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6 11:19:42

新能源发展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 产业发展 政策建议

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取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过于依赖传统能源的应用导致了传统能源缺口率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以及我国传统能源在应用中主要以石油、煤炭等化石类能源为主,这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面对传统能源在应用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新能源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可以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还能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劳动者就业。可见,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以往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强调了对新能源产品的技术优势国的经验借鉴与学习,指出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具备了后发优势,并分析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潜在优势。笔者将主要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较之传统能源具备许多优点。例如,新能源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较少,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低排放或者零排放,具备环保清洁等特点;新能源相对传统能源资源储备更大,且具备可再生性,相较于人们的需求,几乎能够达到无限量供应;新能源的分布地域也相对均匀。但是,新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也存在某些劣势。例如,新能源由于自身的某些特征,像风能与太阳能的供应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很难对其进行控制,不利于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开发成本与利用成本远远高于传统能源。

伴随着能源危机的蔓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契机。中国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使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资源种类广泛,数量较多,支撑着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太阳能方面,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光伏制品的第一生产国,并且占据了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出口国地位。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已经达到全球市场的一半。在风能方面,中国风电的装机容量也已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据中国风能协会数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国内的风机销售量已达到近1.3万台。在生物质能方面,虽然其开发时间较短,但在生物乙醇的生产发展上已较为成熟,成为美国与巴西之后的第三大生物乙醇生产大国。在核能方面,中国目前已经步入建设阶段,我国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13台,总的装机容量超过1千万KW,占世界核能利用的2.88%。从以上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间,发展新能源并实施大规模建设已取得了一致性的共识。

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当中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时期内中国新能源产业将会由起步发展阶段进入到规模化发展阶段。该阶段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致如下:建立起初步适应于较大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电网等大型基础设施体系,并且有效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内的装备制造业进行升级,推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扩大与完善。到2015年,争取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当中的比例提高到1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近几年来,中国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大体上是建立在国际国内资金的大量投入的基础之上。虽然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关键技术与研发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但是总体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在科研投入水平与技术研究水平方面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使我国新能源制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在重要原材料、工艺与设备方面,依赖于国际进口,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垄断。当前中国国内新能源企业所应用的核心技术大多引进于国外,反观自身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基础研究性工作与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则较少开展,导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缺乏强大的技术研究平台予以支撑,并缺乏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与未来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热,出现了盲目跟风与重复建设等现象。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与国际市场对新能源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大,中国大批厂商开始纷纷进入到新能源领域。这其中也包含一批从未从事过新能源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开始自愿转型,加入到新能源制品的生产与经营当中。此种现象大大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全球新能源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不注重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导致我国生产的新能源制品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产品。虽然短期内能够通过国内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成本优势占据一定新能源市场份额,但是盲目的投资与低水平产能的重复建设,造成了我国部分新能源制品的产能过剩,甚至造成了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这样的发展削弱了中国新能源的竞争力,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相对闭塞。目前,我国新能源制品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该问题在太阳能光伏制品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中国95%以上的制品出口到国外,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这使得国际市场的政策一旦出现变化便会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培育方面,激励新能源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无法形成。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不足,节能减排意识不高,以及传统能源价格相比于新能源要便宜等原因,致使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无法启动国内市场来化解新能源产品的剩余产能。

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整发展模式,加强技术研发。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探索出更为先进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将人才、政府扶持与技术等要素集聚起来扩大现有规模,并与国际范围内知名新能源企业展开合作,进行联合研发,争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此外,中国新能源产业必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新能源制品的科技水平,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模式由出口拉动模式与成本驱动模式过渡到内需拉动模式与科技创新驱动模式。通过对新能源科研技术的推动,争取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应制定出新能源研发的远景规划,加强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力度与扶持政策,并且对新能源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分别实施补贴激励政策,完善新能源技术研发体系,建立高效的科研投入机制,打造高素质的新能源专业人才队伍。

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作用。中国政府部门应该针对新能源当前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制定出新能源市场的准入准则,规范技术门槛,凭借完善的制度规制恶性竞争,理顺市场秩序,构建有序竞争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另外要积极发挥市场自身所具备的调节功能,国内新能源企业应把握新能源市场的供需状况,依据市场原则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新能源企业盲目投资所引起的低端新能源制品的产能过剩。所以,不论是国家政府部门还是新能源企业都应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润而盲目追求数量的积累而忽略质量的重要性。未来中国政府部门应该在新能源产业的重点环节进行政策调节,并且下决心改变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落后产能的庇护现象,建立起真正的优胜劣汰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

开放国内市场,完善国际市场。为使中国新能源产业更好地发展,启动新能源产品的国内市场与发展完善国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存在的争议,政府部门应认真总结分析,完善各方面制度并优化新能源产品的出口结构。面对国内市场,首先要力争提高人们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树立起全民节能的良好意识。此外政府方面要做好带头榜样作用,对大部分基础建设设施应该首先选择新能源设备,带动新能源产品的消费与推广,引导国内市场对于新能源产品的需求,加速国内市场的开启。另外由于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大多倾向于对新能源企业生产环节的鼓励,而忽视了对新能源产品消费的激励。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及时改变国内新能源的产业政策,将鼓励对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政策转向鼓励消费的产业政策。这些新能源产业政策的调整不但能够减少国际贸易纠纷,而且还能够为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开拓出庞大的国内市场。

