点和服务设施进行多功能化的综合设计;运用相应的宣传促销理念和手段改变或诱导游客,帮助游客、服务人员树立新的旅游理念,提高游客和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素质,增强景点与游客的沟通。

(4)产品的生产过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改变产品本身的情况下,对产品生产的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设计,以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过程对市场的适应力。

(5)产品主题

在主题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退出新的产品内容,在动态中把握并引导旅游需求,充分依托市场,引导消费时尚。这一点对于主题公园等人造景观来说尤为重要。与内涵创新注重于原有内涵的挖掘相比,主题创新更倾向于选择新的主题。

5.省略/travel/lyzjlt,2002,2,1 2

[7]王大悟:创新与联合一一论2l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大主题.www.cntmu.com/news,2㈨4,8,2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2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蜿蜒的伊犁河谷,因具有独特的地形条件,使这里的降水丰沛,成为新疆干旱内陆上的一块湿宝。

现今那拉提草原已成为由接待站、赛马场、草场等景点构成的国家AAAAA级名胜风景区。作为新疆最著名旅游风景区之一,在持续开发过程中,更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何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那拉提草原旅游资源分析

为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开发与保护,对旅游地旅游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详细的分析则成为了必要前提条件。应从以下几点认识新疆那拉提草原的旅游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

1、地理区位

从行政规划、旅游交通方面分析。那拉提草原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东距新疆省首府乌鲁木齐市465公里;西距伊犁州首府伊宁市256公里;南距巴州首府库尔勒市415公里;北距新疆省地级市克拉玛依市195公里。217国道、218国道与316省道为主的公路四通八达,将草原与东西南北各地相连,加之已经运营的乌伊铁路和通航的那拉提机场,使那拉提草原成为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行政地理地位。

从地形地貌方面分析。那拉提草原地处天山山脉中部,伊犁河谷东端。伊犁河支流巩乃斯河流经那拉提草原全境,北面连接着鲁尔德宁草原,南面延展着唐布拉草原。四周近有天鹅湖、伊犁河大桥、果子沟、霍尔果斯口岸、惠远古城等景区环绕;远有博斯腾湖、库车天山大峡谷、克孜尔千佛洞、乌尔禾魔鬼城等景区相连。那拉提草原自然成为了伊犁河谷东部的旅游集散地。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地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2、自然景观

那拉提草原独有的河谷地貌造就了优美的温带山地河谷草原景观。这里植物资源富饶,生长的植物种类多达百余种。其中优质牧草类植物占80余种,养育了这里成群的牛羊,使这里成为放牧的天堂。草类植物以外,每年春末至秋初,各类山花也竞相开放,促成了伊犁草原特有的山花节庆典。

除草原植物景观外,那拉提草原还汇集了高山、河流、湖泊,甚至冰川、雪原等各种自然景观。因此,这里也被誉为具有中国瑞士风光的 “空中草原”。

3、气候条件

那拉提草原不仅具备独特的景观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伊犁河谷带来了年平均880毫米的充沛降水量,而西天山山脉所形成的的天然屏障又保证了温和的气温。温暖湿润的温带山地草原气候使那拉提草原被视为最适宜旅游度假的温带草原之一。

特别当时至夏季,因为这里平均海拔达1800米,平均气温仅20摄氏度,且天山山脉顶部的积雪终年不化,可在一日之内览四季之景。神奇的气候条件促成那拉提草原成为集避暑度假和揽胜探险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二)人文旅游资源

1、民俗文化

现今的那拉提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口占新源县哈萨克族人口的83%,占全国哈萨克族人口的11.3%,成为新疆哈萨克族的最大聚居地。2005年,吉尼斯世界总部将那拉提作为“哈萨克族人口最多的草原”收入榜中。可以说,那拉提草原就是哈萨克族的代表,能够集中展现出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

追溯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能够在草原上探寻到哈萨克族的主要祖先――乌孙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据考察数据显示,至今已在那拉提草原上发现的乌孙古墓群约有200余座,这些宝贵的乌孙国遗迹是历史的见证。

因此,草原可以展现出哈萨克族民俗风情和乌孙古国历史文化两大主题。基于草原上这浓郁的民俗和悠久的历史,可发展举办多元化的观光体验项目。那拉提草原的民俗文化成为了景区发展的重要资源,被誉为“浓缩伊犁草原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2、历史文化

实际上,那拉提草原的历史早在乌孙古国以前就已存在。向前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欧亚历史文化时期。乌孙之前,这里存在过塞人、月氏文化;乌孙之后,这里经历了匈奴、突厥和蒙古文化时期。虽然民族和政权不断更替,但那拉提作为中亚地区的地理中心要塞,却一直保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重要地位。东西方的不同民族和文化在这里接触、碰撞、交流、冲突、融合,对中亚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拉提不仅是中亚大陆的地理中心,也是欧、亚、非三大陆地交界处,因此既是军事要冲也是宗教传播发展的十字路口。这里留有天主教、佛教两大宗教发展、兴盛、衰落的遗迹,现在的伊斯兰教则是在18世纪定格下来的。