【作者为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2篇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方式的选择又是能源战略的核心。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但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比2001增长54%,工业国家的能源消耗量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将比目前增长一倍,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面对全球经济和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发展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为了应对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UNFCCC)的补充条款,该议定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12年之前,工业化国家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相对于1990年要降低5.2%,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这一文件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商讨未来数年内的全球气候政策。减排指标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最关键的内容,各国落实减排目标的时间表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技术转移等具体问题也都列在议事日程中。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特别是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燃煤火电对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选择。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优势,新能源产业是关系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也是一个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成长性高、关联度强的新兴产业。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并将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一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创造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能源寄予厚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各大经济体均将该产业放在了本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位置,希望通过推动其发展来拉动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第四次新能源革命的进程将可能进一步加速,而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中,新能源被认为是能够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因而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二、美国、欧盟和日本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1.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成第一块实用硅太阳能电池,60年代太阳能电池进入空间应用,70年代进入地面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美国制定了有关法规和政策,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1978年联邦能源委员会提出了《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1979年的《能源税法》为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五年的加速折旧方案。1990年的《大气污染洁净法修正案》则从环保角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若干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1998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综合电力竞争条例要求制定一个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以实现2010年美国7.5%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份额目标,即在国家或地区政府确定合格的可再生能源与技术范围的基础上,用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目标期限内限定了强制性市场份额,即要求电力经销商出售的总电力中必须有规定比例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源于与众不同的发展历程、鹤立鸡群的国际地位、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以超前的眼光看待未来的战略产业布局,在依靠航天、新材料、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尤其是IT产业称雄世界多年以后,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就未雨绸缪,把对未来战略产业的设想纳入自己的宏观规划,并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战略产业上。2005年8月8日,布什总统签署的新能源法案提出,给予能源生产商上百亿美元的优惠税收补贴,其中72%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美国计划在未来20年内以新能源代替中东石油进口量的75%。到2040年,美国每天用氢能源取代1100万桶石油。2007年12月国会又通过《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规定到2025年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其中900亿美元投入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600亿美元用于碳捕捉和封存技术,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其他先进技术的机动车,再划拨200亿美元用于基础性的科学研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重振实体经济,必然扶持那些生产技术制高点由美国掌握的产业,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不二选择。奥巴马上任伊始,即大力推行能源新政。不仅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而且从技术和资金层面对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奥巴马一改前任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重塑美国政府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逐步推行新能源外交,拓展新能源国际市场,期望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带动美国经济复苏,进而在21世纪继续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为可再生能源融资提供了便利和支持。2009年3月,美国能源部推出一项总额为32亿美元的节能减排资助计划———“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出钱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原住民居住地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2009年6月,美众议院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则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发展清洁能源经济,提高能源效率。该法案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电标准、碳捕捉和封存、清洁交通、州级能源与环境部署(SEED)基金、清洁能源发展管理部门、智能电网和输电、建筑节能、照明和家用电器节能、工业节能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减少全球变暖污染。该法案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减排辅助项目、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成本控制措施、排放配额分配、炼油厂和商业燃煤发电厂、碳市场监管、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HFC和黑碳等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2009年7月,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宣布,将拨款30亿美元用于全美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支持估计5000个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形式可再生能源生产工厂。2009年9月,宣布成立城市固态照明路灯组织,协调解决众多城市在LED路灯照明标准上存在分歧的问题。2009年9月中旬,美众议院通过10亿美元的风能法案,能源部对美国三所高校进行财政投资,加大对风能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美国准备在三年内让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倍增,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并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到2012年做到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到25%,实现过去30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可见,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新能源革命的开始,新能源革命的成功实施,将促使美国以高消耗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美国几十年来所追求的能源独立。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规定,在新能源研究项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政府一般给予100%的资金补助;在基础研发和工业性试验阶段,资金补助的比例维持在50%~80%的水平;即使在生产工艺研究和产品定型阶段,为有效降低研发投资风险,补助比例一般也不低于50%。2009年9月,《美国创新战略》将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美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竞争力。此外,奥巴马政府还希望凭借美国在国际舞台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力推新能源产业,逐步改变美国及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框架,引领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制定新的国际规则的领导者。因此,美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必将加速该产业在美国及全球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推动新能源产业。美国除了通过立法制定能源政策引导能源的使用外,美国政府还在预算资金上向新能源采取倾斜措施。2010年5月7日,政府推出的能源部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当中,有264亿美元用于能源部的能效与再生能源局。这项预算旨在大规模扩大使用再生能源,同时改进能源传输基础设施。预算案还用于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以及其他科研项目。美国还对生物能源进行补贴。在美国,生物能源补贴在这些领域是合法的,包括促进能源独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利用生物能源工厂、支持农业收入、改善乡村发展。消费者补贴也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会得到减税优惠。依据不同的新能源车型,得到的税收优惠差别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住房所有人如果使用节能的绝缘材料、门窗,以及取暖和制冷设备等,可以获得最多500美元的税收优惠。安装太阳能电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30%的税收优惠,安装风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多达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利用地热泵的房主也可获得最多2000美元的税收优惠。美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美国经济,并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美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甚至将研发新能源称为美国新时代的“阿波罗计划”。如果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计划”能够逐一实现,对世界能源格局和发展趋势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将拥有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优势,成为清洁能源、新能源研发大国,主导并引领—场“能源革命”。

2.欧盟。1997年欧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12%,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欧盟的能源构成中要达到50%的宏伟目标。2001年欧盟部长理事会提出了关于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共同指令,要求欧盟国家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其全部能源消耗中占12%,在其电量消耗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22.1%的总量控制目标。欧盟于2003年提出了从常规化石燃料向完全融为一体的、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氢能源和氢经济过渡的大胆计划。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认为,改变能源供应可能是继实施欧元之后通向欧洲一体化的下一个重大步骤。欧盟提出,在今后20年内投资6000亿欧元,建立起“泛欧能源网”,通过欧洲国家的能源综合利用、调配确保能源供应和安全。欧盟计划到2010年22%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从2003年开始,欧盟就开始大力推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进程,作为其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博弈手段。为此,欧盟各国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相关产业化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发展战略成为欧盟全球气候控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欧洲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亦称《绿皮书》。2006年3月23日—24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春季高峰会上重点讨论了该项战略。虽然各国在开放本国能源市场的速度和建立欧洲统一能源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分歧,但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就加强能源合作与协调,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进一步改善能源内外市场,加强能源研发,发展可持续能源,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等重大政策方面达成了共识,一致同意建立欧洲共同能源政策。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80%。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法国环境部于2008年11月17日公布了一项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为法国节省2000万吨石油。欧洲议会于2008年12月17日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保证欧盟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与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几乎同步,2009年1月26日,由德国、西班牙和丹麦发起的国际新能源组织(IRENA)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正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新代言人”,其宗旨是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使用新能源。该组织将致力于推动全球性的能源结构转型,扩大新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工业。2009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10月7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一份题为“为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投资”的政策文件。欧盟委员会2010年4月28日在布鲁塞尔提出了一项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汽车(以电动车为主)和节能汽车的战略,旨在推动欧盟清洁节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减少汽车排放污染,提高欧盟汽车业在绿色节能领域的技术水平。欧盟委员会2010年11月10日了未来十年欧盟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有竞争力、可持续和确保安全的发展战略》。根据新的战略,欧盟未来10年将从五大重点领域着手确保欧盟能源供应:第一,建设“节能欧洲”,以交通和建筑两大领域为重点推动节能革新,促进能源行业的竞争,提高能源效率。通过节能行动,实现欧盟国家平均家庭每年节约1000欧元的能源费用。第二,推进欧盟能源市场一体化进程,制定统一的能源政策,在未来五年内完成泛欧能源供应网络的基础设施改造,主要是成员国内部以及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建设、供电网络建设、新能源网络建设,把欧洲所有地区纳入统一的能源供应网。第三,制定和完善“消费者友好型”能源政策,为全体欧洲人提供安全、可靠、负担得起的能源。第四,确保欧盟国家在能源技术与创新中的全球领先地位。第五,强化欧盟能源市场的外部空间,把能源安全与外交相结合,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与主要能源伙伴开展合作,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