那拉提草原蕴藏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2007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景区合作,将中国的欧亚草原文化从那拉提坐骑,正式启动了那拉提欧亚草原文明研究的考古挖掘活动。这将进一步提升景区发展的内涵和品质。

3、娱乐活动

依托那拉提草原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娱乐活动。这里必不可少,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当属骑马、射箭。此外,漂流也是当地独具特色和激情的一项娱乐活动。景区特有的娱乐活动已成为景区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

三、那拉提草原景区出现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于那拉提草原拥有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那拉提草原景区已被成功开发为国家AAAAA级名胜风景区。景区被誉为“天山绿岛”、“绿色家园”、“五彩草原”,被世人看做是自然生态的博物馆、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但与此同时,草原资源和景区开发之间也呈现出矛盾。

(一)那拉提景区出现的生态问题

1、景区缺少完整详细的旅游规划方案,景区未按照总体规划执行开放建设项目。造成景区经营过盛,游客接待量饱和的现象。每年7月、8月的草原旅游旺季,那拉提景区的日平均接待量达万人左右。若赶上“山花节”等旅游高峰期,日最高接待量甚至可接近2万人。过多的人流给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让景区失去了原始的辽阔宁静的草原风情。

2、政府对景区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不足,未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节机制。由于对投资开发项目审查不严,投资商数量过多,与景区实际消费需求不符的同时,景区的商品和服务存在定价混乱,质量不过关的现象。

3、在景区核心区的草场和赛马场周围,存在大量违章建筑和违法经营活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草场周围有经营者违法圈地,自行收费;有牧民违法出租马匹,经营马场。这些行为即破坏景区形象,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4、人为因素严重破坏景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观光需要,在草原上铺设水泥道路,修建现代化宾馆酒店,虽然方便了眼前的旅游,但却损害了自然旅游资源。更严重的是,对景区内历史遗迹的监管不严,出现了游客破坏和不当改造的现象,这都对人文旅游资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5、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景区内过度经营的宾馆饭店排放出过量的煤烟、生活污水和餐饮污水,这不可避免地污染了景区的大气和水体;过剩的游客量必然带来超出限制的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也是景区污染的一大因素;大量的游客和娱乐项目产生了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旅游垃圾,影响景区清洁和卫生。因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让景区形象大打折扣。

(二)那拉提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发展成功优质的景区固然重要,然而要在发展景区的同时,长远地、完整地保护那拉提草原的旅游资源,才是着眼全局的正确选择。如何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思路。

1、建立生态旅游环保规划体系。通过合理的旅游景区规划,对那拉提草原

景区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和设计,确保草原旅游能够维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道路。在编制生态旅游规划时,应注意: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与旅游相关行业配套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统一;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生态旅游区环境进行功能分区和保护;注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大环境建设。

2、要突出生态旅游的主体地位。自然风景是那拉提草原的特色,是吸引旅

游者的亮点。因此,在设施建设上,尽量与自然风景生态结合。在草原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方面,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尽量减少人工造景设施,特别要反对在山区建假山、在湖区建假水景的做法。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3、要凝练草原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是那拉

提草原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之本。特别要注意新疆地区各景区建设项目雷同化的问题。保持本色的历史遗迹风貌和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使那拉提草原对不同地区的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

4、建立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生态开发和保护法制体系,并从严执法。为完

成生态开发保护的目标,应明确立法机构职责,除环保部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也应设置相应的机构 ,完善生态开发保护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做到彻底整治和取消有损景区生态旅游的违法行为和经营项目。

5、重视对旅游景区的生态开发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成立那拉提旅游景区专

门生态环保教育小组,利用不同形式宣传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景区内的管理者、投资经营者和居民为主要教育对象,进而影响非景区常住居民的导游、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在生态开发与保护的正确思路指导下,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才能使那拉提草原旅游资源免遭破坏;使那拉提草原景区能持续经营,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3

绪论

我国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活跃于80年代,如对旅游资源分布的描述及区划,主要探讨各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组合功能,为旅游发展提供依据,唐伟、李频榷孕陆主要旅游资源的风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阐述新疆旅游紫云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旅游业的区域发展重点;在2009年前后,闫顺在国家重点基金项目支撑下,对新疆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类型、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运用GIS绘制新疆星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图,分析星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并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出两者之间分布差异,提出旅游业的区域发展重点。

一、新疆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分析

2003年我国出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为各地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和评价提供了规范性作用,文章基于此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将1492处新疆旅游资源单体划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03个基本类型。按照等级分级结果可得五级资源单体有53处,四级149处,三级449,二级551。

新疆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涵盖所有的主类和亚类,基本类型有所缺失,占类型总数66.5%。所缺失的主要类型有岛区、岩礁、海域、港口等等,部分由于自然条件及环境限制无法开发,而类似谷地型、垂直自然地带等类型可成为日后开发潜在类型。自然类与人文类旅游资源比例为44:56,说明新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另外,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与设施类数量较多,为新疆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次是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迹遗址类和地文景观类,反映新疆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数量相对较少的是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和气候景观。

二、新疆星级景区空间布局分析

(一)星级景区总体状况

新疆地区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星级旅游景点的个数逐年上升,目前为止,共有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54个,3A级景点90个。运用GIS软件绘制新疆高等级旅游景区景点空间分布图(图1),根据图示对新疆A级景区空间分布进行分析。调查研究发现,新疆高等级景点呈现资源禀赋较高,后期开发和维护较差的现状,以5A级景区为例,新疆多家5A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在后期开发维护中未能达到相应标准,并且在后期审核中接到警告,责令整改;另外,新疆地区的旅游景区主要以新增星级旅游景点为主,以等级晋升为辅,许多低等级旅游景区缺乏晋升欲望,未能发掘潜力,以木垒胡杨林为例,在最初开发及晋升星级后,缺乏后续开发及投资,景区内基础设施缺乏、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难以实现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不能形成集聚效应。

(二)新疆各地州星级景点空间分布概况

1.景区空间分布不均匀

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新疆3A级及以上景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周边地区以及北疆地区,这些地区人口集聚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开发步伐相对较快,因此景区数量多且较为集聚,南疆地区则由于经济、交通、人口、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旅游开发非常滞后,景区景点呈点状分布,难以形成集聚效应。A级景点在乌昌、阿勒泰、伊犁、阿克苏、石河子、巴州、喀什等地分布相对集中,而在其他地区如克州、博州、和田等地A级旅游景区数量极少且等级较低,分布也较为分散;在大块面积上甚至出现无景点分布的状况(如边境地带、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等),可见新疆地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不均匀,分布比例不协调。

2.地州之间差异较大

3A及以上旅游景区共154个,其中以乌昌地区分布最多,分别为19个与12个,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效应,伊犁、巴州、阿勒泰次之,也都有较多的3A级以上景区分布,且多以自然类景区为主,这与当地丰富的山脉、草原及湖泊资源息息相关;阿克苏、喀什等地景区数量不少,多以民族文化及遗址遗迹为主,但由于区域面积较大,景区之间距离较远,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且区域周边由于沙漠存在,有大量无景区的空白区域。

三、景区分布差异原因分析

(一)旅游资源分布差异明显

根据图1新疆高等级旅游资源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高等级旅游资源在乌昌、伊犁、巴州、阿勒泰、喀什等地分布较多,即上述地区的高等级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资源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有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依托,更有利于打造3A级以上旅游景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图2中可以看出,高等级旅游景区所分布的地区都是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较为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才有可能追求更深层次的需求。无论是乌昌还是阿勒泰或者是伊犁,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水平良好,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反观和田、克州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依旧处于国家扶持的状态,区域内部人民旅游需求较低,政府财政又无法支撑高额的景区开发费用,地区经济落后又难以吸引投资商,因而难以建立高等级旅游景区。

(三)交通因素

新疆地区由于面积广阔、地形复杂,交通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不断完善航运、铁路线以及高速公路建设,但是由于距离和高额交通费用的制约,许多交通闭塞地区旅游业还是难以顺利展开。新疆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机场,但由于航运成本过高,难以在大众中推广;新疆的铁路网不断完善,近年内完工的高铁给新疆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大大增加了疆外游客入疆的机率,但是新疆内部高铁网络建设仍然滞后,区域之间交通距离较远,难以满足旅游需求;公路是旅游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交通方式,疆内公路网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地形复杂等因素,许多区域之间公路网尚未完善,景区之间可达性差,严重制约旅游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新疆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新疆高等级旅游景区呈现分布不均匀、地州差异较大及存在景区空白区域等现象,通过分析,主要有资源分布差异、经济水平差异和交通因素等三个方面制约。根据研究成果,建议相关部门关注旅游景区发展制约因素,有目的性地进行解决,对区域内高等级景区分布均匀的现象进行调节,充分挖掘区域内旅游资源,以打造高等级旅游景区为目标进行旅游开发,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4

关键词:旅游区 主题形象 景区规划 空间 配置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3B042)资助。

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形象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区能脱颖而出、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形象就是实力和财富”的观点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末,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主要课题[1]。