3.日本。日本的能源资源极为贫乏,大部分能源依靠进口。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8年其能源自给率仅为17.7%,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日本同时又是世界经济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是日本政府面对的重要挑战。为此,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法规,一方面积极促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节能技术及应用,努力做到“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既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依存度。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1980年,日本推出了《可替换能源法》,设立了“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NewEnergyDevelopmentOrganization,简称NE-DO),开始大规模推进石油替代能源的综合技术开发,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水力、废弃物发电、海洋热能、生物发电、绿色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1992年,日本修正了1980年制定的《可替换能源法》,为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内的替代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七大领域,即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系统化技术、基础性节能技术、高效与革新性能源技术、环境技术等。其中,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温差发电、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太阳能。1993年日本制定《节能支持法》,以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日本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从1998年起都要完成每年提高1%能源利用率的政策性指标。同时,政府对企业安装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改进能源管理技术等,提供一定的支持性补贴和减税优惠。同时,1993年起,日本开始实施“世界能源网络”计划,深入研究氢及其基础设施技术,希望到2020年逐步推广氢能。1994年地球永续发展高峰会在里约召开后,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新能源基本指南”,日本第一次正式宣布发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并正式宣布了日本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基础,即在国家层面上,要求政府全力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地区层面上,要求当地县市政府全力配合宣传,使私人企业、一般大众了解此项基本政策。为了摆脱对进口和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日本近年的能源政策把重点放在节约传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方面,以期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1997年4月18日,日本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LawonPromotingUseofNewEnergy)(它也被称作《新能源法》),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及保证;同时,对进行新能源引进的事业者进行支援,对环境协调性能源供给设施建设事业补助,进行新能源发电实地试验补助,对清洁能源汽车的补给进行补助等。该法定义的新能源包括供给方新能源: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风力发电、废弃物发电与热利用、生物质能发电与热利用、温度差能;需求方新能源:清洁能源车、天然气热电联产、燃料电池。此外,一般也将地热、雪冰热、输出功率在10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列为新能源。《新能源法》规定,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法》规定,投入能源事业的任何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全力促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推广工作。在行政上,政府通过必要措施以加速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在法规上,为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专门设立了提供低息贷款及保证,以及提供各类信息和专业技术。该法的目的是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给适应内外社会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该法于1999、2001、2002年进行了三次修订。1997年12月,日本内阁决议正式通过“环境保护与新商业活动发展”计划,作为政府到2010年实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将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工业列为15项新兴工业之一,并且在构建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商业化过程中,建立问题反馈追踪系统。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是刺激市场需求,促进降低成本;二是积极研发新技术,减少成本;三是降低手续费用和放宽限制;四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和制度,五是培养大众的认知程度。日本根据2001年6月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新能源部的报告,在2002年1月新能源法政令中把生物质增加到新能源的范围中,2002年3月发表的“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推进大纲”中将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导入目标的新能源。2002年12月7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的六个相关省府———农林水产省、内阁府、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联合提出的“日本生物质能综合战略”,构筑了日本综合利用生物质能作为能源或产品,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社会的蓝图。2003年,为了支持节能、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日本政府在经济产业省下,组建了作为独立法人的日本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NEDO既负责组织、管理研究开发项目,也负责提供研究经费。NEDO的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日本的产业竞争力;二是解决能源、环境上的技术问题。2003年4月,“关于电力公司利用新能源的特别处置法”,规定了新能源电力的义务购买量:2003年电力公司购入新能源的义务为73.2亿千瓦,到2010年将扩大到122亿千瓦,把新能源电力在电力销售中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0.2%提高到2010年的1.35%。2004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目标是在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产业之一,从而进一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度,提高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新能源产业领先世界。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在节能方面的工作。如果说在此之前,日本节能减排的目的主要在节能上,即减少对油气能源的消耗上。那么在此之后,节能工作的重点就开始向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上。2006年5月31日,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了以保障能源安全为核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六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日本制定了四大能源计划,其中之一就是节能领先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能耗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系统的改善,至少提高30%。针对低碳社会建设,日本政府也提出了非常详细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减排中期目标定为2020年较2005年减少15%,长期目标定为2050年比现阶段减少60%~80%;2020年要使7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水平的10倍,到2030年要提高到目前水平的40倍。为提振本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太阳能产业),2008年11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其他三省《推广太阳能发电行动方案》,提出了多项促进太阳能利用的优惠政策,将太阳能发电作为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中重点强调了发展节能、新能源、绿色经济的主旨,其宗旨是细化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如提高太阳能普及率措施、发展环保车措施、发展生物技术和产业措施等。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八个能源战略重点:(1)节能领先计划;(2)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3)新能源创新计划;(4)核能立国计划;(5)综合资源确保战略;(6)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7)强化能源紧急应对;(8)制定能源技术战略。为了促进电动车等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保日本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日本政府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0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部)公开了名为“新一代(次世代)机动车战略2010”的日本国内机动车产业指导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轿车(HYBRID)将在整体乘用车的销售比例中应占到50%。战略的内容中显示,根据推测,在未来数年中,全球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为了确保日本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日本政府决定将采取“官民一体”协作机制,日本政府将在未来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和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同时汽车企业对该目标的达成将帮助政府完成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的目标。日本政府在2010年6月18日发表了《能源基本计划》。该计划预测,到2020年日本所使用的新能源相当于2455万千升原油,到2030年达到3213万千升原油,这个计划如果用太阳能电池来实现的话,到2020年,日本太阳能电池的普及程度要达到2005年的20倍。”