完整的旅游形象策划,包括形象调查、形象定位、形象策划、要素空间配置、形象塑造与传播、形象管理等过程。我国当前研究多集中于旅游形象策划、感知、营销等相关领域研究,且大多是个案研究,缺乏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2]。就如何在空间上对景区形象配置落实的问题,鲜有文章讨论,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尝试从多角度(资源利用、项目设计、形象定位、社会发展、产品设计、游客感知、市场营销、生命周期)讨论了如何利用旅游空间构筑展示景区形象,以实现旅游区特色落地、文化树立、形象展示的目的,希望能为旅游区建设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景区文化和价值载体。在形象定位后,要进一步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提炼出最具特色,并且可以明确地支持主题形象的“优势资源”,对其进行重点开发和项目打造。利用合理的项目,对资源可以承载的旅游功能进行“体验升级”,比如,在观光游览资源上进行“声、光、电”的包装,提升其参与和体验性;对静态生态资源进行景观布局调整,赋予其“迷宫”、“符号”、“画卷”等意念、情境;对河岸浅滩进行亲水设施、景观建设,将其升级成景观、戏水长廊等等。升级优势资源的种种手段,均以突出景区主题形象为核心,并利用项目整合更多的相关资源,使优势资源的体验和参与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主题形象的空间配置,要求“从点、线、面、网、区的资源着手规划和开发,充分利用基础旅游资源,打造优势资源,升级区域体验功能,利用项目引进更多特色资源以补充资源优势,凸显旅游区特色”。

二、充分结合文化内涵

成功的景区形象较好地符合了游客感知、区域背景、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不同层面的要求,能引导和带动市场需求的发展,培育出钟情于自身品牌文化的游客,因此形象需要能够传达出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将实景实物上升到文化精神的高度,以做到“景以文显,文以景传”,在情境交融中传递出生动的文化信息。

旅游者旅游动机包含着强烈地寻找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由于各种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好坏、对错之分,因此景区文化之间更多的是差异而不是敌对关系,差异暗示着合作、联动、发展的可能,因而景区要赢得良性的竞争势态和赢得更多的合作者,采取“差异化”策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江苏的景区应该有其“江苏特色”,安徽的景区应该表达出“徽州文化”,某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域又应该有其地域特色,比如苏北、苏南的情况又不一样,皖北、皖南的风情又有差异等等诸如此类的分解、深入挖掘、细心结合,才能形成“浑然天成、独具风格”的特色景物。

因而从文化内涵角度看景区形象的空间配置,则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地域文化体现出来,即“用文化包装景区”也可以说是“用景区包装文化”。可以总结成:“明确主题文化,聚焦文化差异,优先特色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创新文化内涵,创意旅游产品”,许多开发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尤其在一些成功的主题公园策划案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的空间配置理念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创新景区项目

从主题公园多种多样的娱乐项目可以看出,旅游项目是体现景区形象和文化内涵最重要的载体。总结主题公园规划案例可知,项目策划的核心是创新过程,包含“体会文化意境筛选典型场景组织布局文化活化”。

首先是体会文化意境,首先要能“入乎其内”——欣赏和想象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场景,感受到景区所要烘托出的意境;然后筛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场景——就像作一副春天的画,没有必要把所有春天的景物都画上,只要选择出能代表春天风貌的景物即可;紧接着就是将这些场景安排好出现的次序和位置——布局,就像讲故事一样,组织好起承转合;最后就是创新项目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分解、组合、背景转换、捆绑连接、逆向、伏笔、重点等各种创新方法,以求用生动、合情合理、可体验的娱乐项目调动游客的热情,使其被感染,激发起游客的共鸣。

比如常州春秋淹城主题公园将“旋转木马”包装成“歌舞升平”的场景;利用“漂流”营造出惊险刺激的场景,让游客去体会“伍子胥过昭关”的层层磨难;在“波浪翻滚”游乐设施周围搭建战争场景,使游客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

总之,项目设计中“创造新场景、新情形、新感受、新印象和新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如何配置和选择,均要“以彰显景区形象特色为核心,以引领游客新体验为宗旨,以新趋势、新潮流、新科技、新模式为首选”,创造出与众不同、充满创意、惊喜连连的旅游新境地。

四、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

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公共性,是一种健康资源,具有文化教育的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持续地提高,旅游消费从观光旅游逐步趋向于有特色和个性化的专项旅游,比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城郊乡村旅游等,然而当前很多景区还延续着游览观光的主要功能,仅仅通过聚集一些流行的旅游项目来发挥娱乐功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景区亟需作出深度调整以赋予自身新的生命力,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在哪些地方调整?”“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进行调整?”“如何适度超前?”这些问题需要落实。

总结很多新兴景区的成功要素如下:“文化”是景区的灵魂,“创新”是景区的根本,“产业群”是景区的躯干,“科技”是景区血液,“多元”是景区保障,“服务”是景区的行为准则。新时代背景下景区需要“突出历史文化精髓、汲取现代科技体验、大胆创新文明寓意,引领人民健康娱乐理念”,这也符合了国家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引入高科技手段,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娱乐项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观赏性,丰富旅游娱乐项目的内涵”的要求。

五、开发种类丰富的旅游产品

科学合理的空间配置需要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填充,就像货架上需要摆放精美的产品,这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设计展示过程。由于旅游产品内涵的广泛性和研究认识的相对缺乏。在现实中,不少景区之间的产品盲目效仿或跟从式开发,空间配置过程中难免有雷同和重复现象,建成后的景区潜伏着诸多发展风险与市场危机。

只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旅游产品体系才能健康成长。理论和案例均反映出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时需要注意:一、多元化设计。发展多种类别、形式的旅游产品,形成主次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二、根据与旅游主题的关联性大小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比如生态旅游产品可以按照游客生态意识的强弱设计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给游客以立体饱满的生态体验;三、合理设计旅游产品的“兴奋点”和“消费点”,以增加产品吸引力和赢利能力,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的要求,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回报;四、适量发展深度旅游产品,保证旅游者“畅体验”和“塑造自我,获得深层体验”的需求。

总结以上分析,旅游区主题形象在空间配置上应该注意:“开发多种旅游产品表现主题形象;分层产品后进行分期建设——与主题形象关联性强的产品先行开发;对产品的兴奋和消费点进行重点设计、布局;完善各种游客体验平台。

六、充分满足游客感知

自20世纪70年代初Mayo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都是旅游者的“感知形象”,是旅游者对某地的总体感知或全部印象总和,或者是对目的地的精神描写[3]。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旅游者形象感知的内涵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这些因素大多仅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因此大多不易被旅游地或企业所控制,所以对于旅游开发和建设的意义十分有限。本文尝试总结出一些空间配置的建议,列举如下:

①开发设计具有代表当地特色的视觉景观,产生视觉美和吸引力。②在景区内适当的位置,设计“视觉识别符号系统”和“触觉、听觉、味觉包装系统”,用最鲜明、最醒目、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景区的特色,使旅游者获得显著、惊喜、深刻的触、听、味觉感受,加深旅游体会,便于景区形象被快速感知和记忆。③注意对景区空间选择恰当的“意觉包装”,形成统一于景区形象的“意觉感受”,即用一些“融入化”、“情景化”、“互动式”的手法,使游客实现精神层面的情感诉求与亲和。④精心打造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利用首因效应、末因效应、光环效应、标志效应突显景区旅游形象。

总之,“突出景区核心区,合理布局视觉识别符号以突显景区形象,全面打造游客感觉系统以加深游玩体验,个性化设计旅游地标区以彰显地域特色”。通过重点突出、有机整合的空间配置手法,使景区形象准确地传达给旅游者。

七、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

旅游市场具有综合性、敏感性、依赖性,因而变化迅速。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开发者不仅需要确保景区形象适度超前,并且要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这就对景区的空间配置提出了一些要求,列举如下:

①特色文化和项目先建,景区品牌形象先行,优质资源保护性开发,基础和服务设施紧随,支持和完善类项目跟上;②为景区远期发展建设预留空间和对策,保证设施和项目的可调整性。重点预留发展的空间包括:优质资源区、核心功能区、中心地带、面积较大的功能分区、综合服务区等。重点预留发展的设施包括:投资或体积较大的建筑、基础服务设施尽量采用生态设计和材料、标志性符号景观等。

在空间配置中应时时怀有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并为未来建设留有余地,才能确保景区能够推出日新又新的主题形象和旅游产品。

八、总结

目前,“形象竞争”已经成为景区发展关注的重点:如何塑造形象,确保特色落地?怎样才能建设出一个精彩夺目、具有强烈吸引力和蓬勃生命力的旅游景区?在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中,一些景区规划、设计、开发的优秀团队和公司涌现出来,许多精彩的创意和成功案例引领着景区开发向着充满创意、彰显特色、优质合理的高度进发,也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仅就景区形象的空间配置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此表达笔者对旅游开发人员“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实践精神最诚恳的敬意!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旅游形象在空间的配置问题,通过积极地讨论,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提供更扎实、全面的指导,希望每个景区都能为游客呈现出一个生动饱满、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形象,而游客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感动和陶冶。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5): 25-31

[2]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3]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5

一、提高认识。水利部党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治水方针,总结建国五十年来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水利建设的总目标。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水资源和水工程管理,进一步开发水利资源,促进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广大人民迅速提高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贯彻落实“*”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水利风景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作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水利风景区建设推动水利旅游发展,将其培植成为水利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强领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对水利旅游工作的管理,应设专门机构或明确现有机构,具体管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和水利旅游工作。