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将乘势前行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将在3~5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中国的人均排放水平只有美国的1/4、日本的1/2,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之一。早在1995年1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制定的《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明确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建设步伐。2000年8月,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颁布的《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市场开发的潜力、预期效益、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从2001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对新能源产业给予政策性支持,主要是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执行了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克服目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法律和政策障碍,2005年2月2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施行。《可再生能源法》为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将步入发展新阶段。2007年9月4日,指引我国未来15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规划》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全部能源的15%,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在总装机容量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太阳能要达到200万千瓦,风能3000万千瓦,生物质能30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要达到3亿立方米。2007年12月,我国《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的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问题 趋势 战略

一、新能源汽车定义

根据2007年11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当前,一般认为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它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由于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都属于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便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主体。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使用新型燃料的汽车以及使用常规燃料、采用新型动力装置的汽车同样属于新能源汽车。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键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

电动车目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攻方向,从电控、电机和电池三大关键技术来看,电机与电控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依然很大。某些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我国汽车工业企业仍然未能真正掌握。汽车用锂电池的轻量化、可靠性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与国外相差较大,纯电动汽车技术水平能够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但由于受到电池容量和充电时间的制约,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和续行里程都比燃汽汽车短,纯电动客车的产业化仍需时日。至于氢燃料车,目前还需要解决氢燃料存储的气化损失、以及安全性等一些难题。

(二)消费市场有待开发

新能源汽车价格过高,一些技术瓶颈尚待突破,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因素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价格看,新能源汽车价格比普通燃汽汽车要贵许多,新能源汽车还缺乏吸引力。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增量空间巨大,但其发展仍然面临层层阻碍。目前障碍主要在于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售价相对较高、鼓励政策尚不完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展开,这加重了大众消费者的观望态度。其中,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渐进过程。大众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有限,因为缺乏了解致使大部分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功能、特性等均存在疑虑。

(三)缺乏协调,产业化进程缓慢

新能源汽车拥有广阔的前景,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设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需要多个部门与多个产业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才能使之成为现实。中央政府明确表态补贴示范城市的新能源汽车,13个城市的“十城千辆”示范计划却被演绎成了地方产品的展示。这种只从本地企业出发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计划,最终将演变成地方保护主义。因此,需要统一的国家战略指导,需要在资本层面、在企业治理结构层面用市场化的方式使各相关方面互相关联,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权力制衡机制。

(四)配套设施问题

目前,我国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以电动汽车为例,需要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站问题。目前的充电站很少,这给电动车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大多居民区安装充电桩需要业主自行承担费用,此类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于氢燃料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还没有解决加氢站的建设问题。新能源汽车维修和服务人员的培训还有待开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还有待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途径

(一)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产业联盟

新能源汽车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投入巨大。以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资本和研发实力单兵作战未免势单力薄。因此,有必要汇集各方力量,整合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资源,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平台,集中资源突破技术瓶颈。通过资本市场对现有企业实现整合与重组,把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不断优化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鼓励中外企业以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和创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二)资源整合,加强创新网络组织的建设

我国传统汽车工业比较落后,企业开发创新的能力不足。而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任务虽然有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但承担的任务由各承担单位分担,各研发单位各自为战,形成了全而散的状况。应加强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各个环节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整体研发体系,将会更快地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要实施严格的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环节的重组审查制度。

(三)培养自主品牌

中国新能源汽车必须培养自主品牌。品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企业一旦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就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从某一产品、产品形象、商标或是服务中重复收获利润。例如,比亚迪双模电动车在全国巡回上市,并对新能源汽车特许经销商进行售前和售后培训。比亚迪承诺对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提供5年或10万公里的质量保证,并努力通过加强营销管理,确保用户在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过程中能体验到更多的便捷和舒心。

(四)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扶持

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在国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几乎都注入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并且政府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来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扶持不仅应包括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的支持,还应包括针对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激励政策。

四、结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不仅是缓解石油资源紧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客观需求,也提供了中国赶超欧美日发达国家汽车技术的最佳契机和振兴国内汽车工业产业的良好平台。但依然要清楚地看到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以传统内燃机为动力核心的交通工具依然是汽车工业的主流,在大力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同时依然不能放松对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的提高。一方面,这是混合动力电动车核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在车身悬挂制动转向系统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可以直接借鉴,相信不久的将来环保高效节能的绿色新能源车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引领科技风尚驱动社会前行。

参考文献:

[1]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1).

[2]刘明臣.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瓶颈及对策分析[J].东方教育,2015,(1).