三、科学规划。为了有序地进行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各地要把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纳入水资源综合规划范围内;并注意与当地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协调一致。在编制规划中要充分征求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强建设与管理。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在开发建设中,要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要确保水利工程的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功能的正常发挥,特别要服从防洪的安排,科学划定禁止旅游区和禁止旅游期。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旅游设施,必须按规定的报批手续,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开工建设。

2、要保护水环境,防止水体污染。水利旅游设施建设不得损害水环境,项目建设一定要有可靠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在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植被,对暂时无力开发的风景资源,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加保护,防止水资源、水环境的破坏。

3、景区建设与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有条件开发水利旅游的新建水利工程,要把水利风景区道路、通信、供电、供水、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水利旅游风景区建设是水利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中同步实施。要在满足工程设施运行管理的前提下为水利风景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开发条件,把工程管理和水利风景区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对于已经建成的工程,其中旅游资源条件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水利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结合水利工程的扩建改造,水保项目建设等同步进行。

4、加强经营管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要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采取独资、合资、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及外资,共同开发建设,其经营管理模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保证工程安全和水利风景区的统一管理,做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五、制定完善促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法规。水利部将对现行的《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制定相应配套办法。各地可将实施上述办法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上报部综合事业局,以利修改和完善。

六、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当前,水利系统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不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适应水利风景区管理或水利旅游岗位。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6

(一)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的五年是我国由世界旅游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客源地国家。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工作,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旅游发展思路。

一是以人为本求发展。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是完全从经济增长的观点对待旅游事业的,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按照这种发展思路,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景区的管理和服务等旅游工作,都完全着眼于和服从于经济收益。而科学的旅游发展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游客到景区得到最好的休息和享受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以旅客的对景区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当然经济收入是支持景区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是完全应当的,但是我们必须通过更好地为游客的旅游服务、使游客得到更好的休息和享受来增加经济收益,而决不能以损害游客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来谋求经济效益,更不能采取急功近利和竭泽而渔的办法去谋求当前一时的利益。

二是在和谐中求发展。只有景区各种要素,包括山水林木、文化古迹、服务设施等协调发挥作用,才能构建出景区最和谐的图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从而为景区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们才能更加关心景区,保护文物;只有搞好了景区管理者与游客之间的和谐,才能使游客在景区有宾至如客的感觉;只有搞好景区职工内部和谐,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办好景区的内部合力;只有搞好了与周边地区政府和群众的和谐,我们的景区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景区在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和谐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和谐才能共生共荣、取长补短,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谐才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极大地提高发展的效率。

三是保护优先求发展。旅游景区的资源一般都是珍贵、稀缺性资源,其中的一些是不可再生或很难再生的资源,如奇特的地形地貌、某些遗存的文物古迹等,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发展和利用。而且我们还要看到,旅游是以观光为基本内容的,人们到景区旅游的目的就是要观赏景区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保存得越完好,其观光的价值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保护工作是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和谐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这是我国现阶段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发展是解决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实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而在发展进程中解决好社会公平,则会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要处理好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和谐中实现永续利用。景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着根本的一致性。旅游资源是景区的立命之本,每个景区应当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景观和文物。而保护是为了利用,只有利用才能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实现其内在的价值。但考虑到景区资源在利用中会不断损耗,有的资源在损耗后不可再生,这就要求我们对景区资源,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十分珍惜,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三,要处理好维持原面貌与开发新景观的关系,实现当代与历史的和谐。为了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利用景区原有资源的同时,必然要开发一些新的旅游项目,这便产生了新老景观之间的关系问题。老景观是整个景区的主干,新景区是主干上新生的枝叶;老景观是新景观产生的母体,新景观只有依附老景观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建设新景观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原有景观的基本风貌和特点,决不能伤害和损坏原有的景观。

第四,要处理好景区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景观总体布局的和谐。一般景区都具有三大基本要素: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为景区的貌,是以自身的美来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为景区的魂,是以其特有的文化来吸引游客的,服务设施是为景区的保障,以其方便周到使游客满意。对于自然环境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使其更加美化,对于文化内涵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以达到形态之美与神韵之妙的有机统一。现在最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设施要与景区的风貌和神韵相协调,既考虑到方便游客又不破坏景观,甚至可以美化景观,要防止把景区环境商业化的倾向。

第五,要处理好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友好型景区。在人和自然之间人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要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关键是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界。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水平,摈弃一切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落后、愚昧、野蛮做法,倡导爱护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讲究行为的高尚理智文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界友好相处。这样人们也就会得到自然的回报,能够享受到更加美好的自然景色。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7

【关键词】旅游地产;特征;发展现状;前景

重庆直辖后,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重庆旅游地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由于前期规划、市场定位等因素旅游地产开发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地产