[3]胡树华,杨威.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战略分析[J].北京汽车,2004,(3).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4篇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部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做好新能源的统计可为新能源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决策、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我国在新能源统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对新能源的统计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等方面很难令人满意。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够对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及时地统计,许多涉及我国的新能源统计数据只有国外网站才能提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统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新能源统计数据,并把数据及时公布。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5篇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是物质的,人类活动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对信息的认知和反映,而人类维持生命、从事发展活动又是通过消耗能量来实现的。一切能量来自于能源,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光、热、动力的能量来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能否实现,因而长期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加以培育和建设。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的。迄今为止,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服务主要由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提供。问题是,现有的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只能维持人类使用82年,82年后怎么办?地球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与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服务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推进化石能源替代、发展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共同选择。发展核电、风电、光伏发电以实现燃煤/燃油/燃气电厂的化石能源替代,发展生物质能生产乙醇汽油、生物柴油以实现石油替代,成为能源发展的新方向。

新能源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化石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累积打破了地球大气碳平衡,引发全球变暖,进一步威胁人类生存,加剧了人们对能源安全的担忧。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低碳、清洁、安全的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源成为人类调整和转换能源结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出路。

节能也是一种新能源。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但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不是能源本身而是能源所提供的服务,如汽油驱动汽车、电力提供照明。因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提供等量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成为能源发展的新领域,包括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降低经济体的能源强度形成的结构节能,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技术节能,以及通过有效的行为导引、政策导引形成的管理节能。

新能源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的过程。受资源的制约。中国现代化将面临能源约束,发展新能源必须着眼于缓解能源约束,通过“开源”方式解决能源供给的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在国际分工中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加上经济发展处在重化工业时期,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全球制造业中心”将伴生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展新能源必须着眼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等高载能工业发展,引导汽车、住宅等高能源强度产品消费,通过“节流”方式解决能源消费的效率与结构问题。

总体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能源约束包括总量约束、结构约束、人口约束和环境约束。

首先,总量约束。目前,中国正在执行第二轮的经济倍增计划(翻两番)。1980年,中国的GDP只有4546亿元,翻两番也就1.8万亿元,而且翻两番后能源消费总量也只有13.12亿吨煤当量(1995年),这一数值中国完全有能力自我实现。2000年,中国的GDP已攀升至9.92万亿元,翻两番意味着GDP将达到40万亿元;如果能源消费与GDP同步增长,翻两番后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55亿吨煤当量,这一数值将超过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2008年,中国已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7万亿元。但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86亿吨煤当量上升至2008年的28.5亿吨煤当量,年均增长9.7%,远高于第一次“翻两番”时期(1980~2000年)4.2%的增长水平。能源供给面临挑战。

其次,结构约束。能源服务需求多样化表明,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能源安全,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还体现在结构上,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后对石油的需求上。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上升。从1993年的1.47亿吨上升至2008年的3.6亿吨。年均增长6.9%,远高于全球同期1.6%的增长水平,占当年全球消费量的比例也从5.O%上升至9.0%。同期,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75%上升至48.2%,接近一半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面对不断攀升的石油消费量和增高的油价,以及不断攀升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安全前景充满变数。石油问题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

第三,人口约束。围绕能源问题,中国的挑战还来自于要带领占全球20%的13亿人口全面奔小康,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例稳步上升,实现城市化,其典型特征是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提高、人均商品性生活用能不断增加、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不断改善,因此是一个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过程。

第四,环境约束。能源消费具有副作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不可能延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不能够享受地球的“环境红利”了,现代化进程面临环境约束。

总量约束、结构约束、人口约束、环境约束组成了中国能源约束的基本框架,发展新能源的核心任务就在于“软化”上述4项能源约束。

如前所述。发展新能源还必须解决能源效率问题。开发基于节能的新能源。从国情背景看。基本途径有二:

其一,有效引导高载能工业发展。目前。中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蕴含在不断增长的经济总量内部的主要构成是工业,工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其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的能源强度要比第一、第三产业高得多。以2006年为例,当年中国GDP能源强度为1.17吨煤当量历元,其中第一产业0.34吨煤当量/万元、第二产业1.731屯煤当量/万元、第三产业0.71吨煤当量,万元.工业1.92吨煤当量/万元,是第一产业的5.6倍、第三产业的2.7倍。因此,有效引导高载能工业发展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具体做法可以将环境损害成本计入能源价格,通过价格杠杆调节高载能工业品的市场供求;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限制高载能产品出口,建立国际间高载能产品内涵能源、内涵碳汇补偿机制。

其二,有效引导高能源密度产品消费。重点是汽车和住宅。2008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据此计算,中国2008年每千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8辆,但与全球平均每千人120辆相差甚远;按10%的增长速度保守估算,13亿人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只需11年的时间,也就是2018年,届时中国将拥有1.56亿辆民用汽车;按照1辆汽车1年消费石油1.2吨保守估算,156亿辆就需要1.87亿吨石油,几乎占用2008年国内石油的全部产能,更何况还有摩托车、铁路机车、飞机、轮船以及工业生产需要石油。

目前,中国处于住宅业快速增长期。从1996年开始,全国新建住宅面积基本上维持在平均每人每年新增1平方米的发展速度。住宅业消费大量的钢材、水泥、墙体材料、石灰、陶瓷和玻璃,这些建筑材料都属于高载能产品。中国钢铁工业耗能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建材工业占15%左右,按照40%钢铁产品、60%的建材产品用于居民住宅建设测算,住宅业的耗能量占到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平均每平方米需要消耗335公斤煤炭。全国每人每年新建1平方米意味着需要3.2亿吨煤当量的能源支撑。加上与住宅业相配套的公共基础实施、公共服务实施建设。住宅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年耗能量在4亿吨煤当量以上。由于城市人口人均商品性生活用能是农村人口的2.5倍,能源需求还面临城市化的压力。

因此。鼓励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生产和消费低排量汽车、鼓励购买经济适用型住宅.应成为基于节能的新能源发展的政策重点。

当前发展新能源应注意什么?

去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化石能源供应不确定性增大、气候变化谈判步履维艰的国际背景下,新能源被投资者普遍看好,特别是风能、太阳能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由于在现有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下新能源还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成本条件,阶跃式的产能提升短期内还难以被市场消纳,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对接恶化了新能源的发展环境。从企业的角度看,要特别关注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新能源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进步。煤炭的大量使用源于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包括火车、轮船在内的大机器飞速运转,石油、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则源于内燃机、燃气轮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航天工业的发展。发展新能源必须特别关注能源消费的技术路线,重点解决技术预见问题,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

其二。新能源产品的成本问题。涉及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生产成本。以光伏产业为例,光伏产品用于并网发电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平价上网”问题,也就是光伏发电与化石能源发电(我国主要是煤炭发电)上网电价的市场竞争问题。技术路线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二是价格机制。新能源产品属于环境友好型产品,相比较干传统能源,其消费具有环境收益。新能源价格应反映其环境价值,藉此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从政府角度看,要特别关注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新能源产业的功能定位问题。能源属于社会必需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长期与交通一起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由公共财政统一部署或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市场化改革以来,能源的产业属性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属性趋于式微。由于新能源具有环境溢出效应。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简单地将新能源产业视为经济产业由市场自由发展不符合政府本身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其二,新能源的产业链衔接问题。现代化进程使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电力、汽油、柴油等二次能源,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生活模式。从发展的趋势看,电力作为二次能源的载体地位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产生电力的一次能源来源;人类以汽车、轮船、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这些交通工具功能的动力来源。因此,新能源发展必须做好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工作,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并网工作。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零排放;高效能;发展趋势

1 前言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从200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2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以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燃料汽车、燃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以及以植物油为燃料的汽车等。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专家预测到2020年为止,中国将有10%~20%的乘用车销量来自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

一汽集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和“红旗牌混合动力轿车研究开发”项目,其开发的混合动力电动客车获得了汽车新产品公告,并已投入示范运营。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一汽集团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它集成了一汽集团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整车制造的最新成果,采用双永磁同步电机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最高车速达到183公里/小时,油耗5升/百公里,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东风汽车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该公司已研制出的东风混合动力轿车(EQ7200)排放指标满足国Ⅳ标准,燃油经济性比基础车型提高30%以上。武汉电动公交专线示范运营的结果表明,东风混合动力公交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总体性能、状态正常,环保和节能效果明显。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上汽集团起步相对较晚,但成绩喜人。2009年上汽集团展出了基于荣威750平台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上海牌纯电动汽车、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荣威750混合动力车具备“智能停机零排放”和“环保与动力性兼备”的特点,可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是通过对通用第四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重新优化匹配而成,最高车速达150公里/小时,最大续驶里程319公里,该车目前被选用为上海世博会场馆内的出租车。

比亚迪致力于油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的研发。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搭载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按键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自由切换。其研制的e6纯电动汽车可与F6同平台生产,15分钟左右可充电量80%,其续驶里程在60公里等速的情况下达到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2010年3月,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已在深圳试运行。

2005年,奇瑞公司推出A5BSG车型,这是国内自主品牌首次可以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车型,于2007年正式下线,已投放于芜湖出租车市场,迈出了自主知识产权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市场化的第一步。

此外,长安、江淮、长城等多家企业也都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

能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以及汽车行业在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中的高份额,意味着汽车行业必须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绿色环保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在世博会上亮相,不仅是一个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重生”,也反映了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态势。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研发向规模产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该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作为重点领域,最终实现从汽车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导入晚于发达国家5~10年,此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及时推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推动电动车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包括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

从当前形势来看,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发展趋势。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缺陷是电池成本高、电池容量不足以及续驶里程短,并且需要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不适宜产业化发展。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成为规避纯电动汽车研发和市场化高风险的最佳过渡性新能源汽车技术。而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方面。我国各大型企业以及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应按照这一层级循序渐进,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型能源汽车 汽车工业 计划 发展的前景 预测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51-02

在世界能源面临枯竭、节能意识的这个大环境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不得不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且将汽油车纳为改革的起点,以氢能源动力汽车作为发展对象。“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在2009年来启动,在科技部牵头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不断全面推向市场。紧接着各种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不断现身,而且成批出现。然而希望能占据这个大市场的各大汽车企业,面对广阔的汽车市场都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还有2013年倡导的‘中国梦’等等这些给新能源汽车发展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1 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像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这些新能源汽车除了使用汽油、柴油发动机、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及新型能源,从我国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创新的新型能源汽车概括的来说有以下六大类: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汽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以及以拿生物质能作为燃料的车类等[1]。氢燃烧热值高,且燃烧产物是无污染的水,这不仅有利于燃料开发。然而推广氢能汽车就必须解决廉价氢气问题、氢气的研制高效性、便宜氢气供给发动机等问题。

2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2001年,我国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同时把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3种整车技术提倡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3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局,提出发展新能源燃料电池。[2]

发展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要求是在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机动车产业发展政策》上有所提及。

2006年2月,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研发和设计对象是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

在次年六月在《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鼓励‘研发生产发动机和燃气汽车;开发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发动机……’。

相继同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执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前者对新能源汽车做出概念界定,而且统一要求各类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准。

然而在经历短短两年后,财政部、科技部发出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新能源汽车工作示范地放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且倡导率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公共领域使用拓广。

在同年3月和6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两个文件,分别提出加快汽车产业调整,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6]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是我国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在2010年6月凡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不但不惩罚还对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给予经济补贴,可达6万元。

2011年可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起步之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借助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必将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将有别于前期的概念炒作,主要应集中在有核心技术突破、有产品实现产业化、有良好发展前景、有业绩增长潜力的相关上市公司。新能源汽车再也不是一个仅仅只有概念而无实质内容虚无缥缈的行业。

然而2012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环节不但缺乏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所研发的新能源产品迟迟不能成实物,这不仅影响新能源汽车车型的上市效益,还间接留予私人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大批投资者看到产品未很好的上市,便朝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低端市场,不但导致产业部分环节生产量过高。新能源汽车投资已有明显变化。

在我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项数据是这样显示的,年初前三个月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数达8626辆,新能源汽车销售数达10202辆,而全国同时期的汽车产销数将近480万辆。在国外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是这样说的。美国面对新能源汽车采取减税的同时对符合补贴新能源混合汽车企业达到6万销量作为界线。对累计销量达3万辆车消费者接收50%的减税优惠政策,累计达到4.5万辆车消费者享有政策是减税25%。而对销量超过6万辆车政府补贴不是很明显。但是销量不足3万辆的企业均没有享受减税的优惠政策。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不到消费线就不够享受政府补贴条件。

3 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展望

专家们预测可能到2020年,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用于乘用车辆可达到10%~20%。因此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估量的。[3]