旅游地产是指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以旅游区域的景观、生态、文脉为开发契机,以优美景观及良好的度假休闲服务设施为支持,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针对游客的房地产项目【1】。较之一般的住宅,旅游地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

二、重庆旅游地产主要特点

重庆旅游地产集中依托自然资源为核心进行地产开发,相比其它区域的旅游地产,重庆的旅游地产有其自身的特点:

1.资源条件优良: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辖区内南山、缙云山、仙女山、金佛山、黑山谷等区域自然景观及资源条件优质。

2.景观塑造成本较低:重庆区域内较为知名的山海拔在1000米左右,湖泊众多,原生态自然植被较为丰富,峻岭、峰林、幽峡、峭壁、森林、林海、飞瀑、碧水、溶洞、栈道、浮桥、云海、田园、原始植被、珍稀动植物加之山体连绵,峰峦叠嶂。以此为基础,参照地形地貌,以可持续维护为基础,做保护性开发,成本总体较人造景观低。

三、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

1、专业人才缺乏。

旅游地产涉及旅游、房地产、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其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房地产业运作方式以及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而且还需具备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市场上从事房地产相关工作的人员通常都缺乏综合的专业能力【2】。

2、相关制度不健全。

旅游地产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由于旅游地产的爆炸式发展,相关制度很不健全。在很多地方,只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缺乏对旅游地产监管的相关措施。

3、开发经营模式单一。

目前的旅游地产经营开发方式没有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普遍过于传统和呆板,除了项目单纯照抄照搬缺乏创新外,在经营操作上也普遍采用单一的旅游风景式,这种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重视长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方式,不能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难以形成一体化的营销网络.

4、资源过度利用,公共资源被严重侵占

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缺乏监管的旅游地产市场,开发商会在单位面积上建尽可能多的房子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3】。旅游景区应当是一个生态和环境良好的自然化区域。过度建设必然影响旅游景观审美,造成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可持续。

5、违背经济规律,引发泡沫风险

旅游地产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地产生产能力极其庞大,他们一起进入旅游地产领域,盲目扩大生产和再生产。而旅游地产的市场是有限的,主要是高收入人群,而且是非必需消费。旅游地产一方面继承了城市房地产的泡沫,另外一方面,自身的泡沫也在不断膨胀。

四、重庆旅游地产开发新思路

1、见“异”思“变”,旅游地产开发思路决定出路

在对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都会被传统思维阻碍。面对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对投资开发进行合理的评估,最重要的是在当地的客源市场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即论证创新产品和开发模式是否能满足当地客群的需求。见“异”思“变”,打破固有的成规,用创新求变的思路去寻找新的出路,在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旅游地产的开发必须要创新和个性化的发展。

2、整合项目功能资源,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旅游地产的开发投资行为特征已不是单纯的地产投资活动,它对社会文化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等各种层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对旅游地产开发中应有效的整合区域各方资源,增强关联效应,开发形式多元化,从单纯的旅游资源依托型转变为共生型,强调各种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

旅游地产在国内属新兴市场,旅游地产法律法规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4】。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旅游地产管理体制。在适合开发旅游地产项目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同时做好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此外,根据当地条件组织专家调研确立旅游地产项目,政府统筹规划和调控配置,防止盲目开发。

4、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首先,旅游地产的发展要体现社会效益,不能对景区内居民生活、社区的环境和原有规划造成不良影响和破坏。其次,由于旅游景区原生态体系通常相当脆弱,要避免旅游地产外部性的影响,对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对当地环境的污染。旅游地产开发商开发时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注重旅游景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也要兼顾地方和开发商自身利益,即在满足上述两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5、选择合适定位发展模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项目整体性的定位,在项目前期策划过程中是首要问题,也是指导项目整盘开发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确定项目的开发主题,主题既是精神性的,也是指导性的。但是在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国内的开发商往往重产品轻概念,重利益轻文化,而这也会直接导致项目在长久的开发过程中,缺乏主线和精神纲领【5】。开发中应选择合适定位发展模式,充分理解资源属性,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6、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

由于旅游地产的产业综合性、开发和经营中涉及到的关系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地产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备多种产业知识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因此,要重视旅游地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对相关从业人员加强综合知识培训,使之熟悉旅游地产项目的运作程序和运作规律,进而规范整个旅游地产行业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海涛,郭武飘.旅游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惠州

[2]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丁名中,钱平雷.旅游房地产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周在泉.旅游房地产业的营销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6 第34期

新能源开发前景篇8

关键词:山地旅游景区;规划;多元需求;旅游新常态

一、引言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已成为主导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上发展最快的重要内容,在北美、欧洲、澳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参加户外生态旅游活动的游人已达旅游总人数的20-25%,山地旅游年均增长率已达到25-30%以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在面对多元需求的旅游新常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如何规划,如何应对,是当前山地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背景