我国一汽集团不仅担任国家“863”计划中的“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以及“红旗牌混合动力轿车研究开发”项目,其中汽车新产品公告的车名以混合动力开发电动客车居首位,而且也已投入中心城市示范应运。一汽集团开发的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我国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奔腾B50的混合动力系统技术以及整车制造都是一汽集团在创新技术上的一些亮点,车速可达到每小时183 km惊人的速度,而且油耗每100 km耗油大约5 L,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车方面,起步相对晚了一点。荣威750是2009年上汽集团亮相的第一代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紧接着有研发了上海牌纯电动汽车,这边诞生了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

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是比亚迪公司研发的新型能源汽车。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不言而喻就应用到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具备的优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自由切换。其开发的e6纯电动汽车和同平台生产的F6,电池充电在15 min左右可达电池容量80%,当其车e6和F6续驶里程都在60 km等速的时候达到400 km,e6可谓是世界上目前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2010年3月已被在我国深圳进行试运行。e6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动力能源转化率高达9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动力强劲,最大功率为90 kW,最大扭矩为450 N.m。百公里能耗仅19.5度电,费用仅为燃油车1/4。铁电池使用寿命长,循环充电4000次后,仍有80%容量。

汽车的混合度和动力系统结构是近年来国外混合动车技术展现出的一大亮点。电池的研发技术不断成熟,混合力已经不断的向着电气化转变。前期是混合动力为主,发动机和电机集成,后期偏向纯电力动力,传动系和电机集成为主。最终向纯电动化转型。

A5BSG车型在2005年被奇瑞公司首次推出,这是中国自主品牌首次批量投入生产的混合动力唯一的车型,在2007年正式投放芜湖出租车市场使用,面对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市场化A5BSG车型是我国自主混合动力知识产权首次亮相。

同时期我国长安、江淮、长城等诸多企业也相继研发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

国家的发展不言而喻来自丰厚的物资资源、节能减排对能源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国际组织责任也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大家庭面临的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我们面对大量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汽车行业不得不把节能减排工作列为重点对象。目前,从研发向规模产业化过渡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及推广将是中国大企业的重点工作,最终实现从一个汽车制造业大国向一个产业强国的转型。[4]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导入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将近迟10年,新能源车的标准制定被国外大企业抢先占领,中国市场呼唤尽快占领新标准和汽车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我国政府也及时推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一系列市场化的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中有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

在《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的市场分析出指出立足世界新能源行业整体发展,对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像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海洋能、可燃冰、新能源汽车等开发要加大投资力度。[5]

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车种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为主。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高、电池所容纳的电量续驶里程短,并且需要廉价的配套设备充电,不适合产业化大批量生产。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研发规避了不足。但是清洁能源汽车还是非燃料电池汽车莫属。

当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平台我国基本建立成型,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趋势,所生产的零部件要完整配套,应该把小批量整车生产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作为目标。

4 结语

(1)从目前发展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车种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为主。

(2)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结果,油-电、油-气混合动力是目前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3)随着汽车工业发展和技术逐渐成熟,电动汽车是走进家用轿车的首选基本交通工具。

参考文献

[1] 边耀璋.汽车新能源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邵毅明.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8篇

从国内汽车制造与发展的层面上讲,确实出现了政府推进力度较大,基础设施保障不够以及新技术制造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放以后,一些地方保护的存在以及对制造技术认识的无法统一,都使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波动,这确实令人感到堪忧。

而反观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不仅呈现出多元化制造的局面,也进一步在综合层面有了更大的转型,所以在国内汽车为普及伤透脑筋之际,更需要从知己知彼的角度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才是面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区分轻重缓急推进的关键。

由于在国内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普及的过程中,既出现了地方保护的现象,更存在着保障滞后的问题,同时也有着制造转型欠缺更高标准的不利因素,这都使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普及化,受人为牵制。所以,国内汽车要想在新时期用新能源汽车推进节能环保发展,强化产业层面的弯道超越,甚至更有力的保障国内汽车走出去,就需要有效的杜绝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的不力问题,这才是整体不断发展与突破的关键所在。

地方保护顽疾

国内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长一个阶段。之所以在普及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以及许许多多前期制定的预期都难以实现,这就不能不说,在大方向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具体落实层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走样现象。尤其是,在与国际制造业近乎于同一起跑线的时候,这就更需要国内汽车推进新能源技术,有着更好的细化标准才成。

其实,早在几年前国家就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在2015 年达到怎样的标准,其结果不仅难以实现、而且也存在着新能源汽车鱼龙混则的现象,这就更使得国内新技术的发展,变成了滥竽充数,来满足销量的弊端。

更重要的还在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地方保护问题异常严重,像过去就存在着市场准入的地方标准,纵然是在国内统一了这样的标准,也有许多车型在一些地方难以进入,更无从谈起政府的补贴了。这样一来,不仅使技术的发展难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就是在形成一个合理的标准也是难上加难。别的不说,像上海就对包括插电混动与纯电动车开放补贴,而北京只对纯电动车开放。这不能不说,地方保护仍然有着很大的势力存在。所以,国内要想更好的理顺与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进步与发展问题,废除地方保护显然是当前最至关重要的问题。

滥竽充数现象

作为新能源汽车,用数量来衡量发展,越来越难有说服力。这就如同,过去很长一个阶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GDP指标,不惜拔苗助长,甚至作假来达到目的,以至于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改变,就形成了现在不以GDP为标准衡量发展的现实状况。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政府部门早就设定好2015年、2020年的新能源指标,这样做是不是能够真的达到国家发展的目的尚不好说,但这样一来,形成企业制造投机取巧,低端制造大行其道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恐怕才是最得不偿失的。

过去,就曾经出现过山东一些地区,制造低端电动车的问题,甚至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预期。尽管这样的数量用在所谓的政绩上已经足够了,但它能够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哪些利好,确实要大大的打上一个问号。这不仅会整体上拖慢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而且也会因为制造层面的取巧,形成巨大的品质问题,对消费者保障问题,自然更无从谈起。所以,围绕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宁缺毋滥自然是首要的前提。否则,只能会使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原地踏步。不要说实现弯道超越,就是不重蹈国内汽车落后的覆辙,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要参与国际竞争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显然是以国际竞争的程度为发展目的的,这才是衡量国内汽车制造水平的关键所在。如果,仅仅是已拥有为目的的话,那就不需要政府巨大的投入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了。这是因为,新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而且,新技术业已形成了纯电、混动、氢能源多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如丰田、宝马等企业,都已经在新能源综合领域,开始做到了新技术的引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汽车不仅还局限于单一车型的发展模式,就连相应的标准,一些企业也很难达到。这就不能不说,国内新能源汽车提升标准势在必行。