九龙峰旅游景区位于惠东县城东南部,属于莲花山脉西段,是莲花山脉山水风貌之精华。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笔尖,又称“尖笔峰”。景区内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池清山碧、幽谷溪流,绿色生态资源特色突出,同时景区内还包含以田坑古城、畲族村寨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资源,以谭公祖庙和龙岩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汇集了生态、历史、文化等深厚内涵的山地精华。景区距离县城中心区14公里,由国道324及省道356连接县域中心区,由九龙峰、南山、寨场山三个主要山脉和多个山涧村落组成,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

三、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利用百度“大数据+旅游”相关信息搜索统计,惠东县历年旅游数据比对及网上问卷答题等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九龙峰旅游景区的区域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为景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提供支撑。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一)短途短期旅游为主。“ABS现象”突出:超过一半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居民周末曾自驾到近郊休闲旅游,其中惠州逐渐成为其主要目的地之一,时间以2-4天为主。

(二)旅游产品类型需求日趋多元。对户外运动类、康体养生类、文化体验类等产品的需求尤为突出。

(三)以中老年、青年、儿童的家庭游为主,呈现度假旅游特征。

由于旅游者的构成日趋多元,旅游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体验化、情感化和休闲化的旅游经历。多元需求的深度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常态。

四、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思路

(一)深层规划的发展理念

面对深度旅游需求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景区需以深层规划来应对。深层规划需要满足三大维度,一要时间充裕,二要空间纵深,三要内容丰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时间延伸旅游的长度,空间拓展旅游的宽度,内容充实旅游的厚度。规划在保护景区生态本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分层多元的功能配置、丰富便利的交通组织、独特走心的景观营造,实现对景区的三个维度的建设,进而营造高品质的山地旅游景区。明确景区定位为:“以康体养生为核心,集郊野观光、山地运动、休闲度假与祈福禅修为一体,最具乡土文化情怀的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深层规划的空间落实

1.生态资源本底保护

山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优化是最基本的问题。规划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协调处理好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之间的有机关系。通过对九龙峰景区各类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保育类别和等级,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较为完善的保护培育体系。保护级别的划分以景源价值及区域重要性为依据,将重要景物、景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将次要景物、景源及其周边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在景区范围内,将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区域划为三级保护区。

2.功能配置分层多元

规划从景区的“空间要素”和“功能要素”两方面融合发展来推演出景区的发展思路。

空间要素上,结合县城与景区的空间关系,实现由城到林,由低到高,由动到静,由华到俭,由身到心,层层递进,拉大景区纵深空间,实现景区功能配置的渐变性和多元性。

功能要素上,从现代游客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出发,遵照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养生三境界,以“修身、养性、观心”为理念,围绕户外运动、休闲观光、祈福养心策划旅游项目,实现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演进,塑造景区品牌独特性。

3.交通组织丰富便利

(1)交通体系完善

积极对接稔平半岛客运港口群、平潭机场、通用机场、厦深高铁和潮莞、广惠、深汕、惠深沿海四条高速公路、324国道、356省道,使规划区形成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对外联系优势。区内建设景区次干道、景区支路和游览步道等树枝状路网体系,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相互衔接。设置多个景区出入口,并配套景区巴士换乘点、停车场和自行车驿站等交通设施。最终构建形成对外交通便捷有序,对内交通循环多样,交通设施配套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2)旅游线路独特

依托区内优质旅游资源,通过山体空间与道路的整合,动静有分,打造三大主题精品游线,分别为:运动健身游线、休闲养性游线和祈福养心游线。山地景区的步行交通是景区游客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是景区整体交通品质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景区品质的象征。规划根据区内景点分布状况和道路现状,因山就势、路随山转,与环境充分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步行游览系统。

4.景观营造独特走心

景观营造上规划立足于景区内寨场山、龙峰祖庙、田园风光、畲族村寨、南山龙岩寺等核心资源的利用与功能延伸,分别重点突出“森林、宗教、田园、民俗、深山”五个核心要素,形成“一核五区”的景区分区,构建丰富多元、独特走心的景区体系。规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结合,以丰富有趣的游览线路为纽带进行串联,融入分层多元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需求,打造出高品质、服务全方位和人性化的山地旅游景区。

5.结语

旅游业发展新常态下,山地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在功能配置、交通组织、景观营造等方面,充分地考虑休闲、审美需求,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使旅游区达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从而使旅游活动达到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将旅游质量和景区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适应深度旅游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冯德显.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6,(06).

[2]胡明文,赵丽桂,李梁平.武功山旅游者山地游憩行为特征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

上一篇:铁路货运市场前景范文 下一篇:税收的基本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