其实,对于新形势下的国内汽车制造标准,要想进一步得到提升,也只能在市场竞争的空间内找寻解决办法。这既需要尽快的打开市场,引入良心的竞争模式,是企业意识到竞争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推动国内汽车走出去,这就需要新能源汽车的准入标准,更要能够与国际同步和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新能源汽车才能够形成“真金不怕火炼”的结果。否则,一旦国内的标准难以跟上,不仅存在着低端制造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着与国际产品竞争的短板问题,这才是最需要重视的新问题。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汽车;环境保护;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F426.471

1汽车与环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0年公布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统计,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至6年。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2009年初中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所有出台的政策中,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最大,2009年该类车型销售为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增长贡献度70%。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在大大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

2.汽车新能源的发展优势

2.1技术支持――国标立项中汽研目前正在研制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先进行正碰标准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侧碰和后碰等相关研究,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预计将在2年内完成。电动汽车存在高能量动力电池的潜在危险,电压、大电流的回路对乘员的潜在危害和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危险状况,而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具体条款过于简单、宏观,可操作性差,且仅局限于正面碰撞的要求。据了解,国内正在做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工作,现已经完成了国标立项,并完成了对几十辆电动汽车的碰撞试验。碰撞试验将为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目前,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正在修订,尤其针对电池技术方面增加了很多内容。

2.2政策支持――新能源补贴

据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去年汽车行业分化明显。乘用车方面,长城、吉利等汽车公司受益于出口市场的增长,利润增长明显,而一汽轿车、长安汽车等国有企业集团仍然未显现市场活力。商用车市场,大中型客车表现较稳定,校车、新能源车等受政策利好,市场进一步增长;而重卡行业虽然降幅收窄,但是回暖迹象并不明显。进入2013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新兴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客车企业将在校车、新能源公交车及公路客车等细分领域迎来较大幅度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在混合动力公交车领域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一份来自电动车领域的 《2012年中国新能源客车消费报告》显示,受益于政策影响2012年新能源客车销量超过4800辆,其中包括宇通、中通客车等客车企业,都从快速爆发的市场中抢得不少红利。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客车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含混合动力)客车在技术上已经渐趋成熟,而在市场保有量上也开始出现规模化效应,国家的政策导向性越明确,政府采购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会越多,推广起来也会越来越容易。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3.1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应该以政府的政策为先导企业、环保、公安、城建协调。在行动上应该从建站投资开始,只有从建站开始才能推动改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要尽快制定清洁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配套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改车、建站、加快清洁燃料汽车的推广。发展清洁燃料汽车,既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于清洁燃料汽车的产业发展,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让其按照市经济的规律运作。由政府颁布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投资贷款、税收、排污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改车、建站,同时政府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3.2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国外产品和独立开发相结合,不能仅仅把燃气装置作为一种简单的改装产品和简单的商业行为,要将市场改装和汽车制造厂开发相结合,并逐渐由市场改装转向生产厂定型生产。

3.3加强技术监督,制订有关标准。特别是对燃料要有严格的监督检验措施和标准,应指定有关部门实行定期检验制度确保清洁燃料的质量。制订改装标准,特别是随着电喷车的改装需修订和补充原改装标准,对改装车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3.4改车、建站设备要尽快落实,在可能条件下,逐步实现国产化,在用车的乞讨造将影响到整车的动力和安全性能,应尽量在整车生产厂指导下完成,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

4.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新能源发展范文第10篇

目前,石油的需求每天8000万到9000万桶,它的需求变化并不大,但是通过期货的炒作,它的价格变化可能是正负200%,而需求只有5%的变化。那么石油增加1块钱我们就得付出多少美元。第二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是可以通过我们采用纤维素、半纤维素为原料代替玉米,美国是用玉米和巴西的甘蔗为原料,可以腾出更多的地来种粮食,不用消耗粮食来做生物燃料。最后是金融危机之后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能源,包括电动车等等,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在亚洲能源会议上说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是有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引导的,第四次产品革命将是新能源引导的产业革命、能源革命,我相信是这么一个格局。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努力去开拓新能源的生产、应用各方面的技术。

另外利用国际上碳交易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但是避免一哄而上,避免盲目的炒作。因为新能源我们还是面临很多问题的,核心技术我们掌握的不够,我们新能源现在的价钱还比较高。我们风能的发电价钱大概是火力发展上不了网,太阳能发电的价钱可能是火力发电的四倍。据报道,太阳能业界赞成太阳能发电的定价是1.5块钱一度,比现在的电价高很多,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没有其他措施的话,恐怕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说对新能源发展我们要积极的慎重,并且从技术层次、经济层次和政策层次来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它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北美自由贸易区,产生了欧盟,现在世界对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吹捧。但中国GDP只有世界的6%,中国人均GDP在世界100名之后,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当头有很多问题。但是中国应该承担和我们的发展水平相应的责任,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经济很重要的贡献。今年我们GDP虽然世界6%点几,但是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超过20%。因为别人是负的。但是我们同时和周边国家加强合作,这也是我们在发达国家需求减少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要向非洲,要向拉美,特别要向东盟,我们亚洲国家增加合作。

10+1就是我们中国加东盟,明年就会实现自由贸易区,我们将成为世界的第三级,这样一个多级化的世界会逐渐形成,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会有好处。企业家从将来世界格局的六个平衡来寻找机遇,也就是储蓄的平衡,内需和外需的平衡,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平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平衡,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平衡。当然今天我们也讲企业具体该怎么办,但是我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

作者简介:成思危:著名经济学家、第十届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

上一篇:公共管理医学范文 下一篇:绘画相关知识范文